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

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

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
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

3、迁移运用传统工业区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预习】

一.传统工业区:

1、分布地区:德国的工业区、英国的工业区、美国的工业区、我国

工业区等。

2、区位条件:一般是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上发展的。

3、工业部门:工业、工业、工业、工业、工业等。

4、核心:以为核心。

5、存在问题:目前普遍面临着、、等问题。

6、现状: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开始,各国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改造和整治。

7、德国鲁尔区:

(1)、区位条件:丰富优质的资源,距距离近,充足,便捷的交通条件,广阔的。

(2)、衰落原因:生产结构,煤炭的能源地位,世界性钢铁,新技术革命的,重化工业带来的问题等。

(3)、整治措施:调整工业,调整工业,发展,优化。

二.新工业区:

1、概况:20世纪50年代,在发达国家一些没有的乡村地区,形成以灵活多变的

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意大利新工业区:

(1)、生产特点:以企业为主;以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

;企业分布在,甚至在,生产过程。

(2)、发展模式:以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3、美国“硅谷”新工业区:

(1)、高技术工业的生产特点:从业人员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

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产品面向市场。

(2)、主导产业:。

(3)、区位优势:地理位置;气候;交通;市场;环境和文化。

(4)著名工业区:印度“硅谷”班加罗尔,有“花园城市”之称、“科学之都”、“计算机之都”称号;日本“硅岛”——九州岛、科学城——筑波(世界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中国:中关村、台湾——新竹科技园。

四、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

1、工业基地

2、工业带

(1)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范围:包括沿海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

地位:是我国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外向型企业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地带。

(2)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范围:包括沪宁杭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等工业基地,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等工业基地,以贵州乌江水电站为中心的矿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等。

地位:这个地带是我国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由沿海深入内地,综合性强的一个地带。

发展方向:这个地带将逐步向着拥有水电,有色冶金,化工,钢铁,轻纺,机械,电子等多种工业地带的方向发展。

(3)陇海—兰新工业地带

这个地带东起连云港,向西拥有徐州煤炭工业,郑州轻纺工业,洛阳机械工业,西安飞机制造等工业,兰州石油化工,新疆境内的石油工业等工业基地。

【问题探究】

在鲁尔工业区学习基础上来分析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1)辽中南工业区的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辽中南工业区有哪些区位优势: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辽中南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4)、比较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

【课堂反馈】

1、读“美国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地区中,属于传统工业区的是______。

(2)现在美国经济发达,增长最快的地区是图中的______。自20世纪60年代,世界电子工业更新换代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几乎都出自该区的“______”。

(3)B与A地区相比,A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有______;在A地区崛起的早期,起了关键作用的高等院校是______;政府对该区发展的支持主要表现在______。除上述方面外,刺激“硅谷”迅速崛起的因素还有______。

2.下面是“彭蒂亚克—莱曼牌汽车生产、销售示意图”(图中实线箭头表示零部件或设计方案运输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汽车销售方向),请回答后面问题。

(1)彭蒂亚克—莱曼牌汽车的地区联系,决定了这类工业必须建立在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

(2)彭蒂亚克—莱曼牌汽车生产的地区联系已经______化,形成了跨国企业,各零部件生产独立经营,紧密协作,反映了现代交通和______网络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日益突出。

(3)韩国的面积仅为9.84万平方千米,人口4200万,矿产资源匮乏,20世纪50年代经济濒于破产,60年代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很快,到80年代末就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韩国生产组装、销售彭蒂亚克—莱曼牌汽车中,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启示是()

A.要优化配置国内资源还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B.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节约本国社会劳动

C.到国际市场上去寻找产品销售更加广阔的空间

D.我国市场经济要与国际市场接轨

3.(7分)读“1900~1980年世界汽车生产份额的地域变动图”,分析回答问题。

(1)20世纪初,世界汽车生产地主要集中在______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40年代左右,世界汽车生产地主要集中在______国,原因是____________。

(3)目前世界三大汽车生产区分别是_____洲、______和______(国家)。美国著名汽车城是______;日本著名的汽车城是______。

(4)发展中国家发展汽车工业面临的不利因素是__________。目前,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都与中国合资兴办汽车工业,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

(5)试分析加入WTO后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

4.(6分)到20世纪50年代,辽宁省已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辽宁省蕴藏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抚顺有“中国的煤都”之称。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并指出这个时期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

(2)简述近年来该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传统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学习目标】1.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综合整治措施。 【学习重点】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学习难点】讨论鲁尔区,辽中南工业区的综合整治。 【基础知识梳理1】 一、传统工业区 1、主要分布区:德国的、英国的、美国的、中国的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 ⑴一般是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⑵以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 3、历史: 20世纪年代,尤其是年代以后开始衰落,之后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改造。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 1.发展的区位特点 (1)(2)(3) (4)(5) 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 1.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 (1) 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 (2)(3) (4)(5) 3.综合整治措施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A、 B、 C、 D、 E、 【活动探究】 1.鲁尔区的铁矿来自哪里? 初期主要来自法国的,后来则来自等国,从海上经过荷兰的港和运来。 2.鲁尔区为什么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知识拓展】 1.读“辽中南地区图”后,思考回答:辽中南工业区有哪些区位优势? 2.比较它与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异同。

3.讨论辽中南工业区应如何综合整治。 【学习检测】 1.下列工业区属于传统工业区的是() A.德国鲁尔区 B.美国“硅谷” C.意大利东北部工业区 D.中国深圳经济特区 2.下列不属于鲁尔区优势条件的是() A.丰富的煤炭资源 B.充沛的水源 C.便捷的交通 D.环境优美 3.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建立在()基础上 A.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丰富的煤铁资源 D.寒冷的气候资源 4.由于鲁尔区铁矿要大量进口,所以把一些炼铁高炉建在下列哪个国家海边() A.比利时 B.瑞士 C.荷兰 D.法国 5.下列关于鲁尔区水陆交通运输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B.伏尔加河、多瑙河流经本区 C.只有天然河流 D.莱茵河自北向南注入黑海 6.有关鲁尔区经济衰落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B.煤炭资源的枯竭 C.钢铁市场的萎缩 D.法国洛林铁矿已采空 A.以轻工业为主 B.以大型工业为主 C.生产过程分散 D.资本集中程度低

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练习题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练习 一、单选题 2017年“特色小镇”为浙江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下图为浙江某“特色小镇”和广东佛山某专业镇内部联系网络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佛山某专业镇工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廉价劳动力B.原料C.技术D.市场 2.与佛山某专业镇相比,浙江某“特色小镇”的优势是( ) ①生产联系更紧密②科技水平更高③信息交流更快捷④原料投入更多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浙江省的义乌是日用小商品的天下,小小的袜子就拥有数百家生产厂家。一个不大的柳市镇除三家电器集团外,还有数十家中小电器企业,且没有因产品雷同、重复建设而影响发展。据此回答问题。 3.义乌小商品生产经营的特点是( ) ①资本集中程度低①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③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④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众多电器工业企业集聚于柳市镇,主要因为该地( ) ①资源丰富②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③市场广阔④协作条件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80年代, 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下面是鲁尔区三类产业产值结构图。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 完成下列各题。 5.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 A.钢铁工业变化不明显B.第一产业迅速发展 C.新兴工业比重下降D.化学工业比重上升 6.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有的炼铁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原因是 ( ) A.盛行风会将烟尘吹向海洋, 减轻大气污染 B.靠近莱茵河及鹿特丹港,降低运费 C.荷兰填海造陆提供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 D.炼铁需要大量冷却用水,西部水源丰富 半导体是指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在电子产品中应用广泛。据悉,同等价格下,集成电路上容纳的晶体管元器件数目每l8—24个月翻一倍,性能也随之提升一倍,这就要求半导体行业不停地投入新型材料与仪器以研发更高性能的芯片。目前半导体企业的主流运作模式有两种——整合模式和垂直加工模式。早期的芯片企业多为整合模式,企业业务范围覆盖整个产业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个别企业逐渐拆分成单环节加工的垂直加工模式。下图为半导体企业垂直加工模式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认识传统工业区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掌握其综合整治措施。 3. 了解新工业区的概念和特点,理解新工业区和传统工业区的异同。 4. 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的条件。 5. 了解新兴的高技术工业部门的主要特点,理解“硅谷”崛起的区位条件。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德育目标强化科学的区位观念和人地观念,提高学生关注祖国经济发展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可持继发展观)。 三、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综合能力,了解相关的区位条件,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 2. 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对比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等有何异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对传统工业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关注,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 由硅谷的崛起,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梳理科教兴国的观念,激发学生发奋读书的热情。 3. 联系家乡工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和决心。 【教学重点】 1. 鲁尔区的工业区位条件,衰弱原因,整治措施。 2.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3. “硅谷”高科技工业的主要特点和崛起的主要条件。 【教学难点】 1.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内部的网络关系;独特的工业小区。 2. 高科技工业的区位分析。 3. 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讨论辽中南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浙江温州乡镇企业和北京中关村的发展。 【教学方式】 案例分析法、多媒体展示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传统工业区 导入新课: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在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其中传统工业区多形成于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它们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长期改造的里程,我们以德国鲁尔区为列来探讨传统工业区由繁荣到衰落到整治的发展过程。 板书:一、传统工业区 学生活动: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基本概况。

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

o -----------------------------------------------高 年 部 班 学生姓名 ---------------------------------------------o 第

o -----------------------------------------------高 年 部 班 学生姓名 ---------------------------------------------o 二、 新工业区的概况 1、 典型代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 2、特点:(1)时间新:大多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技术革命开始后)开始形成的 (2)地区新:一般形成于乡村地区,既不接近原料产地,也不接近消费市场 (3)形式新:企业规模小,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 [精练拓展] 1.传统工业区一般建立在: A .丰富的劳动力基础上 B .优越的地理位置上 C .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 D .暖湿的气候资源基础上 2.下列工业区中不属于传统工业区的是: A .德国鲁尔区 B .英国中部工业区 C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D .美国“硅谷”工业区 3.煤炭作为能源,其地位下降的原因有: A .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B .世界能源消耗量减少 C .炼钢的耗煤量逐渐增加 D .煤炭资源逐渐枯竭 4.鲁尔区将炼钢高炉建到荷兰的海边,主要是为了: A .就近获得从国外进口的大量煤炭 B .就近将工业废水、废渣排入海洋 C .就近获得从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 D .便于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 5.不属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A . 具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B .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 C . 有大批廉价劳动力 D .有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6.与传统工业区相比,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显著特点是: A .以雇员2500人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为主 B .工业部门以轻工业为主 C .生产过程大多是相对集中,或集体承包 D .资本的集中程度高 7.“硅谷”工业区兴起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 .农业基础 B .交通因素 C .环境因素 D .知识和技术 8.关于德国鲁尔区工业区位条件的错误叙述是 : A .优质的铁矿 B .丰富的煤炭 C .充足的水源 D .便捷的交通 9.关于鲁尔区的正确叙述是: A .被称为“法国工业的心脏” B .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C .西欧发达的农业为它提供了广阔市场 D .鲁尔区的传统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 10、我国沪宁杭地区和德国鲁尔区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A.煤炭资源丰富 B.鱼米之乡,农业发达 C.雨热同期 D.水陆交通便利 11、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等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吸引力,是因为 A.靠近原料产地 B.靠近消费市场 C.利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 D.方便工人上、下班

高中地理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2. 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然后教材选择了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本节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化,并为学习下一节课(新工业区)打下基础。 3. 教育功能: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这节课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是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学生易于掌握,学习起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果,主要通过学生的读图、比较和观察,把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比较浓。 3.学生的学习障碍和难度: 学生学习了鲁尔区的兴衰的原因和如何进行综合整治,但在知识的迁移中可能出现回答要点不全面。 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通过布置课外探究作业:“山西省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慢的原因分析”达到课标要求的最高层面。 2.教学原则: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3.教学方法: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08年一轮复习第26讲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2008年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26讲 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考纲要求] 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知识讲解] 1、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 生产的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空间上的联系:共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2 )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作用: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提高规模效益。 传统工业:一些运输量大的协作工厂集聚在专业化工厂附近,形成专业化生 产集聚区域。 新兴工业:协作工厂地理上靠近,并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 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集中在技 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 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较小,甚至可以空运如:电子元器件供应 厂与装配厂。 复杂产品原料零部件由许多工厂供应,每一种零部件销售到许多地区,为 减少市场上交 易费用,形成跨国或跨地区的企业。跨国公司根据市场、 原料或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汽车生产的全球化最为典型。 (3)工业地域 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在地理上靠近,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 ,有的没有投入产出联系,为的是共用基 础设施。 发育程度较低:一些轻工业工厂面积较小,对当地工业发展的潜力也小。 发育程度较高:重工业(钢铁、机械、石化)工厂,生产过程复杂,相互联 系工厂多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广,发育程度高,再加上为方 便众多工人生活所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往往由于工业 地域扩展为工业城市。 3、传统工业区 (1)概念: 著名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工业基础:丰富的煤、铁资源。 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 (2)鲁尔区 丰富的煤炭资源 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区位优势 充沛的水源 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能直通海洋 广阔的市场 物质联系 工业集聚 工业分散

“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练习题

“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练习题制题人:罗垚 一、单项选择题(2分×25=50分) 鲁尔区是传统工业区的典型代表,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鲁尔区的正确叙述是 A.被称为“欧洲工业的心脏” B. 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C. 西欧发达的农业为它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D. 鲁尔区的传统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 2.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它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区,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煤炭基地,但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与鲁尔区相比,山西较劣势的区位条件是 ①离铁矿产区较远②水资源较贫乏③水陆交通不便④煤炭资源开采不便 ⑤市场狭小⑥劳动力素质低 A.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②③⑥ D. ③④⑥ 3.为尽快使山西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应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下列整治措施错误的是 A.增加原煤生产企业的数量,提高原煤质量 B. 加强煤炭的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 C. 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D. 发展新兴产业,协调三大产业结构 鲁尔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也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读图,回答4-6题。 4.鲁尔区钢铁工业布局时,从环境因素考虑,图中所示最合理的模式是(阴影部分表示工业区,非阴影部分表示居民区) A.①B.②C.③D.④ 5.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工业区相比较,鲁尔区 A.煤炭丰富但铁矿石短缺 B.科技力量雄厚 C.水资源丰富 D.水陆运输便利 6.与鲁尔区兴起的时间不同,但布局方式相同的是 A.英国英格兰中部地区 B.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C.意大利塔兰托钢铁工业基地 D.中国鞍(山)本(溪)钢铁工业基地

读欧洲部分区域简图,回答7-8题 7.甲为新兴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相比,该区 A.资本集中程度高B.大中型企业为主 C.生产过程较分散D.以高技术工业为主 8.下图是丙工业区形成初期区位选择模式(圆圈大小表示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程度的高低),其中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 9.下列属于我国沪宁杭地区和德国鲁尔区共同区域优势的是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鱼米之乡,农业发达 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城市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A.①③B.②③ C.③④D.①② 10.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鲁尔区内衰落最为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①煤炭工业;②化学工业;③钢铁工业;④石油工业;⑤机械工业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④⑤ 11.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兴起,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B.高科技人才密集 C.有发达便利的交通条件D.文物古迹众多,环境优美 12.美国的“硅谷”与日本的九州岛、德国的慕尼黑等高新技术工业比较,其发展快的特殊条件是 A.环境优美B.便捷的交通 C.军事订货D.有高等院校 13.在西部大开发和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上海某毛纺织厂迁到西部地区,这主要是可以 A.利用西部地区的科技力量B.利用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C.接近原材料和燃料基地D.促进当地畜牧业大规模发展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 大规模的调整,根据下面的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 1958年,②表示1995年)及所学知识判断14-15题。

公开课教案-《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教学设计 范志国 导入 在埃森市火车站广场,一组醒目的黑色塑像引人注目:矿工在倾斜和坑道里井挖煤——这是“煤城”的标记。在塑像的旁边,是一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强烈的反差简单而明了地反映出这个城市、乃至整个鲁尔工业区的过去和现在。 一、鲁尔区探索 探究: 十九世纪中叶,德国鲁尔区迅速崛起。其工业发展是以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 和进口的铁矿为基础,那么它主要的工业有哪些?请填写下表。(表略) (提示:可从下列工业部门中挑选,煤炭、芯片、化工、火电、钢铁、机械、宇航) 思考讨论: 在鲁尔区迅速崛起的年代,涌入大量的“淘金者”,假设你是其中一员,根 据图中信息(图略),分析鲁尔区吸引你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小结: (一)鲁尔区工业的区位优势 自然:煤炭丰富、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 讲述: 辉煌的鲁尔区 鲁尔区以占全国1%多一点的土地面积,二战后工业产值一度约占到全国的30%,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70年代以后,鲁尔区煤炭的生产占全国的80%以上,钢铁生产能力占全国的 2/3。 鲁尔区的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据统计,1961年鲁尔区共有93座发电厂和82个炼钢高炉,每年向空气中排放150万吨烟灰及 400万吨二氧化硫。 1962年12月,鲁尔区首次遭遇雾霾危机。当时部分地区空气二氧化硫浓度

高达每立方米5000微克 (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为小于150微克)。 1985年1月18日,出现最为严重的雾霾三级警报。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煤烟味,能见度极低,鲁尔区多个城市实施车辆禁行措施,并暂停重工业生产。 (二)鲁尔区衰退的原因 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单一的工业结构,环境污染严重等成为制约鲁尔区发展的 内部原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导致鲁尔区衰退的外部原因。 思考讨论: 上世纪中期鲁尔区出现经济衰退。请根据因果等逻辑关系,对下列词语进行分析排列,说明衰退的原因。 钢替代品广泛使用 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市场缩小 技术发展,工业耗煤量降低 钢铁生产国增多、竞争激烈 小结: 1.以重化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2.煤炭地位下降 3.钢铁市场缩小 4.环境问题严重 讲述: 20世纪50年代后,一些煤钢企业纷纷关闭,成千上万的钢铁工人失业,因为没有其他就业选择,只好背井离乡。 据统计,1957年,鲁尔区有141个煤矿,49万煤矿工人;到1995年,仅剩 13个矿井,煤矿工人不足7万。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工业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鲁尔区开始衰落。 (三)鲁尔区振兴措施 探究: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导学案)

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2课时 重点难点 迁移运用典型案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解读:1)、以我国传统工业区为例,分析其区位优势、整治措施; 2)、借鉴意大利普拉托经验,发展我国苏南地区、温州地区、珠三角的区的外向型经济; 3)、比较印度、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新技术区与我国同类地区的区位条件的异同。学法建议:自学、对比、讲述法和设问启发 自主学习 一、传统工业区 1.传统工业地域的概况: (1)代表性地区: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等。(2)形成条件:丰富的资源等。 (3)特点:大型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4)代表工业:煤炭、、机械、、纺织等。 (5)存在问题: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 2.典型代表——德国鲁尔区 ①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区的传统工业部门:煤炭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等。 鲁尔工业区工业部门联系图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鲁尔区的衰落是由煤炭工业的衰落开始的。煤炭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直接导致煤炭的市场需求量下降;炼钢耗煤量的降低相对来说是次要原因。 ③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 (3)鲁尔工业区综合整治的措施 ① ②调整工业布局 ③ ④优化环境 二、新工业区 1、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 3.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 ①大批是发展的当地条件; ② 20世纪70年代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 ③发达的信贷体系 ④意大利高度的经济 ⑤的大力支持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以雇员在2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为主。 ●以为主。 ●生产过程大多是的,或实行家庭包工。 ●资本集中程度低,当地主要行业往往包括数百个中小企业。 ●工业大多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成为“”地区。 (3)工业地域发展的基本特点

传统新兴工业区教案

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 一、导入新课: 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在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其中传统工业区多形成于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它们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传统工业区概述 概念: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世界上有许多发展历史悠久的传统工业区(展示图),例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导读找共同点:这些传统工业区的形成,都有相似的区位条件,仔细阅读这些传统工业区图,找出他们的共同区位条件——他们都主要分布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有了丰富的煤铁,可以发展哪些工业——可以发展跟煤炭、铁矿有关的工业部门,如: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工等。这些工业企业的规模一般是大还是小——都是一些大型企业。 2、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 讲:这些传统工业区都曾经在各国工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比如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来自什么——鲁尔区发达的工业。看看鲁尔区在德国的哪里(图)——它位于德国中西部。鲁尔区的辉煌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鲁尔区的面积占全国的%,但是它的工业产值呢——40%,鲁尔区是德国工业的心脏,也是欧洲最重要的工业基地,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导思:鲁尔区为什么能这么辉煌,它发展工业有哪些优越的区位条件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图片和案例寻找答案……相互之间也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回答后归纳:区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并且煤炭质量优,开采条件好。鲁尔区区内有铁矿吗铁来自哪里鲁尔区西南部靠近法国的洛林铁矿,另外还通过荷兰的鹿特丹港经莱茵河运入部分铁矿。鲁尔区内水网稠密,有哪些河流莱茵河、利伯河、鲁尔河,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德国处于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可见鲁尔区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主要包括:资源、交通、市场(板书)。 承转:但是20世纪50年代后,鲁尔区的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看资料和数据,很显然20世纪50年代后鲁尔区的经济开始衰落,鲁尔区成了“没落的贵族”。在鲁尔区走向衰落的同时,世界上其他的传统工业区命运如何呢 展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衰落: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20世纪中前期也有过制造业兴旺发达的辉煌历史,但到了70、80年代,这里的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急剧下降,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率迅速增高,遗弃的工厂设备锈迹斑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锈带”老区。 承转: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后,老工业区不约而同地走向衰落是自身的原因还是外界的压力我们还是以鲁尔区为例来分析吧,鲁尔区有这么明显的区位优势为什么会走向衰落请学生继续阅读案例后半部分,相互讨论一下原因。 学生回答后归纳:鲁尔区依托区位优势可发展哪些工业部门呢依托丰富的煤炭和水源,再运入铁矿,鲁尔区形成了五大工业部门,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和化学工业,哪两个工业部门是支柱——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鲁尔区的基础和支柱工业,生产结构单一,经济极度依赖于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一旦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遇到冲击,经济必然受到影响。 导读:(图)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有何变化石油、天然气比重上升,煤炭比重下降。(表)每冶炼1吨钢需煤量有何变化由此可以看出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地位如何明显下降。而此时鲁尔区煤炭开采条件又如何呢(读图)原采矿区主要位于鲁尔河流域,现采矿区到了利珀河流域,煤炭开采由露天开采转为地下开采,开采难度增加,成本升高。使煤炭工业遭受重大打击。 导思: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钢铁供求有何变化,对鲁尔区有何影响世界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越来越多,很多发展中国家钢铁工业发展迅速,这些国家的劳动力、资源的成本较低,在世界钢铁市场的竞争力较强,相比而言,鲁尔区的钢铁逐渐失去了优势,再加上20世界7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钢铁替代品的广泛使用,使世界钢铁需求量急剧减少。这使鲁尔区的钢铁工业也受到重创。 比较:鲁尔区的衰退挡不住世界工业前进的步伐,20世界50年代,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工业家族又加入了一些新成员,如哪些——微电子工业等。这些新兴工业与传统工业有什么不同(图)传统工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

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来源:学&科&网Z&X&X&K] 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能力目标 1.读图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明确工业生产也应因地制宜。 2.联系实际,了解当地传统工业发展状况,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应有哪些改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2.中国已经“入世”,我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传统工业今后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教学难点 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 3. 教学用具 把课本中的相关图形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有关传统工业发展的新闻报道资料及景观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面几节课分别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一些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 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 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从本节开始,我们利用两节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 业生产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我们以前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促进工业的发展。本 节课,我们学习第八节,传统工业区。 [新课教学] 传统工业区(板书) 本节内容主要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了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衰落的主要原因和 综合整治过程,我们学习时应推而广之,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有 一正确认识,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概念(板书) 传统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 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 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这些工业区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 要作用。早期的传统工业区多数是在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上述所提及的,后来,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形成了“临海型”的 工业布局区域,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意大利的塔兰托等,这些也属于传统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衰落,有些工业区 后来经过长期的改造历程后,现在又成为一颗备受众人关注的新星。下面我们以德国的传 统工业区——鲁尔区为例,加以详细分析。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参看相关地图分布内容,了解鲁尔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 状况以及当时如何形成世界上有名的工业地域。 同学们看课文时,我们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或投影仪,把鲁尔区的位置与资源分布图制 作出来,课本图供同学们参考。然后,老师再作具体分析。

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比较

一、传统工业区 1、传统工业 2、传统工业区特点:时间早;结构重;区位优;规模大;经历久 3、德国鲁尔工业区 (1)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利铁矿区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2)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 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3)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4、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异同 铁矿、石油、海洋资源丰富 海洋运输便利煤炭资源丰富铁矿、石油、海 1、“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 ①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意大利东北部、中部 ②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日本“硅岛”(九洲岛) 3、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 4、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5、新工业区特点: 小——以中小企业为主; 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业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新工业产品 同——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专——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专业化生产 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6、工业小区: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7、温州乡镇企业 (1)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相同之处:中小企业、轻工业、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多分散在小城镇 (2)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不同之处:没形成生产——销售——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企业间良好的协作关系 (3)建议:调整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扩大企业规模;引进新设备、新的管理方法、冰箱品牌经济过渡 8、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 ①小噢内工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 例

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练习题

“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2分X 25= 50分)鲁尔区是传统工业区的典型代表,据此回答1—3题龚妍妍 1.关于鲁尔区的正确叙述是 A .被称为“欧洲工业的心脏” B. 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C. 西欧发达的农业为它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D. 鲁尔区的传统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 2?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它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区,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煤炭基地,但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与鲁尔区相比,山西较劣势的区位条件是 ①离铁矿产区较远②水资源较贫乏③水陆交通不便④煤炭资源开采不便 ⑤市场狭小⑥劳动力素质低 A .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⑥D.③④⑥ 3?为尽快使山西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应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下列整治措施错误的是 A ?增加原煤生产企业的数量,提高原煤质量 B. 加强煤炭的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 C. 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D. 发展新兴产业,协调三大产业结构 鲁尔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也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读图,回答4-6题。龚妍妍 ① ② 4?鲁尔区钢铁工业布局时,从环境因素考虑,图中所示最合理的模式是(阴影部分表示工业区,非阴影部分表示居民区) A .① B .② C.③ D .④ 5.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工业区相比较,鲁尔区 A ?煤炭丰富但铁矿石短缺 B ?科技力量雄厚 C.水资源丰富 D ?水陆运输便利 6?与鲁尔区兴起的时间不同,但布局方式相同的是 A ?英国英格兰中部地区 B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C.意大利塔兰托钢铁工业基地 D .中国鞍(山)本(溪)钢铁工业基地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练习-中等难度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单项选择题 1.与新兴工业相比,传统工业的明显特点是() ①企业以中小型为主②工业集中分布③工业分散布局④技术高度集中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有关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对比叙述正确的是() A.传统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新兴工业多为重工业 B.传统工业多为大规模企业,新兴工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 C.新兴工业和传统工业都以集中分布为主 D.新兴工业资金集中程度高,传统工业资金集中程度低 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因素中,对A区域工业布局发挥重要作 用的有()①原料②科学技术③交通运 输④环境因素⑤劳动力数量⑥劳动力素质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 ⑥ D.②③④⑥ 4.B区域以完善的服务体系打造成了世界著名的新工业区代表,下列因素中,对该工业区的形成影响较小的是()A.交通运输 B.工业联系 C.环境因素 D.劳动力数量 5.钢铁工业由C区域到D区域的布局变化体现了() A.原料对钢铁工业布局的影响变大 B.市场对钢铁工业布局的影响变小 C.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布局的变化 D.燃料对钢铁工业布局的影响变大 我国西部地区某传统造纸企业为获取最大利润,对其不同选点的平均 成本费用(a)和产品价格(b)进行调查,形成如下图所示曲线。 6.该企业布局最合理的地点是()A.m点B.n点 C.o点D. p 7.政府为了降低传统工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决定对该企业出台增 收污染费(环境治理费)、提高电费等惩罚性措施。基于此() A.图中n点与q点之间的距离会减小B.m点所在地域的范围将缩小 C.该企业利润可能下降,但分布范围将扩大D.产品的价格最低值将 上升 下图中的S国石油工业发 达。近几年,该国的服装工 厂多从中国等地进口成品服装,但使用本厂商标进行销售。据 此回答8~9题。 8.M城市和N城市发展石化工业的主导区位条件分别是() A.劳动力和市场B.科技和原料 C.科技和劳动力D.市场 和原料

最新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练习题1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图,比较两地的区位特点,回答1~2题。 1.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因素是( ) ①接近煤炭产地②水源充沛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市场广阔⑤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A.①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④⑤ 2.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鞍钢工业基地效益越来越差,在整治过程中可以向鲁尔区借鉴的经验有( ) ①调整工业结构②发展第三产业③优化环境④从外区调入大量淡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对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结合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②分别表示1958年和1995年的产值结构)及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变化特点的是( ) A.钢铁工业变化不明显 B.第一产业迅速发展 C.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D.化学工业比重上升4.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有的炼铁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是因为( ) A.盛行风会将烟尘吹向海洋,减轻大气污染 B.靠近鹿特丹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C.荷兰填海造陆,提供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 D.炼铁需要大量冷却用水,西部水资源丰富浙江省的义乌是日用小商品的天下,小小的袜子就拥有数百家生产厂家。一个不大的柳市镇除三家电器集团外,还有数十家中小电器企业,且没有因产品雷同、重复建设而影响发展。据此完成5~6题。 5.义乌小商品生产经营的特点有( ) ①资本集中程度低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③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④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众多电器工业企业集聚于柳市镇,主要因为该地( ) ①资源丰富②有大量廉价劳动力③能源充足④协作条件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说课稿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说课案)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主要讲述了①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并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困境、治理手段;②两类新工业区,分别以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以及美国“硅谷”为例,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形成条件。本节课主要由相关案例构成,结构较为复杂,但内容安排有规律可循。课文均列举国外成熟案例,清楚的展现了不同工业区的发展历程和条件,再配以我国的相关案例进行对照学习,从中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通过“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的学习,了解工业区位选择变迁的原因。 能力目标:解释相关产业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转移现象;解决城市工业布局的综合问题。德育目标: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为家乡工业发展出谋划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因素的变迁对工业地域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的学习实现能力的迁移,解释相关产业变迁的现象;解决城市工业布局的综合问题。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表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 三、说学法 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注意化繁为简,学会归纳具有条理性的知识点。针对不同的案例由区位分析入手,找出其发展的条件和具备的特点,并能够将规律应用到类似的案例中去。学习传统工业区部分,要注意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去理解它的兴起、衰落、治理。由于传统工业区的交通、矿产、产业条件都较为优越,因此此类问题很容易在综合习题中有所体现,建议学生借此机会对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的地理概况进行归纳总结。而对于新工业区部分重点把握其与传统工业区的不同之处,学会应用它的特点和兴起条件。 四、说过程 作为本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在课前提问部分有必要对前两节的内容进行简要的复习,如“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集聚或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等等。由于本节内容带有一定的实战性质,因此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而课程导入部分相对简单,只需向学生陈述存在发展特点与历程不同的工业区这一事实即可。 讲述传统工业区部分教材选用了德国鲁尔区这一例子,缘于其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世界传统工业区的典范。在这里首先需要分析鲁尔区的地理信息,通过教材的介绍和地图的判读,使学生明确它的地理位置、地形、矿产、交通、城市、人口、资本等区位条件。作为传统工业区,鲁尔区的发展条件较为良好,在这里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材料,找出这些发展的区位条件。接下来主要由教师陈述一下鲁尔区所遇到的困境,注意将重点指向其原有的区位优势上,表明区位条件的变化会对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综合整治的内容是传统工业区部分的教学重点,整治具有条理性,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整改内容,在这里鲁尔区并非在向新工业区靠拢,而是仍旧利用其业已积累的条件去重新制定新的发展策略。趁热打铁,这时候适时地提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例子,归纳其发展的区位因素,让学生对比它们的异同之处,并为辽中南工业区的再振兴提出较为可行的建议。这段文字的对比教学有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作为常考案例,传统工业区的内容变化大、考点多、形式多样,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段教材。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提出整改策略,做到和而不同,提高其解决综合问

新兴工业与传统工业之比较

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区别 从教材中我们得知,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是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业集聚区,在传统工业区内以传统工业为主,新兴工业区内以新兴工业为主。现将二者的区别归纳总结如下: 1.出现的时间(时代)不同 传统工业在第一次科技革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伯明翰的钢铁工业等。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后,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几个大的传统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等。另外,许多国家内部也出现了传统工业集中的地区。新兴工业出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前后(20世纪50年代),这时传统工业开始走向衰落,新的科学技术兴起并应用于工业生产,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出现,在一些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有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分布的地区,在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出现了新兴工业区。 2.主要区位因素不同 传统工业是建立在煤、铁和农副产品的基础上的,早期传统工业为了降低成本,接近煤、铁产地,形成煤铁复合型工业区,如美国东北部地区;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提高,运费降低,传统工业区又分布在交通便利、运费低廉的地区,形成一些临海型的工业区,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意大利南部沿海的塔兰托等。新兴工业的分布受科技的影响大,工业区多接近科技发达区。同时,由于新兴工业产品只有快速占领市场,才能迅速收回投资,实现利润,所以有许多新兴工业布局在飞机场附近,以便于产品的及时输出。 3.工业部门和产品特点不同 传统工业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和农副产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其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产品的特点可归纳为“重、厚、长、大”,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新兴工业的发展以科技为依托,其工业部门主要与高科技相关,如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遗传工程、激光工业等;还有些新兴工业是在新的地点(如乡村地区)以新的“生产—销售—服务”模式对传统工业部门进行改造而形成的,如意大利普拉托的毛纺织工业等。新兴工业产品的特点可归纳为“轻、薄、短、小”,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4.工业规模和经济地位不同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在一定范围内扩大企业规模,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传统工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企业多以大型为主。新兴工业产品更新换代快,市场需求变化大,生产过程比较灵活,因此新兴工业多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以适应科技和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 从经济地位来看,传统工业出现时间较早,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目前传统工业仍然是各国的主要工业基础,也是发展新兴工业的重要支撑点。新兴工业起步晚,规模不大,但其发展较快,越来越

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34)

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备课组学案(34) 课题:《传统工业与新工业》课型: 新授课备课时间: 2009-5-23 △学习目标: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 2.了解鲁尔区的区位条件、衰落原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3.通过意大利及美国硅谷新兴工业区的案例了解新工业区发展的特点、条件和分布。△学习重点: 鲁尔区和“硅谷”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学习难点: 1.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2.高新技术对新兴工业发展的渗透作用。 △学习过程: 一、传统工业区 【课文自学】认真自学课文P65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主干知识填空。 1传统工业区的概念:一般是发展历史比较长久的工业地域,大多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2代表性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等。3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等。 4特点:大型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5存在问题: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课堂研讨】 德国鲁尔区衰落的原因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

二、新工业区 【课文自学】认真自学课文P68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主干知识填空。 1.新工业区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在传统工业衰落的同时,发达国家一些没有传统工业 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世界性的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调整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 发展第三产业 优化环境

2.阅读P70资料,完成活动内容。 3.比较美国“硅谷”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差异 2.阅 70资 料,完 成活 动内 容。 △巩 固练习 一、选择题 读下图,判断1—4题。 1.图中属新兴工业区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20世纪50年代以后,图中①工业区开始衰落,下列关于 衰落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结构单一B.劳动力素质下降 C.新技术革命的冲击D.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3.从大气环境保护角度,图中③工业区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 应布局在城市的 A.东北和东南B.西北和西南C.西北和东南D.东北和西南 4.图中①工业区所在地区,内河航运发达,关于形成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势平坦,水流平稳B.水量丰富,变化较大 C.经济发达,货运量大D.运河沟通,河网稠密 1.D2.B3.C4.B 5.下列工业区中属于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的是 A.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 B.苏州工业园区 C.上海宝山冶金工业基地 D.深圳蛇口工业区 6.下列以工厂为主的工业地域中,发育程度较低,往往形成不了工业城市的是 A.甘蔗制糖厂 B.石油化工厂 C.汽车制造厂 D.钢铁厂 关于工业集聚的优越性的正确选项有: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②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③降低运费和能源消耗;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⑤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⑥减少污染,改善环境()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①②③⑤⑥ 7.工业地域形成的有利条件:①生产分工越来越细;②生产部门越来越复杂;③生产工艺日益专业化和自动化;④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正确选项是()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④ 5、C 6、A 7、B 8.跨国公司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最终目的是() A.充分利用各地资源B.实现经营全球化 C.使产品接近消费地D.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9.下列工业地域发育程度较低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