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酶的特性-习题

酶的特性-习题

酶的特性-习题
酶的特性-习题

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一生物限时练习

命题人:做题人:满分:90分时间:45分钟2013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在人体和高等植物体内,pH由5上升到12的过程中,酶的催化速率将( ) A.先升后降B.不断上升C.不断下降D.先降后升

2.进入冬眠的动物体,代谢极为缓慢,最根本的原因是()

A、体内酶活性降低

B、气温低

C、进食少

D、消耗能量少

3.下图纵轴为生成物量,横轴为反应时间,其中能正确表示酶浓度增加,

而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量变化的曲线图是(图中虚线表示酶浓度增加后的变化曲线)

4.有一种酶催化反应P+Q→R。下图中实线表示在没有酶时此反应的进程。在t1时,将催化此反应的酶加入反应混合物中。图中表示此反应进行过程的曲线是( )([P]、[Q]、[R]分别代表P、Q、R的浓度)

A 曲线A B曲线

B

C 曲线C

D 曲线D

5.在唾液淀粉酶在催化淀粉水解的试验中,将唾液稀释10倍与用唾液原液的效果一样,这表明酶具有()

A.专一性 B 高效性

C 多样性

D 稳定性

6.唾液淀粉酶进入胃后,将()

A. 继续催化淀粉水解

B. 停止催化淀粉水解

C. 自身被其他酶催化水解

D. 受胃液保护不被水解

7.将乳清蛋白、淀粉、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和适量水混合装入容器,调节PH=2,保存于37℃水浴锅内,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

A、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

B 唾液淀粉酶麦芽糖胃蛋白酶多肽水

C 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多肽水

D 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水

8.果酒放久了易产生沉淀,只要加入少量蛋白酶沉淀就能消失,而加入其他酶则无济于事,这说明()

A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B 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C 酶的催化作用受环境影响

D 酒中的沉淀是氨基酸

9.向蔗糖滞液中注入适量的新鲜a一淀粉酶溶液,放在60℃下保温5 min,然后用斐林试剂检测发现( )

A.生成了砖红色沉淀B.混合溶液变成了紫色

C.混合溶液的颜色不变D.生成了橘红色的小颗粒

10.在不损伤高等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下列哪种物质适用于除去细胞壁()

A 蛋白酶

B 盐酸

C 纤维素酶

D 淀粉酶

11分别用0℃和100℃的温度处理某种酶后,酶都没有活性,但()

A 经过0℃处理的酶的活性能够恢复

B 经过100℃处理的酶的活性能够恢复

C经过0℃处理的酶的空间结构能够恢复

D 经过100℃处理的酶被水解成氨基酸

12.蛋白酶水解蛋白质,破坏了蛋白质的()

A 全部肽键

B 空间结构

C 氨基酸

D 双螺旋结构

13、将可溶性淀粉酶溶液与某液体混合后,再分别滴加适量的新鲜淀粉溶液,在适宜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再滴入碘液不变蓝,该液体是( )

A.蒸馏水B.、盐酸溶液C.氢氧化钠溶液D.浓石灰水

14.根据下图依次指出每一图形最可能代表了什么因素对酶的作用的影响。曲线中纵坐标表示反应速度,横坐标表示影响因素。则a、b、c、d四曲线分别表示()

①酶浓度②底物的浓度③温度④pH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15.人在发高烧时,常常没有食欲,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所吃食物不能消化B.食物残渣不能排出

C.体温超过37℃,消化酶的活性下降D.胃没有排空

16.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的最后阶段,加碘液不变蓝的试管是( ) A.37℃温水中放置的试管B.沸水中放置的试管

C.冰块中放置的试管D.A、B、C三项均可

17.在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是因为( ) A.酶的高效性B.酶的多样性

C.酶的专一性D.酶作用条件较温和

18胃液中的胃蛋白酶随着食物的排空进入小肠后,催化作用大大降低,这是由于( ) A.酶发挥催化作用只有一次B.小肠内的温度高于胃内的温度

C.小肠内的pH比胃内的pH高D.小肠内的pH比胃内的pH低

19.一份淀粉酶能将100万份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而不能水解一份麦芽糖,这说明了酶的( )

A.高效性、专一性B.专一性、多样性

C.高效性、特殊性D.专一性、特殊性

20、下表是为了认识酶作用的特性,以20%的H2O2溶液为反应底物的一组实验。本实验结果不支持下列哪项结论?( ) 步骤方法观察结果1常温下自然分解氧气泡少且小2常温下加铁离子氧气泡稍多且小3常温下加鲜肝提取液氧气泡极多且大4常温下加入煮沸冷却的鲜肝提取液氧气泡少且小

A、酶的催化条件具有温和性

B、酶的催化效率具有高效性

C、酶的催化对象具有专一性

D、高温会导致酶的活性丧失

21.加酶洗衣粉不能用沸水溶解,这说明了酶的作用()

A.适用低温下催化B.具有高效性

C.需适宜的温度D.具有专一性

※ 22.如下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23.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要寄生在活细胞内繁殖

B.单细胞生物体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应激性、繁殖……

C.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由不同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

D.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4.下图分别表示形态和功能都不相同的两种细胞,但它们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其统一性表现在()

A.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B.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C.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D.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拟核

※25.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B.大多数具有催化作用的酶是蛋白质

C.蛋白质中的氮主要存在于氨基中

D.蛋白质可与双缩脲反应生成紫色

※26.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能起催化作用

B. 酶都有消化作用

C. 调节新陈代谢的物质不一定是酶

D. 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27. 催化脂肪酶水解的酶很可能是( )

A.肽酶

B.蛋白酶

C.脂肪酶

D.淀粉酶

※28.下图表示一个有酶起作用的化学反应,则A、B、C最可能代表( )

A.麦芽糖酶麦芽糖葡萄糖

B.淀粉酶淀粉麦芽糖

C.蛋白酶蛋白质多肽

D.脂肪酶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29. 17题所示的生理反应主要发生在( )

A. 口腔

B. 胃

C.小肠

D.大肠

※30.下列关于酶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B.德国化学家毕希纳证明酶也可以在细胞外起作用

C.酶和部分激素都可以起催化作用

D.B和C都正确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21.下列A、B、C三图依次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度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不再上升,其原因是。

(2)图B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称。

(3)图B中,a点到b点的曲线急剧下降其原因是。

(4)将装有酶与反应物的甲、乙两试管分别放入12℃和75℃水浴锅中,20分钟后取出,转入37℃水浴锅中保温,两试管内反应分别为:甲,乙。

(5)图C表示了催化反应的速率变化曲线。

A、唾液淀粉酶

B、胃蛋白酶

C、胰蛋白酶

D、植物淀粉酶

22.下面的三个图是某研究小组围绕探究H2O2分解条件而获得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一、二、三所代表的实验中,实验自变量依次为 .

(2)根据图一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3)图二曲线bc段产生的最可能原因是。

(4)根据你的理解,图三曲线纵坐标最可能体表。

酶的特性(一)

答案:

1-5 AACCB 6-10 CAACC 11-15 ABAAC 16-20 AACAC

21(1)受反应物中酶浓度的限制(2)酶的最适温度(3)温度升高,酶活性下降(4)反应速度加快无催化反应(5)C

22(1)催化剂种类H2O2浓度温度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3)反应受过氧化氢酶数量(浓度)的限制

(4)溶液中H2O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导学案.doc

第一章第三节《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青州市邵庄初级中学张新贵 ( 整理 ) 一、学习目标 1、能从生活经验体会中去正确区分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2、能用实验去验证影响乐音音调、响度的主要因素(频率、振幅); 3、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 围;学习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声音的三个特征,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探究出影响这三个因素的条件 二、课前预习: 1、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吗?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3、人听到声音应具备哪些条件? 4、我的疑问 三、课内探究: 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本上本节一段相同的文字,朗读时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听觉分辨出前后朗读的两位同学呢? 思考:我们为什么仅凭声音就能分辨出前后两位同学? 【学点一】音调 1、感知音调不同的声音:利用吉它的同一根弦,弹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提出问题:“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根据观察,猜想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的猜想:; 实验探究:利用身边的钢尺,模仿吉它弦,紧按在桌面上进行探究。 次数钢尺伸出长度振动快慢音调 1 2 (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大小应大致相同) 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振动得慢,音调就。 (阅读课本19 页音调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2、思考: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大象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人类听不 到呢?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阅读课本20 页,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围。) 跟踪练习: 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频率指的是,二者的关系是:物体振动的频率 越,音调越,频率越,音调越。 2、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从到。蝴蝶的翅膀 1 秒钟振动不超过10 次,蚊子的翅膀 1 秒钟振动 500~600 次,我们能听到它们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吗? 3、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测试题浙教版

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 烟雾缭绕 B. 花香怡人 C. 雪花飘飘 D. 尘土飞扬 2. 下列几组物态变化中全部要放热的是() A. 凝固、升华、凝华 B. 凝华、液化、凝固 C. 熔化、汽化、升华 D. 熔化、汽化、液化 3.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冰山消融 B. 汽油挥发 C. 酿米成酒 D. 灯泡发光 4. 在铁水浇铸成零件的物态变化中,时间(横坐标)与温度(纵坐标)的曲线图应是() 5.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冰继续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B. 冰不再熔化,因为冰不能从周围吸热 C. 因为冰熔化时,温度高于0℃,所以冰不再继续熔化 D. 因为冰熔化时,温度低于0℃,所以冰将继续熔化 6. 以下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A. 开冰箱门看到“白气” B. 气温持续在0℃以下,北方城市里的冰雕作品一天天变小 C. 地上的水迹变干了 D. 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侧结了冰花 7. 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测量过程中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相当于() A. 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B. 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C. 往右盘增加砝码 D. 往右盘减少砝码 8. 要使一个萝卜变咸,用“炒”的方法比用“腌”的方法快得多,这是因为() A. 在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较慢 B. 在温度低时,分子运动得较快 C. 在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较快 D. 在不同温度时,分子运动得一样快 9. 夏天,站在开动的电风扇前的人比不用电风扇的人感觉更凉快是因为() A. 风把空气的温度吹走了 B. 风把人的温度吹走了 C. 风吹走了空气中的热 D. 空气流动加快,加速汗液的蒸发,吸收了人体的热量 10. 在表演文艺节目的舞台上,经常可以看到白色的雾气,它是利用干冰在常温下() A. 迅速液化而形成的白色雾气 B. 迅速升华后再蒸发而变成白色雾气 C. 迅速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即白色雾气 D. 迅速升华变为二氧化碳气体,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低时液化为小水 滴形成白色雾气 11. 通情况下,气体的体积可以很容易压缩,这种现象说明了() A. 气体分子不断的运动 B. 气体分子是有体积的

优质课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宗健康山东省福山第一中学 一、教材分析 “酶的特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教材内容包括“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探究与分析”三大内容。其中“酶具有高效性”的内容,在前一课的“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学生已自我构建。有关“酶具有专一性”的内容,隐含着同一种酶对不同底物的作用和不同的酶对同一种底物的作用的内容,对于这一内容,只要引导学生对前一节所学实验就底物和酶进行改变,通过亲自实验及分析,很容易突破。因此,“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重心所在,而这一内容所包含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分析,既是前面所学的“酶的作用与本质”知识的延续和进一步理解,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素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素养非常好的内容,对学生学习与研究生命科学的兴趣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结合初中学习的人体内消化酶知识,学生已具备了以下与本节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即对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方法、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分析与控制方法。然而,对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还缺乏理论性的指导,有关影响酶条件的实验方案设计,特别是细节问题:如底物的选择、指示剂的运用等,对学生而言,要求较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为此采取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结合的教学设计思路来突破这一困难。 三、教学设计思路 酶的特性这一节的教学,是在对酶的作用和本质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对酶的催化作用做进一步的认识。由于本节课内容与生活贴近,实验性强,所以本节课内容适宜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其突出特点是强调学生“亲历”。通过钻研教材,我挖掘了较多的探究内容,对于酶的专一性,课本是以呈现的方式给出,为了使学生从“听和背”中解脱出来,我设计了专一性探究实验。 我的设计思想就是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做科学”的机会,使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全盘接受他人的结论,真正从“听和背”中解脱出来,实现

《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2)组织不同学生利用各种乐器发声及本人参与发声来认识音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个特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知道噪声防治的途径。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三、课前预习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3、声音在_______、_______体中比________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四、课内探究 【学点一】音调 [做一做]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都说“声音的特征”,其他学生听后区分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 学生分析总结:女生声音高,男生声音较低。 【试一试】用一张硬卡片分别以不同的速度拨动梳子的梳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猜一猜】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可能与梳齿的振动快慢有关。 【点拨】师: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快,缓慢拨梳齿,梳齿振动慢。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 【小结归纳]】 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反之越低。 【点拨】师:通常女生比男生的音调高。女高音、男中音就是指音调的高低。跟踪练习: 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频率指的是____________,二者的关系是:物体振动的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 2、频率的单位是_________,简称为________,用符号______表示。 【学点二】响度 1、将手按在自己的喉咙上,分别小声和大声发出声音,通过感觉声带的振动来猜测决定声音响度的因素。 2、探究实验:观察比较音叉发声的响度和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______;幅度越小,响度越______。 (阅读课本21页响度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跟踪练习: 1、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_,它与物体振动的_________有关。 2、另外,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判断:人离发声体越近,会感觉响度越____,离发声体越远,会感觉响度越______。这就是说,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______有关。 3、响度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 【学点三】音色 活动:用录音机播放分别由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 设疑:为什么不同乐器发出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也能分辨它们呢?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情景导入】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段,歌曲的音调。 学习内容: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阅读课本P32至P35内容。 【自学检测】 1.物理学中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2.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物体在1 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 Hz。 3.人的听觉范围:一般为20-20190Hz,超声波:频率高于20190Hz 的声音,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按课文P32图2.2-1方案进行(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大小应大致相同)。 (1)

(2)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钢尺伸出的长度越短,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得就越慢,音调就低。 2.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 演示P332.2-2实验:观察音调波形图,提高对声音的音调认识(可以借助于模拟示波器软件进行演示对比分析) 通过屏幕上的波形我们可以看到:高音调的声音波形更密集,声音的频率高,低音调的声音的波形稀疏,声音的频率低。 对比分析P34〝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你能得出哪些信息?(试听20 Hz-20190 Hz声波,增强对音调的认识)【二】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教师演示:按课本P34图2.2-3方案进行演示; (1) 同一音叉,用力敲击,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将钢尺的一端按压在桌沿上,在另一端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幅,听其响度; (3)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2.响度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观察响度波形图,提高对声音响度的认识(借助于模拟示波器软件进行演示对比分析) 3.知识延伸: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判断:人离发声体越近,会感觉响度越大,离发声体越远,会感觉响度越小。这就是说,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三】探究影响声音的因素——音色 1.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本上本节一段相同的文字,朗读时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 (1)我们能不能通过听觉分辨出前后朗读的两位同学是谁呢?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单元测试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不属于 ...物质的特性的是(C) A. 熔点 B. 沸点 C. 质量 D. 比热 2.为了避免人体肩部受到伤害,专家建议人肩负的书包总质量不要超过人体质量的15%。 根据建议,你估计中学生肩负的书包总质量通常不超过 ...(B) A. 9吨 B. 9千克 C. 9克 D. 9毫克 3.冬天,小明发现河水结冰了,但室外菜缸中的盐水却没有结冰,这是因为盐水比水的(B) A. 凝固点高 B. 凝固点低 C. 比热容大 D. 比热容小 4.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关于此图像信息的解读错误 ..的是(A) ,(第4题)) A. 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 B. BC段时物质仍吸收热量 C. 熔化过程共持续了6分钟 D. 该物质是一种晶体,熔点为48℃ 5.当晶体被加热时,其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自由地“游动”,呈流动性,其宏观表现就是晶体的(C) A. 升华 B. 凝华 C. 熔化 D. 凝固 6.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A. 固体不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B. 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物体运动得越快,物体内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 用手很难拉断钢丝,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7.下列关于“酒精温度计遇热读数上升”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C) A. 分子质量增大 B. 分子体积增大

C. 分子间隔变大 D. 分子个数增多 8.在生产生活中,下列情况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B) A. 用塑料做炒锅的手柄 B. 用塑料泡沫做表演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C. 用水给发动机冷却 D. 用铜丝做导线 【解析】A是利用塑料导热性能差,B利用塑料泡沫的密度小,C利用水的比热较大,D 利用铜丝导电性能较好。 9.下列关于天平的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C) A. 称量过程中可以调节平衡螺母 B. 潮湿的物体可以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 C. 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 D. 称量粉末状药品时只在左盘垫一张纸即可 【解析】称量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潮湿的物体不能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否则天平会锈蚀;称量粉末状药品时应在左、右盘各垫一张相同的纸,以减小误差。 10.下列不随 ..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是(D) A. 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速度 B. 糖在水里的溶解速度 C. 酒精的蒸发速度 D. 酒精的沸点 【解析】沸点是物质的特性,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1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先后加热初温、质量均相同的水和煤油,比较两种液体比热的大小,多次实验发现:要让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的加热时间更长。下列关于该实验的 操作及分析错误 ..的是(C)

沪科版初二第三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学案、(带解析)

沪科版初二第三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学案、(带 解析) 【学习目标】 1.掌握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2.知道影响声音的三大特性的主要因素。 3.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重点难点】 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新课案】 声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1.做一做:将一些细砂子放在桌面上,轻敲与重敲桌面,观察砂子振动情况并感受声音强弱。完成以下问题: 声音的称为响度,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有关, 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还与和 有关。声音强弱的单位常用〔〕表示。 2.做一做实验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边沿,在另一端拨动直尺,不断改变直尺露出桌面的长度,感受直尺振动的快慢有何不同,音调怎样变化。 后完成以下问题: 〔1〕声音的称为音调。音调与发声物体有关。 〔2〕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简称,用符号表示。 音色曾经叫反映了声音的与。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等有关。我们能够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就是因为声音的不同。 〔一〕知识点1: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做响度. 声音响度与发声体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______大;人们用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由探究影响响度因素的活动可知,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 ___有关。请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距发声体越______ _,听到的声音越_______,响度越_______. 【说明】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更大些。 〔二〕知识点2: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也就是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高;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法将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加快录音机喇叭的_________ ____,使________变高。 【明确】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凋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注意】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声音的高低——音调,声音的大小——响度 【辨析】震耳欲聋和声音刺耳 前者反映了声音的响度大,后者反映了声音的音调高。 〔三〕知识点3:音色又叫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也受外界因素影响。 〝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________好;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_______而发出声音。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来判别的。 【注意】物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其音色也随之改变.如养花人挑选新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音色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

2019-2020学年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测试有答案C卷

2019-2020学年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测试有答案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是温州传统民俗活动,其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捣年糕B.扎纸人 C.捏米塑D.酿米酒 2 . 下列几个验证性小实验,错误的是() A.把玻璃片放在沸水的上方,发现玻璃片上出现一层小水珠,说明气体可以液化 B.用笔尖顶在质地均匀的方形薄板两条对角线交点处,发现薄板水平平衡,说明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C.将小电动机接入电路中,发现电动机转动,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D.通电螺丝管插入铁芯后吸引大头针数量增多,说明通电螺丝管插入铁芯后磁性增强 3 . 如图所示为ab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将a、b放入水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a一定漂浮在水面上 B.物质b一定沉入水底 C.如果a与b体积相等,a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b D.如果a与b质量相等,a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b 4 . 下列科学量不属于物质的特性的是() A.熔点B.比热C.密度D.质量 5 . 某同学在研究物质密度时,对某种固体的密度和体积的关系作出如图实线所示的图像。有关该图像说法如下:①该固体的密度为2.0×103千克/米3:②图中所围S的面积表示相应体积该固体的质量:③该固体的密度不随体积的增大而变化:④当该固体的体积为3厘米3时,它的质量为2克。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 . 实验室里几种仪器和物质在互相谈论着。你认为它们的叙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浓盐酸:我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减少了 B.燃烧匙: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折弯了 C.无水硫酸铜:我好郁闷,不小心碰了水变成了蓝色 D.灯泡:我通电后发光了,给大家带来光明 7 . 在一个足够深的容器内有一定量的水,将一个长10厘米、横截面积50厘米2的圆柱形实心塑料块挂于弹簧秤上,当塑料块底面刚好接触水面时,弹簧秤示数为4牛,如图甲所示。已知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弹簧受到1牛的拉力时伸长1厘米,g取10牛/千克。若往容器内缓慢加水,当所加水的体积至1400厘米3时,弹簧秤示数恰为零。此过程中水面升高的高度△H与所加水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根据以上信息,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容器的横截面积为225厘米2 B.塑料块的密度为0.4×103千克/米3 C.弹簧秤的示数为1牛时,水面升高9厘米 D.加水400厘米3时,塑料块受到的浮力为2牛 8 . 某同学用刻度尺量出一本书的厚度为1.60厘米,这本书共有320页。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A.0.005毫米B.0.005厘米C.0.05毫米D.0.1毫米 9 . 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10 . 转换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方法。它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将不易直接观察或测量的科学量,转化为容易认识或容易测量的科学量间接测量的研究方法。下列研究方法采用转换法的是()

酶的特性

第2课时 酶的特性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阐明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 2.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基础感知】 一、酶的特性 1.酶的特性及验证实验 (1)酶的高效性 含义:酶的催化效率比 高很多,大约是 的107~1013倍。 意义:可以使生命活动更加高效地进行。 (2)酶的专一性 含义:每一种酶只能催化 化学反应。如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 分解。脲酶除了催化 分解外,对其他化学反应不起作用。 意义:使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 的条件下进行的。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都会使酶的 遭到破坏,使酶永久 。低温只能使酶活性降低,不会使酶失活。 特别提醒 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共同点 (1)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反应的方向。 (2)不为化学反应提供物质和能量,本身不被消耗。 (3)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缩短达到平衡点的时间。 2.酶特性的验证实验 (1)酶高效性的实验分析 实验组:底物+ →底物分解速率(或产物形成的速率) 对照组:底物+ →底物分解速率(或产物形成的速率) (2)酶专一性的实验分析 ①? ???? 实验组:底物+相应酶液――→检测 底物被分解对照组:另一底物+相同酶液――→检测底物没被分解 ②? ???? 实验组:底物+相应酶液――→检测底物被分解对照组:相同底物+另一酶液――→检测底物没被分解

③实例:实验验证淀粉酶具有专一性 ①效率更高;率,不改变生成物的量 ①率比未加酶时明显加快,A 入酶同,说明酶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1.酶活性的含义:酶对化学反应的 。 2.探究酶活性的适宜条件 思路: ? ????底物+t 1(或pH 1)+酶液底物+t 2(或pH 2)+酶液 ? ? ? 底物+t n (或pH n )+酶液――→检测 底物分解速率或剩余量 实例:

八年级物理上册1.3《声音的特性》导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1.3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3个特性是什么? 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什么有关? 响度跟发音体的什么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什么不同? 学习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决定因素。 学习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音调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有什么不同?你会发现前者的声音比较 ,后者的声音比较 。(选填 尖细或闷粗)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活动1:阅读课本19-20页“音调”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频率? 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问题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简称: 符号: 问题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问题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问题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思考1:振动会发出声音, 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 发出的声音, 却能听到讨厌的 蚊子声? 2.响度: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2:阅读课本21-2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 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

音的响度 拓展1:振幅是确定响度的唯一因素吗? 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拓展2: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音:qí yì),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练习1: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3.音色: 活动3:阅读课本22页“音色”部分回答下列 问题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y )。 音色和发声体的 、 有关 P23“想想做 做”答案 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并播放,自已 听起来不像是本人所发出声音。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说话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我们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的方式来传递的。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不同的介质,所传播声音的音色发生改变,听起来感觉也就不一样了。 当堂训练: 1、请解释下面几句话中的“声音”各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 (1)对不起,请您讲话声音高一点( ) (2)李宁唱歌的声音真好听( ) (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很刺耳( ) 2、有经验的养蜂人根据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蜜蜂是采了花粉回来还是出去寻花源,是因为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的( )不同。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都不是 3、用小木槌轻敲与重敲同一锣面时,音调、响度、音色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 4、寓言故事中的兔乖乖听见说话和敲门声之后,根据什么没有将门打开( )

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1-4节测试卷)(池志荣)

七年级(上)科学第4章1—4节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40分 ) 1.一瓶矿泉水放入冰箱结冰后,下列科学量不发生改变的是() A.质量 B.温度 C.体积 D.密度 2.自从公布了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后,某同学就迷上了篆刻艺术。印 模经过专用工具的钻、磨、刻等工艺后,可以让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印模 在加工过程中,以下科学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体积 B.密度 C.质量 D.形状 3.小明妈妈从农贸市场买回质量为3.0×106毫克的物体可能是() A.一头牛 B .一只鸭 C.一只鸡蛋 D.一粒米 4. 10月校园里,可以闻到阵阵桂花的清香,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分子之间有空隙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之间有力的作用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5.冬天,我们常用热水袋取暖,这主要是因为水具有() A.较多的热量 B.较大的密度 C.较高的温度 D.较大的比热容 6.下表是几种物质的密度。从表中可知4种物质中密度最大的是() A 7.一把汤匙的质量是18.4g,体积是8cm3,则根据如下密度表,可以知道做成这把汤匙的材 料可能是( ) A.铝 B.铜 C.铁 D.陶瓷 8.以下四张图是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的是() B

9.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同时注入一滴墨水,5 秒后的现象如图 所示,该现象说明( ) A .只有热水的分子在做热运动 B .热水有热量,冷水没有热量 C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D .扩散只能在液体中发生,不能在气体、固体中发生 冷水 热水 10.在生产生活中,下列情况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 ( ) A .用塑料做炒锅的手柄 B .用塑料泡沫表演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C .用水给发动机冷却 D .用铜丝做导线 11.下列有关扩散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人们能闻到香气,说明有扩散现象存在 B.红墨水滴在热水中比滴在冷水中扩散快,说明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 C.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液体之间,不能发生在固体之间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12.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把天平放在水平的 桌子上出现的情况,接下去的操作是 ( ) A .把平衡螺母向左调 B .把游码向左移 C .把平衡螺母向右调 D .在左盘中放入物体 13.根据密度公式ρ=V m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B .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C .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同时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D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14. 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三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现将质 量相等的酒精、硫酸和盐水分别装在这三个容器中,已知ρ硫酸>ρ盐 水>ρ酒精,则这三个容器中依次分别装的是( ) A .硫酸、酒精、盐水 B .盐水、酒精、硫酸 C .酒精、硫酸、盐水 D .硫酸、盐水、酒精 15.一正方体金属块,其质量为21.6g ,其大小如图所示(同实物等大)。该金属块是由下表中的某一金属物质组成,请你判断,组成该金属块的物质是( ) A .金 B .银 C .铝 D .铁 16.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满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 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 A .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 .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 .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温度升高的比乙液体温度升高的多 D .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 第2节一.教材版本及章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章第一节第二部分。二.内容分析酶是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重要物质,是多项生物化学反应的联系纽带。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两个过程由许许多多的生物化学反应组成,这些反应都需要酶的参与。因此,本节内容即酶的三个特性是本章的基础。即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及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本节的“科学·技术·社会”,通过多个侧面,体现出酶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酶的特性;理解酶特性的实质和意义;②能力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参与酶的特性的实践,使学生体验设计对照实验的科学思想,促进质疑、求实、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通过探讨、交流,促进探索、创新、合作精神的养成。四.教学重点酶的特性和实质及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方法。五.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设计,实践,主动探究酶的特性,分析实验结果,准确描述影响

酶活性的各种因素。六.多媒体及实验器材电脑、投影仪、视频展示仪、powerpoint课件;试管、滴管、试管架、火柴、卫生香、酒精灯、试管夹、小烧杯、大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玻璃棒、ph试纸、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稀释200倍的新鲜唾液溶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3%的蔗糖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蒸馏水、热水、冰快、碘液、斐林试剂。各代表展示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适当补充 学生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结束 开始 新课导入 酶的特性 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回忆推理 教师指导 各代表组介绍实验方案

2021-2022年高中生物 第5章 第1节 第2课时 酶的特性创新演练大冲关课堂练 新人教版必

2021-2022年高中生物第5章第1节第2课时酶的特性创新演练大 冲关课堂练新人教版必修1 1.(xx·海南高考)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B.酶活性的变化与酶所处的环境的改变无关 C.酶结构的改变可导致其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 D.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解析:酶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酶活性与所处的环境改变有关;酶分子在催化反应的前后结构不变;酶结构改变可影响其活性或丧失活性。 答案:C 2.纺织工业上的褪浆工序常用两种方法:化学法,需用NaOH 7克/升~9克/升,在70~80 ℃条件下作用12小时,褪浆率仅为50%~60%;加酶法,用少量细菌淀粉酶,在适宜温度时只需5分钟,褪浆率达100%,这一事实说明( ) A.酶具有多样性B.酶具有高效性 C.酶具有专一性D.酶具有溶解性 解析:由题意可知,少量淀粉酶比NaOH褪浆所用时间短得多,褪浆率高得多,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答案:B 3.一分子过氧化氢酶能在1 min内使多个过氧化氢分子水解成水和氧,相当于Fe3+催化速度的109倍,但对糖的水解不起作用。这种现象说明酶分别具有( )[ A.高效性;稳定性B.高效性;专一性 C.多样性;稳定性D.高效性;多样性 解析:由题意可知,一分子过氧化氢酶在短时间内就能使多个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成水和O2,且催化速度相当于Fe+3的109倍,表明了酶具有高效性;但过氧化氢酶对糖的水解不起作用,说明了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答案:B 4.下面是酶活性受pH影响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酶活性受pH影响,在最适pH时,酶活性最高,pH过低或过高,酶分子结构受到破坏,酶活性丧失,不可恢复;在最适pH范围内,酶活性随pH增大而增加,超过了最适pH,酶活性随pH增大而降低。 答案:A 5.将胃蛋白酶溶液的pH值由1.5调高至12的过程中,其催化活性表现为下图的(纵坐

《声音的特性教案》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思维导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2.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3.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4.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教学用具: 钢锯条、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有的银铃般清脆悦耳,有的瓮声瓮气,有的如响雷一般震耳欲聋,有的如声如细丝几乎听不到。这些声音都是有哪些区别,我们这一节就来学习一下声音的特性。 板书声音的特性 请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包括老师提供的器材及学生自带的乐器)来发出尽可能多的声音,仔细倾听,尝试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声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 生1:声音有大小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大;轻敲,声音小。 生2:有的声音低沉,有的声音尖锐。敲大鼓,声音低沉;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鼓,声音尖锐。

生3:有的声音浑浊,有的声音清脆。敲大木鱼,声音浑浊;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木鱼,声音清脆。 生4:声音有强弱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强;轻敲,声音弱。 生5:…………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用专门的物理术语表示声音的不同。 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的不同呢?研究问题要追根求源,从本质入手。请同学们回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回答: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手来回摆动的动作。学生观察,总结振动有哪些不同。 与前面声音的不同对应。 (一)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振幅有关,有的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频率有关。 【进行实验】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响度 和振动的哪方面有关?先引导 学生猜想。 课本上图所示的实验,用不 同的力敲击音叉,然后将发声的 音叉靠近小球,观察小球被弹起 的距离。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 规律?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成果展示与总结】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特性 复习教案4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一、物态变化 自然界中的物质一般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状态的变化 一般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吸热和放热。固体熔化、液体汽化、固体 升华都需要吸热,液体凝固、气体液化、气体凝华都需要放热。 1、熔化和凝固 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三态的相互转化 熔化一凝固图象的纵坐标表示温度,横坐标表示实验经过的时间。下图甲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其中AB段表示固体吸热升温阶段;BC段表示晶体熔化阶段,此阶段要吸热,但温度基本保持不变,这个固定的熔化温度即为熔点;CD段表示液态升温阶段。下图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图中没有相对水平的一段(即温度不变的部分),随着加热的进行其温度不断上升,直至全部变为液态。用图形记录物理变化的过程是科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作出图象,找出图象的变化规律,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观察能 力的深化。凝固是熔化过程的逆过程,在熔化图象的基础上推理,画出晶体的凝固图象,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熔化一凝固的图象 2、汽化和液化 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体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它有两种表现形式蒸发和沸腾。两者有以下四点区别:(1)蒸发是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与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2)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只能当温度达到沸点才进行;(3)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沸腾与液面气压高低相关;(4)蒸发时会从液体内部吸热,具有致冷效果;沸腾时需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

在水沸腾实验中,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研究水沸腾时的温度。每组一个小烧杯,内装大约100克的温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把温度计从塑料盖子中央的孔内穿进,盖上烧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没人水中。待水温升至90℃时,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水沸腾后,继续记录温度,并注意观察水沸腾时的情况。最后根据实验记录,在坐标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水沸腾时,一方面注意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另一方面观察水中气泡的生成情况。因冷水中溶有少量空气,刚加热时烧杯底与侧壁会产生大量细小的附壁气泡;随着温度升高,气泡内水蒸气增多后气泡会在水中上浮,上浮的气泡遇到上层凉水将变小。当温度达到沸点时,上升的气泡越变越大,并在水面破裂放出大量蒸汽,水内及表面受大量气泡的冲撞而剧烈振荡起来。 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气体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的烫伤要厉害得多。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烧开水时水面出现大量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空气后液化成的小水珠。雾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大面积“白气”形成的。 3、升华和凝华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升华需要吸热,凝华会放热。冬天衣服冻于是升华的结果;严寒的冬季,北方地区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水蒸气凝华的结果。樟脑丸放人衣箱后会升华成杀虫的气体,初冬季节水蒸气会凝华在草和地面上形成霜。 如何用物态变化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雨、云、雪、露、雾、霜的形成了首先应明确它们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演变成的;其次应知道它们是由小水珠还是小冰晶构成的,再寻找其相关的物态变化过程。例如:露是小水珠,它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试试看: 1、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情况。 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4)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5)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结冰花; 7)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 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

实验1 酶的特性

实验1 酶的特性 一、实验目的 1、了解pH、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2、加深对酶性质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酶的特点之一对环境酸碱度敏感,酶表现最大活力时的pH值称为酶的最适pH值,一般酶的最适pH值在4~8之间;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很大,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为酶的最适温度。大多数动物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大多数植物酶的最适温度为50~60℃,有些酶的干燥制剂,虽加热到100℃其活性无明显变化,但在100℃的溶液中却很快的完全失活;低温能降低或抑制酶的活性,但不能使酶失活。 淀粉与各级糊精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在不同pH、温度以及激活剂、抑制剂存在下,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水解活力的高低可通过水解混合物遇碘呈现颜色的不同来判断。 三、器材及试剂 1、器材:恒温水浴锅、pH试纸等 2、试剂: 新配制的溶于0.3%NaCl的0.5%淀粉溶液; 0.2mol/L Na 2HPO 4 溶液、0.1mol/L柠檬酸溶液 KI-碘溶液:将碘化钾20克及碘10克溶于100ml蒸馏水中,使用前稀释10倍; 3、材料:唾液淀粉酶溶液:用矿泉水漱口清除食物残渣,再含一口矿泉水,半分钟后流入量筒并稀释200倍(稀释倍数可调节),混匀备用。 四、实验步骤 1. 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最适温度测定 温度对淀粉酶活力的影响:取试管5支,编号后按下表加入试剂: 摇匀,将2号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中,1号试管放入冰水中,3号管放入沸水浴。用KI-碘溶液检验各管内淀粉被水解的程度。记录水解时间。

2.pH值对酶活力的影响 (1)反应时间的确定 取一支试管加入2ml 0.5%淀粉液(0.3%氯化钠)和2滴KI-I溶液,加入1ml唾液淀粉酶,37℃保温,记录颜色褪去的时间。 然后按下表所列的次序操作: 摇匀后放入37℃恒温水浴锅中保温,检测淀粉水解程度,并测定淀粉完全水解所需的时间。按照第(1)步试管的保温时间保温后将各管迅速取出,并立即加入KI-碘溶液1滴。观察各管呈现的颜色,观察pH对唾液淀粉酶活力的影响,并确定其最适pH。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pH值、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六、思考题 1. 什么是酶的最适温度?有何实践意义? 2. 什么是酶的最适pH?它是否是一个常数?它与哪些因素有关?这种性质对于选择测定酶活力的条件有什么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