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之上海实习报告

城市规划之上海实习报告

城市规划之上海实习报告
城市规划之上海实习报告

上海实习报告

为期一周的上海和苏州实习报告很快就结束了,实习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每天都在长途奔波之中,是体力上的一种煎熬,不过在这一周里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这期间是我对城市规划专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建筑也有了细致的了解。生活中处处有规划,好的规划有利于人们的生活,这一些都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也使我下定决心把这门专业学好。

上海和苏州各有各自的特点,其中的一些道路、广场、步行街、建筑等都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一、城市规划之于道路、广场:世纪大道、人民广场

世纪大道从浦东世纪公园至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一条城市景观大道,由法国夏氏—德方斯提供的设计方案,被誉为东方的香榭丽舍大街。实习的第一天我们便贯穿了整条世纪大道,世纪大道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宽广,而印象最深的则是它的不对称性。宽广的道路并不足为奇,可它的不对称性使我充满了好奇心。道路北侧有宽广的人行道,气势宏大,较好的解决了人与交通的关系。在北侧人行道上有8处游憩园,不同的园内则由不同的树木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游憩园的围墙由实体墙和镂空的墙组成,在园内既能享受一时的安静又不至于完全与外界分开。在世纪大道的途中,这些游憩园也并不是唯一的特色,雕塑广场、休闲小品、

艺术画廊等等分别展示了世纪大

道的与众不同,使其充满生机与

活力,道路同样可以成为景点。

人民广场时上海经济政治文化

中心、交通枢纽、旅游中心,也

是上海最重要的地标之一。人民

广场周围的设施与建筑足以说明

他的重要性了:上海市政府、上

海博物馆、大剧院、上海城市规

划展示馆等等。人民广场环境优

美、道路宽广,有利于人们的休

闲散心,也有利于人们的集散。世纪大道与人民广场各有特色而又不尽相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道路广场作为公共用地对人们的交通、休闲、娱乐等都是至关重要的。世纪大道的不对称性更是让我知道有时打破传统观念来规划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世纪广场与人民广场的规划很显然是成功的,规划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把规划提高到艺术性的层次才能使其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更加有利于城市美的需求。

二、城市规划之于商业步行街:南京步行街、豫园老街、苏州观前街

这次上海、苏州实习,去过3个商业步行街:南京步行街、豫园老街、苏州观前街,在这三个步行街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人特别多。在其他的方面则是各有味道。南京路步行街与外滩相连,地面是淡红色石块铺成,给人清爽的感觉,路中间更是有各种花坛和绿化带,当然,还有步行街都有的櫈椅,走累了随时可坐,两侧则是充满商铺的高楼林立,观光车时不时传来清脆的铜铃声,让人感觉有老上海的味道。豫园老街将古典味道发挥到了极致,古典的建筑,古典的店名,

就连西方的肯德基搬到豫园老街也装饰的古色典雅,我想豫园,城隍庙也是老街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将豫园、豫园老街、城隍庙规划在一起,“和谐”两字油然而生。苏州观前街则又是一条具有久远历史的老街,与南京路步行街相比,它更有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比豫园老街的道路简单明了。观前街将主体玄妙观烘托于商业文化的世俗氛围之上。苏州尽管没有上海的高楼林立但它有自己的古韵,一种古典的味道挥之不去。现在的商铺与古典的玄妙观并存于此,并没有感觉不协调的存在,相反是一种喧闹与宁静的强烈反差,使人们对其肃然起敬。

商业步行街已经存在于几乎每个城市,相比于南京路步行街的纯商业化气息,豫园老街的民风与古典气息及苏州观前街的文化氛围,每个步行街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无论怎样都应该与周围的设施建筑及氛围相匹配,能够尽显地方特色。我们在做一些规划时,同样应该全面考虑,考虑周围的建筑风格特色及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氛围等等,和谐已成为我们做规划时的一大宗旨。

三、城市规划之于建筑:上海科技馆、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

在进入上海的那一刻,首先感到与青岛不同的是建筑。到处高楼林立,摩天大厦到处可见,而且每一个建筑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环球金融中心、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等都在用自己独

特的造型争相斗艳,在上海

这百家争鸣的地方,一个个

伟大的建筑相继出生。上海

科技馆以“自然、人、科技”

为主题,以提高公众科技素

养为宗旨,是上海重要的科

普教育和休闲旅游基地,里

面先进的科技技术不禁让人

惊叹,内部空间的巧妙利用

使空间的利用率得到了提

高,楼层与楼层之间的夹层

作为办公的地方更是节省了

空间,使空间得到了最大的利用。上海博物馆作为一流的综合性艺术博物馆,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艺术文物而享誉国内外。上海博物馆把展厅放在大厅的两侧,利于分散人流,很好的解决了人流的拥挤,而每个展厅内部用曲折的路径使空间的利用率增大。苏州博物馆是由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设计,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形式,梁坊采用苏式彩绘,充满了地方特色。苏州博物馆与其街区的历史风貌相协调,没有采用高层建筑而是采用了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一层为主,苏州博物馆与忠王府,拙政园相邻,现代建筑、古建筑与园林巧妙的融为了一体。独特的屋面形态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在屋顶之上,

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

玻璃天窗,更是建筑师智慧的

结晶,屋顶木纹金属遮光条的

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

阳光,也验证了贝聿铭的名言

“让光线来做设计”。

以上这些建筑中都有各自的

特点,都能充分利用空间,形

成良好的参观路线。当然,这

些建筑在城市规划中是必不可

少的一部分。建筑能够融入周

围也是非常必要的。假如将苏

州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互换,

那可想而知,将会造成极不和谐的局面。因此,城市规划需有一定规律去选择建筑。建筑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对城市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也应该服从城市规划,好的建筑不能脱离城市环境,也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

四、城市规划之于园林:拙政园

进入拙政园,一株株梧桐,古柏映入眼帘,一弯池水,岸线曲折,木桥横跨,进入园内就仿佛进入画中,小路清幽,

水中鱼儿嬉戏,池广树茂,景色自然,

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地错落的建

筑,主次分明,整体格局具有浑厚,

质朴的风格。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

都显现于园中,池水与荷花相映成趣,

小路蜿蜒曲折而引人入胜。整个园林

以水为主线,假山、树木、阁楼浑然

一体,仿佛整座园林浮于水上,也正

体现了江南本色,不愧为“中国园林

之母”。拙政园总体因地制宜,以水见

长,庭院错落,曲折变化。曲折是拙政园常见的手法,连短短的木桥都是要曲折变化的,曲折的路线使整个园林充分展示了它的幽静,典雅之美。因此,曲折在规划中不得不成为一种表现美的技法。

五、上海城市之发展: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是展示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人民广场地区的都市旅游亮点。展馆大楼的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为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建筑极富智慧的在同一建筑上体现了和谐美感。规划馆以“城市、人、环境、发展”为主题,馆内展示了老上海及未来的城市发展蓝图,历史与未来融为一体,给人无限的遐想。位于夹层的老上海照片也集中展示了上海的发展历史,一张张规划图讲述了上海的规划与成就,巨大的上海市模型展示了上海的主要建筑及道路,让人不禁感慨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所在。规划馆不仅在纪念上海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让市民知晓城市规划、参与城市规划的平台,成为规划人员与市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同样,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主题——规划使城市更加美丽。这句话使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城市规划的魅力。的确,规划改变未来!在以后的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争取做一名合格城市规划人员,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六、“石库门”:中共一大会址、上海新天地

中共一大会址,是一幢具有上海地方风格的石库门楼房,会议室家具均按原样仿制。纪念馆内有出席一大会议代表的蜡像,以及建党时的珍贵文物、文献等数百件展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过程以及成立后的革命活动。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因此得名“石库门”。上海新天地,集餐饮、购物、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一个“新生代”建筑社区。复古的欧陆风情、怀旧的三十年代上海、激昂的新世纪风潮的环境氛围及构筑情调出类拔萃、别具一格,将上世纪初的石库门建筑改建成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的建筑模式。

七、世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进入世博园首先感受到的是人多,排队成为了城市人的工作,第一个石油馆就排了四个半小时,之后便只能选择冷门的馆。主题馆包括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城市地球馆、城市足迹馆和城市未来馆,在主题馆中一一展示了城市发展与人们生活密切关系,主题馆充满了城市情怀和内在张力。其它的国家馆也各具特色,外形各异,内部洋溢国家风采,每一个馆都是浓缩的国家。而把这些不同的馆联系在一起的还是规划,世博的规划是按照共同的特点分片区,世博园一共有五个片区,而这有规律的规划也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片区。世博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交通方便,有地铁、轮渡和公交车更是把世博园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交通在规划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次的上海与苏州之行已经结束,这次实习使我对城市规划的概念不只存在于书本上,而是存在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了解了城市规划在现实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使我明白规划工作的艰巨性。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很多内容,应该学会全面考虑。因此,首先学好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很重要的,之后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当中。

上海各区未来5年新规划

上海各区未来5年新规划 嘉定 1、11号线陈翔路站的建设,将与陈翔路下穿工程、周边商业综合体开发同步,最快今年年初开工。 2、嘉闵高架正在建设,今年年中基本可以通车。从嘉定新城到虹桥机场二号航站楼最快只要15分钟,从南翔过去估计只要10分钟,计划启动宝山与嘉定之间S7快速通道。 3、十三五期间,嘉定下雨不再看海,河道黑臭基本消除,规划建造100个公园,86个已经规划和启动,14个在“十三五”落地规划。 4、扩建中心医院、建造瑞金北院的二期、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建立全国首创医疗电子影像中心,中心医院医生可直接通过电子影像诊断开方。 5、规划建设66所学校,22所幼儿园,22所小学、22所中学;在南翔板块,引进世界外国语学校,建上师大附属小学,与中科院洽谈建中科院的附属中学、小学。 6、原齿轮厂附近,建设博物馆综合体—海上文博苑,总地块近100亩,其中5-6万㎡内建500-5000㎡左右的30个博物馆,集吃、喝、玩、乐、游、购、娱为一体,预计2 017年投入使用。 7、向汽车为特强产业的高端制造业的方向转型,延伸汽车产业链,包括制造、研发设计、销售贸易、文化体育博览、人才培养、新能源汽车、汽车智能化等。 8、向战略型新兴产业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转型,重点包括集成电路与物联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精准冶疗、新能源汽车与汽车智能化、智能制造与机器人。 9、向特色的生产型服务业和高品质的生活型服务业转型。 浦东新区 1、浦东大道的修建是两个工程。一个是东西通道,东西通道是市中心主干道路井字型网络的组成部分,另一个项目是14号地铁线,计划2020年完工。 2、建设3个市级项目一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均为暂定名称)。

城市规划展览馆现状_趋势及布展设计通则

□ 钱凤德,吴国欣 城市规划展览馆现状、趋势及布展设计通则 [摘 要]2000年2月25日中国首个城市规划展览馆—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投入运营。此后,中国各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纷 纷开始建设用于展示城市规划成果和城市整体形象的专业展馆。经过十余年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的情况如何? 目前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其未来发展趋势会怎样?这些均是现阶段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城 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现状以及展示内容、展示形式的发展,结合“城市规划展览馆布展设计通则”课题的研究,提出中 国城市规划展览馆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规划展览馆;现状;布展设计;通则;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006-0022(2012)05-0076-05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Present Status, Development trend, And General Exhibition Design Rules Of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s/Qian Fengde, Wu Guoxin [Abstract] Since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opened on Feb, 25, 2000,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has become a phenomenon in major Chinese cities. What are the problems of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s after a decade of development? What is the future trend? The paper analyzes current status, exhibition content, exhibition techniques by research of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general design rules”, and raise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s in China. [Key words] U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Current status, Exhibition design, General rule, Development trend 1引言 中国的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与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与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具有密切的关系,城市目前的现状如何?近期如何发展?将来会怎样?这些问题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城市规划展览馆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回答的专业性展馆。建设城市规划展览馆对当地市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其展示的内容会使当地市民对所在城市的古往今来有个大致的了解,能够为中小学生的文化教育提供更加生动的教材;其次,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能够增强市民建设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最后,城市规划展览馆为城市的宣传推广提供了一扇窗口,特别是作为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城市规划展览馆必将成为中国城市展现自我魅力的宽广舞台。 2当前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现状以及展示内容、展示形式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仅仅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展馆建设的情况怎样?其展示内容和展示形式又有哪些发展?随之而来又存在哪些问题?以下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2.1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规模与发展概况 中国的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自2000年起分别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2007年可以看作是中国城市规划展览馆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2007年,中国有20多个城市规划展览馆开馆运营,如重庆城市规划展览馆、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大型展馆分别在这一时期相继开馆。2007年~2010年,中国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发展速度较快,这一时期相继建成了百余个与城市规划有关的专业场馆,到2011年又有几十个这样的专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2011-122-5)钱凤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博士研究生。 吴国欣,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上海市城市规划展览馆调研报告

上海市城市规划展览馆调研报告 项目名称:上海市城市规划展览馆 性质:公共展览建筑 建筑面积:20670平方米 建成时间:2000年年初建成,2000年2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 建设地点:上海市人民大道100号 建设单位:上海市第二建筑有限公司 工程投资: 2.6亿元 建筑高度:43.3米地下2层地上5层 调研时间:2012年02月04号 调研地点:上海市规划展览馆 调研目的:了解城市规划展览馆所要表达的建筑风格及设计思想,分析建筑整体效果及各项功能要求,体会展览内部空间的感受及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熟悉建筑空间的方法的运用及规划展览馆中所应用的科技展示效果,逐步了解展览馆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给这个城市带来的作用。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位于上海在人民广场东首,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从底层大厅至四层展厅可供展示的面积为7000平方米,并拥有一百余米长的 市民休闲街。 展馆大楼颜色为白色,白色的 面砖,透明的玻璃,显得很晶莹剔 透,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 态中获得设计灵感,建筑整体的四 上海市规划展览馆 个面都是完全的对称,包括以中心 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有四片硕大连体的薄壳组成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览馆有两个大的入口,临街的入口没有开放,而是从东面入口进入,旁边设计了同样两个售票厅,大概饿是为了和主体建筑 形成完全的对称。建筑本身是采用的白色面 砖,建筑的正立面和背立面各设置了两个全 用透明玻璃包裹的消防楼梯,包括窗户在内 的透明玻璃都是以中心对成的原则来安装 的更体现了建筑的对称和透亮。 展览馆曾获得建筑获得了2000年 度上海市“白玉兰”奖和国家建筑最高荣 誉“鲁班”奖等奖项。 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主题,是“城 市、人、环境、发展”,它向人们叙述了 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 经济中心和国际型大都市的演变过程, 反映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上海城市面貌的巨变。 展览馆的一层设有游客服务中心、 纪念品商店、大厅,VIP 入口、正对这 人民路的大堂内放着“上海之晨”艺术模 型,写意化的将上海各个时期的标志性 建筑融于一体,气势恢弘,墙上镶嵌着 “百万市民大搬迁”的巨型浮雕、国内最 大的室内LED 高清晰大屏演示墙,以鲜 艳的色彩和高清晰的画面,烘托气氛。 整体以金色大理石地板铺装,白色吊顶,剔透的玉色简洁圆柱和墙面,加上灯光的放射折射,显得科技感十足、时尚动感强烈,增添了建筑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一层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数那个大堂的上方 建筑整体造型和入口 一层平面图 一层大堂 镶嵌在墙上的浮雕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最新上海市城市规划技术规定2007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7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 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

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doc 11页)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doc 11页)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印发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的通知 沪规划(2007)1107号 各区(县)规划局、各派出机构: 为了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规划管理效能,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的编制与审批,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我局制定了《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经2007年8月24日局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自2007年11月1日起试行。 此前我局发布的文件中涉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规划管理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执行中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

二○○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 第一条(目的与依据) 为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编制与审批,保障城市规划有效实施,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原则与适用)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本市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定依据,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 凡因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单元规划等上位规划发生重大变更,或者因设立重大建设项目,确需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功能或总体布局等产生调整的,按照法定程序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报原审批部门审

批。 因本规定第三条所列情形而确需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必须按照规划合理、程序规范和信息公开的原则,按本规定的相关程序和要求执行。 第三条(定义) 因相关的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含控制线规划)或因建设项目其它规划实施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部分规划控制线、局部地块用地性质等强制性控制指标调整的,属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 因重要地区编制城市设计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确需对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局部调整,经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程序认定后方可进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分为技术性局部调整和一般性局部调整。 (一)以下情形可以认定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性局部调整: 1、符合城市规划导向、满足地区功能发展要求以及用地性质兼容性规定等要求的规划用地性质、用地布局或地块边界的调整。 (1)住宅用地调整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绿地的;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苏智良文汇报2013-04-08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从此,“东方巴黎”之誉被世界舆论所认可。 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 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近代以来,上海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形成了一种开放传统,并迅速走向繁荣,不仅超越苏杭,而且卓然成为中国的首位城市。 上海近代化的起点 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到上海去” 的声音在巴黎、纽约及伦敦街头回荡。定期航轮从伦敦、从巴黎、从香港,驶至外滩,上海与世界的联系日益扩大。 英美法侨民首先进入上海;随后是近邻的日本人,最高时达10万以上。20世纪初2万俄国人和3万犹太人陆续抵沪。外国人来到上海后,建立了英租界(1845)、美租界(1848)、

法租界(1849)。租界既是中国受制于帝国主义的耻辱象征,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人学习先进技术的开端。一文不名的犹太人哈同,通过投资房地产业而成为首富。一个前奥匈帝国的士兵邬达克,因缘际会成为了上海最著名的建筑师,这位匈牙利人留下了60幢不同风格的建筑,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吴同文寓所……几乎每幢都是经典。音乐家魏登堡为躲避纳粹的反犹浪潮来沪后,成为国立音乐院的教授,培养了谭抒真、黄贻钧、陈传熙等一批乐坛优秀人才…… 晚清上海的市政建设,已处于亚洲领先水平。1876年,中国第一辆火车从苏州河畔驶向吴淞;1882年在南京路31号,世界第三个发电厂建成;又过了一年,两江总督李鸿章打开黄浦江边的引水闸门,上海进入了自来水时代;1908 年3月5日,第一辆电车从晨钟暮鼓的静安寺开到了熙熙攘攘的外滩。此后上海的商业化水平飞速提升,南京路上出现了先施公司(1917)、永安公司(1918)、19层的新永安大楼(1933)、新新公司(1926)和大新公司(1936),形成繁华的商业环境。金门饭店(1926)、都城饭店(1934)以及被誉为“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1934)等大型豪华高层饭店的诞生,也将人们的生活推向奢华的极致。这一切表明,上海已成为市政现代化程度最高、商业最繁华的城市。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 (1) 概述 (1) 第一章建国初期上海城市规划 (2) 第一节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意见书 (2) 第二节上海市发展方向图草案 (3) 第三节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 (5) 第二章“二五”计划期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 (7) 第一节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案 (7) 第二节1958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 (8) 第三节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 (9) 第三章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11) 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2) 第二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14) 一、总体规划方案编制 (14) 二、总体规划方案主要内容 (15) 三、总体规划方案审批 (22) 第四章浦东新区总体规划 (25) 第一节浦东新区规划纲要和初步方案 (26) 第二节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方案 (27) 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 概述 城市总体规划是根据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和建设管理的蓝图,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功能分区、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指导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总体部署各项建设。 建国初期,中共上海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努力恢复发展生产,关心劳动人民生活,重视城市建设,提出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方针,为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1949年12月,政务院邀请苏联专家希马柯夫(CиMAKOB)、巴莱尼柯夫(BEHEHиKOB)来上海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1953年9月,穆欣(MOжиH)来上海指导编制《城市总图规划》,并作专题报告,为上海引进了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和工作方法,推进了上海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 1956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以后,中共上海市委及时制定了上海工业“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方针,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1958年,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的嘉定、上海、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为上海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这阶段编制的《上海市1956年~1967年近期城市规划草图》和《上海市1958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提出开辟近郊工业区和远郊卫星城,适应了工业发展和布局调整的需要,上海市城市布局开始形成以市区为主体,近郊工业区和远郊卫星城镇相对独立又有有机联系的

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实施《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范本市城市更新活动,建立科学、有序的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制 定本细则。 第二条(工作原则) 城市更新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规划引领,有序推进。落实区域评估、整体更新的要求,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依法推进试点,实现动态、可持续的有机更新。 注重品质,公共优先。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都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优先保障公共要素,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魅力。 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搭建实施平台,创新规划土地政策,使多元主体、社会公众、多领域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实现多方共赢。 第三条(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 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组成, 负责领导全市城市更新工作,对全市城市更新工作涉及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规 划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工作,完善配套政策。 第四条(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职责) 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办法》及本细则的规定负责城市更新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制定技术规范、管理规程,组织、

协调和监督全市的城市更新工作,指导城市更新的实施,开展城市 更新政策的宣传工作。 第五条(区县人民政府的职责)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办法》及本细则的规定,负责本辖区内的城市更新工作,包括制定城市更新区域评估报告和实施计划;指定 相应部门作为专门的组织实施机构,协调本辖区内的城市更新工作; 定期评估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情况,督促更新项目依法合规并按计 划落实。 第二章城市更新区域评估 第六条(区域评估的工作要求) 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应会同区县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或镇政府组织开展区域评估,确定地区更新需求,进行地区公共要素评估,划定城市更新单元(以下简称“更新单元”),明确适用更新政 策的范围和要求,形成区域评估报告报审稿。 区域评估工作包括基础准备、编制区域评估报告、审批三个阶段。 (一)基础准备: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规划编制单位,启动开展区域评估工作,依据上位规划,以控制性详细规 划为基础,研究区域发展背景和趋势,确定评估范围、完成资料整 理和汇总工作。 (二)编制区域评估报告: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组织意见征询,就评估区域的发展需求、公共要素建设需求等,征询各方意见,形 成区域评估报告初稿。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就区域评估 报告初稿出具意见,编制单位据此完善区域评估报告,形成报审稿。 (三)审批:由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将区域评估报告报审稿报区县人民政府,经区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区县人民 政府批准并送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八条(区域评估的范围)

上海近十年城市规划

上海近十年城市规划 上海是我国的东方明珠,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国内特大城市已开始出现郊区化的演变趋势。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代表城市人口、就业岗位、工商服务业等在大城市由内向外、由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城市空间扩展过程。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心区出现了人口密集、地价昂贵、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聚集的外部不经济性,促使中心区域的人口、企业向外迁移,形成一种相对于城市集中化的离心分散化现象。城市空间的扩展及郊区化演变趋势为城市治理提出了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需要我们制定合理的城市公共政策,降低转型期城市空间演变成本。 首先,上海城市空间郊区化演变有以下特征。 ·经济空间郊区化演变趋势。 因为传统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性的聚集性,但随着中国大城市纷纷进入郊区化阶段,一些经济要素的空间扩散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上海,中心城区产业结构的“退二进三”,使得大量工厂企业外迁。 根据资料调查,上海市政府的方针是——“市中心体现上海繁华、郊区体现上海实力”的城市规划方针,上海加快了工业郊区化的步伐,上海工业扩散化和郊区化成为近期上海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所以,经济向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居住空间郊区化演变趋势。 根据资料显示,当前上海居住基地郊区化建设是和旧城改造密切相关的。上海城市景观带改造,主要是针对黄浦江和苏州河两条城市最重要的滨水景观带

功能和景观格局的重塑。近来上海正在对旧区改造,城镇居住空间的郊区化演变趋势正在政府的努力规划中。 ·人口空间郊区化演变趋势。 根据资料,从1990~2000年期间,上海人口分布变化总体趋势是人口的郊区化。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是,中心特区特别是内环线以内的核心城区人口密度大幅下降,十年中中心城市人口密度下降了4183人/平方公里,降幅达14、9%;郊区增幅达37、6%,尤其是近郊增加80、0%。由此可以看出城市人口的郊区化发展趋势。 但是近年来,上海城市人口又有了新变化,主要有以下的特点:全市人口呈快速上升态势,人口增长重心继续向郊区转移;核心城区人口明显负增长,人口密度大幅下降;环间城区人口强度导入,人口密度显著上升;郊区重点城镇和轨道交通到达地带人口增长较快,带动郊区人口整体增长。户籍人口的变动也是如此。所以可推断上海人口是向郊区化发展的。 第二,上海城市郊区化演变机制 城市空间扩展及郊区化演变的空间组织变化,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主体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各种制度和社会经济变迁的结果,是城市通过空间形态演变从而达到城市专业化经济与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有机平衡结果。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它是城市空间扩展和郊区土地使用权的获得主要采取行政划拨和协议提出让的城市土地无偿或者低价使用制度。它忽视了城市的商品功能,也造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混乱。但是城市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形成城市地价和房价的分布呈现环状的空间格局,它通过级差地租手段重塑城市产业的空间格局,另一方面也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 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 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观感

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又一个被国际大众关注的主题,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将把上海的城市形象,上海的现代化,上海的文化,上海的方方面面一齐展现在全世界人民的眼前。 走进上海城市展览馆的世博会主题区,许许多多制作精美的各个国家的展览馆便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上海世博会场址位于上海市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之间,黄浦江两岸地区。在综合考虑了步行适宜距离、人体尺度和参观者的认知度等因素后,上海世博会在总体规划方案中提出了“园、区、片、组、团”5个层次的结构布局:园——5.28平方公里的世博会园区建设用地范围,包括围栏区和围栏区外的配套设施用地;区——3.28平方公里的世博会围栏区。引起众多参展国强烈兴趣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位于浦西围栏区东部,规划面积约12公顷,是模拟城市生活、工作、休闲、交通等若干功能的综合街区。届时,将有20至30个城市在此展示各自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片——5个编号分别是A、B、C、D、E,平均60公顷左右的功能片区。其中,A、B、C三个片在浦东,主要布置国家馆和国际组织馆;在浦西规划的D、E两个片,安排企业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另外,在浦东还安排了世博村、公共活动中心等;组——15个平均用地规模为10公顷左右的展馆“组”,包括浦东9个组和浦西6个组;团——平均用地规模约为2—3公顷的“展馆团”,每个“展馆团”可布置40—45个办展单元,总建筑面积约2万—2.5万平方米。按方便和就近的原则,设置小型餐饮、电信、厕所、母婴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 其中,我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我们国家的展览馆“中国馆”了。中国馆占地6.5公顷,中国国家馆作为中国馆的一部分,位于世博园区的核心地段,南北、东西轴线的交汇处。2010年世博会期间,中国国家馆的展示设计将充分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展示核心内容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从中国城市历史、现在、未来的发展出发,展现出一幅中国伟大的城市文明图。上海世博会组织者于2007年4月25日开始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在国家建设部、中国建筑学会的大力支持和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

1.总论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目标,到2020年应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目前,上海公路总里程已达811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28公里/百平方公里,七条对外放射型加两环的高速公路骨架路网已初步形成。同时,新建、改建了一批干线公路,构筑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集镇梯度辐射、层次分明、各具特色、功效互补的城镇体系。 目前,在宝山新城顾村组团“四高小区”,轨道交通M7号线建设及顾村生态公园范围,缺乏一条骨干道路把周围现有的陆翔路和沪太路连接起来,从而解决因为交通不便而来的中心城人口出行不便以及无法聚焦新的产业等问题。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进一步完善顾村组团和顾村公园基础设施,加强中心城区和沪太路的沟通,既满足交通的增长需要,又能促进宝山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完善宝山区域骨架路网,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因此急需修建一条连接陆翔路和沪太路之间的骨干交通干线,从而能够很好服务地方交通。镜泊路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上了日程,西接陆翔路东接沪太路,是一条连接宝山顾村四高小区和沪太路的主要东西通道。 上海市宝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宝发改(2009)32号文件对宝嘉公路(宝山段)道路新建工程项目建议书的作了具体批复(详见附件),2009年2月,上海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2月,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委托同济大学承担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评价单位在认真研究了工程及有关资料后,在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宝山区环保局、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对拟建公路全线及主要的环境敏感点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调研,并广泛收集资料,按照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规定开展了环评工作,2009年2月编制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2009年3月16日由上海市区环保局在宝山区召开了本报告书预审会,并提出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评审会专家意见。根据本报告评审会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现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报批稿。 在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工作过程中,得到了宝山区政府、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宝山区环保局、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 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务实思想的体现。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城轴线同时并存,各有分工。 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此时期城市建设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出于军事需要,改造加固明代城垣,加筑城外营垒。另一是建设天朝宫殿及众多的大小王府,天朝宫殿、各王府及明代建造的七彩琉璃大报恩寺塔均毁于天京陷落前后。 图1 南京都城变迁示意图 进入近代,1858年《天津条约》南京开埠,加速了南京近代化进程。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认为南京“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