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NT-proBNP+BNP的比较(偏倚,截断点--摘录国际专家共识

NT-proBNP+BNP的比较(偏倚,截断点--摘录国际专家共识

NT-proBNP+BNP的比较(偏倚,截断点--摘录国际专家共识
NT-proBNP+BNP的比较(偏倚,截断点--摘录国际专家共识

NT-proBNP国际专家共识

James L. Januzzi, Jr., MD,a,* 和 A. Mark Richards, MD, PhD,b

代表国际NT-proBNP共识专家组

近几年来,利钠肽(NPs)检测的临床应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这些颇具价值的生物学标记物,包括B型利钠肽(BNP)及与之共同分泌的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内,已超出了原先仅作为心力衰竭(HF)诊断检测指标的范畴。NPs是HF的有效生物学标记物,然而在现代医学中,它们还在诊断,预后判断和可能的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虽然首先问世的是BNP检测,但接着NT-proBNP检测实现了商业化的临床应用,且其应用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此外,随着上百篇支持NT-proBNP应用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的发表,该标记物已被广泛地写入许多临床和实验室的共识声明及指南文献之中,1-5使之等价于BNP。

NP检测领域发展迅速,对BNP和NT-proBNP生物学,实验室检测及临床优化应用方面理解的不统一是不可避免的。一篇关于BNP的共识声明已在近期发表。6然而,由于NT-proBNP 的独特生物学效应,许多在BNP共识中的观点并不适用于NT-proBNP(作者同意此观点)。BNP 共识中也并未对NT-proBNP检测作任何正式介绍,而在BNP共识首次发表后已有数百个支持应用NT-proBNP的研究得到了发表。

随着世界范围内NT-proBNP检测应用的迅速增加,需要有一篇正式的最新而无偏倚的关于NT-proBNP生物学,实验分析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声明。此美国心脏病学杂志增刊中的文章代表了2006年11月12-15日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举办的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中相关座谈会的讨论内容。这些由心脏生物标记检测界学科带头人完成的讲座和总结阐述了许多有关NT-proBNP的相关问题。在每篇文章的结尾都有关键点总结和适当的临床应用建议。

国际NT-proBNP共识专家组成员感谢座谈会的赞助方,正是他们的支持使此共识文件成型。

我们要感谢那些为支持NT-proBNP应用提供了丰富信息的科学家,临床研究员和医师,他们的工作是此系列文件完成的基石。

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化验分析的考虑因素

Jordi Ordonez-Llanos, MD, PhD,a Paul O. Collinson, MD,b

and Robert H. Christenson, PhDc,*

―――――――――――――――――――――――――――――――――――――――

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是一种在实验室中能方便处理的分子,在分析前与分析时拥有优势,比如在不同温度下都相当稳定,血样本要求不严,且在所有商用NT-proBNP检验方法中其结果都高度一致(包括最近发表的床边诊断结果)。NT-proBNP 在检测方面的另一个主要优点是其高度的分析精确率。NT-proBNP检测的参考值受到检测人群的影响。在健康人群中,检测值较低,而在患病人群中如急性呼吸困难患者,依照更高的参考值则更有价值。在评估NT-proBNP值变化的显著性时,还应考虑其生物学变异。在分析稳定型心衰患者时,其生物学变异为25%-40%。本文从临床实验的角度综述了NT-proBNP在实验室检验方面的内容。? 2008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Am J Cardiol 2008;101[suppl]:9A–15A) ―――――――――――――――――――――――――――――――――――――――

利钠肽(NP)检测是在心血管医学中十分有价值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工具。因此,临床1和化验2指南都已发表,而且越来越多的实验室被要求进行B型利钠肽(BNP)和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检测。对这些标记物的检测方法越来越多,实验医学专家也正面对着越来越多种选择。在此情况下挑战确实存在。在血液中利钠肽及其前体和产物由多种化学分子组成,而现在尚没有一个受到认可的检测方法能检测它们。于是,临床实验室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能够得到不受方法学和使用仪器影响的独立的结果,且此结果在各实验室间具有可比性。另外,由于BNP与NT-proBNP检测方法和仪器的日新月异,临床实验室诊断工作人员必

须提供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所有信息,以利于临床医生应用这些方法。本文的目的是综述影响NT-proBNP检测的一些最重要因素和在适当的时候比较NT-proBNP与BNP的特质。

检验前因素

控制生物检验中一切可能引起分析前变异的因素至关重要,因为68%的实验室错误发生在分析前阶段,3而分析前的不精确度被假设为0(或接近0)。

因此,了解BNP和NT-proBNP在分析前期可能有的影响因素也很重要。将分析前变异降至最低是选择一个检验方法的重要考量。——那些在BNP检测中经常存在的分析前影响因素在NT-proBNP几乎没有。

NT-proBNP的检测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标本中进行,血清和肝素化血浆中得到的结果可互用,它们也是检测NT-proBNP时推荐的标本。在乙二胺四乙酸(EDTA)化血浆中测得的NT-proBNP 较在血清或肝素化血浆中低(根据方法的不同可能低10%-13%)。而在血中存在NT-proBNP碎片且其在血清中比在乙二胺四乙酸化(EDTA)血浆中存在更多。4基于此,若在体外有NT-proBNP 存在的标本则需建议使用EDTA(或抗蛋白酶制剂,如抑肽酶)。然而,直到此类体外标本被阐述清晰且能明确证实此类碎片与检测有关及其临床应用之前,血清和肝素化血浆依旧是NT-proBNP检测的选用标本。枸橼酸盐化血浆和草酸盐化血浆不建议用于NT-proBNP的分析。肝素化全血可以用于即时检测系统,此种NT-proBNP检测方法在最近被报道使用。5,6 BNP检测需用EDTA作抗凝剂,且标本不能被存放在非硅化玻璃管内因为血液中激肽释放酶与玻璃接触后被活化迅速降解BNP。而用于NT-proBNP分析的血样都可以抽进玻璃或塑料管中而不会改变其稳定性。

关于存储对NT-proBNP的影响,在不同的储存条件下血清或血浆NT-proBNP的浓度都较稳定,如室温下保存7天,4 ℃保存10天,-20 ℃或更低温度下保存若干个月9,12;

5次冻融循环不会显著改变NT-proBNP的浓度。9,13在室温条件下的稳定性有利于在通常较繁忙的临床实验室处理NT-proBNP标本;在这方面,NT-proBNP是一种较BNP更方便处理的分子,BNP的稳定性依赖于具体的试剂盒。14此外,BNP在室温条件下甚至在冷冻情况下都不稳定(表1)。14,15

检测因素

目前市场上的几种NT-proBNP检测皆为全自动。在一些多中心研究中自动化检测方法的总体不精确率<6.5 %,且当研究在同一实验室进行时该值更低。这些值符合由心脏损伤标志物标准委员会(国际临床化学联盟)关于利钠肽检测所推荐的不精确率标准(即在参考区间内不精确值<15 %,用于监测标志物趋势时该值需在10 %以下)。

鉴于利钠肽的高生物变异性,其他推荐的分析不精确率的标准(如,生物学变异半量)基本为现有的各种方法所接受。任何生物学检测的一个关注重点是该检测方法在非患病人群检测值范围内的不精确率(如,截点所在的值域范围)。不精确性性质的研究表明,应用不同器材和方法时,低至10 -20ng/L的值可以在总分析不精确率<15%的情况下检测得,而截点范围的不精确率则更低。12,18因此,NT-proBNP适合于心力衰竭筛查的检测值的分析不精确率符合这些规范。

目前可用的NT-proBNP检测是基于Roche Diagnostics(位于瑞士的Basel)初始检验基础上的一组检验方法。他们使用相同的一对多克隆抗体(即,直接针对NT-proBNP分子氨基末端[氨基酸1-21]的捕获抗体和针对NT-proBNP中央部分[氨基酸39-50]的抗

体)。利用这些抗体,这些检测应不仅能识别NT-proBNP

1-76还能识别proBNP

108

和可能

已分解的NT-proBNP形式,因为大多数较小的分子形式可以由抗体识别到NT-proBNP 的氨基酸序列10-29。4,23目前,新版本的NT-proBNP检测法利用了一对单克隆抗体正在接受多中心评价。

现在有3种NT-proBNP的床边诊断仪器(Cardiac reader, 罗氏诊断,瑞士; RAMP, Response Biomedical Corporation, 加拿大; Stratus CS, currently 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 德国)在欧洲和美国上市。床边诊断仪器能够迅速得到检测结果,且与自动化检测设备的结果非常一致,因为所有这三种仪器都是基于罗氏诊断初始的NT-proBNP抗血清检验方法。对于基于初始罗氏诊断检测基础上的现有检测设备的独立评价表明,方法间的最大偏倚只有20%(图2)18;偏倚主要是由于不同检验者采用的不同方法。在此基础上,要将在不同实验室应用不同检测方法但使用相同抗体和定标设备而得到的结果统一也将会是容易办到的事情,而且这种情况下NT-proBNP异质性对检测造成的影响也会降至最低。

不幸的是,BNP的情况并非如此,因为目前上市的检测方法均基于不同的认证标准,使用针对原始BNP分子不同部分的抗体,且定标器也不同。血液中利钠肽形式的异质性也可能是造成方法间差异的进一步原因。24因此,同一样本通过不同的方法检测BNP结果的差异可能>40%。24根据这些情况,所能期待的就是一个更复杂的程序(比NT-proBNP复杂)来标准化BNP。

分析后因素

参考值与健康患者:当在考虑截点的应用时,往往需要了解其适用的人群25;因此,来自健康人群的截点不一定适用于一个患急性病的人群。因此,影响NT-proBNP浓度的协变量也会在不同人群中有所不同。这会在本文中进一步讨论。

生物学变异:连续生物学标志物检测常用于监测疾病的发生和严重性。重要的是,连续检测中的差异是否有显著意义的解释需要考虑到整体的生物学变异(即包括检测和正常生理变

异)。

个体差异是出现生物学变异的主要原因;它可以在参考或患病个人中通过连续检测变量来评价。如前所述,分析前变异也是造成生物学变异的部分原因,虽然知道要控制造成变异的所有原因很难,但在计算生物学变异时它通常被假定为0%(或接近0%)。这种假设强调了必须精确控制分析前变异情况。一旦知晓存在生物学变异,在连续检测中被视为显著的关键差异(也称为参考变化值)就可以计算。

在稳定性HF患者中关于NT-proBNP的初始数据提示生物学变异高达98%11,32;BNP相应的变化率是132%和113 %。要明确疾病的严重性发生改变需要这么大变化率的情况受到了质疑。虽然用来监测健康个人更具潜在的重要性,但连续利钠肽检测主要在监测HF患者方面受到关注。为了获得最准确的能够表明患者状态产生显著变化的最小参考变化值,估计心衰患者生物学变异率时需要在其最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在一组得到良好控制的HF患者中,报道了较低的1周参考变化值23%的NT-proBNP和43%的BNP33。

结论

关键点——检验分析需考虑的问题

?NT-proBNP在临床实验室检测非常方便,在各种温度下都稳定,并可使用多种标本种类。

?多种分子形式的NT-proBNP和相关的肽类都存在于血循环中;但是,分子异质性对NT-proBNP检测的潜在影响被减弱,因为大多数的检验都用同一种抗体检测NT-proBNP。

?如果检测NT-proBNP的不同方法采用同等的抗体和定标器,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好,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差异降至最小。

?NT-proBNP即时床边诊断仪器已上市;这些仪器与自动化NT-proBNP检测法的结果值能达到一致。

?NT-proBNP自动化检测法的分析不精确率符合现有建议标准,也足以诊断有症状的失代偿性心衰患者。

?NT-proBNP的参考值在女性中较高,然而在两种性别中其均随年龄而升高,在患者中评估NT-proBNP水平时只应考虑年龄这一因素,而不是性别。

?在评估NT-proBNP值变化的显著性时,还应考虑其生物学变异。在分析稳定型心衰患者时,其生物学变异为25%-40%。

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检测用于有急性症状患者的心力衰竭诊断

和排除

James L. Januzzi, Jr., MD,a,* Annabel A. Chen-Tournoux, MD,a and Gordon Moe, MDb ―――――――――――――――――――――――――――――――――――――――

当在急诊室评价有急性症状的患者时,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诊断或排除急性非稳定性心力衰竭(H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与BNP检测的结果相当。当用于诊断评价可能的HF患者时,NT-proBNP检测回馈的信息可能比依靠单一临床判断更好。然而

NT-proBNP检测的最优应用应结合良好的病史,体检和熟识导致NT-proBNP升高的鉴别诊断知识。

研究提示了NT-proBNP的双重作用,既可以排除急性不稳定性HF的诊断,

NT-proBNP<300ng/ml其阴性预测值高达98%,

也可以明确诊断。

要明确诊断,其非年龄依赖性的NT-proBNP截定点900ng/L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与BNP截定点100ng/L相似。

然而按年龄分类的的NT-proBNP结果截定值可设为450、900和1800ng/L(针对<50岁、50-75岁和>75岁年龄段),能减少年轻患者的假阴性率,减少老年患者的假阳性率,在不改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条件下改善总阳性预测值。基于以上优点,推荐按年龄分类对NT-proBNP检测进行应用。存在经临床证实,优化成本效益比的应用NT-proBNP检测的判断法则。因此,合理应用NT-proBNP检测于可疑急性HF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可减少医院资源使用,与既往的无利钠肽检测的方式相比,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2008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Am J Cardiol

2008;101[suppl]:29A–38A)

关于评价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的最优截定点,PRIDE研究者发现,类似于之前的Barcelona研究,排除HF的双截定点方法优于BNP有共识认可的单截定点方案。在PRIDE研究

中,300ng/L作为截定点能非常好地应用于排除急性HF的诊断,相较BNP单一截定点100ng/L (89%)而言其有相当高的阴性预测值(99%),12而900ng/L这一截定点则最适用于诊断急性HF,能产生与BNP截定点100ng/L类似的阳性预测值(76%比79%)。12,

正如在多国不适当呼吸研究中所证实的,使BNP超出诊断阈值100ng/L的最主要原因是年龄增长,就假阳性结果的比例而言,每增加10岁增加30%。18考虑到这一点,进行了国际NT-proBNP合作(ICON)分析19,以考察NT-proBNP的最佳截定点。

应用450ng/L,900ng/L和1800ng/L作为截定点时,ICON研究人员证实了其有可能将总体阳性预测值提高至88%(其比使用单一BNP截定点的阳性预测值79%好许多),也不会牺牲整体敏感性或特异性。

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结果的灰区

NT-proBNP的值介于排除截定点300ng/L和年龄调整后的纳入截点(450ng/L,900ng/L 或1800ng/L)之间则被称为灰区或中间NT-proBNP值43;这在本增刊的另一文章中讨论。44在此情况下,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往往有益于确定正确的诊断。更重要的是,灰区NT-proBNP 值有预后判断的意义,而不应被视作毫无意义。灰区NT-proBNP结果的原因(在本增刊别处讨论44)包括轻度HF,舒张期HF,一些除HF外的其他心脏疾病诊断和体重指数(BMI)增高。45

NT-proBNP的假阴性结果

虽然NT-proBNP特殊的敏感性使其产生假阴性结果并不太可能,NT-proBNP值<300ng/L 时发生急性HF也有可能,但很少见。患者NT-proBNP值<300ng/L且有急性HF,很可能有相对较轻的HF或相对较短时限的HF;如此低的NT-proBNP结果通常预后非常好。

关键点——NT-proBNP和急性HF的诊断:

●与任何其他临床诊断方法一样,NT-proBNP检测的最优应用应结合良好的病史,体检

和熟识导致NT-proBNP升高的鉴别诊断知识。

●要在急诊室排除急性不稳定性HF的诊断,NT-proBNP<300ng/ml其阴性预测值高达

98%。

●要在急诊室明确急性不稳定性HF的诊断,非年龄依赖性的NT-proBNP截点900ng/L

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与BNP截定点100ng/L相似。

●对年龄分类的的NT-proBNP结果截定值设为450、900和1800ng/L(针对<50岁、50-75

岁和>75岁年龄段)时,可减少年轻患者的假阴性率,减少老年患者的假阳性率,在不改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条件下改善总阳性预测值。基于以上优点,推荐按年龄分类对NT-proBNP检测进行应用。

●当用于评价急性呼吸困难时,NT-proBNP检测结合其它诊断方式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

其他方式包括放射影像或超声影像学。

●当患者NT-ProBNP水平<300ng/L时,超声心动图如作为诊断评价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的

第二步检查则不会有好的成本效益比

表2.诊断评价急性呼吸困难患者心力衰竭(HF)的建议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截定点

表3. 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升高的鉴别诊断:可能诊断

●心肌疾病

-肥厚性心肌病

-浸润性心肌病如淀粉样变性

-急性心肌病如心尖球形综合征

-炎症包括心肌炎和化疗

●心脏瓣膜疾病

-主动脉瓣狭窄和反流

-二尖瓣狭窄和反流

●心律失常

-房颤和房扑

●贫血

●危重疾病

-败血症

-烧伤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卒中

●肺心病

-睡眠呼吸暂停

-肺栓塞

-肺动脉高压

-先天性心脏病

图1.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门诊患者中应用的建议方法。ECG=心电图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眩晕的病因诊断对众多医生而言,一直是个临床难题。近年来,随着理论普及和辅助检查技术的进步,绝大多数眩晕已能确诊[1];但由于眩晕的发生涉及神经科、耳鼻喉科和内科等众多领域,有些病理生理等基础问题至今仍未能明确,部分眩晕的病因在理论上尚难明确,因此给临床实践带来困难。此篇专家共识着眼于常见眩晕的规范化诊疗,同时尽可能地全面概括少见眩晕的临床特点,此外,本文也将涉及部分头晕的内容。 一、眩晕的概念和病因分类 眩晕指的是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是一种运动幻觉;头晕指的是自身不稳感;头昏指的是头脑不清晰感[2-3]。眩晕和头晕的发病机制不甚一致,但有时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 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眩晕往往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相对而言,前者的发生率更高;头晕既可以是上述疾病恢复期的表现,也可以由精神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造成。周围性眩晕占30%~50%,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居单病种首位,其次为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炎;中枢性眩晕占20%~30%;精神疾病和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分别占15%~50%和5%~30%;尚有15%~25%的眩晕原因不明[4-8]。儿童眩晕与成人有一定的区别,但总体趋势是:中枢性眩晕(主要是外伤后眩晕和偏头痛相关性眩晕)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约占19%~49%;单病种疾病发病率较高的是:良性阵发性眩晕,外伤后眩晕以及中耳炎相关性眩晕[9-12]。 二、国内神经科医生在眩晕诊疗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理论知识不足。首先表现在诊断方面,询问病史时缺乏针对性,常常 遗漏病因、起病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和缓解方式等[13-14],而70%~80%的眩晕是可以通过有效问诊而确诊或明确方向的。针对眩晕的辅助检查设备有限、评判水平等有待提高,如眼震电图的检查过程不够规范;MRI检查部位的针对性不强;部分后眩晕脑血管狭窄的病例未性相关检查而漏诊。在日常诊疗中,眩晕常常被拘泥于几个本来认识就模糊的疾病,例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炎,或笼统地称之为“眩晕综合征”。其次表现在治疗方面。由于不了解前庭康复的重要性,长期应用前庭抑制药物,延缓了前庭功能恢复[15-16];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比率过低等。 三、常见眩晕的病因及诊疗建议 对于眩晕而言,周围性和中枢性病变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以及预后等完全不同。鉴于此,实践中将脑干、小脑神经核以及核上性病变所造成的眩晕称为中枢性眩晕,反之,则称为周围性眩晕[17-18]。 ㈠中枢性眩晕 多伴有其他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体检可见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的体征;大部分中枢性眩晕的病灶位于后颅窝。临床诊疗需遵从神经科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原则。需要强调的是,垂直性眼震、非共轭性眼震仅见于中枢性病变,无疲劳的位置性眼震常提示中枢性眼震[13-14]。 1.血管源性:发病急骤,多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变的结果。诊断及治疗均需遵照 脑血管诊疗指南[19-21]。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症状刻板样反复发作,表现为:持续数分钟的眩晕,脑神经、

偏倚及其控制

流行病学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误差(error)对事物某一特征的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部分。包括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指随机抽样所得的均值与总体参数的差异,也称抽样误差。只能减少,不能避免。随机误差的两个特点 1、样本的观察值都在平均值上下分布,从许多无偏倚样本中得到的观察值均数,假如数量较大,总是趋向于接近总体值; 2、随机误差的范围可以用可信区间估计,当保持随机方法而加大样本时,样本均值逐渐向总体均值接近。 系统误差:当对群体的某一特征做一次测量或对某一个体的某一特征做多次测量时,所得均值与总体间的真实性也会产生误差,如果误差向量的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时,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区别 1、假设一项研究可以将样本量增至无穷大,如果研究样本无穷大能使误差减小到零,则此误差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不受样本量增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样本无穷大时仍然存在的误差是系统误差; 2、适当的重复试验或增加样本含量可以减少随机误差,但不能减少系统误差。 偏倚(bias):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样本人群所测得的某变量系统地偏离了目标人群中该变量的真实值,使得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偏差,这是由系统误差造成的。 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指被选入到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选入者特征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系统误差。主要产生于研究的设计阶段,在各类流行病学研究中均可能发生,以在病例对照研究与现况研究中为常见。 常见的选择偏倚 1、入院率偏倚(admission rate bias)亦称伯克森偏倚(Berkson’s bias),是指利用医院就诊或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时,由于入院率的不同或就诊机会的不同而导致的偏倚。 用住院病例进行研究时可能没有包括: 1)抢救不及时死亡的病例 2)距离医院远的病例 3)无钱住院的病例 4)病情轻的病例 2、现患-新发病例偏倚(Prevalence-incidence bias)又称奈曼偏倚(Neyman bias),凡因现患病例与新病例的构成不同,只调查典型病例或现患病例的暴露状况,致使调查结果出现的系统误差都属于本类偏倚。 3、无应答偏倚和志愿者偏倚(non-respondent bias and volunteer bias)无应答者指调查对象中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回答调查研究工作所提出的问题的人。一项研究工作的无应答者可能在某些重要特征或暴露上与应答者有所区别。如果无应答者超过一定比例,就会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倚,即无应答偏倚。 4、检出征候偏倚(detection signal bias)亦称为揭露伪装偏倚(unmasking bias),指某因素与某疾病在病因学上虽无关联,担由于该因素的存在而引起该疾病症状或体征的出现,从而使患者及早就医,接受多种检查,导致该人群较高的检出率,以致得出该因素与该病相关联的错误结论。 5、易感性偏倚(susceptibility bias)有些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观察人群或对照人群对所研究疾病的易感性,导致某因素与某疾病间的虚假联系,由此产生的偏倚称为易感性偏倚。 6、排除偏倚(exclusive bias)在研究对象的确定过程中,没有按照对等的原则或标准,而自观察组或对照组中排除某些研究对象,这样导致因素与疾病之间联系的错误估计,称为排除

5-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邓小明朱涛李天佐李伟彥李金宝严敏张卫杨承祥姚尚龙胡浩郑宏郭曲练(负责人/执笔人)黄文起黄宇光董海龙在麻醉恢复过程中,由于麻醉的作用和手术创伤的影响,患者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疗。麻醉后监测治疗的主要任务是监测治疗全麻后苏醒的患者、镇静镇痛术后或麻醉手术后全身情况尚未稳定的患者,保障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改进麻醉后监护质量,以改善预后。本专家共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或部分采用。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是指对住院或非住院患者在麻醉或镇静镇痛下实施外科手术或诊断性、介入检查或治疗,在麻醉苏醒和恢复期以观察和处理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为重点的医疗活动。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 PACU是现代医院麻醉科的独立医疗单元。它具有以下特点:①靠近手术室或其它实施麻醉或镇静镇痛的医疗场所,以缩短手术后病情不稳定患者的转运时间。②需配备专业人员及相关医疗仪器设备。③为刚结束麻醉和手术的患者在转入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直接出院回家前提供监测与治疗。 在没有设置独立PACU的医院和某些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都应该在指定区域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 三、PACU的功能 1.麻醉后患者的苏醒和早期恢复; 2.术后早期治疗,包括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 3.改善患者情况,以利于其在ICU、特护病房或普通病房的进一步治疗; 4.评估和决定患者转入ICU、特护病房、普通病房或直接出院回家的指征和时间; 5.特殊情况下(如需要紧急再次手术)对患者状况进行术前处理和准备。 四、PACU的管理和人员职责

偏倚及其控制修订稿

偏倚及其控制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流行病学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误差(error)对事物某一特征的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部分。包括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指随机抽样所得的均值与总体参数的差异,也称抽样误差。只能减少,不能避免。 随机误差的两个特点 1、样本的观察值都在平均值上下分布,从许多无偏倚样本中得到的观察值均数,假如数量较大,总是趋向于接近总体值; 2、随机误差的范围可以用可信区间估计,当保持随机方法而加大样本时,样本均值逐渐向总体均值接近。 系统误差:当对群体的某一特征做一次测量或对某一个体的某一特征做多次测量时,所得均值与总体间的真实性也会产生误差,如果误差向量的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时,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区别 1、假设一项研究可以将样本量增至无穷大,如果研究样本无穷大能使误差减小到零,则此误差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不受样本量增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样本无穷大时仍然存在的误差是系统误差; 2、适当的重复试验或增加样本含量可以减少随机误差,但不能减少系统误差。 偏倚(bias):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样本人群所测得的某变量系统地偏离了目标人群中该变量的真实值,使得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偏差,这是由系统误差造成的。 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指被选入到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选入者特征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系统误差。主要产生于研究的设计阶段,在各类流行病学研究中均可能发生,以在病例对照研究与现况研究中为常见。 常见的选择偏倚 1、入院率偏倚(admission rate bias)亦称伯克森偏倚(Berkson’s bias),是指利用医院就诊或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时,由于入院率的不同或就诊机会的不同而导致的偏倚。 用住院病例进行研究时可能没有包括: 1)抢救不及时死亡的病例 2)距离医院远的病例 3)无钱住院的病例 4)病情轻的病例 2、现患-新发病例偏倚(Prevalence-incidence bias)又称奈曼偏倚(Neyman bias),凡因现患病例与新病例的构成不同,只调查典型病例或现患病例的暴露状况,致使调查结果出现的系统误差都属于本类偏倚。

流行病学部分名词解释

第9题: 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一、名词解释: 1随机误差:指随机抽样所得均值与总体参数的差异,也称抽样误差。抽样误差在随机抽样中普遍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正确的抽样等使之减小。 2系统误差:当对群体的某一特征做一次测量或对某一个体的某一特征做多次测量时,所得均值与总体间的真实性也会产生误差。如果误差向量的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时,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也称偏倚。 3偏倚(bias):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样本人群所测得的某变量值系统地偏离了目标人群中该变量的真实值,使得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偏差,这是由于系统误差造成的。 4入院率偏倚:也叫伯克森偏倚,是指在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临床防治试验、预后判断等研究时,利用医院就诊或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时,由于人院率或就诊机会不同而导致的偏倚称为入院率偏倚。 5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也叫奈曼(Neyman)偏倚,在病例对照或现况研究中,用于研究的病例一般为现患典型病例,不包括某些不典型病例;另外,某些病人患病以后可能会改变其原来某些因素的暴露情况。而在队列研究和实验流

行病学研究所用的多是新病例,由此而产生的偏倚称为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 6无应答偏倚(non-respondent bias) :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那些因各种原因不回答或不能回答所提出问题的人称为无应答者,任何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都可能有一定比例的无应答者,无应答者可能在某些重要的特征或暴露方面与应答者有区别。如果无应答者超过一定的比例,将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由此产生的偏倚称为无应答偏倚。 7检出征候偏倚(detection signal bias) :亦称为揭露伪装偏倚(unmasking bias)。指某因素与某疾病在病因学上虽无关联,但由于该因素的存在而引起该疾病症状或体征的出现,从而使患者及早就医,接受多种检查,导致该人群较高的检出率,以致得出该因素与该病相关联的错误结论,这种现象称为检出征候偏倚。 8易感性偏倚:观察对象可能因各种主客观原因不同,暴露于危险因素的概率不同,使得各比较组对所研究疾病的易感性有差异,从而可能夸大或缩小了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强度,导致某因素与某疾病间的虚假联系,由此而产生的偏倚称为易感性偏倚。 9信息偏倚:又称观察偏倚(observational bias)或测量偏倚(measurement bias),指在收集资料阶段对各比较组所采用的观察或测量方法不一致,使各组所获得的信息存在系统误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浸润和转移性强的癌症,治疗首选手术。然而,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只能接受介入、消融、放疗、化疗等非手术治疗。以索拉非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的 出现,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选择。目前我国在肝癌诊治方面仍缺乏规范化的指导,由全国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编写的《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应运而生。我们将分次介绍共识,同时邀请部分执笔者对共识进行解读。 1前言 原发性肝癌(PLC以下简称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已超过62.6万/年,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接近60万/年,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肝癌在我国高发,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因此,肝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 为了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提高肝癌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和研究水平,积极学习和应用国内、外的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肝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抗癌 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CSLC、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共同发起,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制订了本《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2007年11月10日、2008年4月5日和8月30日,先后在上海召开了三次专家共识研讨会。会议由叶胜龙教授和秦叔逵教授共同主持,吴孟超院士、汤钊猷院士、孙燕院士和管忠震教授亲临指导,国内肝癌诊治领域的60多位著名专家出席会议。 会上,专家们系统地复习了当前肝癌的国际指南与共识,讨论了肝癌的诊断、手术治疗(肝切除与肝移植)、介入治疗、局部消融治疗(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放射 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系统化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一系列问题。各位专家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基于尊重循证医学证据的原则,与国际上的诊治理念接轨,特别是针对我国肝癌诊治的现状和发展,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 会后,由部分专家执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2对国际肝细胞癌诊疗指南与共识的评价 由于肝癌中大多数是肝细胞癌(HCC,临床处理涉及内科、外科、介入、放疗、中医科和医学影像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对于肝癌规范化诊治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制订,以便为患者在确诊后选择最适合的首选治疗和综合治疗措施。 目前国际上已有可供借鉴和参考的肝癌治疗指南,主要包括:①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 肝癌临床实践指南;②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 HCC临床治疗指南;③英国胃肠病学会(BSG治疗指南;④美国外科学院(ACS制定的共识。 肝细胞癌的分期

第十一章常见偏倚及其控制教案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Biases and Their Control)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真实性(validity)是极其重要的问题,研究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正确的结论。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时,不论采用任何研究方法,有许多因素可影响其准确性,使研究结果与真实值情况存在偏差,有时相去甚远。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随机误差(random error),二是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即偏倚(bias)。因此,研究者应尽可能地采取措施减少这两类误差的发生,减少随机误差以提高研究的精确性(精确度)(precision),减少或避免偏倚以提高研究的真实性(validity)。随机误差难以避免,可通过研究设计和统计学方法予以减少与评价。偏倚是随机误差以外的,可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的系统误差,其可发生于研究的各个环节,有方向性,理论上可以避免。偏倚的种类很多,一般将其分为三类,即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和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 【案例一】 某研究者计划研究恶性黑色瘤同高血脂的关系,恶性黑色瘤病例取自医院,同时,他从医院某病区随机抽取相应人数的骨折患者作为对照。 在某人群中,发现恶性黑色瘤患者共6000例,骨折患者也是6000例,在恶性黑色瘤患者或骨折患者中各有20%的人同时患有高血脂。并假定恶性黑色瘤、骨折、高血脂三者之间无任何关联,三者的入院率是相对独立。 恶性黑色瘤和骨折相对于高血脂:χ2=0,P>0.05;OR=1200×4800/1200×4800=1.0 表明人群中恶性黑色瘤、骨折、高血脂三者之间并无关联。 若该人群患恶性黑色瘤、骨折和高血脂的患者入院率分别为60%、25%、40%,那么以入院病人作为对象来研究恶性黑色瘤与高血脂和骨折与高血脂的关系,就可以得出以下的调查结果。 恶性黑色瘤和骨折相对于高血脂:χ2=81.25,P=0.0000;OR=912×1200/660×2880=0.58 表明人群中高血脂是恶性黑色瘤的保护因素,而对骨折是一个危险因素。 【问题的提出】 一、流行病学中的偏倚及其种类?

一文解析临床研究中的偏倚及控制方法

一文解析临床研究中的偏倚及控制方法 在临床科研过程中,我们都致力于一点,就是让分析所得的关联性(association)尽量接近病因性(causation)。除了应用统计学方法以外,非常重要的就是从根本上分析造成偏倚(bias)的原因并控制误差和偏倚。正如LinkLab前文所提及的,我们需要重点分析和排除的误差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bias),以及发现和解释效应修正(effect modification)。其中随机误差是随机分布且不可预测的,因此除了增加样本量或重复测量取均值外别无他法。但对于系统误差和效应修正却可以得到控制或解释,帮助理解所得结论。 系统误差包括:混淆偏倚(confounding)、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和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其中,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是指在研究的实施阶段中从研究对象获取研究所需的信息时产生的系统误差,其原因是由于诊断疾病、测量暴露或结局的方法有问题,导致被比较各组间收集的信息有差异而引入的误差。本文将不对其进行描述。 阅读此文前强烈建议您阅读LinkLab 2015年11月6日《流行病学也好玩(四):一种方法教会你理清科研思路》,之后就能轻松理解清楚误差和偏倚,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法。 混淆偏倚(confounding) E:暴露变量(exposure); Y:结果变量(outcome); C:混淆因素 在研究暴露与疾病的联系时,C作为混淆因素(confounder)必须满足:

1)与exposure相关联; 2)与outcome相关联且不是因为exposure; 3)不在E和Y的因果链上。 但并不是满足这三个条件就是混淆因素。由于混杂变量的存在,造成了观察到的联系强度偏离了实际情况,则称为混杂偏倚。 小测试: 假设A=exposure,Y=outcome,哪些图的L不是混淆因素呢? 答案就是最后一个图。 混淆因素严重干扰我们对于risk的估计,所以必须想办法控制这些variable。但是有时候因为我们需要考虑的混淆因素不可测量,为了能够分析出真实的结果,可以使用surrogate confounder来控制混淆因素。 如下图: U为不可测量的混淆因素,为了控制U,我们可以替代使用能够代表U的其他变量L 来分析。比如,我们需要考虑社会地位这个因素,因为无法测量社会地位,所以我们可以使用教育、收入、住址、学历等因素代表社会地位进行分析。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 1.流行病学: 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3个关键词:人群+分布+影响因素) 2.疾病分布: 是指在不同人群、地区和时间特征上发生的情况,是疾病的群体现象,可通过发病和死亡等频率指标来描述 3.率: 某时期内某现象实际发生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数之比,用来说明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4.比: 亦称相对比,表示两个有关指标的比值,用以说明一个指标是另一个指标的几倍或者百分之几。相对比=(甲指标/ 乙指标)*(或*100%) 5.构成比: 事物内部某一部分观察单位与事物内部各部分观察单位的总数之比,说明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 构成比=(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数量{个体数} /某一事物物内部的整体数量{个体数之和} )*100% 6.发病率: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病例数/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量)* k 7.罹患率: 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数)* k 8.患病率: 又称“现患率”“流行率”,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现患病例所占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 同期观察人口数)* k 患病率(P)= 发病率(I)* 病程(D) 9.感染率: 指在调查时所检查的样本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感染率=(受检中阳性人数/ 受检人数)*100% 10.续发率: 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续发病例)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SAR=(一个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 易感接触者总数)*100%

【共识】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

【共识】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 自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神经科杂志 编辑委员会[1]就眩晕诊治的相关问题组织专家讨论并达成 共识以来,我国眩晕的诊疗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大家对眩晕的认识逐渐清晰,诊断与治疗方案日趋规范。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和相关理论的更新,又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进展,对7年前发表的《眩晕诊治专家共识》[1]进行适当的更新。 一、相关的概念关于眩晕或头晕的定义和分类,国际上目前存在2种方案。美国2位学者Drachman和Hart[2]在1972年把头晕分类为眩晕、晕厥前、失衡和头重脚轻:眩晕是指外界或自身的旋转感,晕厥前是指将要失去意识的感觉或黑矇,失衡是指不稳感,头重脚轻(lightheadedness)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较难定义的症状[2,3,4]。专注于研究前庭疾病的跨学科国际组织巴拉尼协会,于2009年将前庭症状分为眩晕、头晕、姿势性症状和前庭-视觉症状:眩晕是指没有自身运动时的旋转感或摆动感等运动幻觉,头晕是指非幻觉性的空间位置感受障碍,但不包括现实感丧失和思维迟钝、混乱等障碍,姿势性症状是指不稳感和摔倒感;前庭-视觉症状是指振动幻视、视觉延迟、视觉倾斜或运动引发的视物模糊;上述4组症状又可进一步分为若干亚类[5]。除头晕之外,巴

拉尼协会对前庭症状的界定清晰[5,6],较美国学者概念有明显的进步。 国内的临床实践中习惯于使用眩晕、头晕和头昏的概念[7]。其中,眩晕和头晕的含义与国外基本一致,头昏是指头脑不清晰感或头部沉重压迫感[7],通常与自身运动并无关联。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准确和完整的病史采集可以使70%以上眩晕/头晕的诊断近乎明确[1],但由于对'眩晕/头晕'等词意理解的差别,一些病历中常出现'同词不同义,同义不同词'的现象[8],影响了资料的可靠性;一些病历中还存在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诱发因素和发作频率等信息的丢失[1],导致诊断要素的缺损。本共识建议:问诊需要还原眩晕/头晕的真实场景,并使用简练的语句如实地记录;在准确掌握前庭症状的若干亚类的定义之前,病历记录应避免仅仅使用简单的'头晕'或'眩晕'等词组替代对平衡障碍场景的描述;眩晕/头晕发作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诱发因素和发作频率等因素,须完整地记录。 除常规的体格检查之外,应重视神经-耳科学的检查,包括自发性眼球震颤、视动性检查、前庭-眼反射以及前庭-脊髓反 射等内容[9,10,11]。眼球震颤、平滑跟踪、甩头试验和闭目难立征及加强试验均属于基础性的检查,对于鉴别中枢和周围前庭病变或判断前庭功能低下的侧别,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位置试验对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隐睾诊疗专家共识

隐睾诊疗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泌尿外科学组 选自: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8,39(7) 隐睾(Cryptorchidism)是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畸形之一,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已成为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1,2]。然而,临床医师对隐睾的认识存在不足、诊疗欠规范,治疗方案差异较大,并且在治疗时机、手术策略、激素干预与否等诸多问题上存在争议。因此,为提高对隐睾诊治的全面认识、规范我国隐睾诊疗方案,故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形成专家共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进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隐睾诊疗指南。 一、流行病学及分类 隐睾在足月男婴1岁时发病率约1%~4.6%,早产儿隐睾发生率明显增加,出生体重<1 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其隐睾的发生率高达60%~70%[3]。早产儿出生后睾丸会继续下降,至12周龄其隐睾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接近足月儿水平。临床上将隐睾分为可扪及睾丸和未扪及睾丸两类,约80%的隐睾睾丸可扪及[4]。睾丸是否可扪及和其具体位置是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二、诊断 体格检查是确诊隐睾、鉴别回缩性睾丸的唯一方法,也是区分可扪及睾丸和未扪及睾丸的可靠方法。超声对睾丸体积测定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能仅靠超声检查诊断隐睾和选择手术方式。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检查对于隐睾的诊断价值不大[5]。 为提高体检阳性率,强调多人、多次、多体位重复体检。检查时将患儿置于平仰卧位或双腿交叉卧位,在腹股沟区采用"挤牛奶样"手法从内环口向阴囊方向推挤睾丸。若能将睾丸推入阴囊,但松手后睾丸又退缩回腹股沟区,称为滑动性睾丸,属于隐睾范畴;若松手后睾丸能在阴囊内停留,称为回缩性睾丸,非真性隐睾。检查者应避免手温过低,因冷刺激致过度提睾反射而影响检查结果。 若发现患侧睾丸未扪及,但健侧睾丸较正常同龄儿睾丸增大的情况,常提示患侧睾丸缺如或萎缩[6]。由于该体征缺乏诊断特异性,不能因此而否定外科探查必要性。腹股沟区未扪及睾丸,需仔细检查耻骨区、股部、会阴部以除外异位睾丸。最常见的异位睾丸位于 Denis-Browne小窝(即腹外斜筋膜与Scarpa筋膜间的浅表小窝)。诊断性腹腔镜检查是确定腹腔内隐睾、睾丸缺如或萎缩的可靠手段。麻醉状态下再次进行体检,部分最初未触及的睾丸此时可扪及。探查精索血管盲端未见睾丸组织是睾丸缺如的诊断依据;若精索血管末端见囊皮样组织而无睾丸实质,则为睾丸萎缩。双侧未扪及睾丸或任何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1、流行病学(epidermiology)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疾病病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类实验(半试验、准实验):一个完整的现场研究应具备实验性研究的4个基本特点,既设立对照、随机分配、人为干预、前瞻追踪。如果实验研究缺少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则成为类实验 3、发病率(incidence rate):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公式: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4、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公式: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5、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公式: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6、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7、死亡率(motality rate):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8、散发(sporadic):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用于描述较大范围(如区、县以上)。 9、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0、暴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11、大流行(pandemic):某病蔓延迅速,波及面广,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的水平。 12、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又称时点流行。指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应用上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和较大范围内。 13、地方性(endemic):由于地方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某种疾病经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仅在某一人群中发生,不需自外地输入。 14、输入性(imported):又称外来疾病,指本病在本国内未曾有过,或者之前有,确定已被消灭,目前病例是从国外传入的。 15、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又称为描述流行病学,是全面的详细的记录客观存在的疾病和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性条理性整理,得出自己的观点,而形成一定的假设(因观点不一定确),称为描述性研究。 16、现况调查(prevalence survey):又称横断面调查或患病率调查,指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的人群进行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进行调查,从而描述该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17、普查(census):于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每一成员进行调查或检查。 18、暴露:通常用来代表一切可能与疾病危险有关的研究者感兴趣的因素。 19、病例对照研究: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20、信息偏倚:又称测量偏倚或观察偏倚或分类偏倚,在获取暴露,结局或其他信息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或偏差。

第九章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第九章常见偏倚及其控制(Biases and Their Control) 第一节研究结果的变异性 1、研究结果的变异性(Variability)数据(指标)的变动或波动。它可存在于不同水平,包括个体水平,群体水平和样本(研究)水平。 2、变异性的来源:⑴生物学(真实)变异和测量变异:物学变异反映真实的客观变异,测量变异反映测量过程的误差。⑵随机变异和系统变异:随机变异(误差)的绝对值和方向(符号)交错变化,并呈有界范围的正态分布。系统变异(误差)的绝对值和方向保持恒定。测量误差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3变异的水平:⑴个体水平的变异性:指某个体特征测量值的变化,它可以是个体真值随时间的改变,也可以是由 于测量误差引起的变化 ⑵群体水平的变异性:可以看成是各个体的累计变异,因为构成群体的各个体具有不同的遗传素质 并受到不同的环境影响。群体的变异程度常常大于个体的变异。也受到测量 误差的影响。 ⑶样本水平的变异性:指通过不同样本的研究所得结果的差异性。 第二节研究的真实性 一、概述 研究真实性或效度(Validity)指研究收集的数据、分析结果和所得结论与客观实际的符合程度。 研究误差是研究真实性的反面。 研究误差的两种常见类型:随机误差(random error)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指随机抽样所得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 ?由抽样(机遇)所致,通常与测量过程及其它变量的影响无关,无方向性 ?可通过统计学方法估计和评价 ?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合理的设计、正确的抽样(加大样本量等)可使之减小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随机误差以外的误差,任何研究都有发生的可能 ?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系统误差又叫偏倚(bias) ?可以通过严格的设计、实施、分析来尽可能地控制 ?重复试验及增加样本含量并不能减小系统误差 研究的可靠性或信度(reliability)亦称精确度(precision),就是反映研究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随机误差小则研究信度高。 二、内部真实性 内部真实性internal validity指研究结果与实际研究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它回答一个研究本身是否真实或有效。 改善措施:限制研究对象的类型和研究的环境条件。 三、外部真实性 外部真实性(external validity)研究结果与推论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又称为普遍性(generalizability)。它回答一个研究能否推广应用到研究对象以外的人群。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利用医院就诊或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时,由于入院率的不同而造成的偏差是 A.无应答偏倚 B.混杂偏倚 C.抽样误差 D.易感性偏倚 E.Berkson’s偏倚 (2)在研究近期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死关系时,因为怀疑年龄是可能的混杂因素,因此只选择35~45岁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控制混杂偏倚的方法是 A.限制 B.匹配 C.随机化抽样 D.便于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 E.盲法收集资料 (3)对研究所需指标或数据进行测定或测量时产生的偏倚为 A.诊断怀疑偏倚 B.测量偏倚 C.暴露怀疑偏倚 D.易感性偏倚 E.Berkson’s偏倚 (4)回忆偏倚与报告偏倚的区别在于 A.回忆偏倚是由于调查的事件发生率较低,未留下深刻的印象,研究对象不能很好的回忆起来,而报告偏倚是因为调查事件发生很久,记忆不清,没有报告 B.回忆偏倚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常见,报告偏倚在队列研究中最常见 C.回忆偏倚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常见,报告偏倚在干预研究中最常见 D.回忆偏倚是研究对象不能准确、完整地回忆以往发生的事情和经历时所产生;报告偏倚是研究对象有意扩大或缩小某些信息造成的偏倚 E.回忆偏倚是研究对象故意不回忆真实情况造成,报告偏倚是研究对象故意不报告真实情况造成 (5)某因素在病因学上与某疾病本无关联,但可引起所研究疾病的症状或体征,从而促使患者及早就诊,提高了早期病例检出率,从而过高的估计了暴露程度,这种偏倚是 A.诊断怀疑偏倚 B.检出偏倚 C.测量偏倚 D.混杂偏倚 E.Berkson’s偏倚 (6)奈曼偏倚(Neyman bias)是指 A.诊断怀疑偏倚 B.检出偏倚 C.测量偏倚 D.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 E.入院率偏倚 (二)多项选择题 (1)选择偏倚的种类包括

病诊治专家共识

xx病专题讨论会纪要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 xx病(Kawasaki diseases,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属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在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的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并且可能成为成年后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一。 KD病因及免疫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提示KD 可能是感染因素所致的急性免疫调节紊乱,遗传因素亦与KD发病相关。已报道多种细菌、病毒、支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如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超抗原)等与KD发病有关,但目前仍未检测到致KD的单一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免疫活性细胞(如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异常活化,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及干扰自身免疫耐受。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症反应易导致冠状动脉病变,KD治疗的重点是尽快阻止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清除,降低炎症反应,预防和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xx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分别于____年12月5日和____年3月28日组织了xx病专题讨论会,xx病超声心动图诊断专题讨论会,儿科心血管和免疫的专家就KD的临床热点问题如不完全型(不典型)KD的诊断、IVIG无反应型(不敏感)KD处理等问题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现归纳如下。 一、KD诊断标准 因缺乏特异诊断方法,KD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某些实验室检查可以协助临床诊断。KD可分为典型和不典型两类。 1.典型KD:____年xxxx病研究组提出典型KD诊断标准,经第七届国际xx病大会讨论通过后发表于Pediatrics International(2005)。xx心脏病协会(AHA)

偏倚及其控制

偏倚及其控制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流行病学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误差(error)对事物某一特征的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部分。包括随机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指随机抽样所得的均值与总体参数的差异,也称抽样误差。只能减少,不能避免。 随机误差的两个特点 1、样本的观察值都在平均值上下分布,从许多无偏倚样本中得到的观察值均数,假如数量较大,总是趋向于接近总体值; 2、随机误差的范围可以用可信区间估计,当保持随机方法而加大样本时,样本均值逐渐向总体均值接近。 系统误差:当对群体的某一特征做一次测量或对某一个体的某一特征做多次测量时,所得均值与总体间的真实性也会产生误差,如果误差向量的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时,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区别 1、假设一项研究可以将样本量增至无穷大,如果研究样本无穷大能使误差减小到零,则此误差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不受样本量增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样本无穷大时仍然存在的误差是系统误差; 2、适当的重复试验或增加样本含量可以减少随机误差,但不能减少系统误差。 偏倚(bias):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样本人群所测得的某变量系统地偏离了目标人群中该变量的真实值,使得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偏差,这是由系统误差造成的。 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指被选入到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选入者特征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系统误差。主要产生于研究的设计阶段,在各类流行病学研究中均可能发生,以在病例对照研究与现况研究中为常见。 常见的选择偏倚 1、入院率偏倚(admission rate bias)亦称伯克森偏倚(Berkson’s bias),是指利用医院就诊或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时,由于入院率的不同或就诊机会的不同而导致的偏倚。 用住院病例进行研究时可能没有包括: 1)抢救不及时死亡的病例 2)距离医院远的病例 3)无钱住院的病例 4)病情轻的病例 2、现患-新发病例偏倚(Prevalence-incidence bias)又称奈曼偏倚(Neyman bias),凡因现患病例与新病例的构成不同,只调查典型病例或现患病例的暴露状况,致使调查结果出现的系统误差都属于本类偏倚。 3、无应答偏倚和志愿者偏倚(non-respondent bias and volunteer bias)无应答者指调查对象中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回答调查研究工作所提出的问题的人。一项研究工作的无应答者可能在某些重要特征或暴露上与应答者有所区别。如果无应答者超过一定比例,就会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倚,即无应答偏倚。

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

軍叩’啤屛習际由撬乌苗I也动房书/野専国窿旧况鸟球春祝* "£吿峯,Z ?花由盜廚咐区團旳业’四拳Z0乙M由确跳嵌%叫非関排理目圖萄饷到规診丄由由母’以Y,M实以Y関從整昌醐亜是苗由母'工湫闭¥刀奖 '棄涇関¥,£3鈣舎由莓昌闿瓯是'評旧昌消瓯易申書工矛関%0诉 '潴深卬%0£ '?*習株頹图羊来’削毋必冬风¥小項京尚恒昌湖甌易。以8?9廓去婁"’以9?Z解*昌陶毆晶苗由勢Y* 卧毋難灘興素零以嚥'一 。車劉少园剂翔'*W畏W!用昌洒瓯易覃帯叩* '喔由而与姒卫者UF '球勢関昌消昼是职陶k 'Hl 许幸丄直窿’牌位务■应后%翼旨群此逐计国嗦如昌隔凰易沂姓“MH第 # '即44草棉丄A菓案车务阜務帝回计君4聊多從尊号個聊多囲小咄号;斯园司知咅弭些多1国山’AW風&!落卵卬昌猫瓯异国推県帯珞一巢’皐専関峯果旱笛埸宗虫#學B1再藏’凍*関昌細耿晶轻血图羽毋II斑勘辱一県県。袜劉蘇幽旺攣醬四酔購匿罪吗由票、亶由与粉杲斗父 '妥由尊軍丑姓由瀏予想妙| '甫柔芝一丑毋鉗哉陇来围昌減亜最徑餌驾第即1 '血滓“显段阳鉗乱県汽旨姓也染/风目繭瓯晶,,関该帝号孙叩中爲》买韌囲中睦孫対醐粕国中申由010Z。霸诲业粤帀垛苗瑜润妻沖’春务作関重凉专次恒* 'SF咨敏彩睦号应関車浓劉栗也昌剥毆晶'业習愀梁WMB1辭’“瓯晶,,业好昌制曇是可。塾*W叢酒泉祯如我粤関?1率曹書(P【。。uoanDO°)昌闿?T易 导&駢园遂奪湯解也图国市、君#业囹浙細咅孵业图国市 県游送车闍跳蜜肆辩昌猫鄒晶

二、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一)病因 1.病因:普通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原体,其他病毒包括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2.危险因素:感冒的危险因素包括季节变化、人群拥挤的环境、久坐的生活方式、年龄、吸烟、营养不良、应激、过度疲劳、失眠、免疫力低下等。 (二)病理生理 当病毒到达咽喉部腺体区时,病毒与气道上皮细胞特异性结合。病毒在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组织中复制,引起细胞病变及炎症反应。病毒感染后释放的炎性介质包括激肽、白三烯、ILT、IL-6, IL-8和TNF 等,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浆渗入鼻黏膜,鼻腔腺体分泌增加,岀现流清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状,并产生发热、全身疼痛等全身症状。症状往往在病毒感染机体后的16h内出现,并在24?48h达高峰,在2?3d内达到病毒排出高峰。病毒还可直接感染下呼吸道,导致相关的炎症反应,诱发气道高反应性及上调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表达等,导致下呼吸道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 常在季节交替和冬、春季节发病,起病较急,早期症状主要以鼻部卡他症状为主,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初期也可有咽部不适或咽干,咽痒或烧灼感。2?3d后变为稠涕,可有咽痛或声嘶,有时由于咽鼓管炎可出现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咳嗽、少量咳痰等症状。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严重者除发热外,可感乏力不适、畏寒、四肢酸痛和头痛及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偏倚及其控制习题及答案

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1.下列哪条不是 ..控制选择性偏倚的措施: A. 尽量选用新发病例 B. 选用中青年病例 C. 选用多种对照 D. 双盲法调查 E. 随机选取对象 2.下列哪一种情况不属于偏倚: A.由于抽样而导致的结果偏离真实情况 B.由于入选的研究对象与没有入选的研究对象特征上的差异导致的结果偏离真实情况 C.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被错误的分类导致的结果偏离真实情况 D.由于某个或某些混杂因素导致的结果偏离真实情况 E. 以上都不对 1.队列研究证明暴露因素E是疾病D的危险因素(RR=3,P<0.05)。但进行以医院为基 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时,发现病例与对照组暴露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OR=1.1,P>0.05)。 进一步分析显示,这种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因为患者在诊断出此病后往往会改变其行为习惯,从而使患者的暴露情况改变。这属于: A.检出偏倚B.易感性偏倚C.Neyman偏倚D.Berksons偏倚E.诊断怀疑偏倚1.在探讨妊娠母亲各种暴露史与先天畸形之间联系的研究中,有人怀疑那些畸形儿的母亲 由于内疚而少报了她们的吸烟情况,而那些对照儿童的母亲报告的要准确些,这会产生: A.报告偏倚 B.易感性偏倚 C.回忆偏倚 D.混杂偏倚 E.抽样误差 2.如上题你的怀疑是正确的,并且实际上吸烟增加了畸形的危险,那么论文中报告的相对 危险度与“真正的”相对危险度比是 A.低估了 B.高估了 C.都不是 D.不能确定 E.没变化 2.可以控制混杂偏倚的措施是: A.匹配设计 B.分层分析 C.因素模型 D.随机化 E.双盲法 3.在以医院为基础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时,最易出现的偏倚是: 4. A.信息偏倚 B.回忆偏倚 C.选择偏倚 D.混杂偏倚 E.失访偏倚 5.有人经Case-Control Study 报导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雌激素使用率入高于一般健康人,故 此推断服用雌激素能导致子宫内膜癌,此结论: A.正确 B.不正确,因该研究中病例的确定有选择性偏倚 C.不正确,因该研究中病例的确定有观察偏倚 D.不正确,因该研究中有混杂偏倚 E.不正确,因有交互作用 1.下列哪个不属于队列研究偏倚控制的内容: A.选择偏倚的控制 B.入院偏倚的控制 C.信息偏倚的控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