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P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P3(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3、P9(选择题或判断题)答: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4、P1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P28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

答: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应现实?

2、P30(单选题)答: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3、P34怎样理解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形式

答: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

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

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

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

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指科学上

为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

4、P39(不定向选择题)答: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5、P40(不定向选择题)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6、P40(不定向选择题)答: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7、P43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

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其形式也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

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

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

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8、P44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

在矛盾中运用。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

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

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

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

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又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9、P45(单选题)答: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0、P46如何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答: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

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式: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

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

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

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的

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1、P46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式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式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式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2、P57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列宁曾经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

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改造历史。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时无能无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时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正是在其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辨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因此,人们要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应当注意: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P66怎样理解认识的本质

答: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到。

2、P64怎样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变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能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论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最高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

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3、P68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形式)

答: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得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

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

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可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4、P72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重点)

答: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成,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正如列宁所说:“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从这一前提出发,就必须承认人们认识的内容是来自客观世界的,是能够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的。

承认了这一点,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

5、P73怎样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答:绝对性和相对性: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

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

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辩证关系: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6、P78如何理解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答: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一命题也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做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7、P83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式辩证统一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

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8、P80(判断题)答: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就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9、P81(判断题)答: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P94(多项选择)以下哪些属于唯心史观

答: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P95如何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3、P95(多选题)

答: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4、P98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答: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思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其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5、P103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交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6、P104(判断题)

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7、P107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如果是论述题的话,现回答含义,关系等)

答: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