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有答案)-精华版

2019-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有答案)-精华版

2019-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有答案)-精华版
2019-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有答案)-精华版

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生物

本试卷分A、B卷,共12页,共120分。考试时长10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A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每个题目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一、选择题(每个题目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共50分)

1.下列各项不属于

...相对性状的是

A.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B.酵母菌菌株耐热与不耐热

C.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D.果蝇的红眼与白眼

2.在豌豆杂交实验中,为防止自花传粉,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将花粉涂在雌蕊柱头上B.除去未成熟花的雄蕊

C.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D.人工传粉后套上纸袋

3.下列关于杂合子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B.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C.自交后代仍是杂合子D.能产生多种类型的配子

4.遗传的基本规律是指

A.性状的传递规律B.蛋白质的传递规律

C.基因的传递规律D.染色体的传递规律

5.家兔的黑毛对褐毛为显性。欲鉴定一只黑毛兔是否为纯合子,与它交配的兔最好选用A.纯合黑毛兔B.杂合黑毛兔C.褐毛兔D.白毛兔

6.暹罗猫刚出生时全身的毛为白色,而肢体的末端部分在独立活动以后,通常转为黑色。这一现象说明

A.肢体末端的基因发生突变B.毛色由基因型与环境共同决定

C.基因组成随环境发生变化D.末端部分的毛色只由温度决定

7.正常情况下,女性卵细胞中常染色体的数目和性染色体为

A .44,

B .44,Y

C .22,

D . 22,Y

8.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使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A .荚膜多糖

B .S 型细菌的蛋白质

C .R 型细菌的DNA

D .S 型细菌的DNA

9.右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该细胞处于

A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 .有丝分裂后期

C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 .有丝分裂中期

10.通常情况下,一个DNA 分子复制完成后,新形成的DNA 子链

A .与DNA 母链完全不同

B .是DNA 母链的片段

C .与DNA 母链之一相同

D .与DNA 母链相同,但U 取代T

11.孟德尔购买了34个不同的豌豆品种进行了两年的试种,最后保留了22个品种,因为无论自花授粉还是同品种内不同个体异花授粉,这些品种的性状都能保持稳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试种中异花授粉产生的后代均为杂合子

B .孟德尔可利用花园内的蜜蜂为豌豆传粉

C .可获得用于杂交实验的各种性状的纯种

D .试种期间异花授粉时不需要给母本去雄

12.经典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研究了豌豆7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随着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已经将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定位于豌豆的染色体上,结果如下表所示。若要验证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最适宜选取的性状组合是 A .花的

颜色和子

叶的颜色 B .豆荚的形状和植株的高度

C .花的位置和豆荚的形状

D .豆荚的颜色和种子的形状

13.玉米第九号染色体上的糯性基因(w )在胚乳中表达,也在花粉中表达(糯性淀粉遇碘呈棕红色)。取一株玉米成熟的花粉,用碘液进行检测,结果约50%的花粉显蓝色、约50%的花粉显棕

红色。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 B.非糯性基因不在九号染色体上

C.该株玉米的基因型一定为杂合子 D.该检测结果可证明基因分离定律

14.一株基因型为AaBb的小麦自交,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后代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有A.2种 B.4种 C.9种D.16种

15.人类的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右图为一个有白化病患者家系的系谱图。以下关于此

家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个体7是携带者的概率是1/2

B.个体4的父母都是白化病患者

C.个体2一定不携带白化病基因

D.个体3一定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

16.人类的甲型血友病是由染色体上的凝血因子VIII基因发生隐性突变所致的凝血障碍。关于该

病的遗传,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患血友病的女性较少见 B.女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

C.女患者的父亲一定患病 D.男患者的女儿不一定患病

17.紫眼是果蝇的隐性突变性状。紫眼雌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交配产生若干后代,观察并分析其子代的性状表现,能说明紫眼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结果是

A.子代均为红眼 B.子代均为紫眼

C.子代雌果蝇均为红眼 D.子代雄果蝇均为紫眼

18.同染色体是指

A.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C.形态、特征相似的两条染色体

D.分别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

19.四分体是指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A.一对同染色体配对时的四个染色单体

B.互相配对的四条染色体

C.大小形态相同的四条染色体

D.两条染色体的四个染色单体

20.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它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

分裂后产生的四个精细胞中,有一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B,那么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分别是

A.Ab、aB、ab B.AB、ab、ab

C.ab、AB、AB D.AB、AB、AB

21.玉米的卵细胞含有10条染色体,分裂形成它的初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依次是

A.20、20、20 B.20、40、40 C.20、40、20 D.10、20、20

22.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对维持其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起重要作用的生理活动是A.有丝分裂与受精作用 B.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

C.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 D.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23.下列物质从复杂到简单的结构层次关系是

A.染色体→DNA→脱氧核苷酸→基因

B.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C.基因→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

D.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24.右图为DNA分子平面结构模式图,据图信息判断,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A.1表示磷酸基团,1、2、3整体称为核糖核苷酸

B.若4表示腺嘌呤,则3表示胸腺嘧啶

C.DNA分子中3与4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D.DNA分子被彻底氧化后,能产生含氮废物的是2

25.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相邻的三个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 B.能转运氨基酸

C.能与核糖体结合 D.能转录产生RNA

26.PFM 是一种新型抗菌药物,一定量的PFM会抑制大肠杆菌DNA解旋酶的生物活性。若在培养大

肠杆菌的培养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PFM,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

A.加入PFM后,大肠杆菌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PFM可以将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

C.一定浓度的PFM不会影响大肠杆菌的分裂

D.推测PFM对癌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27.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

板。结合下图所示“中心法则”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

A.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合成至少要经过④、②、③过程

B.进行④、①、②、③过程的原料自于宿主细胞

C.通过④形成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D.②、③过程分别在宿主细胞核内和病毒的核糖体上进行

28.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的基因转录时,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可同时作为模板

B.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上

C.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D. 一个氨基酸只能对应一种密码子

29.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细胞会产生干扰素刺激蛋白(ISGs),它能够直接抑制病毒的增殖,而且还会影响人体细胞核内干扰素基因表达量,进而发挥抗病毒作用。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

正确

..的是

A.ISGs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B.ISGs能够影响干扰素基因的转录或翻译

C.ISGs能够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 D.人体干扰素基因位于线粒体DNA上

30.马兜铃酸的代谢产物会与细胞中的DNA形成“加合物”,导致相关基因中的A-T碱基对被替换为T-A,从而诱发肿瘤的产生。马兜铃酸的代谢物引起的变异属于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不可遗传变异

31.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有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植株统称为Y,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放射性60Co可以诱发定向的基因突变

B.获得植株Y的过程称之为单倍体育种

C.将连续自交可以获得更多抗花叶病的大豆植株

D.植株Y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含有20条染色体

32.果蝇正常复眼是卵圆形,大约由800个小眼组成。染色体上棒眼基因(B)使果蝇复眼中的小眼数目减少而形成棒状,这是由于染色体上一个小片段的串联重复所造成的。这种变异属于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数目变异 D.染色体结构变异

33.下列有关染色体组和单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染色体组内一定不含有等位基因

B.一个染色体组应是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C.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一定不是单倍体

D.单倍体生物体细胞内一定不含有等位基因

34.遗传咨询对预防遗传病有积极意义。下列情形中不需要

...遗传咨询的是

A.男方幼年曾因外伤截肢B.亲属中有智力障碍患者

C.女方是先天性聋哑患者D.亲属中有血友病患者

35.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共同点是都

A.产生新的基因B.产生新的基因型

C.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

36.使用某种农药,防治某种农业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长期使用后,效果越越差,其原因是A.害虫对农药进行定向选择B.害虫对农药逐渐适应

C.农药刺激害虫产生了变异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变异进行定向选择

3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A.捕食者的存在可促进被捕食者的进化

B.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生物的进化

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38.2004年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指出,大约在240万年前,人类的MYH16基因发生了突变,致使人类颌肌生长放慢,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对颅骨的束缚,使颅骨从此获得了解放,也使大脑有了更大的生长空间,最终进化成了大脑容量大、下颌肌肉少的现代人。据此分析,下列对于基因突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MYH16基因的突变为人类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基因突变的结果都是对生物有利的

C.MYH16基因突变因对人类发展有重要帮助而不可逆

D.MYH16基因的突变使人类朝着大脑容量大的方向进化

3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B.自然选择的作用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40.决定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内在根本原因是生物体内A.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B.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C.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D.化学元素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0分)

41.(5分)

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对豌豆杂交实验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基因的基本传递规律。下面是他的部分实验内容,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孟德尔在杂交实验基础上,提出“杂种个体产生的具有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生殖细胞是等量

的”。为了验证这个假说,孟德尔设计了四组杂交实验(下表),他根据假设预期了实验结果,第二组和第四组应该是 的(填写“相同”或“不同”),从表中数据可知,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 (填写“相符”或“不相符”),由此证明了孟德尔假说的正确性。 (2)

孟德尔继续观察了

第二组和

第四组F 2中黄

圆自交产

生的后代,更有力地证明了他的假说,即其自交产生的种子有 种表现型,其比例为 。

(3)孟德尔整个研究过程体现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 的方法。 42.(5分)

在研究DNA 复制机制的过程中,为检验“DNA 半保留复制”假说是否成立,研究者用蚕豆根尖进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请回答问题:

(1)步骤①目的是标记细胞中的 分子。依据“DNA 半保留复制”假说推测,DNA 分子复

制的产物应符合甲图中的 (选甲图中字母填写)。

(2)若第一个细胞周期的检测结果是每个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都具有放射性,则该结果

(填写“能”或“不能”)确定假说成立。

(3)若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符合乙图中的 (选乙图中字母填写),且第三

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符合乙图中的 (选乙图中字母填写),则假说成立。

43.(9分)

果蝇是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其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IV 号常染色体是最小的一对,IV 号染色体的单体和三体在多种性状表现上与野生型不同,减数分裂时,单体型的一条IV 号染色体以及三体型多余的一条IV 号染色体随机地移向两极,均为可育。无眼基因(e )是IV 号染色体上为数不多的基因之一。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无眼雌果蝇与单体型有眼雄果蝇交配,孵化出一些F 1个体。母本的基因型是 ,

后代眼的表现型有 种;F 1中 果蝇的出现,证实了无眼基因在IV 号染色体

单体型(IV 号染色体只有一条)

正常型(有四对染色体)

三体型(IV 号染色体三条)

d e f

中期的染色体示意图

(深色代表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

上。

(2)上述实验F1中某些个体不能完成孵化,它们均为无眼型,其基因型是,不能成活的原因可能是。

(3)实验二:三体型有眼雄果蝇(基因型表示为EEE)与无眼雌果蝇交配,三条IV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精子的基因组成是,F1中三体型果蝇所占的比例是,F1的表现型是,F1雌雄交配,F2中将(填写“有”或“没有”)无眼果蝇出现。

44.(7分)

衣藻是单细胞生物,能进行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甲图表示其有性生殖过程,乙图表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行为(以两对染色体为例),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用图中字母填写)过程表示减数分裂,判断依据是。

(2)乙图为减数分裂示意图,其正确的分裂顺序是(用图中数字填写)。

(3)乙图细胞中染色体与DNA数量比为11的是(用图中数字填写),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用图中数字填写)。

(4)衣藻进行有性生殖使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原因是。

45.(8分)

科研人员经过科学研究获得了乌金猪FTO基因(与肥胖相关基因)及其表达的相关结果,请据图回答:

(1)FTO基因表达包括和过程。

(2)由图结果表明,FTO基因在乌金猪的多种组织和器官中普遍表达,但是存在差异,在中最高。

F

T

O

心肝脾肺肾肌肉脂肪

(3)测定FTO基因表达量的方法是:首先提取待测组织中的RNA,利用RNA做模板在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分子,然后将DNA分子经过体外大量复制后测定其含量,此含量反映不同细胞中的RNA含量,即FTO基因的。

(4)经过DNA测序可获得FTO基因的碱基对排列顺序,通过此顺序可以推测出FTO蛋白的排列顺序,进而预测FTO蛋白的结构。

46.(10分)

山葡萄以酿酒的独特口味、丰富的营养成分以及极强抗寒性在葡萄育种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科学家对“双优”(品种名)山葡萄幼苗进行多倍体诱导,幼苗成活数和变异数见下表:

(1)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常用诱变剂是,其作用是。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诱导植物发生。

(2)设置零浓度组的目的,山葡萄的成活率随而下降。

(3)多倍体诱变剂多数为有毒害的化学试剂。在诱导多倍体育种过程中,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一株原种群中没有的,抗旱但不耐寒型的植株,这一变异最可能是诱变剂诱发了

导致的。研究人员想利用此变异植株选育既抗旱又抗寒的新品种,最简单的办法是。

47.(6分)

银鱼科鱼类是我国重要经济鱼类,但其分类和进化问题尚存不少争议。按照传统的分类观点,太湖新银鱼、小齿日本银鱼、有明银鱼三个物种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属。科学工作者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它们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资料1 基于传统的调查法,已知三种银鱼自然条件下的分布区域见图1。

图1.三种银鱼自然条件下分布区域

资料2 三种银鱼线粒体COII基因和Cytb基因核苷酸序列比较数据如下:

基于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自然条件下,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填写“会”或“不会”)发生基因交流,原因是。

(2)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亲缘关系如何?请表明你的观点。从资料2中找到支持你观点的数据,进行简单的论述。

(3)三个物种的线粒体COII基因和Cytb基因核苷酸序列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属于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的结果。

B 卷 [必修1、必修2综合测试] (共20分)

48.(10分)

科研人员研究不同程度的土壤干旱对金光杏梅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将各组幼苗置于不同水分条件下20天后,检测其生理指标,获得了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1)该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措施应为 。

(2)据图1可知,缺水导致叶片气孔开放度 ,从而使扩散进入叶片内的CO 2量 ,

导致在 (结构)中的 反应受到影响。

(3)研究人员发现缺水处理导致叶片内光合色素明显下降,这些物质的主要功能是 ,因此叶片光反应速率下降。

(4)研究人员进一步检测了幼苗叶片内细胞间隙CO 2浓度,结果如图2所示。据图描述在1500

后,胞间CO 2浓度的变化是 。

(5)综合上述实验结果,预期干旱处理后,金光杏梅幼苗光合速率 。请利用以上数据说

明说明你做出此预期的依据是 。

49.(10分)

大肠杆菌是兼性厌氧的原核生物,其生命活动的主要能物质是葡萄糖。大肠杆菌细胞内的β半乳糖苷酶能将乳糖水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请分析回答: (1)大肠杆菌细胞内仅有的细胞器是 。

(2)依据大肠杆菌细胞结构特点分析:大肠杆菌有氧呼吸的第 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

第三阶段[H]与O 2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ATP 的过程是在 (填写“线粒体内膜”或 “细胞膜”)上完成的。

(3)在培养大肠杆菌时,培养基中若没有乳糖,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lac

基因不表达;只有在

培养基中有乳糖时,该基因才能表达。科学家用下图所示的假说解释该现象。

①根据上述假说,在无乳糖时,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结合,阻碍了酶的移动,干扰了lac 基因表达中的过程,导致β半乳糖苷酶不能合成。

②科学家筛选出3类大肠杆菌突变体,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为证实上述假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第1类突变体最可能是_______基因突变体;第2类突变体最可能是________基

因突变体;第3类突变体是阻遏基因突变体,与突变前相比,突变后阻遏蛋白与

操纵基因的结合力,阻遏蛋白与乳糖的结合力。

③阻遏基因的突变结果说明,基因突变有性。

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

A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1-10题,每题2分;11-40题,每题1分,共50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41.(每空1分,共5分)

(1)相同相符

(2)4 9331

(3)假说—演绎

42.(每空1分,共5分)

(1)DNA a

(2)不能

(3)e e和f

43.(每空1分,9分)

(1) ee 2 无眼

(2) e 无眼基因使个体生存能力弱、少一条IV号染色体(答出其中一项即得分,其他答案合理即给分)

(3) E和EE 1/2 有眼有

44.(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共7分)

(1)b 合子中染色体为2n,分裂后孢子中染色体数为n(2分,两个要点答全给2分,少一个要点给1分)②④⑤③①

(2)①③②③④

(3)有性生殖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和“交叉互换”),会产生多种类型的配子(答案合理给分)

45.(每空1分,8分)

(1)转录翻译

(2)(FTO基因)相对表达量肝

(3)逆转录相对表达量

(4)氨基酸空间

46.(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共10分)

(1)秋水仙素在细胞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2分,两个要点答全给2分)染色体数目变异

(2)对照处理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加(2分,两个要点答全给2分)

(3)基因突变用抗旱不耐寒与抗寒不抗旱的品种杂交(2分,答“杂交育种”给1分)

47.(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共6分)

(1)不会两个物种在空间上存在地理隔离

(2)答案合理,逻辑清晰即给分,本小题2分,其中表明观点1分,写出理由1分。

以下三种答案中,答出其中一种即给分。

答案1:亲缘关系近理由:COII基因核苷酸差异数据显示,在两个有地理隔离的物种(太湖新银鱼与小齿日本银鱼)之间核苷酸序列差异为13.41,是最小的。

答案2:亲缘关系远理由:Cytb基因核苷酸差异数据显示,在两个有地理隔离的物种(太湖新银鱼与小齿日本银鱼)之间核苷酸序列差异为26.57,是最大的。

答案3:不能确定理由:COII基因与Cytb基因核苷酸差异数据的结果是相反的,需要依据更多的研究数据才能得出结论

(3)基因(遗传)长期自然选择

B卷(共20分)

48.(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共10分)

(1)水分供应充足

(2)下降减少叶绿体基质碳(暗)

(3)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2分)

(4)胞间隙CO2浓度不断增加

(5)下降

理由1:根据图1数据推测,干旱条件下,气孔开放度降低,植物吸收CO2量减少

理由2:根据图2数据推测,干旱条件下,胞间隙CO2浓度在1500后增加,植物对CO2的利用率降低

(两个理由,写出其中一个即给分)

49.(每空1分,10分)

(1)核糖体

(2)一、二细胞膜(3)①RNA聚合转录

②阻遏操纵增强减弱

③多方向(不定向)

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50分) 1、蝉一般在24℃以下时不鸣叫,而在24℃以上,光照达到一定强度时才鸣叫,决定这种现象的是 A. 应激性 B. 变异性 C. 遗传性 D. 适应性 2、春天一到,鸡的生殖腺就发达起来,这是由于白天变长,通过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作用于什么部位及如何调节的结果 A. 脑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 B. 甲状腺,分泌刺激性腺的激素 C. 脑垂体,分泌激素刺激性腺的活动 D. 脑垂体,分泌激素刺激肾上腺的活动 3、既是光合作用产物又是呼吸作用产物的是 A. [H]、ATP 、C 5 B. O 2、[H]、ATP C. [H]、ATP 、CO 2 D. [H]、ATP 4、在适宜时期取材,能观察到植物细胞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的实验材料是 A. 根尖 B. 茎尖 C. 花药 D. 种子 5、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将在蔗糖溶液中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转到更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 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B. 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C. 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 D. 将双缩脲试剂加到蛋清稀释液中,溶液变成紫色 6、右图表示人体内氨基酸与其它物质之间的关系,与之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①过程既能获得非必需氨基酸,又能获得必需氨基酸 B. ④过程能增加氨基酸种类 C. ⑤和⑥过程必须经过脱氨基作用才能形成 D. ②和③过程都不需要能量 7、下列有关动物行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刚孵化的小天鹅总是紧跟着自己的母亲这是它的一种本能 B. 蜘蛛织网是通过对年长者的模仿来学习的 C. 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形式 D. 激素调节在动物行为形成中处于主导的地位 8、下列哪一组是细胞衰老的特征 ⑥易分散转移 ⑦呼吸速度减慢 ⑧膜透性改变 A. ①③⑥ B. ②④⑤⑦⑧ C. ①②⑤⑦ D. ②④⑥⑧ 9、如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 芽和茎生长的影响,此图给你的信息是 ①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A 、B 、C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 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③D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却抑制了芽的生长 ④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0、某种毒素作用于正在运输氨基酸的细胞后,细胞停止了该氨基酸的运输,加入一定量的ATP 后,运输没有得到恢复,那么该毒素可能作用于: A 、线粒体 B 、叶绿体 C 、细胞膜上的载体 D 、细胞膜上的糖被 11、如图所示的过程为过氧化氢被分解速率的 曲线,说明酶的哪一特性 A .专一性 B .高效性 C .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 D .催化需要适宜的pH 12、科研人员在研究某种植物时,从收获的种子开始作 鲜重测量,画得如图所示曲线。下列对曲线变化原因的 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oa 段鲜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自由水的减少 B .ab 段种子中的细胞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物质 变化量较小 C .bc 段鲜重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增多,种子开始萌发 D .c 点以后增幅较大,既有水的增加,又有有机物的增加 13、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发现RNA 干扰机制而荣获2006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常的mRNA 称为正义RNA ,而与正义RNA 互补配对的RNA 称为反义RNA ,正义RNA 与反义RNA 混合后生成双链RNA(dsRNA),正是dsRNA 导致产生了RNA 干扰现象(RNAi 现象)。dsRNA 在生物体内是存在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经酶处理后形成很多小片段称为siRNA ,这些小片段一旦与mRNA 中的同源序列互补结合,会导致该mRNA 失去功能,不能翻译产生蛋白质,也就使基因“沉默”了。请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下列哪项分析氨基酸 组织蛋白 血糖 体外 脂肪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0 10 10 10 10 生长素浓度mol/L 促进 抑制 生 长反应 A B C D 根 芽 茎

高二上学期生物10月月考试卷第6套真题

高二上学期生物10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 下表为某培养基的配方,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能在此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拟核上有抗青霉素的基因 B . 此培养基是天然鉴别培养基 C . 此培养基可以用来检测自来水中细菌含量是否符合饮用水标准 D . 此培养基可以用于选育转基因大肠杆菌菌种的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中 2. 在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中,选取的原料、相应的成分名称及适宜的提取方法不正确的是 A . 玫瑰花、玫瑰精油、水蒸气蒸馏 B . 橘皮、橘皮精油、压榨 C . 胡萝卜、胡萝卜素、石油醚萃取 D . 胡萝卜、胡萝卜素、乙醇萃取 3. 下列有关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在果酒发酵后期拉松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 B . 条件适宜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C . 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会有所下降 D .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底层和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量 4. 下表所列微生物与其特点、应用等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A . A B . B C . C D . D

5. 下列有关泡菜的制作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的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将新鲜蔬菜与煮沸冷却的盐水(盐和清水的质量比为4:1)混匀装瓶 B . 发酵过程始终要保持密封状态,泡菜坛盖边缘的水槽中要始终装满水 C . 在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发生重氮化反应 D . 随发酵进行,亚硝酸盐含量逐渐增加,用比色法可进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6. 若大肠杆菌和圆褐固氮菌混合在一起,采用下列哪组培养基可将它们分离 A . 加食盐的培养基和蛋白胨培养基 B . 伊红一美蓝培养基和无氮培养基 C . 加青霉素的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D . 斜面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7. 硝化细菌广泛存在子通气性较好的土壤中,其部分代谢反应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硝化细菌的培养条件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碳源为葡萄糖 B . 培养时需隔绝空气 C . 氮源是氮气 D . 培养时需冷藏 8. 近年来,我国内地市场食品中多次检出大肠杆菌超标。有关大肠杆菌知识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②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需添加有机物; ③拟核DNA 因为比真核DNA 分子小,因此通常可作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载体; ④其遗传性状主要由拟核中DNA 控制 ⑤其代谢产物有抗生素、维生素、毒素和激素等; ⑥其生殖方式是通过细胞分裂

黑龙江省绥化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期末考试生物试卷(A卷)

生物 选择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如图是生物体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Ⅰ 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只在②处 Ⅱ ③在生物体中共有8种 Ⅲ 若③为腺嘌呤,则④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Ⅳ 若②为核糖,则④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 Ⅴ 若③为尿嘧啶,则DNA中肯定不含④这种化合物 Ⅵ 非典病毒的④有8种,②有2种 A. Ⅰ Ⅵ B. Ⅱ Ⅴ C. Ⅲ Ⅳ D. Ⅳ Ⅴ 2.如图所示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个图形,要想图2转化成图1,正确的叙述是() A. 视野变暗 B. 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C. 视野观察到的实际面积变大 D. 图2放大的倍数小于图1 3.将水稻和番茄分别放在含Ca2+、Mg2+、SiO44-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水稻和番茄培养液中离子浓度变化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植物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B. 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食用番茄的补钙效果比水稻好 C. 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Ca2+、Mg2+小

D. 植物吸收水和吸收无机盐离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4.满江红鱼腥藻是由固氮蓝藻和水生蕨类植物满江红(又叫红萍或绿萍)共生在一起(叶中)形成的。下列关于鱼腥藻和满江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两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 两者的直接能源物质都是ATP C. 两者都能通过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 D. 两者都能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 5.如图是某生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结构1和2都含有磷脂 B. 细胞器3和8只分布于植物细胞中 C. 同时含有核糖和脱氧核糖的细胞器是3和4 D. 该示意图可表示高等植物细胞 6.在不同温度和pH下对酶的作用进行研究,下列符合图的含义的是() A. 随pH从5升到7,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B. 随pH从5升到7,酶的最适温度不变 C. 温度O-A变化过程中,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D. 该酶的最适pH为7 7.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生活在人的大肠内的细菌等生物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所有生物

2015秋季学期信息期末考试试题讲解

2015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信息技术期末测试试卷 (总分100分,时间:9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1.下列选项中,属于信息载体的是 A.数学课本B.高考成绩C.上课铃声D.电视新闻 2.下列选项中,属于信息的是 A.起床铃声B.电视机C.体温计D.人民日报 3.“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主要体现信息具有 A.共享性B.时效性C.真伪性D.价值性 4.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 A.语言的产生和使用B.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C.电报电话的发明和应用D.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5.利用计算机模拟汽车碰撞的全过程,采用的是 A.虚拟现实技术B.语音合成技术C.智能代理技术D.传感交互技术 6.下列选项中,属于计算机输出设备的是 A.键盘B.鼠标C.扫描仪D.显示器 7.在中文标点符号状态下,要输入“、”(顿号),在键盘上应按的键是 A.B.C.D. 8.在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d213570302.html,中,“http://”指的是 A.邮件协议B.网际协议C.文件传输协议D.超文本传输协议9.利用电子表格对校运会中的各项比赛成绩进行汇总并排名,这属于信息加工一般过程的()阶段。 A.记录信息B.加工信息C.发布信息D.存储信息 10.张晓在做“壮族文化”研究性学习时,有些数据不完整,他决定通过上网去查找。他的这个决定属于信息获取四个环节当中的 A.评价信息B.选择信息来源 C.定位信息需求D.确定信息获取方法并获取信息 11.小李收到了一条手机短信“……您获得了10万元大奖,请速汇1500元手续费至账号xxxxx……”。针对这条信息,以下做法较为妥当的是: A.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信息B.直接拨打对方电话进行咨询 C.马上回复短信辱骂骗子D.按短信要求将钱汇入指定帐号 12.教师利用博客收集同学们对课后思考题的看法,该信息的来源属于()。 A.文献型信息源B.电子型信息源C.实物型信息源D.口头型信息源13.下列选项中,属于电子型信息源的是 A.报纸B.朋友C.动物园D.因特网 14.在Word中,选定一行文字,按Delete键后 A.选定行的文字被删除B.选定行的文字被保存 C.选定行的文字被复制D.选定行的文字被撤销

2019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

高二生物月考试题 、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A. 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 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 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2.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 . Q、血红蛋白、H+B C .尿素、Ca :载体D 3?激素对生理机能的调节一般所具有的特征是: A. 可为化学反 应提供能量B C.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泛D 4. 根据图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 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A. a > b > c B. c > b > d C. b > a > c D. a = b < d 5.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效应T细胞产生的抗体可消灭抗原 B. 吞噬细胞可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 C. 抗体和淋巴因子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 浆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6. 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1.下图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图,①一⑤相关内容正确的是: ?细胞呼吸酶、抗体、激素 2 .HPO、葡萄糖、氨基酸 ?对生理生化过程一定起促进作 用

A.氨基酸和核糖体 B .氨基酸和咼尔基体

7. C.核苷酸和核糖体 D .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F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 的 3种方式。神经递质和性激素的传输方式依次是: A.①②.②③.①③ D .②① 8.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B . HIV 是一一种RNA病 毒 C. HIV可通过血液、拥抱等途径传播 D . HIV主要破坏人体T细胞 9.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执 A.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B.时间t1?t2,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 C.时间t2?t3,散热量减少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IP,: C 10.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 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MB 11 th(1 > 1 --I (1 / Ip U- > > i i a 11 、 F图表示信号传导的一种方 式。 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是X的靶细胞。下 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A. 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 胞, B. 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 胞, C. 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 D . 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 胞, X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X促进乙中储能物质水解 X加快乙的新陈代谢

高二生物期末考试题及复习资料

必修三期末考试题 1.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2.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有误的是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PH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水、尿素、无机盐等 C.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分解并不断释放入血液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CO2、O2 B.H2O、Na+ C.C6H12O6、尿素 D.血红蛋白、氧化酶 4.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血液 5. 下列关于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 B.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C.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D.高浓度的胰岛素会刺激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 6.右图为血糖调节模型,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激素甲的分泌细胞是胰岛A细胞 B.激素乙的分泌细胞是胰岛B细胞 C.激素乙是胰岛素 D.缺乏激素甲可能患糖尿病 7. 一个正常人从35℃的环境进入一室温只有18℃的空调房间,机体发生的变化是 A.散热减少,产热随后增加 B.散热增加,产热随后减少 C.散热减少,产热随后减少 D.散热增加,产热随后增加 8.右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9.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A.②→①→②→③B.②→③→②→① C.③→②→①→②D.③→②→①

人工智能期末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xx学校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考试课程:《人工智能》考核类型:考试A卷 考试形式:开卷出卷教师: 考试专业:考试班级: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是在(D )年 A.1946 B.1960 C.1916 D.1956 2. 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的两个最重要最广泛领域为:B A.专家系统、自动规划 B. 专家系统、机器学习 C. 机器学习、智能控制 D. 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 3. 下列不是知识表示法的是 A 。 A:计算机表示法B:“与/或”图表示法 C:状态空间表示法D:产生式规则表示法 4. 下列关于不确定性知识描述错误的是 C 。 A:不确定性知识是不可以精确表示的 B:专家知识通常属于不确定性知识 C:不确定性知识是经过处理过的知识 D:不确定性知识的事实与结论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是”或“不是”。 5. 下图是一个迷宫,S0是入口,S g是出口,把入口作为初始节点,出口作为目标节点,通道作为分支,画出从入口S0出发,寻找出口Sg的状态树。根据深度优先搜索方法搜索的路径是 C 。 A:s0-s4-s5-s6-s9-sg B:s0-s4-s1-s2-s3-s6-s9-sg C:s0-s4-s1-s2-s3-s5-s6-s8-s9-sg D:s0-s4-s7-s5-s6-s9-sg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目前人工智能的主要学派有三家:符号主义、进化主义和连接主义。 2. 问题的状态空间包含三种说明的集合,初始状态集合S 、操作符集合F以及目标

状态集合G 。 3、启发式搜索中,利用一些线索来帮助足迹选择搜索方向,这些线索称为启发式(Heuristic)信息。 4、计算智能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新内容,涉及神经计算、模糊计算和进化计算等。 5、不确定性推理主要有两种不确定性,即关于结论的不确定性和关于证据的不确 定性。 三名称解释(每词4分,共20分)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遗传算法机器学习数据挖掘 答:(1)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2)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一个含有大量的某个领域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处理该领域问题.简而言之,专家系统是一种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领域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 (3)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一种以“电子束搜索”特点抑制搜索空间的计算量爆炸的搜索方法,它能以解空间的多点充分搜索,运用基因算法,反复交叉,以突变方式的操作,模拟事物内部多样性和对环境变化的高度适应性,其特点是操作性强,并能同时避免陷入局部极小点,使问题快速地全局收敛,是一类能将多个信息全局利用的自律分散系统。运用遗传算法(GA)等进化方法制成的可进化硬件(EHW),可产生超出现有模型的技术综合及设计者能力的新颖电路,特别是GA独特的全局优化性能,使其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自进化能力获得更充分的发挥,为在无人空间场所进行自动综合、扩展大规模并行处理(MPP)以及实时、灵活地配置、调用基于EPGA的函数级EHW,解决多维空间中不确定性的复杂问题开通了航向 (4)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算法复杂度理论等多门学科。专门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它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其应用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它主要使用归纳、综合而不是演绎 (5)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指从数据集合中自动抽取隐藏在数据中的那些有用信息的非平凡过程,这些信息的表现形式为:规则、概念、规律及模式等。它可帮助决策者分析历史数据及当前数据,并从中发现隐藏的关系和模式,进而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行为。数据挖掘的

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9)

-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生物试题【新课标】 试卷说明 1、本试卷满分9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请将答案直接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能够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A.性激素的合成 B.抗原与抗体结合 C.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D.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①血浆蛋白含量过少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③血糖含量过高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B.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稳定只取决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C.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4.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构成D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B.图中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 C.图中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 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5.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6.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 7.小杨同学将部分生物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第2套真题

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B . 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红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 C .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D . 内环境中Na+不足,不利于动作电位的产生 2. 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B .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 . 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D .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3. 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胰岛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 . 乙酰胆碱贮存于突触小泡中 C . 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D . 去甲肾上腺素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4. 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血糖调节中枢、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A . 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B . 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C . 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D . 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 5. 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 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D .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 6.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B . 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C . 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D . 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7.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无直接关系 B . 体液调节某种情况下可看成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C . 神经调节某种情况下可看成体液调节的一个环节 D . 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只受神经或体液的调节 8. 人体的体温之所以维持稳定,依赖于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在夏季高温环境中,热量散出的主要途径为() A . 汗液的蒸发 B . 呼气 C . 排尿 D . 排便 9.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B . 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过程 C . 人体的体温是一个定值 D . 人体的热量来源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 10. 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B . 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C .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D . 图示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 11. 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A .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 .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 .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 .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12. 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后不会引起()

(完整版)高二生物期末考试分析

高二生物期末考试分析 一、试卷评析本次高二生物联考试题试题主要考察三本必修教材内容,结合已实行新课改省份高考试题的特点和我区各校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考察了选修3的内容。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分布广泛,并重点考察了高考的热点,比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遗传变异等。从题目的形式来看,注意了从图和表格中读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考察,从题目的难度来看,既有基础内容的考察,又有较好的能力考察题目。选择题侧重基础知识考查,多为基础知识的直接考查,难度不大,部分试题涉及知识的灵活应用,有一定的综合性,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有较高要求。如选择题2、17、24、26、28、29、30。非选择题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同时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等。整套试题考查学生对中学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在难度与综合性上都适当控制,力图能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命题遵循考纲,为高三生物备考复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有利于公正评价目前我区学生生物学习的能力水平,是一份优秀的试题。 二。考试成绩统计和答卷情况分析1.选择题部分(共60分)本次共抽查163份试卷,计算了每个小题的得分率如下表: 题目12345678910得分率0.770.480.750.640.760.950.930.6201940.50题目1112131415161718192019率0.7201950.930.750.690.770.6201940.620192题目21222324252627282930得分率

【模式识别】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题型: 1.填空题5题 填空题 2.名词解释4题 3.问答题4题 4.计算作图题3题 5.综合计算题1题 备注1:没有整理第一章和第六章,老师说不考的 备注2:非线性判别函数相关概念P69 概率相关定义、性质、公式P83以后 最小错误率贝叶斯决策公式P85 最小风险贝叶斯P86 正态贝叶斯P90 综合计算有可能是第六次作业 一、填空题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体现的是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 模式识别分类:1.从实现方法来分模式识别分为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2.从理论上来分,有统计模式识别,统计模式识别,模糊模式识别,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法 聚类分析是按照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根据距离函数的规律做模式分类的。 模式的特性:可观察性、可区分性、相似性 模式识别的任务:一是研究生物体(包括人)是如何感知对象的,二是如何用计算机实现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 计算机的发展方向:1.神经网络计算机--模拟人的大脑思维;2.生物计算机--运用生物工程技术、蛋白分子作芯片; 3.光计算机--用光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对光的处理来完成对信息的处理。 训练学习方法: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无先验知识,甚至类别数也未知)。 统计模式识别有:1.聚类分析法(非监督);2.判决函数法/几何分类法(监督);3.基于统计决策的概率分类法 - 以模式集在特征空间中分布的类概率密度函数为基础,对总体特征进行研究,以取得分类的方法 数据的标准化目的:消除各个分量之间数值范围大小对算法的影响 模式识别系统的基本构成:书P7 聚类过程遵循的基本步骤:特征选择;近邻测度;聚类准则;聚类算法;结果验证;结果判定。 相似测度基础:以两矢量的方向是否相近作为考虑的基础,矢量长度并不重要。 确定聚类准则的两种方式:阈值准则,函数准则 基于距离阈值的聚类算法——分解聚类:近邻聚类法;最大最小距离聚类法 类间距离计算准则:1)最短距离法2)最长距离法3)中间距离法4)重心法5)类平均距离法6)离差平方和法P24 系统聚类法——合并的思想 用于随机模式分类识别的方法,通常称为贝叶斯判决。 BAYES 决策常用的准则:最小错误率;最小风险 错误率的计算或估计方法:①按理论公式计算;②计算错误率上界;③实验估计。

(完整版)高二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题

邹平双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中生物组创新试题 学区: 二学区 级部: 高二 姓名: 张珊珊 所教班级: G2.6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细胞外液的流动方向是( ) A . 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B . 组织液→血浆→淋巴→血浆 C . 血浆→组织液→血浆→淋巴 D . 血浆→淋巴→血浆→组织液 2.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Na +来自饮食,主要通过肾脏排出 B . 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C . 大量出汗后应喝些淡盐水,这样可以维持细胞内液的正常渗透压 D . K +在维持细胞内渗透压上起决定性作用,血钾含量过低会导致心肌自动节律异常 3.体液调节中,激素从内分泌腺产生之后,通过体液传送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细胞。下列激素与 靶细胞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 甲状腺激素与下丘脑细胞 B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与垂体细胞 C . 胰高血糖素与骨骼肌细胞 D . 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 4.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 . 望梅止渴 B . 膝跳反射 C . 缩手反射 D . 吮奶反射 5.下列有关细胞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基因突变导致的各种细胞癌变均可遗传 B . 石棉和黄曲霉素是不同类型的致癌因子 C . 癌变细胞内酶活性降低导致细胞代谢减缓 D . 人体的免疫系统对癌变细胞具有清除作用 6.仿生学是目前飞速发展的一门科学,如全球卫星地面定位系统扫描等就借鉴了某些生物的回 声定位系统的特点,这是利用了生物的( ) A . 直接价值 B . 间接价值 C . 潜在价值 D . 生态功能 7.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 . 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 B . 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 . 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 . 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鱼数量 8.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是( ) 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②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 细胞,再由B 细胞呈递给T 细胞 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 细胞 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⑤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A . ①②④⑤ B . ①②⑤④ C . ①③⑤④ D . ①③④⑤ 9.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升高 B . 胰岛素可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转化和利用 C .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导致血糖浓度上升 D . 肾上腺素通过促进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浓度上升 10.如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B . 吞噬细胞也参与图示免疫过程 C . 细胞a 只能为B 淋巴细胞,细胞b 只能为T 淋巴细胞 D . 细胞c 只能为浆细胞,细胞d 只能为效应T 细胞 11.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会导致呆小症 B . 激素到达作用部位,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立即分解 C . 胰岛素促进细胞对糖的氧化分解与细胞膜蛋白无关 D . 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体现了生物膜有流动性,但膜成分不会更新 12.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 .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 .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 .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13.下列各项不属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是( ) A . 内环境的稳态 B . 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C .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 .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下列对于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生物必修三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二文生物期末试题(只交Ⅱ卷)第Ⅰ卷(选择题) 分)60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一、 )(1.以下可称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D)(2.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必须具有下列哪些成分 .空气、水、阳光、适宜的温度BA.生产者与分解者 .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DC.非生物环境与生物 )(池塘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3. C.鱼D.底泥微生物A.水藻B.浮游动物 )( 4.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制造有机物的是 .真菌 D C.动物A.微生物B.绿色植物 )(5.生产者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了D.二氧化碳和能量C.氧气和无机盐A.有机物和能量B.水分和无机盐 )6食物链开始的生物通常是( D.腐生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A.食草的B.食肉的 C 下列四条食物链中正确的是()7. 狼B.草昆虫A.阳光青蛙草兔蛇鹰 C.鹰蛇青蛙昆虫草D.草蝗虫细菌、真菌 8.下列能够形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食物关系的是() A.莲与青蛙B.棉花与蚜虫C.蝗虫与麻雀D.蚜虫与螵虫 9.下列哪项是生态系统中形成食物网的原因() A.生物之间的间接关系B.生物之间的直接关系 C.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D.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1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A.双向流动,逐级递减B.单向流动,逐级递增 C.循环流动,前后不变D.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1.“一山不能有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的观点可以理解为() A.虎所需的生存空间大 B.虎性情孤独,不群居 身体强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C.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小,个体的数量也越少 12.下列各组生物可能是一个种群的( ) A.元谋人、山顶洞人 B.大熊猫、小熊猫 C.大鲈鱼、小鲈鱼 D.大草履虫、小草履虫 13、在一个水池中长期生长着藻类、水蚤、虾、鲫鱼、蚌等,这些生物可看作是一个( )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期末考查试题及参考答案(20210221222717)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期末考查 试卷 研究生姓名:入学年份:导师姓名:试题1:简述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研究的共同问题和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答:(1)模式识别是研究用计算机来实现人类的模式识别能力的一门学科,是指对表征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研究生物体(包括人)是如何感知客观事物的,二是在给定的任务下,如何用计算机实现识别的理论和方法。机器学习则是一门研究怎样用计算机来模拟或实现人类学习活动的学科,是研究如何使机器通过识别和利用现有知识来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一是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模型;二是通用学习算法;三是构造面向任务的专用学习系统的方法。两者关心的很多共同问题,如:分类、聚类、特征选择、信息融合等,这两个领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可用来解决很多机器感知和信息处理的问题,其中包括图像/ 视频分析(文本、语音、印刷、手写)文档分析、信息检索和网络搜索等。 (2)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是分别从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的角度发展起来的,各自的研究侧重点也不同。模式识别的目标就是分类,为了提高分类器的性能,可能会用到机器学习算法。而机器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学习提高系统性能,分类只是其最简单的要求,其研究更

侧重于理论,包括泛化效果、收敛性等。模式识别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了,而机器学习中一些方法还没有理论基础,只是实验效果比较好。许多算法他们都在研究,但是研究的目标却不同。如在模式识别中研究所关心的就是其对人类效果的提高,偏工程。而在机器学习中则更侧重于其性能上的理论证明。试题2:列出在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中的常用算法及其优缺点。答:(1)K 近邻法算法作为一种非参数的分类算法,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分类、 回归和模式识别等。在应用算法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意的两个方面是样本权重和特征权重。 优缺点:非常有效,实现简单,分类效果好。样本小时误差难控制,存储所有样本,需要较大存储空间,对于大样本的计算量大。(2)贝叶斯决策法 贝叶斯决策法是以期望值为标准的分析法,是决策者在处理 风险型问题时常常使用的方法。 优缺点:由于在生活当中许多自然现象和生产问题都是难以完全准确预测的,因此决策者在采取相应的决策时总会带有一定的风险。贝叶斯决策法就是将各因素发生某种变动引起结果变动的概率凭统计资料或凭经验主观地假设,然后进一步对期望值进行分析,由于此概率并不能证实其客观性,故往往是主观的和人为的概率,本身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肯定性。虽然用期望的大小进行判断有一些风险,但仍可以认为贝叶斯决策是一种兼科学性和实效性于一身的比较完善的用于解决风险型决策问题的方法,在实际中能够广泛应

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

2019年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带 答案) 2019年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蓝藻、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都具有的结构是 A. 细胞壁和内质网 B. 细胞膜和核糖体 C. 线粒体和中心体 D. 细胞核和线粒体 2. 关于人和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激素的本质是蛋白质 B. 激素的合成场所是高尔基体 C. 激素在成分上都含有元素C、H、O D. 激素是由外分泌腺细胞分泌或人工合成的高效能物质 3、判断生物的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对两种生物细胞中的何种物质进行化学分析( ) A.糖类 B.磷脂 C.蛋白质 D.脂肪 4、将用3H标记的尿苷酸引入某类绿色植物细胞内,然后设法获得各种结构,其中最能表现有放射性的一组结构是( ) A.细胞核、核仁和中心体B.细胞核、核糖体和高尔基体C.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D.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和液泡 5、噬菌体、烟草、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中各具有碱基和核

苷酸的种类依次分别是( ) A. 4、8、4和4、8、4 B. 4、5、4和4、5、4 C. 4、5、4和4、8、4 D. 4、8、4和4、5、4 6、下列关于实验鉴定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鉴定还原糖和斐林试剂甲液与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鉴定脂肪的存在,要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颗粒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鉴定蛋白质时,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 7、右图是由3个圆所构成的类别关系图,其中I为大圆,Ⅱ和Ⅲ分别为大圆之内的小圆。符合这种类别关系的是 A.Ⅰ脱氧核糖核酸、Ⅱ核糖核酸、Ⅲ核酸 B.Ⅰ染色体、ⅡDNA、Ⅲ基因 C.Ⅰ固醇、Ⅱ胆固醇、Ⅲ维生素D D.Ⅰ蛋白质、Ⅱ酶、Ⅲ激素 8. 有一种物质只能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但却不能顺浓度梯度进出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层膜。这种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是

高二下学期生物期末考试题

友好学校第六十一届期末联考 高二生物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质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质粒是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中的一种颗粒状细胞器 B. 质粒是细菌细胞质中能够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 C. 质粒只有在导入宿主细胞后才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D. 细菌质粒的复制过程一定是在宿主细胞外独立进行的 2. 基因治疗是指() A. 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B. 对有缺陷的细胞进行修复,从而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C. 运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回复正常 D. 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把有缺陷的基因切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科学家用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某种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细胞,经培养可产生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是()A. 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 B. 不经过免疫的T淋巴细胞 C. 经过免疫的T淋巴细胞 D. 不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 4.下列对动物细胞培养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动物细胞培养的目的是获得大量的分泌蛋白 B. 动物细胞培养前要用胰蛋白酶使细胞分散 C. 细胞的癌变发生于原代培养向传代培养的过程中 D. 培养至50代后的传代细胞称为细胞株 5.表现型不同的母牛生育出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牛,产生这一结果的最可能的原因是()A.试管动物培养B.胚胎移植 C.胚胎分割移植D.受精卵分割移植 6.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比较,正确的是() A. 诱导融合的方法完全相同 B. 所用的技术手段基本相同 C. 所采用的原理完全相同 D. 都能形成杂种细胞 7.动物细胞融合的目的中最重要的是()A.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B. 培养新物种 C 制备单克隆抗体 D. 生产杂种细胞 8.下列哪种生物不能作为生物武器()A. 伤寒杆菌 B. 炭疽杆菌 C. 乳酸菌 D. 天花病毒9. 试管婴儿、试管苗和克隆羊三者均属于生物工程技术的杰出成果,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 都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母本性状 B. 都是细胞工程的技术范围 C. 都充分体现了体细胞的全能性 D. 都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和变异 10. 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的稳定性低,容易遭受害虫危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A.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 协调与平衡原理 C. 物种多样性原理 D. 系统整体性原理 11. 受精完成的标志是() A. 雌、雄原核形成 B. 精卵相遇,发生顶体反应 C. 精子接触透明带 D. 卵黄膜和透明带间出现两个极体 12. 下列能正确表示高等动物胚胎发育顺序的是() A. 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组织器官的分化 B. 卵→卵裂→原肠胚→组织器官分化 C. 受精卵→囊胚→原肠胚→幼体 D. 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组织器官的分化 13. 在胚胎工程中,转基因动物培育、核移植等必须用到的两项技术是() ①动物细胞培养②克隆③减数分裂④胚胎移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4. 供、受体母牛选择好后,要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的原因是() A. 防止受体牛不愿意接受胚胎 B. 只有受体与供体的生理状态相同,被移植的胚胎才能继续正常发育 C. 只要发情排卵后,各阶段时间内的变化,供、受体生理状态完全相同 D. 同期发情处理后,卵细胞和精子受精结合能力强 15. 以下关于试管婴儿生产技术不存在的是() A. 体外受精 B. 细胞培养 C. 胚胎移植 D. 基因重组 16.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运用的原理包括() 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②协调与平衡原理③整体性原理 ④工程学原理⑤物种多样性原理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17. 关于设计试管婴儿的问题,下列哪项不合乎道德规范() A. 利用试管婴儿提供骨髓造血干细胞,救治病人 B. 利用设计试管婴儿技术设计畸形胎儿,以供展览 C. 利用试管婴儿的脐带血 D. 设计试管婴儿,不一定非考虑他的性别 18. 根据mRNA的信息推出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是()A. 用DNA探针测出目的基因 B. 用mRNA探针测出目的基因 C. 用mRNA反转录形成目的基因 D. 用PCR技术扩增mRNA 19.下列有关克隆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