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降水计算公式

降水计算公式

降水计算公式
降水计算公式

一、潜水计算公式

1、公式1

Q k

H S S R r r =-+-1366200.()lg()lg()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2、公式2

Q k

H S S b r =--1366220.()lg()lg()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r 0为基坑半径(m)。

3、公式3

Q k H S S

b r b b b =--????????1366222012.()lg 'cos ()'ππ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

/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b 1为基坑中心距A 河岸边的距离(m);

b 2为基坑中心距B 河岸边的距离(m);

b '

=b 1+b 2;

r 0为基坑半径(m)。 4、公式4

Q k

H S S R r r b r =-+-+1366220200.()lg()lg ('')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b ''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5、公式5

Q k h h R r r h l l h r =-++--+--136610222

000.lg lg(.)

h H h -=+2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

/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h 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 h -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m)。

6、公式6

Q kS l S

b

r

l

l

r

l

m

b

m l

=

+

+

+

-

?

?

?

?

?

?

?

?

?

?

?

?1366

2066

025

014

00

2

22 .

lg lg..lg

.

式中:

Q为基坑涌水量(m3/d);

k为渗透系数(m/d);

r

为基坑半径(m);

S为水位降深(m);

l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m为含水层底板到过滤器有效工作部分中点的长度。

7、公式7

(1)、b>l

Q kS l S

b

r

l

l

r

arsh

l

b

=

+

+

-

?

?

?

?

?

?

?

?

?

?

?

?1366

2066

022

044

00

.

lg lg

.

.

.

(2)、b>l

Q kS l S

b

r

l

l

r

l

b

=

+

+

+

?

?

?

?

?

?

?

?

?

?

?

?1366

2066

011

00

.

lg lg

.

式中:

Q为基坑涌水量(m3/d);

k为渗透系数(m/d);

r

为基坑半径(m);

S为水位降深(m);

l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8、公式8

Q k h S S

R r

b r

TS

R r

b T s

=

-

+

+

+

+?

?

?

?

?

?

?

?

?

?

?

?

?

?ππ

ζ()

ln

()

''

ln

()

''

2

2

2

2

2

2

式中:

Q为基坑涌水量(m3/d);

k为渗透系数(m/d);

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为水位降深(m);

R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为基坑半径(m);

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m);

h

s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

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9、公式9

Q

k H h k M H h

R r r

=

-+-

+-

1366273

21

22

01110

00

.().()

lg()lg()

式中:

Q为基坑涌水量(m3/d);

k

2

为上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3/d);

k

1

为下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3/d);

H

1

为上层含水层厚度(m);

M

1

为下层含水层厚度(m);

h

为基坑动水位到上层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R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为基坑半径(m)。

10、公式10

Q R r r M k M k H k h k H h =+-+++-136622001122130312.lg()lg()

()()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3、k 2、k 1为上、中、下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 3/d);

H 1为上层含水层厚度(m);

M 1为下层含水层厚度(m); M 2为中层含水层厚度(m);

h 0为基坑动水位到上层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二、承压水计算公式

1、公式1

Q k

MS R r r =+-27300.lg()lg()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2、公式2

Q kMS b r =-27320.lg()lg()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

/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r 0为基坑半径(m)。

3、公式3

Q kMS

b r b b b =-????????27322012.lg 'cos ()'ππ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

/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b 1为基坑中心距A 河岸边的距离(m);

b 2为基坑中心距B 河岸边的距离(m);

b '

=b 1+b 2;

r 0为基坑半径(m)。 4、公式4

Q kMS

R r r b =+-2732020.lg()lg ('')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b ''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5、公式5

Q kMS R r r M l l M r =

++-+273102000.lg

lg(.)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6、公式6

(1)、l <0.3M ,b<2l

Q klS l r l b

=-01613220.(ln .) (2)、l <0.3M ,b>2l

Q klS

l r arsh l b l b =--01613208806620.(ln ...)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

/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7、公式7

Q kMS

R r b M =+-+273202.lg()lg ''ζ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

/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m);

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8、公式8

[]Q k H M M h R r r =--+-136622

00.()lg()lg()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

/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h 为含水层底板到动水位距离(m)。

9、公式9

Q k H M M l b r TS b T =--++????????????

??ππζ[('')'(.)]ln ln 20522220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