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复治疗师中级考试部分专业知识

康复治疗师中级考试部分专业知识

康复治疗师中级考试部分专业知识
康复治疗师中级考试部分专业知识

评定量表

肌张力及肌力评定

一、肌力的定义 :肌力是肌肉收缩的力量

肌肉的分类:原动肌(副动肌)、拮抗肌、固定肌、中和肌

肌肉收缩的类型: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向心性、离心性)、等速收缩

二、肌力测定的方法有哪几类:徒手肌力测定(MMT)、应用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等速肌力检查(IKMT)测量工具

三、掌握徒手肌力检查的分级标准:

级别标准相当于正常肌力的%

0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0

1 有轻微的收缩,无关节活动10

2 有全范围关节活动,无抗重25

3 有抗重的全范围关节活动,无抗阻50

4 有抗重、部分抗阻的全范围关节活动75

5 完全抗重、抗阻的全范围关节活动100

四、肌张力定义: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肌张力增高的两种类型:1.痉挛、2、强直(僵直)

五、掌握痉挛评定的两个量表:手法快速PROM评定;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

级别评定标准

轻度在prom的后1|4出现阻力,即肌肉靠近它的最长位置时出现阻力

中度在prom的1|2时出现阻力

重度在prom开始前的1|4出现阻力,即肌肉在它最短的位置时出现阻力

等级标准

0 无痉挛无肌张力增加

1 肌张力轻度增加ROM末端时出现突然卡住,然后释

放或出现最小的阻力。

l+ 肌张力轻度增加ROM后50%范围内突然出现卡住,当继续把ROM检查进行到底时,始终有小的阻力。

2 肌张力明显增加大部分ROM阻力均较明显地增加,

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的活动。

3 肌张力重度增加进行PROM检查有困难。

4 僵直受累部分不能屈伸。

平衡协调功能评定

一、平衡定义: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

平衡反应定义: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时间。

平衡分类:静态平衡(一级平衡)、自动动态平衡(二级平衡)、他动平衡(三级平衡)

评定方法类型:观察法、量表法(E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Berg平衡表测试)平衡仪测试法

二、协调运动的定义:是指人体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节奏和肌力。

步态分析

一、步态分析定义:利用力学概念和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步行周期定义: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足跟再次着地为止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组成:支撑相(站立相)60% 摆动相(迈步相)40%

常见异常步态

1、按病因分类

⑴中枢性:失用性步态,失调性步态,偏瘫步态,脑瘫步态,帕金森病步态,截瘫步态。

⑵末梢性:小儿麻痹步态,末梢性麻痹步态。

⑶运动系统:假肢步态,关节疾病步态。

2、按肌张力分类

⑴肌张力增加:痉挛性步态,僵硬步态。

⑵肌张力降低:驰缓性步态。

3、按异常形态分类

⑴中枢性:画圈步态、尖足步态、剪刀步态、慌张步态。

⑵末梢性:垂足步态、跛行步态。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定义:日常生活活动(ADL)是指人们为了独立生活而每日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衣、食、住、行和个人卫生、独立的社区活动等方面内容。

分类:基本或躯体ADL、复杂或工具ADL

二、常用的ADL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Katz指数、PULSES评定、Kenny自理评定、独立生活能力评定(FLM)、功能活动问卷(FAQ)、快速残疾评定量表

三、Barthel指数评定方法

ADL项目自理较小帮助较大帮助完全依赖

进食

洗澡

修饰(洗脸、梳头、刷牙、刮脸)穿衣(包括系鞋带等)

控制大便

控制小便

用厕所(包括擦、穿衣、冲洗)床椅转移

平地走45米

上下楼梯10

5

5

10

10

10

10

15

15

10

5

5

5偶而失禁

5偶而失禁

5

10

10

5

0失控

0失控

5

5用轮椅

>60 分良基本自理

60~41分中度功能障碍,稍依赖

40~21分重度功能障碍,依赖明显

<20 分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40~60分之间的病人康复效果最好

四、ADL评定途径

?评定前让患者明确评定的目的

?评定前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重复评定时尽量在同一环境下进行

?分析评定结果时应考虑有关的影响因素

运动疗法

一、物理疗法定义:应用物理因子治疗病伤残的方法称为物理疗法

二、运动疗法概念: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功能状况,借助器械和/或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和/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改善局部或整体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康复医学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

分类:被动运动、辅助运动、主动运动、抗阻力主动运动

治疗作用:①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②提高代谢能力,改善心肺功能;

③维持和恢复运动器官的形态和功能;

④促进代偿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临床应用:

(1)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脑性瘫痪、髓炎症、周围神经损伤、神经衰弱等。(2)运动器官疾病:包括四肢骨折或脱位、脊椎骨折、关节手术后、颈肩腰痛、脊柱畸形、关节炎、烧伤后疤痕形成、骨质疏松等。

(3)内脏器官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内脏下垂、消化性溃疡、内脏手术后等。

(4)代谢障碍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

(5)其他:肿瘤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艾滋病、戒毒后等。

三、常用运动疗法:1、被动运动、辅助运动、主动运动(是否借助外力)

2、徒手运动、器械运动(是否使用器械)

四、关节活动技术:是治疗人员利用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和被动运动,来改善患者的关节运动功能,达到维持患者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功能性活动。

五、关节松动技术:是指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具体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作为治疗手段。

四级手法:

Ⅰ级:治疗师在病人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

Ⅱ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的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

Ⅲ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的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Ⅳ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适应证:①疼痛、肌紧张和痉挛;

②可逆性关节功能受限;

③关节功能进行性受限;

④功能性关节功能受限,如长期卧床引起的废用性关节功能受限。

六、关节功能牵伸:是指拉长关节周围痉挛或缩短的软组织,以增强其伸展性、降低肌张力、增加或恢复关节活动范围的治疗方法。

七、肌力训练技术:治疗人员据患者肌肉现有肌力水平,分别采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或抗阻力运动的方式,通过对患者的肌肉收缩负荷训练达到提高肌力的一种治疗方法.

不同肌力状态的训练安排:

当肌力为0级时,只能进行传递神经冲动练习,即做主观努力试图引起的肌肉收缩,尽管这并不能真正产生收缩效应,但它常对其后的恢复肌力有利。

当肌力为1级或2级时,治疗师可帮助患者进行主动锻炼,即徒手辅助运动。随着主动运动能力的改善,治疗师的帮助要逐渐减少。

当肌力2级或稍低时,可利用绳索、滑轮等简单装置,将运动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或在水面上进行运动锻炼,即悬吊辅助主动运动和浮力辅助主动训练。

当肌力3级或以上时,让患者将需训练的肢体放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进行主动运动。

当肌力已达到4级或以上时刻采用抗阻力运动,根据肌肉收缩类型分为等张运动(动力性运动)、等长运动(静力性运动)和等速运动。

八、渐进递增负荷训练法:用动力性练习增强肌力的关键在于用较大的阻力,做最大收缩或接近最大收缩练习,重复较少次数即可引起肌肉疲劳,这是遵循大负荷少重复的原则。

九、神经生理学疗法(NPT)概念:又称神经发育学疗法(NDT)常用于治疗脑损后肢体运动障碍。

种类:Bobath疗法、Brunnstrom疗法、Rood疗法和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NF)

物理因子疗法

一、概念:使用物理因子治疗病、伤、残的方法称物理治疗(PT)

作用机制:

1直接作用:物理因子可直接作用于组织器官和致病因素(如细菌)

2体液调节作用:不同的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后,引起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其产物可通过体液系统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

3神经反射作用:物理因子能调节各种感受器的兴奋性,并通过轴突反射、节段反射和皮肤内脏反射等途径引发复杂的反应

4经络作用: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的经络、穴位而产生独特的作用

二、电疗法分类:低频电疗法0~1000Hz、中频电疗法1kHz~100kHz、高频电疗法100kHz~300kHz

低频中频高频

频率﹤1000Hz 1000-10 万Hz 10万-300 亿Hz

电流单向正负极双向无正负极双向无正负极

电解作用明显多无无

电极离开皮肤不能不能能

皮肤的刺激较大较小无

神经肌肉每一刺激可

引起一次兴奋综合多个周期才能

引起兴奋

热效应无无有、明显

生理作用离子移动.电解

作用于神经肌肉作用神经肌肉兼

低频电流的作用

热效应和电磁

振荡效应

治疗作用兴奋神经肌肉

镇痛、镇静

促进血液循环锻炼肌肉、镇痛

消炎.软疤痕.松粘

连.促进血液循环

止痛、解痉

镇静、消炎

促进血液循环

三、功能性电刺激定义:(FES)用电流刺激丧失功能的器官或肢体,以所产生的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纠正器官或肢体的功能的康复治疗方法。

四、高频电的治疗作用:

热效应:镇痛(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г纤维传导减弱,致痛物质清除)

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消炎(温热作用)

治癌(高热作用)

非热效应:消散急性炎症,神经与肉芽组织再生加速,主要用于控制急性炎症,促进伤口愈合

剂量分级及选择:

剂量

I.无热量:无温热感,适用于急性炎症。

II.微热量:有刚能感觉到的温热感,适

用于亚急性、慢性炎症。

III.温热量:有明显的温热感,适用于慢

性炎症和慢性疾病。

IV.热量:有刚能忍受的强烈热感,适

用于恶性肿瘤。

五、光波按波长分为(红外线0.76~400um、可见光400~760um、紫外线180~460um)

六、超声波治疗作用

镇痛解痉(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消散水肿(改善血液循环)

刺激组织再生,骨痂生长

松解粘连,软化瘢痕(促进结缔组织分散)

七、石蜡疗法治疗作用:具有温热作用、机械压迫和润滑作用

作业疗法

一、定义:是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身体、精神、发育等方面有功能障碍或残疾的患者进行治疗和训练,使其恢复、改善和增强生活、学习、劳动能力,以消除病态,保持健康,提高生活能力的康复方法。

特点: 1.用于治疗的作业是经过选择的、有目的得活动

2.完成作业治疗,应设定训练和治疗的重点目标

3.对残疾人的作业疗法,应当重视利用各种辅助器械或工具

二、治疗作用:1、改善躯体功能

2、改善认知功能

3、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4、改善社会、心理功能

5、提高职业技能,达到自力、自立。

6、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造有利于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三、常用作业疗法:

1.运动感觉功能训练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3.认知综合功能训练

4.心理功能训练

5.职业技巧训练和工作训练职前训练

脑卒中康复

一、联合反应:偏瘫病人在进行健侧肢体抗阻练习时,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患侧肢体的肌张力,或患侧肢体出现相应的动作,这种反应称为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是指偏瘫患者渴望完成某项活动时引发的一种随意活动,是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这种运动模式的存在,严重妨碍了肢体功能活动的完成。(①上肢主要表现屈曲共同运动②下肢主要表现伸展共同运动)

分离运动定义

二、Brunnstrom6阶段评价法

分期特点上肢下肢

I期软瘫无自主运动无自主运动

Ⅱ期引出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出现痉挛和共同运动

屈曲模式在先,伸展模式在后

出现痉挛和共同运动

伸展模式在先,屈曲模式在后

Ⅲ期可随意出现

共同运动可随意发起协同运动

手钩状抓握,无随意伸展或放松

在坐和站位上,有髋、膝、踝的协

同运动

Ⅳ期脱离共同运动(痉挛

减轻),开始出现分

离运动(1) 手触摸骶尾部

(2) 上肢前屈90°,伸肘

(3) 屈肘90°,前臂旋前/旋后

(4) 拇指侧方外展及放松

(5) 手指小范围运动

(1)坐位屈膝>90°

(2)坐位,踝背伸

(3)坐位,先屈膝,后稍伸膝

(4)站立,先屈膝,后稍伸膝

Ⅴ期肌张力逐渐恢复,有

分离精细运动(1) 伸肘,上肢外展90°

(2) 伸肘,肩前屈30~90°

(3) 伸肘位前臂旋前/旋后

(4) 手抓握圆柱体与球状物体

(5) 手指不同范围的随意伸

(1) 健腿站立,病腿可先屈膝后伸

(2) 伸直膝,踝可背伸

Ⅵ期运动接近正常水平(1) 运动协调接近于正常,手指

指鼻无明显辨距不良,但速度比健

侧慢(≦5秒)

(2) 所有抓握均能完成,但速度和

准确性比健侧差。(1) 站立位可使髋外展到抬起该侧骨盆

所能达到的范围

(2) 坐位下伸直膝可内外旋下肢,合并足内翻

三、康复治疗程序

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措施:1)床上正确体位的摆放2)床上体位变换3)被动被动活动关节4)床上活动

2、恢复期:1)床上运动2)翻身训练3)坐位训练4)l立位训练5)步行训练6)上、下楼梯训练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8)作业治疗

3、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措施

4.、常见并发症的康复治疗措施:1)肩手综合征2)肩关节脱位3)肩痛4)痉挛5)其他

四、中风的抗痉挛体位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治疗目的: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作准备。

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治疗原则: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脊髓损伤康复

损伤水平确定

主要掌握上肢运动的关键点(肌):

C5:屈肘肌-屈肘(肱二头肌和肱桡肌):伸腕肌-伸腕(桡侧伸腕肌):伸肘肌-伸肘(肱三头肌):中指末节指屈肌-握拳(指深屈肌):小指外展肌-小指外展

康复治疗程序

1、早期康复:①保持正确体位②体位变换③关节活动度训练④呼吸功能训练⑤治理适应性训练⑥膀胱和

直肠功能训练⑦心理治疗

2、中后期的康复:①肌力训练②肌肉与关节牵伸训练③坐位训练④转移训练⑤步行训练⑥轮椅训练⑦辅

助器械的使用

3、并发症的处理:①深静脉血栓②性功能障碍③异位骨化

小儿脑瘫的康复

一、脑瘫定义: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小儿从怀孕到出生后1个月之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语言、视听觉等多种障碍。

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型(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

二、主要功能障碍表现

1、运动发育落后

2、运动及姿势异常

3、肌张力异常

4、反射异常

骨折康复治疗骨折的三个基本步骤------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康复治疗程序: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基本原则

1)愈合期:1、关节活动度训练2、次序被动训练(CPM)3、等长收缩运动4、维持机体整体功能5、物理因子治疗6、推拿治疗

2)康复期:1、关节活动度训练2、物理因子治疗3、推拿治疗4、增强肌力的训练5、作业治疗

软组织损伤康复

一、康复的主要目的:消肿、止痛、消炎、预防和控制感染、促进组织愈合、减少组织粘连与瘢痕、促进功能的恢复。

二、康复治疗方法

1)早期:PRICE常规2)物理治疗:1、物理因子疗法2、运动疗法3、推拿治疗3)局部封闭治疗4)药物治疗

三、早期治疗的PRICE常规:①“P”:保护,用弹性绷带、夹板或矫形器固定患部,保护患区免受进一步损伤;②R:休息,局部制动、固定以利于局部休息,避免刺激损伤区及牵拉未愈合牢固的组织;③I:冰敷、,自损伤后24h或48h内,局部冰敷12```15min,有镇痛,减少出血和渗出的作用。④C :加压,早期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以减少局部出血及水肿。⑤E;抬高,抬高患部,以利于局部肢体液回流,减轻水肿

颈椎病康复

一、分型:①颈型颈椎病②神经根型颈椎病③脊髓型颈椎病④椎动脉型颈椎病⑤交感神经型颈椎病⑥混合型颈椎病

康复治疗方法:①休息(严重者宜卧床休息2~3周)。②颈椎牵引(每次10~30分钟);

③手法治疗(分离牵引、屈伸摆动、侧屈摆动、旋转摆动、垂直按压棘突,侧方推棘突;垂直按压横突,垂直松动椎间关节);④物理因子治疗(可以镇痛,缓解颈部肌肉痉挛,消除神经根及其周围的炎症水肿,减轻粘连,改善局部组织与脑、脊髓的血液循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促进肌肉恢复。)

⑤运动治疗(常用“米”字操。)⑥中医传统康复方法(针灸、推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