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详细基础知识

化学详细基础知识

化学详细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 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某一种元素。

②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7)质量守恒定律

5. 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5) 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6.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7.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8.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9.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10.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1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12.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NaOH==Na+ + OH-

Ba(OH)2==Ba2+ + 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1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14.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FeSO4·7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15.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二、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

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

0.03%,其他气体与杂质占0.03% 。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NO2 、CO、SO2、.H2S、NO等物质。

3.其他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

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根)、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一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

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

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说明:(1)pH=7,溶液呈中性;pH <7,溶液呈酸性;pH >7,溶液呈碱性。

(2)pH越接近0,酸性越强;pH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⑴金刚石、石墨:C

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四、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等大多数金属块状固体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 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红棕色)、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蓝矾(又叫胆矾):蓝色 NO2 :红棕色气体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不溶于稀HNO3) 等

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 白色↓:

Mg(OH)2。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五、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六、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6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18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19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七、解题技巧和说明

(一) 推断题解题技巧

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 一、基本概念 1、物质得变化及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得变化。?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得变化、形状得改变、位置得移动等。?例如:水得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得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得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就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就是什么物质。?(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得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就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得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得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②由感官感知得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得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得性质。?例如:物质得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2、物质得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

子一样得原子集团。?离子:带电荷得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得一类原子得总称. 3、物质得分类?(1)混合物与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得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瞧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瞧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得组成与特有得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就是一种元素组成得(单质),也可以就是多种元素组成得(化合物)。 (2)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得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得元素组成得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与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得,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得化合物。?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两性氧化物;?酸:在溶液中电离出得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得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与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得阳离子全部就是氢氧根离子得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与难溶性碱。

高中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点归纳 化学是探究物质及其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高中化学是 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习其他理科知识的重要基础。下面归纳了高中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点,供学习者参考。 一、化学元素 化学元素是不同物质的基本单元,是一种只能由同种原 子构成的纯物质。化学元素由符号表示,分别由原子序数、原子量和相应电子排布规则确定。常见元素包括氢、氧、碳、氮、硫、铁、锌、铜、铝等。 二、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化学物质发生改变 的过程。化学反应的方式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包括单质反应、复分解反应、化合物反应、物理吸附反应、化学吸附反应等。化学反应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颜色变化、气体的产生、温度的变化、质量变化等。 三、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中化学计量关系,以及反应物 和产物的种类和数量。化学方程式的基本部分包括反应物、反应物的摩尔比、产物、化学反应中心和各种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包括平衡方程式和非平衡方程式。 四、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

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包括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反应物的表面积、催化剂的存在、光照等。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反应机理密切相关。 五、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指化学反应进程中反应物浓度和反应产物浓度 不断变化直至达到一定平衡状态的过程。化学平衡的基本要素包括平衡条件、平衡常数、配平化学方程、移项法则等。化学平衡的平衡位置决定了反应深度,关系到化学反应多少反应物转化成了产物。 六、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化学物质之间的电子转移 过程。氧化物质和还原剂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分为两类:正氧化还原反应和反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有不同之处。 七、酸碱反应 酸碱反应是酸和碱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酸可以与碱反 应生成盐和水。酸碱反应的一些重要特征包括产生水、转移氢离子、转移氢氧离子等。酸碱反应是一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互联系的化学反应。 八、化学物质分类 化学物质可以被分类为分子和离子。分子由原子进一步 结合而成,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受到化学键和分子间力的影响。离子是指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它们通常伴随着离子的电中性和电荷分布的关系。离子和分子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反应的关键。 九、化学实验室基础知识 在化学实验室中,存在需要不同温度的反应,所以温度

大学化学相关知识点整理

大学化学相关知识点整理 一、化学基础 1. 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序数、原子量、同位素、元素周期表。 2.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范德华力。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条件、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平衡、动力学。 4. 离子反应: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配位反应、脱水反应。 5. 分子结构:分子结构的种类、共价键的构成和性质,分子中间的力的种类和作用。有机分子的构成。 二、无机化学 1. 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元素的周期性、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成键和离键:金属与非金属原子之间的成键和离键,金属离子的稳定性。 3. 酸碱性:酸碱定义、酸碱度的计量、酸碱的性质。 4. 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条件和类型,常见的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酸、碱、氧化还原反应。 5. 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无机物质的性质和应用,如酸、碱、盐等。 三、有机化学 1. 有机分子结构:有机分子结构的种类、命名方法和物理性质。

2. 烃化学:烃的结构、命名方式和性质,炔烃、烯烃、烷烃。 3.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氧化还原反应是基础的化学反应类型,醇的氧化、烷基的卤化。 4. 其他基本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5. 典型官能团的化学性质:羧基、醛基、酮基和酯基的化学性质。 四、物理化学 1. 热力学:物质的热力学状态、热量、熵、自由能等热学量,一般热力学定律;热力学计算的热化学数据。 2. 化学平衡:动态平衡及其条件,酸碱平衡、溶解度平衡,均相反应,不同态反应。 3. 化学动力学:反应速度、速率常数、反应机理、触媒, 一、二、三、零级反应。 4. 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关系:反应热和反应速度之间的关系、反应活化能和反应速率的关系。 5. 界面现象和表面化学:溶液、固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五、分析化学 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的分类、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2. 重量分析:天平、量筒、容量瓶、滴定管等重量分析器具和重量测量的方法。 3. 电化学分析:极谱法、电化学计量法、电导法、阴阳极极谱法、循环伏安法等。

化学详细基础知识

化学详细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化学基础知识点大全

化学基础知识点大全(1-5)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3、化学变化:在变化中都生成了其他物质,又叫做化学反应。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变化的结果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就是化学变化,也就是发生了化学反应。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5、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6、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导电性、水溶性等。 7、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8、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9、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10、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进入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d、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可支持燃烧; 氮气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3、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化学基础知识归纳

化学基础知识归纳 化学基础知识归纳大全 在学习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基础知识归纳 1 1、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性等。 5石灰水变浑浊。 Cu2(OH)2CO3— 6过巨大贡献。 (空气) 1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CO、NO,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

(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质 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的是直流电。 (O2、H2、CO2、CO、C) 1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碳酸气)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 2、金刚石(CC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的不同。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3、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 CO2、HCl、NH3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CO、N2、(NO)只能用排水法 4、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方程式)KClO3—4—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②实验室制H2的方法是: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铜,因为不反应)Zn+H2SO4— Zn+HCl— 工业上制H2的原料:水、水煤气(H、CO)、天然气(主要成分CH)③实验室制CO2的方法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 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CaCO3+

化学基础知识点

化学基础知识点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及其应用。化学基础知识点是学习化学的前提,下面从物质的分类、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速率、酸碱中和和溶液等方面详细阐述。 一、物质的分类 物质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基本元素,它们可以被 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类。单质指的是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惰性气体等,而化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水、氨、酸、碱等。化合物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元素,且与氢、氧、氮、硫等元素形成共价键的化合物,如乙醇、葡萄糖等。无机化合物则是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氯化钙等。 二、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在化学物质的分类中,元素与化合物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化学元素是物质的组成部分,是由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目前已知元素有118种,它们按照周期表中的序号进行编号,周期表是现代元素分类的基础,分为7周期。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结合而成,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具有特定的性质,可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金属和非金属组成的,在固体状态下,通常为离子晶体,如氯化钠、氧化铝等。共价化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非金属元素通过共价键组成的,在固体状态下,通常为分子晶体,如二氧化碳、水等。

三、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之间发生反应,产生新的化学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有大量的种类,常见的有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反应中产生的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的物质的速率,常用的表示方式有反应速率常数k和反应级数n。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有关,可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提高反应速率。 四、酸碱中和和溶液 酸碱中和是指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反应,生成中性物质的过程。常见的酸碱中和反应有HCl和NaOH生成NaCl和H2O 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则是溶解溶质的物质。溶液按照浓度可分为稀溶液和浓溶液,按照性质可分为酸性溶液、碱性溶液和中性溶液,其中酸性溶液含有较多的H+离子,碱性溶液则含有较多的OH-离子。 以上就是化学基础知识点的重点内容,化学领域仍有大量的知识和技术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化学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在药品、材料、能源等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化学基础知识点

化学基础知识点 学好化学,就必修把握好化学的基础学问。接下来学习啦我为你整理了化学基础学问点,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基础学问点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⑴金刚石、石墨:C ⑴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⑴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化学基础学问点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 2、KClO 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⑴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⑴硫:淡黄色⑴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⑴留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化学基础学问点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以下是化学基础知识的大全: 1. 原子: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心运动的电子组成。 2. 元素:由具有同样原子数目(即同样的质子数)的原子所构成的纯物质。 3.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粒子。 4. 化学键: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5. 共价键:通过共享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 6. 离子键:通过电子转移而形成的化学键。 7. 金属键:金属原子之间通过共享自由电子而形成的化学键。 8.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如颜色、密度、熔点和沸点等。化学性质描述的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的行为。 9. 反应: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可以导

致原子和分子之间的重排,形成新的化学物质。 10.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它受到温度、浓度、催化剂和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11. 平衡态:当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达到一定平衡时,化学反 应达到平衡态。在平衡态下,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12. 酸和碱:酸是一类能够释放质子(H+)的物质,碱则是能 够接收质子的物质。酸碱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一种常见类型。 13. pH 值:表示溶液酸碱程度的指标。pH 值数值越小,溶液 越酸;数值越大,溶液越碱。 14.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氧化剂接受电子,被还原;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 15. 碳化合物:由碳、氢和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碳是有机 物分子的基本元素。 16. 石油: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和氢构成。石油是许 多化学产品的重要原料。 17. 聚合物:由许多单体重复连接而成的大分子。聚合物常用 于制造塑料、纤维和橡胶等。 18. 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原子数目递增的顺序排列的表格。元素周期表可以展示元素的周期性和趋势。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要点汇总(必备)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要点汇总(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要点1 化学性质与用途 1.F是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元素。 2.N是气态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 3.S是气态氢化物与其低价氧化物能反应生成该元素的元素。 4.P是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元素。 5.F是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可以雕刻玻璃的元素。 6.O是有两种同素异形体对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元素。 7.Mg是既能在CO2中燃烧,又能在N2中燃烧的金属单质。 8.Li、Na、F的单质在常温下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 电子微粒组 1.原子Ne

2.分子CH4、NH3、H2O、HF 3.阳离子Na+、Mg2+、Al3+、H3O+ 4.阴离子N3-、O2-、F-、OH- 18粒子微电组 1.原子Ar 2.分子SiH4、PH3、H2S、HCl、F2、H2O 3.阳离子K+、Ca2+、PH4+ 4.阴离子P3-、S2-、Cl- 5.特殊情况:F2、H2O2、C2H6、CH3OH、CH3F、N2H4 核外电子质子数相同 1.Na+、H3O+ 2.F-、OH- 3.Cl-、HS- 4.N2、CO、C2H2 同族周期原子序数关系 1.二、三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8

2.三、四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8或18,ⅠA、ⅡA为8,其他族为18 3.四、五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18 4.五、六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18或32 5.六、七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32 特征形象 1.焰色反应:Na+(黄色)、K+(紫色) 2.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或FeS2 3.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紫色) 4.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 [Fe(OH)3]、蓝色[Cu(OH)2]、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黄色(AgI、Ag3PO4)、白色[Fe(OH)2、CaCO3、BaSO4、AgCl、BaSO3] 5.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6.特征反应现象:Fe(OH)2→Fe(OH)3,白色到灰绿到红褐色

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相互 作用的科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理解和 应用于各个领域都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化学基础知识,旨在帮 助读者对化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原子结构 化学的基础是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质子、 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中 运动。原子的质子数被称为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性质。电子数等 于质子数,因此一个电中性的原子具有相同数目的质子和电子。 二、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 号来表示,比如氧元素可以用符号O表示。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一 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可以通 过化学反应来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三、化学键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用来将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 或离子。共价键是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通常在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离子键是通过电荷吸引力形成的,通常在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形成。金 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的强电子云共享。

四、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质。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反应物位于方程式的左侧,而生成物位于方程式的右侧。化学反应可以释放或吸收能量,可以是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五、物质的状态 物质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或气态。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液态物质具有流动性,但体积相对固定。气态物质具有较大的分子间距离和高度流动性。 六、溶液和pH值 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而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pH值是用于表示溶液酸碱性的指标。pH值的范围从0到14,7表示中性,小于7表示酸性,大于7表示碱性。 七、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量。化学反应速率受到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反应速率相等的状态。在化学平衡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结语

化学六大基础知识

化学六大基础知识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其基础 知识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原子组成。元素根据原子核中质子数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同位素。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的命名通常采用化 学式,化学式能够描述元素的种类和组成比例关系。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结构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中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 中子,电子带负电荷,环绕在原子核周围的能级上运动。根据原子核中质 子数的不同,元素的性质也会不同。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 到大排列,并且将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形成周期性的特征。 3.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用于将原子结合成分子或离子。常 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是由负和正电荷之间的 电荷吸引力形成的,共价键是由电子在原子核之间共享形成的,金属键是 由金属原子的电子云与金属离子核之间的电子云相互重叠形成的。分子结 构描述了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排列。 4.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反应速率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转化的速度,可以通过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进行调控。化学平衡指的是在闭合系统中,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发生,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此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化学平衡的状态可以用平衡常数来描述。 5.物质的能量和热力学 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化,能量包括热能、化学能、势能等。热力学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包括热容、焓、熵等热力学函数的计算和控制。热力学第一定律表示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了能量转化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6.酸碱与氧化还原反应 酸碱指的是一类具有酸性和碱性特征的物质,酸能够释放氢离子 (H+),而碱能够释放氢氧根离子(OH-)。酸碱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水和盐。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或电子发生转移的反应,氧化剂接受电子,而还原剂释放电子。 这六个方面是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学习化学时需要牢记这些知识点,扎实建立化学思维和分析的基础。通过理解元素与化合物的组成、原子结构与周期表、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物质的能量和热力学、酸碱与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原理,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化学科学。

基础化学知识梳理

基础化学知识梳理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对基础化学知识进行梳理,旨在帮助读者系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 一、物质的基本结构 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按照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分为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基本形式。 1. 原子:原子是物质构成的最基本单位,例如氧原子(O)、碳原子(C)等。每种元素都由特定种类的原子组成。 2.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粒子。例如水分子(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3. 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正离子带有正电荷,负离子带有负电荷。例如,氯离子(Cl-)带有一个负电荷。 二、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元素由其特定的原子数目和原子种类所决定。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且无法分解为其他物质。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类型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结合而成的物质。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不同于其组成元素的性质。例如,水(H2O)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三、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和分子的排列和结构发生了改变。 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它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条件。例如,氢气与氧气的反应可以写成如下方程式:2H2 + O2 → 2H2O。 四、化学键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用于保持原子在分子或晶体中的相对位置。 1. 共价键:这种键是由两个原子之间共享电子而形成的。它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化学键类型之一。 2. 离子键:这种键形成于负离子和正离子之间的电荷相互吸引。离子键通常在离子晶体中出现。 3. 金属键: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相互重叠而形成的。金属键负责金属的导电性和热传导性。 五、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1. 吸热反应:在这种反应中,反应物吸收能量。例如,燃烧反应通常是吸热反应。

化学的基础知识

化学的基础知识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变化和组成的科学。通过学习化学,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性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 元素与周期表 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有不同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元素通过周期表来进行分类和组织,周期表展示了元素的周期性特征及其趋势。化学方程式与反应类型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和产物。通过学习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了解反应类型,例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反应。离子与离子化合物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导致离子的结合,并形成晶格状的化合物。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形成的连接,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这些连接决定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酸碱中和与 pH 值 酸是能够释放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能够释放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酸碱中和反应产生水和盐,并影响溶液的 pH 值。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指的是反应物消耗或产物生成的速率。化学平衡指的是在反应物和产物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物质的变态与状态变化 物质可以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存在,并加热或冷却等外部条件变化其物态。 化学与环境 化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但也需要注意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努力研究和使用环保的化学方法。 化学实验与安全 化学实验是学知识应用和实践的重要环节,但我们必须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确保实验过程安全可靠。 化学的应用领域 化学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医药、材料科学、能源和环境研究等。通过化学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事物。 初中化学提供了一扇探索物质世界的窗户,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成为熟练的高端案作家,超越其他作家,向世界传播化学的魅力。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考点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的概念: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 念。 3、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4、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5、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学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原料、条件、产品是无毒无害的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考点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 ⑴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通常指物质状态、形状、大小的变化。 ⑵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①化学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伴随着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后也发光、放热,但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⑶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发生蜡烛融化这样的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⑵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腐蚀性、毒性等。 3、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 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能”、“易”等字眼。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化学变化;而“硫能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硫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考点3 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方法 1、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等基本环节。化学实验探究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⑴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⑵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氢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在蜡烛火焰上方放一白瓷板,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考点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的概念:化学就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 分子的概念。 3、原子论与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4、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5、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学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原料、条件、产品就是无毒无害的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考点2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1、物质的变化 ⑴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她物质的变化。通常指物质状态、形状、大小的变化。 ⑵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她物质的变化。 ①化学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她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伴随着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后也发光、放热,但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⑶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从宏观瞧,要抓住变化时就是否有其她物质生成;从微观瞧,构成物质的粒子就是否发生了变化。 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发生蜡烛融化这样的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⑵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腐蚀性、毒性等。 3、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性质就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基本特征,就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就是一个过程,就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在描述上就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能”、“易”等字眼。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就是化学变化;而“硫能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就是硫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考点3 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方法 1、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实验结果与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