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第33卷第4期2011年4月

2011,33(4):626-633

Resources Science

Vol.33,No.4Apr.,

2011

https://www.doczj.com/doc/d71535801.html,

文章编号:1007-7588(2011)04-0626-08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彭佳雯,黄贤金,钟太洋,赵雲泰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要: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构建经济与能源碳排放脱钩

分析模型,探讨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趋势。分析表明:①全国层面上,1980年-2008年期间除2000年-2005年为扩张性负脱钩外,其余时期经济与能源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状态,脱钩程度随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控变化波动较大,与实现强脱钩还有一定差距,未来一定时期内弱脱钩发展趋势仍将持续;②地区层面上,2000年-2008年期间各省域主要表现为弱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两种状态,其中2000年-2005年全国有13个省份落在弱脱钩区域,2005年-2008年除青海省外的29个省份均落在弱脱钩区域;大部分地区后期较前期脱钩更为显著,并呈现出地区脱钩程度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③2000年-2005年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空间格局较为分散,脱钩显著区域大致分布在东部地区,脱钩程度区域差异较大;2005年-2008年脱钩显著区域呈现空间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区域差异明显缩小;④中间变量分析表明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地区层面上,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主要由经济与能源消费脱钩造成;我国总体碳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区域差异不明显,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与碳排放脱钩贡献有限。据此,未来脱钩发展措施重点方向为在进一步推广节能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发展碳减排技术,同时逐步改善能源结构。

关键词:经济增长;能源碳排放;脱钩分析;中国

1引言

长期观察和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及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不断加强对大气CO 2浓度的升高和全球气候变暖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及作用[1,2]。其中,经济活动特别是以化石燃料为主的传统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已经成为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3]。因此,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总体相互关系[4,5]如协整关系、因果关系、EKC 曲线关系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及其效应[6,7]两个方面。以上研究为基于碳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但现有研究大多侧重于探讨过去某一时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二者变量及其相关因素间的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控政策和措施以阻断这种关联性,即试图将二者从同步的耦合发展转变为非同步的耦

合破裂[8]。对于如何测度和评价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间联系的阻断效果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较为缺乏。

脱钩(decoupling )理论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提出的形容阻断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或环境污染之间联系的基本理论[9],以“脱钩”这一术语表示二者关系的阻断,即使得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或环境污染脱钩,实现二者脱钩发展。作为对人类活动(驱动力)与资源环境压力耦合破裂关系的衡量,脱钩分析成为近年来学术界新的热点领域。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对环境污染与经济[9]、交通运输与经济[10]、能源消费与经济[11]、耕地占用与经济[12]以及循环经济[13]、生态经济发展评价[14]等方面的脱钩研究。碳排放与经济脱钩方面,台湾学者李坚明等[15]对台湾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标进行了研究;庄贵阳[16]运用Tapio 脱钩指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不同时期的脱钩特征进行了分析;李忠民等[17]对山西工业部门

收稿日期:2010-12-13;修订日期:2011-01-04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土地利用规划的碳排放效应与调控研究”(编号:200811033)。作者简介:彭佳雯,女,广东揭西县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资源环境管理。E-mail:garmenlt@https://www.doczj.com/doc/d71535801.html, 通讯作者:黄贤金,E-mail:hxj369@https://www.doczj.com/doc/d71535801.html,

2011年4月

彭佳雯等: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https://www.doczj.com/doc/d71535801.html,

工业增加值与其能耗投入及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关系进行了脱钩分析,得出作为该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工业呈现GDP 与能耗投入及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扩张连结状态。总体而言,目前脱钩研究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应用脱钩理论进行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尤其在探讨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方面的研究还很不足。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脱钩理论的脱钩分析模型,探讨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趋势,从而提供能够测度、监测和预测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程度的动态分析模型,为基于脱钩发展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2脱钩定义与脱钩分析模型

2.1脱钩定义及理论概述

“脱钩(Decoupling )”源于物理学领域,就是使具有响应关系的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再存在[18]。20世纪末,OECD 将脱钩概念引入到农业政策研究,并逐步拓展到环境等领域[19]。OECD 环境研究领域的专家将脱钩定义为阻断经济增长与环境冲击之间的联系或者说使两者的变化

速度不同步[9]。通常,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假说,经济的增长一般带来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的增大,但当采取一些有效的政策和新的技术时,可能会以较低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换来同样甚至更加快速的经济增长,这个过程被称为脱钩[12],其一般表现为倒U 型曲线关系。脱钩研究思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其脱钩指标设计是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框架(DPSIR ),主要反映前两者的关系也就是驱动力(例如GDP 增长)与压力(例如环境污染)在同一时期的增长弹性变化情况[9]。OECD 把脱钩分为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其中绝对脱钩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与之相关的环境变量保持稳定或下降的现象,又称强脱钩;相对脱钩则定义为经济增长率和环境变量的变化率都为正值但环境变量的变化率小于经济增长率的情形,又称弱脱钩[9]。2.2

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分析模型目前脱钩分析的基本模型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基于期初值和期末值的OECD 脱钩指数模型和基于增长弹性变化的Tapio 脱钩状态分析模型[17,19]。Tapio 脱钩模型综合了总量变化和相对量变化两类指标,采用以时期为时间尺度的弹性分析方法反映变量间的脱钩关系,有效缓解了OECD 指数模型期初期末值选定的高度敏感性或极端性而导致的计算偏差,进一步提高了脱钩关系测度和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此外,Tapio 针对Vehmas 等提出的复钩(re-linking )概念,认为由于在实际中尚未出现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或环境污染从绝对脱钩到复钩(再次耦合)的N 型发展曲线,因此使用负脱钩(negative decoupling )的概念以防止误导认识[10]。参考Tapio 的交通运输量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模型,本文提出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分析模型(图1),综合经济增长总量变化、碳排放总量变化以及能源碳排放的GDP 弹性三项指标来分析脱钩状态和程度。

如图1所示,脱钩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弱脱钩、强脱钩和衰退性脱钩;负脱钩划分为扩张性负脱钩、强负脱钩、弱负脱钩。其中强脱钩是实现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最理想状态;相应地强负脱钩为最不利状态。当经济总量保持持续增长(ΔGDP>0)时,能源碳排放的GDP 弹性越小,脱钩越显著,即脱钩程度越高。为了进一步了解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的原因,基于逻辑因果关系将其分解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能源消费与碳排放脱钩两部分中间变量:

注:修改自参考文献[10]和文献[20]

图1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分析模型

Fig.1Decoupling analysis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from energy carbon

emission

627

第33卷第4期

资源科学

https://www.doczj.com/doc/d71535801.html,

E (TCE ,GDP )=%ΔTCE /%ΔGDP (1)E (C ,TCE )=%ΔC /%ΔTCE (2)E (C ,GDP )=%ΔC /%ΔGDP

(3)

式中TCE 为能源消费总量;E (TCE,GDP )为能源消费的GDP 弹性,其与结构变化、能源效率有关;E (C,TCE )为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弹性,与减排技术、生态效率有关[10];E (C,GDP )为能源碳排放的GDP 弹性。脱钩分析的时间尺度方面,由于存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变化的滞后关系,应采用5~10年时期分析[8,10]。2.3能源碳排放测算方法

采用徐国泉等人[21]提出并改进的碳排放量分解模型中的算法:

C =∑i TCE i TCE ×C i

TCE i

×TCE =∑i S i ×F i ×TCE (4)

式中S i 为i 类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所占的比重;F i 为i 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能源碳排放系数(t/tce )参考表1数据,并取其平均值计算。

3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进行了时间和空间序列脱钩分析。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比性,在全国层面上采用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地区层面上采用2000年、2005

年、2008年3年的各省市自治区数据。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数据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由于西藏自治区、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相关数据缺失,因此本文所有源数据和计算结果均不包括这些地区);经济数据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其中使用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将1981年-2008年按当年价计算的全国GDP 修正为1980年不变价格GDP ;使用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将2001年-2008年按当年价计算的各地区GDP 修正为2000年不变价格地区GDP 。

4结果与分析

4.1脱钩时间演变分析

碳排放测算结果表明2000年、2005年、2008年

中国能源碳排放量分别达到0.876GtC (1Gt=109t )、1.418GtC 和1.765GtC (表2)。脱钩测度方面,除2000年-2005年为扩张性负脱钩外,其余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状态,即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碳排放也在增加,但碳排放增加的幅度要小于经济增长的幅度,如2005年-2008年,碳排放增长率为24.4%,小于经济增长率的37.5%(表3)。其中以1995年-2000年脱钩最为显著,能源碳排放的GDP 弹性达到0.06;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增速相对有所放缓,同时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量的增加速率大幅减缓,增长率分别仅为5.6%和

3.2%,远小于51.3%的GDP 增长率;从宏观环境分析,这主要是1996年我国采取措施淘汰、关闭了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小企业即“十五小”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其滞后效应所致。随后的2000年-2005年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好转以及国家扩大内需和增加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等影响,使得大批高耗能、重复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项目集中上位,导致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的大幅

数据来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

DOE/EIA 0.70200.47800.3890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0.75600.58600.4490

中国工程院

0.68000.54000.4100国家环保局温室气体控制项目

0.74800.58300.4440

国家科委气候变化项目0.72600.58300.4090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0.74760.58250.4435

平均值

0.72660.55880.4241表1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Table 1Coefficients of carbon emiss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energy

(t/tce )表21980年-2008年中国GDP 、能源消费总量及碳排放

Table 2GDP,total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energy carbon

emission of China from 1980to 2008

年份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08

GDP (亿元)4545.67558.2

11038.419681.329777.447053.364698.2

TCE (万tce )

602757668298703

131176138553224682285000C (万t )

39385.150276.464683.684932.287628.5

141842.5176508.7注:GDP 为1980不变价格。

628

2011年4月

彭佳雯等: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https://www.doczj.com/doc/d71535801.html,

增长(增长率分别为62.2%、61.9%),从而造成经济与能源碳排放的扩张性负脱钩状态(能源碳排放的GDP 弹性为1.07)。随着经济平稳增长以及国家稳

步实施能源低碳化战略,在2005年-2008年又恢复为弱脱钩状态。

结合中间变量来看,碳排放的GDP 弹性与能源消费的GDP 弹性变化趋势一致,表现在图形上两者基本重合(图2),即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主要是由经济与能源消费脱钩造成,其中主要由节能方面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推动产业耗能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高所致[7,22-23];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弹性总体高于碳排放的GDP 弹性,除1995年-2000年外其弹性值均在1.00左右,说明我国碳减排技术水平较低且对碳排放与经济脱钩的贡献作用尚未显现,这与我国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煤炭碳排放系数高于石油和天然气)和相对滞后的减排技术发展有关。

总体而言,1980年-2008年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脱钩程度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控变化波动较大(图2),与实现强脱钩还有一定差距。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0年到2008年我国能源强度由13.26t 标准煤/万元下降到4.41t 标准煤/万元,单位产值能耗下降了66.8%,使得经济增长的同时,碳排放绝对量的增长速率放缓,即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我国目前实现弱脱钩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速度

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3],能源效率提高未能抵消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幅度,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未来我国经济与能源碳排放弱脱钩发展趋势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持续。4.2脱钩空间演变分析

省域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分析结果(表4)表明,2000年-2005年全国有13个省份(北京、天

津、山西、辽宁、黑龙江、上海、浙江、安徽、湖北、广东、重庆、四川、甘肃)落在弱脱钩区域,占全国样本总数的43.3%,其余17个省份均落在扩张性负脱钩区域;其中脱钩程度最高为北京,其能源碳排放的GDP 弹性达到0.40,脱钩程度最低为宁夏,其弹性值为3.56;弹性值在0.40~0.60之间有7个省份,0.60~0.80之间3个,0.80~1.20之间11个,大于1.20的12个。2005年-2008年除青海省为扩张性负脱钩外,其余29个省份均落在弱脱钩区域,占全国样本总数的96.7%;其中脱钩程度最高为黑龙江,弹性值达到0.27,最低为青海,弹性值为1.47;弹性值小于0.40有3个省份,0.40~0.60之间9个,0.60~0.80之间16个,0.80~1.20及大于1.20分别为1个。这表明地区层面上实现弱脱钩的省域数量上升较快,并且呈现出地区脱钩程度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

从各地区三项弹性值的时期对比来看,能源消费的GDP 弹性、碳排放的GDP 弹性方面,全国大部分地区表现为后期弹性值低于前期弹性值,即呈现出后期较前期脱钩更为显著的特征(图3);此两项弹性值的地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地区层面上经

图21980年-2008年各时期中国GDP 与能源碳

排放脱钩弹性及中间变量弹性

Fig.2Decoupling elasticity of GDP and energy carbon emission

and intermediate variables in China from 1980to 2008

时期1980-19851985-19901990-19951995-20002000-20052005-2008

%ΔGDP 0.6630.4600.7830.5130.5800.375

%ΔTCE 0.2720.2870.3290.0560.6220.268

%ΔC 0.2770.2870.3130.0320.6190.244

E (TCE,GDP)

0.410.620.420.111.070.72

E (C,TCE)

1.021.000.950.561.000.91

E (C,GDP)

0.420.620.400.061.070.65

脱钩状态弱脱钩弱脱钩弱脱钩弱脱钩扩张性负脱钩弱脱钩

表31980年-2008年各时期中国GDP 与能源碳排放脱钩相关指标结果

Table 3Decoupling elasticity of GDP and energy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from 1980to 2008

注:

脱钩状态为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

629

第33卷第4期

资源科学

https://www.doczj.com/doc/d71535801.html,

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同样主要由经济与能源消费脱钩所致。而对于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弹性,各地区前后期弹性值变化较小,区域差异亦相对较小

(图4),前期弹性值最低为浙江(0.66),最高为吉林(1.81),后期最低为天津(0.68),最高为青海(1.77);并且后期各地区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弹性值明显高

表42000年-2008年两时期各地区GDP 与能源碳排放脱钩弹性及中间变量弹性

图32000年-2008年两时期各地区能源碳排放的GDP 弹性

Fig.3GDP elasticity of energy carbon emiss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from 2000to 2008

图42000年-2008年两时期各地区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弹性

Fig.4Energy consumption elasticity of carbon emiss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from 2000to 2008

630

2011年4月

彭佳雯等: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https://www.doczj.com/doc/d71535801.html,

于碳排放的GDP 弹性值,说明总体而言地区碳减排技术效应不明显,其对经济与能源碳排放脱钩发展贡献有限;此外,其弹性低值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说明发达省区减排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但相对于经济与碳排放脱钩区域差异而言,地区间减排技术水平差异仍然较小。

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空间格局方面(图

5),2000年-2005年脱钩显著区域分布较为分散,大

体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脱钩程度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最高为华北地区的北京(0.40),其次为上海、天津、安徽、辽宁、黑龙江、广东(0.40~0.60),最低为西北地区的宁夏(3.56)。2005年-2008年脱钩显著区域呈现空间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同时区域差异明显缩小,脱钩程度最高为黑龙江(0.27),其次为华北的北京、天津、河北、山

西,华东的江苏、上海、山东以及华中的湖北、湖南、江西(0.40~0.60),最低为青海(1.47)。经济与能源消费脱钩空间格局和经济与碳排放脱钩基本一致。而两时期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弹性低值零散分布在中东部发达省区,区域差异不明显;但相比前期而言,后期开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图6)。总体而言,两时期经济与碳排放脱钩显著区域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发达省区,这可能是由于发达省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产业升级、节能减排、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投入和改善,因此具有较高的能源使用效率,从而实现较高程度的脱钩发展。

5结论

(1)1980年-2008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除2000年-2005年为

图52000年-2008年两时期全国GDP 与能源碳排放脱钩的区域差异

Fig.5Distribution of decoupling degree of GDP from energy carbon emiss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from 2000to

2008

图62000年-2008年两时期全国碳排放与能源消费脱钩的区域差异

Fig.6Distribution of decoupling degree of carbon emission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from 2000to

2008

631

第33卷第4期

资源科学

https://www.doczj.com/doc/d71535801.html,

扩张性负脱钩外),脱钩程度随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控变化波动较大,与实现强脱钩还有一定差距。能源效率的提高是目前实现弱脱钩的主要原因,但其未能抵消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幅度,未来我国经济与能源碳排放弱脱钩发展趋势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持续。

(2)2000年-2008年期间,省域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弱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两种状态,其中2000年-2005年全国有13个省份落在弱脱钩区域,2005年-2008年除青海省外的29个省份均落在弱脱钩区域,实现弱脱钩的省域数量上升较快,大部分地区后期较前期脱钩更为显著,并呈现出地区脱钩程度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

(3)2000年-2005年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空间格局较为分散,脱钩显著区域大致分布在东部地区,脱钩程度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2005年-2008年脱钩显著区域呈现空间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区域差异明显缩小。经济与能源消费脱钩空间格局和经济与碳排放脱钩基本一致;碳排放与能源消费脱钩区域差异不明显,但后期相比前期呈现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

(4)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地区层面上,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主要由经济与能源消费脱钩造成,其中主要由节能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推动产业耗能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高所致;我国总体碳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区域差异小,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与能源碳排放脱钩贡献有限。未来脱钩发展措施重点方向为在进一步推广节能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发展碳减排技术,同时逐步改善能源结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Houghton J T..Climate change 1995: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

Soytasa U,Sari R,Ewing B T.Energy consumption,income,an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7,62(3~4):482-489.

[3]IPCC.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c[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4]陈茜,苏利阳,汝醒君.发达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碳排放与经济增

长的因果关系分析[J].生态经济,2010,(4):52-55.[5]刘扬,陈劭锋.基于IPAT 方程的典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9,(11):28-30.[6]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58(4):

629-637.[7]朱勤,彭希哲,陆志明,等.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

及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12):2073-2079.[8]钟太洋,黄贤金,王柏源.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8-31.

[9]

OECD.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from economic growth[R].Paris:OECD,2002.

[10]Tapio P.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and

2001[J].Transport Policy ,2005,12(2):137-151.

[11]Robert U.Ayres,Leslie W.Ayres,Ben Warr.Energy,Power and

Work in the US Economy,1900-1998[R].France,Fontainebleau:

INSEAD,2002.

[12]宋伟,陈百明,陈曦炜.常熟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

(decoupling )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9):1532-1540.[13]邓华,段宁.“脱钩”评价模式及其对循环经济的影响[J].中国

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6):44-47.[14]周跃志,吕光辉,秦燕.天山北坡经济带绿洲生态经济脱钩分析[J].生态经济,2007,(9):83-86.[15]

李坚明,孙一菱,庄敏芳.台湾二氧化碳排放脱钩指标建立与评

估[A].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两岸环境保护与永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2005.

[16]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7.[17]

李忠民,庆东瑞.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实证研究[J].福建

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7-72.

[18]李效顺,曲福田,郭忠兴,等.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脱钩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179-184.[19]

陈百明,杜红亮.试论耕地占用与GDP 增长的脱钩研究[J].资

源科学,2006,28(5):36-42.[20]Vehmas J,Kaivo-oja J,Luukkanen J.Global trends of linking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economic growth[R].Finland:Turk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03.

[21]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

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8-161.[22]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等.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38-42.[23]

李艳梅,张雷,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

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2):218-222.

632

2011年4月

彭佳雯等: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https://www.doczj.com/doc/d71535801.html,

Decoupling Analysi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PENG Jiawen,HUANG Xianjin,ZHONG Taiyang,ZHAO Yuntai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Jiangsu 210093,China )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By constructing a decoupling analysis model,we discussed the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and analyzed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trends in decoupling development by evaluating the decoupling degree.Results show that 1)China pertains to weak decoupling at a national level during the period 1980-2008,except for the period 2000-2005,in which China fell into expansive negative decoupling.The decoupling degree fluctuated with changes in macro-economic situations and policy regulation.There is room for achieving stronger decoupling,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weak decoupling will continue for some time in the future.2)At a provincial level,the provincial regions belonged to either weak decoupling or expansive negative decoupling from 2000to 2008.During the period 2000-2005,13provincial regions belonged to weak decoupling;during the period 2005-2008,29provincial regions belonged to weak decoupling except for Qinghai Province,with most of regions achieving more significant decoupling in the later period,and the regional gap of decoupling degree was narrowing.3)During the period 2000-2005,the decoupling spatial pattern of economy from carbon emissions exhibited a state of dispersion.The significant decoupling regions were generally distributed in eastern China,showing larg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decoupling degree.During the period 2005-2008,the significant decoupling regions showed a trend in spatial agglomeration,mainly concentrating in northern China,eastern China,and central China,with regional differences being significantly reduced.4)Intermediate variabl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on both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s,decoupling of economic growth from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decoupling of economy from energy consumption.In general,China ’s technology about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remains relatively low,which has limited its contribution to decoupling economy from carbon emissions,with no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the lag behind in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Therefore,future measures for decoupling development are promoting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es on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and gradually improving the energy structure.

Key words:Economic growth;Energy carbon emission;Decoupling analysis;China

633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修改版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海海杰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想弄明白,必须先要知道什么是低碳经济?它与我们现有的经济形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有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冶金、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通过保障供应,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型的、以提高能源等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为核心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被提出来了,来替代传统的经济形式。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形式走向的必然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自身能源储备的 不足,使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例如,到2030年, 预计中国80%以上的石油需求将依赖进口;其次,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做出了2020 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第三,随着能源价格的攀升,如果不降低能耗,必将挤压企业的 经济效益,对于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例甚至高达五成的 高能耗产业更是如此。 在这种必然的选择之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又将有什么机遇呢? 在一些传统行业中,我国比一些发达国家落后几十年。而在新能源领域,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和锂电池等行业,与最发达的国家相比只落后了一两年。因此,在当今传统产业发展受挫、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应该抓住机会,迅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 我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的国家,如此广阔的国土面积给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自然资源。据估计,我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为10亿千瓦;在东北、中西部、华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地热能方面,全国可开采资源量为每年68亿立方米;当前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为906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中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7000万千瓦。 那么同时,中国又将面临着怎样的严峻挑战呢?

[实证,经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能源消耗;碳排放;经济增长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气候变暖、雾霾天气、河流污染等等,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耗国,也就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二、理论分析 (一)能源Energy、环境Economy、经济Environment理论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理论,这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化和操作化。这一理论强调了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综合平衡与协调发展,以及对各子系统之间交互作用程度测算方法和模型的研究。 但是,我国在实践能源―经济―环境理论时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冲突,例如发展传统行业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这些都将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国际上的相关条约也制约了我国的能源发展,我国也在履约中付出了高昂的成本。这一切也都在提示我国,要真正将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的和谐统一起来。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曲线是用来分析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曲线。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会随着经济的增长程度而先增大后减小,呈现倒U型形状。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也相对较轻,但发展经济就更多的投入,因而环境污染会更加明显,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即“拐点”时,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清洁能源,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些都会对环境产生正效应,从而使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 三、实证分析及检验 (一)变量的选取和说明 构建一个包含上述四个变量的生产函数:Yt=fKt,Lt,Et 采取自然对数形式的计量模型: (二)ADF检验 首先,对lnYt、lnKt、lnLt、lnEt进行ADF检验。

碳排放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碳排放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渐增多,这种现象导 致了全世界共同注重一个重大问题———温室效应,在此宏观环境背 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并降低碳排放量是有效阻止世界气温持续上升的 一项重要举措。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中国CO2排放 量与能源消费量迅速上升。依据国际能源署统计资料,中国CO2排放 量在2007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2009年12月,中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50%,并将此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中。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省份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能源资源禀赋差异 很大,所以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这就要求在制定减排措施 方面有必要将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考虑其中。所以,本 文首先对中国CO2排放的地区差异实行考察,然后深入探讨经济增长 与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政策提 供参考和依据。 当前,研究CO2排放区域的差异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注重的热点。谭 丹等(2008)在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中发现,碳排放增长速度和排 放量最大的是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碳排放增长速度最慢,西部碳排 放量最少。此外,徐大丰(2010)[2]的研究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碳 排放量低于东部,且碳排放区域差异比较显著的行业为建筑业、工业 和运输业。不过,这些研究多是简单的概括和描述,并没有采用相关 的衡量指标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给予量化研究。岳超等(2010)利用 Theil系数研究了中国各省市碳排放强度差异的变化和来源,但因其测算公式不太准确而导致研究结果可信度不高。杜克锐(2011)在测算碳 排放效率时发现,中国各地区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且差异水准呈继续 扩大的趋势,制定减排措施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地区差异因素。国外相 关CO2排放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国层面(Heil和Wodon,1997;Padilla和Serrano,2006;Duro和Padilla,2006;Groot,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项建设中最主要的障碍,同时,我们国家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也被这种问题时刻束缚着。由于这种现象频繁出现,环保节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国家指出了一条更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通过使用较为先进、合理的技术和设备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解决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这对于促进我们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满足人们的需求是非常有利的。 一、低碳经济的内容和特征 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主要包括低碳服务、低碳消费以及低碳生产三方面内容。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能耗,即: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第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不能同步增长,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第四,开发可再生的新型清洁的能源;第五,制定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以适应低碳技术的创新。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还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各项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仍然需要得到更好的完善。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资源的使用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无法避免污染气体的排放,如果减少使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各项技术还是有待提高,因此,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低碳产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条低碳产业链条;同等规模的经济和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合理地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工业的依赖;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缩小差距。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会把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项目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在表面上看对中国有利,事实上中国仍然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因此要不断提高高碳产业进入市场的要求。 第二,优化能源结构。中国的能源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只能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优化能源结构;中国排放的每吨二氧化碳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发达国家的1/5,因此要提高能源、资源使用率,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开发并使用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技术。 第三,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建立低碳研究体系。低碳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发展,但是中国的低碳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往往有所保留,所以在国际合作的同时更要加大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温室气体控制和处理及节能等领域加强技术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技术支持;培养开发新能源及各种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迫在眉睫。 第四,优化贸易结构。中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是初级产品,每增加一单位的贸易额,就会增加大约两单位的碳排放,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商品,却要独自承担碳排放。因此中国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高精尖技术及其产品,逐步改变现有的的出口贸易结构。 第五,完善法律、政策体系,鼓励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监督体系。中国目前与气候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税有资源税、燃油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几种,应该加快研究环境税并逐步推行,控制污染物排量及能源、资源的利用,完善税收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为企业

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

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考试题 1、()就是中国促进低碳转型过程中使用最为频繁得政策手段。 A、规划引导 B、法律手段 C、市场途径 D、经济激励 2、广义得()则包括在能源得生产及其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与污染物零排放或排放很少得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等。 A、化石能源 B、绿色能源 C、可再生能源 D、替代能源 3、低碳经济理念就是在()得背景下产生得。 A、经济危机 B、气候变化 C、全球合作 D、知识经济 4、发达国家中,()得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得关系一直呈现强脱钩得特征。 A、美国 B、日本 C、挪威 D、英国 5、基于配额得碳金融市场,其市场原理就是:() A、资金—交易 B、限额—交易 C、商品—交易 D、基准—交易 6、1962年,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所撰写得()得出版,拉开了”生态学”得序幕。 A、《增长得极限》

B、《21世纪议程》 C、《我们共同得未来》 D、《寂静得春天》 7、主要得化石能源中,按照碳排放强度由高到低得顺序就是:()。 A、石油、煤炭、天然气 B、煤炭、石油、天然气 C、天然气、煤炭、石油 D、煤炭、天然气、石油 8、CDM就是()。 A、清洁能源机制 B、合同能源管理 C、清洁能源管理 D、合同能源机制 9、自从1974年联合国第六次大会特别联大要求WMO(世界气象组织)承担气候变化得研究,到1979年在()召开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第一次作为一个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得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A、丹麦哥本哈根 B、日本东京 C、瑞士日内瓦 D、印尼巴厘岛 10、()得甲烷排放源包括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与生活污水处理及工业废水处理。 A、废弃物处理 B、废水处理 C、废气处理 D、垃圾处理 11、()就是具有强温室效应得温室气体,主要由CF4与C2F6构成,这两种气体在大气中得生命期达5万年与1万年,其GWP达5700与11900。铝工业就是目前产生PFCs得最大源头。 A、二氧化碳 B、氮氧化物

2014年继续教育公需科目低碳经济概论习题

您一共有4次考试机会(其中包括3次补考机会),这是您第1次课后测试,加油!单选题 1. 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A地壳运动 B农业活动 C自然灾害 D能源活动 2. 气候变化问题从科学议程向国际政治议程的真正转变始于 A 1989年的海牙会议 B 1989年的联合国大会第49届会议 C 1979年的日内瓦气象会议C-(7Y5\“P D 1988年的多伦多会议 3. 低碳经济理念产生的背景是 A气候变化 B经济危机 C政治改革 D经济全球化 4. 低碳发展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体系低碳化,能源体系低碳化是指 A降低能源体系中碳的含量及开发利用产生的碳排放 B升高能源体系中碳的含量及降低开发利用产生的碳排放 C保持能源体系中碳的含量不变而降低碳的排放 D保持能源体系中碳的含量不变而开发利用产生的碳排放 5. 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是 A农业-基础产业-轻工业-高附加值加工业-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知识经济

B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基础产业-高附加值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知识经济 C农业-轻工业-基础产业-重化工业-高附加值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知识经济 D农业-基础产业-轻工业-重化工业-高附加值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知识经济6. 在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上,科学家们将全球变暖问题提上了科学研究的日程 A巴厘岛 B多伦多 C日内瓦 D哥本哈根 7. 当碳市场流动性加强且价格稳定后,碳资产赢得基金青睐的最主要原因是 A政府资金扶持 B健全的法律保障 C双重收益模式 D资金回收周期短 8.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 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B建设资源节约型、能源创新型社会 C建设科技开发型、能源创新型社会 D建设科技开发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9. 自产业革命以来,高度依赖的技术成为各产业的主导技术 A石油能源 B化石能源 C海洋能源 D生物能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刘莎5000109092 新闻091 摘要:“低碳经济”这一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的词汇,已经深深烙进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201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以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如何面对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今后又可能遇到怎样的经济挑战?有没有什么可行性策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挑战可行性策略 一、低碳经济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知道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除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灾害之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了不争的事实,当下已经显现的气候异常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灾难,是人尽皆有的体验和担忧。摒弃20世纪以来经济的传统增长模式,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是世界经济的出路,也是中国经济关注度重点。 二、世界走向低碳经济 近年来,世界正在酝酿着低碳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经济危机后新一轮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 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大国都在低碳经济这场经济“赛跑”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主要的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锁定新能源为核心。 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同时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技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巴西:大力推动生物燃料发展。进一步完善乙醇、生物柴油等的提炼和利用技术,利用政府推出的一些列金融支持政策,发展农业种植,以满足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 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减少能源依赖、提升绿色技术、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人民增收。 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发展本国的低碳经济,以便在新一轮的经济赛跑中抢占先机。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重难返等问题,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节能减排上形势严峻。 基于这些原因,有人说,经济要发展,工业是先导,要发展工业就必然有排放。保持低碳状态,除非人们不开车,不烧煤,放弃重工业发展。这种说法显然是极端的。中国有些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却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英文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的运行和生活的质量,否则社会将无法运转。低碳经济不是要排斥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提高碳效率。在这一点上,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

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着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着,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什么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最早见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2003年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并且,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 2010年8月,中国发改委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 目的: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低碳经济的起点是统计碳源和碳足迹。二氧化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火电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增长最快的则是汽车尾气排放,占比25%,特别是在我国汽车销量开始超越美国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筑排放占比27%,随着房屋数量的增加而稳定的增加。内涵低碳经济:是一种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和废物回收这一系列社会活动中实现低碳化发展的经济模式,具体来讲,低碳经济是指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经营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提高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效率以及增加低碳或非碳燃料的生产和利用的比例、尽可能地减少对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同时积极探索碳封存技术的研发和利用途径,从而实现减缓大气中CO2浓度增长的目标,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战略)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状态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著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低碳经济与新能源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 摘要: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因此新能源的开发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字:低碳;能源;经济;可再生能源 近来,“低碳”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几天前,温总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提到了“低碳经济”。那么,何谓低碳经济呢?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

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 二.新能源的含义 (一)新能源的概念 所谓的新能源是指非传统矿石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式,具有来源上的可再生性以及使用上的低污染性。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研究新能源,在风电、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生物质能发电、潮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二)新能源的主要特点 (1)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 (2)资源丰富,可以再生; (3)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4)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

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认识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全球气候变暖致使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了必然选择。我国在2006年底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应该建立一套合理自主的“中国模式”,结合实际,合理自主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进而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国家。 2007 年9 月8 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 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中国外交部2010年11月26日向世界宣布,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 中国目前处于以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为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与社会消费需求还在持续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带来我国就业的新机会。为了顺利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一方面,应该积极推动为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活动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任务,在短期内不可能扭转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需要通过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来实现低碳发展。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自2009年以来,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由此,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对于目前的中国,低碳经济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世界上的碳排放大国,中国必须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紧要关头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经之路。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压力又是挑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长远其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与低碳汽车

目录 目录 (1) 前言 (2) 第一章低碳经济与新能源汽车基本概念 (3) 1.1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3) 1.2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 (3) 1.2.1 缓解汽车工业资源压力 (3) 1.2.2 环境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3) 第二章新能源汽车种类及其技术现状 (5) 2.1 混合动力汽车 (5) 2.2 纯电动汽车 (5) 2.3 燃料电池汽车 (6) 2.3.1 氢动力汽车 (6) 2.4 燃气汽车 (7) 2.4.1 压缩天然气汽车燃料系统 (7) 2.5 太阳能汽车 (8) 2.6 生物乙醇汽车 (10) 第三章我国发展新能源政策及发展历程 (11) 3.1 低碳经济下国家对于汽车产业采取的措施 (11) 3.2 二十一世纪以来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11) 第四章各汽车品牌相应政策及新能源汽车情况 (12) 4.1 各车企相应政策 (12) 4.2 新能源汽车汇 (12) 第五章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 (14) 5.1新能源汽车前景广阔 (14) 5.2发展新能源汽车道路困难重重 (14) 总结 (15) 参考文献 (15)

前言 汽车是现代人类的重要的交通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在人们出行方便的同时,汽车产生的尾气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威胁。其中,含碳化合物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 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2010年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这给汽车企业提出了新要求,打造低碳型企业将成为车企2010年发展的不二选择. 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也是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汽车低碳大体分三步走近期是对创痛技术的改良比如增压技术汽油直喷技术高效变速箱等中期是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远期是氢燃料电池车。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但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群雄并起,各车企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行业的主力军将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全球变暖,新能源车企技术前景 摘要: 多年来,环境资源问题一直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到发展低碳经济,我国逐渐重视人与社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切合实际。实行低碳经济目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汽车作为国家支柱产业,更该成为改革的重点,新能源汽车便成了现代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是由于技术制约,新能源汽车仍然优缺参半,汽车行业该何去何从?各种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又是怎样?那种汽车将成为主流?让我们拭目以待。

低碳经济概论课后测试

低碳经济概论 ? 1.课程学习 ? 2.课程评估 ? 3.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测试成绩:95.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 ? A ? 1989年的海牙会议 ? B ? 1989年的联合国大会第49届会议 ? C ? 1979年的日内瓦气象会议C-(7Y5\“P ? ? D ? 1988年的多伦多会议 ? ? ? ? ? A ?

气候变化 ? B ? 经济危机 ? C ? 政治改革 ? D ? 经济全球化 ? ? ? ? A ? 现金支持、技术支持? ? B ? 贴息、直接补贴 ? C ? 现金支持、人才提供? D ? 政策优惠、技术支持

? ? ? A ? 西班牙学者乌恩鲁2000年发表的《能源政策》? B ? 2007年英国出台的《气候变化框架战略》 ? ? C ? 2003年英国发表的《能源白皮书》 ? D ? 2006年英国发表的《斯特恩报告》 ? ? ? ? A ? 南京环境交易所 ? B ? 沈阳环境交易所

C ? 上海环境交易所 ? ? D ? 北京环境交易所 ? ? ? ? ? A ? 《可再生能源法》? B ? 《清洁生产促进法》? C ? 《循环经济促进法》? D ? 《节约能源法》 ? ? ?

7、当碳市场流动性加强且价格稳定后,碳资产赢得基金青睐的最主要原因是 (5 分) ? A ? 政府资金扶持 ? B ? 健全的法律保障 ? ? C ? 双重收益模式 ? D ? 资金回收周期短 ? ? ? ? A ? 法律化温室气体减排 ? B ? 清洁能源经济 ? ? C ?

量化温室气体减排 ? D ? 低碳经济 ? ? ? ? ? A ? 进口的高能耗产品 ? B ? 进口的低能耗产品 ? C ? 进口食品 ? D ? 进口农产品 ? ? ? 10、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 候模式发生变化,这被称之为(5 分) ? A

我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且一直以来对环境忽略,人为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恶化。我们已经没有足够资源来支撑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不能在持续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危机意识,在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资源的肆意浪费。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向生态文明的跨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双重和谐的生

态文明。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 引言;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使气候问题变得格外的备受关注。,所有国家都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变暖这一瓶颈的出路。并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也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那到底低碳经济的概念是什么呢?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及要怎样才能发展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

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一)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 (三)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

碳排放与我国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研究结果 本研究基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以往研究分析模型中的变量,从而总结出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形成影响的可能变量,使得本研究选择的变量更具有可信度。研究查找了我国20年间(1998-2018年)工业生产和能源使用过程中CO2的排放量。同时采用人口、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作为协变量,进而更精确地分析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根据以往研究结果,本研究假设我国CO2排放模型为: M CO2(t)=β0+β1P GDP(t)+β2P GDP(t-1)+β3P indus(t)+β4P hea(t)+β5P urban(t)+β6P trate(t)+α(t) M CO2为人均CO2排放量;β0为常数;βk表示第k个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P GDP表示GDP 增长率;P indus(t)表示工业化水平;P urban表示城镇化水平;P trate表示外贸水平;α(t)表示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误差。 1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描述性统计结果 变量M CO2P GDP P hea P indus P urban P trate Mean 2.953159 99.257 51.236 45.21 31.98 0.6398 Median 2.234043 1236.25 51.3 35.39 25.36 0.32147 Maximum 4.876255 1257.32 62.1 49.29 46.32 0.21472 Minimum 1.428795 620.143 41.1 39.14 26.3 0.0159 Std.Dev 0.515541 0.157862 5.218 1.6874 7.324 0.6987 Skewness 1.014521 1.021522 1.2458 -0.3698 0.984 0.3287 kurtosis 3.987525 2.314522 3.624 2.0147 2.146 2.36971 Jarque.bera 6.315658 2.15862 6.2147 1.6257 3.214 1.26987 probability 0.014555 0.314524 0.01479 0.3698 0.3698 0.35722 sum 67.5423 24795.1 1246.8 1254 860.63 6.32178 Sum sq.dev 23.54159 551326 3214.3 106.32 1935 0.68745 observation 20 20 20 20 20 20 表1列出各统计变量的结果。根据表1的数据统计结果可知,在1998-2018年期间,我国人均GDP由620.143增长到了1257.32,表明我国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而重工业化提高了21%个百分点,由最低的41.1%提高到了62.1%。此外根据统计结果还可以看出,在20年发展期间,我国第二产业的比率由最初的39.14%提高到了49.29,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得到了明显的增长。另外,我国外贸业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由最初的26.3%提高到了46.32,整个20年发展期间我国外贸业增长了20多个百分点。 2计量检验结果 表2各变量相关性矩阵 变量M CO2P GDP P hea P indus P urban P trate M CO2 1 P GDP0.951475 1 P hea0.869324 0.783215 1 P indus0.632145 0.632589 0.532186 1 P urban0.874562 0.896523 0.785163 0.369842 1 P trate0.965472 0.936441 0.862158 0.632586 0.983261 1 为了得到CO2排放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精确模型,因此需要对时间序列计量模型进行相关性、平稳性检验,其各变量相关性矩阵如表2所示。由矩阵结果可以看出,M CO2与大多数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大多在0.86以上,只有M CO2与P indus的回归系数为0.63,这表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此外P GDP与其它个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大多在0.78以上,只有P GDP

2014年公需科目-低碳经济概论

2014年公需科目-低碳经济概论

2014年公需科目低碳经济概论 课后测试 单选题 1. 碳生产力是指× A 产生单位GDP所排放的碳当量的总量 B 一个国家生产化石能源的能力 C 单位碳当量排放所产生的热量 D 单位碳当量的排放所产出的GDP总量 正确答案: D 2. 从全球来看,未来碳排放增强主要来自于√ A 发展中国家 B 工业发达国家 C 农业发达国家 D 发达国家 正确答案: A 3. 低碳经济理念产生的背景是√ A 气候变化 B 经济危机 C 政治改革 D 经济全球化 正确答案: A 4. 国际气候博弈的本质是√

A 国际经济地位之争 B 发展权之争 C 生存权之争 D 国际政治地位之争 正确答案: B 5.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缔约国在减排任务上的规定是√ A 发达国家因为已经实现碳的低排放而不具有责任 B 共同但有区别 C 发展中国家因发展需要可以不承担责任 D 共同没有区别 正确答案: B 6. 自产业革命以来,高度依赖的技术成为各产业的主导技术× A 石油能源 B 化石能源 C 海洋能源 D 生物能源 正确答案: B 7. 碳金融的兴起,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展到()阶段的结果√ A 法律化温室气体减排 B 清洁能源经济 C 量化温室气体减排 D 低碳经济

C 农业-轻工业-基础产业-重化工业-高附加值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知识经济 D 农业-基础产业-轻工业-重化工业-高附加值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知识经济 正确答案: C 12.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着力点应放在√ A 宣传部门 B 教育部门 C 农业部门 D 产业经济部门 正确答案: D 多选题 13. 《低碳经济法案》试图制订的美国排放交易规则包括√ A 配额的分配与拍卖 B 有关信用额度的条款 C 配额的产生与交易体系的建立 D 有关交易额的限制条款 正确答案: A B C 14. 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举措有√ A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B 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C 阻止中小企业的过多开展 D 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正确答案: A B D 15. 德国颁发的《可再生能源法》的特点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