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江苏省泰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语文)江苏省泰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衢.(qú)荒冢.(zhǒng)蹙.眉(cù)孱.头(chán)

B. 缱绻.(quǎn)颓垣.(yuán)伛.偻(gǒu)蹩.进(biě)

C. 骸.骨(hái)象笏.(hù)钳.制(qián)攻讦.(jié)

D. 干瘪.(biě)纾.难(shū)累.然(lěi)冠.冕(guàn)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孱头(càn);B项,伛偻(yǔ)蹩进(bié);D项,干瘪(biě)冠冕(guān)。

2.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他孜孜于考古发掘和典藉爬梳。经过努力,—些湮没在历史废墟和神话传说中的被重新确认,因此某些关于先民流徒原因的也随之不攻自破。从他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在这一文化基因的作用下,迫于自然灾害或是人类战争而背井离乡者,是怎样动情地吟唱着家园,并渴望着重归故土。

A. 故事不经之谈安居乐业

B. 故实不刊之论安居乐业

C. 故事不刊之论安土重迁

D. 故实不经之谈安土重迁

【答案】D

3.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吾其.还也其:还是

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风景

C.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购:重金收买

D. 以老于户牖.之下。牖:窗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承受上天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百元首:(历代)所有的帝王。凡百,所有的。景:大。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脉冲星导航团队还计划用5至10年的时间,持续探测26颗脉冲星以建立精确的脉冲星导航数据库将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B. 行为矫正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对儿童、青少年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以降低这些不良行为的出现。

C. 一张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竟被汉语言专家们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面对如此混乱的用语、用词、用字的状况,让人忧虑,

D.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鉴往知来,为推动共同发展开出中国良方,向世界释放出团结合作、共创未来的积极信号。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句式杂糅去掉句中的“以”字;B.搭配不当,“降低”与“出现”不搭配,应改为“减少”;C.成分残缺,后一分句缺少主语,可以去掉“面对”。

5. 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做“春秋三传”。

C. 序,介绍写作经过、原因、目的等,分为自序(自己作序)和他序(他人代序)。《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所写的序言,因放在集子的最后,故这篇称为“后序”。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南向最尊,次为东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最后。从《鸿门宴》中的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髙自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A项司马迁非政治家。C项这里的后指时间后,不是位置后。位置后为跋,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D项以东向为尊,次为南向。

阅读下面的文言女,完成小题。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琼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应。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车征。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曰:“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自顷征聘之士,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时连有灾异,琼上疏顺帝曰:“陛下宜开石室,案《河》、《洛》,外命史官,悉条上永建以前至汉初灾异,与永建以后讫于今日,孰为多少。又使近臣儒者参考政事,数见公卿,察问得失。诸无功德者,宜皆斥黜。伏见处士巴郡黄错、汉阳任裳,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志①。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于是有诏公车征错等。

三年,大旱。琼复上疏曰:“昔鲁僖遇羊,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损阙,务存质俭,以易民听。尚方御府,息除烦费。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不移.,示以好恶。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若改敝从善,择用嘉谋,则灾消福至矣。”书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

(节选自《后汉书》,有刪改)【注】①作者七人:语出《论语》,指七位避世的隐者。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以书逆.遗之曰逆:迎接

B. 愿.先生弘此远谟愿:希望

C. 争议朝堂,莫能抗夺.夺:争夺

D. 如有不移.,示以好恶移:改悔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固写信给黄琼,批评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认为有志之士应当积极参政,救助百姓,施展自己的才智。

B. 李固认为,从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看,他们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所以一般人就认为所谓处士纯粹是一帮欺世盗名之徒。

C. 黄琼跟随父亲在官府时,了解官府办公的准则与惯例,一上任便对官府运作驾轻就熟,议政时无人能够驳倒他。

D. 永建三年大旱,黄琼上书条陈政见,用鲁僖公的事例,劝皇上检査政事得失,改正不足之处,好让世人耳目一新。

8.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

9. 文章第一段中,李固是从哪几个方面劝说黄琼的?

【答案】6. C 7. A

8. ①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②(朝廷)多次召见公卿,招揽接纳儒学之士,用政事来询问他们,让他们陈述得失利弊。

9. ①从圣贤立身之道:以伯夷、柳下惠引入话题,然后说若想归隐山林,如巢父、许由的无欲无求就罢了:如果有心参政救助百姓,现在正是时候。②从现实的角度: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使处士得了恶名。希望先生为处士洗雪恶名。

【解析】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C 项,夺:改变。

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A项,“批评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错,原文“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并没有批评。

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若:假如;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秦国使者;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无所害:没有什么害处;数:多次;引:招揽;访以政化:介宾短语后置句,用政事来询问他们。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要点的题目,要求概括李固是从哪几个方面劝说黄琼的,注意根据文中的内容概括从圣“以伯夷、柳下惠引入话题,然后说若想归隐山林,如巢父、许由的无欲无求就罢了”从圣贤立身之道劝说;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使处士得了恶名。希望先生为处士洗雪恶是从现实的角度劝说。

参考译文:

黄琼字世英,江夏郡安陆县人。黄琼最初因父亲的关系而任太子舍人,他以有病为由没有就任。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五官署连年召请他为官,他都没有答应。

...............

当初,黄琼跟随父亲在官府,了解官府办公的准则与惯例。等到他居位任职,便对官府运作驾轻就熟,在朝堂上议政争论时没有人能够驳倒改变他的观点。当时连着出现灾异,黄琼便上书顺帝说:“皇上应该打开石室,研读《河》和《洛》,同时命令史官整理史料,将皇上登位以前直至汉初所有灾异,与登位以来直到现在的灾异情况,一一登录上报,看看各个时期灾异发生的多少。并让近臣和儒生结合时政提出意见,经常引见公卿共议,检查政务得失。那些没有功绩德行的官僚应律罢免。我看巴郡的黄错、汉阳的任棠,年岁在八九十岁,都是有名的隐逸髙士。宜于引荐招纳,从而使其辅助陛下,实现大治理想。”于是下诏书征召黄错等人。

永建三年,大旱。黄琼又上书条陈政见,说:“当年鲁僖公遇到了大旱灾,就从六个方面自我检査,躬行节俭,禁止女子干求请托,流放谗侫小人十三名,严惩搜刮百姓、贪污受贿的九个人,自己宿于南郊,老天立刻降下大雨。而今也应当检査政事,关注不足的地方,务必追求节俭朴实,让世人耳目一新。宫中所有地方,一律停止那些耗费巨大之事。明令近臣,必须遵守法纪,如有不肯改悔,就给以应得的处罚。常常会见公卿,招揽接纳儒学之士,询问政事,让他们陈述得失利弊。另外,狱中囚满为患,很多人死于狱中,这也触犯和气,招致灾旱。如能革除弊端从善如流,择用好的建议,那么就会灾消而福至了”奏章呈上后,皇帝在德阳殿接见了他,让中常侍责成掌管的人按黄琼奏章所列事项切实施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送薛秀才南游

许浑

姑苏城外柳初凋,同上江楼更寂寥。

绕壁旧诗尘漠漠,对窗寒竹雨潇潇。

怜君别路随秋雁,尽我离觞任晚潮。

从此草玄应有处,白云青嶂一相招。

【注】草玄:淡于势利,潜心著述。

10. 请找出前三联中表明季节的词语。这些词语还有什么作用?

11.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10. ①柳初凋、寒竹、秋雁;②渲染分别时的凄清氛围;烘托分别时的悲凉心境;表达惜别情感;烘托友人别后孤单。

11. 寓情于景,运用拟人手法,想象薛秀才南游后可以淡泊势利,潜心著述,与白云青山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

【解析】

10. 试题分析:“表明季节的词语”要概括出意象“柳、竹、雁”的特征,答“作用”要结合“柳”“留”谐音“表现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借“秋雁”的南归答出“表达了对友人分别后的牵挂”。

11.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回答艺术效果,主要是“借景抒情”,答题时注意归纳景物的特征,然后分析情感。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此题注意从借景抒情的分析。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能屈豪杰之流,____________________,发其志士之悲哉。

(3)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两虎共斗,其势不倶生。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

(6)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8)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

【答案】 (1). (1)而致千里 (2). (2)扼腕墓道 (3). (3)能克终者盖寡 (4). (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6). (6)渺沧海之一粟 (7). (7)不患人之不己知 (8). (8)佛狸祠下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扼腕”“佛狸祠”的写法。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老妇与猫

【英国】多丽丝?莱辛

①她叫赫蒂,是与二十世纪同时诞生的。

②她们全家很不舒服地挤在伦敦当局盖的一座便宏公寓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严

冬,她丈夫得肺炎病逝。她丈夫死时不过中年,现在她的四个子女都已是中年人了,只有一个女儿给她寄圣诞卡。此外,她在他们眼里并不存在。因为他们都是些体面的人,有家有业。他们总算是提起她的时候,就说她有几分古怪。她的儿女们生怕她的吉卜赛血统会以比老往火车站跑还要糟糕的方式表现出来。

③在她丈夫去世、儿女们陆续结婚离家以后,市政当局便让她搬到同一公寓里的一个小套间去住。她放弃了体面的职业,把对火车和旅行者的热爱也抛到脑后。她房间里总是堆满了鲜艳的旧衣裳,一件样子惹她喜欢而舍不得卖掉的连衣裙啦,一条条串珠形的花边啦,旧皮毛啦,饰带啦争等。

④当有一天她看见一只小猫在一个肮脏的角落里发抖时,就把它抱回家中。它是只杂色猫,比起那些毛色柔和、体态优美的良种猫来,蒂贝可以说是等而下之了。但是它很有自立精神,当它吃腻了罐头猫食或赫蒂喂它的面包的时候,便自己去捉鸽子吃。她对着猫诉说:“你这个讨人嫌的老畜生,你这只老脏猫,谁也不要你,是吧,蒂贝,谁也不要你。你只不过是只没主的野猫,一只偷嘴的老猫,嗨,蒂贝,蒂贝,蒂贝。”

⑤楼里面到处都是猫,市政当局终于派了个官员来,说要坚决执行有关饲养动物的规定,赫蒂也和别人一样得把猫杀掉。就这样,她离开了住了三十年,几乎占去她生命一半时间的那条街。她又一次在一间屋子里安下了家。她又开始做起买卖来,那个小房间很快就像她以前住的那间一样,摊满了五颜六色的不同质地的衣物和装饰衣服的金属小圆片。她的买卖不错。

⑥选举在即,这条街上穷人无家可归的状况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成了整个地区,甚至是整个城市的象征。街的一半是改建过的精美雅致的住宅,里面都是大把花钱的人,而另一半则是快要完蛋的房子,住着像赫蒂这样的人。分配住房的官员来作最后的安排。她和那所房子里的其余四个老太太应该搬到北郊市政当局办的一所养老院里去,“你不能把猫带去。”他机械地说道。

⑦这时的蒂贝看上去像在雨水和泥泞中缠结成一团的旧毛线,由于在一场恶斗中撕裂了一条肌肉,它的一只眼睛永远半闭着。腹部一侧有一片地方一根毛也没有,上面有块厚厚的伤疤,她想好了主意,她和蒂贝一起蜷缩着,坐在离原来住的那所房子两个门远的一所空房子的门廊里过了几夜。

⑧天气变得很冷,圣诞节来了又去了。她看见施工人员的卡车停在了楼外,两个人往下卸他们的工具。到了第二天,赫蒂和她的猫、她那堆满衣服的童车以及她的两条毯子早已无影无踪了,大约两英里以外,耸立着三幢大空房子。在一个寒冷阴暗的黄昏,她就在这个角

落里安下了家。

⑨在童车上堆着的大堆衣物下窝了一路的蒂贝跳下车来蹿出房间消失在荒草堆里,捕捉野物充当晚饭去了。它吃饱后高高兴兴地回来了,看来还挺愿意被赫蒂用硬邦邦的瘦骨嶙峋的老胳膊抱在怀里。她感到心里很乱,提不起精神来,不过她认为这是因为在春天到来之前她还面临着一段漫长的冬天的缘故。其实她是病了。

⑩这时赫蒂已不再去想自己是个病人、生病的程度和生命的危险——不去想她活下去的渺茫希望。头一天她脑子还挺清楚,但是今天她的思想是模糊不清的,她高声地说话,大声笑着。她甚至还匆匆忙忙地爬起来过一次,在破衣服堆里翻找一张四年前她那个好女儿寄给她的旧圣诞卡。她声音严厉而刺耳地向四个子女说,她现在老了,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房间,“我是你们的好妈妈,”她当着看不见的证人——老邻居、社会福利人员和一个医生的面对他们大声喊道:“我从来没让你们缺过任何东西,从来没有!你们小时候我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们!你们可以随便问任何一个人,问呀!问他们呀!”

?蒂贝蹲伏着望着她。它已经陪着老妇人度过三个夜晚了。她的头垂在胸前,密密的白发从大红色的毛线帽子下露了出来,遮住了那张由于充血而带上了具有欺骗性红晕的脸——这是冻昏过去以后的充血。她还没有断气,但是当晚就死了。

?至于那只猫,后来给一位官员捉走了。他们给它打了一一针,正如我们说的那样,“让它去安睡了”。

(有删节)

13. 简要概括小说中“老妇人”的形象特点。

14. 文章画线句表达了老妇人赫蒂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15. 小说花了许多笔墨写“猫”,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16. 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13. 善良、顽强、能干、追求独立自由、爱(体谅)子女。

14. 对爱孩子却得不到回报的不解委屈、抱怨。

15. 猫是老妇人不断搬家的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二者对举来写,叙事视角富有变化;猫与老妇人相依为命,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16. 补充交代猫的最终结局,使小说情节完整;借猫的悲剧,烘托了老妇人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社会冷漠无情的讽刺与批判;叙述语言克制,蕴含了强烈的感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小说中‘老妇人’的形象特点”,这是考查人物形象。考生需要找出直接描写老妇人言行举止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的特点。如她对待猫的态度,“当有一天她看见一只小猫在一个肮脏的角落里发抖时,就把它抱回家中”,这表现出人物的善良;如她一次次的搬家,“她又一次在一间屋子里安下了家。她又开始做起买卖来,那个小房间很快就像她以前住的那间一样,摊满了五颜六色的不同质地的衣物和装饰衣服的金属小圆片。她的买卖不错”,这表现出人物的顽强能干;如老妇人不愿意住进养老院,带着她的猫到处流浪,表现出对独立自由的追求;如她对待自己的子女,“我从来没让你们缺过任何东西,从来没有!你们小时候我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们”,这表现出对子女的爱。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老妇人”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画线句表达了老妇人赫蒂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设题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然后结合前后的情境分析人物的心理。从文中来看,“我从来没让你们缺过任何东西,从来没有!你们小时候我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们!你们可以随便问任何一个人,问呀!问他们呀”,这句话在第十段,是老妇人的自言自语,属于心理描写,前面说“她现在老了,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房间”,自己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而老了却得不到孩子的照顾,这句话中流露出对爱孩子却得不到回报的不解委屈,还有抱怨。考生只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就能把握人物的心理。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花了许多笔墨写‘猫’,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物象的作用。首先到文中找出写“猫”的内容,如第四段“它是只杂色猫,比起那些毛色柔和、体态优美的良种猫来,蒂贝可以说是等而下之了。但是它很有自立精神,当它吃腻了罐头猫食或赫蒂喂它的面包的时候,便自己去捉鸽子吃……你这个讨人嫌的老畜生,你这只老脏猫,谁也不要你,是吧,蒂贝,谁也不要你”,这是一只自立的猫,谁也不要它,这与老妇人有相似之处,猫与老妇人相依为命,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而猫的悲剧更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老妇人不断的搬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热爱独立自由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猫,猫是老妇人不断搬家的原因,猫的存在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文章一方面写老妇

人,另一方面写猫,这就让叙事的视角富有变化,不会有单一之感。解答物象的作用,一般可以从情节结构的串联推动、对主要人物形象的衬托、对文章主旨的凸显等几个角度分析作答。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首先看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至于那只猫,后来给一位官员捉走了。他们给它打了一针,正如我们说的那样,‘让它去安睡了’”,最后一段交代了猫的最终结局,这就让小说的情节更为完整,因为文章的标题是“老妇与猫”,如果没有这一段,上文交代了老妇人的结局,却没有说到猫的结局,那么文章就会有残缺之感,而最后一段恰好就弥补了这一缺点;猫最终也没有逃脱“安睡”这一命运,猫的悲剧对老妇人的悲惨命运起到烘托的作用;无论是猫,还是老妇人,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生活中备受冷遇,而猫的最终结局更加说明了社会的冷漠无情,这一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以及对社会冷漠无情的讽刺与批判。

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使我们变笨了吗?

几年前,畅销书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出版了《浅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显然,他认为网络使我们变笨了。因为我们在网络时代被信息包裏得喘不过气、选择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做深度思考?

那么,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来聊一聊戴维?溫伯格的《知识的边界》。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网络时代知识的处境。但戴维?溫伯格拒绝技术决定论,他在这本书里所做的更多是在梳理知识网络化的过程和现状。

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

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

纸是有限的这一点很重要。首先,纸的固定形式,决定了思考的形式,它必须有开头,有论证,有结尾,它是线性的。其次,也正是因为纸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印刷术时代,我们拥有一套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只有真正重要的东西,才能够被出版。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

纸上的信息是固定的也很重要,正因为此,它获得了一种庄重感和权威感,当然还有确定感,它的潜台词是,我们是可以理解这本书的。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

这背后,潜藏着两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印刷术时代,人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认识整个世界。因为知识在印刷术时代是被控制的,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总能走到最后。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

这种种不同,在戴维·温伯格看来各有利弊。比如说,网络时代很容易生成“回音室”,人们容易只靠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排斥,这无疑会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另一方面,知识的网络化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比如说维基百科,它调动了许许多多个节点,让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形式都发生了改变,用戴维?温伯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是站在讲台前给我们讲课的人,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集体智慧,而是房间本身。

但是,戴维?溫伯格始终没有回答另一个问题:个人,在网络中该怎么自处?

所以,那个问题又回来了,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

我和戴维.溫伯格一样不倾向于技术决定论,重要的永远是人,也就是你自己。网络有诸多好处,也有诸多弊端,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

是的,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所以,木心的那句话在这里又可以用上了,我们只能“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摘自《冒犯经典》魏小河著,有删改)

17.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18. 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

19. 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划线句中“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内涵.

【答案】17. 由《浅薄》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了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及利弊;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还在于自己的观

点。

18. 创造:印刷术时代创造的知识是有限的,是真正重要的东西;网络时代创造的知识是无限的,没有经过过滤的:传播:印刷术时代知识的传播是固定的,网络时代的知识传播是快速更新,不断变化的;获取:印刷术时代,人们通理性思考认识世界,网络时代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没法收纳。

19. 学会选择所需的知识,集中注意力,作深度思考:学会过滤,筛选出真正重要的知识:克服知识网络化的恐慌,努力认识世界;避免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解析】

17. 试题分析:分析论述层次要对文本进行分层。本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部分为1—2节,“《浅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由《浅薄》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第二部分是3-9节,“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来聊一聊戴维·温伯格的《知识的边界》”“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了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及利弊;第三部分是10-13节,“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还在于自己的观点。

18. 试题分析:题干“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这句出现在文章第五节中,答题区间在6-10节中,筛选关键语句“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所以在印刷术时代,我们拥有一套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我们是可以理解这本书的。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印刷术时代,人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认识整个世界”“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概括形成答案。

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阐释最后一段划线句中“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内涵。分析内涵抓住关键词“克服”联系上文“重要的永远是人,也就是你自己。网络有诸多好处,也有诸多弊端,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可知道,“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是要通过个人的求知欲望和行动克服网络诸多弊端。联系上文中“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但

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人们容易只靠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排斥,这无疑会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知识的网络化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分析答题。

2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碰撞”,大大小小,时刻发生,惟其如此,这个世界才能够精彩;当然,它有时也令人感到痛……

【答案】【范文】

碰撞后的成长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碰撞,有时是与他人的,有时是与整个环境的,(虽未必会大带来痛),但碰撞之后带来的自信,或许才会被称作坚强;碰撞之后带来的蜕变,才能被称得上成长。

人是一种坚韧的生物,这在碰撞中显现,大多数时候,碰撞来自于自身与外界的不同,而对这份不同的坚持,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摩擦碰撞。曾经在佛道盛行之时,坚持儒道韩愈;在革命当道的法国,雨果勇敢地提出革命也是种破坏的雨果,我们无法一言而蔽之是这些“刺头儿”还是主流为正确。世人会因他们的碰撞而反复思考起这些事件的本质。而如韩昌黎、雨果这些在碰撞中坚持的人,他们的观念在碰撞中越发坚韧,越发明确。

所谓的多样性,所谓的客观,大概就是来源于对多方不同观念的思索和坚守。那些坚守者,耐住了寂寞,耐住了不被他人理解的痛楚,将自己这份独特的色彩添在了世界这幅巨作上。而令人惊叹的则是在蜕变中的成长,这不仅是坚守,还是改变,融合的过程。有的时候,碰撞会将双方“击碎”,接着逐渐形成新的样子,这大概也是文明进步必须经历的一种痛苦的裂变重组,物理界争论数百年的波动说和粒子说困扰了无数科学家,智慧绝伦如爱因斯坦也因坚持波动说而头痛许多年。然而最终波粒二象性的结论一出,震惊了双方。他们之前的坚守自己的观点难道无用吗?不,是在碰撞中,双方都指出了对方的不合理,由此彻底“击碎”了双方的理论,为两者的融合创造条件。

这大概也是一种“真理越辩越明”,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无论之前是怎样坚守,人总有一种成长性,能不断地推翻过去的自己,重塑改造新的自我,这是碰撞带来的蜕变和反思。然而,这里的“碰撞”是一种深层次的,对本质的拷问,而并非只要有冲突就会带来成长,许多人在网上肆意提出只基于自己的狭隘观点,却从来不去思考其他人的意见,这里只有

“喷子”式的快感,而没有碰撞中的痛楚,反思。这只是一种故步自封,谈不上碰撞,因为无论怎样的碰撞都来源于自我的探索思考。

碰撞的痛楚消散后,总会带给人前进的力量,走向那个崭新的自己;无数碰撞中,推动着这个世界永不停止的变化。

【解析】试题分析:

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论点:因不同而碰撞,因碰撞而精彩。无论是物、人还是文化……

论证之是什么:碰撞,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不是非生即死的较量。它是直面差异的交流、高下之间的竞争,取长补短的融合,是差异中多元、迥异中相互协同的一体化繁荣。碰撞是个过程,它是碰触、结合、交流、融合、取长补短的一整个过程。碰撞,在包容异己,也在不失自我。

碰撞,也可以是内心之间的碰撞。胜人者力,自胜者方强。美与丑、善和恶、真与假、新与旧的纠葛、拉扯,自我消灭自我蜕变式的隐性混战之后,浪潮回落、复归平静的美,那是能力的拔高、思考的深沉、内蕴的丰厚、境界的升华。诸如吴冠中、川端康成、海明威、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朱自清、陈寅恪……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