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

简析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


33卷第
2期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Vol. 33,No. 2
2007年
3月J. of Xuzhou NormalUni.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r. , 2007

简析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


黄忠晶


(江南大学法政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


[关键词
] 孟子
;仁政思想
;人民
;统治者



一句话
:为了君王能够保有自己的国家
,巩固自己

’的统治。
发点
,以统治者为归结点的方向
,彻底扭转过来
,《孟子》开篇第一段就是孟子教导梁惠王不
使其成为一切为人民而政治。
”他不仅把当时统上

[摘 要
] 有论者认为
,孟子仁政思想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一切为人民而政治
,统治者的利益从属于人
民利益之下
,是君服侍民。其实
,孟子提倡实行仁政
,其目的是为了君王能够保有自己的国家
,巩固自己的统
治。他提出要让民有基本生存的条件
,能够活下去
,首先要让民有足够的土地可以耕作。其仁政措施主要体
现在征税政策上。但他明确表示
,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是有限度的
,这个限度就是统治者的根本利益要得到
保证。孟子认为
,亲亲是比仁民更高层次的关系和原则
,当两者冲突时
,仁民让位于亲亲。孟子所反对的诸侯
有论者给予孟子仁政思想以极高的评价。如
徐复观先生说:“孟子在政治上谈‘仁义’、谈‘王
的具体内容,只是要把政治从以统治者为出
间为争夺土地而进行的战争
,与他所倡导的仁政并不一定是对立和矛盾的
,其目的都是维护统治者自身的利
益。


[中图分类号
] B22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26425 (2007) 022*******

为什么要实行仁政
?孟子的意思可以归结为

“要讲利
,讲仁义就够了。为什么呢
?要讲利
,“
治者的利益从属于人民利益之下
,由人民的利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
·梁惠王上》
,以下只
来作一切政治措施得失的衡断
,并且把儒家所强注篇名
),为了利
,就会以下犯上
,以臣弑君
;而讲
调的
‘礼义

,也把它从属于人民现实生活之下
,仁义的人是不会怠慢君上的
,这样
,君王的位置也
使礼义为人民的生活而存在
,而不是使人民的生就可以坐牢靠了。
活为礼义而存在。
”[1]他还说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
,其失天下也

持同样见解的论者还重新评价孟子的“劳心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
,
劳力
”说
:“所谓‘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治不保四海
;诸侯不仁
,不保社稷。
”(《离娄上》
)
于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于人
’的‘天下之通义

,也“老吾老
,以

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天
可以从新的角度予以解释
,即尧、舜、禹等圣人的下可运于掌。推恩足以保四海
,不推恩无以保妻
劳心、治人
,正是为民之利益而操劳
,不是民服侍子。
”(《梁惠王上》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

,而是君服侍民
,‘忧民
’而‘用心

,使民能饱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公孙丑上》
)这样的话
食、暖衣、逸居、有教。孟子从历史的角度为君民不少
,其意思就是一个
,只有实行仁政
,才能保有
关系作了新的定位。
”[2]国家、天下。

这样说来
,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一切为从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看
,最主要的一点
,是
人民而政治
”、“统治者的利益从属于人民利益之让民能够活下去。
“庖有肥肉
,厩有肥马
,民有饥

”、统治者治人是“为民之利益而操劳

,是“君色
,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
,且人恶
服侍民
”。果真如此吗
?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
,之
;为民父母
,行政
,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
以下让我们具体作一些分析。民父母也
?”(《梁惠王上》
)能让民不饿死
,这是仁

[收稿日期
]2006209204
[作者简介
]黄忠晶
(1949—),男
,江苏沛县人
,江南大学法政学院研究员
,教授
,硕士生导师。



政的一个基本要求
;做不到这一条的
,就不是仁
政。施行了仁政的国家去讨伐做不到这一条的国

,就必定取胜。
“彼夺其民时
,使不得耕耨以养
其父母。父母冻饿
,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
王往而征之
,夫谁与王敌
?故曰
:‘仁者无敌。
’”


(《梁惠王上》
)

邹国和鲁国发生边界纠纷
,邹穆公对孟子说
:
“在冲突中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
,而民没有一
个为他们死难的。要杀了这些民吧
,杀不了这么

;不杀吧
,又十分气愤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被杀
而不救。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
:“灾
荒年岁
,您的民
,老弱者被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
,
年轻力壮者则四处逃荒
,这样的人有上千。而您
的谷仓里堆满了粮食
,库房里装满了金钱
,这种情

,您的那些官员谁也不来报告。这就是在上位
的人不关心民并残害他们。现在这些民获得了报
复的机会。您不应该责罚他们。如果您能够行仁

政,您的民自然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情愿为他们
的长官去死。”(《梁惠王下》)
从孟子对此事的态度看,
不顾百姓死活却要他们为长官效忠的邹穆公。孟
他在同一篇里两次提出仁政的根本措施就
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
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
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
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另一处除“七十
者”变为“老者”,文字完全一样。)
要落实这一仁政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准确丈
量土地。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
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
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滕文公
上》)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制民恒产,并非将土地
分给农民、土地归农民所有。此时的土地制度是
国君授田,授予的是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农民并
非土地的所有者[ 3 ]75 -84。有论者说,孟子提出的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拥
有私有财产制度的理论”[ 4 ]。这一说法是不准确
,就是指人们长期占有的生
产资料等财产,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
子认为
,那些官吏不顾百姓死活,百姓也不管他们
的死活
,这是有道理的
,邹穆公不应该责罚他们
,
不施仁政就怪不得百姓不肯效命。但孟子这番话
的落脚点却在于
,劝说邹穆公行仁政
,这样百姓自
然情愿为他们的长官去死。可见
,孟子认为百姓
为长官作牺牲是应该的
,当然这要在施行仁政的
条件下。归根结底
,孟子就这个事例要说的意思
仍然是
,君主只有施行仁政
,才可能保住自己的统

,而仁政的基本要求
,就是让民能够活下去
,也
就是说
,给他们一个基本的生存条件。孟子说
:
“以佚道使民
,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
,虽死不怨
杀者。
”(《尽心上》
)这话的意思是
,在让老百姓获
得基本生存权的条件下
,无论是役使他们
,还是杀
他们当中的某些人
,都不会遭到怨恨。实行仁政
的目的仍然在于更好地进行统治
,包括役使人民
以及刑杀他们当中的人。

那么
,怎样才能让民有基本生存的条件呢
?

首先
,要让民有足够的土地可以耕作。孟子

:“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
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

,故民之从之也轻。
”而现实情况是
:“今也制民
之产
,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
身苦
,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奚暇
治礼义哉
! ”(《梁惠王上》
)

在准确丈量土地后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确定
赋税的方式及数量。古代税收方式有三种
:贡、
助、彻。贡是比较若干年的收成得出一个常数
,无
论灾年还是丰年
,都必须按照这个常数交纳。助
是将田地分为公田和私田
,农民在公田上“助


,公田的全部收成就

是他们应交的税
,此外不再
交其他的税。彻是分别不同情况通盘计算出一定
的税率
,依此交税。孟子认为
,这三种方式中
,最
不好的是贡法
,因为它违背了孟子让民能够生存
下去的仁政思想
:“乐岁
,粒米狼戾
,多取之而不
为虐
,则寡取之
;凶年
,粪其田而不足
,则必取盈
焉。为民父母
,使民盻盻然
,将终岁勤动
,不得以
养其父母
,又称贷而益之
,使老稚转乎沟壑
:恶在
其为民父母也
?”(《滕文公上》
)

无论是哪种方式
,古代的税率都是十分抽一
,
即交百分之十的税。孟子为滕文公设计的税法

,野人用九分抽一的助法
,而都邑及近郊的国

,则按照十分抽一的税率交税。为什么野人交
的税高于古代
(殷人
)的税率
,这是否与孟子的仁
政原则相违背呢
?笔者认为
,孟子的理由应该是
:
古代
(殷人
)是每家
70亩地而行助法
,而他设计
的是井田制
,“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
”(《滕文公上》
)这一设
计使得助法只能是九分抽一
,但私田的面积要比



恒产说”,“
的,这里所谓“恒产”

殷人时代大
,完全归己的私田收成要比那时多
,这
样算下来
,要交的税
(实际上是付出在公田的劳

)并不比那时高。

孟子的仁政
,主要体现在征税政策上。他提
出实现王道、无敌于天下的“天吏
”五条
,除了第
一条是
“尊贤使能
,俊杰在位
”外
,其他四条都是
关于征税的
:一、在市场划出空地来储藏货物
,却
不征收货物税
,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
,愿意把
自己的货物拿来交易
;二、在关卡只稽查而不征

,那么天下的旅客都会高兴
,愿意经过这里的道

;三、对于种地的人
,除了依照助法助耕公田外
,
不再征收其他的税
,那么天下的农民都会高兴
,愿
意在田野耕作
;四、在人们居住的地方
,不征收那
些雇佣税和地税
,那么天下百姓都会高兴
,愿意来
这里侨居。孟子说
,“信能行此五者
,则邻国之民
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
,攻其父母
,自有生民以
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
,则无敌于天下。
”(《公孙

丑上》
)

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论语》里人伦
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就够了。但“今居中国,去
,无君子
,如之何其可也
?欲轻之于尧舜之道
有一段对话
‘年饥,用不足,
有若对曰∶‘盍彻乎?’曰:‘
足,如之何其彻也?’”(《颜渊》)这里的“彻”
按照实际收成交十分之一的税;“
:“哀公问于有若曰


,大貉小貉也
;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
,大桀小桀
如之何
?’二

,吾犹不也。
”(《告子下》
)也就是说
,除了边远小国的特殊


,是


”是交百分之
二十的税
,比“彻
”翻了一倍
,而哀公仍嫌不足。
到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
,这种增加人民赋税的情
况愈演愈烈。孟子自己也说
:“有布缕之征
,粟米
之征
,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
,缓其二。用其二而
民有殍
,用其三而父子离。
”(《尽心下》
)他所倡导
的君子是只征一道税
,而当时的国君恐怕多半不
是君子
,税率往往在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甚至
更高
,而不顾人民的死活。据梁启超考证
,春秋
“作税亩
”、“用田赋

,即在原国有土地的一重负

(以地力所产的一定比例课税
)到二重负担
(加
上按土地本身即亩数课税
)到三重负担
(加上按
照家口即力役课税
) [5]。

《孟子》中记载有周朝制定的官爵和俸禄的
等级制度情况。
“大国地方百里
,君十卿禄
,卿禄
四大夫
,大夫倍上士
,上士倍中士
,中士倍下士
,下
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
,禄足以代其耕也。次国地
方七十里
,君十卿禄
,卿禄三大夫
,大夫倍上士
,上
士倍中士
,中士倍下士
,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
,
禄足以代其耕也。小国地方五十里
,君十卿禄
,卿
禄二大夫
,大夫倍上士
,上士倍中士
,中士倍下士
,
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
,禄足以代其耕也。
”(《万
章下》
)按此计算下来
,大诸侯国国君的俸禄相当

于一家农户全部收入的
320倍
;中等诸侯国君的
俸禄是一家农户全部收入的
240倍
,小国国君的
俸禄相当于一家农户全部收入的
160倍。

孟子说
:“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

,而皆去其籍。
”(《万章下》
)现在的诸侯国君为
了不让周朝的这些规矩妨害自己任意盘剥人民
,
将这些文献都毁掉了
,因此他无法解说得更加详
细。也就是说
,现在的这些诸侯
,他们实际所得
,
应该比上列周王室的规定多得多。孟子的仁政
,
是希望回到周王室的规定上去
,不要盘剥人民太
厉害了。

谈到税率问题
,有一个叫白圭的人
,曾当过魏
国的相
,问孟子
,他打算实行“二十而取一

,也是
抽百分之五的税
,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
:像貉这样
的边远小国
,各种谷类都不生长
,只长糜子
,又没
有城墙、房屋、祖庙和祭祀礼节
,也没有各国间的
互相往来而导致送礼物和飨宴
,也没有各种衙署

情况
,他不赞成国君实行低于百分之十的税率
,因
为那样一来
,就“去人伦
,无君子
”了。可见
,孟子
提倡施行仁政
,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
,也是有限度

,而减轻的目的
,既不

是要“把当时统治者的利
益从属于人民利益之下

,也不是要把儒家所强
调的礼义
“从属于人民现实生活之下

;他提倡的
君民关系也不是什么“君为民的利益而操劳
,君
服侍民
”。这样的说法根本不符合孟子的本意。
孟子提倡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是有限度的
,这个
限度就是统治者的根本利益要得到保证。其实就
是实行二十抽一的税率
,国君、卿、大夫等的俸禄
仍然是一家农户全部收入的许多许多倍
,而孟子
却不予认可。

孟子有一个基本思想
:“君子之于物也
,爱之
而弗仁
;于民也
,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
,仁民
而爱物。
”(《尽心上》
)对于民
,君王的原则是仁
,
也就是让他们有一个基本的生存权
;对于自己的
亲人
,则不是仁的问题
,而是“亲
”。“亲
”是比
“仁
”更高一层次的关系和原则。

孟子的学生问孟子
,舜作了天子
,舜的父亲是
否也是他的臣子。孟子回答说
:“孝子之至
,莫大
乎尊亲
;尊亲之至
,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
,
尊之至也
;以天下养
,养之至也。
”(《万章上》
)他
的意思是
,舜的父亲不仅不是舜的臣子
,而且作为




天子的父亲是尊贵到了极点
,舜应该拿天下来奉
养他。这就是“亲亲
”的具体体现。天子能够拿
天下来奉养自己的父亲
,其前提应该是
,这个天下
是属于天子的
,而不属于天下的人民。

还有人对舜的另一个做法产生质疑
:舜把四
个不仁的人治了罪
,让天下归服
;但他同时将自己
的弟弟象

———一个最不仁的人

———封到有庳之国
做诸侯。有庳国的人民有什么罪过呢
?对别人就
加以诛杀
,对自己的弟弟却封以国土
,难道仁人的
做法竟是这样的吗
?孟子对此的回答是
:“仁人
之于弟也
,不藏怒焉
,不宿怨焉
,亲爱之而已矣。
亲之
,欲其贵也
;爱之
,欲其富也。封之有庳
,富贵
之也。身为天子
,弟为匹夫
,可谓亲爱之乎
?”


(《万章上》)孟子的意思十分清楚
:亲亲就是让天
子的弟弟处高位
,发大财
,既贵且富
;至于其人的
德行
,仁或不仁
,有无罪行
,皆可置之不论。至于
这样不仁的人统治有庳的百姓
,会给那里的人民

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那相对来说是不重要的。这
盾。
是在思想上反映了当时的诸侯国统治者自身的矛
些言论难道能说孟子的仁政是一切为人民、而不
是为君主的吗
?

孟子多次呼吁
,诸侯间不要因为争夺土地而
关于孟子的仁政思想
,最后再讨论一个问题
:发动战争。他说
:“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
;争城以


既然这一思想其实

质在于为国君出谋划策
,告诉
他们怎样才能保有和扩大自己的统治
,而且似乎
言之有理
,为什么得到国君响应的情况却很少
,国
君们似乎并不愿意按照他所说的去做呢
?

“得乎丘民为天子
”,这样简单的道理
,诸侯
国君不会不明白。梁惠王对孟子说
:“我对于国
家可以说是操够了心。河内地区遭了灾
,我把那
里的人民迁移到河东
,还将河东粮食运一些到河
内。河东遭了灾
,我也是这样处理的。考察邻国
的政治
,没有一个像我这样用心的。尽管如此
,邻
国的人民不减少
,我的人民不增多
,这是为什么

?”

孟子说
,梁惠王是“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
上》):打仗时当逃兵逃跑
,那跑了五十步的跟跑
了一百步的有什么区别呢
?他凭什么去嘲笑跑一
百步的呢
?孟子的意思是
,梁惠王的所作所为在
实质上跟他邻国国君并没有什么区别
,并不因为
他施行的是仁政而别人施行的是暴政
,邻国的人
民就会跑到他这里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实际上
,当时的
国君大都认识到得民的重要性
,据史料记载
,他们
也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孟子所说的办法来获得人
民的拥护。如春秋初期
,齐国管仲实行的税率改
革是“案田而税
,二岁而税一
,上年十取三
,中年

十取二
,下年十取一
,岁饥不税
”。晋国“作爰
田”,晋文公在租税方面实行“旧田半税
”的改革。
春秋后期
,齐国贵族陈氏在收税时采用了“大斗
出、小斗进
”的拉拢手段
,齐国出现了“公弃其民
而归之于陈氏
”、“归之如流水
”的情况
[3]46 -48。这
些举措都是为了得到民心。他们并不是由于孟子
的教诲才这样做的
,而是凭借自己的政治经验觉
得有必要这样做。

这就有一个问题
:实际上这里是诸侯之间为
了争夺人民这个国家的资本而在某种程度上展开
竞争。但竞争是有限度的
,即减少向人民盘剥的
数量是有限度的
,这个限度
,按照孟子的说法
,是
税率不能低于百分之十
,否则就是“大貉小貉


;也不能高于百分之二十
,否则就是“大桀小

”了。诸侯国君对于民的优惠政策在这个范围
内上下浮动
,怎么能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呢
?看

,孟子自己的说法就是矛盾的
,而这种矛盾也许


,杀人盈城
: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罪不容于
死。”(《离娄上》)他还指出
,行仁政的君主以德服

,不需要很大的疆土。“以德行仁者王
,王不待

:汤以七十里
,文王以百里。”(《公孙丑上》)为
什么
?因为行仁政者就可以得民心
,得民心就可
以得民
,“得乎丘民为天子


”,不需要通过战争占
领土地就可以获得天下。

孟子的这些话看起来很有道理
,但为什么诸
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的战争实际上从未停止过
,
孟子的话几乎没有什么人听呢
?按照孟子所说
,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
得其心
,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
,所
恶勿施
,尔也。”(《离娄上》)要得民心
,就要在可
能的情况下
,满足人民的欲望
,而尽可能避免加给
他们所厌恶的东西。实际上这里还是落实到君主
盘剥人民的程度问题上
:如果导致人民活不下去
,
自然会失去民心
,失去民。如果盘剥得少一些
,人
民的负担小一些
,他们能够拥有基本的生存条件
,
对统治者的态度自然会有所不同。

但施行孟子所说的仁政也是需要条件的
,其
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有足够的土地给人民去耕
种。没有足够多的土地
,就不能拥有足够多的人

;没有足够多的人民
,君王要想从人民那里获得
足够多的赋税就会受到限制
:加大对人民的剥削




力度
,可能会把人民给赶跑了
,是所谓“为渊驱“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
,而何其血之

,为丛驱雀
”(《离娄上》);将剥削的力度限制在流杵也
?”(《尽心下》)他不相信周武王伐纣会弄
所谓“仁政
”的范围之内
,君主又感到所得不能满到“血流漂杵
”的程度
,因为周武王是至仁
,而纣
足自己的需要。要解决这个两难的境况
,大概只是至不仁
,因此他不相信《尚书
·武成》的有关记
有向外扩张
,通过占领尽可能多的土地来获得更载。但诸侯之间争夺土地的战争
,很难说哪一方
多的人民。所以说
,从深层次看
,孟子所反对的诸是仁
,哪一方是不仁
,哪一方至仁
,哪一方是至不
侯间为争夺土地而进行的战争
,与他所倡导的仁仁
;他们之间顶多就是程度上的差别
,也就是“五
政并不一定是对立和矛盾的
,其目的都是维护统十步
”与“百步
”的差别
;这样
,残酷的战争就不可
治者自身的利益。避免。诸侯之间能够比拼的
,在很大程度上
,并非

施行仁政果真能无敌于天下吗
?孟子说
: 谁更能行仁
,而是谁更有实力
,更能作战。


[参 考 文 献
]

[1]徐复观.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结构及人治与法治问题
[M ] / /中2003.
国思想史论集.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 2004: 111 -112. [ 4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上
)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向世陵.重民扬善
,心仪自由

———孟子思想研究
[J ].中国人民1962: 233.
大学学报
,1999, (3):50-54. [5]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 1998: 58
[3]杨师群.东周秦汉社会转型研究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59.
Abstract: Some scholars claim thatMencius’s interest is subject to the people’The Essence ofMencius( Faculty of Law & Politics,

HUANG Zhong2jing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 W uxi 214122,
s Ideas on the Benevolent Government

China)

KeyW ords: Mencius; benevolent government; people; sovereign

s idea of a benevolent government is the idea of a government for the people, where
the ruler’sinterest,wherethesovereignservesthepeople. Thisarticlewillargueagainstsuch
an idea. Mencius advocates a benevolent government only to insure that the sovereign can retain his nation and solidify his rule.
He suggeststhatthepeoplebeprovidedwithlivingessence—
———mostimportantlyapieceoflandtofarmon. Hisbenevolentpoli2
ciesaremostlyabouttaxation. Nonetheless, hestatesclearlythatthereisalimitinlesseningpeople’s economic burden, where
theinterestoftherulershouldbeensured. Menciusthinksthatrelativeaffectionisamoreimportantprinciplethanbenevolence,
andwhen these two conflict, relative affection shouldmaintain a dominantposition. Probing deeper into the case, we can find
that Mencius’sbenevolentgovernmentandthewarforlandsbetweennations (whichMenciusdisapproves) arenotreallycontra2
dictory, for both serve for the interest of the sovereign.

[责任编辑
:李文亚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