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夏季雷雨的形成

夏季雷雨的形成

夏季雷雨的形成
夏季雷雨的形成

夏季雷雨的形成

雷电是大气中的一种放电现象,放电有时发生在云层与云层之间,有时则发生在云层与大地之间,这两种放电现象俗称打雷。打雷造成危害又叫雷击。雷击分为直接雷击与间接雷击,它会破坏建筑物、电器设备,伤害人、畜。打雷放电时间极短,但电流异常强大。放电时产生的强光,就是闪电。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一直是人们长期探讨的问题,特别是球形闪电的出现,更给闪电的出现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传统的观念认为,雷电是由大气云层之间相互摩擦引起的放电现象,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雷雨发生前期,由于大气压强不稳定,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地面的暖湿高温气体上升,高空的冷空气下降,这两股气流相遇便形成云和雨,由于云层之间的相互摩擦而产生电荷,当电压达到一定程度便产生放电现象,这就是雷电。持这种观念的人现在已经占据社会主流,并且已经把这种现象写入教科书。

笔者在这里提出疑问?在物理学上,两种不同的绝缘体相互摩擦便产生电荷,比如玻璃棒和丝绸布、皮毛与干燥的手掌之间摩擦等等都会产生电荷。问题是云层之间的摩擦是同一种物质空气,况且它们在相互运动当中以充分混合,混合在一起的东西怎么会形成电场?云与云之间的化学成分、物理特性都是一样的,它们之间产生如此大的强电场更是不可理喻。而且它们之间的能量等级也不相符,也就是说空气对流之间产生的能量,即使全部转化为电荷能也远不及一道闪电产生的能量高,对于球形闪电产生更是无法解释。

许多人都知道,“摩擦起电”实验必须让器材保持干燥,否则实验不会成功。在自然界中,各种摩擦起电现象严格受到湿度限制,水分子自身很难在摩擦中带电。即使水分子能够因摩擦带电,因受到范围限制,电荷也会很快中和掉,是不会聚集而产生雷电现象的。

现在学界普遍认为:雷电是由于云层间相互摩擦、碰撞使不同的云层带有不同的电,当电压达到一定程度后,临近两片云层边发生放电现象。这种解释的思想源于十八世纪前的摩擦生电理论。不过,学过流体力学的都知道,流体不是固体,它们之间不是摩擦。而且云层摩擦放电,也不应该与大地有关,云地间的电击电荷一直是上正下负,这种电场怎么形成的呢?无法解释。

在工业生产中,一些化工企业常常在生产之前将一些压力容器、管道试压吹扫,使用介质有高压水蒸气、压缩空气、氮气等等,这些设备使用的压力达到1-6Mpa,是自然界大气压差的数百倍,当这些设备进行泄压吹扫时,设备里面的气体高速喷出,声音震耳欲聋,流速是自然风力的数百倍,还有喷气式飞机起飞、火箭发射等,它们喷出的气体流速远远高于自然风速,问题是以上这些气体以那么高的速度冲击空气,并没有引起空气带电现象的报告,更谈不上放电现象。

以上这些说明,空气之间的摩擦是不可能产生电荷的,雷雨时发生的雷电也不是空气之间的摩擦产生。

既然雷电不是空气摩擦产生的电荷,雷雨天的雷电又是从哪里来?这就是本文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要介绍一下大气的结构;地球大气是一种不稳定结构,密度大的气体接近于地面,依次密度轻的气体排在地球的最外层。由于大气层对太阳光能量的吸收能力差,大部分能量被地球表面吸收。相反大气层最外层受太阳的热作用极差,而热能向宇宙空间散发快,这就导致了这里的气温极低,通常在-100℃以下,而这里的气体受到宇宙射线、太阳光高能粒子的轰击成为带电离子,这一层学术界称为为电离层。

地面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小要上升,高空空气向外辐射热量温度降低密度增大要下降,正是由于地球大气物理特性与太阳光的热作用这种复杂的关系,破坏了这种大气的稳定性,

这就造成了大气周期性无规则气候变化。

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地球天气的变化,我们把大气层分为三层;

第一层地面层,这里指离地面五千米以下的大气层,因为这一层大气接近地面,所以称地面层,地面接受太阳光的能量大,同时又受大气压的影响,这一层的特点是受太阳光热作用强,密度大,空气当中的水含量也都集中在这一区域,在夏天,这里的温度通常在20—30℃以上。

第二层远地面层;这一层指距离地面五千米以上五十千米以下的大气层,这一层空气的特点是温度低密度也低,空气当中的含水量也不大,与地面温差在30℃以上,空气密度大约是地面气体密度的二分之一。

第三层是指地球最外层----电离层,这里距离地面50千米以上,气体密度不到地面气体的十分之一,由于这里气体热量向宇宙空间的辐射量远远低于从太阳辐射中得到的热量,因此这里的温度极低,通常在-150℃以下,这里的气压也不到地球表面气压的十分之一,由于这里裸露在地球的最外层,受太阳光高能粒子及宇宙射线的轰击,这里的气体均被电离,带上正电荷,地球物理学称之为电离层。

大气有这样的特点:温度越高密度越小,但饱和含水量却大,温度越低密度越大,饱和含水量却小。气压越高密度越大,气压越低密度越小,也就是说大气的密度与气压成正比,与温度成反比,大气压又与地面高度成反比,离地面越高气压越小,这就意味着接近地面的气体密度大,而太阳的大部分热能又都集中到了地球表面,加热了地球表面的气体。在这种复杂关系的影响下,地面气体与上层气体要进行定期无规则气体交换,这就是天气变化。大气的含水量;大气的含水量的多少是天气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一场降水量的大小。

大气的饱和含水量与温度成正比,温度越高空气当中的饱和含水量越大,比如0℃时空气中的饱和含水量是%,10℃时为% 30℃是%、 40℃是%、80℃是47%、100℃可以达到100%。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在夏天,空气当中的总含水量在6%左右,在地面相当于每平方米吨的水量。真正完全气化的水是无色透明的,它混合在空气中,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它,当它出现饱和的时候才以雾的形式出现,如天上的云,而这些云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温度升高又很快消失。

由于太阳光对地球表面的热作用,使地球大气要进行周期性无规则大气循环,这就是天气变化。首先,太阳光照射地面,加热地面空气膨胀和使地面水分大量蒸发,热空气上升,导致地面大气压下降,形成低气压,上升的热空气直接作用使冷空气下降,下降的冷空气由于受大气压的影响密度变大又形成一个高气压,这样就促成一个大气循环,如果这时的大气变化只发生在大气地面层,5000千米以下,则表现为刮风,这种变化地面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它使地面气温变得很平和,使我们所处的环境没有太大的冷热变化,这种变化在一定时间里表现还是很稳定,万里无云,风和日丽。如果没有这种大气变化,我们所处的环境将会变得非常恶劣,地面温度会升的很高,甚至达到100度以上,这对生活在太阳底下所有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人们所用的日光温室和太阳能热水器就是鲜明的左证,正是因为空气的不断流动,将地面上的大部分热量带入空中,使地面上的温度没有太大的变化,从而保持了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当高空地面同时达到一定温度时,将促使一个更大的大气循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冷热空气相遇使空气当中的水分大量析出,形成云雨天气。

这时的大气循环是地面大气与更高空大气的热能交换,高空中的空气由于温度低密度小,在向下运动过程中受大气压的影响密度加大,因此,这些冷空气可直达地面,使地面温度骤然降低。热空气受冷空气影响温度降低,空气当中的水分出现饱和,形成云,温度继续降低水分析出形成雨。

如果这时候是在炎热的夏季,这种强对流天气的运动则更加强烈,向下运动的冷空气可

形成下龙卷风,它的行程可以达到几十千米,下龙卷风虹吸进大量的高空(50千米以上的电离层)带电离子,由于这种冷空气绝缘性非常好,带电离子与其混合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在离地面2000千米左右的高空与湿热空气相遇,发生放电反应,这就是雷电。

水是导体,空气是绝缘体,空气与水的混合物变成了半导体,因此,云层便成了高空中下降带电离子轰击的首选目标,下降的带电离子也可以穿过云层直达地面,直接对大地放电,这就是地面雷。有时这种带电离子的某一部分被集中带入到地下,而产生缓慢的放电现象,形成火球,当遇到地面接地导电物体时,瞬时放电,发生爆炸,这就是球形闪电的形成原理。

球形闪电实际上就是被下龙卷风吸进的电离层高纯度带电离子,电离层被虹吸进的大部分带电离子与其它冷空气混合,遇到云层时与云层放电,只有极少数高纯度带电离子达到地面,与空气形成缓慢的放电现象,形成火球,并能维持数秒到几十秒钟,这就是整个球形闪电的形成过程。

一道闪电的长度短的有几百米,长的有几公里,连绵弯曲成凸凹形状,产生这种形状,是因为下降的带电离子与云层的接触面所决定,接触面越长闪电长度越长,反之则越短,闪电长度实际上与所形成的电压无关。

一场雷暴发生前,首先是热空气上升,热空气上升导致高空中冷空气下降,下降的冷空气与地面上升的暖湿气流相遇,产生第一片云,由于高空冷空气受大气压的影响密度增大运动加强,云层进一步扩大,向下运动的冷空气形成下龙卷风,并虹吸进大量电离层带电离子,带电离子与云层接触并混合,这种混合物中带电离子的浓度,随着高度增加密度增大,密度大的区域要比密度小的区域对云层所形成的电压要高,因此,雷电放电的起始端总是在云层的上端,依次向下并出现许多小分支,这就是第一道雷电的形成。第一道闪电永远是地上雷,而不是地面雷,这是由于雷雨形成的次序所决定,只有雷电发生的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地面雷,当然,这也与下龙卷风的冲击强度有关。

同时,由于这种高空冷空气温度极低,在与上升的暖湿空气相遇时,使空气当中的水分析出并结冰,这就是冰雹的形成过程。一场大的冰雹天气,必定伴随着大量的电闪雷鸣,其原因正是因为下龙卷风卷进大量的高空带电离子,与天空中的云层发生放电现象,总地来说,一场强降雨正是由于电离层及高空冷空气的大量介入,气温降低,使空气当中的水分大量析出,形成强降雨。

以往人们认为冰雹的形成是因为热空气上升遇冷形成小水滴,小水滴被上升的热空气吹起上升遇到更冷的空气而形成,这种观念太过单一,雷雨天气变化不再是单纯的上下层冷热空气运动变化,而是整个大气层的运动变化,地面刮起的风只是这种运动变化的一小部分,更激烈的运动则发生在空中,只不过天上的空气太过纯净人们的眼睛看不见罢了。

这种空气对流的最后结果是上层空气温度升高,下层空气温度降低。当大气中的密度、温度、气压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时,这种运动宣告结束。上层空气的热量需要一段的时间向太空辐射,下层的空气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温度上升的过程。因此,它需要间歇一段时间。

这里需要介绍的是什么是下龙卷风,下龙卷风和上龙卷风的形成原理是一样的,都是过经强气流引起气旋生成的,只不过它们所处的位置正好相反,上龙卷风发生在地面,风向向上运动,它刮起地面许多尘埃,杂质,我们的眼睛可以清楚看得到认得出那是龙卷风,假如说没有这些杂质,我们就很难发现龙卷风。

下龙卷风则不同,它的风向是向下运动,发生在离地面5000米以上的大气层,是由下降强冷空气作用所形成,由于高空中都是无色透明气体,所以我们的眼睛看不到它,就是现在最先进的仪器也发现不了它,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不存在,它的直接作用就是雷雨天气。

下龙卷风的威力有多大,目前还是未知数,对于它的研究更是捕风捉影,但是它所引发的结果在地面影响却是巨大的,由于它在高空携带大量冷空气,可直接引发一场强降雨、冰雹,

从高空电离层中吸入大量带电离子,使近地面产生大量的雷电,甚至出现球形闪电,可使地面温度骤然降低等。

有些人认为下雨温度降低,是由于雨水蒸发带走地面大量热量,其实这只是一个错觉,温度降低是由于高空中大量的冷空气介入而引起,当然也包括空气当中的水分析出(雨的形成),雨实际上也是这种冷空气的受害者。这里再次提醒人们,一场强雷雨的过程,不是单纯的热空气上升遇冷的过程,而是整个上下大气层运动变化的结果,因为天上的云是有形有色,人们观察到只是云的运动变化,云层以上的空气是无形无色,而发生在云层以上的运动变化却没有了解,这恐怕就连天上的卫星也束手无策。

夏天雷雨云为什么总在1千米左右的位置下雨?

这是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大家知道,云和雾是一样的,都是由于温度低空气当中的水含量饱和引起,大量微小水滴飘逸在空气中,就形成了云和雾的天气。

水有这样的物理特性,在4℃时密度最大,1000千克/立方米,这是个标准的数值,在4℃这个温度上无论温度升高还是降低,水的密度都会减小。这一特性同样也适合空气当中的水含量,温度在4℃时饱和水含量最低,在这个温度上无论是升高还是降低,空气当中的水含量都增大,因此,云或雾出现的最佳温度是4℃左右,当天空上出现一片云或地面上有雾时,也可以简单判断它所在温度为4℃左右。在夏天,当雷雨出现时,地面仍然散发着大量的热量,温度仍在20℃以上,这一温度空气中的含水量还未达到饱和,地面上就不会有水汽的形成。恰恰在1千米以上的高空,由于受冷空气的影响,这里的气温已下降到10℃以下,空气中水的含量已达饱和,并有过量的水分析出,这就是雷雨云为什么总在距离地面1千米左右位置下雨的原因。只有在立冬以后,地面温度下降的4℃左右时,才可以出现大雾天气。

雷阵雨最大的特点;面积小、出现快消失快、雨量密度大集中。又有问题出现了,要知道,一架承载几顿重的飞机需要配备强大的动力才可以使飞机飞上天,一片看似不大的雨云是如何承载拖动上百万吨雨水运动的?它有如此大的浮力吗?

首先确定,雨云并没有拖动上百万吨的雨水前进,它并没有能力来运输这些雨水,雨云运输雨水也只是一个假象,就好像放电影一样,连续的画面很容易让人产生运动的效果。

在雷雨发生前,空气是无色透明的,它里面含有多少水份人们的眼睛也看不到,只有在冷空气大量介入时,湿热空气温度降低,空气当中的含水量达到饱和并析出水分,云层对于水没有托浮作用,水份纷纷落地就是雨。在这个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下降的冷空气便沿着这个低压带前进,在地面则形成大风,沿途当中空气中的水份受冷空气影响纷纷落下,这就是雷阵雨形成的一个简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下降的冷空气就像一部机器,它吹到那里那里的空气当中的水份便纷纷落地。总而言之,水份是空气当中的一部份,只有受到冷空气影响时,才从空气当中析出并落回地面。

以上内容纯属推理和假设,实情还待观察和考证,同时还在期待更为合理的解释,共同提高我们认识自然的能力。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物质的状态9雨的形成 教案

9.雨的形成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目标 认识雨是水蒸气冷凝降落的结果。 ◆能力与过程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3.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4.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5.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及各组互相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能意识到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促进科学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验证记录。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铁架台、烧杯、玻璃片、酒精灯、水、冰、木夹子、火柴等。 四、教学过程 (展示)冬天在窗户上呵气。 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天,你们有没有在玻璃上呵过气呢?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呵过。玻璃上雾蒙蒙的一片,仔细观察发现是一层小水珠。 (教师)是这样的。大家知道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说一说。 (教师)同学们各有各的道理。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解决上面的问题。 活动1:小水珠从哪里来? 1.放置两个相同的水杯,在其中倒入同量的温水,有淡淡的水蒸气最好。 2.将事先准备好的分别经过冷冻和加热的两片玻璃片盖在两个玻璃杯上。 观察玻璃片上的变化,然后说一说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我们看到冷玻璃片上出现了水珠,说明温水的水蒸气在冷玻璃片上遇冷变成了水珠。像水蒸气遇冷变成水这样的过程叫凝结。

(继续观察)观察冷玻璃片上水珠的变化。 (教师)刚开始水蒸气形成的是小水珠,就像一层薄雾。渐渐地,小水珠长大,变成了大水珠。最后,大水珠又会怎样呢? (学生)大水珠从玻璃板上掉下。 (教师)水珠从上往下掉的现象,能让大家想到什么自然现象? (学生)下雨。 (承转)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能从几滴小水珠掉下联想到下雨。老师知道,大家一定有自己的根据。下面,大家和小组同伴讨论,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个小实验联想到下雨?你们认为雨是怎样形成的?说说你的假设,并将你设计的验证方法和步骤记录下来。 活动2:雨的形成 教师将研究计划纸发给学生。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请部分小组与其它同学交流研究的方法,共同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 (教师)在形成雨的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的凝结是两个最重要的过程。这里,我们发现水和水蒸气可以相互转化,如果连同冰和水的化冰和结冰,冰、水和水蒸气之间就可以发生在固、液和气体之间循环往复的变化了,也就是可逆的变化。这里的可逆就是指相反的变化,如水结冰相对冰化成水为可逆变化。 (说一说)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可逆变化的例子,给大家说说。 (学生活动) (教师)我们人类正是了解了下雨的原理,才能以人工的方式进行降雨,为生产生活服务。 (了解)人工降雨 教材内容结合教师收集资料。 (课后作业)编故事:小水滴旅行记 结合教材P34的8幅图,写一篇关于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科学故事或童话,看谁的作品更富想象力、更有科学道理、更能吸引人。

大班雷雨天气安全教案

大班雷雨天气安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雷电形成的原理过程,明确雷雨天气的危害,树立防雷电的安全意识。 2、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了解好掌握预防雷击的方法好技能。 3、初步掌握遭遇雷击之后的紧急治疗方法和应急措施。 教材分析: 引言部分指出了雷电的危害,同时揭示了本课要了解的内容和重点的教学任务。主体部分共设不友好的来访者和避开雷电防雷击两个主题。 教学重点: 雷电形成的原理过程,明确雷雨天气的危害,树立防雷电的安全意识。 教学难点: 遭遇雷击之后的紧急治疗方法和应急措施。 教学过程: 一、认识雷电 1、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雷雨季节电闪雷鸣的视频资料,提问:‘这是什么现象?经历过这种天气吗?当时有什么感受?” 2、学生根据生活体验交流对雷电的认识。 3、教师引导:“雷电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就经常会遇到雷雨天气。你知道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吗?”

4、学生先就自己了解的相关知识介绍,然后教师结合教材介绍进行补充。可以利用电发生器等科学试验器材为学生演示一下雷电产生的原理。 二、正确认识雷电的危害 1、教师引言:“雷电发生时的温度高达2000℃,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温度会产生怎的危险? 2、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交流雷电的危害。 3、教师小结:“云层能积聚大量正电荷,而地球是导体,本身积聚负电荷,从而使得云层与云层之间、云层与地面之间形成很高的电势差,几百万伏到几亿伏,因而产生的电流就十分强大,达到几万安至十几万安,形成高热和强光,会造成巨大破坏,能使人立即死亡。 如果通过树木、建筑物,巨大的热量和空气的振动都会使它们受到严重的破坏。” 4、根据真实案例体会雷电的危害。 (1)了解教材“真实再现”的案例,教师提问:“这样的严重后果你想到过吗?当我们遇到雷雨天气的时候,你想到会有这样的危险发生吗?” (2)学生交流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雷电灾害的了解和认识。 (3)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雷击事件案例,帮助学生更全面、明确地认识雷电,重视雷电的危害。 三、资料

天气学原理 大气科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江淮气旋:江淮气旋四季均有,春和初夏较多,主要发生在江淮气旋生成于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湘赣地区。江淮气旋是造成江淮地区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强降水、夏季暴雨系统。迅速发展的江准气旋并伴有较强的大风:暖锋前有偏东大风,暖区有偏南大风,冷锋后有偏北大风。气旋东部出现平流雾、低云。天气现象有:1)江淮气旋是造成江淮地区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强降水、夏季暴雨系统。2)迅速发展的江准气旋并伴有较强的大风:暖锋前有偏东大风,暖区有偏南大风,冷锋后有偏北大风。3)气旋东部出现平流雾、低云。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全球范围的大尺度大气运行的基本状况。水平尺度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10公里以上,时间尺度几天。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不但影响着天气的类型和变化而且影响着气候的形成。(大气环流的季节转换:(1)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特点:①11月~5月为冬季环流型:西风带三个长波槽,西风急流强,位置偏南,东亚南北两支西风急流。②7月~9月为夏季环流型:西风带四个长波槽,西风急流弱,位置偏北,东亚一支西风急流。(2)两次季节突变:①6月突变——冬季环流型转为夏季环流型②10月突变——夏季环流型转为冬季环流型。) 3、冷锋: 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为常见。锋前坏天气:冷锋前部天气较差,锋后偏北风加大,云层变薄,天气转好。锋后坏天气:降水出现在冷锋过后。 4、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若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而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暖锋。暖锋多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活动,大多与冷锋联结在一起。天空状况较差,暖锋前后均可能出现降水。 5、静止锋: 当冷暖气闭势力相当,锋面移动很少时,称为准静止锋,实际工作中,一般把6小时内(连续两张图上),或 24小时移动在2个纬度之内,而锋面位置无大变化的锋定为准静止锋或简称为静止锋。云系出现在锋面以下,无显著降水,有雨量极小的零星降水。云系在锋面上方,降水明显。准静止锋停滞地区易形成连阴雨天气。 6、铟囚锋: 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时先构成两个锋面,然后其中一个锋面追上另一个锋面,即形成锢囚。我国常见的是锋面受山脉阻挡所造成的地形锢囚;或冷锋迫上暖锋,或两条冷锋迎面相遇形成的锢囚。它们迫使冷锋前的暖空气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我们将冷锋后部冷气团与锋面前面冷气团的交界面,称为锢囚锋。锢囚锋附近天气最恶劣。 如果锋前的冷气团比锋后的冷气团更冷,其间的锢囚锋称为暖式锢囚锋;空间剖面图上原来两条锋面的交接点称为锢囚点;如果锋后的冷气团比锋前的冷气团更冷,其间的锢囚锋称为冷式锢囚锋;如果锋前后的冷气团无太差别,则其间的锢囚锋称为中性锢囚锋。 7、寒潮: 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且过程降温超过10°C。根据中国气象局规定,当冷空气侵入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剧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6℃以下者称为寒潮。寒潮天气系统包括极涡、极地高压、寒潮地面冷锋、寒潮地面冷高压。 寒潮天气过程:(1)寒潮中期天气过程:倒Ω流型、极涡偏心型、大型槽脊东移型。(2)寒潮短中期天气过程:小槽发展型,横槽型、低槽东移型。倒Ω流型的特点:(1)初始阶段:在两个大洋北部有脊向极地发展,作为整个过程的开始。(2)酝酿阶段:大倒Ω流型向亚洲地区收缩,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建立暖性高压脊,亚洲极涡加强并南压,形成了东亚地区的倒Ω流型。(3)爆发阶段:中纬度长波急速发展,或横槽转竖,或横槽南压,引导冷空气侵袭我国。最后东亚大槽加深并重建,过程结束。 8、MICAPS:Micaps系统是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的英文缩写。Micaps是与卫星通讯、数据库配套的支持天气预报制作的人机交互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检索各种气象数据,显示气象数据的图形和图像,对各种气象图形进行编辑加工,为气象预报人员提供一个中期、短期、短时天气预报的工作平台。 9、锋、锋区、锋面、锋线: 两个热力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的狭窄过度带称为锋。两个密度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的狭窄过度带称为锋。冷暖气团之间的狭窄的过渡带,称为锋。这一过度区域也称为锋区。锋区的水平宽度约几十到几百公里,一般是上宽下窄。天气图上由于比例尺小,锋区的宽度表示不出来,可以把它看作空间的一个面,称为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锋面在空间呈向冷区倾斜状态,冷空气在下,暖空气在上。 锋按移动分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按锋伸展高度分类:对流层锋:地面——对流层顶、地面锋:低层锋——700hap 以下、高空锋:500hap以上,不接地;按大气环流分类分为冰洋锋(北极锋)、极锋、副热带锋(热带锋)。 10、北方气旋:位于45N—55N,包括蒙古气旋(生成于蒙古中部、东部)、东北气旋(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黄河气旋(生成于河套、黄河下游)、黄海气旋(活动于黄海地区)。

夏天雷阵雨_优美段落

夏天雷阵雨 夏天,滚烫的太阳照射着大地,人们都躲在自己的“小冰屋”里吹空调,几乎不敢走出房间,大街上的人,也所剩无几。小花小草已经被晒成了干,一阵热风吹来,他们更是奄奄一息了,知了已经在树上热的打起滚来,嘴里也不时发出“知了,知了”的惨叫声,叶子已卷成了一团,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碎卷饼。小狗的舌头滴下来的汗水已成了一条小溪!可是这也还是没有办法躲开这一天。 不一会儿,六月的雨像孙悟空的脸,说变就变,人们从远处望去,两朵乌云远道而来,四面八方的风都来搞事情了,小花小草已经被吹的东倒西歪,闪电就像一把锋利的剑刃从天而降,好像要把天开个缝,雷公公带着他珍藏已久的架子鼓搬了过来。 紧接着,豆大般的雨点儿从天上了下来,雨点就像淘气的小孩一样蹦来蹦去的,有的落在草地上,有的落在房顶上,还有的落在大树上…… 人们收衣服的收衣服,关窗户的关窗户,人们开始变的忙碌起来,街头上的人都大步流星往家奔去。 豆大般的雨点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倾盆大雨,千军万马的雨点从天而降,白茫茫的一片就像是在下雪,而不是下雨,一滴滴“鲨鱼”就像是要去镇上捞一把来,然后重新招兵买马,就像是一群强盗一样。 过了一会儿,天变亮了,彩虹挂在天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大树换了件新衣,树叶不再是碎卷饼了,人们都打开了窗户,一阵清新的

空气扑面而来,小朋友们都走出家门,草坪上只能听到孩子们的打闹声、嬉笑声、喊叫声…… 衣服回到了衣架,太阳从山下渐渐上升,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这就是六月的雷阵雨,只有那么几分钟,虽然只有几分钟,但也充满了快乐…… 指导老师:周老师 指导评语:文章从雷阵雨前、中、后入手,抓住每个时间段的变化,把雷阵雨刻画的生动形象,十分到位。

雷雨产生的原因一般来说分为三种

題目:午後雷陣雨 一、研究動機:: 夏天的傍晚,有時烏雲、大雨、閃電、雷鳴往往相互交錯,殺的我們措手不及,為了要能防範它就選擇此題目。 二、假設: 大陸雷雨多半在白天,海洋上多半在夜間。 三、策略: 1.查詢雷雨形成的原因以及發生前後有何特殊現象 2.統計大陸雷雨多半發生在何時及其原因 3.統計海洋上雷雨多半發生在何時及其原因 四、驗證與分析 A.雷雨產生的原因一般來說分為三種: 1.大規模的冷空氣向暖空氣快速推進時,迫使暖濕的空氣迅速上升而形 成的。 2.含有水汽較多的空氣,在前進的途中遇到山地的阻擋被迫抬升而形成 的。 3.主要發生在夏季天氣炎熱空氣潮濕的地區,由於夏天天氣炎熱地表受 熱後,挾帶了大量水汽,迅速上升,於是形成對流性的雷雨。這種雷 雨是由於空氣的溫度迅速上升所造成的,稱為熱雷雨。 前二種雷雨的發生的時間,並不一定在白天。它的發生時間主要是決定於推動暖空氣的冷空氣前哨何時達到本地以及濕空氣何時遇到山脈阻擋。 B.雷雨發生前後有二種特殊的現象: 1.雷雨前風吹的很大 這是因為下雷雨前的一段時間裡,空氣上下對流運動很強盛,下層的 空氣大量的流向高空,而在高空又向外面流散。這樣地面所承受的空

氣重量就大大的減小。大氣壓力降的很低很低,於是四周圍的空氣就 流向這個大氣壓力很低的地方,就會刮起很大的風。此外,在雷雨雲 前部的空氣通常是溫度高、密度小、氣壓低,後部的空氣是溫度低、 密度大、氣壓高,前後之間大氣壓力差異大,空氣流動也就快了。在 此二種力的作用下空氣運動就快上加快了。因此,雷雨之前經常都會 刮大風,大風一刮就將雷雨雲底部的一些碎塊雲吹的更快。 2.雷雨後空氣格外新鮮 這是因為閃電時發生了一場化學變化,將空氣中的氧有些變為臭氧。 其次是經過一場傾盆大雨,把空氣中的灰塵沖掉了大部分。 雷聲,是雲中正電荷區與負電荷區之間或雲中電荷與雲外物體的電荷之間發生放電現象,所產生的聲音。放電時的電位差往往達到每米幾千到上萬伏特,所以,常常產生巨大的電火花把空氣中的氧激發成臭氧。 C.大陸雷雨多半在白天發生 大陸上,正午以後,空氣溫度最高,這時上升運動也最強,所以熱雷雨一般都發生在午後至傍晚這段時間裡。 D.海洋上雷雨多半發生於夜晚 在海洋上,由於海水比熱較大,以及它吸收的太陽能量能向深層傳遞等原因,白天接近水面的空氣溫度低,上層空氣溫度反而比下層高,相對地形呈成了上暖下冷,這樣就使得空氣層十分穩定,不容易產生對流性雷雨;到了夜間,上層空氣迅速冷卻,而下層空氣由於水面不短斷放出熱量,溫度反較上層高,這樣就使得空氣層不穩定,加上某些外界條件的影響,於是形成了雷雨。

暴雨形成的条件

暴雨形成的条件 暴雨(英文名称torrentialrain;rainstorm;storm)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中国气象上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 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但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形成暴雨的天气系统 暴雨形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一般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 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形成积雨云的条件是大气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 形成暴雨的条件 暴雨一般发生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其时间尺度从几十分钟到十几小时,空间尺度从几千米到几百千米,而形成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又是处于天气尺度系统内,两者通常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上两类天气系统的集合称为降水系统。 降水系统中降水的形成和强度主要与6个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1)丰富的水汽分布和供应;(2)大气的上升运动;(3)层结稳定度和中尺度不稳定性;(4)风的垂直切变;(5)云的微物理过程;(6)地形。 (1)水汽分布和供应 为了使暴雨得以发生、发展和维持,必须有丰富的水汽供应,计算表明仅仅依靠降水区气柱内所含的水分是不够的,即使气柱中所含的水汽全部降下也只能达到50~70mm的降水量。但是暴雨的降水量,尤其是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的降水率十分强,每小时可达100mm,因而必须有外界水汽向暴雨区迅速地集中和不断地供应。对于持久性的暴雨,要求水汽有源源不断的输送,以补充暴雨发生不断耗损的水汽量,这种水汽输送,需要特别有效的机制能在较短时间内在更大范围内为暴雨区收集所必需的水汽量。

雷电的产生与危害方式

雷电产生与危害方式 1 背景 雷电是自然界中极为普遍而又蔚为壮观的声、光、电现象,这不仅是由于它那特有的划破长空的耀眼闪电和震耳欲聋的霹雳声,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给人类生存和生产活动带来巨大影响。雷电促成的有机物合成可能对地球的生命形成起到过一定的作用,雷电引起的森林火灾可能启发了远古人类对火的发现和利用。在现代生活中,雷电仍然对人畜的生命安全有所威胁,对航空,通讯,电力,建筑等国防和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造成重大的危险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雷电灾害出现新特点。随着通讯信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使雷害对象发生了转移,从对建筑物本身的损害转移到对室内网络设备、电子设备等信息设备的损害,随之防雷对象和防雷重点也由强电向弱电转移。 2 雷电现象 能够产生雷电的云,称之为雷雨云,通常又称雷暴。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首先揭开了“雷暴”的本质,认为它实际上是一种大气电现象,此后人们对雷电活动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为了说明雷电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和机理,提出过许多的起电机制,从微观的物理过程到宏观的大气物理对雷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电荷产生、电荷分离、电荷聚焦、雷云电场生成等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测,力图对雷电的形成和发展机理进行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起电机制有Elster和Geitel的感应起电机制、Brook的温差起电机制、Lenard的破碎起电机制、Workman和Reynolds的融化、冻结起电机制。 图1 感应起电机理

与起电一样,雷暴云的放电也是一十分复杂的物理过程。当雷云中的电荷负值增加到一定数量时,使空气中的电场强度增加,达到使空气足以电离,产生游离态离子时,就产生了雷云的放电。按照闪电的外观形状,可将其分为:线状闪电、带状闪电、片状闪电、连珠闪电和球状闪电等,其中以线状闪电最为常见。按闪电发生的空间位置可将其分为:云内闪电、云际闪电、云地闪电等。云地闪电简称地闪,俗称落地雷,其走向多垂直于地面,危害大,是防雷设计应该注意的重点。云闪定义为所有没有到达地面的闪电放电,它的危害主要体现在雷击电磁脉冲。 通常,地闪放电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过程:预击穿过程(Preliminary breakdown process)、梯级先导(stepped leader)、回击(return stroke)等。预击穿过程是在地闪通道伸延出云底之前发生于云内的弱电离过程和放电过程。其持续时间从几毫秒到几百毫秒不等,典型值为几十毫秒。梯级先导是地闪放电的初始阶段,它为回击过程开辟通道,是地闪中的主要物理过程之一,闪电放电电流的路径是电阻最小的路径。在地闪的对地放电过程中,先导与回击之间的过程被称为连接过程(attachment process)。回击过程是地闪中对地面输送大量电荷因而产生大电流和强电磁辐射的阶段。回击常常形成很大的电流,发出很强的光,并形成光柱。所以回击常被称为主放电或主闪击。回击的推进速度比先导要快得多,平均约为,变化范围为s cm /1059×()s cm /102~102109××。回击通道的直径为,平均为几厘米,峰值电流可达以上。电流很大,通道的温度迅速升高,可达数量级,空气骤然膨胀因而产生了雷声。 ()cm 23~1.0A 410K 410 云电荷分布 t = 0 预击穿过程 t = 1.00ms 梯级先 导t = 1.10ms t = 1.15ms t = 1.20ms t = 19.00ms t = 20.00ms t = 20.10ms t = 20.15ms t = 20.20ms 图2 一次负地闪所包含的各种物理过程随时间的发展示意图

雨的形成过程

雨的形成过程 雨是哪里来的?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溏兮生烟”,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 《梦游天姥吟留別[‘诗中描写云雨关系的著名语句。1000多年前,从未涉足过气象领域的李白,通过他直观朴素的现察,码然写出丫 水生云、云生雨的真谛。 我们已经知道,云是由大量漂浮在空中的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 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它们的个头很小,大多数直杼述不到1 毫米的 1好,至少需要100万个石滴微粒,才能制造一滴雨。 我们还知道云的形成需要凝结核,其实雨的形成也是-样,必须 以凝结核为中心,水汽在上面小断凝结增长。只不过幽滴的形成有 时候直接以云滴微粒为凝结核广。水汽在5滴或者小冰晶或者其他 凝铅核 I:凝结,乂由于云内丨二升气流的作用,云滴间不间的粒 子相丌碰掩,合并,大水滴不断“吃掉”小水滴,使得体积越来越大,其重力足以克服上升气流的I力时,就会「降到地面形成雨。 其实我们在初中,高中做化学实验的时候,可能经常经历自己“造雨”噢。 当我们将烧杯里加水放在酒精灯下加热时,如果用一块玻璃盖 片将烧杯盖住,等杯中水沸腾后,首先观察到杯中会出现云雾4夫;过一会儿,会观察到玻璃盖片底有小水点聚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再过一会儿,便有“雨滴”不断落下来。这就是因为加热使得 杯内水汽饱合,凝结形成水滴,并最终落下来。 好,我们现在冋钊“火烧巧马懿”的谜案中来。今天我们从气 象学的观点来分析,这场大雨很可能是由葫芦谷的大火本身引起的。大火引发大雨?不要觉得奇怪,且肴详细分析。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决战发生在盛夏,魏蜀交兵处的渭水丨带当 时盛行东南风,给钥芦谷当地带来了大量潮湿的水汽。夏大太阳光 直射地面,地表增温极快,形成了上冷下热,上電下轻的不稳定状态。只要外界稍有一定的动力作用,水汽就会产生乖直运动,乖直 运动是最容易成云致雨的。这种情况下,诸葛亮采用火攻.将丁柴-- 起点燃,猛烈的熊熊大火,使谷内空气骤然受热,腾空而起,四周 的冷空气则迅速流人补充,而产生丫旺盛的对流,再加1:烟屯乂 给水汽提供了凝结核,以至于在短时问内二只就不断增厚,云滴不

描写夏天雷阵雨的作文300字

描写夏天雷阵雨的作文300字 【1】 夏天,滚烫的太阳照射着大地,人们都躲在自己的“小冰屋”里吹空调,几乎不敢走出房间,大街上的人,也所剩无几。小花小草已经被晒成了干,一阵热风吹来,他们更是奄奄一息了,知了已经在树上热的打起滚来,嘴里也不时发出“知了,知了”的惨叫声,叶子已卷成了一团,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碎卷饼。小狗的舌头滴下来的汗水已成了一条小溪!可是这也还是没有办法躲开这一天。 不一会儿,六月的雨像孙悟空的脸,说变就变,人们从远处望去,两朵乌云远道而来,四面八方的风都来搞事情了,小花小草已经被吹的东倒西歪,闪电就像一把锋利的剑刃从天而降,好像要把天开个缝,雷公公带着他珍藏已久的架子鼓搬了过来。 紧接着,豆大般的雨点儿从天上了下来,雨点就像淘气的小孩一样蹦来蹦去的,有的落在草地上,有的落在房顶上,还有的落在大树

上…… 人们收衣服的收衣服,关窗户的关窗户,人们开始变的忙碌起来,街头上的人都大步流星往家奔去。 豆大般的雨点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倾盆大雨,千军万马的雨点从天而降,白茫茫的一片就像是在下雪,而不是下雨,一滴滴“鲨鱼”就像是要去镇上捞一把来,然后重新招兵买马,就像是一群强盗一样。 过了一会儿,天变亮了,彩虹挂在天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大树换了件新衣,树叶不再是碎卷饼了,人们都打开了窗户,一阵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小朋友们都走出家门,草坪上只能听到孩子们的打闹声、嬉笑声、喊叫声…… 衣服回到了衣架,太阳从山下渐渐上升,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这就是六月的雷阵雨,只有那么几分钟,虽然只有几分钟,但也充满了快乐…… 【2】 我趴在床上,正在午睡呢,忽然觉得窗外面好像有什么声音,我

第8章答案_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第八章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一、概念题 (一)填空题 1.设计洪水 2. 流域中心点雨量与相应的流域面雨量之间的关系,设计面雨量 3.同频率 4.同频率法 5.从经验频率点据偏离频率曲线的程度、模比系数K、暴雨量级、重现期等分析判断 6.推求设计暴雨,推求设计净雨,推求设计洪水 7.邻站直接借用法,邻近各站平均值插补法,等值线图插补法,暴雨移植法,暴雨与洪水峰或量相关法 8.算术平均法 9.泰森多边形法 10.流域上雨量站分布均匀,即各雨量站面积权重相同 11.适线 12.暴雨定点定面关系,暴雨动点动面关系 13.实测大暴雨 14.水汽因子,动力因子 15.大,小 16.设计的前期影响雨量P a,p,降雨径流关系 17. W m折算法,扩展暴雨系列法,同频率法 18.在现代气候条件下,一个特定流域一定历时的理论最大降水量 19.可能最大暴雨产生的洪水 20.垂直地平面的空气柱中的全部水汽凝结后 21.在现代气候条件下,一个特定地区露点的理论最大值 22.饱和湿度 23.水汽条件,动力条件 24.水汽压,饱和差,比湿,露点 25.大,低

26.假湿绝热过程 27. 0.2/h 28. P W W P m m = ,P W W P m m m ηη= 29.历史最大露点加成法,露点频率计算法,露点移植法 30. 24℃ 31.(1)通过暴雨径流查算图表(或水文手册)查算统计历时的设计暴雨量,(2)通过暴雨公式将统计历时的设计雨量转化为任一历时的设计雨量 ㈡选择题 1.[c] 2.[c] 3.[a] 4.[b] 5. [a] 6. [d] 7. [d] 8. [c] 9. [b] 10.[d] 11.[c] 12.[a] 13.[b] 14.[b] 15.[b] 16.[d] 17.[b] 18.[d] 19.[d] 20.[c] 21.[d] 22.[b] 23.[a] 24.[b] 25.[b] 26.[c] 27.[a] 28.[c] 29. [b] ㈢判断题 1.[T ] 2.[F] 3.[F] 4.[F ] 5. [T ] 6. [F ] 7. [T] 8. [T] 9. [T] 10.[T] 11.[T] 12.[T] 13.[T] 14.[T] 15.[F] 16.[T] 17.[T] 18.[F ] 19.[T ] 20.[F] 21.[T] 22.[F] 23.[T] 24.[F ] 25.[T ] 26.[T] 27.[T] 28.[T] 29.[F] 30.[F ] (四)问答题 1、答: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最直接,精度也较高。但在以下几种情况,则必须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即:①设计流域实测流量资料不足或缺乏时;②人类活动破坏了洪水系列的一致性; ③要求多种方法,互相印证,合理选定;④PMP 和小流域设计洪水常用暴雨资料推求。 2、答: 洪水与暴雨同频率,即某一频率的暴雨,就产生某一频率的洪水。如百年一遇的暴雨,就产生百年一遇的洪水。 3、答: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步骤是:①暴雨选样;②推求设计暴雨;③推求设计净雨;④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 4、答:判断大暴雨资料是否属于特大值,一般可从经验频率点据偏离频率曲线的程度、模比系数K 的大小、暴雨量级在地区上是否很突出,以及论证暴雨的重现期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5、答:特大值处理的关键是确定重现期。由于历史暴雨无法直接考证,特大暴雨的重现期只能通

雨是如何形成的

雨是如何形成的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雨是如何形成的》的内容,具体内容:夏季是下雨下的最多的季节,那雨的形成相信很多人会好奇,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雨的形成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之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蒸... 夏季是下雨下的最多的季节,那雨的形成相信很多人会好奇,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雨的形成 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之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001~0、0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0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这些小水滴要变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 它主要依靠两个手段: 其一是凝结和凝华增大。 其二是依靠云滴的碰撞并增大。 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如果云体内的水汽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但有时云内的水气含量有限,在同一块云里,水汽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

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 如果云内出现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那么,这种凝结和凝华增大过程将大大加快。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 除了酸雨,有颜色的雨外,还有许多有趣的雨,比如蛙雨,铁雨,金雨,甚至钱雨。它们都是龙卷风的杰作。 雨的主要形式 雨通常以四种形式出现。 1、锋面雨(梅雨):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陆地的冷空气相遇,由于冷空气重,暖空气轻,暖湿气流被迫上升,遇冷凝结,形成一条很长很宽的降雨带,这就是锋面雨。 2、对流雨:夏季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局部地区暖湿空气急剧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雨,这就是对流雨,气象学上叫"雷阵雨",我们通常叫"爆天",另外,台风雨也是属于对流雨的一种。 3、地形雨: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遇到山脉,被迫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4、台风雨:热带洋面上的湿热空气大规模强烈地旋转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温迅速降低,水汽大量凝结成云雨,这就是台风雨。 雨的特点 好处

描写夏天雷雨的句子

描写夏天雷雨的句子 1、听得一阵闷雷,我条件反射地扭曲了一下脸,轰鸣声刚消退,紧接着又一道蓝色的闪电划破天空,映在白墙壁上。 2、抬头往天上看,只见滚滚乌云排山倒海地涌来,有如千万匹脱缰的野马,奋蹄扬鬃而来。忽然天空中划过了一道“之”字形的闪电,给万物披上了一层银辉;紧接着一声炸雷进了我的耳朵,让人胆战心惊。而后,暴雨像天河决了口似的铺天盖地而来,好像要把这里吞没掉。 3、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乱哄哄的摇摆,地上的花草却笑得浑身抖动。突然哗哗下起了倾盆大雨,雷越打越响,雨越下越大,地上的积水越来越多。路上的水一会儿漫过人的脚底,它们汇集在一起象一条条小溪水流入地下。 4、天空中,乌云翻滚着,奔腾着,从四面八方漫过来,整垛整垛地堆积,越来越密,像千军万马直先向屋顶压了下来。远处的大山灰蒙蒙的,被天边的乌云压得喘不过气来了,被压得低低的天空,仿佛预示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 5、听,像安塞腰鼓般磅礴的鼓点,雨点纷纷打击在浑厚的大地上。打得树儿、花儿摇摇欲倒;打得地面泛起一层白雾,朦朦胧胧,却有一种雄壮的美。天上的雷,像是战斗的号角,号召士兵从天上突击;地上的土,像是健壮的黄龙,在雨点的敲打下翻腾着。这是一种奇绝壮绝的美。

6、噼劈啪啪!叮叮当当!铜钱大的雨点饶有节奏地打在玻璃窗和铁瓦上。“喀嚓!”又一个大炸雷!好象炸裂了天河,瓢泼大雨哗哗地下起来。一道道电光划过,树枝在风雨中发狂的摇摆。房顶腾起一团团白雾,房檐的水流像高山瀑布般泄下来。 7、天上的乌云越来越低,越来越暗。一会,刮起了阵阵狂风,狂风把树吹来摇来摇去,一道道闪电划过万里长空,一阵阵雷声“轰隆隆”,飘泼似的大雨“哗哗哗”从天而降。就这样,一场雷雨降临大地,滋润着大地上的万物。 8、瓢泼大雨从天空倾泻下来。远处的天空出现一道道闪电,犹如银河从天而降。轰轰轰……一阵巨大的雷声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与闪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快乐的交响曲。雨,打在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银色的小水花,如烟如雾地笼罩着一切。豌豆般大的雨点打在玻璃上,发出一阵阵叭叭叭的声音,多么刺耳呐! 9、天色越来越暗了。乌云像赶集似的一个劲地压向低空。云越来越厚,天也显得越来越低,一时间,天昏了,地暗了。一片可怕的黑暗像贪婪的恶魔一样企图把整个世界吞下掉。 10、俗话说“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一下子就变得陰沉沉的,乌云布满了整个天空,风也吹起来了,吹着树叶沙沙作响。不远处传来几声雷响,仿佛正告诉人们要下雷雨啦! 11、天空就像突然裂开了一道口子,豆大的雨点从里面倾泻而出,先是噼里啪啦乱成一团,接着就整齐划一的倾泻下来。不多时,地面便

雷电的形成与危害

雷电是由雷云(带电的云层)对地面建筑物及大地的自然放电引起的。在天气闷热潮湿的时候,地面上的水受热变为蒸汽,并且随地面的受热空气而上升,在空中与冷空气相遇,使上升的水蒸汽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积云。云中水滴受强烈气流吹袭,分裂为一些小水滴和大水滴,较大的水滴带正电荷,小水滴带负电荷。细微的水滴随风聚集形成了带负电的雷云;带正电的较大水滴常常向地面降落而形成雨,或悬浮在空中。由于静电感应,带负电的雷云,在大地表面感应有正电荷。这样雷云与大地间形成了一个大的电容器。当电场强度很大,超过大气的击穿强度时,即发生了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就是一般所说的雷击 雷电的形成 雷电是云内、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夏季的午后,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密度降低,产生上升运动,在上升过程中水汽不断冷却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粒子,形成云团,而上层空气密度相对较大,产生下沉运动,这样的上下运动形成对流。在对流过程中,云中的小水滴和冰晶粒子发生碰撞,吸附空气中游离的正离子或负离子,这样水滴和冰晶就分别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一般情况下,正电荷在云的上层,负电荷在云的底层,这些正负电荷聚集到一定的量,就会产生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这就是雷电的形成过程。雷电电荷在放电过程中,产生很强的雷电电流,雷电电流将空气击穿,形成一个放电通道,出现的火光就是闪电。在放电通道中空气突然加热,体积膨胀形成爆炸的冲击波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雷电的危害雷电的危害雷电的危害雷电就是巨大的电火花。雷电流总是选择距离最近、最易导电的路径向大地泄放,凡是空气中导电微粒较多、地面上高耸物体、地面与地下的电阻率较小的地段容易落雷。一般说来,地面导电性能好,有突出的高大物体等,都易遭受雷击。例如导电性能好的金属矿物质条件就比一般地质条件更易遭雷击;湿土的雷击机会就比干土、沙地和岩石地面要多;水面比旱地易遭雷击;高楼、烟囱这些突出建筑物就比平地易遭雷击;山地也比谷地易遭雷击。直接被雷电击中会受伤害,但有时,即使未被雷电直接击中,由于离雷击点很近也会造成事故。这是因为强大的雷电电流向地里泄放时,由于地电阻的存在,使近雷击点处的电压值要比远离雷击点处的电压值大得多。因此,人若两脚分开站立,一脚离雷击点近,另一脚离雷击点远,就产生一定的电位差,这就是常说的“跨步电压”。一部分雷电电流由于“跨步电压”而流过人体,同样会造成伤害。雷电灾害的严重性表现在它具有巨大的破坏性上。它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雷电灾害波及面广,人类社会活动、农业、林业、牧业、建筑、电力、通信、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石油化工、金融证券等各行各业,几乎无所不及。 雷电的危害一般分为两类雷电的危害一般分为两类雷电的危害一般分为两类雷电的危害一般分为两类:::: 雷直接击在建筑物上发生热效应和电动力作用; 雷电二次作用,即雷电流产生静电和电磁感应。 雷电的具体危害表现如下::::1、雷电流高压效应会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如此巨大的电压瞬间冲击电气设备,足以击穿绝缘使设备发生短路,导致燃烧、爆炸等直接灾害。2、雷电流高热效应会放出几十至上千安的强大电流,并产生大量热能,在雷击点的热量会很高,可导致金属熔化,引发火灾和爆炸。3、雷电流机械效应主要表现为被雷击物体发生爆炸、扭曲、崩溃、撕裂等现象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4、雷电流静电感应可使被击物导体感生出与雷电性质相反的大量电荷,当雷电消失来不及流散时,即会产生很高电压发生放电现象从而导致火灾。5、雷电流电磁感应在雷击点周围产生强大交变电磁场,感生出的电流可引起变电器局部过热而导致火灾。6、雷电波的侵入和防雷装

城市街道暴雨洪水的成因浅析与预警

城市街道暴雨洪水的成因浅析与预警 周国良黄昌兴周建刚 (水利部水文局、广东省水文局江门分局) 摘要:作者以近年媒体报道的几次重大的城市雨涝为线索,简要分析了形成雨涝的水文气象成因,表明人类不当活动是致灾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减灾建议。 1 引言 近年,我国城市街道的暴雨洪水或严重积水事件频繁发生,且似乎呈日益增多的趋势,造成的灾害影响极为惊人,如2004年7月10~13日,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个特大型城市相继发生严重城区暴雨积水,2007年7月中旬,重庆和济南两城市发生城区严重暴雨洪水或积水,其中济南仅2h的特大暴雨,就造成20余人死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这些事件增多,既有气候变化因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也有城市自身的水文气象因素,包括密集的人类生活影响和不当的城市建设因素。本文将浅要分析城市自身暴雨洪涝形成的水文气象因素,并提出可能的减灾措施建议。 2 街道积水的水文气象因素浅析 众所周知,城市是高密集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集群的构建体,也是高密度人类生活区。城市形成的热岛效应,使夏季大气对流活动在城区附近得以加强,大大增加了局部大暴雨发生的机率。在我国,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这一效应越来越明显,比西方国家更为突出[5]。关于城市的影响,在Google网站的遥感图中,能非常直观和明显地看到城区与非城区的差异了。 城市街道暴雨积水或洪水的雨强有多大呢?由于降水空间分布的高度不均匀性,观测难度也大,收集完整的资料也很困难。作者借助新闻媒体披露的不完全信息,将近4年有较大影响的几次典型的暴雨资料,整理列于表1。 表1 我国近年城市典型暴雨降雨量(mm) 发生城市及地区发生时间主要降雨历时(h) 对应雨量折合1h雨强备注 济南市区2007.7.18 1 151 151 2h雨量168 重庆沙坪坝2007.7.17 1 56 56 日雨量262.8 北京北三环2007.8.6 1.5 91 61 北京玉渊潭2004.7.10 2 105 53 1h雨量60 上海市区2004.7.12 1 20 20 静安2h雨量26 广州五山2004.7.13 2 62 31 一般的城市暴雨,历时大多在2h以内,即足以构成重大影响。从发生时间看,绝大部分发生在7月份,表1中实例几乎都在7月中旬;最大1h雨强多在30mm以上,其中济南1h雨量竟高达151mm。实际上,昆明暴雨特性实例分析表明,24h的暴雨量,其中46~71%即集中于1h内[4]。 除了气象的热岛效应之外,城市水文因素更为重要。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和快速扩展,显著改变了原有的下垫面,使得不透水层面比例增长,绝对面积增长更快[1][6]。 图1为我国一典型城市街区示意图,其中A为房屋。1980s前不仅房屋相对稀疏,且房屋周边的B区多为草地或裸地,房屋上的雨水落地后,也在B区渗入泥土,部分再经土壤流入河道,补充径流,这样仅C区为不透水面。近10余年,B区大规模改造为不透水的水泥面,即使有些细小的缝隙,对于较强的夏季暴雨,基本是全部形成城市街区径流,即产汇流面积显著扩大,不透水面包括A、B、C这3个区。假定不透水面以前约占整个城区面积

描写夏天雷雨的作文一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乱哄哄的摇摆,地上的花草却笑得浑身抖动。突然哗哗下起了倾盆大雨,雷越打越响,雨越下越大,地上的积水越来越多。路上的水一会儿漫过人的脚底,它们汇集在一起象一条条小溪水流入地下。慢慢的雨停了,打开窗户清醒的空气迎面扑来,真舒服!霎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绚丽多彩的彩虹,真美啊。 描写夏天雷雨的作文二:雷雨(355字) 空气好像凝固了似的,一点风也没有,简直令人透不过气来。天忽然黑了下来,我不停地挥着扇子。我不由自主地抬起头仰望着天空,指望着老天爷刮点凉风,但只出现了一堆乌云,看上去纹丝不动。白天不知道躲到哪里的蚊子也开始叫着。 这时,从远处传来一阵雷声。门前的几棵小树微微地摇晃起来,发出“沙沙”声,啊!刮风了,北风“呼呼”地吹,我不禁精神一振。突然,“轰隆隆”的一声巨响,一条雪亮的闪电划过天空。黄豆大的雨点不断地从天空“啪啪”地落下来。落在屋檐上的水柱“哗哗”地流下来。汽车“笛笛”声、摩托车“嘟嘟”声、自行车“丁零”声和那“啪啪”的雨声奏响了大自然的交响曲。 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了五颜六色的彩虹,快乐的小朋友也出来玩了。天空就像被清洗过的一样,湛蓝湛蓝的。习习的凉风,拂面而来,使人顿时心旷神怡。 夏夜,多美的雷雨后的夏夜。 描写夏天雷雨的作文三:夏天的雷雨(435字) 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一眨眼的功夫,就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整个天空顿时黑了下来,好似“世界末日”一般。突然,一道闪电划过天空,映亮了半边天。紧接着,一声好似狮吼的“轰”响,豆粒大的雨点“啪啪啪”地落了下来。 雨越下越大,下水道都来不及排水了,路边形成了一条“小溪”,调皮的雨滴争先恐后地跳进“小溪”里,只听“叮叮咚咚”的声音,水面就泛起了一个个“小水泡”。植物更是高兴,玉米张开了她那只大嘴巴,尽情地痛饮香甜的雨水,花儿则低着头,让雨水冲刷她那苗条的腰身······ 站在窗前,放眼望去,雨水落在房顶上,产生了屡屡白烟,那白烟像一条白腰带缠绕在屋顶上,仿佛人间仙境。雨珠顺着屋檐往下流,当雨珠像断了线的珠珠滴落下来的时候,远远看去好像“水帘”一般。 突如其来的雷雨给外出办事的行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很多人来不及躲雨差点就变成“落汤鸡”了。而农民伯伯就笑开了花,因为“久旱逢甘露”,农作物则是抓住机会狠狠地饱餐了一顿。这场雷雨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雷电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雷电是大自然中最壮观的自然现象之一,它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具有巨大的能量及破坏力。其电压可高达几十万伏甚至数百万伏,瞬时电流可高达数十万安培,放电时温度高达30000℃。世界各地每年遭受雷击而造成破坏的重大事故不计其数,仅我国每年就有数万人遭受雷击伤亡。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防雷知识,采取切实可行的防雷措施,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雷电事 故的发生。 雷电的主要危害 根据雷电产生的危害特点,它的破坏作用主要是雷电流引起的。通常雷电以三种形式出现,即直接雷击、感应雷击和雷电波。一般人所说的雷击是由直接雷造成的,由于它瞬间放出的电流相当大,产生的高温高压引起爆炸、火灾和建筑物倒塌,造成人畜伤亡事故。1998年6月30日南京市栖霞区一农民受雷击身亡;次日江苏大丰滩涂的雷击事故中2人死亡、7人受伤;7月10日贵州省威宁县云贵乡50多名农民在临街新建的砖房中避雨时遭受雷击,造成14人当场死亡、42人受伤的惨剧;这几起雷击事故都是因直接雷造成的。 感应雷的主要危害是由电流沿着金属导线或导体形成雷电冲击波,并进入建筑物内造成用户的仪器设备或家用电器的损坏,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火灾等重大雷击事故。在雷击事故中90%是感应雷造成的,例如,十年前震惊中外的山东黄岛油库大火就是由感应雷引起的。随着现代化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在电子设备、供电设备、通信广播、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传输 等领域都是感应雷的主要袭击对象。 雷电波是由于雷击而在架空线路或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线路或管道的两个方面迅速传播,其传播速度为300m/us(在电缆中为150m/us),若侵入建筑内可造成配电装置和电气线路绝缘层击穿产生短路或使建筑物的易燃易爆物品燃烧和爆炸。1994年5月广州市《南方日报》社近百台微机被雷击毁就是因为雷电波侵入所致。 造成雷电击事频繁发生的原因,除了不可抵御的自然现象外,人们的防知识缺乏、防雷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有的人认为避雷针是万能的灵丹妙药,有了它就会任凭电闪雷鸣而安然无恙,有的单位舍不得花这笔钱来搞防雷工程,有的单位即使安装了避雷设施,但安置不规范或长期得不到维护、保养,成了引雷入室的祸根;雷雨期间,野外作业及行走不能及时地离开所处环境的最高点;有人甚至跑到大树下、屋檐下躲雨,室内人员甚至打开门窗观赏雨景或收看电视、打电话,对家用电器电源插头不及时拨掉,从而导致雷电击伤亡悲剧频发。 预防雷击事故的措施 为了避免或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保证人畜及建筑物的安全,对建筑物而言,首先把好建筑设计第一关,按建筑物的功能综合考虑防雷避雷设施,特别要考虑清理到室外附加在屋顶上的霓虹灯、广告牌、金属旗杆、微波塔及共用天线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其次把好施工质量检查监督及竣工关,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验收建筑物的避雷设施。对共用天线、居民住宅楼的总电源、电子计算机网络用户以及架空电话线用户等应加装专用避雷器,并在每年雷雨季节到来之前,对 这些避雷装置进行一次安全性能检测维修。 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首先要多了解防雷知识,增强防雷意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雷电击伤人。其次,要用自已已掌握到的防雷知识,宣传教育身边的人;雷雨期内,在野外行走时,要尽量离开所处环境的最高点,跑到低洼处或干脆趴下,不要在大树、电线杆、高架铁塔、烟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