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今字与通假字之辨析

古今字与通假字之辨析

古今字与通假字之辨析
古今字与通假字之辨析

古今字与通假字之辨析

提要古今字与通假字历来是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重点内容,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而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文章将通过对二者的辨析,来进一步了解二者的异同。

关键词古今字通假字本义引申假借

1、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定义

(1)古今字:

上古文字数量很少,一个文字往往除了表本义以外,还表引申义和假借义,因此经常会有一个汉字承载多项记义的功能,为减轻该文字所承载的负担,人们便另造一个或几个新字来分担记录原字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意义,造出来的字与本字就被成为古今字,古今字有先后之分,古今之别。

总的说来,有古字假借为其他用途而为其本义造今字、古字用于表本义而为其假借义造今字、古字用于表示本义而为其引申义造今字、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而为其本义造今字这几种情况。例如:“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不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人们便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与“暮”这一对古今字就属于古字假借为其他用途而为其本义造新字的情况。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习惯于借音表义,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音同本字,于是借用之,而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过:“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先秦两汉山于汉字规范化程度低,人们写字习惯以音同音近(包括双声、叠韵)字代替。特别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著之竹帛”重新写出来。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也就说,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实际上写的是白字,但是由于后人纷纷效仿,也就被广泛接受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又如“说”与“悦”、“蚤”与“早”、“当”与“倘”等,它们拥有的特点是“因音通假”,而且并存与同一个时期。

2、古今字与通假字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古今字与通假字历来是汉字教学与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所在。因为二者之间的区分和划界非常容易发生混淆。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尽管古字与今字有着时间先后顺序的差别,但古字在向今字演变的过程中,存在一个今字尚未完全退出使用,古字与今字并存、交替使用的时期,因此通假字定义中的在本有其字的情况下以某字代替某字,就包括了一部分古今字;还有一些由通假而造成的古今字,因为假借的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取代了本字变为通行字,这样它又属于古今字的范畴了。有人正是根据不同时代或者把它划归通假

字,或者把它划归古今字,从而造成混淆分歧的。

两个术语之间不仅在定义与性质上存在着一定的交叉混乱状况,在字音、字形以及意义方面的诸多联系致使二者非常容易被混淆。

从字音方面来说,古字与今字、通假字与本字之间都是以音同作为联系纽带的。所有的古今字都是同音字,而通假字也是以音同或音近作为判断依据的。

从字形方面来看,大部分古今字在形体上都有联系,今字往往是在古字基础上增加形符或声符后发展而来的;而通假字与本字间一般在字形上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也有少数古今字中今字与古字没有形体上的联系而通假字中通假字与本字间因形体相近而通假的例外情况。前者如“亦”与“腋”,后者如“拒”与“距”。

从字义方面来讲,古今字的今字与古字之间属于本义与引申义关系的在意义上必有联系,如“队”与“坠”,属于本义与假借义关系的在意义上大部分没有联系,如“辟”与“避”。而确定通假字的条件则是同音而不是意义上的联系,只要同音,无论是有没有意义关联的字都可以作为通假字来看待。

(2)区别:

首先,虽然历史上存在古字与今字并存、交替使用的时期,但是区分古今字和通假字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仍然是二者时间的差异性。时间上,古今字是在汉字分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们出现的时间有先后之别。与之相反,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则是一种共时的关系,它们同时并存,可以在同一时期的作品中以通假字来临时替代本字。这种弃本字而不用,却借用其他同音字或近音字的现象是当时社会的书写习惯与时尚,具有较强的约定俗成性和广泛的社会认知度。通假字的这种共时特征正是其与古今字的最本质区别。

字音上,古今字基本上都是同音字,而通假字中虽然也有同音字,但更多的却是音近字,或是双声叠韵,或是双声、韵部相近,或是叠韵、声母相近,或是声母相近、韵部也相近。

字形上,古今字中,在造新字时人们常常会对古字进行形体上的改造,以示区别。有加形旁的,如“然”与“燃”;改变形旁的,如“赴”与“讣”;略加变形的,如“大”与“太”,还有通假字造成的,如“后”与“後”;而通假字一般在字形上没有这种必然的继承关系,它们仅仅只是读音相同或相似而已,如“蚤”与“早”。即使有一部分通假字在字形上有部分相似,如“距”与“拒”,也只是因为它们在造字时选用了一个相同的形符,其共同部分都是各自原有的,而不是先有一个字,这只是一种用字上的巧合。

意义上,古今字的今字和古字之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意义联系。有时今字只承担古字的一个引申义,如“昏”与“婚”;有时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让古字表示引申义或假借义,如“莫”与“暮”;通假字只是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而在意义上毫不相干,借字和本字间各自有独立的意义,如“信”与“伸”等。

功能的差别可以看成是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古今字总体上来说可以看成是一种造字之法,因为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之上新造出来的。而相对来说,通假字则可以看成是一种用字之法,因为通假字的借字与本字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先后关系,而只是一种字的暂时借用,不管它使用的范围多么广泛,次数如何频繁,总体上来说,并不给汉字增加数量,也无关汉字形体与意义的发展。相比之下,古今字的产生与发展则同汉字的字形、汉字的音以及汉字的意义都有联系,而且,今字的产生直接影响了汉字数量的增加。因而,它的产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造字之法。

最后,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一个古字与一个今字相对。如“女”与“汝”相对。第二种是一个古字与多个今字相对。如古字“采”与“彩”、“綵”、“採”的对应关系。与古今字向比较,通假字中借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则分为三种情况,除与古今字一样有一个本字对应一个借字,一个本字对应多个借字的关系外,还有多个本字与一个借字相对的情况。如:“矢”的本意为“箭”,“誓”的本意为“誓言”,又为动词

“发誓”,“屎”的本意为“粪便”,在古籍中,却常常用“矢”来表示“誓”或“屎”。而古今字是没有这种对应关系的。

(3)其他观点:

乔魁生先生在其《谈通假字和古今字》一文中主张没必要区别古今字与通假字,认为二者并无太大区分意义,并且主张将古今字并入通假字之列。

首先他认为主张区别古今字与通假字者使用的四种区分方法根本无法将古今字和通假字真正的区分出来。他从字形来举例,如蹄,《说文》中说:“乐趟也??从金童声。”锤,《说文》中说:“酒器也,从金重声。”按上述理论来说,“撞”、“锤”的形旁都是“金”,应是古今字,可是“挪”、“锤”这两个字,却是通假字。

其次,他觉得在关于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无法正确掌握,而古今字和通假字数量有十分多,所以者无疑增大了教学难度与教学效果。

最后,他认为没必要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在阅读古书时,将古今字看做通假字不仅不会影响到阅读,而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史记·商君列传》:“汝可疾去矣, 且见禽。”这“禽”应是“擒”,为古今字,但可以看做通假字。

4、结语

古今字与通假字是汉语文字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尽管有人主张不必要将二者进行区分,但本人认为,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字符号,文字不仅是记音记义的符号,它身上往往也承载着一个民族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正是通过对这些文字的追根溯源,我们才能够了解到古时人们的某些生活状态,帮助我们了解到历史的变迁轨迹。古今字与通假字在定义、字音、字形及意义等方面有着众多的联系与区别,这些联系与区别能够帮助我们掌握汉字发展演变规律,所以在进行汉语学习与研究时,有必要对二者进行辨析。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年5月.

[2]徐艳.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J] .殷都学刊,2003年第2期.

[3]许华.试论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易混原因及区分方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4]黄文龙.也谈古今字与通假字之辨别[J].河南师范大学学,1998( 6 ).

[5] 杨运庚,周海霞.古今字与通假字之辨析[ J].安康师专学报,2004( 6 ) .

[6]乔魁生.谈通假字和古今字[J].辽宁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7]姚小林.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明确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必要性

明确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必要性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双水道中学莫丽莎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的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由此可见,在高中文言文的实际教学中重在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并不在于文言文专业知识的传授,但是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是不可回避的,它是学生读懂文言文的钥匙,是学生提高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石。并且,由于时代的隔阂,现代人在阅读古籍的时候更多的是通过后世的各种注解来了解古籍的意义,注释的准确与否,训诂术语的运用是否妥当,都直接影响到对文章原始意义的理解。为此,笔者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4年6月第1版,2006年2月第一次印刷)为依据,对古今字被误认为通假关系的现象进行讨论,明确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必要性。 例如: 1、第一册《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注:“说通悦。” 2、第一册《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注:“共通供”。 3、第一册《战国册·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注:“耆通嗜。” 4、第六册《齐桓晋文之事》“王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注:“说通悦。” 5、第三册《诗经·邶风·静女》:“说怿女美。”注:“说通悦。” 6、第三册屈原《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也。”注:“道通导。” 7、第五册《孟子·庄暴见孟子》:“今王田猎于此。”注:“田通畋” 这七个例句使用的都是“某通某”。分析起来,这七个“通”本应该表达的是通假关系,可是从例句可以看出“通”两边的字都属于古今字关系。既然是古今字,就得用它专属的训释术语,如在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诗经·邶风·静女》“说怿女美”注为:“说,后来写作悦。女,后来写作汝。”下面,笔者将对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关系作进一步考证。

古今字与同源字_假借字_通假字_异体字的关系

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宇、通假宇、异体字的关系 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 卢烈红 摘要 本文对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详加辨析,指出:古今字与同源字是部分重叠关系;与假借字有交叉的地方但颇有差别;与通假字在理论上没有关系,在实践上有纠葛但可以分辨清楚;与异体字迥然不同。 关键词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辨析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宇、遣假宇异体宁都是汉字学上的重要概念,‘它们所代表的冗种文字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L较复杂,古今字与其他四种现象颤不易分辨。本文辨析说明古今字与其他四种现象的关系,希望能为在这些问题上有困惑的读者提供一些帮助。一,古今字的界定及其产生原因略说为便于下文的辨析说明,首先需要对古今字加以界定,对其产生原因进行简要的介绍。对古今字的界定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立足古籍阅读,依据历代学者使用这个术语的实际,客观地进行综合、概括、认定。这种处理方法会将一部分通假字、异体字纳入古今字的范围。一种是立足揭示汉字发展规律,从学科术语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出发,以历代学者使用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加以改造,给出符合现代要求的界定。这种处理方法将古今字限定为一神与通假字、异体字等有别的文字发展现象。我们采用的是第二种思路。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如表示“返回”义的词原用“反”表示,后来用“返”表示,“反”、“返”在“返回”义上构成古今字;表示“昏暮”义的词原用“莫”表示,后来用“暮”表示,“莫”、“暮”在“昏暮”义上构成古今字。关十古今宁产生的原因,清代学者王筠((说文释例》卷八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这段话揭示了古今字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文字假借,一是词义引申。(一)文字的假借由文字假借造成的古今字又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某字被借走,为它的本义造新字,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如:须一鬃“须”字由表花纹条理的“彡”和表头部的“页”构成,其本义是胡须。((说文解字》:“须,面毛也。”由于“须”被借去表“必须”之义,于是本义另造“鬃”字表示(“鬃”今又简化为“须”)。然一燃“然”字下面的“…”实即“火”字“然”之本义是燃烧。《说文解字》:“然,烧也。”由于“然”被借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于是本义另造“燃”字表示。2.古字用于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形成古今字。如:采一彩“采”字的字形结构是“爪”在“木”上,本义是采摘。假借表文彩、色彩。后为假借义造“彩”字。辟一鹳“辟”的本义是法律、法度。《说文解字”:“辟,法也。”假借表开、开辟。如《苟子·议兵]》:“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后为假借义造“阴”字(“牌”夸又简化为“辟”)。(:)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造成一词多义,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字多艾。为了表义明确,为r 减轻原字的负担,于是图口霜哥孕语文知识 2007年第1期新造字分担原字的义项,形成古今字。具体情况亦有二:1.让原字表本义,为引申义造新字。如:昏一婚“昏”本义是黄昏。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行,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后为引申义造“婚”字。景一影“景”本义是日光。《说文解字》:“景,光也。”阴影在有光的条件下才会产生,正如<颜氏家训·书证篇》所言:“凡阴影者,因光而生,故即谓为景。”也就是说,“景”由日光引申出阴影之义。后为引申义造“影”字。2.让原字表引申义,为本义造新字。如:丞一拯“丞”在甲骨文中的构形特点是:文掉入陷阱中,有人用手相救。故芡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五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要求】 ①找出下列句中的古字、通假字、异体字; ②写出与古字、今字、异体字分别相应的今字、本字、正体字并解释其义(今字、 本字、正体字字明即义明者,则不再作解); ③说明非通用字与通用字之间的关系。 【说明】 ①古字、通假字、异体字合称为非通用字,今字、本字与正体字合称为通用字。说 明非通用字与通用字之间的关系,即说明它们是属于古今、还是通假、拟或是异正 的关系。关系不属古今、通假、异正者,无须说明。 ②每小题后括弧里的内容为参考答案。 (一)《尚书》二则 1.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敘。(錫——赐,赐给。通假字) 2.土爰稼穡。(爰——曰,此谓具有。通假字) 3.九族旣睦,平章百姓。(平——辨,辨别;章——彰,表彰。均通假字) 4.寅賓出日,平秩東作。(平——辨,辨别。通假字)(注:后文“平秩”之“平”,同此) 5.厥民因,鳥獸希革。(希——稀。通假字) 6.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朞—期,一整年。异体字。有—又。通假字)(二)《〈周易〉六则》之一、二、六则 7.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見——现,显现。古今字) 8.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知——智。古今字) 9.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知——智。古今字) 10.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見——现,显现,呈现。古今字) 11.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說——悦。古今字) 12.齊也者,言萬物挈齊也。(挈——洁。通假字) 13.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薄——搏。通假字)(三)《〈老子〉六则》之一、二、五、六则 14.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已——矣,了。通假字) 15.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殆——怠,倦怠。通假字)(四)《〈春秋繁露〉二则》之《人副天数》 16.是故人之身,首而員,象天容也。(——颁,大头。員——圆。均通假字) 17.腹胞實虛,象百物也。(胞——脬,膀胱。通假字) 18.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爲帶。(二“要”—腰。古今字)(五)秦医缓和 19.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被——披,披散。古今字) 20.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張——胀。古今字) 21.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忘——亡,失去,丧失。通假字) 22.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爲四時,序爲五節,過則爲菑。(菑——灾。异体字) 23.主相晉國,於今八年,晉國無亂,諸侯無闕,可謂良矣。(闕—缺,谓失礼。通假字) 24.國之大臣,榮其寵祿,任其大節,有菑禍興,而無改焉,必受其咎。(同22)

试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古今”字是文字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是一种历时的文字更替;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的某一部分意义而早的字。“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由上述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相同点,二者都有字的相互对应关系,其中古今字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关系,通假字是本字与(借字)之间的关系。那么古今字与通假字同属于古书中的用字方法,但是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二者的概念出发。此次主要以王力先生编《古代汉语》文选中的通假字与古今字为例对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以论述,以揭示出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下面分别从它们的间差别,意义差别,形体差别,关系差别和功能差别五个方面举例介绍它们的区别: (一)时间差别 古今字,顾名思义,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所以有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古字总是在今字之前间生的。但是,这种先后顺序是相对的,清代段玉裁所说的“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为今,汉为古则严师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就很好的揭示了这种时间的相对性,所以它们之间不是古今字的关系,而是通假字的关系。 (二)意义差别 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之间意义上一般有联系,而通假字的本字与

借字之间一般则无意义上的联系,它的基本借字原则是音近或音同。《左传。独之武退秦》中的“不亦说乎”,“说”都是“悦”的古字,表示“喜悦,高兴”的意思;“说”在以前是多意的,它不仅有“说明”的意思,又有“喜悦”的意思,而后来,“喜悦”的意思就由“悦”来表示了,所以“悦”成为“说”的今字只是承担了一部分意思;而通假字虽然也有借字与本字意义相关的,但毕竟是少数,不是作为它们间的主要联系来看的,像“帅”与“率”,“胥”与“须”之类的字,它们被划为通假字仅仅是因为“帅”与“率”间相同,“胥”与“须”音相同而已。 (三)形体上的差别 古今字中,古字和今字在形体上一般有造字的相承关系。今字一般是通过增加偏旁或改换偏旁而造的新字,这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增加偏旁,王力《古代汉语》中给出的解释是“属,嘱托,后来写作嘱”,因为“嘱托”与口说说有关系,所以增加意符“口”;(2)改换偏旁;如“禽兽偪人”里的“偪”王力《古代汉语》给出的解释是“偪,后来写作逼,这里是威胁的意思”,这里就是把意符作了改变,以表明新的意思。通假字是以音近作为基本联系,很多形声字具有相同的声符,它们的发音基本一致,如果互为通假字,也就难免会在声符相同上使得相互之间形体要近,所以我们不能光凭形体就简单的分辨出古今字和通假字。 (四)关系差别 古今字和古今与今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两种情况:(1)一个古字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 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汉字也是这样。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高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 (一)什么是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 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 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战》) ③ 于是翦其发。(《顺民》) ④ 臣错茅臣。(《晁错传》) ⑤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韩之战》) 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古今字与通假字都是古书中的用字方法,要了解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首先必须从二者的概念出发。古今字——指古今同词异形而又有区别意义的一组字。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的某一部分意义而早的字。通假字是指“与…本字?相对,本有其字的同音替代字(同音也包括音近在内)。由上述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相同点——二者都有字的相互对应关系.其中古今字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关系,通假字是本字与(借字)之间的关系。那么怎样辨别两个字之间是古字与今字的关系还是本字与借字之的关系?这主要就要从 二者之间的区别来看了。 (一)时间差别 古今字,顾名思义,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所以有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古字总是在今字之前产生的。但是,这种先后顺序是相对的,清代段玉裁所说的“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就很好的揭示了这种时间的相对性。《诗经.风雨》里“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一句中的“县”字就是古今字一个很好的代表。《说文解字》中说:“县,系也”。徐铉注:“此本县挂之县,借为州县之县,今俗加心别作悬义。”由此可知“县”比“悬”产生得早,也就是说“悬”是“县”的今字。另外看《诗经.七月》里“四之日其蚤”一句,在此句中,“蚤”是通“早”,指“早朝,是一种祭祀仪式”。在《左传.隐公元年》中有“不如早为之所”句,而《论衡.问孔》中又有“颜渊蚤

死”句,《论衡》成书在《左传》、后,可见“蚤”字通行的同时,“早”已存在。所以它们之间不是古今字的关系,而是通假字的关系。 (二)关系的差别 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两种情况:(1)一个古字与一个今字相对。如“女”与“汝”相对。“女”有“女子、女儿”的意思,但它又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后来另造“汝”代替,如《左传.齐桓公伐楚》中“女实征之”里的“女”。(2)一个古字与多个今字相对。如古字“采”与“彩”、“綵”、“採”的对应关系。“采”的本意是“采摘”,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里的“采”即为本意。但在”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中“采”则假借为“彩色”之意,后改写为“彩”。“采”又有“彩绸”的意思,《汉书》:“文采千匹”中的“采”后来就写成“綵”。为了区别,后人又造了一个“採”字来表示“采摘”这个本意。这样,“采”与“彩”,“采”与“綵”,“采”与“採”就形成了三对古今字。与古今字向比较,通假字中借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则分为三种情况,除与古今字一样有一个本字对应一个借字,一个本字对应多个借字的关系外,还有多个本字与一个借字相对的情况。如:“矢”的本意为“箭”,“誓”的本意为“誓言”,又为动词“发誓”,“屎”的本意为“粪便”,在古籍中,却常常用“矢”来表示“誓”或“屎”。而古今 字是没有这种对应关系的。 (三)意义差别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人文学院《古代汉语》课程论文 题目: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14班 姓名:阿斯耶.玉苏普 学号:11010401 指导教师: 课程序号:1406 成绩:

古今与通假字的异同 摘要:古书难读的一个最重要哦的原因就是古书中的用字情况很复杂,它反映了语言系统的发展文字系统演变之间的矛盾,以及文字系统本身的规范与简化等矛盾。古书中的用字方法有几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和繁体字。这四种方法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表现方式。有联系又有区别。现在要重点解释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古今字和通假字都是古书中的用字方法。又有区别,又有联系。是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用字现象;同一个词,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记录。 关键词:古今字通假字区别联系 古今字和通假字都是古书中的用字方法,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必须得从基本的概念出发。上古时代,由于词义引申,文字假借等原因,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一字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是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称为《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称为《古字》。 通假字是指古人用字写此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代替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同借字。 财→材涂→途 倡→唱底→砥 静→净政→征 上述是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概念,从中能看出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一.两者的区别 (一)时间差别 我们划分它们应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同一个字的发展变化状况,古字和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于纵的方面。古字总是在今字的前面产生的,但是这种先后顺序是相对的,清代段玉裁所说的“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就很好的揭示了这种时间的相对性。如“然——燃”,“县——悬”。 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则是同一个时期出现的,而通假字则是研究同一时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属于横的方面,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倍”通“背”,又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史记·滑稽列传》),“趣”通“促”。“倍”和“背”、“趣”和“促”是同时存在的字。 (二)关系的差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007-04-12 10:50:37)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汉字也是这样。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高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 (一)什么是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 ①楚始得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 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战》) ③于是翦其发。(《顺民》) ④臣错茅臣。(《晁错传》) ⑤脉偾兴,外彊中干。(《之战》) 以上加“”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我们划分它们应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同一个字的发展变化状况,古字和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于纵的方面,如“然——燃”,“县——悬”。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则是同一个时期出现的,而通假字则是研究同一时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属于横的方面,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倍”通“背”,又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史记·滑稽列传》),“趣”通“促”。“倍”和“背”、“趣”和“促”是同时存在的字。 二、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如“布帛长短同,而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其中“贾”是分化前的古字,后来表商人义的词用原字形,表价格义的词另造“价”字,“贾”和“价”就成了一对古今字,商人义的“贾”和价格义的“价”两义密切相联。又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即为“返”,这一对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也很明显,而通假字一般意义上没有联系。如“蚤”和“早”、“倍”和“背”、“趣”和“促”等,意义上毫不相干。三、古今字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一种是以古字作为声符构成今字。如“禽’字的意义是指飞禽,又用它表示“擒获”的意义。后来以“禽”为声符加上义符“手”构成今字“擒”。又如“其”加上义符“竹”构成今字“箕”。大多数古今字都表现为这种结构关系。如“昏——婚”、“要——腰”等等。另一种是改换古字的义符创造新字。如“说”字既表示游说,又表示喜悦的意思。后来把“说”的义符“言”换成义符“忄”,构成今字“悦”;又如“讣——赴”,义符“走”换成义符“言”构成今字“讣”。再如“错——措”、“竟——境”等。但这种结构关系的古今字远不如前一种多,通假字并不一定都具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归”通“馈”。又如“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繷风·七月》),“剥”通“扑”,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摘要《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是一部有参考价值、实用的、旨在帮助人们读通古书的古汉语字典,本文就其编纂特色、分类原则和具体内容进行了评介。 关键词《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通假古音例证 王海根先生编纂的《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是一部颇有参考价值、很切实用的古汉语字典,值得向读者推荐。 通假现象是汉字特有的现象。汉字是一种形意体系的文字,它字数众多,形体复杂,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秀才提笔多忘字”的情况。握管挥毫忽然想不起某个字该怎么写,有的时候就来个简便的办法,写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久而久之,约定俗成,这个字就被认为是通假字。汉代学者郑玄曾经说过: 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 这一段话见于南朝陈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他从何处引来,没有交代,想来应该是有依据的。这话说明了通假字出现的原因,非常深刻。 古代汉语里有不少通假字,这成为人们阅读古书的障碍,读古书不明通假字,则会或曲解文意而出谬误,或望文生训而贻笑大方。所以古代学者将“破假借”作为读通古书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求学人在此多下功夫。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里面有“通说”一卷总结他治学心得,共十二条,第一条“经文假借”讲的就是古代汉语里的通假字问题。文章一开始就说: 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

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同源词的区别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都是汉字学上的重要概念,它们所代表的几种文字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如表示“返回”义的词原用“反”表示,后来用“返”表示,“反”、“返”在“返回”义上构成古今字;表示“昏暮”义的词原用“莫”表示,后来用“暮”表示,“莫”、“暮”在“昏暮”义上构成古今字。古今字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文字假借,一是词义引申。(一)文字的假借由文字假借造成的古今字又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某字被借走,为它的本义造新字,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如:须一鬃“须”字由表花纹条理的“彡”和表头部的“页”构成,其本义是胡须。(说文解字》:“须,面毛也。”)由于“须”被借去表“必须”之义,于是本义另造“鬃”字表示(“鬃”今又简化为“须”)。然一燃“然”字下面的“…”实即“火”字“然”之本义是燃烧。《说文解字》:“然,烧也。”由于“然”被借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于是本义另造“燃”字表示。2.古字用于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形成古今字。如:采一彩“采”字的字形结构是“爪”在“木”上,本义是采摘。假借表文彩、色彩。后为假借义造“彩”字。辟一鹳“辟”的本义是法律、法度。《说文解字”:“辟,法也。”假借表开、开辟。如《苟子·议兵]》:“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后为假借义造“阴”字(“牌”夸又简化为“辟”)。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造成一词多义,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字多词。为了表意明确,减轻原字的负担,于是新造字分担原字的义项,形成古今字。具体情况亦有二:1.让原字表本义,为引申义造新字。如:昏一婚“昏”本义是黄昏。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行,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后为引申义造“婚”字。景一影“景”本义是日光。《说文解字》:“景,光也。”阴影在有光的条件下才会产生,正如<颜氏家训·书证篇》所言:“凡阴影者,因光而生,故即谓为景。”也就是说,“景”由日光引申出阴影之义。后为引申义造“影”字。2.让原字表引申义,为本义造新字。如:丞一拯“丞”在甲骨文中的构形特点是:文掉入陷阱中,有人用手相救。故芡本义为“救”。引申为辅助、丞相等义。后为本义造“拯字。奉一捧“奉”的古文字构形中有两手,其本义是捧。如《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土。”引申为呈献、供给等义。后为本义造“捧”字。 一、古今字与通假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战》)③于是翦其发。(《顺民》)④臣错茅臣。(《晁错传》)⑤张脉偾兴,外彊中干。(《韩之战》)以上加“”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古今字的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上古字少,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务,为了减少其兼职,后世便另造新字来分担。比如共字,在上古就兼有同个记词职务,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①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礼记?曲礼》)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④民不知礼,未生其共。(《城濮之战》)例①是共同的意思,例②是供给的意思,例③是拱揖的意思,④是恭顺的意思。一个人字身兼四职,也就是分别记录了四个不同的词。 通假字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①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②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

(完整版)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第二单元 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寤:通“ ” , 倒逆。 注 P97 例句: “ 公寤生 , 惊姜氏 , 故名曰寤生 , 遂恶 之。” 无:通“毋” ,不要。注 P99 例句: “不如早为之所 , 无使滋蔓。” 阙:通“掘” ,挖掘。注 P103 例句:“ 若阙地及泉 , 隧而相见 , 其谁曰不然 ?” 古今字 : 大: 今字“太” , 表示尊称。注 P98 例句 : “请京 , 使居之 , 谓之京城大叔。” 辟: 今字“避” , 避免。 注 P99 例句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 厌: 今字“餍” , 满足。 注 P99 例句 : “对曰 : 姜氏何厌之有 ! ” 尝: 今字“ ” , 副词 , 品尝 , 体会滋味。注 P102 例句:“小人有母 , 皆尝小人 之食矣 , 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 : 佗:同“他” ,其也,另外的。注 P98 例句: “佗邑唯命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 叔。” : 同“昵” , 亲近。注 P100 例句 : “公曰 : “不义不 , 厚将崩。” 《公 孙 无 知 之 乱》 通假字: 绌: 通“黜” , 贬低。注 P109 例句 : “衣服礼秩如 , 襄公绌之”。 游: 通“ , 出行 , 乐。注 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 通“ ”, 抵 。 注 P110 例句 : “我奚御哉 ! ” 税: 通“脱” , 解脱桎梏。 注 P113 例句 : “管仲请囚 , 鲍叔受之 , 及堂阜而税 之” 古今字 : : 今字“嫡 ” , 正妻所生长子。 注 P109 例句:“衣服礼秩如 ”。 见: 今字 “现” , 出现。注 P110 例句 : “彭生敢见” ! 坠: 今字“ ”, 坠落。 注 P110 例 句 : “公惧 , 坠于车”。 反: 今字 “返” , 返回。注 P110 例句 : “反, 诛屦于徒人费”。 路: 今字“辂” , 古代的一种大车。 注 P112 例句 : “公丧戎路 , 传乘而归”。 辟: 今字“避” , 躺避。注 P112 例句 : “秦子 , 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 , 是以皆 止” 异体字:

古今字的演变

古今字的演变 【内容摘要】: 古今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孳乳分化现象, 导致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部分汉字承担的语义过多, 影响交际。古今字是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先后出现在不同时代、表示同样意义而形体不同的一组字叫古今字,它是由于部分汉字承担的义项过多影响交际而分化产生的。古今字与通假字、假借字、异体字、同源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对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的含义究竟该怎样界定,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些方面的分歧甚至是根本性的。因此,我们认为对古今字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关键词】:古今字通假字假借字同源字演变 【正文】 一、古今字的含义 (一)定义:简单的说就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字。使用年代较早的是古字,使用年代较晚的是今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文字现象, 早在汉代人们便注意到了它, 但是缺乏专门研究,受到普遍重视始于清代。古今字是就某一字义用字不同来说的①。例如“尉”既是“熨”的古字,又是“慰”的古字,前者是就“尉”的本义说的,后者是就引伸义说的。古今字是相对而言的。今字如果再产生了后起字,对后起字来说,它又是古字。例如,“前”的本义指剪断,后来造了一个“剪”字,因此,“前”是

“剪”的古字,“剪”又是今字。由于今字产生在古字之后,也称作后起字。 对古今字的概念,上面已做了解释,对它的理解,还应注意由于造今字,所以借字就成了古字。如“说——悦”,作喜悦时,“悦”字借用了“说”,写作“喜说”、“不说”,后因有了专字(今字“悦”),那么由于造字时间不同,有先有后,构成了古今关系②。 (二)古今字的分类: 1、字义完全相同,如:墅/野等;一是字义部分相同,如莫/暮、景/影、辟/避等。这一类古今字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的产生不涉及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属同字异形,是异体字的一类。 2、这一类古今字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是古字在发展上孳乳分化的结果。第一种是由古字的本义产生如:“莫”,本义指日落天晚,“莫”假借用作无定代词,而它的本义另造了一个“暮”字。再比如:止/趾、要/腰、衰/蓑、求/裘、匪/篚、其/箕、匡/筐、然/燃、益/溢、禽/擒等。 3、今字是古字的引申义产生的。比如,“景”本义指日光,引申指明暗形成的影子,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影”字。再比如:弟/悌、解/懈、责/债、竟/境、坐/座、中/仲等。 4、今字是由古字的假借产生的。“辟”,本义指法,假借义用作逃避,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避”字。再比如:辟/僻、辟/嬖等。古今字与汉字的形体演变无关; 古今字的古今是相对的, 没有整体划一的分界时限③。 大家都知道,“古”相对于“今”,如果没有“今”便无所谓“古”。譬如一个字, 原来用它书写两个意义, 后来其中的一个意义使用今字书写, 于是原来的那个字书写这个意义时就相对而言成了古字。原来的那个字书写另一个意义时, 由于并没有相应的今字, 它是不能被叫做古字的。如果这时候也叫它古字, 显然是违背事理的。由此可见, 古字是书写某一意义时的字, 而不是书写所有意义时的字。古字是书写某一意义时的字, 它在某一意义上与今字产生一对一的关系; 同一个古字的意义范围等于与之相应的今字的意义范围。 二、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清代学者王筠(《说文释例))卷八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word版本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 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

教学论文: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

浅议中学语文教材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内容提要]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注释称谓(即关于“通”、“同”的处理)历来颇受争议,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有关注释称谓也没有明确说明。本文将从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的定义及课本注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同 中学语文教材版本几经改革,无论旧大纲,还是新的课程标准,都明确要求培养中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这将为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了解祖国文字发展演变打下基础,同时还能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所以,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对中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我在查阅不同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版本时,发现古代文学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比例在逐步增大。以初中教材为例,1993年版语文教材共计课文172篇,古代文学作品50篇,占教材近30%的比例;

2001年版教材176篇课文,古代文学作品76篇,占43%。同时,发现不同时期的语文教材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注释称谓也不尽相同。 1988年版初中语文教材部分字词注释: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课本注释:还通“旋”,回转、掉转的意思。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课本注释:汤通“烫”,用热水焐的意思。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课本注释:齐通“剂”。 《论语六则》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本注释:说通“悦”,愉快的意思。 《狼》:“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课本注释:止通“只”。 1993年人民教育版初中教材部分字词注释: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课本注释:还同“旋”,回转、掉转的意思。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课本注释:汤同“烫”,用热水焐的意思。

试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试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摘要】:古今字与通假字同属于古书中的用字方法,但是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本文主要以王力先生编《古代汉语》文选中的通假字与古今字为例对二者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以论述,以揭示出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其中尤以二者间的不同点为论述重点,分别从它们的时间差别,意义差别,形体差别,关系差别,功能差别等方面加以论述,以便能够使我们对二者进行更好的区分。 【关键词】:古今字,通假字,联系,差别 古今字与通假字都是古书中的用字方法,要了解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首先必须从二者的概念出发。古今字是指“在某一词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异中有同的若干字,原来的字称古字,后造的字称今字(也称分别字、区别字)。”1通假字是指“与‘本字’相对,本有其字的同音替代字。”2 (当然这里的“同音”也包括音近在内)。 由上述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相同点——二者都有字的相互对应关系.其中古今字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关系,通假字是本字与通假字(借字)之间的关系。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辨别两个字之间是古字与今字的关系还是本字与借字之间的关系呢?这主要就要从二者之间的区别来看了。 下面分别从它们的时间差别,意义差别,形体差别,关系差别和功能差别五个方面举例介绍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时间差别 古今字,顾名思义,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所以有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古字总是在今字之前产生的。但是,这种先后顺序是相对的,清代段玉裁所说的“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就很好的揭示了这种时间的相对性。《诗经.风雨》里“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一句中的“县”字就是古今字一个很好的代表。《说文解字》中说:“县,系也”。徐铉注:“此本县挂之县,借为州县之县,今俗加心别作悬义。”由此可知“县”比“悬”产生得早,也就是说“悬”是“县”的今字。另外看《诗经.七月》里“四之日其蚤”一句,在此句中,“蚤”是通“早”,指“早朝,是一种祭祀仪式”。在《左传.隐公元年》中有“不如早为之所”句,《庄子.秋水》中有“鸱鸺夜撮蚤察末”句,而《论衡.问孔》中又有“颜渊蚤死”句,《论衡》成书在《左传》、《庄子》后,可见“蚤”字通行的同时,“早”已存在。所以它们之间不是古今字的关系,而是通假字的关系。 (二)意义差别 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之间意义上一般有联系,而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之间一般则无意义上的联系,它的基本借字原则是音近或音同。下面来看几个例子:《孟子.许行》中“秋阳以暴之”里的“暴”是“曝”的古今字,《说文解字》中有“暴,晞也”,而它的今字“曝”表示的正是“暴”的本意“晞”,可见古字和今字在意义上是有一定联系的,另外“说”与“悦”字的关系也是如此,它们在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作品选中多次出现,如《诗经.静女》中的“说怿女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说”以及《论语.学而》中的“不亦说乎”等等,这些句子中“说”都是“悦”的古字,表示“喜悦,高兴”的意思。“说”在以前是多意的,它不仅有“说明、解释”的意思,又有“喜悦”的意思,而后来,“喜悦”的意思就由“悦”来表示了,所以“悦”成为“说”的今字只是承担了其中的一部分意思。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而通假字虽然也有借字与本字意义相关的,但毕竟是少数,不是作为它们间的主要联系来看的,像“帅”与“率”,“胥”与“须”之类的字,它们被划为通假字仅仅是因为“帅”与“率”音相同,“胥”与“须”音相同而已。 (三)形体上的差别 古今字中,古字和今字在形体上一般有造字的相承关系。今字一般是通过增加偏旁或改换偏旁而造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