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0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0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0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0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

并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图片:隋、唐疆域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中国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老师介绍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动

荡时期的情形,在这一时期后,我国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三、讲授新课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的兴起:

(1)结合P34《相关史事》中诗“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与图《契丹人引马图》,或介绍关于契丹族的起源的美丽传说。让学生从诗、图、故事里描写这个民族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对契丹有一个感性认识。

(2)契丹的兴起: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2.契丹政权建立: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辽),定都上京。

对课本插图组织学生讨论:“契丹货币”和“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归纳:“契丹货币”反映了契丹族经济的发展;“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3.党项族:

(1)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集中到甘肃、陕西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有所发展。

(2)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教师总结:西夏文字是学习了汉字的方块字形、采用了汉字的笔画创制的,是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与北宋的前期关系:①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②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③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澶渊之盟

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领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让学生了解盟约内容。

教师总结:1004年辽军大规模地进攻北宋,寇准主战,宋军在澶州打败辽军后,于第二年1005年宋、辽和议——澶渊之盟。此后,宋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组织学生讨论:对“澶渊之盟”谈谈你的看法,你怎么评价?教师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得到正确认识,从而作出客观的评价,如:

①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

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

②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 加重人民的负担。

③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

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双方,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澶渊之盟是在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平衡的情况下互相妥协的产物。对于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获得了战场上本来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归纳几个问题: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了解到宋夏之间也存在长期的战争,双方损失都很大,既消耗了国力,也违背了双方人民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和议。

2.宋夏议和的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四、课堂小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很多政权,少数民族同汉族政权之间有战争也有和平,和平是主流,对双方都有好处。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事情,不同于异族的侵略。

五、练习

完成下列表格。 民族政权 建国时间 民族 杰出首领 都城 与宋的重大事件

辽 10世纪初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 澶渊之盟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宁夏和约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契丹族与党项族

契丹——辽;党项——西夏2.辽与北宋的和战

澶渊之盟——辽与北宋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北宋与西夏议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