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单元宇宙教案

第三单元宇宙教案

第三单元宇宙教案
第三单元宇宙教案

第三单元宇宙

1、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

1、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

第三单元宇宙

2、月相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第三单元宇宙

3、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第三单元宇宙

4、日食和月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

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

(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

(2)如何做实验?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第三单元宇宙

5、太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板书设计:

5、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第三单元宇宙

6、在星空中(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过程与方法:

1、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2、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2、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3、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难点】、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全天星空图、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板、细线、橡皮泥、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星座

1、(教师出示全天星空图)茫茫星空,常常使人望而兴叹,你能说出哪些星座的名称?听说过哪些有关星座的神话故事?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作用。

(人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颗,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将全天划分为88个星区,结合神话故事,根据其形态不同分别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二、建立星座模型

1、谈话:让我们用纸板、细线、橡皮泥来做一个星座模型。

2、阅读课本第57页星座模型的制作方法。

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按要求在纸上打孔,按长短要求把细线剪好挂在小孔上,再把橡皮泥球挂在细线的下端。

(说明:纸板上的孔位和线长短的数据,实际上是根据北斗七星与地球的实际距离、七颗星的相对位置关系来确定的。)

4、学生分组制作。

5、把模型放到投影仪所射出的光中,转动模型,让光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照射模型,请学生分别将橡皮泥球的影子画在本子上。

(预设:学生会画下许多不同的图形,只有当光从模型的一个侧面照射时,学生才会看到橡皮泥的影子构成了一个勺子形。)

6、思考:从橡皮泥球不同的投影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从中又领悟到了什么?

7、在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交流:组成星座的星星离地球的远近是否相同?从星空中不同的角度看星座,它们组成的形状相同吗?

8、汇报交流情况。

(1、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其实离我们有远有近。2、“北斗七星”的形状是我们从地球这一个角度所看到的情况,如果从宇宙中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形状会不相同。)

9、小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三、认识星座

1、提问:假若你在夜晚迷了路,用什么方法来辨认方向呢?

2、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但是北极星是一个不太亮的星星,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或仙后座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

3、怎样才能在天空中找到大熊星座呢?大熊星座的显著标志是什么?

(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4、根据图片进行讨论,如何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5、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

6、家住得较近的同学可自愿组成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包括观星时间、小组分工、安全考虑等。

四、巩固拓展

我们还知道天空中有哪些星座?它们的形状有何特征?有哪些动人的传说故事?请同学们收集相关的资料,准备下节课开星空交流会。

板书设计:

6、在星空中(一)

一、星座: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二、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北斗七星

第三单元宇宙

7、在星空中(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

2、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2、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2、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

【教学难点】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以及相关资料、夏季星空图、事先考察夜间观察星象的地理位置

学生准备:活动星图、硬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开星空交流会

1、前段时间同学们观察了月相,最近又观察了星座,这节课我们开个星空交流会,交流一下在观察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2、展示观星记录表及月相观察记录表。

3、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参观、学习。

4、小组交流观星、观月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

5、小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二、认识夏季主要星座

1、谈话:同学们,你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教师简单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

2、(出示夏季星空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星座?它们有何明显的标志?

3、学生观察并汇报。

(预设: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是夏季星空中有名的亮星,形成一个三角形,被称为“夏季大三角”。找到它们,也就找到天琴、天鹅、天鹰三个星座。天蝎座形似蝎子,它的主要标志是心宿二,也称大火星,是一颗耀眼的红色亮星。)

4、阅读课本第59页的文字资料。

5、提问: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怎样才能找到它们呢?

(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分别是牛郎、织女星。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光带,就是人们常说的“银河”。我们根据这条光带去寻找,“河”东是牛郎,“河”西是织女,“河”中是天津四,织女旁的四颗不太亮的星,就是押送织女的天兵;牛郎旁的两颗星,就是他担筐中的两个子女;银河就是阻隔他们的一条河流。)

6、小结寻找星座的两种主要方法:利用亮星形成的图形特征;根据已知星座来确认未知星座。

三、制作活动观星图

1、谈话:如果我们想认识更多的星座,就需要制作一个活动观星图,帮助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季节观察不同的星座。

2、讲解制作方法:

(1)将全天星图剪下来做活动底盘。

(2)另外将两张连在一起的纸片也剪成比底盘稍大一点的纸盘,其中一个剪下如教材中所示的一个椭圆,然后用细线将纸盘与活动底盘以北极星为圆心组合起来。

3、介绍星图的使用方法:

(1)将活动观星图举过头顶。

(2)转动星图,让图中的“北斗七星”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同一方向,再根据图中的其他星座来认识相应方向的天空中的星座。

4、学生制作活动星图。

5、指导学生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成立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

6、小结: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

四、应用拓展

观察:在夏季的星空,根据“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找出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

板书设计:

7、在星空中(二)

夏季主要星座——天鹅座(天津四)、天琴座(织女)、

天鹰座(牛郎)、天蝎座(心宿二)

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第三单元宇宙

8、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

(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

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

2、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3、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4、学生们谈自己的想法。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

(1、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方法收集;2、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天体资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3、引导学生通过黑板报、科技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8、探索宇宙

一、宇宙空间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二、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充满活力

《浩瀚的宇宙》教案课件教学设计.docx

浩瀚的宇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课文围绕着银河系和宇宙展开,按照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推理总结、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顺序,引导学生归纳出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宇宙的浩瀚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围绕银河系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银河系和宇宙的各种特征。 3.能对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说明理由。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科学小论文,并能发现别人或自己 小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能正确说出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提出几条保护美丽星空的建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资料、数据分析认识宇宙的浩瀚。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银河系和宇宙的图片或资料。 课时建议: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课教师:你见过“银河”吗?描述你见过的银河的样子。 学生交流。 教师:在晴朗的夜晚,远离都市的灯光,仰望星空,看到一条长长的、白色的

光带横贯天空,那就是银河,是“银河系”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银河系。 (二)新课教学◆活动1:银河系和宇宙 教师:关于银河系,我们已经收集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分小组进行整理,把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分小组整理资料。 学生交流。 教师(出示银河系有关视频)对银河系的情况进行小结。关于银河系,还想知道什么?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学生活动。 教师:关于银河系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认识清楚,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去解开银河系更多的奥秘。 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的关系”。

《宇宙的未来》 教学设计

《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宇宙的未来》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宇宙的未来》是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讲演录。这篇讲演,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预言,再过渡到对宇宙未来的讨论。 主要探讨了宇宙未来的两种命运: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一是收缩以至于坍缩成一个点。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的未来作出科学的论断,这是科学家与巫师不同之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感受语言的幽默生动带来的亲和力和轻松感。 感受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辨能力和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 感受演讲语言的幽默生动带来的亲和力和轻松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提炼文段的信息,培养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的内涵,增强分析理解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霍金,你注定是个天才,可上帝却吝啬的没有给你健全的双腿,你那瘦弱的身躯里饱含着过人的智慧和胆识,轮椅束缚住你的身体,你是痛苦的; 但你的精神和思想却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你的思维在光华下迸射出的目光如炬,穿越时光,穿越历史,直刺宇宙深处,谁能有你那开阔的视野和不羁的思想啊! 你是快乐的,痛并快乐着。 【设计意图】霍金,注定与众不同,从作者入手,更能吸引学生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演讲稿特点 1.作者简介: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2019年3月14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1963年,霍金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1979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2019年3月14日,霍金逝世,享年76岁。霍金逝世后,引发全球各界悼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优质教学设计

10 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目标】 1.会写“谜、嫦”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嫦娥、抵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3.培养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热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难点: 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有谁能给我们

讲讲呢? 2.请学生讲“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3.师导入: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一直认为天上住着神仙,他们向往着“天上人间”和“天堂”。现在科技发达了,我们知道这些神话故事只是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同时,地球之外的太空到底是否有生命存在,也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二、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燥”的左边是“火”,最后一捺改为点; “御”的最右边是“卩”,不要写成“阝”。 三、初读了解文章内容。 1.读课文,画出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 2.思考:课文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哪些你读懂了,在书旁做个记号;哪些还没有读懂,提出来全班一起交流。 3.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四、作业。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宇宙与航天技术 13 浩瀚的宇宙》教案_5

13、《浩瀚的宇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围绕银河系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银河系和宇宙的各种特征。 3、能对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说明理由。 4.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资料,并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 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正确说出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能提出几条保护美丽星空的建议。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银河系及宇宙的浩瀚 三、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同学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共同度过这难忘的40分钟。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好不好?游戏规则是:根据我不断地提示,看谁最先猜出谜底。(课件出示提

示)(师板书:地球),让学生谈谈对地球的了解,提出将地球画到黑板上要怎么做?师据形状画出地球。 地球有一个大家庭,是什么呢?(板书:太阳系)地球只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如果让我们乘坐宇宙飞船来到太阳系,就会看到太阳系的其他成员。(让学生说说太阳系的其他成员: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指名画出太阳系形状。 如果让我们继续乘坐宇宙飞船飞出太阳系,就会来到------?(板书:银河系)太阳系只是银河系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银河系。 那么关于银河系大家想知道一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形状、组成、大小)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书中找寻答案(课件出示问题) 1、银河系是什么形状的? 2、银河系是由什么组成的 3、银河系有多大呢?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师巡视指导 (二)、解疑合探 1、汇报交流 (1)、认识银河系的形状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银河系的形状,你找到了银河系的形状了吗?(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现银河系不同形状的图片)

《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

《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能读?懂本演讲录的内容。 2.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 3.感受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 ?提炼本文的要点,增强槪括能力。 2.探究本文的内涵,增强分析能力。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独立自学 1、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总体感知。 读后能用一句话简要地说岀本文讲了什么。 明确:本文讲的是宇宙的未来问题,预测了两种结局:或膨胀,或收缩。 2、再读,提炼要点。 边读边给课文分段,明确作者讲了几层意思,并提炼出要点。提炼要点的方法是: 或者摘录文中的语句,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组织。 要点依次为:①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②巫师的预言模棱两可,宗教的预言屡测屡败。③物理方程、制约大脑的方程具有混沌性,因此我们不能预言人类: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却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④宇宙的未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⑤宇甫现在的密度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点上,所以两种可能都会发生。 二、合作共学

某些语句的内涵进行分析,也能对作者的某个观点进行评析,或者对作者的整个科学思想进行阐述分析。 1 ?作者在第8段中为什么说“即使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左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为什么第10段又说“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 明确:"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方程可能是不稳泄的”:同样,“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泄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 2.为什么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却“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明确:因为前者是混沌的,不确左的;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 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3.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有科学根据的,是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进行的科学推测,科学预 言:而后者是没有科学根据可言的。一一其实,从上而的题目就可知道,人类社会的未来根本就是无法预言的,因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的预言注左就是荒唐的。 4.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关键是要弄淸宇宙的什么问题? 明确:"对宇宙未来的预言,英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 5.作者认为宇宙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明确:会有两种可能:"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 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 四、交流展示 交流讨论可以在前三步之后综合进行,对总体感知的情况、提炼要点的情况、探究内涵的情况依次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先在小组(前后桌为一组)内进行,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人参与全

浩瀚的宇宙教学设计

浩瀚的宇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银河系和宇宙的各种特征,能正确说出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2、通过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推理总结、讨论交流来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3、能撰写一篇短文说明自己给“少年宇航局”宇宙飞船起名字的理由,能提出几点保证我们经常能遥望星空的小建议,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环保意识。 重难点:了解星系、宇宙的抽象概念。 教具: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猜谜语(课件出示:说它象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阳转,猜猜它是什么球。)(师板书:地球) 2、地球有一个大家庭,是什么呢?(板书:太阳系)地球只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如果让我们乘坐宇宙飞船来到太阳系,就会看到太阳系的其他成员。(让学生说说太阳系的其他成员: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如果让我们继续乘坐宇宙飞船飞出太阳系,就会来到------?(板书:银河系)太阳系只是银河系的一部分,我们的地球也只是银河系普通的一员。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银河系。 二、深入探知 那么关于银河系大家想知道一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形状、组成、大小)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课前搜集的资料(课件出示 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 1、认识银河系的形状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银河系的形状,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你 认为银河系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现银河系不同形状的图片) 师:对于银河系就像一个巨大的旋转着的“大铁饼”,你是如 何理解的? (学生利用手中搜集的材料加以解释,教师播放视频加深理解。)教师:银河系不管是像一个不断旋转地大铁饼,还是像一个织 布的梭子,这都是科学家们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做出的模拟或猜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只有我们有一天真正的走出银河系,才能一窥银河系的全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我们站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时,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

《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

《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 对于宇宙,从古至今,我们就没有停止过探索,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 3、感受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热情。 【教学重点】 提炼本文的要点,增强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的内涵,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 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霍金的作品(1)《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2)《时间简

史续篇》 (3)《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4)《时空本性》(5)《果壳中的宇宙》 2、写作背景 《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本文是史蒂芬•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录。 二.互动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明确:本文讲的是宇宙的未来问题,预测了两种结局:或膨胀,或收缩。 2、文章较长,内容丰富,试根据提示理清文章思路结构。 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一→ 科学预言,更可靠些 巫师的预言模棱两可 一→ 其预言不可靠、荒谬 宗教的预言屡测屡败 物理方程的方程具有混沌性 一→ 不能预言人类的未来

《宇宙的未来》经典教学设计

《宇宙的未来》经典教学设计 《宇宙的未来》经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讲演录。霍金运用天体物理理论,对宇宙的未来作了科学的预测,得出宇宙或膨胀或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的结论。文章涉及很多关于宇宙学的知识,但演讲者却从巫师和宗教预言谈起,通过严密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等,将深奥的科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这是教学中应重点的。 学情分析: 学生高一时学过《宇宙的边疆》一文,对顺利学习本文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阅读经验;尤其是孩子们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是教学时可资开发的宝贵资源。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理解文中重要信息的内涵。 2、学习、欣赏本文严密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能够加以灵活运用。 3、了解关于宇宙学的基本知识,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思辨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点拨引导为辅,配合适当练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投影幻灯1: 尸佼《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屈原《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行,何由考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板书课题:宇宙的未来 学生简介霍金,老师适当补充、强调:人类自古而今对宇宙的不断追问与求索。 问题1:如果选择注释霍金简介中的两个词或短语来描述你所知道的霍金你会选择哪两个? 投影幻灯2: 当代的爱因斯坦 身残志坚 要点:霍金辉煌的科学成就与坚强的意志品质。 设计意图:激趣,培养准确整合信息能力。 二、自主学习。学生速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投影幻灯3: 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将下列空缺处补充完整。 本文是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讲演录。这篇演讲从和 的预言说起,然后过渡到自己对的科学预言,结构严谨,重点突出。预测宇宙或将,或将,这取决于 ,而现在,所以两种结果都可能发生。 2、投影幻灯4:

2014六年级科学下册 浩瀚宇宙教案 湘教版

浩瀚宇宙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用查阅资料的方法来认识浩瀚的宇宙。 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 教学准备 有关银河系、河外星系、探测宇宙的工具等各种影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板书课题,提出问题:为什么用浩瀚来形容宇宙?(很大)让我们一同去了解到现今人们所认识的宇宙吧 二.阅读讲解银河系 1.学生读图文 2.分析:银河系的形状;太阳系与银河系的关系; 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构成银河系的每一颗恒星就是一个“太阳”,而且其中有很多比我们所说的太阳还要大。用比喻让学生理解银河系的大小。 2.认识天文学中使用的距离单位:光年 组织学生计算: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每秒,照这样计算,1光年大约为 30万×60秒×60分×24小时×365天=94608亿千米 三.阅读讲解河外星系 1.指导学生认识大麦哲伦星云与仙女大星系,明白它们是和银河系一样大小的恒星系,是距离银河系最近的两个河外星系,大麦哲伦星云只在南半球才能看得到。 2.阅读了解银河系外还有无数的河外星系,每一个河外星系都是由上千亿颗恒星构成的。3.认识总星系:是现在人类已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即总星系是银河系和河星系的总称;总星系只是宇宙的一部分,让学生理解课前提到的问题:为什么用浩瀚来形容宇宙? 四.绘制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 1.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天体系统有哪些,它们的关系怎样? 2.画出表示已知天体层次关系的示意图 3.学生展示、解说自己画的示意图,并听取同学的意见,展开评价。

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

《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 2?能读懂本演讲录的内容.o 3?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讲演幽默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知识。 2、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演讲幽默的语言风格。 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趣味导入: 同学们都很喜欢看穿越小说,那谁来给我们说说你看了哪些穿越小说、电影、电视剧呢?你们看的穿越小说,有穿越地球看到宇宙世界的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讲说宇宙未来会怎样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展示图片) 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1942 年1月8日生于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着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宇宙与航天技术 13 浩瀚的宇宙》教案_11

《浩瀚的宇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银河系和宇宙的各种特征,能正确说出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2、通过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推理总结、讨论交流来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3、能撰写一篇短文说明自己给“少年宇航局”宇宙飞船起名字的理由,能提出几点保证我们经常能遥望星空的小建议,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环保意识。 重难点:了解星系、宇宙的抽象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猜谜语(课件出示:说它象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阳转,猜猜它是什么球。)(师板书:地球) 2、地球有一个大家庭,是什么呢?(板书:太阳系)地球只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如果让我们乘坐宇宙飞船来到太阳系,就会看到太阳系的其他成员。(让学生说说太阳系的其他成员: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如果让我们继续乘坐宇宙飞船飞出太阳系,就会来到------?(板书:银河系)太阳系只是银河系的一部分,我们的地球也只是银河系普通的一员。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银河系。 二、深入探知 那么关于银河系大家想知道一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形状、组成、大小) 1、认识银河系的形状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银河系的形状,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你认为银河系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现银河系不同形状的图片) 师:对于银河系就像一个巨大的旋转着的“大铁饼”,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利用手中搜集的材料加以解释,教师播放视频加深理解。)

教师:银河系不管是像一个不断旋转地大铁饼,还是像一个织布的梭子,这都是科学家们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做出的模拟或猜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只有我们有一天真正的走出银河系,才能一窥银河系的全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我们站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时,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真所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以后在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认识。 2、认识银河系的组成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银河系的形状,那么银河系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课件500多亿颗恒星,2000多亿颗行星)500亿,我们来想象一下500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现在全世界大约有70亿人口,如果把一颗恒星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银河系恒星的数量将是全世界人口数量的近7倍还多,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 3、认识银河系的大小: 那么拥有这么多恒星的银河系有多大呢?根据你的资料谁能说一说?(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课件直径10万光年,中心厚度2000光年) 提问:光年是什么单位?(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什么是光年,计算出1光 年大约等于10万亿千米) 我们所处的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厚约2000光年。(出示图片)也就是说光沿银河系直径要走10万年,光穿过银河系中心的厚度也要走2000年。如果我们从地球上以光速飞行的话,到银河系的中心还需要约2.8万年呢。多么遥远的距离啊 看到这些,你感到银河系怎么样?(学生汇报)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银河系。 教师描述(同时课件出示背景音乐),在晴朗的夏夜,当我们仰望星空,你会看见一条淡淡的光带横贯苍穹,那就是银河。现在我们坐上光速飞船飞离地球,穿过太阳系,置身于茫茫宇宙中。我们从银河系的“上”方看下去,银河系就像一个不断旋转的大铁饼,我们又来到它的“侧”面,看过去它又像是一只织布的梭子。银河系是由500多亿颗恒星、2000多亿颗行星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集团,这

宇宙的未来教案

《宇宙的未来》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中作者对宇宙未来预测的观点和依据; 2.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 3.掌握从文章语段中寻找重要信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和互动探究来了解文章内容; 2.先浏览文章,后细品文意,再深入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素养; 2.学习霍金面对难题迎难而上的决心和信念,树立良好的科学观。 【自主预习】 一、作者: 斯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被确诊患病已30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二、注音: 模棱.(léng)两可扑棱.(lēng)一声混混 ..(hùn)沌沌混.(hún)水摸鱼 坍.缩()彤.云()水涨.船高()头晕脑胀.() 狭隘.()谥.号()自缢.()不可逾.越() 坚贞不渝.()崩溃.()尴尬 ..()三昧.() 诘.问()告罄.()迄.今() 三、通读全文划分层次,写出起止段落和层意: 第一部分():开门见山,直揭主题,总起全文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写巫师、牧师、宗教狂热者等非科学家们对未来的妄测,反衬科学家观测的可靠性 第二部分():说明在非常大的尺度下,科学家可以对宇宙作可靠的预言 第三部分():说明宇宙未来是坍缩还是膨胀,要看它的密度是大于还是小于临界值,而预言宇宙的未来,关键是要弄清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多少,这是本文探讨的核心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再次阐明对宇宙未来的认识态度 四、总结文章主旨: 这篇演讲,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的预言,然后过渡到自己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结构严谨,重点突出作者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未来作出了两种预测,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就会在大挤压处

【公开课教案】:1 浩瀚的宇宙【公开课教案】

浩瀚的宇宙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重点难点: 1.人类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历程 2.结合“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以学定教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 教师: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请大家说说我国实现飞天梦的大致历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来回答) 从探索宇宙的工具为线索: 1.古人观天:用肉眼观测.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我们的古人认为是由“盘古开天”形成的,天圆地方. 2. 近代人观天:用望远镜观测. 3. 现代人观天:用射电望远镜(观测的范围可达3.0×1010L.Y.)和太空望远镜(哈勃)等来观测. 结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 二、两种学说 教师: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 [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开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

"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球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玫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 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反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观测仪器,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总结、计算,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地球的地位从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 “地心说”已经在16世纪时被否定了,“日心说”也随着人们对宇宙越来越多的了解,渐渐露出它的不完整性. (通过对两种学说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探索历程的艰难曲折) 三、恒星也在运动 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通过观测和分析,首次指出恒星不动的概念是错误的.1783年,另一位科学家赫歇尔通过对所观测到的大量恒星运动的统计分析,发现太阳以大约每秒20千米的速度朝着织女星方向运动.太阳空间运动的发现彻底动摇了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固定不动的观念. 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毫无特殊地位可言的普通恒星,地球更谈不到了. 恒星不是绝对不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也在变化.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备课组(第7周)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2课时 崔向丽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感悟出写这类文章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精彩两分钟 1.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带横线的字的读音。 磁场抵御猜测观测陨石枯萎稀薄银河系冥王星 2.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地球太阳系宇宙银河系 3.有感情的把下面的句子读两遍 1.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2.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一种好的习惯,一辈子用不完它的利息,一种坏的习惯,一辈子偿还不了它的债务。 (二)导入新课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告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茫茫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计数的星球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了解的知识。 (三)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 抓住“谜”让生解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明确学习目标,让生读阅读提示,让生明白学习本课要完成的知识目标。

(五)学生轻声读课文。 边读边圈点勾画和批注,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六)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况,为集体交流做准备。 (七)班上交流 讨论作者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 展示课件: 1.天体上生命存在必备的四个条件; 2.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3.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的相似之处; 4.科学家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做了近距离的观测,揭开了火星神秘的面纱。 5.人们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 (八)重点研读 1.重点研读4、5、6三段,分析哪些星球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1)生命存在至少具备哪四个条件? (2)反复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画出来,然后和小组内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2.重点研读7、8、9自然段,说说能否确定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其科学依据是什么?(九)交流 课文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十)小结 地球上有没有生命存在的问题,人类有从古代就有思考,发展到近代科学家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人类尚未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但从落入地球上的陨石中包含着有机分子的情况看,我们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他们在哪里呢?有待我们这些未来的科学家去进一步探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作者围绕地球以外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 (二)新课 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讲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浩瀚宇宙教案

第2课浩瀚宇宙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查阅资料的方法来认识浩瀚的宇宙。 2.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 教学准备 有关银河系、河外星系、探测宇宙的工具等各种影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浩瀚宇宙”,你知道‘宇宙’的意思吗?在汉语中,“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所以“宇宙”这个词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把“宇宙”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二.阅读讲解银河系 1 学生读图文 2 图片介绍银河系的外形(外观、俯视、平视) 3 分析:银河系的形状;太阳系与银河系的关系;用视频介绍银河系相关信息。 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构成银河系的每一颗恒星就是一个“太阳”,而且其中有很多比我们所说的太阳还要大。用比喻让学生理解银河系的大小。 4 认识天文学中使用的距离单位:光年 组织学生计算: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每秒,照这样计算,1光年大约为30万×60秒×60分×24小时×365天=94608亿千米 三.阅读讲解河外星系 1.指导学生认识大麦哲伦星云与仙女大星系,明白它们是和银河系一样大小的恒星系,是距离银河系最近的两个河外星系,大麦哲伦星云只在南半球才能看得到。 2.阅读了解银河系外还有无数的河外星系,每一个河外星系都是由上千亿颗恒星构成的。 3.认识总星系:是现在人类已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即总星系是银河系和河星系的总称;总星系只是宇宙的一部分,让学生理解课前提到的问题:为什么用浩瀚来形容宇宙? 四.绘制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 1.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天体系统有哪些,它们的关系怎样? 2.画出表示已知天体层次关系的示意图 3.学生展示、解说自己画的示意图,并听取同学的意见,展开评价。 五.阅读漫漫探索路 1.学生阅读图文,了解相关探究过程

《宇宙的未来》教案设计

《宇宙的未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恒星、星系、黑洞等宇宙学有关术语,知晓现存宇宙的发展趋势,能对地球以及自身存在做出令人信服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理解作者所述内容的含义,理清文本的论证重点与论辩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增强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审读文句,体会行文的深奥与缜密之处,理解科学家严谨智慧而又不失幽默的探索情怀。【教学难点】 1.理解演讲录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科技论文的属性的认识; 2.分析译文欧化的语言风格,理解作者表意的严谨与幽默; 3.了解专业术语的一般含义,清除文本阅读的障碍。 【教学关键】 牢牢抓住作者的论证对象,摆脱具体专业问题的羁绊,从而将行文思路把握住,服务于对作者主要观点的理解。 【学情分析】 着眼于高考,却也不能放下课本的研读。对习题的追逐,有时会让学生无视眼下的教材,陷入到对教材的极度忽视中。学生在进入高中一年后,其思维已经日趋成熟,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对宇宙、人生这样沉重甚至遥远的问题的思考还缺少自己的成熟看法,有的只是一种渴望。本课应该是很好的集中学生思维,考察其思维水平的机会。 【教学设想】 本课兼具语文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既有作者观点、段落大意的概括,也有宇宙浩瀚、前路渺茫的暗示。如果能从文本中提炼出学生对人生的重新认识,哪怕激发出内心的真挚想法,那么学生思维的严密就指日可待了;至于段落大意、作者观点之类的工具问题,只要学生能有感于心、发乎于内,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一直以来,语文的工具性得到了空前的强化;而一旦强调人文性,又容易陷入到另一个极端中。本课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重新把握语文属性的机会。本课例尝试从段落划分入手,理清思路,最终升华到对宇宙、对人生的认识上来。 【课型】 讲授课 【学习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测,你还记得吗?你是怎么看的?是基于科学的严谨还是巫师般的智慧?显然不是巫师般的智慧,虽然他自己曾自嘲过这样的预测;我们从这个预测中看到的是一个科学家的严谨。 二、复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霍金的作品: (1)《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2)《时间简史续篇》 (3)《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4)《时空本性》(5)《果壳中的宇宙》

《宇宙生命之谜》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0课 宇宙生命之谜 (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实施意见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六上第三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也就是说学生要根据阅读的需要,自主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宇宙生命之谜》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相较于《竹节人》一课明确的阅读任务布置,本篇课文更加着眼于学生在探究“宇宙生命之谜”中自主综合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展示阅读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创设了“探究宇宙生命之谜”的任务情境,通过多次不同方式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监控,从而达到有目的地阅读。 二、教学目标 (一)默读课文,阅读具备一定速度,结合批注监控自己的阅读过程,整体知晓文章的内容。 (二)能够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 (三)能根据课文内容合作解说其他星球上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科幻电影视频《变形金刚》,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谈话导入:(课件播放《变形金刚》视频)同学们,我们都在一些科幻电影中看到过外星人的存在。在茫茫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还有很多不可计数的星球,现实中你觉得这些星球上有没有外星生命存在呢?(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可能没有。) 2. 引入课题:外星生命是否存在还不清楚。不存在的话,科学再厉害,也是探测不到的。那如果存在,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能探测到。这节课就让我们和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浩瀚的宇宙-冀教版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宇宙与航天技术 第十三课浩瀚的宇宙 教学设计思想: 课文围绕着银河系和宇宙展开,按照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推理总结、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顺序,引导学生归纳出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宇宙的浩瀚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围绕银河系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银河系和宇宙的各种特征。 3.能对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说明理由。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科学小论文,并能发现别人或自己 小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正确说出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提出几条保护美丽星空的建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资料、数据分析认识宇宙的浩瀚。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银河系和宇宙的图片或资料。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你见过“银河”吗?描述你见过的银河的样子。 学生交流。 教师:在晴朗的夜晚,远离都市的灯光,仰望星空,看到一条长长的、白色的光带横贯天空,那就是银河,是“银河系”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银河系。 (二)新课教学 ◆活动1:银河系和宇宙 教师:关于银河系,我们已经收集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分小组进行整理,把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分小组整理资料。 学生交流。 教师(出示银河系有关视频)对银河系的情况进行小结。关于银河系,还想知道什么?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学生活动。 教师:关于银河系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认识清楚,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去解开银河系更多的奥秘。 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的关系”。学生交流。 ◆活动2:给宇宙飞船命名 教师:到茫茫的宇宙中去遨游是人类自古以来最美丽的梦想之一,现在中国少年科学院的“少年宇航局”将发射一艘宇宙飞船,正在征集宇宙飞船的名字,你想不想参加? 要求:参见教材P65页。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 学生互相评价,评选出“最佳命名奖”。 拓展: 1.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野外去观察银河,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2.在城市里容易观察到银河吗?这是为什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浩瀚的宇宙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2020年-2021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迷、尚”等14个生字,会写“发达、理论、类似”等22个词语。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能围绕课文相关问题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并提取有效信息。【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难点:能围绕课文相关问题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并提取有效信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1.在进入今天的课文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对宇宙了解多少呢?老师这里有几个圆圈,把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宇宙填入相 应的圆圈内,试试看吧! (课件出示:先出示图,再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

2.找一位学生上台来写出自己的答案。 3.宇宙是浩瀚无边,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粒微尘。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 4.生齐读课题。 5.我们要探索宇宙生命中的什么谜题呢?同学们预习过课文,知道吗? 预设: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6.是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究这个谜题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①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按提示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字词预习 3.这篇文章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课件出示: 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篇 文章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1: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 问题。 生2:从理论上来说,宇宙是无限的。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 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生3:还写了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天 体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生4:还有火星是否存在生命。 4.同学们刚才的概括很完整,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呢? 生:阅读提示告诉我们,每个自然段都有概括主要意思的一句话。 师:是的,每个自然段都有概括本段主要内容的句子,找出它们 并进行整合,就可以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找到每个自然段的总起句并进行整合,梳理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分析了宇宙中哪些天体可能有生命存在,生命存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火星是否存在生命, 从而得出“宇宙是否存在生命还有待探索”的结论。 第二课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