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的基本概念和最新进展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的基本概念和最新进展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的基本概念和最新进展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的基本概念和最新进展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的基本概念和最新进展地质矿产资源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中—大比例尺地质矿产填图、探矿工程和采样、地球化学勘查、地球物理勘查、重砂测量、遥感地质调查、矿产检查和综合研究、资源量估算、矿体三维显示等。由于涉及的专业多、内容复杂,因此,一体化的描述、组织、管理和处理,不同阶段的数据模型具有无缝互通和继承的技术问题,成为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实现的难点。

正因如此,国内外矿业界在数据采集后的处理方面,特别是在矿山的储量计算、矿山生产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技术含量高、价格昂贵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有MINMINE(澳大利亚)、Minesight(英国)、DATAMINE(美国)、Surpac(澳大利亚)、Mircomine(澳大利亚)、Vulcan(澳大利亚)等。

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完整全过程的软件,包括覆盖贯穿于矿床预查前(矿调、填图)、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和开采的各个阶段的软件,集地质填图和地质剖面法、地质块段法、地质统计学法3种储量计算方法为一体的三维可视化软件系统。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2010)DGSS的完成和推广使用对解决以上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据国土资源网2011年3月17日报道,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李超岭等人编写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操作指南》出版发行。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涵盖地质调查、矿体模拟等内容,实现了地质填图、固体矿产勘查的全数字化过程。该书由上、中、下三册组成,包括“数字地质填图系统操作指南”、“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操作指南”、“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操作指南”、“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操作指南”等内容。

另据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5月25日报道,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研发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2010)”,由数字地质填图系统等4个子系统构成,这4个子系统近日分别获得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2010)”由数字地质填图系统、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构成。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在基础地质调查和找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益和社会效益。数字地质调查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地物化遥等领域信息综合分析和解释能力,提高地质调查的研究程度和精度,拓宽服务领域及改变成果的表现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巨大优越性和潜在价值;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其他领域地质调查信息化进程。

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报道(作者:刘畅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2011年8月23日-26日,“基于3S技术的数字化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与应急救援系统”项目组在东昆仑1:5万区调项目野外驻地(位于青海格尔木市西南200公里,海拔4600米)协助野外项目组进行了北斗系统部署和应用示范,取得成功。

据悉,基于北斗技术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经过半年开发已趋于完善。该系统包括两部分:一是北斗监控指挥系统。集成于数字地质调查综合信息平台(DGSS),结合北斗普通指挥机,主要用于野外驻地等固定结点对下属北斗移动终端进行监控和指挥;二是北斗移动定位与通讯系统。集成于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RGMap),结合蓝牙北斗通讯定位模块,主要用于野外单兵定位和通讯。

据了解,本次应用示范是本项目开展以来,首次进行北斗系统在野外驻地的部署和试验,针对系统功能进行测试,对完善基于北斗技术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和探索北斗系统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尤其是无常规通讯手段的无人区或艰险地区)中的应用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此次部署和应用示范,基本确立北斗系统在无常规通讯手段的艰险地区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应用模式,促进了基于北斗技术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改进和完善,完成了野外人员无法通讯到随时沟通交流的质变,不但加强了野外驻地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最大化的保障了地质队员的人身安全,大大提高了野外地质调查实时管理与服务的能力,真正迈出了北斗系统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中应用的第一步。

1999年至今,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等专项中设置了多个一与数字地质调查技术研究、系统研发及推广应用相关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执行,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地质矿产专业人员等近百名人员的努力下,通过研发、试验、实验、培训、推广应用、再完善的螺旋式开发模式,经过几百个图幅,30余个矿区的应用,2010年,把原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数字剖面系统、固体矿产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子系统、资源储量估算系统和矿体三维显示系统等6大系统集成为一体化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软件(2010 ),该软件系统由4大子系统构成:①数字地质填图系统,RGMap [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System);②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PEData(Prospecting Engineering Data Documentation System):③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 (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Information System:④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REInfo( Reserve Estimate & 3D Modelling Information System)。

数字地质填图系统(RGMap)的主要功能:具有整合显示地理、地质、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GPS导航与定位,电子罗盘测量,路线地质调查地质点、地质界线、点间分段路线地质(不定长的)数据描述,产状、素描、化石、照片、样品、地球化学数据、重砂、矿点检查等数据采集,路线信手剖面自动生成、实测地质剖面导线、分层、地质描述、素描、照片、采样、化石等野外数据采集等功能。

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PEData)的主要功能:探槽、浅井、坑道、钻孔探矿工程野外数据采集与原始地质编录,并现场实时自动形成探槽、浅井、坑道、钻孔探矿工程图件。

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的主要功能:提供全国大、中比例尺标准图幅接图表,野外PRB数据检查与编辑,PRB数据入库,PRB数据整理与处理(数据浏览、数据提取形成专题图层),剖面厚度自动计算,剖面图和柱状图自动绘制,等值线计算与制图,多元统计计算与成图,地球化学数据采集,处理与成图,第四系钻孔综合剖面图、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成图,PRB空间数据定量评价,实际材料图编辑与属性继承操作,1:10万实际材料用投影到1:25万图幅(或者1:2.5万到1:5万),编稿地质图编辑与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立,异常查证结果数据库、矿点检查结果数据库,以及综合地质构造图层、含矿地质建造图层、控矿构造图层、矿产地图层、矿化信息及找矿标志图层、蚀变带信息、物、化、遥等综合异常图层、矿产预测远景区图层、找矿靶区图层、地质工作部署建议图层等内容的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图数据库的建立等功能,满足完成野外手图、PRB 图幅库、实际材料图、编稿地质图及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整个过程的要求,覆盖各种比例尺填图全过程。

另外提供了探矿工程数据综合、处理、制图过程:探槽、浅井、坑道、钻孔探矿工程数据、勘探线数据、采样分析数据录入与组织管理,自动生成坑道、探槽、钻孔、浅井工程图件的基本内容投影在矿区平面图上,自动输出坑道、探槽、钻孔、浅井工程编入数据采集表,素描图、矿区平面图,多模式多用途钻孔综合柱状图应用等相关功能。

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 REInfo)的主要功能:基于条件表达式的工业指标设置,勘探线剖面图生成与编辑,单工程(单指标、多指标)矿体圈定与人机交互编辑,人机交互式剖面矿体连接〔直线、曲线及提供连接规则),地质块段法、剖面法、采样平而图法、地质统计学法(含距离加权法)资源储量估算,煤矿资源储量估算、采空区动态储量管理,矿体三维显示与分析,各种表格与图件输出等功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系统涉及的传统储量计算核心模块是在原“GKPX(交互式固体矿产勘查微机评价系统”基础上扩展完善的,该“系统”已在1994年全国矿产储组委员会办公室RC公告第004号文件中被认可:“可以作为编制供矿山建设设计使用地质报告的辅助程序”。

该软件系统采用Windows CE4.0、 CE5.0或Windows Mobile 5.0,Mobile 6.0/6.1作为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平台,VC6.0作为桌面数据管理与处理的软件开发平台。Windaws XP为操作系统。MapGIS作为空间数据管理的支撑平台〔中间件)。数据库软件系统采用Access数据库文件格式,但管理功能自行开发以保证与专业系统的紧耦合性。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相关的硬件包括掌上机、平板电脑、GPS、定位定向数字化罗盘、蓝牙北斗数据传输接入器、便携式计算机、数码相机、摄像机、语音录音笔。

该系统从地质调查源头出发,以野外地质数据获取过程的数字化为核心,研究数字地质调查的理论与技术方法,通过对语义粒度、描述粒度、空间粒度和存储粒度的分割及其相关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描述适合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填图过程的数字填图技术、方法和物理建模的基本模式。基于构件、中间件、数据建模与数据库、工作流等综合技术,开发了集GPS,GIS, RS技术为一体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建立了数字地质调查数字化流程。在地质调查的整个业务流程中,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把数据库的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和生产之中,既把地质矿产勘查(固体矿产勘查)过程数据库建设流程与具体的地质找矿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起来,又不同于以往数据库建设只是由计算机技术人员录入实现完成,而是地质技术人员借助数字地质调查技术与系统,对地质矿产勘查(固体矿产勘查)过程中不同阶段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大大缩短了原始资料的系统整理时间,并依据上一阶段工作成果及时指导下一阶段工作部署。数据模型与工作阶段的融合、继承,更使项目人员可以从计算技术的应用中体会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又能形成新的工作模式,对提高研究精度、效率和成果的表现形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目前,该系统已实现了从地质矿产资源调查野外数据采集到地质成图、矿体圈定、品位估计全过程的数字化,其推广应用超过5000套,并创新地开发了地质三维罗盘和野外数据采集为一体的野外数据采集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己逐步成为国内地质调查领域的主流软件和工具。2008年以来,还专门开通了数字地质调查技术支持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d210869745.html,),使之成为全国数字地质调查技术交流的平台。

2004年以来,该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危机矿山接替资源调查等几百个项目(涉及全国地质、煤炭、冶金、有色、武警黄金、化工、建材等部门),在地质调查中,证明该系统在基础地质调查和找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该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地物化遥等领域信息综合分析和解释能力,提高地质调查的研究程度和精度,拓宽服务领域及改变成果的表现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巨大的优越性和潜在价值。该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其他领域地质调查信

息化进程。其数字化成果为“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2004年以来举办数字地质调查学习斑已超过60期,培训人员超过5000人次。2008年以来,开通了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技术支持网站提供在线服务。该成果还在丹麦地质调查局格陵兰数字填图计划进行推广试验,并为非洲、拉丁美洲、东盟等约40个国家举办数字填图技术交流。

为了便于学习、掌握和应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软件,应广大用户的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李超岭等人编写了《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操作指南》一书(地质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此书书由上、中、下册组成。上册由数字地质填图系统(RGMap)操作指南和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PEData)操作指南组成,中册为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操作指南,下册为资源储最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REInfo)操作指南。为了更好地让用户使用该指南,本书采用了以大量图片说明的方式,便于用户直观地理解和操作软件,即使对计算机基拙操作了解不多的用户,也能通过本书来快速地掌握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软件。

城市地质数据库系统解决方案

城市地质数据库系统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12-10-26 15:40:01来源:原创【打印本页】 1. 设计目标 以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初步建立城市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实现地质资料收集全面化、整理标准化、录入格式化、管理常态化;充分挖掘地质资料的潜在价值,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多元化,提升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化水平,提高地质资料的利用率。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实现重点区域地质模块的三维可视化、分析、提取、信息生成等功能,为政府宏观决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等提供科学依据,降低社会投资风险,构建城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体制和动态运行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2. 总体框架设计 面向城市地质和三维地质建模数据库建设、成果集成、信息共享和可视化的总体需求,基于GIS、地质、三维可视化和Virtual Globes技术,建立了三维环境下的海量、多尺度、三维立体地质信息的建模、集成、共享和可视化的总体技术框架(下图)。

三维地质建模成果集成、信息共享和可视化的总体技术框架 3. 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 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和需求分析,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系统从纵向上可以划分为5个层次:(1)数据采集层,(2)数据库层,(3)数据服务层,(4)专题数据及应用层;(5)业务层。

系统结构及功能模块划分示意图 3.1. 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满足各类地质资料数据在数据录入、数据编辑、数据更新、数据转入等方面的需求,包含数据辅助整理入库和辅助建库软件编制工具,实现海量数据库建立和后续数据更新,以及数据访问权限控制。 数据采集层实现了基于已有空间数据的建库和三维建模。 3.2. 数据库及其管理层 数据管理模块主要是用来管理所有地质专题数据和三维模型数据,实现地质专题数据的导入导出和加载可视化显示。三维模型目前基于标准obj及vrml交换格式存储,以大字段方式存储于数据库。Ctech、discover3D和MapGIS K9等三维建模工具建好的模型导出为中间格式后进行入库,然后统一由数据管理模块进行管理。 数据库层存储了来自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各类空间和属性数据,按数据类型分包括空间数据库(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专题图形数据库、基础地质数据库),专业属性数据库、三维地质模型数据库等数据库。数据库在Oracle支持下实现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一体化存储与管理,具有下述特征:

第2课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第2课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 (3)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及特点 (4)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2.过程与方法 (1)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们学习所涉及到的知识,了解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及发展历程。(2)在问题情境下,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方案。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合作关系,增强学生合作精神。 (3)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 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 四、教学策略 本节是第三章操作系统中的第二课,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内容比较枯燥和严谨,也缺乏兴趣。建议以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或查阅教材来学习,老师做总结,加深学生印象。 ①通过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查找,通过直观的文字或图片信息,加深他们对操作系统的概念理解以及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案例: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出今天的内容,让学生们思考并通过上网查找答案来完成这节课的内容。 1.小明的计算机因为中了病毒系统文件被删除,不能正常启动了,我们怎么帮助他呢?2.新买的计算机能直接用吗? 3.操作系统是属于硬件系统还是软件系统? 4.苹果牌的笔记本电脑大家试着操作一下看用得惯吗? 5.比尔?盖茨的生平简介。 6.目前有哪些主流的操作系统? ②分组协作法、自主探究法 老师布置任务,小组间同学互相商量并总结。 1.尝试着让学生使用DOS,总结和WINDOWS操作系统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总结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3.计算机除了DOS和Windows操作系统外还有那些操作系统呢? 五、教学资源 网络、极域电子教室系统、课件 六、教学内容或活动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主要知识点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什么是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有什么特性? 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或者定义为:表征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切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都叫做地理信息。 (1)空间分布性:属于空间信息,其位置的识别是与数据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的最显著的标志。 (2)数据量大。 (3)信息载体的多样性。 什么是GIS?它具有什么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的能力;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 具有公共的地理定位基础,所有的地理要素,要按经纬度或者特有的坐标系统进行严格的空间定位,才能使具有时序性、多维性、区域性特征的空间要素进行复合和分解,将隐含其中的信息变为显示表达,形成空间和时间上连续分布的综合信息基础,支持空间问题的处理与决策。 地理信息系统从外部来看,它表现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而其内涵却是由计算机程序和地理数据组织而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模型,是一个逻辑缩小的、高度信息化的地理系统。 GIS与其它信息系统有什么区别? GIS有别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具有以某种选定的方式对空间数据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这种能力使用户能得到关于数据的知识,因此,GIS 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 GIS有别于地图数据库,地图数据库仅仅是将数字地图有组织地存放起来,不注重分析和查询,不可能去综合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空间分析,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个数据源。 GIS有别于CAD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CAD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 GIS有别于MIS(管理信息系统),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GIS的软硬件设备复杂、系统功能强;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即使存贮了图形,也是以文件形式管理,图形要素不能分解、查询、没有拓扑关系。管理地图和地理信息的

17-DD 2019-09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试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 2019-09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试行) A guide for ecology geological survey(1∶50 000)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9年1月

目次 前言 (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4.1目的任务 (2) 4.2基本要求 (2) 4.3工作量定额 (2) 5 设计书编制与审查 (2) 5.1资料收集 (2) 5.2资料整理分析 (4) 5.3野外踏勘 (4) 5.4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 (4) 5.5设计书编制内容与要求 (4) 5.6设计书审查 (4) 6 生态地质调查 (4) 6.1一般调查内容 (4) 6.2不同类型区特殊调查内容 (5) 7 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 (5) 7.1遥感调查 (5) 7.2地面调查 (6) 7.3剖面测量 (6) 7.4地球物理勘探 (7) 7.5钻探.. (7) 7.6钻探... (8) 7.7动态监测 (8) 8 生态地质评价 (8) 9 数据库建设 (9) 9.1基本要求 (9) 9.2建设内容 (9) 10 成果编制 (9) 10.1图件编制 (9) 10.2报告编制 (9) 11野外验收与审查 (9) 11.1野外验收 (9) 11.2成果审查 (10) 11.3资料归档 (1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生态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11)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生态地质调查成果报告编写要求 (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附录A~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爱兵、林良俊、聂洪峰、尹立河、罗为群、叶思源、胡秋韵、张春虎、肖春蕾、张俊、张连凯、侯国华、朱立峰、郭兆成、成杭新、徐宏根、崔放、李小磊、李仰春等。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地质信息技术实验室 基于IP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 究成果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二○一二年七月

基于IP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成果报告 项目名称: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 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负责人:诸云强 项目联系人:诸云强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起止时间:二O 一一年八月~二O 一二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课题基本情况 (1) 第一节课题背景 (1) 第二节目标与任务 (1) 第三节主要工作量及成果 (2) 第二章项目实施及数据源 (2) 第一节项目组织与实施 (2) 第二节数据来源 (3) 第三章工作内容与实现 (4) 第一节系统分析与功能设计 (4) 第二节系统功能实现 (5) 第四章质量监控体系与质量保证 (11) 第一节组织保证 (11) 第二节质量评述 (12) 第五章取得成果与建议 (13) 第一节主要成果 (13) 第二节问题与建议 (14) 附件 (15)

第一章课题基本情况 第一节课题背景 为满足现代化野外地质工作管理服务需求,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进行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核心技术研究,为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提供可行的实时多源(点)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实时广播及历史点播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开 发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进行野外试点应用,初步实现远程野外工作验收的多点调度管理及全网实时广播。 通过本项目课题研究,依托已有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和卫星资源网络体系,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管理及远程验收等应用场景,专家组通过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就可以观看现场工作组汇报,实时了解野外地质工作情况,实现各野外节点视音频的调度管理及实时发布,提升野外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水平及管理能力。 目前基于双向视频会商的管理调度技术和流媒体发布已较成熟,而本课题现阶段选用的多点单边会商是利用编解码设备实现的,编解码设备在基于卫星传输的多级网络上的管理调度及流媒体发布尚无成熟技术平台支持,本课题在对现有编解码设备通信控制及传输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管理调度平台开发,选用成熟的流媒体发布技术,解决单边会商视音频在多级网络上的调度管理、实时发布及存储点播,搭建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 第二节目标与任务 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为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提供可行的实时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及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开发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进行野外试点应用,初步实现远程野外工作验收的多点调度管理及网络实时发布。

第二章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 一、本章需要熟练掌握的内容 1、计算机四大系统资源的管理机制:处理器、存储器、外围设备和文件四大资源的管理。 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进程 (1)、进程是指一个可并发执行的程序(或程序段)在给定的工作空间和数据集合上的一次执行过程。它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或基本单位。 (2)、进程是动态的,它由操作系统创建并独立地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因某个条件不足而被暂时“阻塞”,当条件满足时又被“唤醒”并继续执行,直到任务完成而“撤销”。因此,进程有生命期,并在不同的状态之间动态地转换。 (3)、进程的并发特征是指一个进程能和其它进程并行执行,但各进程在逻辑上又相对独立,同时各进程的执行速度是不可预知的、异步的。因此,系统必须为进程提供同步机构,以确保进程能协调操作和共享资源。 (4)、一个进程至少要对应一个或多个程序。不同的进程可以调用同一个程序,但该程序必须在不同的数据集合上执行。 (5)、程序和进程的关系在于:程序是指令的有序集合,是静态的。程序的执行过程才是进程。 3、线程:在现代操作系统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进程的并发性,引入了线程(Thread)的概念。简单地说,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线程,此时线程成为处理器调度的基本单位。 4、页式存储: 页式存储基本原理是预先把内存物理空间分成大小相等的存储“块”,比如每块为1k字节,并编上号码,同时把要运行程序的逻辑地址空间分成与“块”大小相同的“页”,也编上号码。

当把程序调入内存时,恰好把程序的某一“页”装入内存某一“块”,而且可以见缝插针地将若干连续的页装入分散的不连续的块中。由于页和块大小相等,所以除了最后一页可能小于块之外,其余都很合适,这样每一个内存碎片的大小不会超过一“块”的大小。 页式虚拟存储就是把内存和外存作为一个整体连续起来划分成块。在一个进程运行前,不必将其所有页装入内存,而只需先装入当前要运行的若干页。 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现所需要的程序页不在内存时,便请求系统分配存储块,然后将所需页从外存调入,并在页表中登录新调入的页号与对应的块号。这一调度过程在操作系统控制下自动实现的,用户无须干预。 5、虚拟存储: 当所运行进程需要较大的内存空间,而内存空间又有限时,存储管理提供虚拟存储的功能,将内存和大容量外存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虚拟内存(VM:Virtual Memory),从而大大地扩展程序可运行空间。 虚拟存储的概念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从逻辑存储空间角度看,程序的大小不定,经过编译连接后的目标程序地址多是从零地址开始的一维连续或二维段页式地址。这是一种虚拟地址或逻辑地址,它们都不是程序运行时的真正物理地址。我们把程序逻辑地址的全体所对应的存储器称为虚拟存储器,简称虚存。虚存地址空间大小有可能会超过实际物理内存空间。 从程序设计者角度看,虚拟存储器就是把内存和外存作为一个整体连续起来划分,当内存空间不足时,参与当前运行的部分程序可以暂存在外存中,一旦需要及时调入内存,而已经在内存中的部分程序目前可能不再使用,可以保存到外存。这样程序设计者不必忧虑内存是否够用,因为有巨大容量的外存可供使用。虚拟存储管理的工作就是及时恰当地调入调出当前程序,为进程提供“透明”的存储空间。 6、段式存储管理: 段式存储把其地址空间在逻辑上划分成若干个段(segment),如代码段、数据段、共享段等,这时用户程序的逻辑地址空间可以看成二维空间,其中一维是段号,另一维是段内从0开始的地址。利用连续可变分区或可重定位分区管理方式,为每一个段分配一个连续分区,而各段之间可以不连续。“段”成为程序的逻辑单位,它是由程序设计人员规定的,其长度随程序的不同而不同。

全国地质勘查系统分类

全国地质勘查系统分类 一、地质部地勘系统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成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天津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调中心) 沈阳地质研究所(沈阳地调中心) 南京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调中心) 宜昌地质研究所(宜昌地调中心) 成都地质研究所(成都地调中心) 西安地质研究所(西安地调中心)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全国地质资料馆)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法技术研究所 勘探技术研究所 探矿工艺研究所 探矿工程研究所 郑州综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综合利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机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各省市区地质勘查局(组建地质调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质系统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划归中国石化集团。 二、冶金地勘系统(原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冶勘总局),成立于2001年。 中国冶勘总局一局(华北局):燕郊:第一地质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岛天元五一五钻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从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分出):原编制为:一队:迁安;二队:衢州;515队:秦皇岛;516队:宣化;518队:邯郸;520队:邢台;522队:唐山;物探队:滦县;水文队:定州;超硬材料

操作系统复习笔记

第一章 1.软件的层次:硬件(裸机)→OS(操作系统)→实用程序→应用程序。 2.虚拟机的概念:通过软件扩充计算机的功能,使功能更加强大,使用更加方便。 3.操作系统的功能: (1)操作系统作为用户与计算机接口。 ①操作系统不但本身具有优良的的图形用户界面,而且与用户界面生成环境一体化,可为用户开发的应用程序自动生成图形用户界面。 ②操作系统与软件开发环境一体化,可按用户要求建立、生成、运行和维护应用程序。 ③与数据库系统一体化。 ④与通讯功能网络管理一体化。 (2)操作系统作为资源管理者。(①处理器管理②存储器管理③输入输出设备管理④信息管理) 4.操作系统的特性:(1)并行性(2)共享性 5.操作系统的分类: (1)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 (2)分时操作系统 (3)实时操作系统 (4)Windows NT 课后习题 1.6什么是操作系统,它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什么? 答:操作系统的含义: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操作系统的主要作用:(1)管理系统资源;(2)使用户能安全方便地共享系统资源,操作系统并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合理调度;(3)提供输入输出的便利,简化用户的输入输出工作;(4)规定用户的接口,以及发现并处理各种错误的发生。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方便地使用计算机提供更友好的接口和服务。 1.7什么是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引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起因和目的是什么?答:(1)所谓多道程序设计是指“把一个以上的作业存放在主存中,并且同时处于运行状态。这些作业共享处理器时间和外部设备等其他资源”。 (2)由于通道技术的出现,CPU可以把直接控制输入输出的工作转给通道。起因:为使CPU在等待一个作业的数据传输过程中,能运行其他作业,我们在主存中同时存放多道作业。当一个在CPU上运行的作业要求传输数据时,CPU就转去执行其他作业的程序。 目的:引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根本目的是提高CPU利用率 1.10 为何要引入分时系统,分时系统具有什么特性? 答:为了能够提供用户和程序之间有交互作用的系统,所以才要引入分时系统。分时系统具有以下特征:多路性;交互性;独占性。 第二章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 课后习题 2.3 什么叫特权指令?为什么要把指令分为特权指令和非特权指令? 答:特权指令是指在指令系统中那些只能由操作系统使用的指令,这些特权指令

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 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 1.1 资料收集 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 背景数据准备 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数字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处理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误差校正。这一步的目的是使数字化的地形数据具备正确的坐标数值。数字化的地形数据是根据扫描的地形图矢量化得到的,所以具备的坐标系是一种用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地理信息系统 (英文):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编号:19371087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 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学、遥感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型边缘学科。它从20世纪60年代问世,至今已跨越了50多个春秋,现已广泛用于资源、环境、交通、城市、农业、林业、海洋、军事等领域。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数据的处理方法与空间分析以及在林业和相关专业中的基本应用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是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背景、功能、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掌握GIS的基本概念、GIS的基本功能、GIS的数据结构、GIS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GIS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GIS产品等知识点;掌握如何利用GIS去解决实际的相关专业问题。 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对GIS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利用GIS解决相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4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有哪些内容构成?地理信息系统能做什么?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基本功能和应用功能;难点是区别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关系、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区别。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1学时) 一、数据与信息 二、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1学时) 一、系统硬件 二、系统软件 三、空间数据 四、应用人员 五、应用模型 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简介(1学时) 一、基本功能 二、应用功能 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1学时) 一、发展概况 二、基础理论 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6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空间数据,掌握空间数据的来源、空间数据的分类、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

2011版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操作指南上中下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操作指南》作者:李超岭主编 书号:7-116-07125-4 出版日期:2011-1-1 开本:16开上中下册3册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原价:188元优惠价:180元(货到付款包邮)

内容简介: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涵盖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矿体模拟、品位估计、资源储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实现了地质填图、固体矿产勘查的全数字化过程。具有GPS导航与定位、电子罗盘测量、素描图编绘、野外地质路线调查、地质剖面、槽井坑钻工程编录、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重砂地球化学测量等数据采集、地质图编制、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显示等功能。 本书由上、中、下三册组成。上册包括"数字地质填图系统(RGMap)操作指南"和"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PEData)操作指南"两部分,中册为"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操作指南",下册为"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REInfo)操作指南"。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四大子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功能、操作步骤和方法。 本书适合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地质科学研究的地学工作者和相关科技管理人员 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地学类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图书目录: 前言 数字地质填图系统(RGMap)操作指南 1、概述 2、程序和数据传输到掌上机 3、打开程序 4、打开地图 5、工具栏按钮介绍 6、GPS操作 7、打开影像文件 8、图层代号说明 9、添加(新增)地质点 10、添加(新增)“分段路线” 11、添加(新增)“点和点间界线” 12、添加(新增)“产状” 13、添加(新增)“照片” 14、添加(新增)“素描” 15、添加(新增)“化石” 16、添加(新增)“采样” 17、编辑浏览路线过程 18、自由图层(FREE)使用方法

第1-8章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1-8章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选择题 1..操作系统是一种(B). A.通用软件 B.系统软件 C.应用软件 D.软件包 2.操作系统_(D)_管理部分负责对进程进行调度。 A.主存储器 B.控制器 C.运算器 D.处理机 3.操作系统是对_(C)_进行管理的软件。 A.软件 B.硬件 C.计算机资源 D.应用程序 4.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有__(B)_. A.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及多任务系统 B.实时、批处理及分时系统 B.单用户系统、多用户系统及批处理系统 D.实时、分时、多用户系统5.所谓_(B)_是指将一个以上的作业放入主存,并且同时处于运行状态,这些作业共享处理机的时间和外围设备等其他资源。 A.多重处理 B.多道程序设计 C.实时处理 D.共行执行 6.关于操作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_. A.批处理作业必须具有作业控制信息 B.分时系统不一定都具有人机交互功 能 B.从响应时间的角度看,实时系统与分时系统差不多 D.由于采用了分时技 术,用户可独占计算机资源 7.如果分时操作系统的时间片一定,那么(B),则响应时间越长。 A.用户数越少 B.用户数越多 C.内存越少 D.内存越多 8.系统在(C),发生从目态到管态的转换。 A.发出P操作时 B.发出V操作时 C.执行系统调用时 D.执行置程序状态 字时

9.以下叙述正确的是(C). 低 A.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是一种微观的高级管理 B.作业的提交方式有两种, 但对应的作业控制方式只有一种 C.一个作业从进入系统到运行结束,一般要经历的状态是:后备状态、就绪状态和完成状态。D.多道批处理与单道批处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必须有作业调度功能和进程调度功能,内存中可以存放多道作业。 10._(C)是作业存在的唯一标志。 A.作业名 B.进程控制块 C.作业控制块 D.程序名 11.作业调度算法的选择常考虑的因素之一是使系统有最高的吞吐率,为此应__(B)_____. A.不让处理机空闲 B.能够处理尽可能多的作业 C.使各类用户都满意 D. 不使系统过于复杂 12.当作业进入完成状态,OS(B). A.将删除该作业并收回其所占资源,同时输出结果。 B.将该作业的控制块从当前作业队列中删除,收回其所占资源,并输出结果。 C.将收回该做业所占资源并输出结果 D.将输出结果并删除内存中的作业13.在各种作业调度算法中,若所有作业同时到达,则平均等待时间最短的算法是(D). A.先来先服务 B.优先数 C.最高响应比优先 D.短作业优先 14.既考虑作业等待时间,又考虑作业执行时间的调度算法是(A). A.响应比高者优先 B.短作业优先 C,.优先级调度 D.先来先服务 15.作业调度程序从处于(D)状态的队列中选择适当的作业投入运行。 A.运行 B.提交 C.完成 D.后备 16.作业从进入后备队列到被调度程序选中的时间间隔称为(C). A.周转时间 B.响应时间 C.等待时间 D.触发时间

操作系统复习必备基础概念

操作系统期末复习基础概念 操作系统的定义: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指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集合。 主要特征:并发(Concurrence)共享(Sharing)虚拟(Virtual)异步(Asynchronism)(并非定义的条目,而是要能理解这些特征所指) 操作系统的发展:批处理操作系统(多道批处理)分时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多处理机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用户接口 多道程序设计:内存中同时存放几个作业;宏观上并行运行:都处于运行状态,但都未运行完;微观上串行运行:各作业交替使用CPU。 中断:指CPU在收到外部中断信号后,停止原来工作,转去处理该中断事件,完毕后回到原来断点继续工作。 通道:用于控制I/O设备与内存间的数据传输。启动后可独立于CPU运行,实现CPU与I/O的并行。主处理器---通道----控制器---外设 分时:多个用户分享使用同一台计算机。多个程序分时共享硬件和软件资源。通常按时间片(time slice)分配:各个程序在CPU上执行的轮换时间。 操作系统结构:组织形式可以可分为两种: 强内核:传统的集中式内核结构,许多基于Unix的操作系统都是这种结构。 微内核:新的内核组织结构,有灵活性、开放性、可扩充性的优点 传统操作系统结构设计模式:模块化结构设计,分层结构设计 现代操作系统结构设计模式:客户/服务器模式,对象模式 一.用户与操作系统的接口类型,作业级接口,程序级接口,管态与算态,系统调用的概念: 作业级接口:操作系统为用户对作业运行全过程控制提供的功能。 脱机用户接口(批处理) 联机用户接口(交互式),命令行,图形用户界面 程序级接口:系统为用户在程序一级提供有关服务而设置,由一组系统调用命令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特征

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特征 基本功能(数据采集与编辑、数据存储和管理、数据处理和变换、空间分析和统计、产品制作与演示、二次开发和编程)。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或特征 ①地理信息系统是隶属于信息系统中的一类,属于空间信息系统; ②与非空间信息系统(如管理信息系统)区别在于它能够处理空间定位数据; ③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或制造系统相比具有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能力。 2、空间拓扑关系的概念、意义、空间数据解码 拓扑关系:图形在保持连续变形下的那些不变的几何关系,包括:拓扑邻接、拓扑关联、拓扑包含。 空间拓扑关系的意义: ①根据拓扑关系,不需要利用坐标或者计算距离,就可以确定一种地理实体相对于另一种地理实体的空间位置关系; ②利用拓扑数据有利于空间要素的查询; ③可以利用拓扑数据作为工具,重建地理实体。 空间数据的编码:是指将数据分类结构用一种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系统表示出来的过程。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类代码由六位数字组成,有大类码(一位)、小类码(一位)、一级代码(二位)、二级代码(一位)、识别码(一位)。 3、GIS数据融合的概念和几种方法 基于转换器的数据融合:数据转换一般通过交换格式进行,是目前GIS系统数据融合的主要方法。特点:数据转换过程复杂,系统内部的数据格式需要公开。 基于数据标准的数据融合:是采用一种空间数据的转换标准来实现多元GIS数据的融合。特点:能处理多个数据集,转换次数少,系统内部的数据格式不需要公开,只要公开转换采用的技术即可。 基于公共接口的数据融合:又称数据互操作模式,接口是一种规程大家都需要遵守并达成统一的标准。特点:独特立于具体平台,转换技术高度抽象,数据格式不需要公开,代表着数据共享的发展方向。 基于直接访问的数据融合:是指一个GIS软件中实现对其他软件数据格式的直接访问。特点:避免了数据转换,不需要拥有数据格式的宿主软件,也不必运行软件。 空间数据处理的几种方式和内涵:1、数据变换:指数据从一种数学状态到另一 种数学状态的变换,包括几何纠正和地图投影转换等,以实现空间数据的几何配准。 2、数据重构指数据从一种格式到另一种格式的转换,包括结构转换、格式转换、类型替换等,以实现空间数据在结构、格式和类型上的统一,多源和异构数据的联接和融合。 3、数据提取指对数据进行某种条件的取舍,包括类型提取、窗口提取、空间内插等,以适应不同用户对数据的特定要求。 4、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概念和原理:空间数据索引方法、GIS空间数据库设计原则 空间数据库索引包括

(完整word版)计算机操作系统复习知识点汇总

《计算机操作系统》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 1.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基本特征、主要类型; 2.理解分时、实时系统的原理; 第二章进程管理 1.掌握进程与程序的区别和关系; 2.掌握进程的基本状态及其变化; 3.掌握进程控制块的作用; 4.掌握进程的同步与互斥; 5.掌握多道程序设计概念; 6.掌握临界资源、临界区; 7.掌握信号量,PV操作的动作, 8.掌握进程间简单同步与互斥的实现。 第三章处理机调度 1.掌握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的功能; 2.掌握简单的调度算法:先来先服务法、时间片轮转法、优先级法; 3.掌握评价调度算法的指标:吞吐量、周转时间、平均周转时间、带权周转时间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4.掌握死锁;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死锁预防的基本思想和可行的解决办法; 5.掌握进程的安全序列,死锁与安全序列的关系; 第四章存储器管理 1.掌握用户程序的主要处理阶段; 2.掌握存储器管理的功能;有关地址、重定位、虚拟存储器、分页、分段等概念; 3.掌握分页存储管理技术的实现思想; 4.掌握分段存储管理技术的实现思想; 5.掌握页面置换算法。 第五章设备管理 1.掌握设备管理功能; 2.掌握常用设备分配技术; 3.掌握使用缓冲技术的目的; 第六章文件管理 1.掌握文件、文件系统的概念、文件的逻辑组织和物理组织的概念; 2.掌握目录和目录结构;路径名和文件链接; 3.掌握文件的存取控制;对文件和目录的主要操作 第七章操作系统接口 1.掌握操作系统接口的种类; 2.掌握系统调用的概念、类型和实施过程。

计算机操作系统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1、操作系统的定义、目标、作用 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硬件系统的首次扩充。 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方便性,有效性,可扩充性和开放性. OS的作用可表现为: a. 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一般用户的观点) b. 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资源管理的观点) c. 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2、脱机输入输出方式和SPOOLing系统(假脱机或联机输入输出方式)的联系和区别 脱机输入输出技术(Off-Line I/O)是为了解决人机矛盾及CPU的高速性和I/O 设备低速性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它减少了CPU的空闲等待时间,提高了I/O速度. 由于程序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都是在外围机的控制下完成的,或者说,它们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故称为脱机输入输出方式;反之,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输入输出的方式称为联机(SPOOLing)输入输出方式假脱机输入输出技术也提高了I/O的速度,同时还将独占设备改造为共享设备,实现了虚拟设备功能。 3、多道批处理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 处理机管理问题、内存管理问题、I/O设备管理问题、文件管理问题、作业管理问题 4、OS具有哪几个基本特征?它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a. 并发性(Concurrence),共享性(Sharing),虚拟性(Virtual),异步性(Asynchronism). b. 其中最基本特征是并发和共享. c. 并发特征是操作系统最重要的特征,其它三个特征都是以并发特征为前提的。 5、并行和并发 并行性和并发性是既相似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行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而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少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进程控制,进程同步,进程通信和调度. b. 存储管理功能: 内存分配,内存保护,地址映像和内存扩充等 c. 设备管理功能: 缓冲管理,设备分配和设备处理,以及虚拟设备等 d. 文件管理功能: 对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目录管理,文件的读,写管理以及檔的共享和保护 7、操作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接口 a. 用户接口:它是提供给用户使用的接口,用户可通过该接口取得操作系统

GIS基本概念

GIS基本概念集锦 1、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即gis )――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地理学等多门科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它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信息的空间信息系统。gis有以下子系统:数据输入子系统,数据存储和检索子系统,数据操作和分析子系统,报告子系统. 1、定义: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对GIS的理解不同,目前没有完全统一的被普遍接受的 A、GIS是对地理环境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将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包括它们的空间位置形状及分布特征和与之有关的社会、经济等专题信息以及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等进行获取、组织、 存储、检索、分析,并在管理、规划与决策中应用。 B、为了获取、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空间定位数据而建立的计算机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美 国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NCGIA) C、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空间物体的定位分布及与 之相关的属性数据,并回答用户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计算机系统。 D、GIS是一种获取、存储、检索、操作、分析和显示地球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英国教育部 2、理解 A、GIS是一计算机系统,既然是系统,就要具有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 所以每个GIS系统都是由若干具有一定功能的模块组成。 B、GIS的处理对象是有关的地理分布数据,也就是空间数据,为了能对这些空间数据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决定了GIS要对空间数据按统一地理坐标进行编码,这是GIS与其他信息系统不同的 根本所在。 信息系统 非空间的空间的 管理信息系统非地理学的 gis cad/cam 其他gis lis 社会经济,人口普查基于非地块,基于地块的 2、比较gis与cad、cac间的异同。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规则图形的生成、编辑与显示系统,与外部描述数据无关。cac――计算机辅助制图,适合地图制图的专用软件,缺乏空间分析能力。 gis――地理信息系统,集规则图形与地图制图于一身,且有较强的空间分析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考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 基本概念 地理数据: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数字化表示。(地理数据是与地理环境要素有关的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梳子、文字、图像和图形的总称。) 地理信息:有关地理实体和地理现象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是对表达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特征:空间、时间、属性) 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 GIS的定义: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3. GIS由哪几部分组成? ①硬件系统:输入设备、处理设备、存储设备和输出设备 ②软件系统:GIS支撑软件、GIS平台软件、GIS应用软件 ③网络:局域网、广域网、无线网络、Internet/Intranet/Extranet;主要作用信息传输 ④空间数据:是指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的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数据⑤人员 4. GIS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①空间数据的采集和输入②空间数据的编辑与管理③空间数据的处理与转换 ④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⑤空间数据的显示与输出 应用功能:包括资源管理、区域规划、国土监测、辅助决策 第二章 1.地理空间数据的描述有哪些坐标系?相互的关系是什么? 2.我国常用地图投影,各种投影的适用性 1.高斯-克里格投影:横轴切圆柱等角投影(1:50万以上) 2.横轴墨卡托投影(UTM,横轴割圆柱等角投影) 3.兰勃特等角投影(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1:100万以下) 我国规定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比例尺地形图,均采用高斯投影。1:2.5至1:50万比例尺地形图采用经差6?分带,1:1万比例尺地形图采用经差3?分带。 3.GIS数据库建立是为何要选择地图投影?如果要制作1:10万的土地利用图,该选何种类型的地图投影? GIS以地图方式显示地理信息。地图是平面而地理信息则是在地球椭球上,因此地图投影在GIS中不可缺少。GIS数据库中地理数据以地理坐标存储时,则以地图为数据源的空间数据必须通过投影变换转换成地理坐标;而输出或显示时,则要将地理坐标表示的空间数据通过投影变换变换成指定投影的平面坐标。GIS中,地理数据的显示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而指定投影方式,但当所显示的地图与国家基本地图系列的比例尺一致时,一般采用国家基本系列地图所用的投影。1:10万的土地利用图,选高斯-克里格地图投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