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的生存率

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的生存率

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的生存率
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的生存率

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的生存率

文章目录*一、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的生存率*二、前列腺癌有哪些症状类型*三、女人会得膀胱癌吗

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的生存率1、前列腺癌的生存率前列腺癌的发展过程差异很大,各期前列腺癌的发展并不一定按第一期(A)至第四期(D)顺序进行。第一期癌可长期停留于该期,亦可转变为第三期(C)或第四期。第二期(B)、第三期的癌发展亦如此。各期前列腺癌发展情况如下:

A1期:老年人可不作处理。发生远处转移的机会为8%,10年生存率98%。

A2期:30%发生远处转移,10年生存率80%。

B1期:30%在5年内,发生转移,5年生存率80%。

B2期:80%在5-10年内发生转移,10年生存率30%。

C期:50%在5年内远处转移,10年生存率25%。

D1期:85%在5年内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25%。

D2期:3年生存率50%,5年生存率20%,10年生存率10%。

2、膀胱癌的生存率

膀胱癌是一种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膀胱内膜。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的发病率是女性的3倍,可能是因为男性的吸烟率较高。吸烟是膀胱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如果该疾病能够早期诊断和治疗,大多数人的治疗结果都很好。约80%患膀胱癌的患者治疗后可以活5年以上。

3、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的区别

膀胱癌的症状:

判断“膀胱结石”的标准:膀胱刺激症状;排尿困难,长期排

尿困难,可引起脱肛及疝;尿流突然中断,每需改变体位方能继续

排尿;尿末耻骨上区剧烈疼痛,可牵涉到阴茎头或会阴部,病孩常

哭啼叫喊,并经常用手牵拉阴茎;因结石损伤粘膜而表现终末血尿,并发感染则有脓尿。

前列腺癌的症状

排尿障碍:80%的病人由癌灶引起进行性排尿困难、尿流变细或尿流偏歪,或尿流分叉、尿程延长、尿频、尿急、尿痛、尿意

不尽感等,严重时尿滴沥及发生尿潴留。血尿病人只占3%。

疼痛:腰部、骶部、臀部、髋部疼痛,骨盆、坐骨神经痛是常见的,剧烈难忍。可能由于癌灶转移至骨骼或侵犯神经或肾积水、肾感染所致。约31%的病人发生疼痛。

转移症状:在前列腺癌病人中,转移很常见。约有1/3甚至

2/3的病人在初次就医时就已有淋巴结转移,多发生在骼内、骼外、腰部、腹股沟等部位。可引起相应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及下肢肿胀。血行转移多见于骨骼(如骨盆、骶骨、腰椎、股骨上段等〉和内脏(如肺、肝、脑、肾上腺、睾丸等)。

全身症状:由于疼痛影响了饮食、睡眠和精神,经长期折磨,

全身状况日渐虚弱,消瘦乏力,进行性贫血,恶病质或肾功能衰竭。

前列腺癌有哪些症状类型1、前列腺隐匿癌

患者无前列腺疾病的症状体征,但在淋巴结活检或骨穿的标本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前列腺癌。并可再经过前列腺穿刺活检得到进一步证实。

这类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水平增高。活检组织做PSA和(或)PAP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

2、前列腺潜伏癌

是指在生前没有前列腺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在死后尸检中由病理学检查发现的原发于前列腺的腺癌。潜伏癌可发生在前列腺的任何部位,但以中心区和外周区多见,且常为分化好的腺癌。

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15%~50%。研究所研究报道前列腺潜伏癌的发病率为34%。统计学研究表明,前列腺潜伏癌的发病可能与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

3、前列腺临床癌

临床检查(指诊、超声、CT或磁共振等)诊断为前列腺癌,并可经过活检证实。也可通过患者血清PSA和PAP增高来协助诊断。多数患者肛门指诊可摸到前列腺结节,超声检查提示前列腺结节外形不规整,回声不均匀且回声偏低。

4、前列腺偶发癌

临床以良性前列腺增生为主要症状,在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中,组织学检查发现前列腺癌。其组织学表现为分化较好的腺癌,以管状腺癌和筛网状腺癌为主,少数为低分化腺癌,在国外前

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为10%~30%。国内发病率有报道为5%左右。

女人会得膀胱癌吗女人也有膀胱,所以也有可能得膀胱癌,

不过女人得膀胱癌的机率要比男人低得多。女人尿道短,膀胱不容易发炎。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3—4倍,年龄以50—70岁为多。临床表现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血尿,多数为肉眼血尿,以间歇性无痛性全血尿为主。如合并有尿频、尿痛,则表示浸润较广、较深,或并发膀胱炎。晚期常可见尿中有腐肉样物质排出,或排尿困难,突然中断,甚或出现急性尿潴留、尿毒症。本病属中医学“溺血”“血淋”等范畴。其发病机理是由于心火下行移热于小肠或湿热下注膀胱;或为肾虚气化不利,水湿不化,瘀积成毒,阻于膀胱所致。临床上常分为湿热下注,阴虚火旺,气血两虚等证型。

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就是发生于男性前列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腺泡细胞异常无序生长的结果。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各种癌症的第二位;在亚洲,其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 疾病分类 95%以上的前列腺癌是发生于前列腺腺体组织的腺癌,其发展通常遵循一定的顺序:局限于前列腺内—>侵犯前列腺包膜—>突破前列腺包膜— >侵犯精囊腺—>转移至邻近区域淋巴结—>转移至骨骼和其他脏器。另一种重要的前列腺癌类型是神经内分泌癌或称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可能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而非前列腺腺体。这种类型前列腺癌一般较早出现转移和播散,但并不分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且常规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对其作用不明显,反而对化疗较为敏感。此外,前列腺还可发生一些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如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神经鞘(膜)瘤、恶性间质瘤,以及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前列腺。这些少见肿瘤患者的血清psa值一般无明显增高,肿瘤体积一般较大,往往产生局部邻近脏器受压迫,大多数患者以排尿和(或)排便困难就诊。 发病原因 前列腺癌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基因的改变相关。如雄激素受体相关基因的改变会导致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增高;具有brca1基因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是无brca1基因男性的3倍;而p53基因的异常与高级别、高侵袭性的前列腺癌密切相关。基因的改变也可能与饮食等环境因素相关。基因改变越多,患前列腺癌的危险越大。在少数情况下,前列腺癌可能具有遗传性。 目前总结出与前列腺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有: 1.绝对危险因素: (1) 年龄:年龄是前列腺癌主要的危险因素。前列腺癌在小于45岁的男性中非常少见,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急剧升高,绝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大于65 岁。基本上,在4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就几乎加倍,50~5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为10%,而80~8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陡增至70%。

专家称前列腺或是悄悄在癌变

专家称前列腺或是悄悄在癌变 近期,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确诊罹患前列腺癌,并开展手术治疗。李显龙总理的病情,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也使部分中老年男性心有余悸。前列腺癌变到底是怎么回事?现有哪些技术手段可以治疗?本期周刊,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叶定伟教授,请他来详解前列腺癌的筛查、诊断与治疗。 高危因素:年龄首当其冲 叶定伟说,前列腺癌是欧美国家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有明显地理和种族差异。亚洲国家的发病率 虽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也有迅速上升趋势。以上海为例,前列腺癌发病率居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首位。 前列腺癌最主要危险因素是无法抗拒的年龄。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5岁之前发生前列腺癌的患者非常少见,可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急剧升高,绝大多数患者年龄大于65岁。专家阐述,一般来说,4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前列腺癌发病率几乎翻倍;50 至59岁的男性,前列腺癌患病风险为10%,到了80至89岁,前列腺癌患病风险高达70%。李显龙总理出生于1952年,今年恰好63岁,正是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系数的高区间。

早期检测:直肠指检+血清 中老年男性到了前列腺癌的高发期,怎样才能实现早诊断、早预防?叶定伟说,目前公认的最简便方法是前列腺直肠指检、血清psa 检测。这两种筛查作用都非常重要,两项检查中,任何一项有异常,皆应开展进一步检查。数据显示,前列腺癌患者中,有四分之一通过直肠指检异常而被发现;此外,还有不少患者因psa指标异常而被发现。 专家建议,前列腺癌的筛查最好每年进行一次。psa值达到4n g/ml是前列腺癌筛查的临界线。大于这一数字后,患者患病概率将随psa值的升高而升高。当psa值大于10ng/ml时,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将大于67%。通过前列腺癌的及时筛查,可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关死亡率,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整个筛查过程只需5分钟,轻松无痛。 目前,许多来诊断的患者是前列腺癌晚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是未 能定期开展psa检查,而早期前列腺癌并无明显症状,导致患者直至肿瘤扩散后,引发前列腺肿胀才会就医。一般来说,肿瘤扩散会出现尿频、晚上排尿时有疼痛感、停止排尿等症状,这类症状也是前列腺炎的常见症状、易于混淆,不及时检查,由此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期。 前列腺炎与癌无直接联系

浅表性膀胱癌术后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浅表性膀胱癌术后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97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比较不同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下降明显,年龄>70岁、低文化、低收入的患者生活质量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对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结论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状况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为临床治疗决策、医疗资源分配和患者的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浅表性膀胱癌;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 in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patients,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 Methods A total of 97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patients received survey. Influences by difference social demographic factors on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Results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patients had obviously reduced quality of life after operation. Those with age > 70 years old,low education level,and low income had poor quality of life.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re was no influence by gender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Conclusion 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 is poor in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patients,and its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e age,education level and income. This research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for treatment regime,medical resource distribution,and health education for patients. 【Key words】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Quality of life;Influencing factor 膀胱癌是我國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一种直接威胁患者生存的疾病,世界范围内膀胱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9位,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2]。目前,尽管有很多关于膀胱癌患者生存质量的报道,但这些报道主要集中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而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生存质量评价的报道较少[3,4]。为此,作者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调查随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比较不同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2014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病理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a,T1);②无认知障碍;③能理解本次调查的内容及目的;④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有明显的重大疾病和生理缺陷(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运动器官疾病,明显残疾者或视觉、听觉障碍等),严重影响生存质量者。 1. 2 方法手术后1个月,采用门诊问卷调查的方式,向被调查患者逐条

前列腺癌诊疗指南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前列腺癌诊疗指南(更新版)

目录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和中国发病趋势 3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8 (一)、前列腺癌症状8 (二)、前列腺癌诊断8 (三)、前列腺癌分期14三、前列腺癌治疗18(一)、观察等待治疗18 (二)、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 19 (三)、前列腺癌外放射治疗 22 (四)、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 26 (五)、试验性前列腺癌局部治疗 30 (六)、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 33 四、前列腺癌的随访 40 (一)、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的随访40(二)、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的随访43 五、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复发的诊治45(一)、根治术后复发的诊治46 (二)、前列腺癌放射治疗后复发的诊治 49 六、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治疗 53 (一)、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的概念 53 (二)、疗效评估方法53 (三)、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的治疗 54 七、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 56 (一)、骨转移的诊断 56 (二)、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57 (三)、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 57 (四)、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后的随访 58

一、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和中国的发病趋势 2002年全球有679,000例前列腺癌新发病例,占所有肿瘤新发病例的11.7%,位列常见肿瘤的第5位和男性肿瘤的第2位。但是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地区分布并不均衡,在发达国家前列腺癌占肿瘤新发病例的19%,而在发展中国家仅占5.3%[1]。中国是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的国家,2002年的标化发病率为1.6/10万,远低于美国的124.8/10万[2]。然而近年来国内部分发达地区的前列腺癌发病率迅速升高,上海1997-1999年的发病率较1985-1987年增加了3.5倍[3]。 1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 1.1 发病率和死亡率 前列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北美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部分亚洲国家都是低发病率地区。1993-1997年美国黑人的标化发病率达到了185.7/10万,是同期上海市民的60倍[4](见图1)。虽然绝对数差别很大,但是近30年来前列腺癌发病率在大部分国家都有明显的升高。1978年至1997年美国黑人的前列腺癌发病率上升了92.8%,同期新加坡华人的发病率增加了88.4%[4]。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增高明显受到了PSA筛查的影响:1986年随着PSA检查技术的广泛使用,发现了许多无症状的前列腺癌患者,使得前列腺癌发病率迅速上升,并在1992年达到高峰,随后由于早期筛查的缘故发病率出现下降,1995年以来保持缓慢增长[5]。同期上海、台湾和新加坡三个亚洲发达地区的肿瘤发病率资料显示:近20年时间,三个地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分别增加了3.3倍、8.5倍和4.8倍[3, 6, 7](见图2)。目前新加坡和台湾的前列腺癌发病率都在15/10万以上,位列男性常见肿瘤的前6位。 虽然美国和中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差异显著(高达78倍),但是前列腺癌死亡率的差别要小得多(16倍)。由于PSA筛查和治疗手段的进步,1998-2002年美国的前列腺癌死亡率为30.3/10万,并且仍处在下降趋势中。而亚洲地区的死亡率变化趋势和发病率变化相接近,1978年至1997年新加坡华人的前列腺癌死亡率增加了173.7%。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比值是反映肿瘤致死性的指标,虽然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前列,但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比值低于亚洲国家且逐渐降低。 1.2 临床特点 由于PSA筛查的广泛使用以及公众对前列腺癌认知度高,美国75%的前列腺癌患者仅有PSA的异常,91%的患者病变局限。90年代以来美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国内大部分患者是以尿路症状或骨痛而就诊,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仅6.2%的患者是由于PSA升高而被发现,就诊患者的PSA中位数为46.1ng/ml[8]。由于大部份患者病变已为晚期,长期预后不佳,1988-1995年上海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36.5%[9]。 2 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 2.1 年龄和种族 前列腺癌的发病情况与年龄密切相关,美国70%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年龄大于65岁[10]。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39岁以下的男性发生前列腺癌的几率为0.01%,40-59岁的几率为 2.58%(1/39),60-79岁的几率达14.76%(1/7)[10]。国内也呈现高年龄组发病率高的分布,1997-1999年上海75岁以上前列腺癌患者占总数的51.2%[11]。 除了年龄,不同种族的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差异也很大。美国黑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最高,达到

《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2020年版)》要点

《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2020年版)》要点 1 前言 随着第二代测序(NGS)技术在包括前列腺癌等肿瘤临床诊疗中得到愈发广泛的应用,对NGS在前列腺癌临床应用过程中的检测内容、检测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处理及解读等环节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适宜进行基因检测的对象 不同病情和治疗阶段的前列腺癌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各异,基于前列腺癌临床实践及药物研发现状,推荐基于“提供遗传咨询”和“制定治疗决策”为目的的NGS基因突变检测(表1)。 提供遗传咨询:评估是否适宜进行基因检测需要结合前列腺癌患者的家族史、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其中家族史需要考虑:是否有兄弟、父亲或其他家族成员在60岁前诊断为前列腺癌或因前列腺癌死亡;是否在同系家属中具有3名及以上包括胆管癌、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肾癌、黑色素瘤、小肠癌及尿路上皮癌的患者,特别是其确诊年龄≤50岁;患者个人是否有男性乳腺癌或胰腺癌病史;是否已知家族携带相关胚系致病基因突变。《NCCN指南》显示,BRCA1/2基因有害突变的携带者在65岁之前罹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增加,特别是BRCA2胚系突变患者有更高的早发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癌死亡风险。因此,《2020年版共识》推荐BRCA1/2胚系突变的携带者从40岁起每年行基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前列腺癌筛查。 对于初诊未进行风险评估、极低风险至中风险的前列腺癌患者,其家族史

的获得及遗传咨询是检测前的必要步骤:对于具有明确相关家族史、已知家族成员携带胚系致病基因突变的上述风险级别患者,推荐进行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特别是BRCA2、BRCA1、ATM、PALB2、CHEK2、MLH1、MSH2、MSH6、PMS2)的胚系变异检测;对于家族史不详的上述风险级别患者,需要结合临床特征进行遗传咨询后综合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相关检测。对于高风险、极高风险、局部进展及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推荐进行DNA 修复基因(特别是BRCA2、BRCA1、ATM、PALB2、CHEK2、MLH1、MSH2、MSH6、 PMS2)的胚系变异检测。 制定治疗决策:对于所有mCRPC患者,推荐进行至少包含HRR基因胚系及体系变异的检测,并可以考虑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DNA错配修复缺陷(dMMR)检测。如肿瘤组织检测已发现与肿瘤发病风险相关基因突变而缺乏胚系变异验证的前列腺癌患者,建议遗传咨询后再考虑是否进行检测。 3 检测内容 虽然通过NGS技术发现多数mCRPC患者存在具有临床价值的基因突变,但是由 于药物研发及相关药物在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研究中的证据有限,针对前列腺癌患者 的NGS基因检测应在增加受检者获益及避免过度检测中求得平衡。 3.1 NGS检测的样本类型 根据检测目的需要区分胚系(来源于父母生殖细胞的变异,可通过生殖

探析浅表性膀胱癌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探析浅表性膀胱癌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摘要:膀胱肿瘤是我国泌尿外科最常见的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且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欧美一些国家,膀胱肿瘤的发病率也很高,在泌尿生殖系统中仅次于前列腺癌而居第二位。20XX年美国约有60240例新诊断的膀胱肿瘤病例,而浅表性膀胱癌约占新诊断病例的70%[1]。浅表性膀胱癌主要组织学类型为移行细胞癌,其他类型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均较少见。浅表性膀胱癌处理方法有:经尿道手术、激光手术、膀胱内灌注治疗、基因治疗、肿瘤疫苗等,应根据浅表性膀胱癌分期和预后因素来选择。浅表性膀胱癌基本治疗目标包括:去除存在的病灶、防止肿瘤复发和防止肿瘤复发后的进展。现将近年来浅表性膀胱癌治疗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浅表性膀胱癌;治疗 1 经尿道切除术(TUR) TUR是治疗表浅性膀胱癌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适用于细胞分化好、直径小于2cm的Ta期和T1期肿瘤。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所需时间短、不会造成腹壁种植、反复手术也不增加难度,患者的痛苦小、恢复快,保留了膀胱等优点,易为医生和患者接受。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并熟练掌握手术技术的基础上,经尿道切除术可以获得与膀胱部分切除术相同的肿瘤术后复发率及患者生存率。但若仅单一采用TUR治疗,术后3~5年内复发率为50%~70%[2]。 对于Tis: TUR不能彻底切除肿瘤。早期膀胱切除具有很好的肿瘤特异生存。Huguet等[3]学者报道,在22例原位癌病例中,膀胱切除术5年特异性生存率达到80%,但会有40%-50%的过度治疗率[4]。因此在诊断原位癌后先行保守治疗还是早期膀胱切除术尚无统一意见。由于卡介苗(BCG)治疗失败的膀胱原位癌进展为肌肉浸润性癌是明显的,且与治疗失败的疗程数相关[5]。所以,膀胱根治术+尿流改道是BCG抵抗膀胱原位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手术时机尚缺乏可靠证据。 经尿道手术并发症少,主要是膀胱穿孔。注意控制膀胱灌注量,一般为 80ml~150ml,实际上以膀胱粘膜皱褶刚好消失为止。并注意预防闭孔神经反射,

3-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2013修订版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 主编李宁忱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副主编谢立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凌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董胜国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范欣荣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院潘铁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王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魏东卫生部北京医院 徐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许传亮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许克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秘书 宋毅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目录 一、前言 二、膀胱癌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三、膀胱癌的组织病理学 四、膀胱癌的诊断 五、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七、尿流改道术 八、膀胱癌的化疗与放疗 九、膀胱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预后与随访 十、膀胱非尿路上皮癌

一、前言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一种直接威胁患者生存的疾病。为了进一步规范膀胱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高我国膀胱癌的诊断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于2006年组织有关专家组成编写组,在学会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与组织下,以国内外循证医学资料为依据,参考《吴阶平泌尿外科学》、Campbell’s Urology以及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等相关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结合国内临床实际,编写完成了2007年版中国《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并在2009年进行了更新,为我国不同医疗条件下泌尿外科医师选择合理的膀胱癌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对提高我国膀胱癌的诊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两年来,随着膀胱癌诊断治疗相关研究的进展,使得《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又有了进一步更新的需要。在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的统一领导安排下,《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编写组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仔细查阅最新相关文献,并经过反复讨论,完成此版更新后的《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以期对膀胱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工作提供更好的帮助。本版《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中共引用371条文献,其中由我国学者在国内或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共35条。

前列腺癌手术后放疗有多大伤害

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随年龄而增长,前列腺癌的出现对男性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前列腺癌的治疗是当务之急。目前对于前列腺癌的治疗,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多学科、多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如术后联合放疗有助于抑杀残癌,预防病情反复,但放疗的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前列腺癌手术后放疗有多大伤害呢? 对于前列腺癌患者来说,病理分型、病理分期、体质、手术的方案、手术的效果不同,术后制定的放疗方案也是有所差异的,患者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其中以局部反应为主,比较常见的有放射性炎症,如放射性肺炎,轻者无症状,炎症可自行消退,但严重的会出现咳嗽、胸痛、气短发热甚至是呼吸衰竭等;皮肤损伤,表现为皮肤瘙痒,色素沉着,脱皮,湿疹,水泡等,严重时会出现糜烂、破溃;患者还会出现全身性反应,如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乏力、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影响治疗的顺利完成,因此需要积极的进行改善和预防。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手术和放疗都是局部治疗手段,而前列腺癌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治疗不能仅仅着眼于局部,患者通过手术、放疗后虽然看上去肿瘤缩小或消失了,但还是会有较高的复发、转移风险,因此还应重视全身性的治疗。而中医预防前列腺癌复发、转移的理念与西医不同,是通过整体调理。中医治疗前列腺癌从患者的整体出发,不仅仅着眼于局部的癌肿,更是从患者全身的特点加以考虑,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扶正患者元气,调节患者机体内气血、阴阳、脏腑的平衡,逐步稳定癌环境,抑制肿瘤生存繁殖,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延长生存时间。另外中医还有助于减轻放疗的副作用,提高放疗的疗效,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在治疗前列腺癌上优势独特,整体观念较强,能够从患者的全身着手,辨证施治,作为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的袁希福,自幼便接触中医,熟读中医古典名著。此后,其还曾先后至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为从事中医治疗肿瘤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3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袁希福接诊了大量病例,并摸索出了专业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新体系,提出了三联平衡理论。如今,在该理论的指导用药下,部分肿瘤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有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为了更好的弘扬国粹中医,让中医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在袁希福的号召下,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先后组织召开五届百位抗癌明星中医康复经验交流大会,每次大会的召开无论是对肿瘤患者的康复、对传承弘扬中医文化,亦或是对中医事业发展,都是一件好事,促使人们对中医由不了解到了解、由误解到理解、由曲解到通解。 部分参考案例: 孙再明(化名),前列腺癌骨转移,河南洛阳人 2015年12月,64岁的孙再明总是感觉颈椎、背部有些不太舒服。后在外甥的陪伴下到骨科医院行骨扫描、穿刺活检,确诊:前列腺癌,骨转移。 确诊后他就去了河科大一附院开始了化疗,起初还有效,十个月后复查肿瘤指标再次上升。2017年6月,孙再明继续做了放疗,35次放疗后,孙再明居然又出现了放射性直肠溃疡,肛口剧烈疼痛,大便带血,且经常大小便失禁。兜转多地寻医未果,用遍了各种西药、中药、进口药,都没有效果。无奈之下,经一位病友介绍,他于2018年9月21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治。 袁希福院长用八味中药配上香油、蛋黄灌肠,救了孙再明。一个月后,坠胀感、肛周疼痛、大便出血的情况就都减轻了。两个月后,大便就没有出血了。四、五个月后,溃疡完全就好了,大小便也完全控制住了,出去转几圈也不会拉出来。 2019年10月18日,孙再明再次复诊,其诉“10月9日的ECT结果显示故转移灶较前稳定;10月13日MRI显示:骨盆、股骨转移较前相仿。”目前情况依然稳定。

膀胱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膀胱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1-07-13T10:13:11.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5期供稿作者:李伟珍[导读]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李伟珍(湖南省安化县中医医院 413500)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5-0036-02 【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生活质量问卷(QLQ-C30)和社会支持问卷(ISSI)对110例膀胱癌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膀胱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非癌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其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评分和社会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膀胱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总分与社会支持3个维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社会支持与膀胱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协助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 持,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膀胱癌生活质量社会支持 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 and Social Support Status in Bladder Cancer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 and social support status in bladder cancer. Methods QLQ-30 and ISSI were used to inquire 110 cases of bladder cancer. Results The scores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bladder cancer patients were markedly lower than in the non-cancer patients, P<0.05 or <0.01. The scores of the subjective, objective support, support availability and total social support were considerably lower in the bladder cancer patients than norms, all P<0.01. The total score of the quality of life was associated directly with the scores of 3 dimensions of social support, P <0.01. Conclusion Social support proves to be associated closely with the quality of life in bladder cancer, and the nursing staff should aid them to inquire more social support for rais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m. 【Key words】 Bladder cancer Quality of life Social support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明显的浸润性和转移性,预后较差。目前临床上治疗以手术为主,不仅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且可提高其生活质量。社会支持作为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内容,与癌症的病死率密切相关[1]。目前国内有关膀胱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较少。作者采用生活质量问卷(QLQ-C30)和社会支持问卷(ISSI)对110例膀胱癌手术患者进行了调查,旨在探讨膀胱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为膀胱癌手术患者的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110例,均经膀胱镜、活检、B超和CT检查确诊和进行临床分期。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肝和肾等内脏疾病;患有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者;危重病例;其它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如严重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合并其他肿瘤患者;不愿参加本研究者。其中男84例,女26例,年龄38~74(47.5±12.8)岁。组织病理学类型:移行细胞癌104例,腺癌3例,鳞癌3例。肿瘤病理分期:T2N0M0 92例,T3N0M0 12例、T3N1M0 6例。手术方式:全膀胱切除99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部分膀胱切除术11例。婚姻状况:已婚92例,未婚和丧偶各9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51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59例。医疗费用:公费40例,自费70例。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方式由受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问卷填写的要求。对无法填写者,由调查者向调查对象逐条询问并记录或由其家属代为填写。当场发放问卷,填写后并收回,共发出问卷110份,收回有效问卷110份,回收率为100%。 1.2.2调查工具(1)生活质量核心量表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命质量核心量表(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EORTC QLQ-C30)[2]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该量表共有30个项目,含5个功能量表(躯体功能(PF)、角色功能(RF)、认知功能(CF)、情绪功能(EF)和社会功能(SF);一个整体健康和整体生活质量量表(QL);每项评定分为4级:l级为“无”,2级为“少部分”,3级为“相当多一部分”,4级为“非常普遍”。功能量表和总体量表得分越高,功能状况越好;(2)社会支持量表采用肖水源1986年编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ISSI)[3]进行评估。该量表共含有10个项目,含3个维度,分别是客观支持(3个条目)、主观支持(4个条目)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条目),其满分分别为19、32和12分。总分为10个题目评分之和,总分评分范围为10~59分。评分越高,则表示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或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膀胱癌患者术后QLQ-C30各维度评分与非癌症患者的比较膀胱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和生活质量功能子量表各维度评分明显低于非癌症患者[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t=6.097,10.540,2.415,4.192,6.057, 3.361)。见表1。 表1 膀胱癌患者术后QLQ-C30各维度评分与非癌症患者的比较(x-±s,分) 2.2膀胱癌患者的社会支持评分与国内常模的比较膀胱癌患者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评分和社会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国内常模[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t=7.934,6.021,4.560,5.279)。见表2。

中国前列腺癌诊疗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前列腺癌诊疗规范 篇一: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前列腺癌诊治指南-20xx年版复旦大学肿瘤医院 前列腺癌诊疗指南 (20xx版) 目录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和中国发病趋势3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8 (一)、前列腺癌症状 (二)、前列腺癌诊断 (三)、前列腺癌分期 三、前列腺癌治疗 (一)、观察等待治疗 (二)、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 (三)、前列腺癌外放射治疗 (四)、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 (五)、试验性前列腺癌局部治疗 (六)、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

四、前列腺癌的随访40 (一)、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的随访 (二)、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的随访 五、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复发的诊治 (一)、根治术后复发的诊治 (二)、前列腺癌放射治疗后复发的诊治49 六、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治疗53 (一)、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的概念 (二)、疗效评估方法 (三)、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的治疗 七、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56 (一)、骨转移的诊断56 (二)、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三)、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57 (四)、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后的随访58 8814181819222630334043454653535457 一、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和中国的发病趋势 20xx年全球有679,000例前列腺癌新发病例,占所有肿瘤新发病例的11.7%,位列常见肿瘤的第5位和男性肿瘤的第2位。但是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地区分布并不均衡,在发达国家前列腺癌占肿瘤新发病例的19%,而在发展中国家仅占5.3%[1]。中国是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的国家,20xx年的标

化发病率为1.6/10万,远低于美国的124.8/10万[2]。然 而近年来国内部分发达地区的前列腺癌发病率迅速升高,上海1997-1999年的发病率较1985-1987年增加了3.5倍[3]。 1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 1.1发病率和死亡率 前列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北美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部分亚洲国家都是低发病率地区。1993-1997年美国黑人的标化发病率达到了185.7/10万,是同期上海市民的 60倍[4](见图1)。虽然绝对数差别很大,但是近30年来 前列腺癌发病率在大部分国家都有明显的升高。1978年至1997年美国黑人的前列腺癌发病率上升了92.8%,同期新 加坡华人的发病率增加了88.4%[4]。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 的增高明显受到了psa筛查的影响:1986年随着psa检查技术的广泛使用,发现了许多无症状的前列腺癌患者,使得前列腺癌发病率迅速上升,并在1992年达到高峰,随后由于 早期筛查的缘故发病率出现下降,1995年以来保持缓慢增长[5]。同期上海、台湾和新加坡三个亚洲发达地区的肿瘤发 病率资料显示:近20年时间,三个地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 分别增加了3.3倍、8.5倍和 4.8倍[3,6,7](见图2)。目前新加坡和台湾的前列腺 癌发病率都在15/10万以上,位列男性常见肿瘤的前6位。 虽然美国和中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差异显著(高达78

前列腺癌骨转移多学科诊疗共识

前列腺癌骨转移多学科诊疗规范 前列腺癌是严重威胁男性健康的常见恶性疾病,在欧美发达国家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在我国其发病率及死亡率现阶段也呈逐步上升趋势。由于我国前列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尚不普及,部分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阶段,骨骼转移是晚期前列腺癌最主要的表现。对于此类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灶的同时,如何预防和治疗骨转移及其相关事件显得尤为重要。 发病机制 前列腺癌骨转移以成骨性病灶为主。而且成骨性病灶以结构紊乱、不稳定的成骨性改变为主,并且成骨性改变和溶骨性改变同时存在。目前认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Baston脊椎静脉丛转移至脊柱。该学说主要认为脊椎静脉丛无静脉瓣,而且脊椎静脉丛与胸腔静脉丛、腹腔静脉丛、肋间静脉丛等彼此相通,此静脉压力低,当胸

腹盆腔因各种原因导致压力增高时,静脉内的肿瘤细胞可以不经过肝、肺而直接进入Baston 脊椎静脉丛,从而转移至脊椎和骨盆;另一种是基于Paget的种子和土壤学说。该学说认为,种子是前列腺癌细胞,土壤是骨骼。前列腺癌细胞与骨骼处于一种微环境中,骨微环境的固有生物学特性为前列腺癌细胞提供了着床的条件,同时前列腺癌细胞破坏骨基质降解释放的细胞因子反过来调控骨的微环境,刺激了前列腺癌细胞生长。近年研究还显示原发灶对转移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原发病灶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能直接影响远处转移灶中的转移克隆生长,但具体作用机制仍在探索研究中。前列腺癌骨转移是多步骤、多环节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多种趋化因子、整合素、黏附因子、细胞外基质、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均可能参与其中。 临床表现 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症状,部分晚期患者因骨痛而就诊。超过3/4的前列腺癌患者会出现骨转移,大约50%的患者初诊时即有骨转移的发生。前列腺骨转移好发于骨盆,其次为脊柱,颅骨转移者少见,在外周骨中最易转移至四肢骨,其中以股骨最为多见。骨转移灶会引起病理性骨折及脊髓压迫等症状。广泛骨转移患者容易出现疲劳、消瘦、贫血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全身器官功能衰竭。 诊断方法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锝-99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SPECT全身骨显像是前列腺癌骨转移首选的筛查方法,可早期发现骨转移灶,但SPECT诊断骨转移的特异性相对较低。SPECT/CT融合了SPECT和CT的优势,可以提高骨显像诊断的特异性。 X线 骨X线平片诊断骨转移的敏感度低,难以早期发现骨转移灶,骨X线平片不作为常规的检查项目,但可以进一步确认有临床症状或者其他影像学检查发现的骨质异常,并可根据骨质破坏程度评价病理性骨折的风险。

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临床路径

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临床路径 一、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膀胱癌(ICD-10:C67) 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ICD-9-CM-3:57.71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 4.膀胱镜检查+活检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适合行开放膀胱癌根治术。 2.能够耐受手术。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膀胱癌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拟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ICD-9-CM-3:57.71001) (六)术前准备≤7天。 1.术前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试验;

(2)电解质、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血型、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X线胸片、心电图; (5)相关影像学检查; (6)膀胱镜检查+活检。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测定(如B型钠尿肽(BNP)测定、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测定等)、肺功能、血气分析等。 (七)抗菌药物选择和使用时间。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如可疑感染,需做相应的微生物学检查,必要时做药敏试验。 (八)手术日为入院≤8天。 1.麻醉方式:全麻和/或硬膜外麻醉。 2.手术方式:开放膀胱癌根治术。 3.术中用药:麻醉用药等。 4.输血:必要时。输血前需行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和交叉合血。 (九)术后住院恢复≤21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生化八项。 2.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浅表性膀胱癌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浅表性膀胱癌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浅表性膀胱癌;治疗 膀胱肿瘤是我国泌尿外科最常见的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2%,且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欧美一些国家,膀胱肿瘤的发病率也很高,在泌尿生殖系统中仅次于前列腺癌而居第二位。2004年美国约有60240例新诊断的膀胱肿瘤病例,而浅表性膀胱癌约占新诊断病例的70%[1]。浅表性膀胱癌主要组织学类型为移行细胞癌,其他类型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均较少见。浅表性膀胱癌处理方法有:经尿道手术、激光手术、膀胱内灌注治疗、基因治疗、肿瘤疫苗等,应根据浅表性膀胱癌分期和预后因素来选择。浅表性膀胱癌基本治疗目标包括:去除存在的病灶、防止肿瘤复发和防止肿瘤复发后的进展。现将近年来浅表性膀胱癌治疗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1 经尿道切除术(TUR) TUR是治疗表浅性膀胱癌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适用于细胞分化好、直径小于2cm的Ta期和T1期肿瘤。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所需时间短、不会造成腹壁种植、反复手术也不增加难度,患者的痛

苦小、恢复快,保留了膀胱等优点,易为医生和患者接受。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并熟练掌握手术技术的基础上,经尿道切除术可以获得与膀胱部分切除术相同的肿瘤术后复发率及患者生存率。但若仅单一采用TUR治疗,术后3~5年内复发率为50%~70%[2]。 对于Tis: TUR不能彻底切除肿瘤。早期膀胱切除具有很好的肿瘤特异生存。Huguet等[3]学者报道,在22例原位癌病例中,膀胱切除术5年特异性生存率达到80%,但会有40%-50%的过度治疗率[4]。因此在诊断原位癌后先行保守治疗还是早期膀胱切除术尚无统一意见。由于卡介苗(BCG)治疗失败的膀胱原位癌进展为肌肉浸润性癌是明显的,且与治疗失败的疗程数相关[5]。所以,膀胱根治术+尿流改道是BCG抵抗膀胱原位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手术时机尚缺乏可靠证据。 经尿道手术并发症少,主要是膀胱穿孔。注意控制膀胱灌注量,一般为80ml~150ml,实际上以膀胱粘膜皱褶刚好消失为止。并注意预防闭孔神经反射,以减少膀胱穿孔发生。其他并发症如切除不完全、损伤膀胱颈、尿道。在与输尿管相近处手术宜电切不电凝,避免损伤输尿管口。后期并发症为膀胱挛缩、出血。 浅表性膀胱肿瘤经尿道切除术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病变情况、术者熟练程度、医院医疗条件选择,目前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

前列腺癌

丁香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延长,国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就前列腺癌来说,目前这一疾病在我国的发病情况怎么样? 谢教授: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所有男性恶性肿瘤中位居第六,但在美国男性中位居第一,超过了胃癌。在中国,前列腺癌以往的发病率是很低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前列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增长非常快。以我们科室为例,1993年我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大概只有12例前列腺癌。但是到2013年,我们一个科室全年确诊的病人就有430例。全国范围内,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发病率数据,单就上海来讲,其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前列腺癌已占上海市男性泌尿系统肿瘤发病率第一位。 丁香园:那浙江省在这方面有无统计数据? 谢教授:浙江省的数据还在统计中。 丁香园:相对于其他一些常见的恶性肿瘤,前列腺癌有哪些特点? 谢教授:通俗一些来说,前列腺癌是一种难以捉摸的肿瘤,具有许多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异质性。国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把一名病人的前列腺癌取出,把肿瘤块里面不同的肿块分离出来,然后接种到老鼠身上,结果长出了三种肿瘤。第一种在小鼠身上不生长,第二种生长但不转移,第三种是不但生长还转移。所以,即便是同一个病人,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也不一样,这就意味着前列腺癌非常复杂。当然现在临床上有一些方法,希望能把握前列腺癌病人的不同恶性程度,比如可以通过PSA(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不同的Gleason 评分(6分/7分/8~10分)、还有它的临床分期(T1期/T2期/ T3期/T4期),以及淋巴有无转移或有无远处转移,最终根据这几个评价指标,我们把前列腺癌分成低危、中危、高危,也有分成极低危、低危、高危、极高危的。通过这样的指标来预测病人预后会如何。但是我们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比较远,未来的趋势可能是能够做出很多分子分型,将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不同的亚型来判断预后,同时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第二个特点和年龄有关。前列腺癌患者多为老年男性,年轻人较少,当然也不是说没有。曾经我们在临床试验中就碰到过35岁的前列腺癌患者,也碰到过40岁的,50岁的也有,但是都比较少,高峰年龄一般出现在六十五岁。 丁香园:近年来,经常提到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和既往的概念(HRPC、AIPC)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提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这一概念? 谢教授: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前列腺癌是一个依赖雄激素生长的肿瘤,身体中雄激素的主要来源是睾丸,睾丸产生的雄激素几乎占了百分之九十五,其次来源于肾上腺,肾上腺也能合成雄激素,占百分之五左右。第三,现在发现,当前列腺癌细胞发展以后,其细胞内的雄激素合成也会增加,所以前列腺癌本身也会合成一部分雄激素。 我们以往的概念,就是把前列腺癌分成雄激素依赖-雄激素非依赖-雄激素抵抗,所谓雄激素非依赖就叫AIPC,雄激素抵抗就叫HRPC,但实际上临床会出现矛盾,当病人进行一线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