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述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试述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试述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平等团结原则

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平等团结原则,即平等待遇、团结互助、共同

繁荣。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各民族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保障,以

及各民族相互尊重、理解、协作和共同发展的要求。

二、优先发展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我国民族政策强调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

群众。这一原则是出于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考虑,旨在弥补历史欠发

达地区和民族群体的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原则

我国民族政策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通过推动保护、研究和

传承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

化多样性。此外,我国民族政策也鼓励各民族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的融合

与创新发展。

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原则

我国民族政策注重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各民族提供公平

而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通过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资、扶持和帮助,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提高民族地区居

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

五、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原则

我国民族政策强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反对分裂、仇恨和暴力

行为。通过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的民族政策法规和制度,加

大对民族地区治理和安全保障的支持,推动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

六、加强民族交往和融合原则

我国民族政策鼓励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和团结。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加深相互了解和友谊。此外,我国民族政策也鼓励各民族通婚、通商、通文,加强民族之间的融合。

当前,我国民族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民族团结更加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然而,也要看到,民族工作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

调整政策措施,推动民族关系再上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民族政策

中国民族政策 内容摘要: 1. 民族政策的定义 2. 中国的民族政策 3. 民族政策的具体原则 4. 中国民族政策的特色 5. 总论 关键字: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繁荣与发展 正文: 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政策;后者如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政策等。 从内容来看,有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如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具体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体的规定。 中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我国民族政策的具体原则有如下几点: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截至目前,中国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近年来,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还采取了三项措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重点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国家坚持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中国民族政策

中国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是国家为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发展,处理民族事务而制定的各项规定、措施的总和,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与保证。 一、中国民族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民族政策源远流长,从秦、汉到宋、元、明、清直至中华民国,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先后实行过开拓、和亲、同化、羁縻、胡汉分治、以夷治夷等不同形式的民族政策。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制定的民族政策,都有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的一面,都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才赋予民族政策以崭薪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同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中就明确宣布:“凡是居住苏维埃共和国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在汉人占多数的区域,亦须和汉族的劳苦人民一律平等,享有法律上的一切权利义务,而不加以任何限制与民族的歧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还提出了许多民族政策主张,如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等,这些政策主张和实践,为新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的发展,大体经历形成体系、受到干扰破坏和恢复发展三个阶段。 从1949年到1966年是中国民族政策形成体系时期。这一时目党和国家采取的民族政策和措施主要有:(1)更改带有歧视性鼬勺少数民族称谓,通过派慰问团、参观团、访问团等形式消除己族隔阂,疏通民族关系。(2)大规模地开展民族识别和民族地歪社会历史调查,深入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实际,以制定政策保障孚民族的平等权利。(3)在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实行民族区域自台,并通过一些政策法规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4)亘过多种形式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对民族地区的民主改臣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慎重稳进的方针,在边疆地区实行“和平卖买,直接过渡”和在牧区实行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牧工、殳主两利等政策。(6)通过发放种子、农具,对民族地区财政实孑“三项照顾”和对民族贸易实行“三项照顾”等政策,帮助少Ij[民族发展经济。(7)采取举办民族学院、民族学校等多种措施箝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8)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茨语言文字的权利,发展民族出版事业,开展民族语文和双语教睁。(9)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进行少数民族宗教副度改革。(10)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专门民族工作机构,加强对民戾工作领导,等等。在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体系。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毛泽东、刘少奇、周鼠来、邓小平同志和民族工作杰出领导人李维汉、乌兰夫等同志,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和发展经受过波折。1958年以后,在左顷思想影响下,民族政策受到干扰。“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民族政策不仅得到了全面恢复,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又占许多创新和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从理论上看,一是切底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明确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强调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办法处理民族问题。二是果断地将民族工作的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把发展摆在制定民族政策的核心位置,是否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成为政策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这些理论上的转变,对制定新时期的民族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实践上看,一是具体政策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过去已有的政策规定得更加具体。如招生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就由过去笼统规定的“从宽录取”发展到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基本原则有: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2)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 (1)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不仅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而且少数民族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还会受到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的特殊保障: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充分体现了对少数民族权利的尊重,各少数民族都可以选出代表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特别少的民族,即使达不到最低代表人口数的规定,也可以选出1名代表; 在历届全国人大的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一般占代表总数的14%左右(其中,比例最低的是四届人大,为9.4%,比例最高的是七届人大,为15%),比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大约高出1-7个百分点左右。 (2)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求“大力培养四化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目前全国大约有少数民族干部270多万人。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国家和地方事务的管理。 (3)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中共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实行区域性的民族自治。民族自治机关享有管理和决定本民族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法定权力,享有根据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自主权。 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具体内容是: (1)必须以国家统一为原则:任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级自治机关,同时也是国家的一级基层政权机关。 (2)民族区域自治及其自治机关,必须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系列规定享有自治权、行使自治权利。 (3)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是民族自治,而且还是区域自治,是民族与区域相结合的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原则体现了国家统一的原则,体现了对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尊重和保障的原则,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原则的主要功能:

试述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试述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平等团结原则 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平等团结原则,即平等待遇、团结互助、共同 繁荣。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各民族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保障,以 及各民族相互尊重、理解、协作和共同发展的要求。 二、优先发展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我国民族政策强调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 群众。这一原则是出于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考虑,旨在弥补历史欠发 达地区和民族群体的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原则 我国民族政策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通过推动保护、研究和 传承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 化多样性。此外,我国民族政策也鼓励各民族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的融合 与创新发展。 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原则 我国民族政策注重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各民族提供公平 而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通过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资、扶持和帮助,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提高民族地区居 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 五、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原则

我国民族政策强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反对分裂、仇恨和暴力 行为。通过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的民族政策法规和制度,加 大对民族地区治理和安全保障的支持,推动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 六、加强民族交往和融合原则 我国民族政策鼓励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和团结。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加深相互了解和友谊。此外,我国民族政策也鼓励各民族通婚、通商、通文,加强民族之间的融合。 当前,我国民族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民族团结更加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然而,也要看到,民族工作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 调整政策措施,推动民族关系再上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民族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 施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民族政策 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民族自治和优待政策。主要内容包 括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治理、促进民族交流交融、保护少数民族文 化遗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 一、平等团结 平等团结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平等团结的核心是民族平等,即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和机会。我国宪 法明确规定了各民族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禁止民族歧视,保障各民族的平 等地位。此外,我国鼓励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交往,推动民族融合,促进民 族共同繁荣发展。 二、共同繁荣 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共同繁荣的核心是经济发 展的共享和互利合作。我国积极推行扶贫开发政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 的扶贫开发,通过优惠政策和经济援助,帮助民族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水平,实现共同繁荣。同时,我国还鼓励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和互利合作,建立跨区域、跨民族的经济合作区,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三、民族自治 民族自治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民族自治的核心是各民族 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并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 我国设立了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自治县,其中包括少数民族比较

集中的地区。通过民族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自主管理并发展自己的 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事务,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 四、优待政策 优待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优待政策的核心是对少数 民族提供一定的优惠待遇,以解决他们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的发展。优待政策主要包括教育支持、就业优先、优惠税收、文化保护等方面。例如,我国为民族地区提供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优先支持,为少数民 族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的优先政策,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税收减免 和政府扶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点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少数民族入口虽少,但分布很广泛。 3.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特点是: (1)地域广大,(2)人口较少,(3)大都位于祖国的边疆,(4)物产资源丰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3)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4)祖国的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 (5)祖国的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二、民族平等 1.我国目前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标和长期任务。 3.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花丛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 4.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1)含义: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2)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民族政策常识基本知识点

民族政策常识基本知识点 一、民族概况 民族政策常识基本知识点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3、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惯上称为“少数民族”。 4、我国各民族人口的发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发布很广。 5、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地域广大,人口较少;大都位于祖国边疆,物产资源丰富。 6、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文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 7、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共同开拓了中国的疆土、共同创造了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与中原汉族地区的经济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祖国经济的发展。

二、民族平等政策 1、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标和长期任务。 2、民族平等的含义: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区域大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惯和宗教异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3、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孕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④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4、民族平等政策实施的意义(我国为什么要实施民族平等政策): ①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保证各族人民安居乐业;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经济

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民族政策,也称民族关系政策,是指在政府层面制定和实施的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和睦共处而制定的政策。在我国,民族政策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历史上不仅建立了良好的民族关系,还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民族政策的内容原则 1.尊重主权:国家尊重和保护民族的自治权利,坚持和维护民族自由自主的原则,维护民族自主权利的和平实现。 2.公平平等:在民族政策中,要尊重民族自治地方和人民的公平平等权利,保证民族地方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同时遵守地方自治的原则,坚持不干涉地方自主管理的原则,维护和保障民族的权益,公平地劳动分享国家和社会的财富。 3.尊重文化多样性:民族政策要尊重、鼓励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时要坚持文化的统一性,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推进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构建和谐社会。 4.支持民族发展:民族政策要支持民族发展,加强民族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民族地区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不同民族的生产力水平。 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民族政策还要支持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文化交流可以推动彼此了解,增强彼此之间的友谊,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统一,从而推动彼此融合。因此,政府要开展文化

交流活动,组织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活跃民族文化气氛,提高不同民族之间宽容、友爱、和平的文化熏陶。 三、民族政策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政策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政府要深化民族政策改革,推动民族政策的发展。针对新形势下民族政策的需要,要加强新时代民族政策的研究,制定符合社会发展水平和要求的适应性民族政策,切实落实民族政策,保障和改善民族关系。 以上就是以《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为标题的3000字中文文章的内容,民族政策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政府要深化民族政策的改革,制定适应社会发展水平和要求的民族政策,切实落实民族政策,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促进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障和改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团结、友爱和平。

简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简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据绝大多数,其他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团结原则 平等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享有平等权利和机会。国家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不论是在政府政策制定方面还是在社会发展中,都要坚持平等团结原则,避免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或排斥。 二、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少数民族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地区享有自治权利。自治地方有权制定和实施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政策,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宗教等特色。同时,国家也会给予自治地方一定的财政和资源支持,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三、平等发展原则 平等发展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在经济发展中,国家鼓励各

民族共同发展,实施优惠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同时,国家也会加大对各民族教育、卫生、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确保各民族人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在文化建设中,国家也注重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四、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我国尊重各民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权利。国家鼓励各民族人民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宗教信仰的合法权益。同时,国家也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防止极端宗教势力对民族关系的干扰和破坏。 五、法治原则 法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各民族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违法乱纪。同时,国家也会依法惩治破坏民族关系的违法行为,保障社会的安宁和民族的和谐。通过以上的基本原则,我国致力于处理民族关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共同推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这也是我国成功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和经验,值得我们长期坚持和发扬。只有通过平等、团结、发展和法治,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多民族共同繁荣和长治久安。

民族政策常识

民族政策常识 一、民族平等政策 1.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各民族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1)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2)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3.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 (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④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4.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5.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民族团结政策 1.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和谐相处。它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 2.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团结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3.各民族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的意义?) (1)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2)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1)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不仅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而且少数民族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还会受到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的特殊保障: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充分体现了对少数民族权利的尊重,各少数民族都可以选出代表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特别少的民族,即使达不到最低代表人口数的规定,也可以选出 1 名代表;在历届全国人大的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一般占代表总数的14%左右(其中,比例最低的是四届人大,为9.4%,比例最高的是七届人大,为15%),比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大约高出1-7 个百分点左右。(2)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求“大力培养四化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目前全国大约有少数民族干部270 多万人。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国家和地方事务的管理。(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中共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实行区域性的民族自治。民族自治机关享有管理和决定本民族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法定权力,享有根据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自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具体内容是:(1)必须以国家统一为原则:任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级自治机关,同时也是国家的一级基层政权机关。(2)民族区域自治及其自治机关,必须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系列规定享有自治权、行使自治权利。(3)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是民族自治,而且还是区域自治,是民族与区域相结合的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原则体现了国家统一的原则,体现了对各少数民族管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2)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3)民族区域自治原则。(4)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5)少数民族人口政策。(6)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政策。(7)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8)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9)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政策。(10)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