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主要表现在以下:P10

?总量稀缺质量稀缺人力资源稀缺有多种形式

?结构性稀缺显性稀缺与隐性稀缺

?静态稀缺与动态稀缺

2.规范分析 P32

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方法。

规范分析重视研究事物的好坏与否,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它所研究的内容受人们的立场、观点和伦理道德标准等因素影响较大。

? 2.特点:

?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主要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结论无法通过事实检验。

规范分析法对一个问题所引起的争议很大,不过有一些基本的判断尺度——互惠原则,有三种理解: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

? 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

3.更多情况下,有受益者,有受损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受损的程度或数量。

但是,并不是所有互惠行为会自动产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依然存在着四种障碍:

? 1.不知情 2.交易障碍 3.价格扭曲 4.市场缺位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Labor Supply):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根据分析主体不同,劳动力供给有三种类型:

个人劳动力供给微观

家庭劳动力供给中观

社会劳动力供给宏观

⒉无差异曲线P49

无差异曲线表示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效用或满足的实际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组合。

无差异曲线的推论

?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效用都相同,不同无差异曲线上的点的效用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越高;反之效用越低

?在同一平面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无差异曲线是一簇斜率为负,凸向原点的曲线。边际替代率

?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

曲线的形状不同(见下

图)

⒊边际替代率(MRS) P50

它是每增加一单位(小时)的闲暇所必须放弃的劳动收入数量,它表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具体到劳动力消费的无差异曲线上,指在维持消费闲暇和劳动收入的总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减少)一些闲暇时间,需要减少(增加)劳动收入的比率。MRS = ⊿y / ⊿h

结论

?为保持效用不变,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就要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边际替代率恒为负数。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就在于此。当然,边际替代率通常取其绝对值。

?无差异曲线的切线由比较陡峭变得比较平缓。这说明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越来越小,也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

?边际替代率绝对值的递减是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原因。

第三章

(一)劳动力需求的概念

劳动力需求(Labor Demand ):指

雇主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

工资率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雇用到的劳

动力数量。

它包含如下几层含义:

(1)是雇主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

的统一,缺一不可。

(2)是一种派生的需求,即

劳动力需求是由于对物质产品和服

务的需求而引起的。

(3)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

互依存的需求。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及其相互关系,特点 P79

总产量:是一定量的劳动要

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就是指平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

设总产量为Q ,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为L ,平均产量为AP ,边际产量为MP ,则有: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在图3—4表现得更为直观。

在图3—4中,横轴为劳动投入L ,纵轴为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对应三种产量的曲线为TP 、MP 和AP 。

L Q

AP =L

Q

MP ??=

从图中可看到如下特点:

①TP 、AP 、lP 三条曲线都是先增后减,第一阶段,AP 递增;第二阶段MP 递减且为非负;

第三阶段MP 为负值。

②AP 与MP 的交点为AP 的最大值。两条曲线相交前,APMP 。 ③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

(一)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 P81

⒈等产量曲线及其特点

假设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力L 和资本K 两种生产要素,设产量为Q ,则生产函数为: Q=f(K ,L)

依据不同的技术条件和生产方法,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和资本可以有不同的组合。这种由不同生产要素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线就是等产量曲线(Isoquant Curve )。如

图3-6所示:

等产量曲线表示 劳动和资本的不同数量的组合能够生产出同等数量的产品Q 。

从a 点到b 点表示劳动投入量不断增加,资本投入量不断减少,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替代

关系。

其基本特征是: (1)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为负值。

(2)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距离原点越远,代表的产量越高。

(3)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4)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指在维持相同产量时,减少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增加的另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比率。

MRTS=∣dK/dL ∣=- dK/dL

全微分 ?Q/?L ·dL+?Q/?K ·dK=0

即 MPL ·dL+MPK ·dK=0

因此 MRTS=-dK/dL=MPL/MPK

当不断地用劳动代替资本时,因劳动的边际产量不断减少,资本的边际产量不断增加,因而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断下降。

⒉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Isocost line )(企业预算线)

它是相等的成本可以购买的劳动和资本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如图3-7所示: 设资本K 的价格为r ,劳动投入L 的价格(即工资率)为W ,总成本为C ,则有:

C= W·L+ r·K 或K=C/r-W/r·L W·L ——劳动投入成本 r·K ——资本投入成本

等成本线的斜率是-W/r ,纵截距为C/r 。

一、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内涵 P99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当工资变化1%时,劳动力需求量将变化百分之几的衡量工具,其数学表达式为。E= 二、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基本类型

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可以呈现图3—23所示的五种状态:

三、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P101

设FA ,B 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DA /DA 表示A 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

比,△WB /WB 表示B 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根据公式有: 同理,亦有: 交叉工资弹性

? 交叉工资弹性为正值,两类劳动力总替代

? 交叉工资弹性为负值,两类劳动力总互补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 表明,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下列情况下,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①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②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③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④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

(一)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的难易程度

容易替代意味着用很少的其他要素就可以替代很多劳动力,从技术和成本两个方面都可行。

? △W ↑—△DL ↓↓(用其他要素替代)

? 思考:搬运工与研发人员,哪个需求弹性大?长期与短期比,哪个需求弹性大?

(二)产品需求弹性

△W ↑ —△C ↑ —△P ↑ —△Q ↓↓ —△DL ↓↓

产品需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

%

W L ??B B A A AB W W D D E ???=/A A B B BA W W D D E ??=/

(三)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

其他要素供给弹性大,意味着其他要素P↑—S↑↑,说明用其他要素替代劳动的可能性比较大。△W↑—容易用其他要素替代大量的L —△DL↓↓

(四)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

△W↑—CL /C比重大—△C ↑↑—△P ↑↑—△Q ↓↓—△DL ↓↓

一般而言,在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中,工资的变动会对就业水平产生较大影响;

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工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第四章

一、劳动力市场的分类P110

(一)按照劳动力市场范围划分

区域劳动力市场产业劳动力市场职业(工种)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二)按照职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划分

国家公务员市场职业经理市场专业技术人员市场普通劳动力市场

(三)按照市场的竞争自由度划分

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

(四)根据不同职业的收入水平划分

主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

供求变化均衡工资率均衡就业量

需求不变,供给增加需求不变,供给减少降低提高(4-2) 上升减少(4-2)

供给不变,需求增加供给不变,需求减少上升提高(4-3) 降低减少(4-3)

需求增加,供给增加不确定提高

需求增加,供给减少上升不确定

需求减少,供给减少不确定减少(4-5)需求减少,供给增加降低不确定(4-4)

图见P120 蛛网理论的条件

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收敛型蛛网

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

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封闭型蛛网

现代分割主义学派的理论主要包括:

?双元结构理论:米歇尔·皮奥里皮特·多林格

?职位竞争理论:莱斯特·瑟罗罗伯特·卢卡斯

?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米歇尔·雷克大卫·戈登

1.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P134

(1)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Theories of The Dual Labor Market)的主要观点?皮奥里把劳动力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的劳动者就业具有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安全性好、作业管理过程规范、升迁的机会多等特征;

二级市场的工作往往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管理武断且粗暴、毫无个人升迁机会。(一)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

1.产业结构的影响 2.制度和工会势力的作用 3.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分化

(二)其它分割原因

1.种族造成的分割 2.性别造成的分割 3.职业造成的分割 4.国籍造成的分割

5.教育造成的分割 6.家庭出身造成的分割 7.信息不完全造成的分割

二、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类型 P134

(一)工资收入歧视

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的所获得的工资收入低于另外一部分人的工资收入,即同工不同酬。

(二)就业歧视

指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甚至部分劳动供给者具有更好的劳动力供给条件,但是由于这部分劳动力个人的非经济特征而遭到雇主的拒绝,因而承受着不适当的失业比重。

(三)职业歧视

指在劳动力市场上,某些劳动力即使完全有能力胜任某项工作,却因为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被限制或禁止进入某些职业,或者被排挤到同一职业中的低档次位置上。

(四)人力资本投资歧视

第五章

一、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因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 P182

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自愿流动的劳动力中多数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而经济动机是个人自愿流动的最直接原因。

决定劳动力流动的则是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只有劳动力流动的收益大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时,劳动力流动的愿望才会付诸实施,否则,不可能产生劳动力的流动。

(一)劳动力流动成本

1.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成本

直接成本,机会成本,风险成本,心理成本

2.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成本

①对他人财产价值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房地产价格的变化上;

②对社会公共管理资产的影响;③社会公共服务成本的影响。

(二)劳动力流动的收益

1.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收益

(1)直接收益。来自劳动者在新的职业中获取相对于原来收入净值差额的总和。(2)间接收益。它是指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便利所引起的劳动者部分开支的节省。(3)心理收益。这是指给流动者带来的非经济性效用。

2.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收益

(1)能够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2)有利于劳动者地位的提高(3)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三)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决策

劳动者流动的决策取决于流动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当劳动力流动的净收益为正数时,劳动者才可能做出流动的决策,劳动力流动才会发生。

流动净收益现值=流动收益现值-流动成本

二、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非经济因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

(一)年龄(二)家庭(三)受教育程度(四)流动的距离(五)失业率(六)工会力量(七)国家和地方政策(八)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候条件(九)国际环境

三、二元经济中的劳动力流动理论

⒈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很低、收入仅够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部门;

另外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超过传统农业部门的城市工业部门。

⒉三个假设前提

(1)“零值劳动力”和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假设

(2)“工资不变”假设,即维持劳动力生计的收入决定资本家支付工资的下限;

(3)“资本家剩余用于投资”假设。

⒊二元经济转化为一元经济过程

经历农业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阶段和资本增长超过劳动供给两个不同的阶段,如图:

()()

2

1

1

2

1

1

C

C

r

Bt

Bt

NRP

n

t

t

+

-

+

+

=∑

=

⒋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的评价意义:P197

?①第一个提出二元经济发展模式②把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

?缺陷:

?①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城市不存在失业的假定与现实不符;

?②强调工业部门发展,忽视农业部门发展;

?③把不变工资水平作为分析基础,与实际情况有差异;

④零值劳动力假设在计量上有缺陷;

⑤把资本积累看作工业部门扩张和经济发展的惟一源泉,忽视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六)托达罗的城乡劳动力流动理论(三部门模型)P202

1.假定农村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部门却有大量的失业。

2.农村劳动力迁移的过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没有技术的农民迁入城市后首先是在城市传统部门呆一段时间

第二阶段,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找到了收入稳定的固定工作,融入了城市人的行列。3.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决策

决策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差距(城市预期收入与农村预期收入的差距)与城市就业概率。4.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调节过程

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力供求的调节是通过就业概率机制来实现均衡的。

在工业化初期,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和较高的就业概率,诱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

随着城市劳动力增加,其就业概率下降使得城市劳动力供给增长率下降到等于城市劳动力需求增长率。

5. 托达罗的政策主张

与其它二元经济不同,托达罗模式的政策的含义是如何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发展中国家城市的严重失业问题。

(2)必须消除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3)不宜过分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

⒍托达罗二元经济模式评价模式特点:

①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却有大量的失业;

②城市部门的工资是由政府和工会等决定的因而不是固定的,而是上升的;

③特别重视就业概率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④特别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对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作用。

模式的贡献:

更贴近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纠正了传统模式只注重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出了诸如农村发展经济,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措施。

缺陷:

①假定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力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事实;

②假定流入城市的农民必定在城市里找工作而不返回农村,并不全都如此;

③没有看到人口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的情况。

第六章(一)人力资本的含义P225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概念。

?物质资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积累起来,用于生产其它消费资料或生产资料的耐用品,体现为产品的物质形态,例如:厂房,机器,设备,各种基础设施,原材料,半成品等等。

?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指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的收益并不断增殖的能力,包括个人所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力。理解人力资本要点:

①是一种长期性投资或投资产物的资本,是一种能带来经济收入的生产能力。

②是体现于劳动者个人或者团体身上的,由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等所构成。③可以从个体与群体定义。

(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关系简答课件

? 1. 相似性

(1)都是投资的结果(2)都是生产性资本,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3)都能通过投资带来收益(短期和长期)(4)都有风险性和收益不确定性

2. 特性

(1)私有性(2)依附性(3)递增性(4)可变性( 5)不可视性和难以度量(6)投资主体多元化(7)收益多重性( 8)社会性

3.互补性

用较少的物质资本和较多量的人力资本,或用较多量的物质资本和较少量的人力资本,往往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

P226---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知识资本

P230 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

P239培训的成本与收益看大标题(一)

第七章

一、工资P250

工资(Wage)是是雇用劳动的报酬。是劳动者凭借劳动力个人所有权,向用人单位或个人让渡了劳动使用权后,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一种分配形式。

工资定义包括以下内容:①工资是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实现;

②工资是劳动报酬的主要分配形式;③工资是劳动者提供劳动时获得个人收入。

二、工资差别理论P260

(一)补偿性工资差别

1.职业补偿性工资差别创始人之一:亚当·斯密

造成不同职业工人之间工资差别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不同的职业性质,工资政策

职业补偿性工资差别

(1)职业本身的性质:

a.本身愉快否,心理感受

b.职业学习技术有难易,学费有多少

c.工作安全否,舒适否

d.责任轻重

e.成功可能性

?(2)政策因素

? a.增加竞争人数 b.限制资本和劳动自由流动到其他职业或地区

2.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是指人们在其教育和培训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有用的和有价值的知识。

(1)人力资本投资回报与补偿(2)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劳动者贡献大于低人力资本投资劳动者贡献(3)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是高素质、低数量

(二)垄断性工资差别理论eg:P262

1.由经济租金形成的工资差别

2.内部人控制形成的工资差别

3.行业垄断形成的工资差别

第九章

(一)就业概念 1.西方学者概念P334

?指适龄劳动人口在调查周内正在从事有报酬劳动的人,以及有职业但因生病、休假、罢工等原因而没有工作的人。

2.我国学者定义

●劳动就业: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实现就业的条件:

1. 就业主体是达到法定年龄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 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属于合法社会劳动。

3. 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的劳动。

国际劳工组织对就业人员的界定:P340

1.正在工作的人。

2.有职业不工作者或临时停工者。

3.雇主与自营人员,或正在协助家庭经营而不领报酬的家属,规定时间内从事正常工作时间的1/3以上者。

就业自动均衡论P337

“萨伊定律”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其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的所谓“供给会给自己创造需求”的教条。

萨伊观点:

?一种商品总是用另一种商品来购买,一种商品的出售就是对另一种商品的购买。

?一种生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

萨伊命题: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

三个推论

? 1.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自行运动所消灭。

? 2.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是无关紧要的,可以恢复到均衡状态。

? 3.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把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与物物交换混为一谈,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以及30年代大萧条使得该理论遭到破产。

(一)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与政策P340

1.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是以充分就业为目标,以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展开分析的。

(1)凯恩斯的充分就业

凯恩斯:充分就业就是“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它把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工人愿意按现行工资受雇于雇主而得不到就业)。

凯恩斯之后,理论界对充分就业概念:

1.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与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

2.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失业率为零,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

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所以重点在消除非自愿,除了市场以外,还得政府干预。

(2)有效需求与就业

1. 总需求决定总就业,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有效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物的需求。

2.有效需求不足由三大心理规律导致的。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的作用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C/△Y,递减,收入增加用于消费支出也增加,但用于用于消费支出在总收入中占比重下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即资本家心理对于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

?投资增加后,对生产资料需求量增加,供给不变,则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成本提高,预期利润率下降。例如:

?10万元,4万(利润)40%

?100万元,35万(利润)35%

?1000万元,300万(利润)30%

?这种下降趋势反应到资本家心理上,就是投资减少,投资不足。

流动偏好规律即人们使用手中掌握的货币的态度。

?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保持先进有三种动机:

?(1)交易动机:日常支出(2)谨慎动机:应付意外

?(3)投机动机:以备投机取利,买债券、基金用。

?(1)与(2)与收入同向变动,L1=L1(Y)

?(3)与利率反向变动,L2=L2(r),利润上升,存银行不买债券,投机需求下降。

?人们偏好保存货币,则买卖债券的需求减少,在供给不变情况下,L2需求减少,利率上升,资本家预期收益减少——投资减少——就业减少。

三大心理规律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产品无销路,工资再低,厂商也不会多雇佣工人,失业不可避免。

(3)乘数原理与增加就业

?投资需求增加——增加投资物的生产——增加生产部门的就业和收入——消费需求增加——增加消费品生产——增加新的就业和收入。

?所以,增加一笔投资最终引起的总收入的增加不仅包括直接增加收入,包括间接引起消费需求增加而增加的收入。这样总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即为投资乘数。

?K = △Y/ △I = △Y/(△Y-△C)=1/(1-△C/△Y)

?投资乘数k也适用于就业乘数,投资乘数很重要,只要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很少投资变动就可以引起大量就业变动。

2.凯恩斯的扩大就业政策主张

凯恩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套以国家干预、扩大需求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

(1)政府干预(2)扩大消费需求(3)扩大投资需求(4)增加货币发行,压低利息和工资三、货币主义的“自然失业率”假说P351

货币主义是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而于20世纪70年代最有影响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之一,它由芝加哥大学的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所创立,并以芝加哥大学为主要阵地,因而又称为芝加哥学派。在西方经济学界,这个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反对是最有力的。一)“自然失业率”的涵义

瑞典维克塞尔

货币主义的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从而使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只要发挥市场竞争了作用,信息充分,自由流动,就能降低自然失业率

(二)“自然失业率”并不取决于通货膨胀率

?自然失业率一直在上升:60年代,4%;70年代,5.8%;后近于6.5%-7%。影响二战以来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因素:

? 1.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妇女、青年、半就业工人增加)。

? 2.工资刚性程度增强(最低工资法,工会作用)

? 3.失业保险的影响(保留工资理论)。4.结构性失业增加

以美国为例说明自然失业率上升原因

A妇女、青年人和部分时间工作人,较高失业率

B失业保险制度完善

通货膨胀缓和不了失业现象,菲利普期曲线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关系在长期内是不存在的

菲利浦斯曲线

?菲利浦斯曲线:一种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

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利浦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是

逆相关或负相关的;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稳定的。

此消彼长的关系

(从英国的经验数据得到的结论

1.货币供给的作用

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社会总需求。

?1)增加货币供给量——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增加就业——物价上涨;

?2)减少货币供给量——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失业率增加——降低物价水平。

2.面临的政策选择

1)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2)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3)在物价上涨和充分就业之间相机抉择。

3.短期菲利浦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弗里德曼在菲利浦斯曲线的基础上引入预期的因素。

预期:就是在产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人们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率来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并把这种预期作为指导未来经济行为的依据。

图见课本

?人们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率来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并以此作为下一年工资增长的基础。

?在短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这样,工人所得的实际工资的增长率可能会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从而使得实际利润增加,刺激投资,促使就业,失业率下降。

?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这样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经过一段时间,工人会要求增加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起不到减少失业的作用,长期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第十章

一、失业的界定

(一)劳动力人口与失业人口

劳动力:指在劳动年龄16岁以上或者在工作,或者在积极地寻找工作,或者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所有的人

失业:是指有劳动的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失业主体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①有劳动能力②愿意就业③没有工作

(二)国外对失业的界定

? 1.根据对失业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同,失业的概念有三种释义:

①一切生产要素的闲置不用②广义劳动者的失业,包括自愿与非自愿,显性与隐性

③狭义的劳动者失业,专指非自愿失业,研究的重点所在。

(二)按失业的成因划分P393 看书

摩擦性、结构性、周期性、技术性、季节性

(一)失业的积极影响P398

1.对社会来讲,一定程度的失业是必需的;

2.对劳动者个人来讲,一定时间的失业是人尽其才所必要的;

3.在我国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失业既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

(二)失业的消极影响

1.根据奥“肯定律”,失业是一种资源低效率配置,造成经济总量的损失;

2.失业扩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加剧两极分化;

3.对失业者生理和心理的损害;

4.影响社会治安,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5.人力资本的损失。

一般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大题

1.所谓一般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对其所属企业以外的组织同样具有适用性。

2.企业在通常情况下,不愿意单纯地为本企业员工提供适用性极强的一般训练。通常由社会上的职业技术学校来承担这项任务。

3.如果企业为员工提供一般培训,则合理的情况应该是员工自己负担接受一般培训的成本并享受其收益,

4. 受训人员并不直接支付培训成本,而是在培训期间接受了比原来更低的工资,培训结束后员工获得一个较高的工资率。

一般培训的成本与收益

特殊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大题

? 1.所谓特殊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

技术知识、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

或者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

提高的更多,对其他企业则没有什么意义或意义

明显低于培训企业。

? 2.员工一般不会为这种培训支付所有的费用。

? 3.现在企业在处理特殊培训的成本收益关系时

?(1)劳动双方达成默契,或订立长期劳动合同。

?(2)调整特殊培训的成本—收益结构。

?通常,与受过一般培训的员工相比,受过特殊培训的员工的辞职率要低一些。

?企业不愿意解雇受过特殊培训的员工,因为他们的离去会影响企业正常的工作次

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