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某生平简介

某某生平简介

某某生平简介
某某生平简介

***同志生平简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亲朋好友,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为***同志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沉痛悼念***同志奋斗的一生,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8月9日(农历2011年7月10日)中午12时去世,享年79岁。

***同志于1933年8月1日生,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2月至1949年6月,在普宁南阳山副官处工作,任勤务员;1949年6月至1950年11月,在普宁县九团供管科工作,先后任事务长、缝衣所保管; 1950年11月至1952年2月,参加南阳山老六区土改队,任总务长;1952年2月至1953年4月,在普宁县农村经济调查队工作,任副组长;1953年4月至1957年9月,在梅林十二区公所(梅林大乡)工作,先后任统计、生产助理;1957年9月至1963年6月,在南阳山公社计委会工作,先后任中心统计、主办;1963年6月至1968年9月,在梅林公社工作,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1968年9月至1971年10月,先后参加普宁县毛泽东同志宣传大队(驻大坪)、“五七”干校;1971年10月

至1984年11月,在船埔公社工作,先后任生产助理、党委(革委)办公室主任、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宣传委员;1984年11月至1993年9月,在普宁县(市)人大办工作,任干事(副科级);1993年9月,在普宁市人大办光荣离休。

在***同志因病住院期间,其家人及子女,竭尽全力悉心关照,精心护理,尽力求医,多方邀请专家诊治;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也多次过问、办公室同志时常关照探视,总是盼望他能早日康复、健康长寿,怎奈药石无效,回天无力。

***同志的一生,是勤勤恳恳的一生,任劳任怨的一生,无论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都是一心一意工作,毫无怨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业爱岗,默默奉献。他重视理论学习,始终坚持研究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公道正派,襟怀坦白,清正廉洁,生活俭朴,严于律己,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在同事戚友中享有较高威望、良好口碑。他对儿女从严教导,以父亲博大,宽厚的胸怀,影响着儿女们的为人,为事;更为自己,为党,为人民培养出了好儿女。

***同志在他工作的岗位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获得了很多荣誉,曾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

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党失去了一名好同志,好党员,好干部。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那种为人正直,忠厚坦率的高尚品德;那种严父教子,宽大博爱的胸怀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记取。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尊敬和爱戴的老干部深感悲痛。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优良作风、光辉业绩,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希望家属及亲朋好友化悲痛为力量,以***同志为榜样,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积极向上,以慰籍***同志的在天之灵。

***同志,安息吧!

2011年8月11日

李白简介

李白简介 【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主要作品】

贺之章简介 贺之章: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唐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太子洗马德仁之孙。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 贺知章少时以诗文闻名,神龙年间(705—707)已名扬京城。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贺知章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为一代清鉴风流之士。尤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方止。曾与张旭、崔宗硅《海录碎事》亦将其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贺知章还与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故时人也常以“贺张”称之。两人也经常同游,“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施宿《嘉泰会稽志》)他曾撰写《龙瑞宫记》、《会稽洞记》,还被推荐入丽正殿书院编撰《六典》。他写的诗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等都是脍灸人口、千古传颂的不朽名篇。

唐代诗人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生平简介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连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徒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由)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误。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间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轶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莆齐名,也称“李杜”。 2、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3、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 ),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生平简介范文

xxx 同志生平简介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追忆xxx 同志为党为人民辛勤工作的一生,寄托我们的哀思……XXXX 年XX 月XX 日(农历XXXXXX)XX 点,xxx 同志因病治疗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XXXX 岁。 xxx 同志XXXX 年XX 月XX 日出生于XXXXXXXX。XXXX 年XX 月参加工作。XXXXX 年XXX 月至XXXX 年XX 月在XXXXXXX 工作;XXXX 年XX 月至XXXX 年XX 月在XXXXXX;XXXX 年XXXX 月至XXXX 年XX 月在XXXXX;XXXX 年XX 月至XXXX 年XX 月在XXXXXX;XXXX 年XX 月至XXXX 年XXX 月在XXXX 工作;XXXX 年XXXX 月退休。 xxx 同志是一位优秀的XXXX。 她从事XXXX 工作近XXXX 年,始终忠诚于党的XX 事业。任教期间,xxx 同志多次被市、乡、校评为XXXX。无论是在XXXX,X 都能以XX 为家,以XX 事业为中心工作,一心一意为XX 的发展出谋划策、出力流汗;X 长期奋斗在XX 事业的第一线,默默耕耘,任劳任怨,以扎实的XX 能力和科学的管理水平为XX、为XX 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X 一心为XX 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XX 和社会的好评。 xxx 同志是一位出色的XXXX。X 在我市X作文XXX 组建时调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由XXXX 工作者向XXXX 的转型,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连续工作XXXX 年直至退休,参与和见证了我市XXXX 的艰难历程。工作中,她忠于职守,勤勉认真,不断学习,认真贯彻党和政府关于企业改制和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X 身体力行,调查研究,与基层干部职工打成一片,长期工作在企业改制第一线,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我市的XXXX 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xxx 同志在家是一位好XX、好XX。X 家较为贫寒,父亲长期工作在外,家中XX,一家XX 人,身为XX,她比同龄人涉世较早,自小便与母亲分担起家庭重任。成家立业后,含辛茹苦,养育XX,对子女从严教育,严格要求,XX 个个好学上进,勤奋努力,他们先后进入大学深造,相继参加工作,成为了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xxx 同志生活简朴,意志坚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XX 为人正派,办事公道,严于律己,光明磊落,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直至退休后,仍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我市的社会发展事业。 我们追忆xxx 同志,就是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XX 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学习XX 那种不屈不挠,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坚强毅力;学习XX 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学习XX 在家做一个好儿女、好母亲、好家长,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好教师、好干部。我们要像XX 那样,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积极进取,默默奉献,以此来告慰xxx 同志在天之灵!xxx 同志安息吧!XXXX 年XX 月XX 日

诗人李白生平资料简介

诗人李白生平资料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李白的生平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在中国诗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唐诗的巅峰存在。李白的为人豪放不羁,喜欢喝酒作诗,尤其是喝完酒之后经常诗兴大发,将自己的豪情诉诸笔下。 李白出生于701年,具体出生地点已经很难考证了,现在也有不少地方在争李白故乡这个名头,而且他的出身也相当离奇,家世、祖上都没有什么记载,有的说他的祖上是李建成或是李元吉。李白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在15岁的时候就能做诗赋,而且他非常喜欢剑术,剑术独成一家。 在24岁的时候李白离开了故乡来到了蜀地,在蜀地游览了一番之后出蜀,在27岁的时候经过好友孟浩然的介绍成为了前宰相的孙女许氏的丈夫,从此在安陆定居。李白一直想要进入官场,曾多次上书想要求见当地的长史但是因为遭到别人的诽谤都没有成功,后来30岁的时候游于长安,辗转于王公贵族之间都没有收获,失意潦倒的李白最后选择了回到安陆家中,隐居生活。 恰好之后唐玄宗崇尚道教,而李白自己也深受道教影响,在一次玄宗狩猎的时候,献上了《大猎赋》正好契合当时玄宗的心情,之后得以进入长安,受到了贺知章等人的称赞,但是依旧没有得到重用,

因此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离开了长安,前往山东一带。后来因为贺知章等人的推荐,李白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但是唐玄宗也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宫廷的文人,根本不参与什么朝政。之后因为在安史之乱以后参与到诸王叛乱,虽然被免于一死,但是还是被发配到了夜郎,之后在762年的时候病逝于床榻之上。 李白的家世李白于701年出生在绵州昌隆县,而李白的家人、家世方面的资料都不详。但是在一些史料中稍微有提及一些李白的资料。在《新唐书》中说李白的先祖是兴圣皇帝,兴圣皇帝的九世孙便是李白。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的话,推算下来李白就与李唐诸王是同宗的,李世民就是李白的同辈族兄。而在其他的史料中,也有把李建成和李元吉说成是李白的先祖的。 虽然上述史料有李白家世的相关资料,但是谁也不能拍拍胸脯就说李白的先祖就是哪一个,毕竟年代久远,加上并没有关于李白家世的确切的记载,以上的史料也只能借鉴。 李白作为唐朝著名的诗人,在五岁的时候开始读书,在十五岁的时候便已经作了多首诗作,也开始逐渐地接触道家思想。在李白44岁的时候,结识了当时困守洛城的杜甫。结识杜甫的时候,李白已经名扬全国,但是李白并没有因此而感觉高人一等,两个人在洛阳城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同饮酒作诗,共同切磋。 李白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五十七岁的时候还经历了狱中生活,虽然被宋若思等人营救出来,但是在之后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处在颠肺流离之中。762年,李白在金陵因病逝世。

(完整版)唐代诗人张九龄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张九龄生平简介 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一名丞相。下面是为你搜集张九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张九龄少有才名,弱冠中进士。13岁时,他的文章就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入仕后,张九龄曾提醒当时有名的宰相宋璟,让他举人唯贤。得到了宋璟的肯定。还上书皇帝,让他任官要消除重内轻外的毛病。 开元四年,张九龄和宰相宋璟闹了矛盾,回家赋闲。在此期间,开辟了大庾岭,开凿梅关古道,贯通了南北交通,造福了当地人民,为广州的贸易发展和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开元九年,张九龄的恩师张说拜相,张九龄也因为政绩突出被屡次提升。十四年,张说被罢免,张九龄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职。十七年,张说被重新启用,但第二年便得了重病。他重病期间多次推荐张九龄为相。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拜相。当时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要被斩首。张九龄认为他有谋反之相,上书皇帝请求杀了安禄山。唐玄宗没有同意。 在张九龄任宰相期间,大唐王朝虽然处于极盛时期,但同时也隐

藏着许多社会矛盾。对此,张九龄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农业发展,整顿了吏治,使得朝廷面貌焕然一新。 李林甫忌妒张九龄的才能。当时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失败,被流放。李林甫对皇帝说: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因此,张九龄也受到牵连,被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被罢免后,大唐王朝疾速走向衰落,并最终引发“安史之乱”。 四年后,张九龄回乡探亲,病死于自己家中。死后,唐玄宗赐谥号文献,追封为荆州大都督。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张九龄的话,杀掉安禄山,特地派人来到广州纪念张九龄。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唐代伟大的政治家、诗人张九龄在与当时的大奸臣李林甫的政治斗争中失败,遭到诽谤排挤后被罢相,遭贬荆州长史,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千古名作《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作者对着明月思念远方家乡亲人的诗。该诗的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已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此句起笔意境雄伟,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营造了一种辽阔广大的海上景象。而“天涯共此时”的意思是,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在这个时候也应该和我一样,在遥望着这样一轮明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 第二句紧接上句,以“怨”和“竟夕”两个词表达出诗人的思念

李白个人生平简介

李白个人生平简介 导语:李白作为“诗仙”被众人熟知,大家都读过很多李白的诗,但是可能大家对李白这个人不太了解。下面橙子为大家收集了一些李白的资料,大家快来看看吧!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李白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2]辞亲远游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XXX同志生平介绍

XXX同志生平介绍 XXX同志,男,汉族,19XX年2月出生于XX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1年4月参加工作,195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XXXX年1月13日2点10分,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3岁。 1951年4月至1952年2月,XX县XX区XX乡财粮; 1952年3月至1954年6月,XX县XX区政府文书; 1954年7月至1955年9月,XX县纪委干事; 1955年10月至1956年6月,XX县委党训班副主任; 1956年7月至1956年12月,XX省委党校学习; 1957年1月至1958年1月,XX县监察委员会副书记; 1958年2月至1958年7月,XX县XX乡党委书记; 1958年8月至1961年6月,XX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61年7月至1965年6月,XX县民政科科长; 1965年7月至1966年8月,XX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966年9月至1970年1月,XX县XX公社党委书记; 1970年2月至1971年7月,XX县XX公社党委副主任; 1971年8月至1977年8月,XX县大XX公社党委副书记; 1977年9月至1978年6月,XX县XX公社党委副书记; 1978年7月至1979年1月,XX县劳动局局长;

1979年2月至1980年12月,XX县人民检察院代检察长; 1980年12月至1982年4月,XX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982年5月至1985年9月,县直机关党委书记; 1985年10月至1988年4月,XX县人大常委会法制科科长; 1988年5月至1990年8月,XX县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 1990年9月至1992年9月,XX县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正科级协理员; 1992年10月光荣退休。 XXX同志一生艰苦奋斗、勤劳奉献。少年时代,他和许多同龄人一样,饱经旧社会苦难生活的煎熬和考验。他始终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在XX长达4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忠诚于党,忠于人民,始终以忘我的精神,团结同志,关心下级,在工作过的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称赞。XXX同志在担任乡镇区委领导职务期间,心系群众,想百姓之所想,解百姓之所忧,造福了一方百姓,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从事人民检察工作,他不为金钱所惑,不被权势所屈,不为人情所扰,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秉公执法, 勤政为民,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从事人大工作,他作风正派,深入履职,注重实效,全力推动XX民主法治建设进程。退休后,他仍关心关注XX这方土地,不遗余力地支持XX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建言献策,积极参

xxx同志生平简介

xxx同志生平简介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局退休干部xxx 同志。 xxx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xx年x月x日零时x分不幸去世,享年xx岁。 xxx同志19xx年x月出生于xxx的一个贫寒家庭,19xx 年1月便参加了革命工作,19xx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xx年1月至19xx年在xx市xxx管理处xxxx所工作,任xx员、团支部书记,19xx年至19xx年6月在市xxx管理局城北所做内勤工作,19xx年1月至19xx年11月在市xxx管理处城西所任所长兼支部书记,19xx年11月至19xx年2月在市xx管理处直管所任所长,……,19xx年x月退休。 在近40年的革命生涯中,xxx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伟大事业坚定不移,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有着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终身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她服从党的安排,遵守组织纪律,在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xx管理事业。无论是在最基层工作,还是担任领导干部,都注重理论学习,始终坚持研究和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她注重党性修养,不计较名利地位和个人得失,讲奉献,不图索取,以强烈的责任心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认真负责,求真务实。她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始终保持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她坚持真理,公道正派,襟怀坦荡,清正廉洁,生活朴素,为人宽厚,平易近人,关心同志,热爱集体,办事公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在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工作中,她深入细致,经常带领干部职工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及时组织人员xxx,为群众排忧解难,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退休后,xxx同志依然关心、支持xxx事业,积极献计献策,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革命本色。 xxx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她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她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干部、好同志。她的高尚品德、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xxx同志安息吧。

高考常见,古代诗人,生平简历

高考常见古代诗人生平简历 1、陶潜(365—427),字渊明,一名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代表作《归田园居》等。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他的诗中洋溢著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 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的复杂性。 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2、王维字摩诘,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诗人。做过左拾遗、尚书右丞等官。晚年参禅信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他多才多艺,在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他的山水诗大多描写空寂、宁静的自然景色,刻画细致,生动传神,韵味十足,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代表作《使至塞上》、《山居秋暝》、《渭川田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等。 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被执,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2014高考复习全攻略历年真题模拟试题提前招生家长专区报名咨询 3、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最新-某某同志生平介绍(悼词) 精品

某某同志生平介绍(悼词) 篇一:某某同志生平介绍(悼词)某某同志生平介绍各位亲朋、各位来宾: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原**县**局局长某某同志遗体告别。 某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年**月*日下午*时不幸逝世,享年**岁。 某某同志系**省**县**乡人,生于***年*月,****年*月参加工作。 历任***局办事员;***县局科科员;***县****局股长、秘书、办公室主任……***局局长等职。 某某同志一生忠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局,****事业发展、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某某同志为人忠厚、平易近人;生活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他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子女个个遵纪守法,好学上进,事业有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怀念他!某某同志虽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本份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学习和记取。 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努力工作,奋发进取,为社会多做贡献,以慰某某同志在天之灵。 某某同志请您安息吧!篇二:某某同志生平介绍(悼词)某某同志生平介绍某某同志是某市某单位职工,中国共产党党员,因车祸抢救无效,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时分在某医院不幸逝世,终年岁。 某某同志某年某月某日出生于某市,某年某月参加工作,某年某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某年某月至某年某月在某市某学校读书,毕业后分配到某单位工作,某年调至某市某单位,某年某月任某职务,某年某月兼任某科科长。 某年某月因年龄关系任某科主任科员。 某某同志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某某同志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勤奋踏实、吃苦耐劳,重活累活抢着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在担任某科负责人期间,他加强管理,经常深入一线,主动做好服务,积极

高考必备_古代诗人生平

骆宾王(约638—约684) 今浙江义乌人。唐初文学家。从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曾经当过侍御史,这在当时算是很大的官了,可当了没多久就得罪了很多人,进了监狱。获释后,被贬到浙江临海当县丞。擅长写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笔调高昂,风格雄放。与当时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合称“初唐四杰”。 李峤(约645—约714) 今河北赵州赞皇人,唐朝诗人。唐高宗时考中进士,先后见过高宗、武后、中宗三朝皇帝,当过中书令。他的诗多数以风、月、雨、露为题材,语言清新,讲究声律,当时很有名气。 贺知章(659-约744) 今浙江萧山人,唐朝诗人。他性格狂放,喜欢喝酒,自称“四明狂客”,是李白的好友。武则天女皇期间考中进士,当过太子宾客、秘书监等官,晚年退休还乡后当了道士。少年时就以写诗而闻名,特别擅长写景诗和咏物诗。他的诗清新通俗、意境优美。他的书法也很有名,草书和隶书写得特别好。 王之涣(688-742) 字季淩,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做过县主薄、县尉等小官,由于遭人诬陷,一度放弃当官,四处漫游。他的诗与高适、岑参、王昌龄齐名,风格也相似,内

容大多描写边塞风光,表现出热情进取的人生观。 孟浩然(689-740) 今湖北襄阳人。比李白大十二岁,是李白所敬仰的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读书做诗。四十岁时到京城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中,非常失意,回家后仍然过隐居生活。他的诗以写田园隐逸生活为主,诗风恬静淡远。著有《孟浩然集》。 王翰 生卒年不详,今山西太原人。唐朝诗人。进士出身,唐玄宗时被招为秘书正字,后来被贬为道州司马。生性豪迈,能文善诗,尤其以写边塞诗闻名。 王昌龄(约698-约756) 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当过几任小官,但屡次被贬官。他以写边塞诗闻名,抒情诗也同样脍炙人口。他的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著有《王昌龄集》。 王维(约701-761) 字摩诘,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诗人。做过左拾遗、尚书右丞等官。晚年参禅信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他多才多艺,在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他的山水诗大多描写空寂、宁静的自然景色,刻画细致,生动传神,韵味十足,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祖冲之生平个人简历

祖冲之生平个人简历 祖冲之,429年(南朝宋元嘉六年)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 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西晋末期,北方发生大规模战乱,祖冲之的先辈从河北迁徙到江南,并在江南定居下来。祖冲之就出 生在江南,其祖父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官吏,父亲祖朔之做“奉朝请”,学识渊博,常被邀请参加皇室的典礼、宴会。 祖冲之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爷爷给他讲“斗转星移”,父亲领他读经书典籍,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加之自己的勤奋, 使他对自然科学和文学、哲学,特别是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青年时代就有了博学的名声。 早年经历 祖冲之曾在著作中自述说,从很小的时候起便“专功数术,搜烁古今”。他把从上古时起直至他生活的时代止的各种文献、记录、 资料,几乎全都搜罗来进行考察。同时,主张决不“虚推古人”, 决不把自己束缚在古人陈腐的错误结论之中,并且亲自进行精密的 测量和仔细的推算。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每每“亲量圭尺,躬察 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 由于祖冲之博学多才的名声,被南朝宋孝武帝派至当时朝廷的学术研究机关华林学省做研究工作,后来又到总明观任职。当时的总 明观是全国最高的科研学术机构,相当于现在的中国科学院。总明 观内分设文、史、儒、道、阴阳5门学科,实行分科教授制度,请 来各地有名望的学者任教,祖冲之就是其一。在这里,祖冲之接触 了大量国家藏书,包括天文、历法、术算方面的书籍,具备了借鉴 与拓展的先决条件。 潜心科学

461年(南朝宋大明五年),祖冲之担任南徐州(今江苏镇江) 刺史府里的从事,先后任南徐州从事吏、公府参军。祖冲之在这一 段期间,虽然生活很不安定,但是仍然继续坚持学术研究,并且取 得了很大的成就。 462年(南朝宋大明六年),祖冲之把精心编成的《大明历》送 给宋孝武帝请求公布实行,宋孝武帝命令懂得历法的官员对这部历 法的优劣进行讨论,最终,宋孝武帝决定在大明九年(465年)改 行新历。 464年(南朝宋大明六年),祖冲之被调到娄县(今江苏昆山县 东北)作县令。之后又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从这时起,一直到南朝齐初年,他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 制造,重造出了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发明了一天能走百里的“千里船”和“木牛流马”、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工具),还设计制造过漏壶(古代计时器)和巧妙的欹器。 晚年生活 祖冲之的晚年,正值南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祖冲之的研究方向有了很大的 变化。他着重研究文学和社会科学,同时也比较关心政治。 494年(南朝齐隆昌元年)到498年(南朝齐建武五年)之间, 他担任长水校尉的官职。当时他写了一篇《安边论》,建议政府开 垦荒地,发展农业,增强国力,安定民生,巩固国防。齐明帝看到 后想令他“巡行四方,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后因南齐的统 治已经无法再维持下去。国家政权摇摇欲坠,再加上南北朝之间的 连年战争,祖冲之良好的政治主张无法在国家内部施行,更无法实 现了。 500年(南朝齐永元二年),这位卓越的大科学家去世,享年七 十二岁。他的天文历法心血之作《大明历》在510年(梁武帝天监 九年)才以《甲子元历》之名颁行。 数学史上的创举——“祖率”

唐代诗人李白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有诗仙之称。下面是为你搜集唐代诗人李白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

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李白的诗的特点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

诗人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进言太广"。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 陶潜(365—427),字渊明,一名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代表作《归田园居》等。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著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的复杂性。 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代表作《使至塞上》、《山居秋暝》、《渭川田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等。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被执,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租因罪住在中亚细亚。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迁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 李白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早年在蜀中度过。他的父亲是个富商。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李白蔑视权贵,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豪迈瑰丽,诗里有突破现实的幻想,也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抨击。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著有《李太白全集》。代表作有《长干行》、《横江词》、《乌栖曲》、《蜀道难》、《子夜吴歌》、《古风·大车扬飞尘》、《行路难》、《梁园吟》等。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饫死耒阳。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东)人;宰相肚佑之孙。唐文宗太和二年(828)考中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授弘文馆校书郎,历任黄州、池州、睦州、苏州刺史,唐武宗会昌年间迁中书舍人。杜牧为人刚直,不肯逢迎权贵,敢于论列大事,指陈时病,生平留心当世之务,论政谈兵,卓有见地。他在《上李中丞书》中说他自己对于“治乱兴亡之迹,财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颇有研究。

生平简介

白**老大人生平简介 白老大人生于1933古历五月初二吉时,因病经治疗无效于2012年6月30日13时30分逝世,享年80岁。老人家一生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勤奋学习,勤俭持家,乐于助人,严格教育子女,在同志及乡亲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白老大人系中共党员,多年来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工作认真负责,艰苦奋斗,一心忠于党的事业,先后任******计财股长、*****学校校长、********主任、会计师等职,并多次被评为市县供销系统先进个人。 白老大人幼年在家就读,因家境贫困,于1946年7月份经他的爷爷介绍到*************杂货店做伙计。指导白老大人在弥留之际还为儿女反复念叨当时的艰辛生活“清水河七十二道脚不干,弯弯曲曲九头山”,生活的艰辛和吃苦精神可见一斑!那时他才13岁,由于为人忠厚,善于学习,于1956年当选市政协代表,并出席了宝鸡市政协代表大会。同年在党对私有制的改造中,企业走向合作化道路,他老人家又任通洞镇杂货店经理,1958年企业又由公私合营过渡到国营,他本人又随之调到*****任会计员;在大跃进的年代里,由于工作繁重,老人家积劳成疾,后经多方医治病情得到缓解。1965年5月又调任*****任会计,并经受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1974年4月调到*****任会计工作,1976年元月调*****任会计工作,由于工作成绩显著,多次荣获市、县先进个人,1980年3月调县*****联社任会计股长,*****校长等职,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会计人才,他本人晋升为会计师职称。

1988年任*****主任,将一个连年亏损的企业变成了一个盈利企业,被市*****评为先进单位,并向全市*****系统介绍了经验。1989年退休,1990年至1996年先后被聘在县属农副公司、工业品公司、生产资料等单位工作,发挥了自己的余热。1997年后,回到家乡,曾参与********家族族案、族谱的完善和整理等公益事业,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完成了本家三房分十三世、十四世的家谱续写任务。闲余时间,仍不断学习,总结一生的所感所悟,传于后人! 白*同志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他历经了新旧两个社会,经历了缺吃少穿的低标准年代,在坎坷不平的人生路上谱写了一名共产党人应有的本色。工作中他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生活中勤劳简朴,为人和善。他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平凡中却彰显出他勤恳敬业、无私奉献、团结邻里、助人为乐和善良朴实。 值得欣慰的是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白老大人晚年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太平盛世,也享受到了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 白老大人的逝世,使白氏家族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好长辈,使邻里乡亲失去了一位好邻居,使子女们失去了一位好父亲。 美德堪称典范,遗训常昭子孙,白老大人虽与世长辞了,但他的精神长存周围的人们和儿女、子孙永远不会忘记他。 我们要学习他老人家乐观积极的为人处事方式,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学习他老人家宽容、高尚的品格;学习他艰苦朴素、永不言弃的作风。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遗志谱新章。 白老大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诗人简介

诗人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学家。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为泛使出使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争求改定受书之仪,不辱使命而还。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调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参知政事,此后相继知明州、建康府,颇著政绩。晚年退居石湖,并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年六十八。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传世。所作赋,以《浯溪赋》、《海赋》为有名。所作词今存仅15首,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