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务员腐败原因及反腐败对策的探析

公务员腐败原因及反腐败对策的探析

公务员腐败原因及反腐败对策的探析

【内容摘要】腐败问题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它从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严重侵蚀着党员、干部队伍,影响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危及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本文从公务员腐败原因入手,探讨反腐败对策。

【关键词】公务员腐败原因对策机制

近几年来,在某些党员干部甚至党员领导干部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化现象有所滋长,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也给整个社会风气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成为繁荣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巨大障碍。由于腐败行为发生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重权在握的领导干部之中,有权力保护,在幕后交易,具有隐蔽性、“合法性”,既难以发现,也难以监督和查证,因此成为一种屡反屡生,到处可见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由腐败现象的特点所决定,反腐败必须通过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加大打击力度,提高查处概率等方法遏制和根除腐败现象。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笔者就公务员腐败原因和对策进行分析。

一、公务员腐败原因

公职人员的腐败是“任何公职人员在任何时候,以实际的或者潜在的行使或者不行使公职人员职能为交换条件,为自己、他人或者任何机构索要、同意接受或者接受不论何种性质的不正当利益。腐败的

构成不要求为实现所图谋的利益而实施甚至企图实施作为或者不作为。在我国,腐败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等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

(一)人性的弱点

人性假设理论认为人是有多重属性的政治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综合体,人有理性和正直的一面,也有欲望和情感的一面。公共选择理论则公开认为人是“理性经济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公务员担任公职,具有双重性格,即个人利益的追求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他们不会因为担任公职而比常人更好,也不会因为担任公职而比常人更坏。公务员首先是一个自然人,无法规避人性弱点,只不过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公职人员有坚定的约束力、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能够克服不足,成为真正的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反之,私欲膨胀,就会腐败贪污。原国务院体改办宏观体制司副司长李雄因受贿被判21 年,他说:“我曾经真诚地追求理想,严格地要求自己,但后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个人的小算盘在思想上有了栖息地,自己就有了双重人格。

(二)腐败产生的经济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

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源有限,而政府掌握着社会有形的、具体的物质资源,如资金、土地、外汇储备等,还掌握着各

种抽象的、非物质资源,如权力、机会等,为政府公职人员寻租提供了条件。“政府掌握资源的多少与腐败浪费成正比”。同时,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变化,形成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各个利益主体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去追求有限的资源,享受多层次物质和精神生活。公务员和其他部门收入差距拉大,一些公务人员产生攀比心理。如果政府的薪俸水平太低,引起需要养家者发愁靠这种收入如何维持生活的问题,则这一社会实际上怂恿了腐败行为。薪俸过低容易导致腐败在国际上已经达成共识。然而,即使薪俸再高,也不会超越腐败的收入。因此,高薪养廉虽在一定程度上能规避腐败,但并不是治理腐败的灵丹妙药。

2、经济主体的逐利性

市场主体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希望从政府获得更多的资源,不惜采取非正当的手段。虽然市场主体中不乏道德者,但是那些开绿灯走后门者更能占据优势,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可能被迫趋向非道德。况且,如前所述,公职人员运作政府有限的资源、需要的多层次和经济条件的窘迫,使市场主体和政府主体双方的需要在此博弈过程中有供有需、一拍即合。亨廷顿说过,腐败就是权力和金钱的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行贿受贿,扰乱社会利益的调整和分配格局。

3 、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

政府部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如果把市场的等价交换原则引入政府中,那么工作人员可能会奉行“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的游戏规则。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说过,“你在商界需要权

力支持,我在官场需要经济支持,我支持你赚钱,你支持我从政。我官做得越大,你钱赚的越多。”

二、对策

(一)改革公务员管理机制

1、建立干部自我约束机制,是根除腐败的关键

陈云同志曾指出:“端正党风的关键是提高党员的素质”。孔繁森能够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王宝森所以蜕变为腐败分子,首先取决于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是党性纯或杂、强或弱的体现。因此,加强党性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增强免疫力是防止和消除腐败现象的关键性环节。我国古代就有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儒家提倡的“慎独”,就是要求人们按照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即使在一人独处,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自觉的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不合乎道德的事。江泽民同志也十分重视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干部,他指出:“加强党的建设,要把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放在突出地位,身教重于言教。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党内的教育,越要发扬党的高尚精神和优良传统”。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共产主义道德,使党员干部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建立起反腐保廉的自我约束机制,是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铲除腐败的一种治本的方法。因此,要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教育干部正确处理公与私

的关系,时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不计较个人

得失,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做廉洁从政的当家人。

党员干部防腐败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实际上体现着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它是干部形成高尚的道德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标志。因此,能够在即使没有任何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廉洁自律,约束自己行为不违背法纪道德。作为“内因”,建立反腐败自我约束机制对于根治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每个党员都能自觉地廉洁自律、自重、自警、自励,奉公守法,防微杜渐,腐败现象就不会发生和存在了。

2、强化多层次的监督机制,是防腐保廉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腐败现象之所以不断蔓延,气焰嚣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

是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受监督的权力或失去监督的权力极易产生腐败,这是权力的特性和人的道德品质不完善性所决定的,并已被古今中外的历史所证明。要有效地消除腐败,必须把加强监督制度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要加强各级监督专职机构建设,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政府的行政监察部门,国家的司法部门以及经济方面的审计部

门是党和国家重要的监督专职机构,在反腐败斗争中承担着非同小可的任务,必须强化它的权力和手段,使其发挥更大作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可以有效地预防腐败。

要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提高行政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制订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程序、规则,明确行政自由裁量的范围、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重大行政裁量行为必须经过咨询、听证、决定、审议、复核和监察等环节。同时,必须增加行政行为的透

明度,建立健全行政公开制度。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凡是设定审批权的事项,必须设定严格的审批条件、审批范围和审批程序。完善和强化党内纪律监督。党内纪律监督是在党的上下级之间、党员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纪律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必须进一步加强纪委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纪委

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纪律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党内民主,强化民主集中制,实行党内政治生活公开化、透明化。同时,要完善群众监督制度,形成一个惩治腐败的良好大环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眼睛是亮的,尽管腐败行为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也终究逃不过人民的监督。因此,把党员干部置身于群众监督之下,对于防止和消除腐败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3、建立健全制约机制,是防止和消除腐败现象有力武器

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法规

做保障。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和法规作为带有一定约束作用和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弥补干部个人素质和各种监督机制的不足,它越是严密、完备,保障程度就越高,因而在反腐败斗争中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如果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就会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执行制度法规不严格,又会使腐败分子

不能受到应有的制裁。反腐败斗争必须重视建立健全法规制约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制度法规的强制性约束作用,确立党员干部的行为导向,使之明确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正确,怎样做错误,以及作不到怎么办等。各单位要结合本身实践,针对容易产生和诱发腐败的行为漏洞和薄弱环节,切实制定可行、可操作性强的的规章制度,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同时,维护制度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到有章必循、有法必依,也是反腐制度法规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党有纪律,国家有法规,部门有制度。当他们制定出来公布实施之后,就成为神圣不可侵犯、不可违背的“金科玉律”。如果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再严密、再完备的制度法规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不能发挥其制约作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而,严格执行制度法规是防止和消除腐败现象的重要环节,也是真反腐败还是假反腐败的重要标志。只要我们认真执行制度法规,坚持在制度法规面前人人平等,执政为民,就一定可以使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党内腐败行为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它作为一种客观社会现象,却相当广泛的存在于各个不同的部门和领域。它的产生和形成,既与中外腐朽思想文化腐蚀有关,也与干部个人素质有关,还与监督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有关。因此,反腐败斗争必然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的反腐败制约机制也顺理成章的成为这一工程的必然要求。由于党内消极腐败现象早已成为万众瞩目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因此,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从严治党,搞好党风,尽快形成健全有效的反腐败制约机制是党心所向、民心

所向。

(二) 加大打击公务员腐败的力度, 提高查处概率

造成公务员做出腐败决策的最关键因素是腐败行为被查处的概

率太低。从前面分析中已经看出“腐败黑数”的存在, 腐败行为被依法查处的概率过低是纵容腐败的关键因素。一些地区和部门的某些案件, 查处久议不判, 领导庇护, 地方保护, 通风报信, 大事化小,

动软不碰硬, 查下不查上等, 严重降低了反腐败的效率, 人民群众极不满意。要建立快捷、秘密、高效的查处案件程序, 提高查处概率, 应把握以下几点: 1、设置秘密调查、短促突击的程序。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 法律为准绳, 一旦发现和掌握线索、证据就依法立案, 迅速予以审理, 快刀斩乱麻, 及时处理。铁证如山, 断绝腐败分子和想替腐败分子说情的一切后路。2、设置预防性拘捕程序。在接受群众举报、秘密调查、审理案件中, 发现有重大嫌疑的腐败行为, 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要相互配合, 迅速采取预防性拘捕行动, 以防止嫌疑犯串供、订立攻守同盟、销毁罪证、向国外亲朋好友转移赃物等。

3、设立专案负责的办案人员责任制程序, 调动办案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政治、经济待遇) , 加强办案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防止不正当行为的干扰以及泄密等影响反腐败效率和查处概率的行为和事件。

4、实行反腐目标责任制。过去长时间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 使反腐败工作几起几伏,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反腐败工作不象经济工作那样目标责任明确, 抓与不抓一个样, 出了问题无须承担责任;

二是从全局利益看, 反腐败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本身的要求, 但从地方、部门利益看, 却不尽如此。有的地方走私、造假、行贿、受贿等腐败成风, 上级禁而不止, 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地方部门领导没有认真抓, 纵容了腐败现象蔓延, 而这些地方, 部门领导不认真抓, 又是因为没有明确他们的目标责任, 不抓也不影响他们的政绩。要把反腐工作做得好不好, 作为考查各级党委、政府、党政领导和各部门领导工作实绩的一个重要依据。领导者失职以致发生严重腐败问题或者为了地方、部门利益纵容、袒护腐败行为的, 应当追究责任。(三) 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治腐

目前我国对于腐败行为的界定、腐败的分类和量刑都存在许多问题, 究其原因是缺乏一部专门的《反腐败法》。要改变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 消除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等弊端, 必须制订出台一部专门的《反腐败法》,使民主法制化、程序化、具体化, 使人民真正能够依据法律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行有效监督, 使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进入法制化轨道, 避免反腐败工作因为领导人的注意力的转移而紧一阵松一阵, 避免政策指导上严一阵宽一阵, 真正建立反腐败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 加强监督和舆论宣传, 提高廉洁公务员的荣誉感

在现实生活中, 监督的缺乏, 并不都表现为缺乏监督机构或有关监督的法律法规, 而是更多地表现为监督缺乏权力, 缺乏权力的

监督往往使监督形同虚设, 这也是现实中腐败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的深层原因。现实中, 监督之所以缺乏权力, 就是因为监督权缺乏相应的具体组成部分。如果说, 监督权是一个系统, 那么这个系统包含着一系列子系统。没有完整、配套的子系统, 任何系统都是空中楼阁, 不复存在。另外, 加强监督, 在腐败分子被监督、被批评、被揭露的同时, 使廉洁公务员感觉一种自豪和荣誉感, 让全社会以廉为荣,以腐为耻,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氛围。

参考文献:

[1] 何曾科.中国转型期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研究:一种制度分析[J].经济体制比较,2003,(1).

[2] 黄苇町.失落的尊严————惩腐备忘录[M].上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52.

[3] 张开升(中央组织部).当前中青年领导干部腐败的特征及其原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谈, 2000,(1): 13- 15.

[4] 耿敬涛.省政府通报反腐战报[N].贵阳晚报, 2003- 04- 14(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Z].第383条第3款.

[6] 张军.特权与优惠的经济分析[M].成都: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7] 余永定.西方经济学[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63.

[8] 盛宇明.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J]. 经济研究, 2000,(5).

[9] 胡鞍钢, 过勇.转型期防治腐败的综合战略和制度设计[J].管理世界, 2001,(6).

[10] 李剑峰.香港反腐败的经验[J] .党政论坛, 1997, (9)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