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弟子规》学习课程010谨之三

《弟子规》学习课程010谨之三

《弟子规》学习课程010谨之三
《弟子规》学习课程010谨之三

弟子规

谨之三

步从容、立端正、揖(yi)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jian yu)勿跛倚(bo yi)

勿箕踞(ji ju)、勿摇髀(bi)、

为了让我们养成言行慎重的好习惯《弟子规》甚

至专门对行走、站立、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那

么,究竟怎么走,怎么站,怎么坐,才是对的呢?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人们常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弟子规》为

了让我们养成言行慎重的好习惯也专门对我们的行

走站立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那么在《弟子规》看

来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走?怎么站,怎么坐,才是对的

呢?而这些两百多年前提出的请走站立的规矩是否还适用于我们现代人呢?

我们平时都对孩子讲,反正我自己有时会对我的孩子讲;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个我们父母是挂在嘴边的,但是如果孩子回一句嘴,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比较利害,我为什么要站有站相、我不是站着吗?我干吗要坐有坐相?我不是坐着吗?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回答他?好多家长的反映是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啊?没办法扭头走了,那达不到你教育的这个效果。我们看看《弟子规》是怎么来讲的?

《弟子规》讲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走路的时候不要慌慌张张,要非常从容。站立的时候不能歪歪扭扭,要非常端正。作揖的时候要弯够腰,那作揖我们知道;弯够腰,成一个大大的圆型,这是古人的规矩,我们现在孩子认为作揖大概就是这样,那基本是黑道的!《水浒》里面看到;大哥,这样。作揖必须这样,非常恭敬一个大圆。叩拜的时候要恭恭敬敬。作揖和叩拜在今天一般是不用了,但是对尊长行礼的时候要心存恭敬,这个原则是不能变的。走路要有走路的样子,站立要有站立的样子,不仅中国文化有这个要求,全世界大致都是如此。大家比如到

欧洲去看,那欧洲对孩子的教育那更严格,要怎么站,要怎么坐,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要求。

我们唐朝有个非常有名的诗人叫张九龄,他同时也是位出色的政治家,大家知道他怎么冒出来的吗?他就是因为有站有站相冒出来的,他当时在朝廷里的时候实际上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是他非常注意自己的举止,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举止得当,所以他在臣子当中非常的出挑(tiao),每次朝廷聚会的时候一眼看下去一眼就看到他,皇帝每一次都要最这个人,风度那么好,都要多看几眼,皇帝这样看来看去就看出事情来了,那么很多比他当的官高的人就要揣摩皇上的意思,哎呦,怎么皇上老看他,是不是皇上跟他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啊?张九龄很快就一下子就在这个群臣当中冒了出来。有的朋友会讲;我们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吗?人要注意内在的东西,不要在乎外表,我们不是经常有这样的话吗?这个话对还是不对?我觉得这个话说它对,它也不对,说它不对呢?它又有点对。为什么?因为这句话不能绝对化,如果要绝对化就不成,人当然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了,但是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也应该注意一点外在的仪表。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古人一直都很重视个人的行为举止,除了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的要求之外甚至还提出了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的具体规定。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到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呢?

什么叫立如松呢?站着的时候像松树一样挺直。非常挺直,要避免弯腰,你不能这么站着,这么站着等于是,这是谁的站相,要么你就是腰肌劳损。要么就是奴才?没有这样子的,不能弯腰。塌肩,这样是绝对不行的,一会儿塌一会儿塌这样不行。还有一个抖腿,现在我有时候看到很多,尤其像学生当中,我一般不说的,但是如果看到抖腿我一定要说的,站在那里抖腿,回答问题的时候,说这个同学站起来这个问题怎么看?老师,这个问题(抖腿)我这么看?这个是非常难看的,抖腿是严谨的,这是绝对要避免的,像松一样笔直站立,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我们都是国旗班的,礼仪兵我们做不到,但是基本要端正。

行如风-这句话是我们误解最多的,大家一般把“行如风”理解成什么?“一路小跑”像风一样飘来飘去,你以为你是幽灵啊?不是这个意思,“行如风”的意思是挺胸抬头,步伐不要匆忙,像风一样轻盈。

而不是说像风一样窜来窜去,不是这个意思。脚步沉重的话那就说明人很累。我们知道我们累的时候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脚步是非常呆滞的。我们说拖着走,这个不行。我们心里很自在很愉快,脚步才会轻盈,像风,行如风,主要是形容一种轻盈。而不是一种急匆匆的,特别不是一种没有声音的,没有声音很吓人,这个后面《弟子规》马上就会讲到,你有的时候你真要以为行如风就是没声音,我蛮好在前面走,后面来一个人,哎,基本吓一跳的!不是这个意思。

“坐如钟”是不是今天咱们的钟?今天咱们家里的钟都挂在墙上,今天的钟要么圆的,要么方的,你也没法坐,像古代的铜钟,咱们现在庙里都能看到,像铜钟一样坐着,为什么?古人是盘腿坐的。你看,这样坐着就像一口钟的样子,肩也是端着的。你不能底下盘着这样坐,不对的,这像个芋头,不像个钟。所以像铜钟一样稳健,最重要的是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手不停脚不停。现在我们小时候受教育的时候,当然这个现在好像不提倡了,我们小时候都这么坐着,小学里我们都这么坐着,要挺胸,我记得是一直到了初中才可以把手放到腿上,我的学校是这样的。现在好像是没这个要求了,实际上这样的要求是没有坏处的,坐有坐相对孩子的仪表对孩子的身体发育都是好

处。

“卧如弓”睡觉的时候像一把弓一样稍微有点弯,今天睡觉最流行两个姿势,一个就是趴着,趴着睡。第二个姿势就是躺着,一个大字。这种睡姿在古人都是要不得的,古人一定要像弓一样腿略微曲着一点,大家知道为什么?符合自然原理。因为婴儿状态就是这样,老了以后也会这样。而这样卧如弓还不知朝哪儿卧?右卧,大家到庙里面去看卧佛,哪天大家要是看见一个佛朝左卧的,赶快告诉我,我一定要去看看,一般没有,都是朝右卧,卧佛都是朝右卧,不可能有卧佛朝左卧的,我没见过。这叫什么?吉祥卧。为什么叫吉祥卧呢?因为这样不压着心脏,右卧不压着心脏,这是非常符合一个健康原理的。所以古人有这样的要求。懂得礼仪,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对待自己的仪表这个人就有了威仪。有了一种自尊。有了一种尊严。你当然也会有自信。而这样的良好习惯实际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从小养成。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从小养成得体的行为举止对一个人而言至关重要,而这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影响到个人未来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

过去老家庭里边有这样一种非常奇怪的规矩,很

多人不理解,比如小辈去看长辈,长辈先不跟你说话,先这样从上到下基本打量你一分钟,很多人以为这是长辈的尊严,长辈的架子,不是的,这叫“望气”。长辈就要看看你这个小辈看你的举止,看你这孩子是不是可以造就,这个叫望气在过去。长辈对小辈都这样,老师对学生也是这样,长官对部下也是这样。

最好的例子-曾国藩,曾国藩是有名的,到他幕府里的人或者到他手下当官的,他叫你来面谈,他要把你看到发毛为止,他一直要看你怎么做?一两分钟不跟你说话一个人的坏毛病都会出来,挠挠头,看看,抖抖腿,完了,如果对面是曾国藩,完了,前途结束。因为他认为你不庄重,不堪造就。这是过去的规矩,类似的故事在中国传统当中很多的,我给大家介绍几个。

春秋时候大家知道,中国有一个伟大的预言家,叫“单襄公”观察人,相人的高手。比如公元前574年“鲁成公”和晋、宋、魏、曹、邾等国结盟,古人经常有盟会的,大家一些小诸侯国在一起开个会,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大家一致对外相互帮助,这个叫会盟。这个时候“单襄公“看到”晋厉公”马上就说这个人不行,这个人要出事,有灾祸,人家说晋厉公,晋国是个大国,晋厉公蛮利害的,身体很好,怎么会

有灾祸呢?单襄公说:“说晋厉公走路的时候眼睛望远不望近,脚步抬的高高的,离地太高,心不在焉”。说这个人要出事。我们一般走路大家如果看到这么一个人一般你都不理他的。眼睛看那么远,你走到他旁边他也没看见,脚抬的很高,这么走,你以为自己是奥特曼啊?所以这种走法他认为这个晋厉公要出事,果然晋厉公就出事了。

单襄公看到晋厉公走路的样子就准确预言出了晋厉公的未来,这个故事听起来简直太不可思议了,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是真是假,难道古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真的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未来的命运吗?

中国社会或者中国的传统强调什么?强调“礼”,我们是礼乐(yue)文明,我们有非常完备的礼制,所以我们从观察一个人他是不是守礼,是不是懂礼,是不是尊礼,基本上可以判断一点,什么一点?他在社会上被大家接受程度,他在社会上受认可、受欢迎、受尊敬的程度,我基本上可以判断,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很受欢迎,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很受尊重,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人缘很好,那是不是他将来的发展前途会比较好。如果一个人我一看就不顺眼,社会上谁都看他不顺眼,要么傲慢,要么肮脏,要么邋遢,你

说这个人会有什么前途,所以这里面是有它一定的逻辑的。就像古人讲;为什么要相人呢?就像个农夫可以从天文星象的变化来预知未来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气候变化一样,有人生阅历的人也可以从一个人的外貌举止和仪表当中去预测他的命运,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能把相人简单的等同于迷信,它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还有一个故事,我们都知道的和一个成语有关,《鹤立鸡群》大家都听过这个成语,但是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谁?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了!鹤立鸡群的主人公就是“竹林七贤之一”嵇(ji)康的儿子,叫嵇绍。在曹魏年间,担任中散大夫,也是一个官,他十岁的时候嵇康就去世了,所以他从小是没有父亲的,但是在母亲的严格教养下成长,对母亲极度孝顺,当时的武帝,下诏要征用他,因为知道他很有名,所以他就到了洛阳去当官,那么当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大臣还没见到他,就问见过嵇绍的人,说这个人到底怎么样?他爸爸很有名嵇康啊!嵇康的儿子怎么样啊?名父是不是出名子啊?那个人就回答道;昨天我在人群当中一眼就看出谁是嵇绍,因为他“气宇轩昂”“鹤立鸡群”因为我们知道鹤很高,站在鸡群里当然我们一下就看见了,所以后来朝廷认为像嵇绍这样的人,

你看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表,非常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非常有尊严,这样的人应该让他去选拔人才,果然嵇绍一点都没让朝廷失望,当时有一个人,沛国,我们讲就在江苏北部这边,沛国有个人叫戴晞,年轻有才气,而且和嵇绍的侄子叫嵇含是有非常密切的交往,当时大家一看,啊!那么有才气的一个人又跟嵇大夫家的关系很好,这个人将来一定要有大用,但是嵇绍发现这个人戴晞行为轻浮,有的时候过度的不注重场合,不注意仪表,对大家不够尊重,所以嵇绍就认为这个人不堪大用,嵇绍是这样判断的,而这个戴晞很有才,也有很多人很喜欢他,所以戴晞到后来还是当了官的,但是不久就因为行为不端罢官而去,大家都非常佩服嵇绍这个人。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一个有修养的人一定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路也有走路的样子,而《弟子规》接下来连用了四个“勿”字,指出四种严厉禁止的行为,那么究竟是那四种行为呢?为什么这四种行为是不好的呢?

《弟子规》接下来连用了四个“勿”字,四个“不”,

用非常严厉的语气对孩子的一些举止提出规定;那几句呢?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四个勿,这在《弟子规》里很少见,如此严厉的语气,什么意思?

“进门的时候不要把脚踩在门槛上,因为我们知道,古代的门槛都比较高,为什么比较高?古代的门槛是有各种功能的,有一个功能就是挡洪水,挡这些雨水啊不要流进来,所以门槛要比较高,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好多孩子过门槛的时候愿意站在门槛上颠颠,这个不行,这个不庄重,过门的时候跨过门槛但是千万不能先踩在门槛上再进去,这个是不可以的,非常轻浮,门槛不能随便动的。大家知道宣统皇帝,清朝最后的皇帝溥仪,当时在故宫里边惹过一件事情大家知道吗?他也是少年的时候好玩跟着“庄世栋”跟着一位英国师傅读书,买了一辆自行车,在里边骑,故宫里面都是门槛,皇帝说那我不能走啊!我还扛过去啊?下令把门槛给锯了,每个门槛开一个窟窿让他骑车走,当时在宫里大家都觉得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门槛不能随便碰。

勿跛倚什么意思呢?你不要一条腿撑着身体靠在什么地方,这样的动作很多,这样靠着,靠在墙上,

这就叫跛倚,就一条腿着地,一条腿颠着,点一点这样靠着,现在我看见很多小孩子觉得这动作很时髦,大概很帅,受了港台电影或者有些电视剧里边一些比如说黑道的?这样形象往哪儿一靠,看着你,这个是非常轻浮,非常不好的行为。

勿箕踞、坐的时候,古人的坐是席地而坐,盘腿而坐的,一般来讲是跪着,跪坐,正坐就是跪着,像日本现在好多但是现在也少了,但是日本好多人老一辈还是这样跪坐的,那你坐的时候你千万不能怎么坐,你不这么跪着,你一屁股坐在地上把两只大腿这样叉开,这样像什么?像只簸箕,是不是像只簸箕啊?两只脚这样,他不跪着,他这样两只脚伸在前头,这么坐着像只簸箕,这个就叫箕踞。非常不礼貌,今天我们有很多人的坐法大马关刀的坐法就是箕踞。今天我们坐在椅子上,两只腿劈开,这样坐着,你以为你是小队长啊?你手上还那把军刀啊?不能这么坐,非常不礼貌,这样坐,不行的。这个就是像古代箕踞一样,我们一般要求坐的时候腿是要并拢的,那女性更是这样,女性的并拢还略略应该腿侧一点,过去讲究的坐姿,还不能这么并,要稍微侧一点,男性是要并的,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往哪儿一坐很利害的样子,这个是不可以的。

勿摇髀、不能抖动大腿,再次强调,这些话它都有出自典故啊!像《礼记》里,立勿跛、坐勿箕。站着的时候不要一只腿站着,一只腿翘着,颠着在哪抖,坐的时候,不要两只腿伸直,像只簸箕一样毫无礼貌,这一段的话是《弟子规》对孩子从小的一种肢体动作做出的一些规定和提醒。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弟子规》除了对行走站立做出了明确的规范之外,还针对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提出了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这是为什么呢?《弟子规》为什么会专门针对揭帘子和走路拐弯提出要求呢?

《弟子规》在这几个“勿”后面连着还有“勿”字,这一段《弟子规》语言特别严厉,那几个字呢?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讲的是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容易忽略的事情,而实际上是应该重视的问题,哪些问题,我们古人讲;缓揭帘,

因为过去进门的话除了外边有个门的话,很多家里是用帘子隔开的,古人讲要把帘子揭开不要弄得“哗啦,哗啦”有声音,不要,非常文雅的把它给掀起来,我们知道过去,在清朝宫廷的规矩里,大家知道军机利害吧?军机大臣利害,大家知道最后一个军机叫什么?叫打帘子军机,过去清朝的皇宫,夏天也得搭一个凉棚的,冬天得挂上厚棉做的帘子,最后一个军机资历最浅的就要做到缓揭帘、勿有声,资历最浅的军机大臣他要走在前面,去把帘子揭开不能有声音,让资历比较老的先进去,自己再转身把帘子放下,这个规矩一般人不太知道了,但是有一个要求,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推门进来,或者关门出去的时候基本不注意后面的门的,他不管的,我们过去小时候,我妈妈经常说我,我小时候有时候不关门妈妈会说,看看你的尾巴呢?你是不是身后有条尾巴啊?过去老辈会讲,那么小辈就会知道,去把门关好。现在好像我们不大跟孩子讲这个,不大对孩子有这种要求,包括现在我们看到,好多卷帘门,走卷帘门的时候,我们人一推就进去了,你不回头看看啊?后面有没有老人啊?后面有没有小孩啊?很多人不看,都要看一看,要照顾到。

宽转弯、勿触棱、他对孩子特别强调,一个房子

有拐弯的时候好多孩子急急忙忙就过去了,想抄近路,觉得自己身轻如燕,往往就会撞到这个角上,撞一下,包括我们今天马路上,看到好多车祸,就是违背《弟子规》你如果知道宽转弯的话,好多车祸不会有的,很多人就觉得自己的车技像舒马赫一样就要一把过去,我跟哪些朋友讲是,一把很容易过去,弄不好一把就过去了,所以这个就要记住,《弟子规》叫宽转弯,古人非常讲究,行为举止要从容要小心。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弟子规》接下来提出来的要求就更加的让人费解了,为什么明明拿着一个空的器皿(qi min)却要把它想象成盛满了东西,为什么进入没有人的房间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就像进入到有人的房间一样呢?

《弟子规》下面还有一些话,这些话在我们今天看来好像有点小题大做,但是大家仔细想想有味道,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你手上拿着一个空的器皿,比如拿着一个空的盘子,你要把它想象成里边装满了东西,执虚器、如执盈、我们现在看到很

多孩子,唉,儿子,帮爸爸拿个盆来,那也要碰到孩子心情好,孩子心情不好,你自己拿,我不管,一般拿来都这么晃着,反正里面没有东西的。古人不可以,你一定要端着,你不要以为它是空的,要想象成里边是有东西的,这样的话你不容易敲碎东西,你也不容易敲到别人,你自己也不容易受伤,你看行为又很端庄。

“入虚室、如有人”到了空无一人的地方,到了一个空房子里,你要像这房子里有人一样。

很多人到了一个房子,比如我去拜访一个人,这里边没人,我一进就东张西望,桌子上这个看看,这个柜子拉开来看看,电视打开看看,音响打开看看,这不是你的地方,虽然没有人,你要是认为它是有人的,你要放端庄,你要放尊重,要有一种自我节制,这是古人的要求,所以这些大家觉得有什么不合情理的地方?我觉得一点都没有。而特别是“入虚室、如有人”这一点在今天我们的孩子看来会觉得很奇怪,我们的孩子想,我好不容易上了一天课,现在小学生的书包有名的重,我儿子的书包我都拎不动。我拎过的,回到家里累死了,我把这衣服一脱,光着膀子我在那儿仰天八叉躺着,这不家里没人吗?没人为什么我不能这样?很多人有这个想法,很多朋友上班回来

累了一天,我回到没有人的地方,我还不能放松放松啊?这个是没有理解《弟子规》。

《弟子规》讲的是一个修身的问题,讲的是要求在一个无伦是什么样的情况下,即便是没有人在场的情况下,都要做到“有所不为,有所守”。这个叫“不欺暗室”就说哪怕这个房间里一个人都没有而且一丝光线都没有,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你一个人呆在里边你也要知道要有自我约束,这样的不欺暗室,这个字是一个成语,大家都知道,但是它的典故,大家不一定知道。它是一个什么来历呢?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小诸侯国,有一个国君,这个国君大概也是吃饱了饭没事干,自我感觉膨胀,感觉很好,他下了一道诏令,什么诏令?规定国家里边的人只要经过王宫的门口,都必须行鞠躬礼,向国君表示敬意,这国君是不是脑子有毛病?他下了这么一个诏令,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遵守,特别是在白天,经过王宫都鞠个躬,慢慢地大家都不遵守了,而时间一长,特别在宫门已经紧闭的时候就没人鞠躬了,宫门已经关掉了吗?你里面又没人看得见,都是晚上,我鞠你个鬼躬,就不鞠了。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这个国君和他的妃子正在饮酒,突然听到宫门已经关闭,听到宫门外头有一辆马车“咔咔咔咔”声传来,

到了这里突然停下来了,过了一两分钟,这个马车“咔咔咔咔”又开走了,这个时候国君就问这个妃子,说这是谁啊?大家猜一猜?这辆车上是谁?王妃说;我敢肯定,这个人就是瞿(qu)伯余。中国历史的上非常有名的人,那么国王说;爱妃,你怎么那么肯定呢?这个王妃说;瞿伯余是个严格遵守法律和规定的人,他对自己都有严格要求,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自觉,不管有没有人在场,他都能够严于律己。刚才一定是这样。他的马车经过宫门口,虽然已经是半夜了,但是他停下马车下车向宫门鞠躬,鞠完躬以后又上了马车再走。国王就说如果不是瞿伯余呢?国王不相信,他不知道谁?那个妃子说;错了我就罚酒三杯,国王赶紧派人去打听,真是瞿伯余。这就是“不欺暗室”的典故。如果说“不欺暗室”太文绉绉的话,那么也有一句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话,这是古人的要求。什么要求?叫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个典故在古代也是有真实出处的,这个故事见于《后汉书》的。

大将军邓骘(zhi)听说一个人叫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征召他以后,这个杨震慢慢就负责我们今天讲的组织人事,负责考察干部,提拨干部,所以他提拨了好多官员,杨震有一次到别的地方去当官,就路过了昌邑(yi)县,而当时昌邑县的县令叫王密,

就是由杨震提拔的,那么晚上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这个王密就在晚上没有人的时候带着十斤黄金前来感谢长官的提拔,栽培之恩,杨震看到王密拿着这个行贿的金子来就跟他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不然我不会提拔你,但是看来,你不了解老朋友我啊!这是为什么呢?这个话的意思很清楚,那么这个王密就说;长官,恩人啊!深夜我悄悄地来,没有人会知道的,你把这金子收下吧!没有人知道的,杨震的回答传送千古;“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那么王密非常羞愧的就走了,后来这一位杨震官当的很大,但是为官清廉,从来不接受私下的拜见,这就是古人的要求。你不要以为没有人,你到了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一定要自我约束自己。

《弟子规》接下来还有哪方面的规定,希望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持生的大节?请大家听下一讲。

弟子规心得体会2000字

弟子规心得体会2000字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规》中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我是带着疑问、好奇的心去拜读的这本书。《弟子规》一书,原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门,详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后辈敦伦绝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通过学习、领悟,受益匪浅。通过学习、领悟,受益匪浅。 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泽凊。晨则省,昏则定。 我读它、品它,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通过学习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将有很大的启发。 当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应当立即答应,不能迟缓,执行父母命令时应当立即行动起来,不能拖延偷懒。让孩子深刻醒悟到自己的错误,让他在今后加以改正。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在教诲我们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去领受。父母责罚我们的时候,应该虚心接受,好好检讨,反省改过。父母是用一分爱护我们的心,希望我们能够增长德行,才会教育我们,责罚我们。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的听明白。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的接受。 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是所有人生命过程

《国学弟子规》校本课程纲要

《国学弟子规》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经典诵读 课程类型: 语言文字类 选编经典《弟子规》等内容为主;辅以名言、对联、谚语、 古诗词名句、歇后语等内容。 授课时间:每周一课时,共18课时。 授课对象:全体学生 、课程开发背景 1. 经典文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待继承与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 F 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 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根据相关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 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在《国家“十 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 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 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一重要精神,明确地指出了今天我们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不能离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 统文化。 2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深远, 尤其是在“重礼明德”方面更是值得今人传承的。诵读如《弟子规》 等经典,必将对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方向上给予指导,对 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深远的意义。 马壁小学 主讲教师: 校本课程负责人、各班语文老师 教学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阅读量, 并明确提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怀”,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古典文化积累、书写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经典文化,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古文中的经典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重视古典文化积累,诵读经典,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3.学校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的体现:我校的“健康发展,一个都 不能少”的办学理念有比较深广的内涵,包括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古典文学经典作品中的许多思想也折射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形成良好的人格起到重要的作用。 4.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需求:教师在拓展型课程的实践中体验 并实践多元化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基础型课程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我校的《经典诵读》集积累、背诵、书写于一体, 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活动为载体,学习、践行《弟子规》为重点,全面推动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学校。 三、课程目标

弟子规心得体会优质范文

弟子规心得体会优质范文 《弟子规》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应该如何仁爱待人,如何正确地处事,如何分寸有度地接物,它会时刻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步伐,丰富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沉浸在传统文化知识的海洋,学会做人的道理。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弟子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弟子规心得体会1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而学文。 《弟子规》只有一千多字,却在现在这样受欢迎,值得这么多人去刻苦学习;《弟子规》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是一个小人物,只是一个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动就是教书,但他终生研究《大学》、《中庸》,他创办了一个学校,叫“敦复斋”,当时非常受欢迎,被人们尊称为“李夫子”。因为他经常和孩子接触,所以写成了一部书,叫《训蒙文》,后来又经过贾有仁的修订,才流传至今。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书,却引起这么大的影响,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主题也是中国的道理,

中国的规范,主要就是说明:仁、孝、悌、爱。它三字一句,既押韵,又精湛。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人民群众,如果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就会非常和谐,而要保持社会的和谐,就要学好行为规范,每个人都要从小教育,而《弟子规》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这几句话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现在的独生儿女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而有一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懂得的感恩父母,这是因为《弟子规》能告诉我们孩子们应该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诉我们应该在:言行、习惯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种习惯就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我们现在就应该背《弟子规》、学习《弟子规》,每天背四到八句并不是什么难事,到周末在把前几天背的复习一遍,这也就是古人说的: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吧!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我们一起: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弟子规心得体会2 《弟子规》全篇先是“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岀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弟子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弟子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的解读 一、校本课程的提出。 如果我们能自用这一段黄金,引用圣贤的智慧,熏习我们的子弟,教导禀性淳良的儿童,那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他们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二、校本课程的科学性。 诵读,符合和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根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零到十岁是人类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鼓励儿童背诵,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背诵是儿音的专长,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如果不给他们背一些有价值的经典,他们就会背诵广告、流行歌曲。根据会东师范大学课题组和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的研究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儿童经过5-15分钟的育读后,情绪明显稳定下来。几个班级在经过四年星期的育读训练后,老师皆反映学生的吸收能力增加了,上课更能集中注意力,他

们教起来也变得轻松了,班级的秩序、整洁也名列前茅,老师不在的时候,也懂得自我约束,自制力也进步了。 诵读经典时,儿童只要耳朵听、嘴里放松跟着念就行。这种直觉的学习法,能让脑的压力得到舒解,身心达到安定和平衡,智能潜能得到开发,学习能力自然变好。反复育读一篇文章,能训练小朋友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率。 三、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为什么偏要让他们去育读那么深奥的经典呢?因为经典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流传,众所公认的”最好的书”、最有价值的书”,它们是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是一些光辉的、具有永恒价值的精品。读诵经典对儿童陶冶性情、涵养气质和培养人格智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校本课程坚持的原则。 1、坚持“扬弃”的原则。 在具体的讲解中,我们不能生搬硬套,钻牛角尖,就新时代,取期精华进行解读,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先师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特别要讲信用;然后要有一颗慈悲的爱心,对一切事物都平等博爱, 善待天地万物,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更要主动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 学习;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好好地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 我们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个人都呈现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 有的时候,我们爱去哪就去哪,根本不会跟父母说;有些时候,我们 回到家里,就一头栽进房间里,根本也不会跟父母说。 其实,在背后的父母都隐含着无比的担心。孩子在外边的时候,担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们根本不会想象到他们的焦虑,只 会自己玩,不会想到别人的感受。我们爱我们的父母就该“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时候告诉父母知道你们去哪里,回来的时候, 要当面告诉父母我们回来了,让他们放心。 曾经,我跟我的哥哥姐姐们相处,或许是因为我们玩得太熟了,所以我总爱直称呼他们的名字。也许是因为习惯了吧,我叫他们名 字时候,他们也不见怪,哥哥姐姐们也没跟我说过什麽怨言。但其实,他们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却不会跟我说任何,或许怕我 难为。我爱哥哥姐姐们就该“称尊长,勿呼名”,即称呼长辈的时候,不要直称呼他们的名字,要称号“哥哥,姐姐,叔叔,阿姨” 等称呼,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是长辈。 我最喜欢不分大小的跟长辈说话。有的时候,遇到我跟他们意见不同时,我总爱大声反驳,不分尊卑。他们有时候也会教训一下我,但我总是这样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会。其实,他们内心也很不满,但也不会狠狠地骂我,而我也不会想到这一点。我们爱长辈就 该“尊长前,声要低”,即与长辈说话的时候呢,声音要柔和适中,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篇一:《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篇二:《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译:作为子弟所要谨守的规戒,古圣先贤所传下的教训,第一就是要我们在家能孝顺、出外能敬长,其次是敬业而守信用。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多关爱众生,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德行培养差不多了,就可以去学习吸收经典的知识。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父母叫我们,不可以慢吞吞的;父母交代事情,要勤快认真,不可以懒惰懈怠。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父母亲有所教导,要恭敬听取;父母有所责备,也要承担接纳。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天冷或天热,要关心父母亲的寒暖;早起或晚睡,定时的问候父母起居安好。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出门或返家,都向父母报告一声;居家作息有一定的规矩,工作行业则不要经常更换。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译:虽然是小事情,也不可擅作主张;如果擅自作主,就不合作为子弟的身分了。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译:虽然是小东西,也不可私自收藏;如果个个藏为己有,就会惹父母亲难过伤心了。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译:父母亲所喜欢的事物,我们要尽力准备妥当;父母亲不喜欢的,我们要留意避免。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译:身体如果受伤了,会让父母亲担忧;品德如果败坏了,会让父母亲蒙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译:父母亲喜欢我,要孝顺一点都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仍然孝顺那才是真贤能。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译:父母亲有过错,想办法劝谏让他们改正,但是要和颜悦色,要声音柔婉。

弟子规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读《弟子规》启蒙了我的智慧,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早就知道了,但他们其中的含义都是通过熟读之后才深刻理解,如果能早知道这些,也许我的人生机遇会大不相同,学习《弟子规》有四点重要体会。 1、做人要懂得感恩。 2、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 3、为人要谦虚。 4、找准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培养增养人的德行,让我明白了立身处世的道理,耳濡目染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潜移默化间教会了我们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强列的责任感,学习它就是把圣人的教诲融入生活中,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落实到一言一行中,爱因斯坦说: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羡慕别人取得的成就,获得多么财富,过多么奢侈的生活,而是要把“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勤奋工作,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目标。 《弟子规》主要讲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良好品德和生活习惯,博爱的精神,正确的读书方法。时过境迁,岁月流逝,书中的内容同现在的时代形势迥然不同,但书中提倡的家庭和睦、做品德高尚的人,养成良好习惯却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弟子规》功课里的——亲仁,亲仁的“亲”是亲近,仁者是有道德、学问的人,就是要亲近仁者,以师事之,要跟他学,这是讲择师,仁者无敌,“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是同样在世为人,品德高低各为相同,跟着潮流普通俗人很多,而仁德的人却很稀少,在现代社会的人群们只向往着时尚,不向往该怎样为人。美,是什么?是心灵?是外表?还是??歌德曾说:“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我们要内心美,让《弟子规》让古典文化来美丽我们的心灵,来感化别人,帮助别人。 篇二: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1] 自从学习了《弟子规》使我知道了很多道理,也让我增长了智慧.“做人要知恩图报、待人待物要具有恭敬心、为人要谦虚谨慎、找准人生目标……”这些都是从《弟子规》里学到的,让我深有感触。“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里开头就是【入则孝】﹐仅仅只有24个字而已。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这两句话是在教育我们,听到父母的呼唤,应该立即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让我们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并且,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谨谨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看到这两句话让我无言以对,是自己想起了以前经常和父母顶嘴﹑不懂事﹑贪玩。不过现在好啦!我每天都在尽量做到,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到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这两句话是《弟子规》里的【出则弟】。这是在教育我们,做哥哥的要善待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彼此不贪图财物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仇;言语上互相忍让愤恨就自然消除了。学到这时,让我想起自己作为姐姐竟然去跟弟弟抢东西吃,简直就不敢相信。然而,我相信的是学习了这两句话过后,自己肯定能和弟弟相处地更好﹑更和睦。因我与弟弟相处不太融洽,导致我的父母对我们相处的问题又担忧起来了。更是让我过意不去。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它出自于《弟子规》里的【信】。这虽是20几个字,可我却远远没做到。

弟子规学习心得体会

弟子规学习心得体会 《弟子规》这本书,短小而精悍。传承着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一辈辈人的优秀思想,是学生必选的读物。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弟子规学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弟子规学习心得体会 为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我校响应教育局的号召,全校师生进行诵读《弟子规》,学习圣人经典,传承民族圣人经典文化的读书学习活动。全校上下、师生之间、班级之间,处处呈现出学习、诵读、力行《弟子规》的情景。现在,学生诵读学习《弟子规》的情景给我们的校园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它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就充分体现了"孝"字的重要性,古人有云:"百事孝为先",可见,孝是做人的根本。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的经验。而《弟子规》则给出了系统的准则"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如果能够把这些都落实到行为上,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整个社会都会更加和谐。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只有懂得时刻反省自己,规正自己的人,才可以使其自身有长足的进步。这才应该是人一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弟子规》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我们学习古圣贤经典文化,是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为人处世的根基。学习弟子规优秀心得体会。学习《弟子规》,不光要会诵读,重要是能做到,并且长期坚持,最终把它作为我们生活中的的行为准则。 弟子规学习心得 为人子女: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孝顺的人,自从学习了弟子规以后,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很不孝顺的女儿。《弟子规》开篇入则孝头两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汗颜啊,哪一条也没做到。以前在家时,早上妈妈叫我起床,经常装作听不见,直至第三遍听出妈妈要生气骂人了,才极不情愿的答应着起床;妈妈让我刷碗,做家务也及其不愿意,经常推三阻四的;认为父母没自己的见解高等,直至学了《弟子规》才发现原来自己有多么的不孝顺。弟子规里告诫我们对于亲人伤感情的话要忍住,可是反思一下自己,有时觉得自己很有理,就硬是要去力争,现在想想就算是你再有理为此伤了亲情值得吗,赢了理又怎么样呢?伤了我们最爱的人和最爱我们人的心,我们真的赢了吗?家庭的和睦融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弟子规》是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启蒙课本,用三字一句的方式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从立身做人、处事学习等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规范。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匪浅。它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之上,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可见,孝是做人的根本。我们要真正做到如《弟子规》中所言的那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而不是张扬我们所谓的个性,常常怒怼父母,这是不孝的行为。 其次,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弟子规》中给出了系统的准则。“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现在的我们受宠惯了,妄自尊大,更是缺失了做人最起码的礼数,傲慢无礼,自以为是。想想这样的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相处时关系怎样融洽?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敬老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弘扬这种传统美德。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自省;有则改,无加警”,只有懂得时刻反省自己,规正自己的人才可以使自身有长足的进步。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应当志存高远,身怀报国之志,不断完善自身。立志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 《弟子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我们应从学《弟子规》

开始,博闻强记,广泛学习中华经典文化典籍,不光要会诵读,更重要的是要坚持去做,这对于我们成人乃至成才,都是大有裨益的。让我们以《弟子规》开始,做一个有品位,有品德,有修养的人吧!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9850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Experience of reading disciple GUI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热最近几年在全国不断蔓延,不仅很多中小学开始教授这本书,更有不少企业以这本书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参照。下面是带来的读弟子规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国家也有梦想,“中国梦”就代表了一个国家美好的未来。随着年代的发展,梦想或许会成为现实,或许会永远是个泡影。我觉得“中国梦”不应该只是空洞的豪言壮语,它需要我们亿万人民群众脚踏实地的努力,也需要规矩方圆。《弟子规》虽然只有区区一千字,但却概括出了我们在待人接物、自我管理、求学交友、理想情操等各方面应有的礼仪规范和道德要求。现在,大家都在提倡“遵循弟子规,共圆中国梦”,任何好的习惯都要从小做起,我们学生也不例外。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想有大的作为,先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比如一些行为举止——“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初读这里,我十分不屑。人的洗漱更衣、坐立躺卧如此简单的事竟然会出现在一本经典著作中。但合上书思索片刻,当年中国人在外国店摇摇晃晃地坐着,遭到外国人颇有微词地评论之事从我脑里划过。同时,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我一回到家总

是一屁股歪在沙发上半靠半倚,只想着舒服了,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不合礼仪规范的。去春游时,我和小伙伴把展览馆的门槛当体育场的跳高垫不断跳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虽是简单的道理,可哪一样我又做到了呢!如果人人都没有这样一点规矩的话,我们这个国家还怎么称得上是礼仪之邦呢! 没有一个人能遗世而独立的,交友处事也是人生的要事——“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这教导我们不为一时的名誉而乐,是要担心能够称得上,积极地完善自己向这个荣誉靠拢。听到自己的过错,要带着乐观的心态去改正,才能有益友亲近。而我平时最怕、最憎恨的是别人发现我的短处,又常常为一个荣誉乐个不停,这样,怎么能交到良友呢! 再看看我们的社会,新闻中总是曝光一些公民的不文明,骄傲自大的行为:公交车上占三个座位睡觉的人,炫耀自己官位、家产的人百出。“公民素质”大合唱已经开展了许多年,都快唱得人心烦意乱,但问题依然严重。“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如果人人都能讲诚信,又哪来那么多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呢?究其根源,我们的“规”基本上还停留在纸上,在一遍一遍的背诵中。现在,为了我们的“中国梦”,我们要让“规”种植进人们的心里,播撒在日常生活中,直至让它成为一盏指引我们共筑中国梦的明灯。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前段时间我们学校让我们写《弟子规》的读后感,在我的姐姐的引导下,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弟子”也有“规”。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免费下载】《弟子规》全文和解释

《弟子规》全文和解释 时间:2010-12-26 10:31:53 点击:146250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 《弟子规》全文和解释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弟子的意思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 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一、《弟子规》全文 第一章入则孝 第二章出则悌 第三章谨 第四章信 第五章 泛爱众 第六章 亲仁 第七章余力学文 〈总叙〉原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心得体会优质

弟子规心得体会优质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而学文。 《弟子规》只有一千多字,却在现在这样受欢迎,值得这么多人去刻苦学习;《弟子规》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于康 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是一个小人物,只是一个小秀才,他主要 的活动就是教书,但他终生研究《大学》、《中庸》,他创办了一 个学校,叫“敦复斋”,当时非常受欢迎,被人们尊称为“李夫子”。因为他经常和孩子接触,所以写成了一部书,叫《训蒙文》,后来又经过贾有仁的修订,才流传至今。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书,却引起这么大的影响,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主题也是中国的道理,中国的 规范,主要就是说明:仁、孝、悌、爱。它三字一句,既押韵,又 精湛。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吧!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让我们一起: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弟子规》全篇先是“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岀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我学习了《弟子规》,当我读到了“入则孝”这个部分,就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冬则温,夏则凊”。说的就是“黄香温席”的故事。黄香这个小孩子因母亲早逝,只能和父亲相依为命,他虽然小,却非常懂事,夏天天气炎热,每天晚上他都会给父亲扇枕席,以便父亲安歇,冬 天天气寒冷,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

我回忆了一下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我曾经看见妈妈帮我把房间收拾整齐。把我床上的衣服全都塞在了洗衣机里面洗。我觉得父母帮 我做这些事情是应该的。 但是我学习的《弟子规》后,我懂得了我们不能依赖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时间的话还要帮父母呢!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早 早起了床,装了一杯热腾腾的水,然后煎了一只荷包蛋放在饭桌上。妈妈一起床,就看见了我做的早餐,她吃了我做的早餐以后。还一 直夸我孝顺,我却不好意思地说:“黄香比我更孝顺呢!” 我读了《弟子规》,心有体会,决心做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对弟子规的总述。 入则孝,这是弟子规对我们的第一个要求。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圣贤教导我们,要从内心深爱、恭敬、感恩我们的 父母,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 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们一生都无法报的了。我们今 天能够有幸认识到这些圣贤人的教诲,就应该首先尽心尽力做好我 们为人子之道,好好的孝顺我们的父母。对于我们这种长期出门在 外的打工仔,虽然不能呆在父母身边以尽孝道,但我们可以进自己 的努力,多打电话回家和爸爸妈妈聊聊天,每到过年时能按时回到 家中与他们团圆就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孝道。 出则悌是圣贤教导我们,首先要友爱兄弟姐妹,兄弟团结,多照顾帮助兄弟姐妹,对长辈要尊敬,其次出外要友爱朋友以及一切和 我们身边相处的人。出门在外,朋友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多团结 朋友,多关心身边的人。就像现在我们酒店一样,大家聚在一起上班,这是一种缘分,大家都是出门在外,都不容易,我们要互相帮助,相互团结。大家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把工作做好。同时作为下属,我们对我们的上司、领导要尊敬,见面要主动让行、打招呼, 处处要谦虚礼让,要恭敬礼貌,见到长辈要恭敬问候。这是我们能 否在一个公司、集体站稳脚跟,有所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要 做到,而且要做到最好。

校本课程《弟子规》

校本课程《弟子规》 《弟子规》故事(一)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原意】“弟子”原指学生,推而广之,可以是每一个人。按照《弟子规》开篇所述,首先要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姊妹。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故事】孔子讲学 孔子讲学图 孔子,被世人尊为“至圣先师”、“孔圣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教学生,以《诗》、《书》、《礼》、《易》等儒家典籍为教材;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后人称之为“六艺”。 在孔子看来,教学最重要的是授人以礼。具体而言,古代的“礼”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孔子从德行、言语、正事、文学等方面教导学生遵从礼仪。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培养出了很多贤人。 【今解】《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开章明义,明确指出撰写该书的目的在于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一个有礼貌的人。 《弟子规》故事(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原意】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故事】董遇好学 东汉末年,汉献帝的侍讲官(负责教皇帝读书的官员)。董遇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对《左传》、《老子》等经典很有研究,被当时的读书人称为儒学大师。 董遇小的时候家境并不富裕,经常要参加一些田间劳动,或出门做小买卖。但不管做什么,他随身总是带着一些书,一有空就孜孜不倦地读起来,即使后来做了官,他仍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当时有不少人想拜董遇为师,但董遇就是不肯收徒,他说:“书本是最好的老师,你们只要书读百遍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拜我做老师呢?”

弟子规读后心得体会

弟子规读后心得体会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礼物。它短小精悍,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她深深地吸引着我,不仅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讲得最多是一个“育人”的问题,所谓至乐莫如育人,怎样教育人,怎样增加修养,做一个完善的人?这是我们应从传统中继承和发扬的。在物质丰富、科技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没有依托,往往在纷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导原则,而在《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做人的总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读了《弟子规》,再想想现在的一桩桩触目惊心、发人深省的贪污腐败案例,看到一些人抵御不住诱惑,追逐名利,走向犯罪深渊,最终身陷囹圄的惨痛经历,我对此感受颇深,启发很大,使我从中得到一些深层次启示和警醒。 古人云:矩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圆。也就是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试问朋友们:您是否希望一场运动式的教育活动之后,违规操作的问题卷土重来;是否希望因为个别人的随意操作和小问题不断,使我们的利益受到牵连;是否希望再有惊天动地的案件发生,却只能在事后感慨万千。答案当然是“不”。谁不希望在人人遵规守纪的环境下工作?谁不希望没有暗箱操做,依靠努力终获成功?那么从现在做起,从你、你、你,从我们自身做起。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 作为办公室主任要以身作则,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模范遵守国家和企业有关廉洁从业的各项规定。一个人如果平时不学习,放松了自我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思想上就会慢慢放松警惕,贪欲的思想可能就会逐渐滋长。

《弟子规成长日记》的使用方案#(精选.)

与圣贤一路同行,携孩子一同成长《弟子规成长日记》使用方案总结 孝道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根本。正如孔老夫子于《孝经》上所云:“夫孝,德之本也。”孝道,乃是万德之根本,人的天真本性。而孝道落实的标准,莫过于《弟子规》了。真实学问贵在力行,贵在坚持。而《弟子规成长日记》正是我们成长路上坚持力行的好帮手。 为了达到“日日诚敬对照经典、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品德,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的目,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制定以下学习使用方案: 一、课程的目标 《弟子规》校本课程通过诵读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行文学、思想的积累和熏陶。所谓积累,即积累丰厚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所谓熏陶,即陶冶思想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做人,为终身发展奠基。这就要求学生在诵读《弟子规》的基础上,进行联系生活实际的理解、感悟、辩论,加深理解。 二、师生细读《弟子规成长日记》,了解内容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弟子规》课文:将其单独整理,方便我们平时作恭敬诵读之用。 第二部分是认识成长日记:以便更好地力行、反思、提升。 第三部分是成长前的准备:这一部分是力行成长的引导:熟读,明理,立志,力行。

第四部分是填写成长日记:我的小档案、立志、成长日记导航、使用说明和日记。 第五部分是力行总结:有助于我们了解本阶段内力行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或改进。 三、借助《弟子规成长日记》力行弟子规 1、落实日常规: 每日一礼——每天弟子规德育课上向孔夫子行三鞠躬礼; 每日一读——班主任教师利用晨读组织学生恭敬诵读《弟子规》,并讲解其含义。语文教师应充分强调读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把诵读落到实处。 每日一写——午自习10分钟午书写; 每日一课——每天开设一节弟子规课,观看讲解《弟子规》视频、读写背《弟子规》,从思想深处领会《弟子规》精髓,让学生来讲讲《弟子规》在生活中的运用。 每日一省——反省“今日进步、日行一善、今日心得”。每晚学生借助成长日记,反思自己的力行情况,记录自己的成长。通过反思,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经文内容的初步感悟,夸夸自已哪些规范做得好,找出自身哪些不足需加以改进,不断地提升自己。 2、每周五晚上进行一周的力行总结,了解本周的力行情况,且进行反思调整改进。 3、周六日的美德活动篇章,让孩子热爱劳动,加深亲子、朋友

弟子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0篇

弟子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0篇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弟子规》,《弟子规》被称为我国的国学,是我国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启蒙课本,用三字一句的方式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的教诲要恭敬认真地听个明白;父母的责备、批评,应该虚心、顺从地接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同龄孩子学习不肯用功,非常贪玩,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及时完成,甚至不听老师和父母的话,学习成绩就不能提高。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尖酸刻薄的话,下流不干净的话,千万不要说。粗俗无赖的不良习气,要坚决戒除掉。经常有许多小朋友喜欢说脏话,既不文明也不礼貌,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是老说脏话,长大了就改不了这个坏习惯。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什么人都必须互相关心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小学生不管成绩好坏、家庭条件如何,从小就要养成谦虚谨慎、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格,团结一致,长大了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弟子规》这本书上的好句很多,意义也非常深刻,值得我学习一辈子。 《弟子规》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

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 我在学习了弟子规后,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的感受越来越深。 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将是我们的立人之本,它将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繁荣、富强。 “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这是《弟子规》其中的一段。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星期一的早晨,白校长在大会上要求我们背诵和学习《弟子规》〉。 小的时候,我读过《三字经》,里面的内容至今还记忆犹新。我感觉《弟子规》里的内容和《三字经》里的内容大同小异。《三子经》是用小故事,小典故来说明一个道理。《弟子规》是学生们应遵守的规范。马老师让我们背诵“泛爱众”一课,泛爱就是博爱,就是

校本课程弟子规计划总结

校本课程《弟子规》教学计划(2014—2015下) 二年级刘月娥 本学期我校将《弟子规》德育的校本教材,利用地方课的时间教学,这门课程的重任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因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之重,身感压力之大。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真是历历在目,学生诵读经典的声音总是回荡在耳边,另我感动,备感欣喜!深深感受到学校领导的真是高瞻远瞩,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为了使本学期校本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现制定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针对小学生实际教材主要从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进行具体的述说,全面介绍了小学生应该具备的礼仪知识。通过老师讲解、组织开展活动、文明礼仪调查问卷等,进行个人家庭、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礼仪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书中附录,对礼仪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活动方案进行简单介绍。为增加可读性又收集了一些有关礼仪的图片和儿歌。希望能对学校礼仪教育有所裨益,不当之处请同行不悋赐教。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进行具体的述说,全面介绍了小学生应该具备的礼仪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一课内容。利用校本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课--------------------------学生礼仪 第二课-------------------------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 第三课-----------------------------礼仪三字经 第四课-----------------------------我学礼仪 第五课-----------------------------升旗礼仪 第六课-----------------------------个人礼仪篇

弟子规心得体会作文5篇

弟子规心得体会作文5篇 弟子规心得体会作文一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的部分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现代子女教育问题突出,一个孩子从小不知道该如何孝顺父母,尊敬师长,长大后人际关系,夫妻关系一定很糟,从小没有纪律和品德的修养,长大后即使知识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有大成就. 万事以孝为先.《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是教育我们每一个孩子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虚心地接受父母提出的各项意见,并积极改正错误,听从父母的指挥,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只有这样做,才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让他们感到欣慰.想起我自己的所作所为,觉得非常惭愧.调皮的我,个性倔强,不听父母的教导,做了很多错事,令老师和父母伤透脑筋,令他们伤心,我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后,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令父母感到欣慰.今后,我要严格要求自己,用《弟子规》里的各项准则衡量自己,虚心接受父母的意见,听取他们的教导,各方面要求进步.

我觉得这本《弟子规》很值得我们去看去读去做,如果一个rén dà部分的日常行为规范都依照《弟子规》里面的做,将来一定有很大的成就.《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闲邪存诚,养成忠孝家风. 弟子规心得体会作文二 晚上,伴着习习凉风,我翻开了《弟子规》,映入眼帘的是“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样一句话。细看底下的注释,我看到了这句话的意思: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猛然间我想了“君子忧道不忧贫”这句古话。 躺在床上,思绪随着凉风飞呀飞,飞到了西晋这个时期, 我看到了年轻时的阮咸。虽然他家里并不富裕,吃的穿的也很平常。但是他在有钱人面前却泰然自若,一点也不自卑。六月六日这一天,每一个都把自己的衣服拿到太阳下面晒。阮咸也不例外,他根据当时的风俗,也把自己的衣服晾起来,路上看见阮咸晾晒自己的旧衣服,都来观看。但阮咸一点也不在意,他认为:富贵不是可以夸耀的资本,贫寒也不是耻辱,人活着是否有尊严关键在于他的德行和学识。 思绪不再飘飞,回到了现在的生活。我看到了在一个幼儿 园门口,一个小女孩竟然对他的同伴说送自己上学的父亲是她们家的司机!可笑可悲的背后是深深地思考:我们的社会怎么啦?

弟子规校本课程

1 【原文】 1 凡 出 言 f án ch ū y án x ìn w éi xi ān 凡 出 言, 信 ① 为 先, zh à y ǔ w àn ɡ x ī k ě y ān 诈② 与 妄③ , 奚 可 焉④ ! hu à shu ō du ō b ù r ú sh ǎo 话 说 多, 不 如 少, w éi q í sh ì w ù n ìn ɡ qi ǎo 惟 其 是, 勿 佞 巧⑤ 。 k è b ó y ǔ hu ì w ū c í 刻 薄 语, 秽 污 词, sh ì j ǐng q ì qi è ji è zh ī 市 井 气⑥ , 切 戒 之。 【注释】

2 【译文】 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 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行,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所谓:“词,达而已矣!”,不要花言巧语,好听却靠不住。奸诈取巧的语言,下流肮脏的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口气,都要避免不去沾染。 汉字天地 “其”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像个簸(b ò)箕(j ī)的形状,有箕口,有箕臀,两条交叉线有纺织的意思。“其”本来的意思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连词、副词、助词、介词使用,人们就另造了一个“箕”字来表示它本来的意思。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相关链接] 立木为信 商鞅(yānɡ)是Array战国时期的改革家, 他辅佐(zuǒ)秦孝公 进行了变法。变法之 初,为了取信于民, 他想出了一个好办 法。那天,商鞅在国 都的南门立起一根三 丈高的木杆,并当众 宣布,谁能把它扛到 北门,赏赐(cì)黄金 十两。可是到了下午, 还没有人去做,商鞅又下令把赏金增加为五十两。这时有一个人把木杆 扛到了北门。商鞅马上把五十两黄金奖赏给了那人。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