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器人教学课例

机器人教学课例

机器人教学课例
机器人教学课例

“机器人活动项目之——游西溪”教学课例【主题阐述】

在信息时代,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是密不可分的,机器人就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杰作。智能机器人集成了数学、力学、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传感器、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是众多领域的高科技。近年来,随着机器人足球比赛、机器人赛跑、机器人投篮、机器人跳舞等与机器人相关的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和教育工作者也加入到这一结合了电子、机械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活动中,使过去科幻小说中遥不可及的机器人成为青少年手中控制自如的作品,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协作精神。

目前我省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信息技术课程也正面临着改革与创新,而引入智能机器人教育将给信息技术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当前在我国中小学已开展的智能机器人教育主要还局限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参加各种比赛而开设的。在信息技术教育日益普及的形势下,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使机器人教学活动在班级里面开展,我们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能否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当中开设智能机器人教学进行研究。今年9月省教研室成立了“智能机器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研究”课题组,我校也参加了本课题的研究。本案例是我在课题组研讨会上开设的一堂研究课。

【课例描述】

一、导入

教师:我们学校正在开展“西溪文化节”活动,同学们都了解西溪风景区的景点,今天我们要和机器人一起去游览一下西溪风景区。看一看哪个小组到达的景点多。为了使本次活动更好的开展,我聘请了两位小主持人来介绍竞赛规则,他们同时兼任活动的裁判,

主持人:1、我们要做一次小导游,让机器人和我们一起游览我们的家乡风景。

(学生热情很高)

2、在我们场地上有13西溪的景点,每一小组可以驱使自己的机器人去

一个景点。到达景点后向一位或几位老师介绍一下该景点的情况(故事)请老师给你的介绍打分。

3、到达景点后,我们将给你打分,如果你的机器人完成站在景点中了,

你就成功了,你可以继续挑战自己,领取下一步的锦囊,完成锦囊内的任务并请主持人看过合格后

有加分。完成越多,加分越多,请大家一定要抓紧时间完成更多的任务。当然,选手的成绩必须服

从裁判,否则无效。

4、在活动中我们还将对各组的精神文明进行评分,对合作不好或影响

其他组活动的小组给予扣分。其它评分标准请看桌上的资料。(附件2)

5、今天我们有幸请孙老师作我们最终顾问,大家如果在比赛中有问题,

可以请教,如果对裁判不服,也可以请孙老师。

本次活动按总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丰厚的奖品等你拿,各

小组加油啊!

怎么让机器人顺利到达目的地呢?

(学生:给机器人编程)

请一位学生演示编程的方法。(学生在投影上演示编程并讲解)

还有不清楚的吗?

主持人宣布竞赛开始

二、学生分组活动(每小组四人)

(1)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绝大多数小组分工明确,学生参与率比较高。)

教师巡回指导,解决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小组完成后请裁判给成功的小组评分(完成后加50分),并介绍这一景点的情况(完成后满分2

0分)。

(个别小组景点介绍不能表述完整)

(3)走完一个景点后主持人给一个锦囊(经过这个景点到达另一景点,完成后加20分),完成第一个锦囊再拿第二个锦囊(经过前面的两个景点到达第三个景点,完成后加30分)。

(有的小组才完成一个景点,多数已完成两个景点。)

三、活动总结延伸

(1)主持人:今天比赛就快结束了,最后我们请顾问孙老师对本次比赛作一个总结。

(2)教师请学生提出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请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同学帮助回答。

如:机器人老是走不直?

时间秒的小数设置?

转弯角度和转弯速度、时间的关系。

(3)请获得一等奖的小组介绍经验。(生:小组分工明确,共同努力的结果。)

请不能圆满完成任务的小组总结原因。(调试时小组成员意见不统一,有争执,编程没能熟练掌

握。)

(4)每一小组成员讨论后由组长填写活动记载卡后上交。(附件1)

(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堂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分析。通过教学学生已经达到了我设计意图中的目标。通过学习学会编写机器人简单程序,熟悉编程、下载程序和运行的基本过程;体会到调试机器人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耐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协作能力,并体验共同努力的成功快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的优良品德。

我通过学生上交的活动记载卡和课堂教学反馈情况作出了如下统计: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率达到100%,有80%的小组完成了第一个挑战题(转一个弯),10%的小组完成了第二个挑战题。应该说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是完成得比较好的。同时80%的小组把成功的秘密归功于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合作,这说明这样的教学设计的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协作能力。还有小组在填写失败原因时说“转弯的程序反复出错”这也暴露出了教学设计当中的漏洞,教师没有在完成常规任务后即使进行正确引导。在让学生主持和小组成员介绍景点情况时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使学生有些紧张,可以设计的更加随意一些,到达景点后介绍的有加分,不介绍不影响总分,假如这样处理对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也非常重要,我在课堂语言组织上缺乏儿童化、艺术化。

同时我认为本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内容有吸引力

机器人本身对学生有一种神秘感,而我在前面也只上了四节机器人的教学内容,学生原来对机器人编程和运行只有感性认识而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怎样让机器人走直线、走曲线的任务具有强劲的挑战性。利用机器人游览家乡风景竞赛与小主持人,使学生感到更加有亲切感。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节课自始自终,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从学生主持竞赛到裁判、演示、调试、挑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活动经验,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和小组合作交流中,提出困惑,切磋讨论,并能体会到合作成功的愉悦。由于突出了机器人教学的特点,使学习变成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协作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在机器人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3、教师角色的转变

如何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仍是当前教师困惑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在这节课上也体现了教师角色转变方面的创新。

我在“组织者”角色方面,不仅在课内,而且延伸到课外,结合本校开展的“西溪文化”课题,组织学生收集家乡的小故事,并利用家乡的小故事来增加机器人竞赛的趣味性。我的“引导者”角色不是张扬的而是隐性的,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顾问”,做到了既能放,又能收。在学生小组活动时,及时的对小组活动进行巡回指导,及时的点拨。教师和学生完全置于平等的地位,真正形成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共

同学习体”。 【拓展提升】

“智能机器人进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机器人教学也还在尝试阶段,但是,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步伐正随着时代的发展飞速前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我在智能机器人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困惑。比如:智能机器人教学缺乏政策的保障,课时得不到保障;各个年段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如何正确的界定;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评价。

留下镇中心小学 孙 平

附件1:

锦囊(1)完成加20分 锦囊(2)完成加30分

活动记载卡

讨论后由组长填写、组员签名后上交

附件2:

评分规则

1、在我们场地上有10个圆,每个圆代表一个西溪的景点,每一小组可以驱使自己的机器人去一个景点。到达景点后向一位或几位老师介绍一下该景点的情况(故事)请老师给你的介绍打分。

2、到达景点后,我们将给你打分,如果你的机器人完成站在圆圈中了,你就成功了,你可以继续挑战自己,领取下一步的锦囊,完成锦囊内的任务并请主持人看过合格后有加分。完成越多,加分越多,请大家一定要抓紧时间完成更多的任务。当然,选手的成绩必须服从裁判,否则无效。

4、在活动中我们还将对各组的精神文明进行评分,对合作不好或影响其他组活动的小组给予扣分。其它评分标准请看桌上的资料。

5、孙老师作我们最终顾问,大家如果在比赛中有问题,可以请教,如果对裁判不服,也可以请孙老师。

第一个景点规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