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名词解释

1、财政:就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调节政府得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得经济活动。

2、帕累托最优:又称经济上得效率、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就是指在既定得个人偏好、生产技术与要素投入量下,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受益而其她人不受损.

3、市场失灵:就是指在市场已经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得作用下,仍不能带来经济效率与满意得收入分配得各种情况。

4、政府失灵:就是指由于存在政府内在得缺陷而导致政府干预得低效或无效,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与资本得最优配置.

5、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就是指国家依据宏观经济得波动特征,有意识得采取特定得财政手段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缺口。

6、公共品:就是具有公共消费性质得产品或服务、具有非排她性与非竞争性. 7、非排她性:指一旦产品被提供出来,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她得同等消费。8:、非竞争性:就是指一旦产品被提供,增加一个人得消费不会减少其她任何消费者得收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其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得边际成本为零。9、俱乐部产品:就是指一种混合类公共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可以轻易做到排她性.

10、外部性:只要某一个人得效用函数(或某一厂商得生产函数)所包含得变量就是在另外一个人(或厂商)得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效应,用公式表示为:Ua=Ua(X1,X2,X3,、、、,Xn,Y1)

即活动主体a得活动不仅受其自身活动得影响,还受来自于类似Y1这类活动得影响。

11、矫正性税收:就是实现外部性矫正得重要手段,核心内容在于用税收弥补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得差额,又被称为“庇古税”

12、政治均衡:就是指人们在一定得投票规则下就一种或多种公共品得供给及其成本分摊达成得一致协议。

13、投票悖论:就是指在多数票规则下得多个备选议案就是不可能达成均衡得,而就是出现投票结果循环 .

14、单峰偏好:指一个人在一组按照某种标准排列得备选议案中对其中一个议案得偏好程度较高,对其她议案得偏好程度,都低于这个议案得偏好程度,即离开这个议案后,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其偏好程度就是递减得。

15、多峰偏好:指得就是当个人偏离最偏好得议案后开始时其偏好程度会下降,但当沿着同一方向持续运动下去时其偏好程度会逐渐上升。

16、中间人投票定理:只要投票者得偏好就是单峰得,那么在多数票规则下就必会出现唯一得均衡结果,而且这个结果与投票人得第一偏好正好相等.

17、寻租:本可以用于价值生产活动得被用于只不过为了决定分配结果得竞争、就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所耗得资源就是一种浪费,目得就是为了建立垄断地位以获得特殊利益,就是一种收入分配转移活动.

18、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商品与劳务得支出。这类支出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为了日常得行政事务活动得商品与劳务支出,如国防,教育,卫生,行政管理等,二就是政府用于各种公共投资得支出。

19、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得把资金得所有权转让个她人使用得支出,转移性支出包括补助支出、捐赠支出与债务利息支出。

20、行政管理支出:就是政府维持其各级政府职能机构运转所需要得经费,包括

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检查机关与外事机构运转过程中得支出。

21、BOT方式:政府与私人资本签订项目特许经营协议授予签约人得私人企业承担基础设施得建设/经营/融资。

22、TOT方式:通过出售现有投产项目在一定时期内得产权,获得资金来建设新项目得一种融资方式。

23、财政贴息:就是国家对企业得某些用于规定用途得银行贷款,就其支付得贷款利息提供得补贴。

24、税收:它就是国家为向社会提供公共品,凭借行政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居民与经济组织强制得、无偿得征收取得得财政收入。

25、税收得额外负担:就是指因政府征税带来得大于税收收入部分得费用损失,就是由多方面行为就是得资源配置偏离了最优状态引起得。

26、税收中性:就是指政府课税不应干扰或扭曲试产机制得正常运行,也就就是不能影响私人部门原有得资源配置状况。

27、公债: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根据借贷原则,通过借款或者发行债券得方式获得财政资金而形成得债务、特点:从债务人得角度来瞧具有:购买自愿性;资金有偿性;发行灵活性;从债权人角度瞧:有持有安全性;投资收益性;交易流动性。

28、凭证式国债:就是指国债承销机构给国债购买者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得方式发行得国债。

29、记账式国债:就是指利用账户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国债发行、交易及兑付得全过程。

30、公债得挤出效应:就是指政府发行公债所引起得民间消费或投资减少得作用。

31、公债负担率---—一定时期得公债累积额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得比重,即公债余额与GDP得比值. 公债负担率=(当年公债余额/当年GDP)*100%

32、公债依存度----就是用来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少就是依靠公债来实现支出得,通常就是指一个国家当年得公债发行收入与财政支出得比例关系。

33、公债偿债率就是指当年到期还本付息得公债总额占当年财政收入得比例。从国际经济来瞧,公债得偿债率处于7%~15%得范围内就是安全得.

34、借债率---—-就是指一个国家当年公债发行额与当年GDP得比值。借债率=(当年公债发行额/ 当年GDP)*100%

35、政府预算:就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得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36、多年预算:就是指将多年政府收支预测纳入预算编制与规划程序,以打破预算编制中以一年为期限得限制,用来系统得反映政府预算得收支执行与变化规律。

37、国家决算:就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得年度政府预算执行结果得会计报告,其实质属于预算后审计。

38、财政竞争:就是指一国国内地方政府间为增强本辖区得经济实力、提高辖区内社会经济福利,以财政为手段进行得各种争夺经济资源得活动.

39、汲水政策:就是对付经济波动得财政策,就是在经济萧条时付出一定数额得

.

市场失灵

,仍不能带来经济效率

与满意得收入分配得各种情况。

(2)原因:竞争失灵(竞争失效、自然垄断)、公共品、外部效应、不完善市场、不完全信息、宏观经济效率失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偏好不合理政府失灵

(1)含义:就是指由于存在政府内在得缺陷而导致政府干预得低效或无效,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与资本得最优配置。

(2)原因:不完全信息、公共决策中得经济人行为与公共利益得差异、政府决策机制得缺陷、政府运行效率得问题、寻租

(3)矫正:立宪改革、恢复竞争、政府改造、社会监督

庇古模型:利用功利主义得方法,给出一个人对公共品提供水平需求得决定条件,即个人对公共品消费得边际效用与纳税得边际负效用

鲍温模型:通过局部均衡分析,比较了私人产品提供与纯公共品提供之间得差异,提出了公共品提供得均衡条件

假设:一个社会中有A、B两人与私人产品与公共品两种产品

私人产品与公共品得市场需求曲线得差别:

公共品得需求曲线就是虚拟得.市场无法直接提供公共品得实际需求信息。个人得公共品得边际效用也就是递减得。

私人产品得市场需求曲线就是个人需求曲线得横向相加,而公共品得市场需求曲线就是个人需求曲线得纵向相加。这就是因为私人产品与公共品得基本特征,即私人消费性与共同消费性决定得。

两者得差异表明社会对公共品得需求具有自身得规律:

从个人瞧,即公共品得边际效益不等于边际成本.

从政府瞧,人数得变化却会改变公共品得成本。

林达尔模型

自愿交换理论得发展,林达尔均衡实现时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当政府提出得税收分配比例正好使得两个消费者偏好得公共品数量相等,即达到市场供求均衡

混合公共品供需均衡

外部性矫正

(1)市场机制对外部性得矫正

1一体化与外部性矫正

存在外部性时,初始得交易双方表现为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害,一体化得做法就是通过扩大实体规模,组织一个足够大得经济实体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从而纠正外部性带来得效率损失。

2科斯定理与外部性矫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科斯认为:外部性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产权界定不明或不当引起得。她认为,只要交易费用为零,那么无论哪一方拥有产权,都能通过双方之间得谈判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就就是科斯定理。产权就是指某种资源得所有权、使用权及自由转让权等权利。

3社会道德约束与外部性矫正制定公共道德规范并加以教化局限:约束机制软(2)政府对外部性得矫正

者要遭受到相关法律得制裁,其基本要义就是标准必须由政府立法制定,一旦制定后企业与个人一致遵守。

2矫正性税收---—-—“庇古税" 核心内容在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得差额。

3矫正性补贴就是政府为使消费者在进行决策时将边际收益或外部边际成本考虑进来而采取得一种支付行为。政府财政补贴降低了厂商或个人得边际生产成本,从而使供给量在一定价格下扩大,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得目得。

4法律措施法律措施也就是政府纠正外部性得重要手段.正如科斯所言,产权不清不就是外部性产生得根源,但就是政府明确地界定并保护产权就可以减少外部性得发生。主要在于建立经济秩序与减少经济活动中得不确定性。

(3)政府与市场对外部性矫正得协同作用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得因素

(1)经济性因素

(2)政治性因素

(3)社会性因素

(4)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得一般趋势

(1)无论就是社会发展所需得“环境条件",还就是经济结构及社会成员关系得复杂化,都有赖于公共部门活动得加强。

(2)为了保障社会经济得有效运作与良性发展,政府有必要直接介入大规模得投资生产领域 .

(3)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得进程,并由此将产生拥挤等一系列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进行有效地干预与管理。

(4)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得财政支出增长取决于需求得收入弹性。

社会保障资基金得基本筹资模式

(1)现收现付模式

以近期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得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内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得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

(2)完全基金式

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得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间,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3)部分基金式

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得前提下,留有一定得储备基金,据此确定收费率。

部分基金式就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较灵活得模式,可避免收费率得频繁调整,受通货膨胀得影响较小,能较好地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受益者得生活水平不致下降。

影响财政收入得因素

(1)经济因素a、经济发展水平就是影响财政收入得决定性因素b、技术水平就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得重要因素c、价格就是影响财政收入得重要因素(2)制度因素

(2)国民经济原则(慎选税源原则、慎选税种原则)

(3)社会正义原则(普遍原则、平等原则)

(4)税务行政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节省原则)

公债得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2)筹集建设资金

(3)调节经济发展

政府预算得基本特征

(1)法律性

(2)时效性

(3)阶段性

(4)公开性

(5)完整性

政府预算得编制方法

1、单式预算

2、复式预算

3、零基预算

4、绩效预算、设计计划预算与多年预算

财政分权得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减少信息成本

2、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有利于分配得公正性

4、有利于财政监督

5、有利于引入竞争与创新机制

缺点:1、无法解决某些公共项目外部效应所带来得经济损失或地区间矛盾,从而影响地方政府得正当选择

2、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及效益

3、可能带来管理成本得增加

4、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得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政府间转移支付得原因与目标

原因

1.政府间存在着纵向得财政不平衡,导致中央政府得财源大于支出需要,而地方政府自由收入则无法满足支付需求

2.地区间存在者横向不平衡,从而使地区间剧名服务得不均等与不均质

3.提供公共品存在得外部性,会导致公共品得供给不足,市场经济得广泛性与分割性,使地方经济活动无法按照区域进行必然产生利益溢出效应

4.地反政府在财政支出与投资中有有线与侧重

目标

(1)纠正或调整地区间纵向失衡(2)纠正或调整地区间得横向失衡(3)纠正或调整与公共物品提供相关得外部性4)使地方政府得支出与中央政府得目标协调一致(5)刺激地方政府努力增加本级收入(6)为中央政府实现其宏观经济得稳定政策提供足够得弹性

财政政策得目标,类型与工具

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工具:财政支出类政策工具(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政策工具)、财政

收入类政策工具(税收、公债)、政府预算工具

类型:按照财政收支总量对比得态势:扩张性、紧缩性与均衡性得财政政策; 按照财政政策得作用机制不同:自动稳定得财政政策与相机抉择得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名词解释

财政收入名词解释 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含增值税25%部分、所得税40%部分),加上上划中央的增值税(75%部分)、消费税(100%)、所得税(60%部分)和车辆购置税(100%),即为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 地方级财政收入:是指按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规定,缴入地方国库的增值税(25%)、所得税(40%)、营业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专项收入、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各项税费收入的总和。 一般预算财政支出:是指各级政府对取得的一般预算收入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而安排拨付的支出。主要包括地方级财政收入安排的支出,中央和省的各项补助收入安排的支出等。 上解省支出:是指地方财政上解省财政的专项支出。包括原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确定的体制上解,各项专项上解以及结算事项中的上解项目等。 非税收入:是指政府在税收以外取得的财政资金,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专项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返还性收入(税收返还):是指“两税”返还收入。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为维护地方即得利益,中央财政决定以1993年地方实际完成的增值税75%部分与消费税之和,扣除中央财政下划地方收入后的余额即为1993年税收返还收入。从1994年开始,在1993年税收返还收入的基础上,根据以后年度本地区上划两税收入的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当年的税收返还收入。 省政府债券转贷地方收入:根据《2009年吉林省政府债券预算管理办法》(吉财预〔2009〕220号)文件规定:“市县政府使用债券收入的,由省级财政转贷,纳入市县财政预算。政府债券收入安排的支出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 部门预算:通俗讲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是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收入预算的编制,要求各部门根据历年收入情况和下一年度增减变动因素测算本部门组织的收入(不含国家税收),收入预算按收入种类逐项核定。支出预算的编制,基本上按“零基预算”的方式编制,对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对工资性支出,按照标准逐人核定;对公用经费,按部门实行分类分档,依据

财务名词解释

1.筹资:是指物流企业作为筹资主体,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等方面 的需要,通过筹资渠道和金融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本的财务活动。 2.直接筹资:是指企业不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与资本所有者协商,融通资本的一种 筹资活动。 3.间接筹资:是指企业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融通资本的筹资活动。 4.筹资渠道:是指企业资金的来源。 5.筹资方式:是指物流企业筹措资金所采用的具体形式。 6.信贷额度:也称贷款限额,是借款人与银行在协议中规定的允许借款人借款的最高限额。 7.周转信贷协定:是指银行具有法律义务地提供不超过某一最高限额的贷款的协定。 8.融资租赁:又称资本租赁、财务租赁,是由租赁公司按照承租企业的要求购买设备,并 在契约或合同规定的较长期限内提供给承租企业使用的信用性业务。 9.可转换债券:是债券持有人在约定的期限内可将其转换为普通股的债券。 10.认股权证:是由股份公司发行的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认购其股份的买入期权。 11.权益资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金以及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留存收益(资本 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12.负债资本:又称债权资本,是指企业以在一定时期内偿还本息为条件筹集的资本。 13.营运资金:又称营运资本,是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 14.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 然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者将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 15.存货的功能:是指存货在委托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 16.经济订货批量:是指以一定时期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综合最低的采购批量。 17.订货点:就是订购下一批存货时本批存货的储存量。 18.现金持有成本:即持有现金所放弃的报酬,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这种成本通常为有 价证券的利息率,它与现金余额成正比例的变化。 19.现金转换成本:即现金与有价证券转换的固定成本,如经纪人费用、税金及其他管理费 用。 20.集中银行:是指通过设立多个收款中心来代替通常在公司总部设立的单一收款中心,以 加速账款回收的一种方法。 21.锁箱系统:是通过在各主要城市租用专门的邮政信箱,以缩短从收到顾客付款到存入当 地银行的时间的一种现金管理办法。 22.现金浮游量:是指企业账户上的现金余额与银行账户上所显示的企业存款余额之间的差 额。 23.现金净流量:是指一定期间内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 24.应收账款管理成本:是指物流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 25.坏账成本:是指应收账款因某些原因无法收回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26.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而提出的基本要求。 27.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客户支付赊销款的条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 28.收账政策:是指当企业的应收账款不能如期收回时,企业所采用的收账策略和方法。 29.企业兼并:是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 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并取得对这些企业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 30.财务活动:企业财务活动是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 31.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各有关方面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

《公共财政学》作业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课程名称公共财政学 学习中心(点): 专业:公共事务管理 层次: 姓名: 批次:

《公共财政学》作业 一、填空题: 1.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2.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分项定率、分项扣除、分项征收的模式。 4.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5.税收支出的一般形式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延期纳税和盈亏相抵等。 6.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7.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也存在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8.区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标准是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9.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存在五种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 10.财政政策的效应偏差大致可归为两类:自然偏差现象和人为偏差现象。 11.国际重复征税减除的三种方法是扣除法和低税法,免税法和抵免法。 12.我国的税种一般分为.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和财产课税五大类。 1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等方面。 14.从税收支出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15.改革开放后,我国针对原有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目前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三大保险为主和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选择题: 1.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ABC ) A立法和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C财政手段 D强制手段2.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ABC )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 C政府补助 D政府直接生产3.税收支出从所发挥的作用看,可分为( AD ) A照顾性税收支出 B调节性税收支出 C补贴性税收支出 D刺激性税收支出4.一般说来,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 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 5.下列项目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是(BC ) A财政部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支持 B国防科工委对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某项新技术发明的资金拨款 C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联合利华所生产的立顿红茶投放市场后的食品安全检测所发生的费用支出 D国家发改委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某项技术论证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财政学名词解释

1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收益。 2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而第二个特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3公共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4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5什么是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目标啊。 6资源配置: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7公共生产: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8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9负荷定价:负荷定价法是指按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10二部定价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11内源性效益:是指财政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12公共选择: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13直接民主决策:全体公民都参与决策,采用“一人一票”原则,投票表决通过决策,就是直接民主决策。 14间接民主决策: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票进行公共决策,而是选民通过选票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并授权这些代表代表选民做出公共决策。 15财政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财政执法主体的具体行为而发生争议时,财政执法主体的上一级财政机关或者制定法律、法规的其他机关,根据相对方的申请,依法对该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决定的行政法律制度,它是财政机关在系统内部自行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16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 17经常性支出:是指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支出。 18资本性支出:是指用于购买或生产适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完整word版)财政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财政学名词解释 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生产建设性。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是指涉及社会和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的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和服务所形成的支出,是购买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 行政管理费:行政管理费是指国家财政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以及外事机构、重要党派团体行使职能所需的经费支出。 文科卫支出:文科卫支出是文化、教育、卫生支出的简称。文教科学卫生诸项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说用于这方面的支出现在是生产性的了。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 社会保障制度: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是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现收现付制: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从政府角度看,支付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 财政贴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 政府收费:是指政府因履行职责而向一部分单位和公民提供直接服务而得到的政府收入。政府收费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 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税负相同. 所得课税:是指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所得课税可以根据纳税人的不同分为对企业课税和对个人课税两大类.所得税是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主体税种. 财产课税:是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价内税与价外税:价外税是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税款不包含在商品价格内的税。是按照税收与价格的组成关系对税收进行的分类。价内税是税金构成价格的组成部分混转:是指纳税人将自己缴纳的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 二、简答题 1、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经济意义为

财务管理名词解释人大版

财务管理名词解释人大版第一章总论 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室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企业财务活动:是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第二章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 时间价值:是扣除风险收益和通货膨胀贴水后的真实收益率 复利:复利就是不仅本金要计算利息,利息也要计算利息,即通常所说的“利滚利” 复利现值:是指未来年份收到或支付的现今在当前的价值年金:是指一年时期内每期相等金额的收付款项 后付年金:是指每期期末有等额收付款项的年金 先付年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期期初等额的系列收付款项 延期年金:是指在最初若干期没有收付款项的情况下,后面若干期有等额的系列收付款项的年金 永续年金:是指期限为无穷的年金 风险: 风险报酬投资者因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要求的, 超过无风险报酬的额外报酬风险性决策:决策者对未来的情况不能完全确定,但他们出现的可能性概率的具体分布是已知的或可以估计的,这种情况下的决策称为风险性决策可分散风险:股票风险中能够通过构建投资组合被消除的部分称作可分散风险

市场风险:股票风险中不能够通过构建投资组合被消除的部分称作市场风险贝塔系数:是一种风险指数,用来衡量个别股票或股票基金相对于整个股市的价格波动情况。B系数是一种评估证券系统性风险的工具,用以度量一种证券或一个投资证券组合相对总体市场的波动性,在股票、基金等投资术语中常见。 第三章财务分析 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流动比率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还流动比率的能力越强。 速动比率:也成酸性试验,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现金比率:是企业的现金类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现金类资产包括企业的库存现金、随时可以用于支付的存款和现金等价物。现金比率可以反映企业的直接支付能力,现金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支付能力越强。 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也成为负债比率或举债经营比率,它反映企业的资产总额中有多少是通过举债而得到的。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综合能力,这个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差;反之,说明偿还债务能力越强。 股东权益比率:是股东权益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该比率反映资产总额中有多大比例是所有者投入的。 权益乘数:是资产总额与股东权益的比值,即股东权益比率的倒数,权益乘数反映了企业财务杠杆的大小,权益乘数越大说明财务杠杆越大。 产权比率:是负债总额股东权益的比率,也成股权比率。产权比率反映了债权人所提供资金与股东所提供资金的对比关系,它可以揭示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股东

公共财政学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财政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6分) 1. “看不见的手” 答:亚当·斯密在1776年撰写的《国富论》中说明竞争和利润动机将导致个人在追逐个人利益时能满足公共利益的要求,市场机制像“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以最可行的方式进行生产。 2. 公共财政消耗性支出 答:消耗性支出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性支出,这些支出通常可以获得相应的商品与劳务。 3. 税收的归宿 答:税收负担经转嫁后最终的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4. 帕累托改进 答:如果资源配置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第二,没有人处境变坏。那么,我们称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5. 阿罗不可能定理 答: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满足—切民主制度的要求而又能避免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不存在。 6.公债 答:公债是政府以信用形式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种手段。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效率指的是什么? 答:效率通常指的是帕累托效率。如果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那么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有效或帕累托最优。 2.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税收可以分为几大类? 答: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这三大类。 4.政府如何设计税制? 答:由于各税收原则目标的多重性产生于财政职能的多重性,因而税制设计往往依各国政府的职能偏好所在而不同。重要的是,在选定首要原则之后,如何使其他原则在此约束条件下更好地加以满足。 5.政府现在主要从事什么活动? 答:政府的首要作用是提供涵盖所有经济交易的法律框架,除此之外,政府活动包括:生产产品和服务;管制和补贴私人生产;购买产品和服务;收入再分配。 6.什么是税收的受益原则? 答:受益原则要求每个纳税者根据他从公共服务中获得利益的水平来相应纳税,即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政府服务中获得的收益相等。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实证分析:描述各种经济因素的存在与经济运行的过程,并试图在各种经济或政治手段之间建立起联系,重在回答问题,分为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 规范分析:在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 帕累托效率:不断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某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差。 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固定投入量下,制程的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两者间的比率。 产品组合效率:在一定社会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实现产出最大化 交换效率:在一定社会产出水平的条件,如何将产品配置给个人,最理想 生产契约曲线:生产满足帕累托效率的标准的资源配置有无数种,如果将这些等产量线上的切点用光滑曲线连结起来,届形成了生产契约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转化曲线:把生产契约曲线上的所有点表示的产量在图中标出形成的曲线救市生产可能性曲线 交换契约曲线:将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连结而成的曲线 公共产品: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 外部性: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的福利的情形 公共选择:投票人(纳税人)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投票悖论:简单投票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 单峰偏好:假如投票人从自己最偏好的结果向任何方向偏离之后,他的效用就会下降,则成为*** 中间投票人: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强,另一半则比他弱 阿罗不可能定理:在相当弱的条件下,达成投票均衡的公共抉择机制是不存在的 竞争性: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被其他人享用。 排他性: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种产品的权利,从而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公共地的悲剧:公共资源经常被过度开发和利用,这一现象称为** 科斯定理:无论谁获得产权,有关各方总能总能达成一种协议,通过这一协议使每个人的状况都能变好,而且其结果是有效率的,这一定律被称为** 瓦格纳法则:瓦格纳对财政支出和政府部门扩张趋势的预言和其成因被后来的经济学者称为** 社会保险:由中国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点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现收现付制:以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 完全积累制: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为指导的筹资方式 部分积累制:以近期横向收付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原则相结合的收付方式 国有财产收入:政府凭借其所拥有的财产而取得的租金,利息或变卖卖价款等收入,历史上把它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实现规定的标准,对私人部门强制课征所得的收入 边际税率:应缴纳税额的增量与税基增量的比 累进税率:将税基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将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加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 总额税:指纳税义务不因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改变而改变的税收 逆弹性法则:比例税率应该与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 税收转嫁: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将自己应当承担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其他人的过程 前转:也称为顺转,指纳税人在经济交易过程中,按照课税商品的流转方向,通过提高价格的方法,将纳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要素的购买者,即卖方向买方转嫁 后转:后传也称逆转,指纳税人用压低进价,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将所纳税款向后转移给商品要素提供者的一种形式。

财政学名词解释83404

财政学名词解释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政府干预:主要手段有3个方面——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 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当增加一个人消费某产品时,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法律、国防等;反之,则该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服装等。 免费搭车: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公共提供: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私人提供:私人提供的只能是具有排它性的,通过价格调节,使得自己有盈利的可能,这是在理性的前提下的,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和准公共物品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公共定价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财政支出的效率: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财政支出效益: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 财政监督: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称为财政监督。 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生产建设性。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是指涉及社会和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的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购买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

会计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2、会计分录:是表明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 3、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 4、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它以会计科目为名称,并具有一定的格式,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工具。 5、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的以备销售或耗用的各种实物性资产。 6、复式记账法: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7、未达账项:是指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于凭证传递上的时间差,导致一方入账而另一方尚未入账的项目。 8、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银行借款利息支出(减存款的利息收入)、汇总损失(减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 9、贴现:指银行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票据行为,是持票人向银行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 10、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提折旧额进行的分摊。

11、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它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主要部分。 简答题 会计的六大要素及其特征: 一、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式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资产是一项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资源。 (2)资产必须由某一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 (3)资产能为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 二、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式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1.引起负债的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即负债是现有的负债,而不是预期的负债;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牺牲)。 三、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1.除非发生减资,清算等事项,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2.企业在清算时,只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可以给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财政与金融 课后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亦称“公共财货”、“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的第二阶段,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通过对财政收入而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有计划地进行分配的过程。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属于财政分配的第一个阶段,是国家将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拥有的一部分社会产品,通过一定形式的渠道筹集起来形成的货币资金的总和。 国债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与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指财政支出依靠债务收入来安排的程度。 财政偿债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反应了财政偿还到期国债本息的能力。 国债余额管理:是指立法机关不具体限定中央政府当年国债发行额度,而是通过限定一个年末不得突破的国债余额上限以达到科学管理国债规模的方式。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确定的预算体制,是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预算收入,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财权财力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 货币制度:是指一国由法律确定的关于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金融市场: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本流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活动的总称。 期货交易:是指商品的交割和结算要在商品成交后的一定时期中进行结算时,按买卖契约成立时的行市,而不是按照交割时的行市进行结算。 期货:是现在进行买卖,但是在将来进行交收或交割的标的物,这个标的物可以是某种商品例如黄金、原油、农产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还可以是金融指标。 期权:又称“选择权”,是指一种能在未来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商品的权利。而金融期权则是以金融商品或金融期货合约为标的物的期权交易方式。 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 特里芬难题: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全

会计概念 会计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简史 司会:司会官阶中大夫,是西周时期的会计长官,主要工作是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管理,并进行相应的会计监督。 司书:官阶下大夫,是西周时期管理账簿登记的会计官员。 四柱结算法:是萌芽于东汉时代的会计账簿金额结算方法。所谓"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见在四个部分。分别相当于现代的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和期末余额。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旧管+新收-开除=见在龙门账法:是产生于我国明末清初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把全部账目分为"进"、"缴"、"存"、"该"四个部分,以“进-缴=存-该”作为会计平衡等式,“进”相当于各类收入,“缴”相当于各种费用,“存”相当于各种资产,“该”相当于负债和资本。龙门账法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三式簿记:在12世纪前后,形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和威尼斯三地的三种薄记,即佛罗伦萨式薄记、热那亚式簿记与威尼斯式簿记。是借贷记账法的前身,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借贷记账法。 天地合法账:又称“四脚账法”,是产生于我国清朝中期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账簿采用垂直书写,直行分为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下格记付称为"地",上下两格所登记的数额必须相等,即所谓"天地相合"。同“龙门账法”相比,它在会计科目体系、账簿体系、损益计算方法和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等方面有显著的进步。 会计的涵义与对象 会计一般对象: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一般对象。 盈利组织: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它拥有独立的财产,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自负盈亏,独立核算。 非盈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一般指行政单位和非企业化的事业单位。 会计的具体对象:会计的对象可以概括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具体内容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一系列的会计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核算和监督,通过提供经济信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价值形式管理活动。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具有的功能。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对客观经济活动的表述和价值数量上的确定,为管理经济活动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 记账:是把发生的经济业务运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在账簿上记录的方法。 算账:是在记账的基础上,计算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节余的方法。 报账:是在记账和算账的基础上,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或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状况,通过编制财务报告的方式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的方法。

财政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隐性支出: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不表现为收入或支出,或者有些政府收支并不反映在收支账户上。 2.帕累托效率: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这种状态被认为是最好的。 3.帕累托改进:如果有某种资源配置状态,通过一定的调整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境况 至少不变坏,就可以肯定,调整后的状态优于调整前的状态。 4.生产效率:使每一种产品的生产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产出。 5.交换效率:让给定数量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消费者的需要。 6.产品组合效率:是指生产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与消费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相等。 7.公平:社会收入分配的理想状态。 8.贫困指数: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9.完全竞争市场: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10.公共产品:公众共同受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但不具备或者内部效益不显著的产品)。 11.现收现付制:用本期的缴款来支付本期的支出,具有后代人的利益向前代人转移的收入再分配影响。 12.完全基金制: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缴款来承担自己的福利支出,这种制度被称为完全基金制。 13.纳税人:法律上的课税主体是税法所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或法人。 14负税人:经济上的课税主体 15.卖方税:指纳税人在交易过程中对销售方的征的税。 16.买方税:指在交易过程中对购买者的征税。 17.流转税:以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与劳务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 18.所得税:以所得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分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19.财产税:以财产为课税对象。 20.定额税率:用绝对金额来表示的税率形式。 20.比例税率:对课税对象按照同一比例课征的税率。 21.累进税率:税率随着征税对象量的增加而上升的税率形式。 22.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值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23.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24.财产税:以纳税人拥有或取得的财产作为其征税对象并据以征税的一类税收。 25.收入效应:税收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使纳税人的个人收入减少,从而降低纳税人的税后福利水平。 26.总额税:只产生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的税收。 27.中性税收:只产生收入效应的税。 28.替代效应:指税收影响相对价格,在个人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因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产生的对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 29.扭曲性税收:产生替代效应的税收。 30.超额负担:由税收的替代效应引起的纳税人福利的减少。 31.矫正税:用于矫正市场缺陷的税收。 32.税收负担: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纳税就是一种纯粹的损失,这种损失被称为税收负担。 33.直接负担是纳税人所纳税款不能转嫁与他人,而由自己承受的税收负担; 34.间接负担是纳税人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而对非纳税人形成的税收负担。 35.前转嫁又称顺转嫁,是卖方通过提高所出售的产品、服务或要素的价格,将一部分或全部税收负担转移给买方的活动。

财政部部门决算名词解释

财政部2016年度部门决算名词解释 一、财政拨款收入:指中央财政当年拨付的资金。 二、事业收入: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如:中国财政杂志社的刊物发行收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国债协会、中国会计学会收取的会费收入等。 三、经营收入: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如:中国财政杂志社广告收入等。 四、其他收入:指除上述“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以外的收入。主要是按规定动用的售房收入、存款利息收入等。 五、用事业基金弥补收支差额:指事业单位在当年的“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不足以安排当年支出的情况下,使用以前年度积累的事业基金(事业单位当年收支相抵后按国家规定提取、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的基金)弥补本年度收支缺口的资金。 六、年初结转和结余:指以前年度尚未完成、结转到本年按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的资金。 七、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行政运行(项):指财政部行政单位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包括财

政部本级、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评估中心、财政部关税政策研究中心、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财政部财政票据监管中心,下同)用于保障机构正常运行、开展日常工作的基本支出。 八、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一般行政管理事务(项):指财政部行政单位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开展财政立法、决算编审、资产产权管理等未单独设置项级科目的专门性财政管理工作的项目支出。 九、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机关服务(项):指财政部机关服务中心为部机关提供文件印制、办公楼日常维修维护等后勤保障服务的支出。 十、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预算改革业务(项):指财政部开展预算改革、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的项目支出。 十一、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财政国库业务(项):指财政部用于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业务方面的项目支出。 十二、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财政监察(项):指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开展财政预算监管等 业务工作的项目支出。 十三、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信息化建设(项):指财政部用于业务软件开发、硬件购置、系统升级等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项目支出。 十四、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事业运行(项):

(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名词解释

财务会计名词解释 1、财务会计:又称“外部报告会计”指: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2、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3、会计目标:又称“会计报表目标”。是指会计是为那些人提供哪些会计信息,以及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哪些需要,因此会计目标是建立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的基础,是会计理论基本结构的最高层次。 4、会计假设:又称“会计假定”或“环境假设”。它是指会计人员面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环境做出的合理推论,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依据这些假收集和加工出来的会计信息,就可以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制定经济决策的需要。会计假设包括了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5、会计概念:它是对会计基本要素和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所下的定义,也是对广泛的财务会计内容的基本归类。会计概念包括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以及经济业务等。 6、会计原则:又称“会计准则”。它是建立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及会计概念等会计基础理论之上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应当依据的概念和规则。会计原则对于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7、高级财务会计含义指:运用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以及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发展了的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对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般财务会计中不予包括或不经常发生的企业特殊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监督,向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会计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 8、外币含义指:“外国货币”的简称,是指本国货币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它常用于企业因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引起的对外结算业务中。 9、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以及可用于国际支付的特殊债权、其他外币资产。 10、外币业务:外币业务包括外币交易和外币报表折算。1)外币交易:指企业以非记账本位币进行的收付、结算等业务。2)外币报表折算:为满足特定的目的,将一种货币单位表述的会计报表换算成所要求的另一种货币单位所表述的会计报表。 11、汇率:又称:汇价或外汇牌价。是指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时的比价或比率;或以一国货币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汇率的标价:是汇率以外国货币来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或以本国货币来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