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几种常见的盐教学案29

几种常见的盐教学案29

几种常见的盐教学案29
几种常见的盐教学案29

初三化学教学案(29)

课题:盐

中考要求:

1、知道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记忆某些盐的颜色

以及在水中的溶解性。

2、正确描述食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及碳酸钙的某些化学性质,记住反应现象,会熟

练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常见的盐

(1)氯化钠(NaCl,俗称)

色晶体,溶于水,有味,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纯净NaCl不潮解,因含杂质而易潮解。海水中含有大量食盐,可用方法把食盐从海水中结晶分离出来。食盐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制盐酸、氢氧化钠、金属钠等,食盐还与人类的生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常用它作调味品和防腐剂,生理食盐水中含NaCl0.9%。

(2)粗盐提纯通过晾晒海水或盐井水等得到含杂质较多的可溶性与不溶性杂质的粗盐,可通过、、、结晶等步骤除去不溶性杂质得到精盐(3)碳酸钠(Na2CO3)

碳酸钠俗称,是色粉沫状固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碳酸氢钠是一种色固体(化学式为),俗称。碳酸钠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是造纸、玻璃、肥皂、洗涤剂、纺织、制革、制取氢氧化钠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4)碳酸钙(CaCO3)

碳酸钙是色固体,溶于水,比较坚硬,白垩、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石灰石用作建筑材料,是烧制生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工业上利用石灰石烧制生石灰的化学方程式为:。

(5)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原理:组成里含有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都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例如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常见盐在水中的溶解性规律

(1)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2)硫酸盐中:BaSO4不溶,CaSO4、Ag2SO4微溶,其余均可溶。

(3)盐酸盐中AgCl不溶,其余均可溶。

(4)碳酸盐中:K2CO3、Na2CO3、(NH4)2CO3均可溶,MgCO3微溶,其余均不溶。

3、盐化学性质

盐不象酸、碱那样在溶液中产生共同的离子,因此盐类共同的化学性质,但是盐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1) 盐与酸溶液反应:盐+酸新盐+新金属:例如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规律:初中阶段用的酸一般是盐酸硫酸或硝酸。盐是碳酸盐时可以不溶,是其他盐时一般要求可溶例如:碳酸钡可以与盐酸反应,而硫酸钡与盐酸不反应。

2)盐溶液与碱溶液反应盐+碱新盐+新碱:如碳酸钠与石灰水反应方程式为

,利用该反应实验室可以制取少量的氢氧化钠。

(3)盐溶液与盐溶液反应盐+盐盐+盐

NaCl + AgNO3=现象:

Na2CO3 + CaCl2=现象: : CuSO4 + BaCl2 =现象:

两种反应物都应溶于水,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盐不溶于水。

(4)盐溶液与某些金属反应:

Fe + CuSO4 =现象:应用:

Cu + AgNO3 =现象:应用:

参加反应的盐必须是可溶性盐,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单质铁在发生置换反应时总生成二价的铁盐;钾、钙、钠等很活泼的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复杂,不发生上述置换反应。

4、某些盐的热分解反应

盐类热分解有其自身的特定规律,初中仅涉及KClO3、KMnO4、和某些碳酸盐的分解,写出氯酸钾,高锰酸钾,碳酸钙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碳酸钙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质疑讨论

考点1、盐的化学性质

例1 :(09兰州)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Fe(OH)3→FeCl3 B.CO2→CaCO3

C.Cu →CuCl2D.MgCl2→KCl

考点2、酸碱盐之间的关系

例2:关于化学反应A+B=C+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生成物C和D分别是盐和水,则反应物一定是酸和碱

B.若C是单质、D为化合物,则A和B中一定有一种是单质,一种是化合物

C.若B是酸,则C和D一定有一种是盐

D.若A、B各取10g混合,使其充分反应,则C、D质量的总和一定等于20g

考点3: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1、判断物质能否发生反应

例3:(09广州)下列实验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钡溶液中B.稀盐酸滴入硫酸钠溶液中

C.硝酸银溶液滴入氯化钠溶液中D.硫酸钠溶液滴入碳酸钡中

相似训练、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A、碳酸钠溶液与盐酸

B、氯化钡溶液与硫酸

C、氢氧化钾溶液与硝酸

D、硝酸钾溶液与氯化钠溶液

例4(09广州)将下列两组中的两种反应物混合,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事实完成下表(没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栏“/”)

(2)分析上述实验,反应能够发生的共同原因是:反应物1中都含有(填化学用语,下同)___________,反应物2中都含有___________。

2、判断离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

例5.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H +、C1—、OH —

B .H +、SO 42— 、HCO 3—

C .Ba 2+、H +、SO 42—

D .Cu 2+、C1—、N03—

考点4、碳酸根离子的鉴别

例6、(09泰州)化学试剂的等级分为实验纯(LR)、化学纯(CP)、分析纯(AR)等。化学纯试剂厂泛 应用于化学实验中。现由市售大理石(假设杂质均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制备化学纯碳酸钙,某化学活动小组设计了两个方案:

方案一:市售大理石

固体 物质X 沉淀→过滤、洗涤、晾干 方案二:市售大理石 混合物??→?过滤 Y 溶液 沉淀→过滤、洗涤、晾干 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体甲的化学式是 ,试剂乙的名称是 ; (2)反应类型:①属于 反应,④属于 反应; (3)对方案二制得的碳酸钙进行分析,确认其达到化学纯等级。将 所得的固体粉末装入广口瓶中,需要贴上标签,请在右边的标签 上注明相关信息。 4)经检测方案一制得的碳酸钙没有达到化学纯等级,请你分析原因 (只需要回答一个方面)。

相似训练:(09广州)A 、B 、C 、D 、E 五瓶无色透明溶液,分别是HCl 溶液、Na 2CO 3溶液、

MgCl 2溶液、NaNO 3溶液、NaOH 溶液中的一种。分别进行下列实验:

Ⅰ.将A 分别滴入B 、C 、D 、E 中,均没有明显现象。

Ⅱ.将B 分别滴入A 、C 、D 、E 中,C 、E 中均产生白色沉淀,其余没有明显现象。

Ⅲ.将C 分别滴入A 、B 、D 、E 中,B 中产生白色沉淀,D 中有气泡冒出,其余没有明显

现象。

(1)A 是____________,B 是____________,C 是____________;

(2)B 加入E 中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

(3)C 加入D 中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

为了证明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请分别选用三种不同物质类别的试剂完成证明,按要求填空:

方案一:选用的试剂为 ,实验现象为: 方案二:选用的试剂为 ,实验现象为: ; 方案三:选用的试剂为 ,选用的试剂为 。。 考点5:物质的推断

盐酸 ④ 试剂乙

⑤ 煅烧 ① 水 ② 气体甲 ③

例7:(09青岛)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氯化钾和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未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1)取该固体粉末少量,加足量水,搅拌,静置,得到白色沉淀,上层为无色溶液;(2)过滤,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有一部分溶解,且有无色气体产生。

依据上述实验对原固体粉末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氯化钾,可能含有氯化铜

B.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一定不含氯化铜,可能含有氯化钾

C.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可能含有氯化铜;氯化钾

D.一定含有碳酸钠、硝酸钡,一定不含硫酸钠、氯化铜,可能含有氯化钾

考点6:粗盐填纯

例8:(09青岛)海水经过晒盐后得到粗盐和苦卤,重结晶后的食盐中还含有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他们在溶液中主要以SO42-、Ca2+、Mg2+的形式存在,为将这些杂质离子除净,应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物质将其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再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最后经蒸发即得精盐。以下是某化工厂对海水进行综合利用的示意图:

(1)在苦卤制镁的过程中加入了石灰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石灰乳是用生石灰制得的,请写出制取石灰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制备精盐的过程中,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是否可以颠倒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利用粗盐制备精盐过程的第⑥步操作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后自测

1.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盐的是()。

A.醋

B.生石灰C.纯碱 D.烧碱

2.下列各组物质名称不代表同一物质的一组是()。

A.氯化钠、盐

B.氢氧化钠、苛性钠

C.碳酸钠、纯碱

D.碳酸氢钠、小苏打

3.下列与生活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工业用盐亚硝酸钠可以代替食盐用于烹任

B.氯化钠所提供的氯离子是胃液的主要成分,具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的作用

C.碳酸钙可以用作补钙剂

D.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4.鉴别碳酸盐常用的试剂是()。

A.硝酸银溶液

B.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C.氯化钡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5.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主要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过滤、溶解、蒸发

B.溶解、蒸发、过滤

C.蒸发、溶解、过滤

D.溶解、过滤、蒸发

6.要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可加入适量的()。

A.石灰水

B.氯化钾溶液

C.盐酸 D.氯化钙溶液

7.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能判断,下列关于物质的溶解性叙述正确的是()。

A.硝酸盐都能溶于水

B.碳酸盐都不溶于水

C.硫酸盐少数溶于水

D.碱多数难溶于水

8.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A.HCI和Ca(OH)2

B.H2SO4和Na2CO3

C.AgNO3 和BaCl2

D.KCI和CuSO4

9、下列能发生置换反应的是:( )

A、铝和硫酸铜溶液

B、铜和硫酸镁溶液

C、铜和硝酸银溶液

D、铜和氯化银

10、为了用实验证明镁、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需选用的一组物质是:( )

A、Cu、FeCl2溶液、MgCl2溶液

B、Fe、Cu、MgCl2溶液

C、Mg、CuO、FeSO4溶液

D、Fe、CuSO4溶液、MgCl2溶液

11、、有五瓶失去标鉴的溶液,它们分别是:①Ba(NO3)2 ②NaCl ③KOH ④CuSO4 ⑤K2SO4 如果不用其它试剂,用最简便的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下列合理的鉴别顺序是( )

A、④②③①⑤

B、④③⑤①②

C、④①③⑤②

D、①⑤④③②

12、、下列物质的转变中,不能由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CuO→Cu(OH)2

B、CuSO4→CuCl2

C、K2CO3→KOH

D、SO2→H2SO3

13、下列各组物质能大量共存于水溶液中的是( )

A、CuSO4与NaOH

B、Na2CO3与H2SO4

C、KOH与HNO3

D、Mg(NO3)2与CaCl2

14、、下列物质中,能跟氧化铜、稀盐酸、石灰水、氯化钡溶液中的三种物质反应,而跟另

一种物质不反应的是( )

A、Fe2(SO4)3溶液

B、稀H2SO4

C、Na2CO3溶液

D、稀HNO3

15、、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恰好完全反应,两种溶液里所含溶质的质量比应是 ( )

A、1:4

B、1:2

C、2:1

D、2:3

16、将含杂质的固体氯化铜13.5g溶于水后,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可得28g沉淀物,

则含有的杂质可能是:( )

A、CaCl2

B、AlCl3

C、KCl

D、FeCl2

17、只用一种试剂就能把硫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钡三种无色溶液鉴别出来,这种试剂是( )

A、NaCl溶液

B、H2SO4稀溶液

C、盐酸

D、Ba(NO3)2溶液

18、下列物质不溶于水,但能溶于稀盐酸,且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是:( )

A、CuO

B、Fe

C、Na2CO3

D、Cu

19、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会产生什么现象,请说明原因并写出有关的化

学方程式。

20、怎样除去ZnCl2中含有的少量CuCl2杂质?

21、下图为某学生进行粗盐提纯实验中过滤操作的示意图,试回答:

(1)写出标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2)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该(填“高”或“低”)于

滤纸的边缘。

(3)蒸发滤液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的目的

是;等到蒸发皿中出现

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移去蒸发皿

时应使用的仪器是。

2、实验室常用和两种试剂检验碳酸盐。

22、有一固体,可能由CaCl2、K2CO3、Na2SO4、NaCl中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1)将固体溶于水得无色溶液,说明和只有一种存在。

(2)向溶液中滴加足量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可能有或

(3)过滤后向白色沉淀中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向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一定有存在。

故此固体是由组成的混合物

23、硫酸铜溶与某碱溶液反应同时生成两种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24、在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锌溶液中,分别放入铁棒过一会将铁棒取出,溶液质量减少的是,溶液质量增加的是,溶液质量不变的是。

25、、以锌、氧化铜和盐酸为原料,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两种制取铜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26.为了消除人体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食用盐必须是加碘食盐,简称碘盐。所谓碘盐就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KIO3)。计算:

(1)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

(2)若成人每天食用3.5 g碘盐,其中含0.15 mg碘,那么1 kg碘盐中含碘多少毫克?

27、10.6 g碳酸钠粉未和100 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碳酸盐完全转化为硫酸盐。求:

(1)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基本理念 ①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 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 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思想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课时介绍粗盐的提纯以及复分解反应。 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 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一一氯化钠的制取过程,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将化学知识 的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 二、教案设计 课题生活中常见的盐 授课人梁红肖何 学校重庆市第九十五初级中学

1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

1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教学目的] 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3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2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教学时] 时 [教具准备] 、试管、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食醋、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复习练习) (1)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2)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一、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用途 (展示图片、实物)请学生举例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演示盐酸腐蚀大理石实验)写出此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入):比较碳酸钙(a3)、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式有何相似之处? (提问)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呢? 二、化学性质 1与酸反应 师生探究实验(2组): A组(老师演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B组(学生完成):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即本实验11-1),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规律) 碳酸钙+盐酸 有气泡产生a3+2Hl=al2+2↑+H2 填写:碳酸钠+盐酸 填写:填写:填写:碳酸氢钠+盐酸 填写:填写:填写: (小结)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取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若有气体生成,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此为碳酸盐。 (家庭小实验)厨房里的两只调料瓶中都放有白色固体,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精盐(Nal)、纯碱(Na23)中的某一种。请你利用家中现有的条将它们区分开来。简要叙述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2、与碱反应 (展示皮蛋图片引出下面的实验)(本实验11-2) 现象 化学方程式

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策 略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总体风格和特征。教学策略连续统一体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发现策略’和接受策略'中间有不同的混合、过渡的情况。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方案的总的抽象描述,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案。 1 ?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供示范f巩固练习f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对物理教学中的某些内容(大多为言语信息),适当地运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陈述性知识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因为训练与练习策略容易导致死背硬记而望而却步。应通过对物理知识所属学习类型的分析,选用适用于接受学习的信息,适当地选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扬其长,避其短,合理运用之。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一一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

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名称、化学式、俗名以及主要用途。 2、学会对盐进行分类。 3、掌握盐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增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初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感受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盐的化学性质。 2、难点:对盐进行分类。 三、学情分析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化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情况看,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基础不扎实、知识不系统、应用不灵活,再加上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些因素都直接制约着学生今后化学学习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应采取巩固完善、系统提高、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回忆、比较、归纳等过程中形成有关盐的化学性质内容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形象感悟和系统归纳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感悟;采用不同的习题练习方式,从不同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与综合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建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本节课所需的知识是将已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延伸,所以,对基础知识应 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交流回答,并给予相应的肯定评价,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自 信心;对具有一定综合难度的问题,让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形成善于争鸣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他们合作 交流、合作探究。使各类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 展。 四、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教师讲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他很喜欢吃糖,于是他就问他的厨师说:” 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厨师说:”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是盐.”国王很生气,于是把厨师关了起来,同时命令全国人民只能吃糖,不准吃盐.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他的国民个个都愁眉苦脸的,而且有很多人出现了不同的症状.于是他不得不取消了这项命令. 学生: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盐。 教师分析:食盐只是盐中的一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盐。(板书课题) 2、自主学习 教师:桌子上放着四种固体,现在,我们就以这四种盐为例来探究盐的性质。首先,请大家观察这些盐的颜色和状态,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观察并填写表格内容。 教师:现在,请大家阅读课本243-244页内容,完善表格中的俗名与用途。 学生:阅读课本并完善表格内容。 教师:探究完物理性质,接下来来探究常见盐的化学性质。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可得:(引导学生分析) (1)盐+酸新盐+新酸 (2)盐+碱新盐+新碱 (3)盐+盐两种新盐 (4)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20200206154433)

生活中常见的盐 目的要求: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铀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3.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4.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重点: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难点: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教学过程: 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人们最熟悉的盐,也是学生最早认识的盐。把盐等同于食盐是较常见的误解。本课题一开始就在上一单元所学盐的概念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注意这二者的区别,既有警示作用,说明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也可加深学生对盐类概念的理解。教材接着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进一步印证上述盐类的概念,同时引出本课题主题──生活中常见的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盐。考虑到后三种盐在组成上的共性及相关内容量的平衡,将四种盐分为两部分:一是氯化钠,简介氯化钠的用途、在 自然界的存在及晒制,并由此引出粗盐提纯的活动与探究──学习蒸发操作,进一步训练溶解、过滤等操作技能。二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简要介绍了这三种盐在生产、生

活中的用途之后,通过前面已学的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及含碳酸钙的建材被盐酸腐蚀的照 片,自然地引出碳酸钠、碳酸氢钢相关性质的探讨实验,意在让学生认识到含碳酸根和碳酸 氢根的盐具有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共性。至此,在酸、碱、盐的反应中,从生成物情 况来说,学生已接触过生成水的反应(中和)和生成气体的反应,尚缺生成沉淀的反应,因 此教材列举了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生成沉淀的反应,并由此概括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进而由讨论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引言]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物质,有许多是盐,如我们每天吃的食盐、净化水用的明矾、做豆腐用的石膏等。食盐是一种物质,盐是一类化合物,其含义不同。形形色色 的“盐” 说起“盐”,你可能马上就会想到食盐,的确,在物质的分类中,食盐属于“盐”类, 然而化学上所说的盐具有更广泛的涵义。“盐”是指一大类化合物说的:凡是由金属离子(或铵离子NH4+)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都叫盐。 “盐”不一定都有咸味,许多盐有其它味道,例如,醋酸铅是甜的(有毒!不能食用),氯化镁是苦的,碳酸钠是涩的,硫酸亚铁是酸的,而谷氨酸钠,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味精,味 道却十分鲜美! 如同食盐那样,许多盐都能溶于水,其水溶液有的是无色的,有的则呈现不同的美丽的 颜色。你看,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的,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铬 酸钾溶液是黄色的。 今天,我来给同学们介绍四种常见的盐。 [讲述]首先给同学们介绍NaCl。 [板书]一、NaCl [讲述]在盐这类物质中,有的有腐蚀性、有的有毒,而NaCl却是可以吃的盐,故它俗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总体风格和特征。教学策略连续统一体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发现策略’和‘接受策略’,中间有不同的混合、过渡的情况。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方案的总的抽象描述,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案。 1.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供示范→巩固练习→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对物理教学中的某些内容(大多为言语信息),适当地运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陈述性知识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因为训练与练习策略容易导致死背硬记而望而却步。

应通过对物理知识所属学习类型的分析,选用适用于接受学习的信息,适当地选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扬其长,避其短,合理运用之。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 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进行演绎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演绎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 探究、发现的时间,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容纳较多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策略设计的教学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基本上是讲解式的,因而学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这一点看,演绎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的远迁移能力不利,而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选择演绎策略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并尽可能地 多用实例(或演示)进行论证,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归纳策略

常用的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常用的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指导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以提示,让其口头叙述和明确解释所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以及报告自己应用学习策略时的思维,通过不断重复这种内部定向思维,可加强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感知与理解保持。 (2)程序化训练模式。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3)完形训练模式。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4)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它是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旨在教学生这样四种策略; ①总结——总结段落内容。②提问——提与要点有关的问题。③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④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5)合作学习模式。 研究证明,以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比独自总结的学生或简单阅读材料的学生,其学习和保持都有效得多。合作性讲解的两个参与者都能从这种学习活动中受益,而主讲者比听者获益更大 3.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答:(1)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①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②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③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①对事业无私奉献;②对学生,真诚热爱;③对同志,团结协作;④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生活中常见的盐——课题(一)教案设计 执教:江夏区法泗中学王文涛 一、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③初步了解复分解反应;④学会初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从而进一步理解“化学—生活”的理念。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方式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发展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②通过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③能够将所学知识类化、迁移和拓展,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②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③学会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周围的物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案重点: ①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三、教案难点: 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能主动地初步出归纳出碳酸根离子的检验的方法。四、教案准备: 生理盐水注射液稀盐酸食盐水槽大理石五、教案方法: 多媒体教案讲授法 六、教案过程预设: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活动:“图片欣赏——石笋和钟乳石” 日常生活中的食盐——盐类——《生活中常见的盐》。(实物展示) 2、学生自学:氯化钠部分。总结氯化钠的用途和来源。 A、用途:

①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用盐水消毒和漱口等。 ②农业上:用NaCl溶液来选种。 ③食品业:用食盐腌渍蔬菜、鱼、肉、蛋等,使这些食品风味独特,还延长保质期。 1 / 7 ④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合成各种有用的化工产品。 ⑤交通上:将NaCl撒在雪上,可使路面积雪消融,减少事故的发生。 B、来源:自然界中的海水、盐湖、盐井、盐矿中蕴藏有大量的氯化钠。 3、通过对氯化钠广泛的用途引入盐这类物质。 ①知道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②通过列举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其他盐类,初步建立起化学盐类的概念; ③提出化学对盐的定义: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④学生举一些盐的例子,并说出其组成。尝试对举出的盐进行简单分类。 4、由盐的介绍将内容迁移到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盐》,了解盐类是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一类离子化合物。 A、碳酸钙; B、碳酸钠; C、碳酸氢钠; 5、小结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序名化学俗用 1氯化 碳酸2 3碳酸钠碳酸氢钠4 6、盐的水溶液是否一定显碱性? 指出酸的水溶液显酸性;碱的水溶液显碱性;盐的水溶液不一定显中性;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案例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案例 麻乍中学韦修文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对盐的相关知识作进一步拓展:课题 1 是从生活中的食盐拓展到化学意义上的盐类化合物,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盐的概念已经在第十单元酸、碱的化学性质中提出,本题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通过认识身边的碳酸盐的性质和用途,归纳总结酸、碱、盐等化合物的知识,展 现化学学科的魅力和价值。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生活中几种常见盐的组成及用途(碳酸盐的检验);化肥的种类及应用;酸、碱、盐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 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本单元教学难点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生活经验:零散的了解了些生活中常见盐的用途,有错误的概念,常把生活中的盐等同于化学概念中物质类别的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 主要用途。 2 .初步学会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习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碳酸盐与酸反应的实验方案。 2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 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轻松愉快地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形 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2 .体会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价值。 四、教学重点:

1 .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活、生产中的主要用途。 2 .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五、教学过程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设计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第五中学学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④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①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②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③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①分析粗盐提纯实验的误差。 ②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课时:共两课时:第一课时:氯化钠及实验探究。 第二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巩固: 〔提问〕:什么是盐? 〔回答〕:在水溶液里能离解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追问〕: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 〔讨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 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石等。 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教案常见的盐

常见的盐 教学内容 这节课是在酸、碱的学习思路之上学习盐的组成特点、分类及盐的用途、盐的化学性质(盐与金属反应、盐与酸反应、盐与碱反应、盐与盐反应),并由此总结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又是高中继续学习重要预备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盐:NaCI、Na2CO3、CaCO3 NaHCO3 的用途; 2、初步理解盐的组成特点; 3、理解盐的化学性质,并能根据盐的化学性质,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4、记住复分解反应的发生的条件,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In ter net 资源学习几种常见盐(NaCI、Na2CO3、CaC03 NaHC03)的用途,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学习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有用资料的预筛选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学会分析简单的化学实验现象并从中得出相关的、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难点 常见的盐的性质用途 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常见的盐 一、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生活中常见的盐 同学们在家有没有做过饭烧过菜?烧菜过程中应加哪些调味品?最主要的是加一些盐,厨房中的盐通常指食盐,主要成分是NaCI。 同学们,我们化学中的盐是指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一类化合物,不仅仅指食盐,而且有些盐是有毒的,如我国曾发生过多起因误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当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生活中常见的盐有碳酸钠(NaCQ,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 (NaHCO俗称小苏打)、高锰酸钾(KMnQ和大理石(主要成分为CaCQ 等。 二、新课学习 播放课件:生活中常见的盐01 (一).氯化钠 指导阅读: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常见的盐,请大家阅读教材P70-71有关氯化钠的知识。 思考下列问题: ①通过阅读教材,你对氯化钠有了哪些进一步了解? ②你所知道的氯化钠的组成如何?身体每天对氯化钠的摄入量大约是多少?为什么?能否过多地食用食盐?氯化钠有那些重要的用途?它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怎样? 1氯化钠的组成 2.氯化钠的用 3.氯化钠的分布

几种常见的盐

盐与化肥 知识点一、什么是盐 1、定义: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2、理解: ○1盐的定义不像酸或碱的定义那样强调“全部”二字,事实上,一种物质中只要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该物质就是盐。 ○2食盐属于“盐”类,然而化学上所说的盐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是指一类化合物。 ○3“盐”不一定都有咸味,许多盐有其它味道,例如,醋酸铅是甜的(有毒!不能食用),氯化镁是苦的,碳酸钠是涩的,硫酸亚铁是酸的,而谷氨酸钠,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味精,味道却十分鲜美! 知识点二、几种常见的盐 1、碳酸钠(Na2CO3) (1)俗称:纯碱、苏打。 (2)物理性质: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 (3)化学性质 与酸反应: 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2↑ 与可溶性碱反应: Na2CO3+Ca(OH)2 = CaCO3↓+ 2NaOH (工业制氢氧化钠的反应原理) (4)用途:工业上制取烧碱的原料之一,可用来制造玻璃、肥皂、去油污。 2、碳酸钙(CaCO3) (1)存在形式:大理石、石灰石、汉白玉、鸡蛋壳、水垢等物质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2)物理性质: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3)化学性质 与酸反应: CaCO3+2HCl =CaCl2 + H2O + CO2↑ 高温分解: CaCO3高温CaO+CO2↑(工业制氢氧化钠的反应原理) (4)用途:重要的建筑材料,可用来制水泥、炼钢、制生石灰等;也是一种补钙剂。

2、碳酸氢钠(NaHCO3) (1)俗称:小苏打。 (2)物理性质: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3)化学性质 与酸反应: 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4)用途: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也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肝胃去痛片)。 知识点三、盐的通性 1、盐的分类 (1)按照具有的相同离子分类: ○1阳离子相同,如碳酸钠(Na2CO3)、硫酸钠(Na2SO4)、硝酸钠(NaNO3)和磷酸钠(NaPO4)等称为钠盐 ○2阴离子相同,如碳酸钠(Na2CO3)碳酸钾(K2CO3)碳酸钙(CaCO3)和碳酸钡(BaCO3)等称为碳酸盐 (2)按照盐的溶解性分类 ○1可溶性盐:碳酸钠(Na2CO3)、硫酸钠(Na2SO4)、碳酸钾(K2CO3) ○2难溶性盐:硫酸钡(BaSO4)、氯化银AgCl ○3微溶于水:硫酸钙(CaSO4) 2、物理性质:常温下大多数为固体。不同的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如下所示: 溶于水的碱有五位,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氨水、氢氧化钙、氢氧化钡 都溶于水的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 盐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氯化银 硫酸盐中不溶街水的有:硫酸钡、徵溶于水的有:硫酸钙、硫酸银。 口诀:钾钠铵盐均可溶,硝酸入水无踪影: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教案-最新教育文档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一课时氯化钠及粗盐提纯 【核心素养】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的学习,系统地学习了盐的有关知识,以及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氯化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教学重点】 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 分析粗盐提纯实验的误差。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法制渗透】 《贵州省食盐管理条例》 【教学过程】 展示一个小视频引入 [复习]什么叫盐? [回答]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追问]生活中的盐常指的是哪种物质?[回答]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 [追问]食盐与盐是什么关系? [回答]盐是一类物质的总称,食盐属于这类物质中的一种。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氯化镁、硝酸钠、亚硝酸钠,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本节

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板书]一、氯化钠 [提问]如何书写氯化钠的化学式? [学生]NaCl、俗名为食盐。 [板书]1.化学式:NaCl,俗名:食盐。 [设问]食盐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它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那么通过大家的预习及生活经验,说一说食盐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用途? [板书]2.食盐的用途 [学生发言]如:1.食盐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 2.医疗上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 3.农业上可以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4.食盐可以用来腌渍蔬菜、鱼、肉、蛋等,腌制成各种风味独特的食品。 5.公路上的积雪也可以用氯化钠来消除。(教师给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 [介绍](通过播放录像,向学生展示NaCl的生理作用) 人体内所含的氯化钠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于体液中,钠离子对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水分分布和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起主要作用;氯离子是胃液的主要成分,具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的作用。人们每天都要摄入一些食盐来补充由于出汗、排尿等而排出的氯化钠,以满足人体的正常需要。 [教师补充]除了以上用途外,食盐还有很多用途。如:1.清晨起来喝一杯淡盐开水,可治大便不通。 2.用盐水洗头可减少头发脱落。3.茄子根加点盐水洗脚,可治脚气病。4.皮肤被热水烫了,用盐水洗一下可以减轻疼痛。5.演讲、作报告、唱歌前喝点淡盐水,可避免喉干嗓哑。 6.洗衣服时加点盐,能有效防止褪色。7.把胡萝卜咂成糊状,拌上盐,可以擦衣服上的血迹。 8.炸东西时,在油里放点盐,油不外溅。 [过渡]食盐有这么重要的用途,我们是否有必要了解它在自然界的存在及制取情况呢? [设问]食盐在自然界中存在于哪些地方呢? [学生发言] [介绍](播放录像,提高学生兴趣) 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海水、盐湖、盐井、盐矿中都蕴藏着大量的食盐。人们通过晾晒海水或者煮盐井水、盐湖水等,可以蒸发除去其水分,得到含有较多杂质的氯化钠晶体——粗盐。将粗盐再次经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收集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性质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三、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酸、碱和盐的结构。发现生活中常说的盐我们所归纳的盐不是同一个定义。同时我们还初步认识了常见盐NaCI 的许多用途和粗盐的提纯的一些相关知识。那么谁能将NaCI 用途说一说? 学生回答~ 生活中常见盐除了NaCI夕卜,还有Na2CO3、NaHCO s和CaCQ 等,下面我们重点学习一下这三种盐。 新课讲授: 1、CaCO3 :是大理石、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用途有:做建筑材料,做补钙剂等。 反应:CaCQ +2HCI二CaCb + gf+H z O

2、Na2CO3 :俗称纯碱、苏打等。 用途有:用于生产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生活中可以用 来蒸馒头等。 Na2CO3 +2HCI=2NaCI + CO z f+MO 反应: 3、NaHCO3 :俗称小苏打。 用途有: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治疗胃酸过多症的药剂,做灭火器的主要成分等。 反应:NaHCO3 +HCI=NaCI + CO z f+H z O 归纳: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取样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有气泡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含有碳酸根离子。 4、Na2CO3不仅可以与酸反应,还能与某些碱反应,如: Na2CO3 + Ca(OH” = Cag J+ 2NaOH 现象~ , 观察以上几个反应,总结共同点: 发生在溶液中,都是两种化合物参加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四、练习巩固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 教学设计理论是在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扩展到实践应用的领域,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许多教学设计专家把教学设计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形成一系列过程设计模式。这些模式一方面综合了理论与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简化了复杂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设计过程模式也成为教学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教学设计观念把教学设计过程看作纯粹是个人经验的产物,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现代教学设计模式则已经跳出这种传统框架,反映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状况,重点不再限于描述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而成为连接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之间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便于教学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在实践上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第一阶段把教学设计看成是应用科学。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任何学习的结果都是由一系列预先设置的学习目标所导致,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习分解成各种类型的行为目标,根据这些行为目标选择适当的媒体和方法,为教学提供一种可行的教学序列。其倡导者大多是心理学家,如斯金纳、梅格、加涅等。第二阶段倾向于用美学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重视美学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强调用美学效果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其倡导者是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媒体制造者。这一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教学中学习者情感尤其是兴趣的发展。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主张教学设计不应该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制定机械的教学步骤,因为学习并不都是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描述的那样可以通过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进行。学习应通过学习者自行探究和解决问题而进行,因而强调设计的探究、协作和创造性。这种教学设计过程确立了更为复杂的学习目标,以使学习者成为可以解决问题的探究者。第四阶段,教学设计强调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教学设计者和教师们逐渐意识到学习往往是个人的事情,学习是否成功与学习者先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而且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展,更新和变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教学设计目的不再是建立一系列学习步骤,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世界。教学设计者和教师分别变成了学习背景的设计者和说明者。 以上可以看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原来的单一的应用科学形式转向了多样性的综合化形式。但不论怎样变化,教学设计过程都必须清楚地解决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学习者的特点是什么?二是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三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是什么?四是怎样评价和修改?对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处理和展开发生不同,就形成了众多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迪克—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 迪克—凯瑞(W. Dick & L. Carey)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最为突出,是典型的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开发模式,该模式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到终结性评价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 盐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一些盐的性质和用途。 2.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3.认识复分解反应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比较碳酸盐的相关化学方程式,能简单的归纳出相同点,为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 4.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增加课外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具体实验,既学会粗盐提纯基本操作,又消除了前面阅读整理知识的单一性,同时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点:常见的盐的性质用途。 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生活中常见的盐01 同学们在家有没有做过饭烧过菜烧菜过程中应加哪些调味品最主要的是加一些盐,厨房中的盐通常指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

同学们,我们化学中的盐是指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一类化合物,不仅仅指食盐,而且有些盐是有毒的,如我国曾发生过多起因误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当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生活中常见的盐有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高锰酸钾(KMnO4)和大理石(主要成分为CaCO3)等。 二、新课学习 播放课件:生活中常见的盐01 (一).氯化钠 指导阅读: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常见的盐,请大家阅读教材P70—71有关氯化钠的知识。 思考下列问题: ①通过阅读教材,你对氯化钠有了哪些进一步了解? ②你所知道的氯化钠的组成如何?身体每天对氯化钠的摄入量大约是多少为什么能否过多地食用食盐氯化钠有那些重要的用途它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怎样 1.氯化钠的组成 2.氯化钠的用途 3.氯化钠的分布 (归纳、总结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一定要形成完整的概念。) 过渡: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除去泥沙等不溶性的杂质。 引导讨论: ①粗盐初步提纯需要那些步骤? ②过滤器的准备需要那些仪器滤纸如何使用过滤操作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③整个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有那些? 播放课件:生活中常见的盐01——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第二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一、学习的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方法和策略;掌握教学方法划分的依据和标准;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选用的基本标准、原则和技巧;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重点掌握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和原则;了解当代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发展趋向。 二、学习要点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而采取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二)国内外教学法的分类 1、国外教学法的分类 美国学者拉斯卡提出:“教学方法就是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程序。”这些学习刺激称之为A、B、C、D刺激,由此形成四种教学方法。 (1)呈现方法 (2)实践方法 (3)发现方法 (4)强化方法 2、我国教学方法的概括性分类。 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由三个层次构成: (1)操作性教学方法 (2)原理性教学方法 (3)技术性教学方法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九种,即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四)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五)教学策略的特征 1、指向性 2、操作性 3、整体综合性 4、调控性 5、灵活性 6、层次性 (六)教学策略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2、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 3、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4、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七)构成教学策略的要素 一个成熟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实施程序、操作技术。 (八)教学策略的类型 1、依据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顾泠沅将教学策略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 (1)内容型策略。内容型策略有强调知识结构和追求知识发生过程两个类别,也就是结构化策略、问题化策略。 (2)形式型策略。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形式型策略有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学习三种类别。 (3)方法型号策略,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这是一个包含着各种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一、核心素养通过认识生活中的常见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了盐的有关知识,以及复分解反应的变化规律和微观本质。 二、教学设计思路 (一)基本理念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思想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录像,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情分析 本课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后部分,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出发,通过认识身边的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了盐的有关知识,以及复分解反应的变化规律和微观本质。本课时的学习使学生对酸、碱、盐的性质、应用和转化规律及化学反应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为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通性进行比较完整的归纳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遇到了许多的盐类物质,并且也学习了金属、酸、碱等多种物质与盐的反应,为本节课探究和总结盐的通性奠定的知识基础。同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知,但是不能将它们与化学知识相联系;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化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学科能力,能够用化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构成、性质及主要用途。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④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使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①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②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③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①分析粗盐提纯实验的误差。 ②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课时:共两课时:第一课时:氯化钠及粗盐提纯。 第二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回顾提问〕我们在前面学习过一种反应类型叫中和反应,什么是中和反应? 〔回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追问〕:酸与碱作用生成的盐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 〔讨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2页。 酸:H++酸根离子HCl= H++Cl- 碱:金属离子+OH-NaOH=Na++ OH- 酸+碱=盐+水NaOH + HCl=NaCl+H2O 显而易见,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