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湖北省京山县为例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湖北省京山县为例

子,为更好的保护利用耕地,解决人地矛盾提供理论依据。

1.3研究综述

1.3.1国外研究现状

(1)土地尤其是耕地集约利用内涵的认识

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分析在西方,最初源于对农业用地的研究。早在18世纪,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就曾在地租理论中提出,所谓的集约利用就是在一定土地面积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人类活劳动,并且利用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方法,力求在最小的土地面积上获得最大产量和收益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①。

随后,德国古典经济学家冯?杜能在《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一书中提出自己的观念,即:通过对市镇周边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研究,建立了围绕市镇中心,安排其周边乡村土地利用类型的同心圆理论模型②。该模型主要思想是:安排农业土地利用的合理集约度,就是按土地区位地租高低即距离市场远近进行合理配置,将区位与土地利用合理集约度结合在一起研究,极大的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益。该书的研究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土地集约化研究的发展。

后来,马克思指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进行耕作管理"@。土地经济学家查得?T?伊利(Richad.T.EIy)等人研究认为,能够对目前己经开发利用的土地通过追加资本和劳动力来增加其产出效益,就是对土地的集约利用④@。美国粮食专家彼得?布莱克在谈到世界粮食问题及如何增产时,曾指出“与其扩大耕地,不如集约利用耕地",认为“耕作集约化和耕地利用是在维持现有环境的情况下满足世界粮食需求最好的途径”@。学者专家对耕地集约利用认识的角度及深浅程度不一,为进一步推动土地集约化研究做了很大贡献。

(2)耕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方法

国外研究耕地集约利用的学者运用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综合性地研究土地及耕地资源的变化过程和形成机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日本的LU/GEC.1模

回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I.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o冯?杜能?约翰著.吴衡康译.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国马克思.资本论,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回Rader,BenjaminG”Richard.T.Eiy:LaySpokcmanfortheSocialGospel”JouralofAmericanHistory:53:l(Junc1996).

o(美)理查得伊利,爱德华莫尔豪斯著,腾维藻译.土地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6.

o彼得?布莱克本.与其扩大耕地不如集约耕地IN].参考消息,1996,42.

型、IMPEL模型、IMAGEl模型、CLUE模型等等。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知识极大推广普及,推进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研究上,使大规模、大范围的定量分析研究成为可能,进而为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①。

国外学者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方面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然而,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对于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一般只停留在指标体系的建立上,对于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研究则不多,运用在具体实例方面的也就更少了。主要表现为单指标评价法以及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两方面。

对于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国外学则也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中,在这方面作出极大贡献的当数德国学者布林克曼,他在自己的著作《农业经营经济学》一书中这样提出:计算土地集约利用的公式,即:I=(A+K+Z)F,其中,卜集约度,卜经营面积,。卜劳动者工资,l卜资本消费额,Z一一经营资本利息@。在这里,他同时也初步提出了耕地集约利用的边际问题。

杜尔阁和配第最先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用于农业生产单位。后来,马尔萨斯和斯密都是从部门生产的角度来研究农用地集约利用报酬或肥力递减规律的。19世纪末,坎南(E.Carman)在研究耕地集约利用研究时,发现了杜尔阁的报酬递减规律可以很好的反应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状况。后来的克拉克和马歇尔(A.Marshall)引入生产函数后,才把研究报酬变化的基准点从部门生产重新转向生产单位,研究中从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积产量),转变成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以上研究有效的将“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其他一般的生产领域。

除此以外,在国外,研究者的研究大多贴近社会生活的公共服务性行业上,如城市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而对耕地集约利用直接研究的较少。

(3)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策略方法研究

近年来,在研究耕地集约利用和农业发展关系时,耕地利用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西欧、日本、新加坡等的土地利用模式,这些地区和国家因其区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又较大,在这双重压力的影响下,其土地利用的强度很大@。例如荷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利用各种生物技术来提高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并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实施先进的农业生产加工技术,来提高各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达到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规模

。祝小迁等.近十年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进展叨.现代城市研究,2007,(7):69-71.

。董秀茹.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土壤通报,2008,(02):209.213.

@曹建梅.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思路明.理论与探讨,2005,(10)19.21.

化,用以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①;第二类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利用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使已开发土地得到适度利用,未开发土地则通过法律措施保护起来。美国采用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水平、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实施生产、管理、经营的专业化、企业化、集约化,进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三类,处于战乱的非洲国家,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抛荒现象十分严重,土地利用多呈现出粗放型发展利用模式。

1.3.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国外相比,则显得较晚。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快速扩张,相比较而言,耕地资源短缺占用现象严重,同时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粗放低效利用现象。因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已被提上日程,并引起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②。

(1)国内耕地集约利用内涵的认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已经出现了耕地集约利用的思想。比如,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句话:“凡人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反映了农用地在经营过程中,应通过提高投入来增加农业产出,而不提倡通过增加生产面积来增加粮食产出。我国明代的《沈氏农书》中也指出:“以二亩之奎力,合并于一亩",同样可以“一亩兼二亩之息",表明提高单位面积的劳动力、技术、资本投入,可取得更高的收益。中国古代的这些农用地利用主张比国外早了1000多年,在那时他们就直接地表达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思想@。

近现代以来,虽然国内学者在耕地集约水平研究方面受国外影响很大,但是在耕地集约利用内涵方面却各持己见。马克伟认为,“所谓的集约利用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将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集中地投放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品产量和负荷能力的经营方式"④;毕宝德则认为,土地集约利用只是针对耕地而言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金和物化劳动越多,那么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越高;反之,就越粗放@。林英彦认为,土地的粗放利用和集约利用是相对而言的,投入的劳力和资本较少则较不集约利用,投入的劳力和资本较多则较为集

。朱前涛.甘肃省耕地集约节约利用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兰州大学毕业硕士论文,2010.

。何佑勇.潜江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孔凡文,徐乇梅.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轨迹明.ChinaLand,2010,(5)53.

回马克伟.‘土地大辞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约①;杨钢桥等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就农用地而言,集约利用表现为在同一土地面积上将较多的劳力、农机、农药、化肥等生产要素集中投入进去,促进农作物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产量和产值②;郭其友认为:经济学意义上的耕作集约化绝不是无条件、无限制地要求越集约越好,而要求经济和生态同时达到适度、适量,才能称为耕地的集约化利用@;崔功豪,魏清泉等人通过研究指出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不能完全表征耕地集约利用的程度,同时指出土地利用集约度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土地产品价格、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地价等因素的综合影响④。

(2)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关指标及评价体系、方法研究

当前,我国对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城镇、开发区等建设用地方面的研究,而在耕地集约利用方面的研究还不成系统,不够完善⑤。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的紧缺,耕地集约利用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在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研究中,王业侨、许树辉、张世文、姜仁荣、李满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构建指标体系。王业侨等人在研究基于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考虑到以下五大项指标的分解与衡量:农用地投入、农用地利用强度、农用地利用效益、农用地缩减程度、农用地扩增程度@;许树辉采用土地利用系数、耕地地块的质量分、土地经济系数、区域环境指数等指标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⑦;张世文等则通过3层(利用投入、强度、利用效益)与9个指标(有效灌溉率、复种指数、人均耕地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地均劳力单位耕地产出、粮食单产、内部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农业人均收入)来构建耕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该指标评价体系和层次分析方法对福建耕地资源集约利用进行评价与分析@;李满春,姜仁荣等人为评价某一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构建区域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崔丽等学者对安徽省、河北省以及浙江省慈溪市农用地利用集约水平时空变异进行评价,分析时主要采用综合指数法@;朱

。林英彦.土地经济学通论,第五版【M】.台湾:文笙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

口杨钢桥,韩桐魁.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3):34-31.

@郭其友.非耕农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J】.中国士地,1998(3):22-24.

o崔功豪,魏清泉.区域分析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ZHENGHua-yu,SHENLei.Evaluationofurbanlandintensiveuse:TakethecaseofachangingcityofShenzhenasallexample[J].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08,23(6):1009—1021.

@王业侨.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叨.中国土地科学,2006,20(3):4-13.

o许树辉.地块尺度耕地质量评价与方法探讨一以湖南省浏阳市为例川.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1):47.52.

@张世文,马索敏.耕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应用一以福建省为例阴.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

6576.6579.

@姜仁荣,李满春.区域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4):117-124.o崔丽,许月卿.河北省农用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分析【J1.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116-125.

会义等从耕地的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以及复种指数等分析入手,对中国现阶段国家耕地集约度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①;刘成武和李秀彬等在对中国耕地集约度分析时,引入了价值形态集约度这一概念,用以表征农作物种植成本,该集约度是用以衡量土地集约程度的一种综合性指标,并统一了量纲,以便于区域间的对比分析②。除此以外,不同的指标和评价方法也被一些学者引入,用于对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如刘新卫在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利用程度和持续状况四个层次③这种评价体系是当今常用的方法;何佑勇、李宏、史丽君等基于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分别对哈尔滨市、徐州市、潜江市的耕地资源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④;李瑞华、陈秋计从耕地生产潜力利用、单位耕地物质投入和区域农用地利用结构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耕地资源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分析⑤;安玉娟在其文章《耕地资源集约利用及潜力评价》中提出了“合理值评价模型",利用评价指标合理值与现状值之间的关系,建立同一个评价标准,将不同类型区的评价结果比较,显示一个具有多个类型分区的研究区域整体上的水平空间差异性@。

(3)国内对于耕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策略

目前,我国关于耕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阐释、驱动力分析、对策建议、现状潜力分析等方面。在耕地资源节约集约策略方面,陈宝兰从三个可持续的角度去分析,从农业生态可持续一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一规模效益农业以及农业社会可持续一人本农业角度将这个子系统合成一个系统整体—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从理论上构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而提出实现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路径⑦;孙爱军等人对目前耕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加强耕地保护,科学用地,完善农村土地法规等建议@;何伟、赵国龙提出要科学编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土地规划不再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一纸空文,规范土地市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西朱会义,李秀彬,辛良杰.现阶段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政策启示阴.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907.915.

圆刘成武,李秀彬.基于生产成本的中国农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特征仞.自然资源学报,2006,21(1):9.15.@刘新卫.我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概述【J】.国土资源情报,2006(03):7-13.

o李瑞华.省域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一以河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28):9520.9526.

@史丽君,张绍良等.基于框架的徐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国土与自资源研究,2006,(1):4.o安玉娟.河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09(07):15.

o陈宝兰.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构想一构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川.乡镇经济,2006(12):34.38.

o孙爱军,张飞,贺巧宁.中国耕地利用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8,(11):36.39.

以期达到节约集约利用耕地的目的①;刘成刚和孙翠兰则指出应制定环境保护制度,养护耕地地力,做到用养结合,依托科技,加大投入,提高土地产出,挖掘耕地潜力,改善耕地质量,优化农用地结构,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综合效益②。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途径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科技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1.3.3PSR模型应用现状

PSR(Pressure---State--Response)结构模型最早是由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署(OECD)建立,用以评估资源利用和持续发展的模式。其显著特征是,具有清晰的因果关系,揭示出外界的压力干扰、湿地的状态变化以及人类的响应措施三者间的链式关系,较适合于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基于PSR模型的指标体系在湿地评价、土地的集约利用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均有应用,但这些研究大多是短期内的研究,没有考虑到PSR指标体系的时间滞后性④。如杨一鹏采用PSR模型作为研究方法,选取能够表征压力、状态、响应的相关指标,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湿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松嫩平原西部湿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动态评价分析,并提出保护措施及相关建议@;郭旭东等人指出基于PSR模型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自出现时就注定与生态系统的管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压力(P)一状态(S)一响应(R)"链式循环,向人类反馈土地质量变化状况,将指标纳入土地管理、决策及政策制定的实践中@;聂艳等人采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PSR)模型作为研究手段,选取土壤污染综合指数作为准则层一压力指标的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江汉平原地区农用地的环境质量进行测评,从而为该地区环境与耕地保护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⑦;郁亚娟等在分析我国传统农业区,融入城市扩展区,并最终实现城市化出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采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并提出一套基于PSR系统的城市拓展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评价方法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成果可以被其他类似的区域借鉴@。

0何伟,赵国龙.耕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若干问题研究川.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1940-1941.

o刘成刚,孙翠兰.当前我国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河南国土资源,2005,(4):10-11.

国ADRIAANSEA.Environmentalpolicyperformanceindicators【A】.AStudyontheDevelopmentofIndicatorsforEnvironmentalPolicyintheNetherlands[C】.Uitgeverij,TheHague.1993.

o翟红娟,崔保山,王英,等.异龙湖湿地功能可持续性评价及PSR模型时滞性研究【J】.城市环境学学报,28(2).252..

@杨一鹏,蒋卫国,何福红,等.基于PSR模型的松嫩平原西部湿地生态环境评价【J】.生态环境,2004,13(4):595-600.

@郭旭东,邱扬,连纲,等.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和展望川.土地科学发展2003,22(5)479489.

o聂艳,周勇,朱海燕.基于GIS和PSR模型的农用地资源评价研究州.水土保持学报,2004,18(2):92.96.@郁亚娟,王真,郭怀成,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城市拓展区可持续发展指数序列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6,42(4):496-5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