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1)如图1,在Rt△ABC 中,AB AC

=,D、E是斜边BC上两动点,且

∠DAE=45°,将△ABE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AFC,连接DF .

(1)试说明:△AED≌△AFD;

(2)当BE=3,CE=9时,求∠BCF的度数和DE 的长;

(3)如图2,△ABC和△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DAE=90°,D 是斜边BC所在直线上一点,BD=3,BC=8,求DE2的长.

【答案】(1)略(2)∠BCF=90° DE=5 (3)34或130

【解析】

试题分析:()1由ABE AFC

≌,得到AE AF

=,BAE CAF

∠=∠,

45,

EAD

∠=45,

BAE CAD

∴∠+∠=45,

CAF CAD

∴∠+∠=即

45.

DAF

∠=EAD DAF

∠=∠,从而得到.

AED AFD

()2由△AED AFD

≌得到ED FD

=,再证明90

DCF

∠=?,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

()3过点A 作AH BC

⊥于H,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

1

4.

2

AH BH BC

===

1

DH BH BD

=-=或7,

DH BH BD

=+=求出AD的长,即可求得2

DE.

试题解析:()1ABE AFC

≌,

AE AF

=,BAE CAF

∠=∠,

45,

EAD

∠=90,

BAC

∠=

45,

BAE CAD

∴∠+∠=

45,

CAF CAD

∴∠+∠=

即45.

DAF

∠=

在AED和AFD中,{

AF AE

EAF DAE

AD AD,

=

∠=∠

=

.

AED AFD

∴≌

()2AED AFD

≌,

ED FD

∴=,

,90.AB AC BAC =∠=?

45B ACB ∴∠=∠=?, 45ACF ,

∠=? 90.BCF ∴∠=?

设.DE x =

,9.DF DE x CD x ===- 3.FC BE ==

222,FC DC DF +=

()2

2239.x x ∴+-=

解得: 5.x = 故 5.DE =

()3过点A 作AH BC ⊥于H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

1

4.2

AH BH BC ==

= 1DH BH BD =-=或7,DH BH BD =+= 22217AD AH DH =+=或65. 22234DE AD ==或130.

点睛:D 是斜边BC 所在直线上一点,注意分类讨论.

2.如图1,在ABC ?中,ACB ∠是直角,60B ∠=?,AD 、CE 分别是BAC ∠、BCA ∠的平分线,AD 、CE 相交于点F .

(1)求出AFC ∠的度数;

(2)判断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提示:在AC上截取CG CD

=,连接FG.)

(3)如图2,在△ABC

?中,如果ACB

∠不是直角,而(1)中的其它条件不变,试判断线段AE、CD与A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AFC=120°;(2)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为:DF=EF.理由见解析;(3)AC=AE+CD.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只要求出∠FAC,∠ACF即可解决问题;

(2)根据在图2的 AC上截取CG=CD,证得△CFG≌△CFD (SAS),得出DF= GF;再根据ASA 证明△AFG≌△AFE,得EF=FG,故得出EF=FD;

(3)根据(2) 的证明方法,在图3的AC上截取AG=AE,证得△EAF≌△GAF (SAS)得出

∠EFA=∠GFA;再根据ASA证明△FDC≌△FGC,得CD=CG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1)解:∵∠ACB=90°,∠B=60°,

∴∠BAC=90°﹣60°=30°,

∵AD、CE分别是∠BAC、∠BCA的平分线,

∴∠FAC=15°,∠FCA=45°,

∴∠AFC=180°﹣(∠FAC+∠ACF)=120°

(2)解: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为:DF=EF.

理由:如图2,在AC上截取CG=CD,

∵CE是∠BCA的平分线,

∴∠DCF=∠GCF,

在△CFG和△CFD中,

CG CD

DCF GCF

CF CF

=

?

?

∠=∠

?

?=

?

∴△CFG≌△CFD(SAS),

∴DF=GF.∠CFD=∠CFG

由(1)∠AFC=120°得,

∴∠CFD=∠CFG=∠AFE=60°,

∴∠AFG=60°,

又∵∠AFE=∠CFD=60°,

∴∠AFE=∠AFG,

在△AFG和△AFE中,

AFE AFG

AF AF

EAF GAF

∠=∠

?

?

=

?

?∠=∠

?

∴△AFG≌△AFE(ASA),

∴EF=GF,

∴DF=EF;

(3)结论:AC=AE+CD.

理由:如图3,在AC上截取AG=AE,

同(2)可得,△EAF≌△GAF(SAS),

∴∠EFA=∠GFA,AG=AE

∵∠BAC+∠BCA=180°-∠B=180°-60°=120°

∴∠AFC=180°﹣(∠FAC+∠FCA)=180°-

1

2

(∠BAC+∠BCA)=180°-

1

2

×120°=120°,

∴∠EFA=∠GFA=180°﹣120°=60°=∠DFC,

∴∠CFG=∠CFD=60°,

同(2)可得,△FDC≌△FGC(ASA),

∴CD=CG,

∴AC=AG+CG=AE+C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判定条件,要注意三角形间的公共边和公共角,必要时添加适当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3.如图(1),AB=4cm,AC⊥AB,BD⊥AB,AC=BD=3cm,点P在线段AB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D上由点B向点D运动,他们的运动时间为

t(s).

(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当t=1时,△ACP与△BPQ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2)判断此时线段PC和线段PQ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将图(1)中的“AC⊥AB,BD⊥AB”改为“∠CAB=∠DBA=60°”,其他条件不变,设点Q的运动速度为x cm/s,是否存在实数x,使得△ACP与△BPQ全等?若存在,求出相应的x、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ACP≌△BPQ,理由见解析;

(2)PC=PQ且PC⊥PQ,理由见解析;

(3)存在;

1

1

t

x

=

?

?

=

?

2

3

2

t

x

=

?

?

?

=

??

【解析】

【分析】

(1)利用SAS证得△ACP≌△BPQ;

(2)由(1)得出PC=PQ,∠ACP=∠BPQ,进一步得出∠APC+∠BPQ=∠APC+∠ACP=90°得出结论即可;

(3)分两种情况:①AC=BP,AP=BQ,②AC=BQ,AP=BP,建立方程组求得答案即可.【详解】

解:(1)如图(1),△ACP≌△BPQ,理由如下:

当t=1时,AP=BQ=1,

∴BP=AC=3,

又∵∠A=∠B=90°,

在△ACP和△BPQ中,

AP BQ

A B

AC BP

=

?

?

∠=∠

?

?=

?

∴△ACP≌△BPQ(SAS).

(2)PC=PQ且PC⊥PQ,理由如下:

由(1)可知△ACP≌△BPQ

∴PC=PQ,∠ACP=∠BPQ,

∴∠APC+∠BPQ=∠APC+∠ACP=90°.

∴∠CPQ=90°,

∴PC⊥PQ.

(3)如图(2),分两种情况讨论:

当AC=BP,AP=BQ时,△ACP≌△BPQ,则

34t

t xt

=-

?

?

=

?

解得

1

1

t

x

=

?

?

=

?

当AC=BQ,AP=BP时,△ACP≌△BQP,则,

3

4

xt

t t

=

?

?

=-

?

解得

2

3

2

t

x

=

?

?

?

=

??

综上所述,存在

1

1

t

x

=

?

?

=

?

2

3

2

t

x

=

?

?

?

=

??

使得△ACP与△BPQ全等.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能熟练进行全等的分析判断以及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是解题关键.

4.(1)如图(a)所示点D是等边ABC边BA上一动点(点D与点B不重合),连接DC,以DC为边在BC上方作等边DCF,连接AF.你能发现线段AF与BD之间的数量关

系吗?并证明.

(2)如图(b )所示当动点D 运动至等边ABC 边BA 的延长线上时,其他作法与(1)相同,猜想AF 与BD 在(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直接写出结论)

(3)①如图(c )所示,当动点D 在等边ABC 边BA 上运动时(点D 与点B 不重合),连接DC ,以DC 为边在BC 上方、下方分别作等边DCF 和等边DCF ',连接AF 、

BF ',探究AF 、BF '与AB 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

②如图(d )所示,当动点D 在等边ABC 边BA 的延长线上运动时,其他作法与(3)①

相同,①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新的结论?并证明.

【答案】(1)AF=BD ,理由见解析;(2)AF=BD ,成立;(3)①AF BF AB '+=,证明见解析;②①中的结论不成立新的结论是AF AB BF '=+,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内角都相等的性质,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可证得BCD ACF △≌△,然后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知AF BD = .

(2)通过证明BCD ACF △≌△,即可证明AF BD =.

(3)①'AF BF AB += ,利用全等三角形BCD ACF △≌△的对应边BD AF = ,同理

'BCF ACD △≌△ ,则'BF AD = ,所以'AF BF AB +=;

②①中的结论不成立,新的结论是'AF AB BF =+ ,通过证明BCF ACD △≌△,则

'BF A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再结合(2)中的结论即可证得'AF AB BF =+ . 【详解】

(1)AF BD = 证明如下:ABC 是等边三角形,

BC AC ∴=,60BCA ?∠=.

同理可得:DC CF =,60DCF ?∠=.

BCA DCA DCF DCA ∴∠-∠=∠-∠. 即BCD ACF ∠=∠. BCD ACF ∴△≌△. AF BD ∴=.

(2)证明过程同(1),证得BCD ACF △≌△,则AF B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所以当动点D 运动至等边△ABC 边BA 的延长线上时,其他作法与(1)相同,

AF BD =依然成立. (3)①AF BF AB '+=

证明:由(1)知,BCD ACF △≌△.

BD AF ∴=.

同理BCF ACD '△≌△.

BF AD '∴=.

AF BF BD AD AB '∴+=+=.

②①中的结论不成立新的结论是AF AB BF '=+; BC AC =,BCF ACD '∠=∠,F C DC '=,

BCF ACD '∴△≌△. BF AD '∴=.

又由(2)知,AF BD =.

AF BD AB AD AB BF '∴==+=+. 即AF AB BF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综合问题,掌握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内角都相等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5.综合与实践:

我们知道“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但是,乐乐发现: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时,它们会全等. (1)请你用所学知识判断乐乐说法的正确性.

如图,已知ABC ?、111A B C ?均为锐角三角形,且11AB A B =,11BC B C =,1C C ∠=∠. 求证:111ABC A B C ??≌.

(2)除乐乐的发现之外,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______时,它们也会全等. 【答案】(1)见解析;(2)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解析】 【分析】

(1)过B 作BD ⊥AC 于D ,过B 1作B 1D 1⊥B 1C 1于D 1,得出

∠BDA=∠B 1D 1A 1=∠BDC=∠B 1D 1C 1=90°,根据SAS 证△BDC ≌△B 1D 1C 1,推出BD=B 1D 1,根据HL 证Rt △BDA ≌Rt △B 1D 1A 1,推出∠A=∠A 1,根据AAS 推出

△ABC ≌△A 1B 1C 1即可.

(2)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时,直接利用HL 即可证明;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钝角三角形时,与(1)同理可证. 【详解】

(1)证明:过点B 作BD AC ⊥于D ,过1B 作1111B D A C ⊥于1D ,

则11111190BDA B D A BDC B D C ∠=∠=∠=∠=?. 在BDC ?和111B D C ?中,

1C C ∠=∠,111BDC B D C ∠=∠,11BC B C =,

∴111BDC B D C ??≌, ∴11BD B D =.

在Rt BDA ?和111Rt B D A ?中,

11AB A B =,11BD B D =,

∴111Rt Rt (HL)BDA B D A ??≌, ∴1A A ∠=∠.

在ABC ?和111A B C ?中,

1C C ∠=∠,1A A ∠=∠,11AB A B =,

∴111(AAS)ABC A B C ??≌.

(2)如图,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时,

∵11AB A B =,11BC B C =,190C C ∠==∠?. ∴Rt ABC ?≌111Rt A B C ?(HL );

∴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时,它们也会全等;

如图,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钝角三角形时,作BD ⊥AC ,1111B D A C ⊥,

与(1)同理,利用AAS 先证明111BDC B D C ??≌,得到11BD B D =, 再利用HL 证明111Rt Rt BDA B D A ??≌,得到1A A ∠=∠, 再利用AAS 证明111ABC A B C ??≌;

∴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钝角三角形时,它们也会全等; 故答案为: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二、八年级数学 轴对称解答题压轴题(难)

6.数学课上,同学们探究下面命题的正确性,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我们称之为黄金三角形,“黄金三角形“具有一种特性,即经过它某一顶点的一条直线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为此,请你,解答问题:

(1)已知如图1:黄金三角形△ABC 中,∠A=36°,直线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求证:△ABD 和△DBC 都是等腰三角形;

(2)如图,在△ABC 中,AB=AC ,∠A=36°,请你设计三种不同的方法,将△ABC 分割成三个等腰三角形,不要求写出画法,不要求证明,但是要标出所分得的每个三角形的各内角的度数.

(3)已知一个三角形可以被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若原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6°,求原三角形的最大内角的所有可能值.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最大角的可能值为72°,90°,108°,126°,132°

【解析】

【分析】

(1)通过角度转换得到∠ABD=∠BAD,和∠BDC=72°=∠C,即可判断;

(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解答即可;

(3)设原△ABD中有一个角为36°,可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逐个讨论:①当分割的直线过顶点B时②当分割三角形的直线过点D时情况和过点B一样的,③当分割三角形的直线过点A时,在分别求出最大角的度数即可.

【详解】

解:(1)证明:∵∠ABC=(180-36)÷2=72;BD平分∠ABC,∠ABD=72÷2=36°,

∴∠ABD=∠BAD,

∴△ABD为等腰三角形,

∴∠BDC=72°=∠C,

∴△BCD为等腰三角形;

(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作出,如图所示:

(3)设原△ABD中有一个角为36°,可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逐个讨论:

①当分割的直线过顶点B时,

【1】:第一个等腰三角形ABC以A为顶点:则第二个等腰三角形BCD只可能以C为顶点

此时∠A=36°,∠D=36°,∠B=72+36=108°,最大角的值为108°;

【2】:第一个等腰三角形ABC以B为顶点:第二个等腰三角形BCD只可能以C为顶点

此时:∠A=36°,∠D=18°,∠B=108+18=126°,最大角的值为126°;

【3】第一个等腰三角形ABC以C为顶点:第二个等腰三角形BCD有三种情况△BCD以B为顶点:∠A=36°,∠D=72°,

∴∠ABD=72°,最大角的值为72°;

△BCD以C为顶点:∠A=36°,∠D=54°,

∴∠ABD=90°,最大角的值为90°;

△BCD以D为顶点:∠A=36°,∠D=36°

∴∠ABD=108°,最大角的值为108°;

②当分割三角形的直线过点D时情况和过点B一样的;

③当分割三角形的直线过点A时,

此时∠A=36°,∠D=12°,∠B=132°, 最大角的值为132°;

综上所述:最大角的可能值为72°,90°,108°,126°,132°. 【点睛】

本题是对三角形知识的综合考查,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角度转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难度较大,分类讨论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7.知识背景:我们在第十一章《三角形》中学习了三角形的边与角的性质,在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中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在第十三章《轴对称》中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在一些探究题中经常用以上知识转化角和边,进而解决问题. 问题:如图1,ABC 是等腰三角形,90BAC ∠=?,D 是BC 的中点,以AD 为腰作等腰ADE ,且满足90DAE ∠=?,连接CE 并延长交BA 的延长线于点F ,试探究BC 与

CF 之间的数量关系.

图1

发现:(1)BC 与CF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

探究:(2)如图2,当点D 是线段BC 上任意一点(除B 、C 外)时,其他条件不变,试猜想BC 与C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图2

拓展:(3)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在备用图中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BCF 的形状.

备用图

【答案】(1)BC CF =;(2)BC CF =,证明见解析;(3)画图见解析,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 【分析】

(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BC CF =;

(2)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D ACE SAS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等角对等边即可证明;

(3)作出图形,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易证()ABD ACE SAS ∴≌,进而根据角度的代换,得出结论. 【详解】

解:(1)BC CF =.

∵△ABC 是等腰三角形,且90BAC ∠=?,

AB AC ∴=,45B ACB ∠=∠=?. 90DAE ∠=?, DAE BAC ∴=∠∠,

DAE DAC BAC DAC ∴∠-∠=∠-∠, BAD CAE ∴∠=∠.

ADE 是以AD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AD AE ∴=.

在ABD △与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ABD ACE SAS ∴≌,

45ACE B ∴∠=∠=?. 45ACB =?∠,

90BCF ACB ACE ∴∠=∠+∠=?, 90B F ∴∠+∠=?, 45F ∴∠=?, B F ∴∠=∠, BC CF ∴=. (2)BC CF =. 证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且90BAC ∠=?, AB AC ∴=,45B ACB ∠=∠=?. 90DAE ∠=?, DAE BAC ∴=∠∠,

DAE DAC BAC DAC ∴∠-∠=∠-∠, BAD CAE ∴∠=∠.

ADE 是以AD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AD AE ∴=.

在ABD △与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ABD ACE SAS ∴≌,

45ACE B ∴∠=∠=?. 45ACB =?∠,

90BCF ACB ACE ∴∠=∠+∠=?,

90B F ∴∠+∠=?, 45F ∴∠=?, B F ∴∠=∠, BC CF ∴=.

(3)BC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提示:如图,

ABC 是等腰三角形,90BAC ∠=?, AB AC ∴=,45B ACB ∠=∠=?. 90DAE ∠=?, DAE BAC ∴=∠∠,

DAE DAC BAC DAC ∴∠+∠=∠+∠, BAD CAE ∴∠=∠.

ADE 是以AD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AD AE ∴=.

在ABD △与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ABD ACE SAS ∴≌,

45ACE B ∴∠=∠=?. 45ACB =?∠,

90BCF ACB ACE ∴∠=∠+∠=?, 90B BFC ∴∠+∠=?, 45BFC ∴∠=?, B BFC ∴∠=∠,

BCF ∴是等腰三角形, 90BCF ∠=?,

BC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点睛】

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熟练运用角度等量代换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8.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10AB AC BC ===厘米,M 、N 分别从点A 、点B 同时出发,沿三角形的边运动,已知点M 的速度是1厘米/秒的速度,点N 的速度是2厘米/秒,当点N 第一次到达B 点时,M 、N 同时停止运动.

(1)M 、N 同时运动几秒后,M 、N 两点重合? (2)M 、N 同时运动几秒后,可得等边三角形AMN ??

(3)M 、N 在BC 边上运动时,能否得到以MN 为底边的等腰AMN ?,如果存在,请求出此时M 、N 运动的时间?

【答案】(1)10;(2)点M 、N 运动

10

3

秒后,可得到等边三角形AMN ?;(3)当点M 、N 在BC 边上运动时,能得到以MN 为底边的等腰AMN ?,此时M 、N 运动的时间为40

3

秒. 【解析】 【分析】

(1)设点M 、N 运动x 秒后,M 、N 两点重合,1102x x ?+=;(2)设点M 、N 运动t 秒后,可得到等边三角形AMN ?,如图①,

1AM t t =?=,102AN AB BN t =-=-根据等边三角形性质得102t t =-;(3)如图

②,假设AMN ?是等腰三角形,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证ACB ?是等边三角形,再证

ACM ?≌ABN ?(AAS ),得CM BN =,设当点M 、N 在BC 边上运动时,M 、

N 运动的时间y 秒时,AMN ?是等腰三角形,故10CM y =-,302NB y =-,由CM NB =,得10302y y -=-;

【详解】

解:(1)设点M 、N 运动x 秒后,M 、N 两点重合,

1102x x ?+=

解得:10x =

(2)设点M 、N 运动t 秒后,可得到等边三角形AMN ?,如图①

1AM t t =?=,102AN AB BN t =-=-

∵三角形AMN ?是等边三角形 ∴102t t =- 解得103

t =

∴点M 、N 运动

10

3

秒后,可得到等边三角形AMN ?. (3)当点M 、N 在BC 边上运动时,可以得到以MN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

由(

1)知10秒时M 、N 两点重合,恰好在C 处, 如图②,假设AMN ?是等腰三角形, ∴AN AM =, ∴AMN ANM ∠=∠, ∴AMC ANB ∠=∠, ∵AB BC AC ==, ∴ACB ?是等边三角形, ∴C B ∠=∠, 在ACM ?和ABN ?中,

∵AC AB C B AMC ANB =??

∠=∠??∠=∠?

, ∴ACM ?≌ABN ?(AAS ), ∴CM BN =,

设当点M 、N 在BC 边上运动时,M 、N 运动的时间y 秒时,AMN ?是等腰三角形, ∴10CM y =-,302NB y =-,CM NB =,

10302y y -=-

解得:40

3y =

,故假设成立. ∴当点M 、N 在BC 边上运动时,能得到以MN 为底边的等腰AMN ?,此时M 、N 运动的时间为

40

3

秒.

【点睛】

考核知识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判定和性质.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把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是关键.

9.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 右侧作射线CP ,∠ACP =α(0°<α<60°),点A 关于射线CP 的对称点为点D ,BD 交CP 于点E ,连接AD ,AE .

(1)求∠DBC的大小(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

(2)在α(0°<α<60°)的变化过程中,∠AEB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请直接写出变化的范围;如果不发生变化,请直接写出∠AEB的大小;

(3)用等式表示线段AE,BD,C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答案】(1)∠DBC60α

=?-;(2)∠AEB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且∠AEB=60°;(3)BD=2AE+CE,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如图1,连接CD,由轴对称的性质可得AC=DC,∠DCP=∠ACP=α,由△ABC是等边三角形可得AC=BC,∠ACB=60°,进一步即得∠BCD=602α

?+,BC=DC,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结果;

(2)设AC、BD相交于点H,如图2,由轴对称的性质可证明△ACE≌△DCE,可得

∠CAE=∠CDE,进而得∠DBC=∠CAE,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可得∠AEB=∠BCA,即可作出判断;

(3)如图3,在BD上取一点M,使得CM=CE,先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出

∠BEC60

=?,进而得△CME是等边三角形,可得∠MCE=60°,ME=CE,然后利用角的和差关系可得∠BCM=∠DCE,再根据SAS证明△BCM≌△DCE,于是BM=DE,进一步即可得出线段AE,BD,CE之间的数量关系.

【详解】

解:(1)如图1,连接CD,∵点A关于射线CP的对称点为点D,∴AC=DC,

∠DCP=∠ACP=α,

∵△ABC是等边三角形,∴AC=BC,∠ACB=60°,

∴∠BCD=602α

?+,BC=DC,

∴∠DBC=∠BDC

()

180602

180

60

22

BCDα

α

?-?+

?-∠

===?-;

(2)∠AEB 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且∠AEB =60°.

理由:设AC 、BD 相交于点H ,如图2,∵点A 关于射线CP 的对称点为点D , ∴AC=DC ,AE=DE ,又∵CE=CE ,∴△ACE ≌△DCE (SSS ),∴∠CAE =∠CDE , ∵∠DBC =∠BDC ,∴∠DBC =∠CAE ,又∵∠BHC =∠AHE ,∴∠AEB =∠BCA =60°, 即∠AEB 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且∠AEB =60°;

(3)AE ,BD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BD =2AE +CE . 证明:如图3,在BD 上取一点M ,使得CM=CE , ∵∠BEC =∠BDC +∠DCE =6060αα?-+=?, ∴△CME 是等边三角形,∴∠MCE =60°,ME=CE ,

∴60260BCM BCD MCE DCE ααα∠=∠-∠-∠=?+-?-=, ∴∠BCM =∠DCE ,又∵BC=DC ,CM=CE , ∴△BCM ≌△DCE (SAS ),∴BM=DE , ∵AE=DE ,

∴BD=BM+ME+DE =2DE+ME =2AE+CE .

【点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