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持人个性与风格

主持人个性与风格

主持人个性与风格
主持人个性与风格

随着电视新闻节目改革的深入发展, 从内容、形式到播出时间、传播对象等各个方面, 新闻类节目都已经有了而且还会有更加细化的分工, 播报多样化的格局已使各种不同的语态传播在不同栏目中形成了主持人的不同风格。本文, 我从三个方面对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和个性特色, 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和阐释。

一、个性化的人际传播———说新闻、讲新闻

关于新闻语言个性化、风格化,最早始于凤凰卫视。鲁豫在《凤凰早班车》首创的“说新闻”, 听起来轻松而不失干练, 亲切而不失大方, 自然而不失稳重, 娓娓道来而不失明快和分量, 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陈鲁豫较强的新闻素质与视野的开阔、可贵的敬业精神, 以及很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训练有素的记忆力等主观因素, 是其尝试“说新闻”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早班车的特色,就是把电视、广播、报纸、互连网集中在鲁豫的一张嘴上”。还有人对“早班车”这样评价“: 气质娇好的主持人娓娓道来的新闻方式和端着咖啡看报,有异曲同工之妙”。当陈鲁豫等人以轻松自然、几近平常说话的口吻为观众说新闻时, 人们立即感受到了人性化传播的独特魅力。通过说新闻的方式, 主持人真切自然地与观众面对面地平等交流,更具有人情味、感染力和说服力。如

关于泰森被起诉的新闻, 陈鲁豫是这样说的“: 泰森这个人与法庭很有缘,不是他告别人, 就是别人告他。”这种轻松而诙谐的谈话氛围, 可以让观众在瞬间跟主持人产生共鸣, 让观众产生继续收看的期待。这种“说新闻”的方式使节目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人就是把电视、广播、

报纸、互连网集中在鲁豫的一张嘴上”。还有人对“早班

车”这样评价“: 气质娇好的主持人娓娓道来的新闻方式和端着咖啡看报,有异曲同工之妙”。当陈鲁豫等人以轻松自然、几近平常说话的口吻为观众说新闻时, 人们立即感受到了人性化传播的独特魅力。通过说新闻的方式, 主持人真切自然地与观众面对面地平等交流,更具有人情味、感染力和说服力。如关于泰森被起诉的新闻, 陈鲁豫是这样说的“: 泰森这个人与法庭很有缘,不是他告别人, 就是别人告他。”这种轻松而诙谐的谈话氛围, 可以让观众在瞬间跟主持人产生共鸣, 让观众产生继续收看的期待。这种“说新闻”的方式使节目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人际传播的效果, 增强了信息传递的对象感和交流感, 强化了传播效果和节目的亲和力, 主持人能够更多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理解, 这就使节目打上了个性化的印记。

凤凰台的节目主持人佳佳原以播气象节目出名。其青春活泼、快人快语的形象早已在观众心目中建立。2004 年, 她以“新闻不一定很严肃,为你冲泡一杯清新爽口的新闻下午茶”作为节目的宗旨而开出一个新闻茶馆。节目以软性新闻为主要内容,以观众参与作为诉求点, 创造了一种讲新闻的新闻节目的新形态。在她的茶馆中, 每天举行一个新闻擂台赛,由两个地方的观众先报各自城市当天晚报上的有趣消息, 然后就当天大新闻提三个问题, 双方抢答, 最后以答对两题者作为擂主, 明天再与别人对垒, 这样既引起观众的参与兴趣又传播了新闻。节目中还开设了“小题大作”等小版块, 设立了茶爷爷和茶妹妹两个卡通人物, 轻轻松松把新闻说出来, 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美国《60 分钟》总编唐休伊特曾说过:“如果把节目比作一盘好菜, 节目内容是主菜, 主持人的魅力就好比是调料。”说新闻的实质, 是主持人播报方式的改变, 说的成功与否, 几乎全部依赖于主持人的素质和魅力。

二、真性情的主持———“说”与“评”相结合

在主持人节目中, 先是有广播中类似“晚报浏览”、“媒体热点”等读报节目出现, 继而凤凰卫视杨锦麟的《有报天天读》又带动了电视读报栏目的热播, 如央视《第一时间》中的“马斌读报”, 《媒体广场》中文静的读报, 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中的“孟非读报”等。这些“读报”不同于过去重点新闻节目中的“报纸摘要”。以往的“报纸摘要”内容一般限于党报、大报的社论、评论员文章, 语态是郑重严肃的传统播报。现在的读报, 一是内容选择范围宽泛, 且不同定位的读报栏目选择信息的侧重点不同。二是它们由主持人或主播读报, 在语态上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三是都有或多或少的主观评议。《有报天天读》可以称为最具个人色彩的说、评相结合节目。杨锦麟独特的圈点方式, 亦庄亦谐的语言, 让观众享受到读报的乐趣。他一身布衣, 一袭马褂, 并不标准的普通话, 加上他言词犀利, 幽默风趣, 嘻笑怒骂, 带有强烈感情色彩, 将原本平淡的读报资讯节目做得十分出彩。如说到陈水扁的台独言论, 杨锦麟一反含而不露的评价态度, 拍案而起, 直接发泄个人的情感, 直接说出了“: 陈水扁你想干什么?”2002 年他也曾在节目中痛斥菲律宾司法部长侮辱中国驻菲公使的言论。他在节目中一针见血的评论, 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共鸣。在充分考虑到

受众的接受心理之后, 《有报天天读》有时将严肃新闻做“软处理”, 用主持人生动幽默的表达方式把原本严肃的信息娱乐化。如在2003 年9 月5 日的节目中, 围绕台湾汉光军事演习, 杨锦麟在点题时竟大笔一挥“: 哇噻”两个大字跃然屏幕上, 令人忍俊不禁。说、评结合的新闻类节目构成了新闻的另类风格,它由杨锦麟始, 但风格不是表演出来的, 它是性格使然。这种亦庄亦谐的表达背后, 有着杨锦麟这个主持人作为学者的认真和作为平民的质朴。因此, 我们的节目主持人要办好这类节目, 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准确把握评说的靶点、评说的力度、评说的趣味点。

三﹑平民化的语言———换个角度、换个说法

主持人是媒体与受众的中介人物, 既要体现媒体的意志, 又要反映百姓的意愿, 要打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通道。在语言内容方面, 主持人应借助“传媒机构的视野”和“专家的深度”, 为受众提供有深度的大量信息和文化含量,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文化

品格。在话语态度和关系方面, 可谓“灵魂站在高处,姿态放得平和”( 主持人张越语) 。在话语方式方面, 同样的内容和意图要“换个说法”, 以“个性化的独特角度”和“百姓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加以表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