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的承认制度

国家的承认制度

国家的承认制度
国家的承认制度

国家的承认制度

国际法上的承认是指既存国际法主体表示认可某种事实或情势,并愿意接受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的行为。

在新国家或新政府产生下,承认是既存国家或政府以一定方式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表明愿意与之交往的国家行为。

承认的对象包括新国家、新政府、民族解放组织、叛乱团体和交战团体,而对新国家的承认是主要的,所以,国家承认的原则和规则是国际法承认的原则和规则之主要部分。

承认作为国际法的一项制度,有如下特征:

1、承认具有任意性质。

承认只是承认主体对某一被承认者存在这一事实表示接受,说明承认主体对上述事实存在的态度,并不改变原有事实本身的性质。由于承认是承认主体的单方面行为,因此,对某一被承认者存在的事实,承认或不承认由承认主体自由决定,而无需被承认者同意。

2、承认的主体是现存国家和国际组织。

在传统国际法中,承认被看作是国家的主权行为,只有国家才是承认的主体;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国际组织也具有承认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例如,联合国就通过接纳会员国、接受观察员等方式表示其对有关国家和政府的承认。因此,在现代国际法中,除国家外,国际组织也是承认的主体。

3、承认效果具有双重性。

一是指承认主体对某一被承认者出现一事实的确认;二是指承认主体表明它愿意与被承认者进行交往,但承认并不就是建交,而仅仅表明承认国与被承认国建交的愿望。

4、承认既是政治行为也是法律行为。

承认主体对于某一被承认者,例如新国家,是否承认,何时承认,在不违反国际法原则的限度内,完全可以自由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一种法律义务。

但是,承认又是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任何承认主体的承认行为都不得违反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承认一经宣布,将产生重要的法律后果,直接影响承认者和被承认者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又是一种法律行为。

国家承认的类别

国际法上的承认,按承认对象的不同,主要有国家承认和政府承认两种,此外还有对交战团体和叛乱团体的承认。

(一)国家承认

?对国家的承认一般是指现存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于新国家存在这一事实以一定方式表

示接受,并表明愿意视其为国家而与之交往的政治和法律行为。

?既存国家对新国家给予承认必须遵守两个条件限制:一是新产生的实体具备国际法

意义上的国家要素;二是新国家必须符合国际法原则而产生。

?对新国家的承认,一般发生在以下四种情况:

1、合并,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合并为一个新国家。

2、分离,一国的一部分分离出去成立新国家。

3、分立,即一国分裂为数国,而母国不复存在。

4、独立,即原来的殖民地取得独立后,成立新的独立国家。

?以上诸种情况产生的新国家,一般都发生承认的问题,各国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承认,

但是对于违反国际法用武力制造出来的傀儡国家,国家则负有不予承认的义务。

(二)政府承认

?对政府的承认一般是指现存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于新政府存在这一事实以一定方式表

示接受,并表明愿意视其为国家的合法代表而与之交往的政治和法律行为。

?尽管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不受政府变动的影响,但政府变动往往直接影响到国家

行使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因此,政府承认对于承认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承认的对象是新政府。当一个新国家出现时,总是同时具有一个新政府,其他

国家和国际组织承认了新国家,也就同时构成对该国新政府的承认,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承认与政府承认是一致的。

?根据国际实践,现存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于新政府是否承认、何时承认,在不违反国

际法原则的限度内完全可以自由决定。

?对政府的承认与对国家的承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联系方面表现在:当新国家产生时,总是同时建立新政府,因此,承认了新国家同时也就承认了新政府;反之,承认了新国家的政府,当然也就承认了它所代表的新国家。

政府承认与国家承认的不同在于:政府不同于国家,在既存国家仅仅发生政府的更迭的情况下,则只发生对新政府的承认,而不发生对国家的承认;国家承认涉及国际社会新成员的出现,涉及新的国际法主体,而政府承认是在不涉及国家的国际法律人格的情况下承认新政府具有代表国家的资格

?政府的更迭是引起政府承认的原因,但并不是一切政府更迭都必须引起政府的承认。

一般说来,只是对于社会革命或政变产生的新政府才发生政府承认问题,凡是按照宪法程序而进行的政府更迭,如正常的王位继承,通过正常选举而产生的新政府,就不发生政府承认的问题。

?国家和国际组织通常遵循“有效统治原则”对新政府予以承认。所谓有效统治,是

指新政府有效控制本国领土并在其控制的领土内有效地行使权力。

一般来说,只有在有效统治的情况下,新政府才能够代表国家,独立地行使国际交往权,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就是说,在新政府能在其控制下的领土有效地行使权力和条件下,各国才能予以承认,因为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新政府才能代表国家,独立地进行国际交往,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

?一国在有效统治原则的基础上对新政府的承认,一般不必再考虑该政府的政权起源

和法律根据。

?但是,历史上,有些国家强调法律根据的重要性,主张不承认以不合王朝法统和宪

法程序的方式建立的新政府,即所谓的“正统主义”,其实质是对一国内政的干涉,现已被国家实践所否定。

?政府承认与国家承认的法律效果是相同的。

?在新政府控制器国家领土的大部分或绝大部分,而旧政府依然控制一部分领土时,

别国承认了新政府,对承认国来说就意味着旧政府代表其国家的资格由新政府取代,旧政府完全校外。

(三)民族解放组织的承认

民族解放组织的承认是指,既存国家对旨在为摆脱外国奴役或殖民主义统治,争取建立独立国家而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的组织给予的认可。这样的民族解放组织在其成为独立国家之前具有类似国家性质的政治实体地位,对其控制的地区实行有效统治并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因此,既存国家承认它们,愿意同它们进行一定的交往,如国际社会对巴列斯坦解放组织的承认。

(四) 对叛乱团体或交战团体的承认

1、叛乱团体。

?叛乱团体是指一国内反抗政府或进行起义的团体,它有明确的目标、有统一的领导

和组织机构,并已实际上占领和控制着本国的一部分领土,正在与本国政府进行武力斗争,但叛乱规模上尚未达到内战程度。

?其他国家对叛乱者只能承认为叛乱团体,而不能承认为交战团体,这种承认,只表

明承认国为了保护一国商务或侨民的利益,在一定范围内对武装斗争保持中立,但并不使叛乱团体享受交战团体的权利。

2、交战团体。

?交战团体是指一国内为政治目的而向本国政府发动内战的、具有交战者资格的叛乱

团体。

?对交战团体的承认,是指在一国发生内战的情况下,其他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

和尊重内战双方的合法权利,而承认内战中非政府一方为交战团体的行为。

?在实践中,非政府的交战一方具备以下条件,即可被承认为交战团体:

(1)叛乱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

(2)叛乱已发展为内战;

3)叛乱组织已控制该国一部分地区,并实行有效的管理;

(4)叛乱集团在战斗行动中遵守战争法规。

?对交战团体的承认,通常是承认者以发表声明的方式表示,交战团体一旦被承认,

就产生以下的法律效果:

(1)对承认国来说,应对内战双方保持中立,承担中立义务。

(2)对被承认的交战团体来说,被承认的交战团体应对在其所控制的地区内发生的事件负国际责任,而其所反抗的本国政府则因此而解除责任。

(3)交战的一方由于取得了"交战团体"的地位,可享受战争法规的待遇。

?承认的范围

传统国际法将承认分为法律上的承认和事实上的承认:

1、法律上的承认,也称正式承认,指承认方给予被承认方以一种完全的、永久的正式承认,特别是承认国给予新国家或新政府一种表示愿意与之全面交往的永久的正式承认。

法律上的承认是一种永久的承认,无论今后承认方和被承认方关系如何,这种承认都一直有效、不可撤消;法律上的承认是完全的、无保留的承认,表明承认方愿意与被承认方进行全面的交往。在通常情况下,对新国家的承认是法律上的承认,通常导致双方建立外交关系。

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对新国家的地位巩固抱怀疑态度,或者由于其他政治上的考虑暂时不愿与之建立正式关系,但在事实上又有与之进行一定交往的必要,于是决定暂时在比较狭窄的范围内与之发生关系,给予一种事实上的承认。

2、事实上的承认是指承认方给予被承认方一种表示愿意与之进行交往的暂时的非正式承认。

在承认方基于某些考虑,不愿意与被承认方进行全面交往,而实际上又需要进行一定交往的情况下,通常采用事实上承认的方式。

事实上的承认是一种非正式和暂时的承认,承认方事后可以进一步予以法律上的承认,也可以撤消,它不同于法律承认:

(1)事实上的承认是可以撤销的,具有临时的、不稳定的性质;

(2)事实上的承认表明承认国与被承认国之间只发生经济、商业、贸易、科技、文化方

面的交往关系,而不建立全面的正式关系,不发生政治、外交和军事关系。

(3)无论是法律上的承认还是事实上的承认,都会引起一定的法律效果,但事实上承认的效果要窄些。

事实上的承认往往导致法律上的承认,但法律上的承认并非一定要经过事实上的承认。承认的效果

承认作为一种政治法律行为,会产生一系列的政治和法律后果。

?一般来说,法律上的承认产生全面而广泛的法律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两国关系正常化,双方可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

(2)双方可以缔结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条约或协定;

(3)承认被承认国的法律法令效力和司法管辖权和行政管辖权;

(4)承认被承认国取得在承认国法院进行诉讼的权利及其本身或国家财产的司法豁免权。

?事实上承认的效果不如法律上的承认的效果广泛,例如,事实上承认不产生两国间

的政治关系,承认方和被承认方不缔结政治协定,也不引起正式外交关系的建立,但也产生一定的效果,主要有:

(1)承认被承认国的国内立法、司法权力和行政权力;

(2)被承认的国家在承认国法院享有司法豁免权;

(3)双方可以建立经济、贸易关系,缔结通商协定或其他非政治协定;

(4)接受被承认国的领事和商务代表等。

?根据国际实践,无论是法律上的承认还是事实上的承认都具有溯及的效果,就是说,

对新国家或新政府的承认,其效力可以追溯到新国家或新政府成立之时,因此,对新国家或新政府成立之时的法律行为,应承认为有效。

?不承认原则是有关承认主体在承认问题上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是指承认主体对于

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造成的事实或情势不得予以承认。

?就国家承认和政府承认而言,不承认原则是指承认主体对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建立

的政治实体不得予以承认。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以武力侵占了中国东三省,并于1932年3月在中国东三省建立了所谓“满洲国”。1932年1月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照会中日两国,声明不承认违反《国际联盟盟约》和《巴黎非战公约》所造成的“情势、条约或协定”。美国的上述主张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并成为国际法中有影响的“不承认主义”,也称“史汀生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系列国际文件反映了不承认原则的内容。例如,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宣布,“国家领土不得作为违反宪章规定使用武力所造成之军事占领对象,国家领土不得成为他国以使用威胁或武力而取得之对象,使用威胁或武力取得之领土不得承认为合法”。

?在国际实践中,不承认原则也得到了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遵守和适用。例如,1976年,

南非建立所谓“特兰斯凯独立国家”,联合国大会认为所谓“特兰斯凯独立国家”是南非推行种族隔离政策的产物,并要求各国政府“对所谓独立的特兰斯凯不给予任何形式的承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问题

?就承认的性质而言,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属于对新政府的承认,而不是对

新国家的承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性质,但从国际法的观点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不改变中国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它既没有使原来的国际法主

体——中国消失,也没有因此而增加另一个新的国际法主体。作为国际法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中国,因此,不需要对国家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是中国的新政府,需要其他国家的承认。因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实际上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承认,属于对新政府的承认。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宣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告》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随后,许多国家纷纷来电致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央人民政府,尽管各国通知

承认的文件措辞不同,有的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的是“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惟一合法政府”。

?继承的概念

?国际法上的继承是指国际法的权利和义务由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所发生

的法律关系,即由于某种具有国际法律意义的事实或情势出现,使国际法上有关的权利和义务从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所引起的法律关系的改变。

?国际法上的继承具有以下特征:

1、在国际法上,参与继承法律关系的主体,即继承者和被继承者,可以是国家或政府,还可以是国际组织;

2、继承的对象,是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

3、发生继承的原因是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这种法律事实或者由国际条约明文规定,或者由国际实践所认可。

?引起继承的法律事实包括国家领土的变更、国际组织的变更和政府的变更或承认的

变更。

?由于参加继承关系的主体不同,国际法上的继承可分为国家继承、政府继承和国际

组织的继承。

?国家继承是指一国由于领土变更的法律事实而使其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

他国所发生的法律关系,其主要特征有:

1、国家继承的主体是国家。

在国家继承的情况下,出现一国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被他国所取代。本国的权利和义务被他国所取代的国家称为被继承国,取代别国权利和义务的国家称为继承国。

2、国家继承的对象是与所涉领土有关的国际法上的特定权利和义务。

国家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是指与所涉领土有关的国际法上的特定权利和义务,这些特定权利和义务涉及条约、国家财产等具体事项的权利和义务,而不包括国家固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一切不符合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权利和义务都不属于国家继承的对象。

?引起国家继承的领土变更的情况甚为复杂,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

1、分裂,即一国分裂为数国。

2、合并,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合并组成一个新国家。

3、分离,即国家的一部分或数部分领土从该国分离出去,成立新国家。

4、独立,即殖民地或附属领土获得独立,成立新的独立国家。

5、割让,即一国领土的一部分移交给另一国。

?国家继承的对象是国家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属于国家继承的权利和义务,主

要有两大类,即条约方面的国家继承和条约以外事项的国家继承。

?无论是条约方面或条约以外事项的国家继承,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条约

方面和条约以外事项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符合国际法,一切与国际法相抵触的权利和义务,均不属于继承范围;二是国家继承的权利和义务必须与所涉领土有关联,与所涉领土无关的权利和义务不属于国家继承范围。

?关于国家继承的原则和规则,主要反映在《关于国家在条约方面的继承的维也纳公

约》(1978年)和《关于国家对国家财产、档案和债务的继承的维也纳公约》(1983年)这两个国际法律文件中。

(一)关于条约的继承

国家对条约的继承是指继承国对被继承国有效条约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继承。一般认为:

?与国际法主体资格相关联的政治性条约不属于继承的范围,是随着被继承国(原国

际法主体)的消灭而消灭的。这类条约被称为“人身条约”,与被继承国的国际法主体资格相关联,由于情势变迁,因此不可能由被继承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继承,如同盟条约、友好条约、共同防御条约等。

?处理与所涉领土有关事务的所谓"非人身条约",一般是继承的,但是,对于继承的

条约,继承国家在继承以后有权按条约法公约的规定,提出修改或终止。

由于领土变更情况不同,各类继承国对条约继承也有所不同:

1、部分领土变更情况下的条约继承。

当一国领土的一部分成为另一国领土的一部分时,被继承国的条约对国家继承所涉领土失效,继承国的条约对所涉领土生效。但从条约中可以确定或另经确定,该条约适用于该领土不符合条约的目的和宗旨,或根本改变实施条约的条件时,不在此限。

2、国家领土分离或解体情况下的条约继承。

一国的一部分或几部分领土分离组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国家时,不论被继承国是否继续存在,原来对被继承国全部领土有效的任何条件,继续对每一继承国有效。仅对其部分领土有效的任何条约,只对该领土组成的继承国有效。当被继承国一部分领土分离后继续存在时,原来对其有效的任何条约,继续对该国的其余领土有效。但如果有关国家另有协议,或者从条约可知或另经确定该条约对继承国的适用不合条约的目的和宗旨,或者根本改变实施条约的条件,则是例外的。

3、国家合并情况下的条约继承。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合并成为一个国家时,对其中任何一个国家有效的条约,继续对继承国有效。但适用范围有限制,原则上只对原来适用该条件的那部分领土有效,而不适用于合并后的全部领土。

4、新独立国家的条约继承。

殖民地和附属地经过斗争而建立的独立国家,对殖民国家或宗主国等被继承国的条约,有权拒绝继承,这是国际法确认的一项重要原则。新独立国家对于任何条约,不因为该条约对国家继承所涉领土有效的事实,就有义务维持该条约的效力或者成为该条约的当事国。为了维护新独立国家的国际法主体的固有权利,新独立国家对于原宗主国参加的多边条约,有继承的权利,但一般不受原宗主国签订条约的约束;对国家继承所涉领土有效的双边条约,原则上应对新独立国家无效,只有在新独立国家与别的当事国两国之间作出明示同意,或由于两国行为而可认为同意,才属有效。这种主张从头开始的观点,后来发展成为所谓的“白板规则”( the clean plate rule)。

(二)关于国家财产的继承

?国家财产是指国家继承发生时,按照被继承国国内法为该国所拥有的财产、权利和

利益。国家对国家财产的继承是指继承国对被继承国国家财产权利的继承,是指被

继承国的国家财产转属继承国。

?国家财产继承的效果是:被继承国对该财产所享有的权利消灭,继承国权利产生。

国家财产继承只涉及继承国与被继承国之间的国家财产转属问题,而对第三国在被继承国领土内所拥有的财产不发生影响。

?国家对国家财产的继承的一个标准是:被转属的国家财产与领土之间有关联,兼顾

公平原则。从这个标准引申出两项原则:一是国家财产一般随领土的转移而从被继承国转属继承国。二是关于国家继承所涉领土的实际生存原则。凡位于所涉领土内的被继承国的国家不动产,应转属继承国。国家动产的继承,不是单纯以该动产的地理位置为依据,而是从该动产是否与所涉领土活动有关为根据,与所涉领土的活动有关的国家动产,应转属继承国;与所涉领土活动无关的国家动产,则按公平比例转属继承国。

?上述标准和原则适用于不同的领土变更类型的国家财产继承时,因具体情况不同而

不同:

1、一国将一部分领土移交另一国的财产继承应按被继承国与继承国之间的协议解决,如无协议,则位于所涉领土内被继承国的不动产,以及与所涉领土活动有关的国家动产,均应转属继承国。

2、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合并成为一个新国家的财产继承原则是:被继承国的国家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应转属继承国。

3、一国领土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分离而组成一个新国家,或一国解体而分裂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新国家的财产继承时的继承规则是:除被继承国与继承国之间另有协议外,位于继承国领土内的被继承国的不动产应转属继承国;与国家继承所涉领土的活动有关的被继承国的动产,也应转属继承国,而与所涉领土活动无关的国家动产,则按公平比例转属继承国。

在被继承国解体而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它位于该国领土以外的国家不动产,无法按与所涉领土有关连的标准来解决其转属问题,只能将其转属其中一个继承国,但该继承国应对其他继承国给予公平补偿。

4、新独立国家的财产继承原则上依财产继承的两项原则处理财产的转属问题,但适用这些原则时应充分考虑作为继承国的新独立国家与被继承国(原宗主国或殖民国)之间关系的特殊情况:

(1)原属国家继承所涉领土所有,而在该领土成为附属地期间成为被继承国的国家动产,应转属新独立国家。

(2)与所涉领土的活动有关的宗主国、保护国等被继承国的国家动产,应转属新独立国家。

(3)即使不属于原所涉领土所有和与所涉领土活动无关的被继承国的动产,由于附属地人民对创造财产曾作出贡献,应按附属地人民所作出的贡献,按比例转移新独立国家。(4)如果被继承国与作为继承国的新独立国之间不执行以上各项继承规则,而另订协定,这种协定不应违反各国人民对其财富和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的原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三)关于国家债务的继承

?国家债务,是指一国对另一国、某一国际组织或任何其他国际法主体所负之任何财

政义务。债务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整个国家所负的债务,称为国债;另一类是以国家名义承担而事实上是用于国家领土某一部分的债务,称为地方化债务;还有一类是由地方当局承担并由该地方当局使用于该地区的债务,称为地方债务。按照国际法,国债和地方化债务,都属于国家债务,地方债务则不属于国家债务的范围。国家继承中的国家债务是指国家继承发生时,属于被继承国对他国或国际组织或任何

国际法主体所负的财政义务。

?国家对国家债务的继承是指继承国对被继承国国家财政义务的继承,但国家违反国

际法原则而举的“恶债”,如战争债务和征服之债,不属于继承对象。

?国家债务继承的效果是:被继承国的国家债务转属继承国,由此而引起被继承国义

务的消灭和继承国义务的产生。

国家债务继承的规则,因国家领土变更的类型不同而异。具体来说,有以下规则:

1、一国的一部分移交给另一国,或一国的一部分或和部分领土分离出去而组成一个新国家或与另一国合并的情况下,被继承国的国家债务转属继承国的问题,应按照双方之间的协议解决;如果无协议,则应按照公平的比例转属继承国。

2、被继承国解体而分裂为数国时,由于存在数个继承国,所以除被继承国与各继承国之间另有协议外,被继承国的国家债务应在各被继承之间按公平比例转属。

3、在国家合并的情况下,根据"债务随财产一并转移"的规则,被继承国的国家债务应转属继承国。

4、新独立国家的债务继承实质上就是作为继承国的新独立国家应否承担前宗主国或殖民国家的债务问题。根据促进新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减轻或免除他们的债务负担的原则,被继承国家的债务,原则上不应转属新国家。但并不排除有关双方依协议来合理解决债务的转属问题,但这种协议不应违反各国人民对其财富和自然资源享有永久权利的原则,不应损害新独立国家的经济平衡发展。

(四)关于国家档案的继承

?国家对国家档案的继承是指继承国对被继承国国家档案权利的继承。国家继承中的

国家档案是指国家继承发生时,按照被继承国国内法属于被继承国所有并由被继承国作为国家档案收藏的一切文件,不包括第三国在被继承国内的档案。

?在国际实践中,国家档案的继承,通常由被继承国和继承国之间通过协议来解决。

如无协议,一般将与涉领土有关的档案转属继承国。

?当新独立国家为继承国时,原属殖民地、附属地、委托统治地和托管地等所有,而

在领土附属期间归属于被继承国的国家档案,应归还新独立国家。被继承国的国家档案中与所涉领土有关的部分,如原宗主国在殖民时期积累的,同该宗主国对所涉领土的统治有关的文件,包括涉及外交、军事及重大政策的所谓"主权收藏"文件,其转属或复制问题,应由被继承国与新独立国家协议解决。此外,作为被继承国的原宗主国和保护国,应在它们的国家档案中,向新独立国家提供与新独立国家的领土所有权或疆界有关的,或为澄清转属新独立国家的档案文件的含义所必需的文件证据。原宗主国、保护国或托管国等被继承国和新独立国家所缔结的协议,不应该损害新独立国家取得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的权利。

?政府继承

?政府继承是指一国由于革命或政变导致政权更迭,旧政府代表国家所承担的国际法

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新政府所发生的法律关系,其主要特征是:

1、政府继承的主体是政府。

政府继承与国家继承不同,国家继承关系的参加者是两个不同的国际法主体,政府继承关系的参加者是同一国家内的新旧两个政府。

2、政府继承的对象是符合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特定权利和义务。

这些特定权利和义务涉及条约、财产和债务等具体事项的权利和义务。

3、政府继承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革命和政变导致政权更迭。

在革命和政变产生的新政府选择了与旧政府完全不同的制度和政策的情况下,就发生了政府继承问题。

?政府的继承不同于国家的继承:

1、是发生继承的原因不同,国家的继承是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引起,而政府的继承则是由于革命或政变而导致政权更迭而引起;

2、是参加继承关系的主体不同,国家继承关系的参加者是两个不同的国际法主体,而政府继承是在同一个国际法主体继续存在的情况下,旧政权的国际权利和义务为新政权所取代。

3、政权更迭是引起政府继承的原因,但是并非一切政权更迭都引起政府继承,按照宪法程序而进行的政权更迭,一般不发生政府继承。即使是由于政变而引起的政权更迭,只要政变后成立的新政府声明尊重前政府的国际条约义务,也不发生政府继承问题。然而,政府的更迭如果是由于社会革命而引起,新政权在本质上不同于旧政权,就发生了政府的继承问题,即新政府如何对待旧政府在国际上权利和义务问题。

?关于国际组织继承的规则,在职能继承方面,由于各个国际组织的建立和职能的行

使,都是按照缔约国所缔结的条约和组织章程的规定进行的,所以,即使会员国相同,或者国际组织的宗旨和职能相似,然而一个国际组织解体,并不必然地将其职能自动地移转于另一个新成立的国际组织。要实现新的国际组织对旧的国际组织的继承,原则上必须经过原缔约国签订国际协定,或者经过原国际组织作出决议,明确表示将其职能转移于某一国际组织,才能使两者之间发生继承关系。

?国际组织的继承,除了职能方面的继承外,还有财产、债务和文书档案等方面的继

承,通常也是依照特别协定或决议来解决的。

?国际组织的继承是指一个国际组织由于解体或合并,其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通

过协议转移给另一国际组织所发生的法律关系。当一个国际组织同其他国际组织合并,或者由于解散而不复存在,但按照国际协议或决议而使其职能转移于另一国际组织时,就发生国际组织的继承问题。

?国际组织的继承问题,是现代国际法的一个新问题。当一个国际组织同其他国际组

织合并,或由于解散而不复存在,但按照国际协议或决议而使其职能转移于另一个国际组织时,就发生国际组织继承问题。国际组织原则上必须经过原缔约国签订国际协定,或经原国家组织作出决议,明确表示将其职能转移于另一新国际组织,才能使两者之间发生继承关系。国际组织的继承,除职能方面的继承外,还有财产、债务和文书档案等方面的继承,通常也是依照特别协定或决议来解决。

?国际组织继承的主要特征是:

1、国际组织继承的主体是国际组织。

在国际组织继承的情况下,出现一个国际组织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被另一国际组织所取代的情况。国际组织的继承是在不同的两个国际组织间发生的继承关系,权利和义务被它方取代的国际组织称为被继承组织,取代它方权利和义务的国际组织称为继承组织。

2、国际组织继承的对象是通过协议规定的国际法上的特定权利和义务。

与国家继承和政府继承不同,国际组织继承的所有权利和义务都由协议明确规定,这种情况是由国际组织的特性所决定的。国际组织以政府间的协议作为其存在的法律基础,国际组织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成员国通过协议授权的结果,因此,国际组织的继承也必须以协议为基础。

3、国际组织继承发生的原因是在国际组织解体或合并的情况下协议的规定。

在国际组织解体或合并的情况下,该国际组织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协议转移给另一国际组织,就发生国际组织的继承。只有通过协议的规定,原来的国际组织和另一国

际组织才成为被继承者和继承者,发生继承关系。这继承关系通常通过原国际组织的成员国订立国际协定或有关国际组织作出的决议予以规定。例如国际民航组织继承国际航空委员会的组织职能,世界卫生组织继承国际卫生局的组织职能,通过订立国际协定的方式处理,联合国国际法院继承国际联盟的国际常设法院的规约,通过《联合国宪章》予以规定。

引渡

引渡的条件:外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引渡请求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才能准予引渡:

(一)引渡请求所指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请求国法律均构成犯罪;

(二)为了提起刑事诉讼而请求引渡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请求国法律,对于引渡请求所指的犯罪均可判处一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其他更重的刑罚;为了执行刑罚而请求引渡的,在提出引渡请求时,被请求引渡人尚未服完的刑期至少为六个月。

对于引渡请求中符合前款第一项规定的多种犯罪,只要其中有一种犯罪符合前款第二项的规定,就可以对上述各种犯罪准予引渡。

引渡条约

引渡(extradition)是指国家根据条约或基于其他理由把在其境内而被别国指控或判定犯罪的人,应该国的请求,移交改过审判或处罚的行为。是国家之间刑事司法协助的一种形式。比如赖昌兴目前身在加拿大境内,但被我国指控有犯罪行为,我国向加拿大请求将其移交于我国进行审判。加拿大应请求移交的行为就是引渡。

引渡的法律基础是一个主权国家对犯罪的管辖权,包括属地,属人和其他管辖权等。也就是说,请求引渡的国家,基于国际法上承认的依据,对该名身处他国境内罪犯享有管辖权。可以引渡的罪行在19世纪以前主要是政治犯,异教徒和逃兵。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得胜利,罪刑法定和民主原则得确立使引渡的对象发生了根本改变。各国变为只引渡普通刑事犯。"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习惯法则。

引渡条约使国家间引渡罪犯依据。因为国际法上没有赋予国家以引渡的义务,在没有引渡条约的情况下,是否将罪犯引渡回申请国完全是被申请国自己的事情,对于赖昌兴案件来说,如果中国和加拿大没有引渡条约,那么加拿大想引渡就引渡,不想引渡就不引渡,我国没有丝毫办法。但是如果有了引渡条约就不一样了,引渡条约一般会约定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关于互相引渡罪犯的相关条件和其他事项.如果在条约中承诺对某个国家的罪犯进行引渡,那么引渡就成为了国际义务,必须履行,没有正当理由不能随便拒绝引渡。

我国与泰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哈萨克斯坦,蒙古,吉

尔吉斯斯坦等一些国家签订了引渡条约,并且参与了很多实际上涉及引渡问题的公约,比如《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消除一切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等等。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国成功引渡的案例: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3任行长挪用公款4.83亿美元的案件,我国外交部门成功将这起新中国最大的银行监守自盗案的犯罪人引渡回国。

外交保护

外交保护是指在一国的外国人应履行其对居住国和国籍国的双重义务,同时他的有关权利也应得到居住国及国籍国的双重保护。当在居住国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国籍国在某些情况下有权采取某些措施提供帮助,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外交保护。

外交保护泛指一国通过外交途径对在国外的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所进行的保护。国家有权对其在国外的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这是国家属人优越权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中,各国都是通过本国外交机关对在国外的本国国民提供各种保护。

(四)外交保护

外交保护是指一个人在外国受到不法侵害,且依外国法律程序又得不到救济时,其国籍国可以通过外交途径对该人进行保护。保护的方法包括要求该外国进行救济或承担责任。外交保护是将国家与私人之间的事情转化为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外交保护本质上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制度,但它起因于属人管辖权。

1.外交保护的性质

(1)属人管辖权的重要体现;

(2)外交保护本质上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制度;

(3)无论本国公民是否作出请求,国家都可以自行作出保护或拒绝保护的决定。

2.外交保护的条件

(1)本国人权利受损是外国国家的不当行为所致,不管这种不当行为是直接还是间接伤害了本国人的合法利益。

(2)国籍连续原则:即自受害行为发生时起直到外交保护结束,受害人必须持续拥有保护国国籍。有的国家还主张“国籍实际联系原则”,即要求受害人和其国籍国之间具有实际的真正联系。

(3)“用尽当地救济”,即受害人必须在用尽当地所有行政的、司法的救济手段之后仍未得到合理救济时,本国方可进行外交保护。

3.外交保护的范围

实践中,外交保护经常适用的情况有:

(1)国民被非法逮捕或拘禁;

(2)国民财产或利益被非法剥夺;

(3)国民受到歧视性待遇;

(4)国民被“司法拒绝”等情况。这里所谓的“司法拒绝”,通常是指受害者无论通过行政或司法程序寻求救济均遭拒绝,或变相拒绝,如有关机关无故长期拖延。

庇护

1.庇护的性质——属地管辖权的体现

庇护是指一国对于遭到外国追溯或迫害而前来避难的外国人,准予其入境和居留,给予保护,并拒绝将其交还或引渡给另一国的行为。庇护是基于领土的行为,因此是属地管辖权的体现。

2.庇护的对象——主要是政治犯

3.域外庇护不合一般国际法

庇护原则上只能基于领土主权来行使,即在境内行使,如果利用在外国的使领馆馆舍、船舶、飞机等场所进行的庇护,即域外庇护,这种庇护是没有一般国际法依据的,除非是基于相互的协议,且在不违反国际义务的前提下进行。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第一讲:当代中国最高政治理念 ?1、解释党管干部、党组、民主集中制、委员会制。 ?党管干部: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组织部门统一任命、调配所有的干部;具体方式分部、分级、分类管理干部; ? ?党组: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成立党组,由该领导机关中担任负责工作的党员组成。党组的成员不是由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是由批准党组成立的党的委员会指定,并服从它的领导。 ?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 ?社会学特征: ?(1)会议(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全会、政治局会议),大会的功能是动员而不是决策。 ?(2)选举(投票) ?(3)服从、纪律 ?(4)集体领导(委员会) (5)少数服从多数 ? ?委员会制:第一,委员会的成员权力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 ?第二,一切重大问题均由委员会集体讨论并按照多数原则作出决定; ?第三,委员会负责人有权召集或主持会议以及主持日常工作,但无权单独决定重大问题; ?第四,委员会所有成员对委员会作出的最后决定都负有共同责任。 ?2、中国共产党通过哪些方式来具体实施领导? ?1、政治决策——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共中央委员会决议;党的领导人的讲话、指示,这是目前中国的最重要的公共政策决定。 ?2、政治录用——党管干部 ?3、利益表达——党认为是人民利益的当然代表。 ?4、利益汇集——通过党才是各种利益诉求,进入公共政策制定系统,上升为公共政策的有效途径。 ?5、党主军——党指挥枪,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6、政府完全成为党的组织体系的一个部分 ?7、党通过国家或自身组织主导社会,社会完全成为党以及国家行政的附属物。 ?8、党管宣传、党管媒体——掌控思想文化资源。 ? ?3、中国共产党是通过何种方式将全部的社会生活纳入国家的政治轨道的? ?第一、组织整合 ?(1)农村通过合作化运动产生人民公社

公司管理制度全套共个制度修订

公司管理制度(全套共18个制度) 管理大纲 为加强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促进公司发展壮大,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特制订本管理大纲。 一、公司全体员工必须遵守公司章程,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决定。 二、公司倡导树立“一盘棋”思想,禁止任何部门、个人做有损公司利益、形象、声誉或破坏公司发展的事情。 三、公司通过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提高全体员工的技术、管理、经营水平,不断完善公司的经营、管理体系,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不断壮大公司实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四、公司提倡全体员工刻苦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为员工提供学习、深造的条件和机会,努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造就一支思想新、作风硬、业务强、技术精的员工队伍。 五、公司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的决策和管理,鼓励员工发挥才智,提出合理化建议。 六、公司实行“岗薪制”的分配制度,为员工提供收入和福利保证,并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逐步提高员工各方面待遇;公司为员工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和晋升机会;公司推行岗位责任制,实行考勤、考核制度,评先树优,对做出贡献者予以表彰、奖励。 七、公司提倡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倡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员工团结互助,同舟共济,发扬集体合作和集体创造精神,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八、员工必须维护公司纪律,对任何违反公司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行为,都要予以追究。 员工守则 一、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二、维护公司声誉,保护公司利益。 三、服从领导,关心下属,团结互助。 四、爱护公物,勤俭节约,杜绝浪费。 五、不断学习,提高水平,精通业务。 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求实创新。 财务管理制度 总则 为加强财务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建设局财务制度,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在加强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以提高经济效益、壮大企业经济实力为宗旨,财务管理工作要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在企业经营中制止铺张浪费和一切不必要的开支,降低消耗,增加积累。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是什么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是什么 指引和约束人们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行为、是安全生产的行为准则。其作用是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建立和维护安 全生产秩序。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和基本的安全生 产管理制度。 1、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最基本的安全制度,是按 照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将各级负责人、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各生产部门和各岗位生 产工人在安全生产方面应做的事情及应负的责任加以明确规定的一 种制度。 其实质是“安全生产,人人有责”。是安全制度的核心。 企业法定代表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负全面领导责任。 分管安全生产的企业负责人,负主要领导责任;分管业务工作的 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负直接领导责任。车间、班组的 负责人对本车间、本班组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各职能部门在各自 业务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负责。各岗位生产工人要自觉遵守安 全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本岗位上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2、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是生产工人操作设备、处置物料、进行生产作业时所必须遵守的安全规则。 安全操作规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作业前安全检查的内容、方法和安全要求。 (2)安全操作的步骤、要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3)作业过程中巡查设备运行的内容和安全要求。 (4)故障排除方法,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5)作业场所、作业位置、个人防护的安全要求。 (6)作业结束的现场清理。 (7)特殊作业场所作业时的安全防护要求。 安全操作规程对防止生产操作中不安全行为有重要作用。 3、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为保证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生产法 规得到认真贯彻,在管理与安全生产有关事项时有一个行为准则, 企业应建立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有:(1)职工安全守则(2)安 全生产教育制度(3)安全生产检查制度(4)事故管理制度(5)危险作业 审批制度(6)特种设备、危险性大的设备、危险化学品运输工具和动 力管线的管理制度(7)安全生产值班制度(8)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 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9)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管理制度(10)“三同时”评审与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出租合同安全评审制 度(11)安全生产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12)危险化学品 包装物管理制度(13)危险化学品装卸、储存、运输和废弃处置安全 规则(14)危险化学品销售管理制度(15)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制度(16)危险化学品托运安全管理制度(17)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安全 评价制度(18)本单位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为危险化学品 事故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援的制度 安全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度的制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制定安全制度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依法制定,结合实际。企业制定安全制度,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为依据。要根据法规的要求、结合企业的 具体情况来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划分要按照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根据“管生产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来确定。 2、有章可循,衔接配套。企业安全制度应涵盖安全生产的方方 面面,使与安全有关的事项都有章可循,同时又要注意制度之间的 衔接配套,防止出现制度的空隙而无章可循或制度交叉重复又不一 致而无可适从。

《认证认可条例》修订及对照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 例》 修订前后对照表 修订前 (黑体字加粗部分为删去内容) 修订后 (红体字加粗部分为修改或补充的 内容) 第二章 认证机构第二章 认证机构 第九条 设立认证机构,应当经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后,方可从事批准范围内的认证活动。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认证活动。 第九条 取得认证机构资质,应当经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在批准范围内从事认证活动。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认证活动。 第十条 设立认证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 (二)有符合认证认可要求的管理制度; (三)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300万元; (四)有10名以上相应领域的专职认证人员。 从事产品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还应当具备与从事相关产品认证活动相适应的检测、检查等技术能力。 第十条 取得认证机构资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 取得法人资格; (二) 有固定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 (三) 有符合认证认可要求的管理制度; (四) 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300万元; (五) 有10名以上相应领域的专职认证人员。 从事产品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还应当具备与从事相关产品认证活动相适应的检测、检查等技术能力。

第十一条 设立外商投资的认证机构除应当符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外方投资者取得其所在国家或者地区认可机构的认可; (二)外方投资者具有3年以上从事认证活动的业务经历。 设立外商投资认证机构的申请、批准和登记,按照有关外商投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外商投资企业取得认证机构资质,除应当符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 外方投资者取得其所在国家或者地区认可机构的认可; (二) 外方投资者具有3年以上从事认证活动的业务经历。 外商投资企业取得认证机构资质的申请、批准和登记,还应当符合有关外商投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二条 设立认证机构的申 请和批准程序: (一)设立认证机构的申请人,应当向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符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文件; (二)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自受理认证机构设立申请之日起90日内,应当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涉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职责的,应当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决定批准的,向申请人出具批准文件,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三)申请人凭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批准文件,依法办理登记手续。 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公布依法设立的认证机构名录。 第十二条 认证机构资质的申请和批准程序: (一) 认证机构资质的申请人,应当向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符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文件; (二) 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自受理认证机构资质申请之日起45日内,应当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涉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职责的,应当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决定批准的,向申请人出具批准文件,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公布依法取得认证机构资质的企业名录。

中国的国家元首制度

中国的国家元首制度 国家元首制度是关于国家元首产生、任期、职权,以及国家元首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的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元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一、xx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xx的任职资格、产生、任期和继位补缺 (一)xx的任职资格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45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二)xx的产生和罢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xx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出候选人名单,大会选举产生。 xx的选举一般采用等额选举办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xx。 (三)xx的任期 xx每届任期为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四)xx的继位补缺 xx缺位时,由副主席继任。 国家副主席缺位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 xx、副主席都缺位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补选以

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暂时代理主席职位。 三、xx的基本职权 (一)对内职权 1、公布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法律后,由xx予以公布,法律正式生效。 xx没有法律否决权。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xx必须公布。 法律未经xx公布,不能生效。 2、发布命令 xx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发布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 (二)对外职权 1、接受外国使节 xx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2、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3、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批准和废除同外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及注意要点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及保密要点 1.有关部门应及时确定密品的密级、保密期限和保密要点; 2.密品的研制、生产、保存、使用单位应当对本单位所有密品的密级、保密期限、保密要点等内容进行登记,并根据工作需要向参与密品研制、生产、试验、保存、维修、使用的人员告知上述有关登记内容,对其进行保密教育,要求履行保密义务和责任; 3.外型或者构造易暴露国家秘密的密品,在研制、生产、试验、运输、保存、维修、使用过程中,应当对其采取遮盖措施或者其他保护性措施,有特殊要求的密品,应当在出厂前,对可能反应或暴露其国家秘密的文字标志、特征标志采取伪装或者删除措施; 4.密品运输时,应将密品密封包装,发货、收货、承运单位对密品的名称、运输方式、运输时间和路线、中途停靠、安全警卫措施等情况应当保密。 5.密品的检修和维修工作一般不得由境外人员承担,确需境外人员承担时,应当依照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并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 6.密品销毁应履行审批登记手续,选择有保密保障的部门、场所进行,并指定专人监销,确保销毁后不再具有涉密信息。 1.按照“最小化”原则确定知悉范围。能够限定到具体人员的,限

定到具体人员;不能限定到具体人员的,限定到机关、单位,由机关、单位限定到具体人员。要避免将知悉国家秘密作为一种政治待遇,以行政级别确定知悉范围。 2.对知悉机密级以上国家秘密的人员,作出书面记录,以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1.台账信息包括使用人、部门、名称、编号、操作系统安装日期、密级、硬盘序列号、IP地址、MAC地址、使用情况等信息。应准确、完备,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改; 2.粘贴的密级标识应由机关、单位统一制作,不易破坏、涂改或擦除,并粘贴在设备显眼位置。 3.标识内容包含责任人、设备编号等信息,应当与台账信息保持一致; 4.非涉密计算机应当粘贴保密提醒标识,如“禁止存储、处理涉密信息”等字样。 1.查阅计算机与移动存储介质登记台账,台账设备类型、序列号、责任人、密级等信息是否齐全; 2.查看台账与实物是否一致; 3.查看计算机与移动存储介质是否粘贴标识,且标识上的设备类型、序列号、责任人、密级等信息与台账是否一致。 1.复印机指定专人操作和管理,复印涉密文件、资料等应当经过审批登记并在机要室或指定的涉密复印机复印,复印涉密文件、

2020年毛概必考重点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共七套)

2020年毛概必考重点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共七 套) 2020年毛概必考重点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首先是指一种:(C) A、个人民主 B、公共民主 C、国家制度 D、法律制度 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B)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人民当家作主 C、权力制衡 D、人民的生存权 3、我国实行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 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民主是:(B) A、社会主义的外在的事物 B、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 D、人类社会共性的内容 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B) A、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D、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6.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C) A、指导思想 B、惟一方法 C、基本方略 D、基本政策 7.我国的国体是:(B)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是在党的:(A)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D ) A、各民族都建立自治政府 B、中央政府对民族自治区域不加领导 C、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共同繁荣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力 10、法制是依法治国的:(A) A、前提和基础 B、过程和结果 C、内容和本质 D、手段和目的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包括:(ABD) A、政治民主 B、经济民主 C、文化民主 D、社会民主 E、法律

认证认可条例知识竞赛附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知识竞赛试题答案讲评 1 《认证认可条例》的立法宗旨包括: (A ) 规范认证认可活动 (B ) 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C )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 ) 兑现中国政府入世承诺 2 在 《认证认可条例》 对“认证”的表述中, 以下 BCD 是正确的。 (A ) (B ) (C ) (D ) 标准 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 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 认证是保证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 3 根据《认证认可条例》的规定,认可的对象包括: AB C 。 (A ) 认证机构 ( B ) 实验室 (C ) 检查机构 ( D ) 企业 认可,是指由认可机构对 认证机构 、检查机构 、实验室 以及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 人员 的能力和执业 资格,予以承认 的合格评定活动。 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全国质量、计量、出入境商品检验、出入境卫生检疫、了入境动 植物检疫和认证认可、标准化等工作,并行使行政执法职能的直属机构。按照国务院授权,将认证认可和 标准化行政管理职能,分别交给国家持检总局管理的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CNCA (中华人民共 和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局) 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局) 承担。4 国 家对认证 认可工作实行在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监 督和综合协调下,各有关方面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具体体现在 A C D 方面。 (A )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涉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职责的, 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 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认证基本规范、 认证规则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涉及国务院 有关部门职责的,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ABC 。 凡是对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的评价活动都是认证活动 认证是由认证机构所从事的一种合格评定活动 认证的对象是产品、服务、管理体系 认证的依据是相关技术规范、 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

国家通用语言规章制度

兰干乡其宁巴克村双语幼儿园国家通用 语言规章制度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和教体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园具体情况,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园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加大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抓好普通话的推广活动,切实提高全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使语言文字工作与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师生文化素质教育和幼儿园的各项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幼儿园的教育事业服务,特制定本制度。 二、人员组织: 1、成立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园长阿米拉担任主任,快班由孜白旦担任组长,组员为全员教师;慢班由穆秀兰担任组长,组员为保育教师。该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2、健全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网络 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在园长领导下,由语言文字工作专管人员安排协调。 三、管理及职责

为确保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的正常开展,各相关人员应履行的职责: 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及各种规范标准,负责幼儿园的整体工作,管理幼儿园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 2、制定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推普周活动计划。 3、制定各级目标,建立幼儿园推广普通话,规范用字检查制度,督导、检查各组语言文字的应用情况,做好幼儿园教职工使用字规范化工作。 4、指导推广普通话工作以及组织教师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 5、布置幼儿园“推普”宣传环境,创设推普宣传氛围。 6、强化幼儿园用语,把普通话作为教学、工作、交流和交际用语。 7、做好幼儿园年度语言文字工作总结、推普周活动总结、表彰工作。语言文字工作专管人员职责 1、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师生员工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现代意识。 2、切实采取长效管理机制,对班级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管理。 3、对推普工作和用字规范的班级、个人进行推荐表扬。 4、督促普通话尚未达标的老师积极自培,争取早日达标。 5、认真组织积极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周”活动。 6、积极完成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布置的各项工作。

新中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变迁

新中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变迁 1954年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中共中央决定设立“国家主席”一职 在当今世界中,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家元首或是由特定的机关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就中国而言,国家元首的职能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来行使的。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国家主席这一建制的设立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反复,其作用及职能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间几经反复。 ■存与废:中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变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国家主席,而只是设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但是,由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而只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1954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实际上行使了国家主席的职能。 1954年,在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中共中央决定更改国家的机构设置,设立国家主席一职。对此,毛泽东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叠床架屋地设个主席,目的是为着使国家更加安全”。在设立国家主席一职后,毛泽东理所当然地成为新中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但是,在之后的几年中,由于国事的繁忙和对外交的繁文缛节的不适等诸多原因,毛泽东决定辞去国家主席,并且为此发表了声明。因此,在1959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当选为新中国的第二任国家主席。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在“文革”开始后不久,国家主席刘少奇

即被打倒。在此之后,中国国家主席职位长期处于空缺状态,并严重影响了中国一系列国际事务的处理,同时也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为在制度设置上解决这一问题,1 970年3月,毛泽东向中央提出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修改宪法的意见,并建议取消国家主席。但是,出于对国家政治运作的现实考虑,中共中央内部多数人仍希望保留国家主席一职,并提出由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但是在当时那种个人迷信盛行的年代,毛泽东的决定无疑具有最高的权威。最终,中央政治局决定,不再提议设立国家主席。于是,1975年颁行的新中国第二部宪法——“七五宪法”正式取消了国家主席的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一节在宪法中也被删去。 1976年9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逝世。同年10月,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从而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此后,在华国锋的主持下,新中国第三部宪法——“七八宪法”于1978年获得通过。“七八宪法”是在对“七五宪法”进行了部分否定和继承的基础上制定的,其中部分篇幅有较大改动。但是,这部宪法对于国家主席的态度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仍然未设国家主席。 1978年之后,国家政治生活逐渐向正常的方向迈进。在此过程中,有关国家主席设立与否的争论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1980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主席团提出《关于修改宪法和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的建议》,正式提出了宪法修改的任务。在此次宪法修改和意见征询过程中,与会代表、专家学者、各界群众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对宪法修改工作的看法。其中,对于国家主席设置与否的问题,大致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意见:一、设立国家主席;二、不设国家主席,由人大委员长或国务院总理改称主席,并行使元首职权;三、建议人大常委会改称为“常务主席团”,委员长即是该主席团主席,实行集体领导。在上述三种意见中,第一种意见居于压倒性的多数,并得到了邓小平的明确支持。但是,由于邓小平多次在公开场合声称他不会担任国家主席,因此,当时有许多人说:如果要设国家主席,只能由邓小平同志担任,但是小平同志又不愿意担任,所以只好不设国家主席。在此之后,国家主席的设置与否又成为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一时之间无法决断,并引起了国际、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一关键时刻,邓小平指出:“除了我,别人也可以担任。”同时,他进一步强调指出:“如果国家需要就设立,不能从对某一个人的考虑来确立我们国家的体制”。最终,在邓小平的坚持下,恢复设立国家主席的决定没有再出现反复,并于1982年12月4日随着新宪法的通过而得到正式确认。此后,“八二宪法”虽四次修正,但每次都继续坚持国家主席的建制,最终使国家主席制度得到了真正的确立 虚与实:中国国家主席的地位及作用的演变 1954年宪法制订过程中,宪法起草委员会的成员对于国家主席的职权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当时,他们曾设想将主席的权力定得低一些,超脱一点,让主席只相当于“半个伏罗希洛夫(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主席可以提出建议,建议不起决定作用,人家愿理就理,不理拉倒,毫无办法。”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主席什么事情也不干。因为主席还可以“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在必要的时候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对此,毛泽东表示:“这两条是说,主席也有些事做,不是专门吃饭。”这里毛泽东所谓的“主席也有些事做”,“不是专门吃饭”,其意思应该是说主席也有些实权,职权并不全是虚的。在这里,毛泽东所设想的这种国家主席制度,具有了“虚实结合”、“虚中有实”、甚至是“形虚实实”的特点。但是,在这一部宪法中,由于国家主席拥有“统率全国武装力量,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的权力,同时又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并担任最高国务会议主席”,因此,国家主席的权力在很多时候不虚反实,并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实权元首。

国家考勤管理制度【最新版】

国家考勤管理制度 制订考勤管理制度的作用是为了维护良好的工和秩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对于企业而言,这项制度必不可少。以下是某企业员工考勤管理制度范本,仅供各位参考。 1、考勤管理统一接受李xx的管理,设计部由陆xx负责考勤,李xx负责监督, 2、当月30日前由陆萍萍整理递交本月考勤记录,李笑梅有权对其中的记录进行检查,发现虚假的考勤,及时汇报。 3、所内标准考勤时间为: 夏季:上午:8:30~11:30 下午:13:00~18:00 冬季:上午:8:30~11:30 下午:12:30~17:30 4、考勤文档包括考勤记录、考勤报表管理和加班表。 5、职工应严守作息时间,不得迟到早退,不得随意离岗,更不得旷工。

6、考勤员应严格考勤制度,据实记录职工出勤情况,不得虚报、漏报。 7、超过规定上班时间15分钟未到岗者,记为迟到一次;早于规定的下班时间15分钟离岗者,记为早退一次。 8、职工临时离岗,需向李xx请假,在安排其他员工暂管其职责后方可离岗,且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否则,按擅自离岗处理。 9、有以下行为之一者,记为旷工: 1) 当日未到岗,且无正当理由的; 2) 未到岗而提供的证明材料经核查为虚假的; 3) 到岗后擅自离岗时间累计超过两小时的; 10、有关考勤管理的规定: 1)迟到、早退按一次记,每人次罚款10元;当月超过三人次后,每人次罚20元;

2)当月迟到、早退累计次数达6次,或累计时间超过1.5小时的,记作旷工一日; 3)擅自离岗在1小时-1.5小时以内的,每次扣除当月工资的5%; 1.5小时-2小时的,每次扣除当月工资的10%; 4) 矿工半日,扣除当月工资的10%,矿工一日,扣除当月工资的20%; 5) 当月矿工累计3日,全年矿工累计10日的,全所通报警告一次; 6) 当月累计旷工5日,全年矿工累计15日的,予以辞退; 7) 职工全年满勤,无迟到、早退、病假、事假、脱岗者,经本人申请,公司核查研究批准,可嘉奖一次;(太渺茫了) 8) 考勤员虚报、漏报的,警告一次; 9) 职工刁难考勤人员,视情节给与批评或辞退;

18项核心制度完整版

18项核心制度完整版

一、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1)首诊医师负责制度。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4)会诊制度。 (5)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6)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7)术前讨论制度。 (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9)查对制度。 (10)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 (11)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12)分级护理制度。 (1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14)危急值报告制度。 (15)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6)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7)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二、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 一、资源配置: 1、实际开放床位、应急扩展床位数; 2、全院员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其中:医师数、专∕兼职心理治疗师数、医疗社会工作者数、护理人员数、医技人员数)。

3、医院医用建筑面积。 二、工作负荷: 1、年门诊人次、年急诊人次。 2、年住院患者入院、出院例数,出院患者实际占用总床日。 3、年开展基层和社区公共精神卫生服务指导∕督导人次。 4、年培训综合服务医院医师以及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项目数、受训人次。 5、年纳入管理治疗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档案的患者人数。 三、治疗质量: 1、入出院诊断符合率; 2、住院治愈好转率; 3、住院患者抢救例数、死亡例数占同期住院人次的比率。 四、工作效率: 1、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 2、平均每张床位工作日; 3、床位使用率; 4、床位周转次数。 五、患者负担(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 1、门诊人次平均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2、住院人次平均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六、资产运营(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 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2、医疗收入∕百元固定资产; 3、业务支出∕百元业务收入; 4、资产负债率; 5、固定资产总值。 6、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医用材料收入比率; 7、人员经费支出∕业务收入。 七、科研成果(评审前5年): 1国内论文数ISSN、国内论文数及被引用数次(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布信息为准)、SCI 收录论文数; 2、承担与完成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数。 3、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基金额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

《知识产权认证管理办法》2018年4月1日起施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认证机构管理办法》,国家认监委、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制定了《知识产权认证管理办法》,现予以发布。 国家认监委 国家知识产权局 2018年2月11日 知识产权认证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知识产权认证活动,提高其有效性,加强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知识产权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服务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者技术规范的合格评定活动。 第三条知识产权认证包括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和知识产权服务认证。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 知识产权服务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的知识产权服务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 第四条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国家知识产权局按照统一管理、分工协作、共同实施的原则,制定、调整和发布认证目录、认证规则,并组织开展认证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知识产权认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实行目录式管理。 第六条国家鼓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开展知识产权认证提高其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或者知识产权服务能力。 第七条知识产权认证采用统一的认证标准、技术规范和认证规则,使用统一的认证标志。 第八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知识产权认证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 第九条从事知识产权认证的机构(以下简称认证机构)应当依法设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认证机构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具备从事知识产权认证活动的相关专业能力要求,并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后,方可从事批准范围内的认证活动。 国家认监委在批准认证机构资质时,涉及知识产权专业领域问题的,可以征求国家知识产权局意见。 第十条认证机构可以设立分支机构、办事机构,并自设立之日起30日之内向国家认监委和国家知识产权局报送相关信息。 第十一条认证机构从事认证审核(审查)的人员应当为专职认证人员,满足从事知识产权认证活动所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要求,并符合国家认证人员职业资格的相关要求。 第三章行为规范 第十二条认证机构应当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对其从事认证活动可能引发的风险和责任,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 第十三条认证机构不得从事与其认证工作相关的咨询、代理、培训、信息分析等服务以及产品开发和营销等活动,不得与认证咨询机构和认证委托人在资产、管理或者人员上存在利益关系。

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行政事务管理制度 总则 一、爲加强公司行政事务管理,理顺公司内部关系,使各项管理标准化、制度化,提高办事效率,特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所指行政事务包括档案管理、印鉴管理、公文列印管理、办公及劳保用品管理、库房管理、报刊及邮发管理等。档案管理 一、归档范围: 公司的规划、年度计划、统计资料、科学技术、财务审计、劳动工资、经营情况、人事档案、会议记录、决议、决定、委任书、协定、合同、专案方案、通告、通知等具有叁考价值的文件材料。 二、档案管理要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保证原始资料及单据齐全完整,密级档案必须保证安全。 三、档案的借阅与索取: 1.总经理、中心总监、部门经理借阅非密级档案可通过档案管理人员办理借阅手续,直接提档; 2.公司其他人员需借阅档案时,要经总经理批准,并办理借阅手续; 3.借阅档案必须爱护,保持整洁,严禁涂改,注意安全和保密,严禁擅自翻印、抄录、转借、遗失,如确属工作需要摘录和复制,凡属密级档案,必须由总经理批准方可摘录和复制,一般内部档原因部门负责人批准方可摘录和复制。

四、档案的销毁: 1.任何组织或个人非经允许无权随意销毁公司档案材料; 2.若按规定需要销毁时,凡属密级档案须经总经理批准後方可销毁,一般内部档案,须经公司部门负责人批准後方可销毁。 3.经批准销毁的公司档案。档案人员要认真填写、编制销毁清单,由专人监督销毁。 印鉴管理 一、公司印鉴由总经理负责保管。 二、公司印鉴的使用一律总经理签字许可後管理印鉴人方可盖章,如违反此项规定造成的後果由直接责任人员负责。 三、公司所有需要盖印鉴的介绍信、说明及对外开出的任何公文,应统一编号登记,以备查询,存档。 四、公司一般不允许开具空白介绍信,证明如因工作需要或其他特殊情况确需开具时,必须经总经理签字批条方可开出,持空白介绍信外出工作回来必须向公司汇报其介绍信的用途,未使用的必须交回。 五、盖章後出现的意外情况由批准人负责。 公文列印管理

核心制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关于首诊负责制,哪项是正确的 ( A ) A.首诊医师诊治困难,请上级医师指导 B.因存在他科疾病,在未请求会诊的情况下转入他科 C.经会诊明确为他科疾病,首诊护士不予处理病人 D.因家属强烈要求将病人转送他院,未派医护人员护送 2、关于“三级查房”,正确的是 ( C ) A.副主任以上医师每周查房1次 B.主治医师每天查房两次 C.主治医师遇有疑难、危急病例,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报告 D.主治医师无需检查住院医师、进修医师的医嘱3、关于病历书写哪项是错误的 ( D ) A.药名不能用符号或缩写,一种药名不能中英文混写 B.患者姓名、性别、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由挂号人员或患者本人填写,但接诊医师应予以核实、完善 C.医务人员应签全名,随机3人不能辨认即认为不合格(潦草)签名 D.冒用或临摹代替他人签名 4、关于病历质量控制错误的是 ( D ) A.上级医师要履行职责,及时对病历进行督查、修改、考核 B.护理人员按照有关要求做好护理病历书写,粘贴检查报告等 C.医务部、护理部定期对在院病历、出院病历抽查考核 D.病案室对病历存在的问题未通知当事人修改 5、关于“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哪一项是错误的 ( D ) A.必要时请相关科室的专家、医护职能部门、院领导参加或全院讨论 B.参加讨论的人员应对该病例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 C.讨论最后由主持人进行归纳总结,并明确下一步治疗方案 D.讨论由副主任以上医师记录 6、不是“术前讨论制度”的内容是 ( D ) A.术前应对诊断、治疗、检查结果分析、术前准备、手术适应症、禁忌症进行梳理讨论B.是防止疏漏,预防差错发生,保证手术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C.除手术及麻醉相关人员参加外,必要时可请其他科室、外院专家参加,特殊病例,院领导参加 D.讨论时由经治医师脱稿简明介绍病史及诊疗经过 7、关于死亡病例讨论正确的是 ( D ) A.病人死亡后两周内完成死亡讨论 B.讨论由护士长主持,医疗组全体人员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 索引号:2019-1550219580598主题分类:法律 文号:无所属机构: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司 成文日期:2019年02月15日发布日期:2019年02月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66 号 《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已经2016年1月13日国务院第11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 2016年2月6日 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 为了依法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国务院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价格改革和实施普遍性降费措施涉及的行政法规进行了清理。经过清理,国务院决定:对66部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 三十七、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第九条第一款修改为:“取得认证机构资质,应当经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在批准范围内从事认证活动。” 第十条第一款修改为:“取得认证机构资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取得法人资格; “(二)有固定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 “(三)有符合认证认可要求的管理制度; “(四)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300万元; “(五)有10名以上相应领域的专职认证人员。”

第十一条修改为:“外商投资企业取得认证机构资质,除应当符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外方投资者取得其所在国家或者地区认可机构的认可; “(二)外方投资者具有3年以上从事认证活动的业务经历。 “外商投资企业取得认证机构资质的申请、批准和登记,还应当符合有关外商投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二条修改为:“认证机构资质的申请和批准程序: “(一)认证机构资质的申请人,应当向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符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文件; “(二)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自受理认证机构资质申请之日起45日内,应当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涉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职责的,应当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决定批准的,向申请人出具批准文件,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公布依法取得认证机构资质的企业名录。” 第十三条修改为:“境外认证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须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可从事与所从属机构的业务范围相关的推广活动,但不得从事认证活动。 “境外认证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的登记,按照有关外商投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修改为:“认证机构可以自行制定认证标志。认证机构自行制定的认证标志的式样、文字和名称,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与国家推行的认证标志相同或者近似,不得妨碍社会管理,不得有损社会道德风尚。” 删去第四十六条第二款。 第五十五条中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修改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第五十八条修改为:“境外认证机构未经登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的,予以取缔,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中国领导人选举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领导人选举制度 篇一:浅析中国与美国元首选举制度差异原因 浅析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选举制度 差异的原因 摘要:中美两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在国家选举制度上的相同和差异是值得关注的,而两国的国家领导人选举制度更是值得浅析的。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保障,政治选举在西方国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体系已趋于完善,中国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封建专制王朝,一直以家族血统传承政治职务,而政治选举制度始于近代,时间相对短暂,所以还不完善,美国臻于完善的选举制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美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构建的符合自己国情的制度,他们的这种先进制度需要我们选择性的学习。 关键词:领导人、选举制度、差异、原因 选举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国家选举其国家领导人或各级政权代表的,由有关程序、法律、规则等构成的一整套体系。一国的选举制度既是该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与该国的其他政治制度有密切关联,还与该国的历

史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息息相关。 一、中美两国领导人选举制度的概述 (一)美国的领导人选举方式 美国总统并不是直接民选,而是(中国领导人选举制度)由各州按照人口的比例委任选举人团代表选出。获得一个州相对多数选票的候选人,其所属政党可推选该州所有的选举人作为团代表,各州选举人团代表皆为民选。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选举团制度,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拥有投票权的人称为“选举人”,由各州分别推派,再由各州选举人组成“选举团”,集中在本州的州府投票选举总统和副总统。各州选举人的人数等于该州派出的参议员人数和众议员人数之和。美国宪法规定,各州不论大小,每州各有两名参议员,国会众议员依据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美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依普查结果重新分配众议院议席。美国的国会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采取多数选举制度,美国人称作“相对多数制”,即在应选名额只有一名的情况下,得票最高的候选人当选,得票数不要求超过有效选票的半数,也被称作“领先者当选”制度。 (二)中国的领导人选举方式 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国家领导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决定。选举国家机构领导人员的程序,包括推荐候选人、讨论酝酿候选人、确定正式候选人、投票选举等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