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散文学”视野中的三毛——以《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为例

“流散文学”视野中的三毛——以《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为例

“流散文学”视野中的三毛——以《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为例
“流散文学”视野中的三毛——以《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为例

学士学位论文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吴英

运城学院

2015年6月

毕业论文

题目:“流散文学”视野中的三毛——以

《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

《哭泣的骆驼》为例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吴英

指导教师:令狐兆鹏

运城学院

2015年6月

“流散文学”视野中的三毛

——以《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

驼》为例

摘要:随着全球时代的到来,各地区乃至各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都不断加强。一大批作家选择离开自己的故土而到异国他乡进行文学创作,因此流散文学越来越成为文学流派中一股重要的力量。他们的作品大多充满着流浪儿对故土的眷恋,给人一种陌生、疏离之感。本文主要是研究流散文学及其发展特征、三毛流散的表现以及她作品中流散的表现方法,从而展示出三毛流散文学别具一格的特征。

关键词:三毛;流散;流散文学;特征

Diaspora literature view of SAN MAO

- in the story of the Sahara, the scarecrow's

handbook,cries the camel , for example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global, regional and even nation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between the contact are increasing. A large number of writers choose to leave their homeland and to exotic locales for literary creation, thus diaspora literature more and more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literary genre. Their works are full of waif for home, give a person a kind of strange and alienation. This paper is the study of diaspora litera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San Mao diffusing performance as well as her works of diaspora method, thus demonstr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hair diaspora literature having a unique style.

Keywords: San Mao; Diaspora; Diaspora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s

引言 (1)

一、流散文学及其发展特征 (1)

二、三毛的流散表现 (2)

(一)形体的流散---独特的游者形象 (3)

1.崇尚自由 (3)

2.热爱自然 (3)

(二)情感的流散 (4)

1.家国之恋 (4)

2.异域之缘 (6)

三、三毛作品表现流散的方法 (7)

(一)“以我观物”的叙事角度 (7)

(二)走向日常生活 (8)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三毛,一个流浪的神奇女子,虽然已经逝世了二十多年,但是她留下的作品却风行至今,她的文字朴实、自然、细腻、志趣,给每一个阅读它的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希望。

三毛因为长时间浪迹国外而阅历丰富,其作品的体裁大多属于自传体游记。阅读她的作品,既可体会到文字的优美,也可享受到故事的精彩。在她的作品中,既有撒哈拉大沙漠古怪离奇的人文风俗、绚丽多姿的万水千山,又有着她对家国情怀的深切眷恋。三毛作为一名海外作家,由于常年在外创作,是流散文学的一个代表人物。

流散文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由来已久。从西方文学史发展演变来看,流散写作有其先声:早期的流浪汉小说以及20世纪20年代欧洲的流浪汉写作,他们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从文学创作的实践来看,近几十年来的不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是流散作家,他们的创作对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在中国也举行了一系列有关流散写作的研讨会:2003年清华大学主办首届流散文学和流散现象研讨会;2004年的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也对这一个问题进行了讨论;2005年在深圳举行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设置了“流散文学及海外华人文学”的专题讨论组,由此可见我国对流散文学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流散现象及流散写作的分析,如2006年清华大学教授王宁的《流散文学与文化身份认同》、2007年陈春霞《流散文学的文化研究》;另一方面是对海外文学及海外作家的生存状态进行分析的,如赵毅衡为海外流散文学做的序《流散文学的回归》。

一、流散文学及其发展特征

“流散(diaspora)”是来自古犹太历史的词,现在有多达十多种翻译,比如族裔散居、离散、飞散、大流散等,它是指作家离开本土而到异国他乡,由此而引起个体精神世界的文化冲突与抉择,文化身份认同与追寻等一系列问题的文化现象。“流散文学”(Diaspora Literature)就是流散者创作的文学作品。“流散”最初是西方人用来描述犹太人的大规模的出走和所处于的流离状态,说明那个时候它的使用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但是随后越来越多的作家或因为不甘愿固守本土,想离乡出走从而摆脱本土的羁绊,出走实现自己的价值;或

因为伴随移民而来的海外定居,“流散”这一术语也越来越带有中性的意思。

流散现象出现的首要原因在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人口得以重新组合,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始于19世纪并在二十世纪后半叶达到高潮的全球性的大规模移民。马克思、恩格斯在预见资本主义发展时所造成的影响时写道:“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①“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②的确,人类正从过去原始、分散、孤立的人群,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种整体不仅在于史学界,也同时发生在文学界。因此他们的写作便形成了当代世界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作品既充满着流浪儿对故土的眷恋,又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浓郁的异国风光。

赵毅衡在为海外文学所做的序《流散文学的回归》中说道:华文文学分为三个层次,而第三个层次就是海外社区,是分散留居国外,侨居在全世界各地,尚在使用华文的华人,三毛则正是属于这一层次的代表人物。赵毅衡认为海外作家缺乏在国内时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没有强烈的济世精神。的确,三毛由于长期定居海外,其作品主要以描写生活为主,向来没有“经国大业”、“千古文章”的负担,这与现代文学主流是有区别的。

三毛作品中的故土故国情绪虽然不那么完善、浓重,但是在不经意间也会流露出平和的家国意识、故园回首的豁达心态。三毛流浪异国14年之久,走过50多个国家,生命历程中记录着漂泊的痕迹,经历过生活与理想的疏离,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突,在她身体流散的漫漫长路上,三毛选择的是对于文化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她抛弃了主流流散文学中惯有的无根的沧桑和焦虑,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的挚爱和漂流异域的自由享受。始终用欢乐的笔调去描述原本或许枯寂的生活,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探寻流散文学的窗户。

二、三毛的流散表现

①《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254.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51.

(一)形体的流散---独特的游者形象

1.崇尚自由

三毛是一个旅行家,她一生去过54个国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精通中文,西班牙文,英式和美式英语,德语,以及部分的阿拉伯语等语种。痖弦曾评价三毛说她是穿裙子的尤利西斯:她渡重洋、履荒漠,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的同情,任侠的精神,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相诙谐,生动地记述了她壮阔的世界之旅的见闻与感受。①三毛也正是在她的世界之旅中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的作品。

三毛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她不属于喧嚣的市井,所以当她第一次偶然地在美国地理杂志上看见撒哈拉沙漠时就莫名其妙地爱上了它。19岁的时候,三毛因为厌倦了在台湾枯燥无味的生活而选择去西欧留学,想体验异国生活,尽管这种想法遭到了她父母的反对,但是她的倔强最终说服了父母。正是因为选择了去异国,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地域风貌都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她的创作灵感才得以激发出来,她的故事才变得不平凡,她的文章才那么让人印象深刻,她才遇见痴情的荷西。三毛从小的愿望就是能做一个拾荒者,她认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而且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从而做到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天上的飞鸟。所以在她和荷西结婚之后,白天荷西上班,三毛就去拾荒,她捡来了汽车废胎,把它洗干净,平放在席子上,里面填上红布坐垫,像个鸟巢似的,客人们来了都抢着坐。捡来的水瓶上面插上一丛怒放的野地荆棘,绽放出一种强烈痛苦的诗意;不同的汽水瓶,用油漆给它们涂上印地安人似的图案和色彩,成了很好的装饰;结婚时荷西送给她的骆驼头骨,放在书架上,用铁皮和玻璃做了一盏风灯;偶然在坟场老人那买来的几个石像,也被三毛摆放在家里。使得家里舒适而富有情致,荷西的同事和邻居们都喜欢来访,后来被传为沙漠最美丽的家。

2.热爱自然

三毛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她把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与景观,以及人的精神风貌都穿插在她的故事之中,使她的故事有一种使人铭记于心的异国情调。撒哈拉算是中国文化的陌生地带,更是现代文明的盲区。三毛之所①三毛.温柔的夜[M].哈尔滨出版社,2003:3.

以选择去撒哈拉流浪,说明了她对纯天然风物的向往。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就对三毛及其作品作出如下评论:“台湾女作家三毛的自传性散文作品为什么那样脍炙人口?也在于她不经意间写出了客观世界和主题心灵的特殊强度。茫茫的撒哈拉大沙漠,荒凉、原始、古怪、神秘、它几乎象征着人—哪怕是从出身地域、从性别和形态,从所受教育和所染气质来说都很驯雅秀洁的人,对于一种超越国别、超越文明界限的征战精神。”①在她的笔下,有着粗犷温柔、美丽奇异的撒哈拉沙漠;神秘繁荣、平静安宁的加纳利群岛;宏伟壮观、雄美辽阔的中南美洲高原。这些形态多样、变化多端的自然景观无一不是充满着她对自然的热爱和美好向往。同时,三毛认为大自然是人灵性的体现,正如她在《塑料儿童》中写道:“城里人长大的孩子,最大的悲哀在我看来,是已经失去了大自然天赋给人的灵性。”②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一对被电视、可乐、动漫包围的双胞胎侄女和两对室外游戏、夏夜星空、月光下的山峦毫无兴趣的五六岁孩子。她认为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已经失去了大自然天赋给人的灵性,已经习惯用物质代言欢乐,无法与自然和谐共存。

(二)情感的流散

1.家国之恋

在三毛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她那隐隐的浓浓的家国之恋。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三毛仍然坚持和父母互通书信,谈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她的父母也经常给她寄各种各样的家乡物品,如食品、药品等。三毛在《沙漠中的饭店》中就写道:“婚后开厨不久,我们吃的全部都是西菜。后来家中航空包裹飞来接济,我收到大批粉丝、紫菜、冬菇、生力面、猪肉干等珍贵食品,我乐的爱不释手”③“爱不释手”四个字则充分展现出了三毛收到家乡食品的欣喜和对父母的感恩。写父母之爱的名篇《背影》选取了父母艰难独行的背影作为抒情的出发点,每一个字都融入了父母对女儿苦难的痛惜,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女儿对父母的感恩和深情:“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什么时候,

①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153.

②三毛.稻草人手记[M].哈尔滨出版社,2003:157.

③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2.

我们能够面对面的看一眼,不再隐藏彼此,也不只在文章里偷偷地写出来,什么时候我才肯明明白白地将这份真诚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向你们交代的清清楚楚呢?”①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浸透在伤感的泪水中,却一点也不让人感觉软弱,反而显示出了生命本色的力量和爱的强大。最初,三毛写书就是为了父母高兴而出的;结婚,小半是为荷西情痴,大半也是为了父母。可见三毛对父母的爱蕴含在她的每一次行动中、每一句话中、甚至是每一个思想当中。当然三毛对父母的爱离不开她父母对她的谆谆教导,三毛的家族自她先祖父起世世代代都是书香门第,忠厚传家,她的父母也都是有学问的开明之人。“幸亏父母是开明的人,学校不去了,他们自己担负起了教育的重担,英文课本不肯念,干脆教她看浅近英文小说,每日练琴,再累的父亲,还是坐在一旁打拍子大声跟着哼,练完了,五块钱奖赏是不会少的。喜欢美术,当时敦煌书局的原文书那么贵,他们还是给买了多少本画册”②正是由于她父母亲的悉心教导,使她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即使在三毛逝世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她的文学作品至今不朽,成为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毛心性活泼,不拘于形式,宽容且博爱,并且尊重和热爱着每一个真诚优美的民族,是一个真正的性情中人。但是她在大方向上又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对于自己的家国故乡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虽然在她一生中多达十多年的时间都游历在外,但无论是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她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在《西风不相识》里,三毛深刻地谴责了那些以强国自居的洋鬼子任意欺辱中国留学生的卑劣行为,她表示要做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就必须与不相识的洋鬼子作斗争。三毛曾经在她的文章中写道中国是她的血脉,可见虽然她去过那么多地方,对撒哈拉沙漠有着深厚的情感,但是在她的心中,始终只有中国被她视为真正的根。而在大陆本土,三毛也不再是观光旅客的心情,而是游子归乡的悲欢交织。在《亲不亲,故乡人》中当三毛看到中国同胞们在国外不文明的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无感也正是她民族自尊感的体现,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正是由于她流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所以她关心着自己的同胞和国家。同时也对自己的同胞寄予希望:希望故乡人在外旅行时自重自爱,入境随俗,

①三毛.背影[M].哈尔滨出版社,2003.

三毛.哭泣的骆驼[M].哈尔滨出版社,2003:9.

不要忽略基本的行仪礼貌。正如同她所说的:在国内也许你是你,我是我,在路上擦臂而过彼此一点感觉也没有,可是当我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时,请不要忘了,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①

2.异域之缘

三毛的性格呈现出多面的的特征,她既活泼开朗,但又敏感脆弱和细腻,并且有着很强的易受暗示的特点。三毛小时候爱看书,她痴迷《红楼梦》,自比贾宝玉,并且这种托借一直伴随终身。自称与宝玉在异度时空中有着心灵沟通的她,被一位台湾女作家、好友戏称是宝玉式的“混世魔王”,今生就是来向父母讨债的。而她儿时看的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一书,更是受了书中小主人公三毛行为的强烈影响和暗示,以至于后来干脆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三毛。从其一生不停流浪的行为来看,正是这种暗示效应的结果。然而三毛还经历着一生都无法释怀的校园羞辱事件:三毛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一次考试有四门不及格刺激了她,同时也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她开始努力学习,将课后题都背下来,数学连续三次测验得了满分,但是老师怀疑她是作弊就给她重新出了一份新试题,三毛做不出试卷上的题目。于是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无情地嘲弄和羞辱了三毛,“我们班上有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再请她吃二个。”“老师拿起毛笔蘸进墨水里,把我的眼睛画成了二个大黑圈,像只熊猫一样……”下课后,老师又令三毛在众目睽睽之下沿着操场绕行一圈……,心理严重受伤的三毛先是逃学,接着又将自己关在家中楼上拒绝上学。自闭三年,她几乎不与任何人来往,三毛曾三次自杀,最终在白先勇老师帮助下使她在休学七年后重返校园,但当年的伤害之根已经深深地埋下了,造成的心理阴影一直伴随了她的一生。实际上,童年就像一首人生乐曲开始的定调,三毛的自闭,是对世俗世界和文明社会的一种拒绝姿态,而后来的流浪则是一种自我放逐、自我救赎的过程。童年经历的受辱的巨大心理创伤,实际上改变了三毛张望世界的方向。三毛不仅承受着童年的伤痛,她在情感上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与初恋的才子舒凡相爱却不能相守,最终只能忍痛分手,后来出走到西班牙,遇到了荷西,并和他结了婚。按常理,三毛已有了归属,应该心安了。其实不然,她灵魂的另一半依然处于动荡不安中,六年后,当荷西在潜水事故中

三毛.背影[M].哈尔滨出版社,2003.

不幸丧生时,三毛的精神支点又一次倒下,于是再一次踏上漂泊之路。正是因为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三毛对沙漠里自由、快乐、幸福的日子才更加地满足和珍惜,对于经历着苦难的人们才能抱着理解、包容的心理。不管是对《卖花女》中那个欺骗她的太太还是《哑奴》中默默勤劳努力工作却受人歧视的哑奴、甚至是沙漠道路中一个饥渴受累的陌生人,三毛总是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希望能够给予他们以温暖。

一直以来,三毛就只想以一个平凡人的身份去寻求世俗生活中的人生乐趣,她曾强调:“我实在只是一个家庭主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别人把我当作家看,这种改变,使我很不习惯,而且觉得担当不起。”与做一个大家都羡慕的社会知名作家相比,她更希望成为一个自由快乐的家庭主妇,在家庭琐碎的事物中寻找实际的人生。她甚至曾坦言说:“我,只是一个实际的人,我要得着的东西,说起来十分普通,我希望生儿育女,做一个百分之百的女人。……在有限的时间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这本来是一个女性的最普通的愿望,但是三毛却把它当做自己的人生梦想执着地去追求。这种心态在她的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中就有很深刻的体现。虽然在撒哈拉的生活比较艰苦、物资也相当匮乏,但在三毛的眼里,一切都充满着快乐。在她的笔下,贫瘠的沙漠是地上的天堂,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物也处处充满着醉人的诗意,这一切都源自于三毛对生活的珍惜和喜爱,然而三毛不仅享受着世俗的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她也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她爱朋友、爱丈夫、爱父母、爱学生、爱读者、爱每一个给予她心灵震撼的人。在她的《搭车客》中这样写道:“在文明的社会里,因为太复杂了,我不会觉得其他人的人和事跟我有什么关系;但是在这片狂风终年吹拂的贫瘠的土地上,不要说是人,能看见的一根草,一滴晨曦下的露水,它们都会触动我的心灵。”①她的这种爱超越了血缘、超越了国界、甚至是超越了人类自身,而她自己也在这种互助关爱中体会到了人生价值。因此,与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足的都市相比,她更愿意去富有人情味的沙漠。

三、三毛作品表现流散的方法

(一)“以我观物”的叙事角度

三毛.哭泣的骆驼[M].哈尔滨出版社,2003:45.

三毛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一种“以我观物”的叙事角度来进行叙写的,三毛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①三毛写作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传达出来,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文章的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人物心里刻画更为细腻,情感也更加动人;不但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而且使作品情节的叙述杂而不乱,让故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故事性和可读性都很浓厚的阅读氛围。第一人称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易于抒情。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示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者在阅读时,也变成了文章中的“我”,如此,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就拉小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也增添了三毛散文的艺术魅力。

浏览三毛的23部作品,全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真正做到了“篇篇有我”。正是这种人称的采用,因而三毛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渗透其作品的各个方面,就选材而言,作者所描写的山川风光,是“我”所游历的,所叙说的事件是“我”的朋友或邻人的遭遇;所抒发的对人生的体验也是“我”的真情实感。在《守望的天使》中:“汤米动也不动地盯住我,又问:‘你说,你真的有两个这样的天使?’‘真的。’我肯定地点点头。‘你为什么不去跟他们在一起?’‘我以前说过,这种天使们,要回不去了,一个人的眼睛才亮了,发觉原来他们是天使,以前是不知道的啊!’”②这段叙述通过“我”和汤米的对话不仅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父母的爱,同时也引发人们深思原来真正的天使就在我们身边一直守护着我们、陪伴着我们、为我们遮风避雨,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两个天使,只不过有些人知道的时候却已经太晚了,正如我们现在常听到的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文章中第一人称的运用使读者带入其中,切实地做到感同深受。

(二)走向日常生活

①吴娜.《咸宁学院学报》[N].2007第五期-维普资讯网.

三毛.稻草人手记[M].哈尔滨出版社,2003:186.

三毛的作品都是取材于日常生活,她的作品,描绘了生活的本色,展现了真性情。三毛的世界,是一个集真善美于一体的真情博爱的世界,真——是三毛作品最主要的风格,也是其作品动人之所在。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纪实色彩。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

三毛作品中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描写的是以她自己的生活为主的日常事物,包括她和荷西的夫妻生活如《大胡子与我》、《警告逃妻》、《结婚记》,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如《亲爱的婆婆大人》、《这种家庭生活》、《哑奴》、《芳邻》等;另一方面则是她在各地所见识到的奇人异事如《收魂记》、《娃娃新娘》、《沙漠观浴记》等。在《大胡子与我》中,三毛就把夫妻间的日常对话以轻松愉快的笔法给大家呈现出来:“有时我病了几天,硬撑着起床整理已经乱的不像样的家,他亦会体贴地说:‘叫你不要洗衣服,又去洗了,怎么不听话的。’我回答他:‘衣不洗,饭不煮,地不扫,实在过不下去了,才起来理的。’‘不理不可以吗?你在生病。’‘我不理谁理?’我渴望这人发条开动,做个“清扫机器人”有多可爱。‘咦,谁也不理啊!不整理,房子又不会垮!’这时候我真想拿个大花瓶打碎他的头,可是碎的花瓶也得我扫,头倒不一定打得中,所以也就算了。”①在这段对话中,虽然都是家庭琐事,三毛却以她独特的笔法给读者展示出一对彼此相爱的夫妻在日常生活中斗智斗勇的情节。并很好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结合,把画面展现的淋漓尽致,看似争吵的画面实则处处蕴含着彼此间的关爱和不舍。《沙漠观浴记》则描绘的是三毛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亲自见证沙漠人洗澡的稀奇事件:在沙漠三四年没有洗澡的女人们,难得的一次洗澡竟然用小石块刮自己身上的污垢,直到全身的脏都松了,才用水冲。再然后,还要洗里面,是的,洗里面。

①三毛.哭泣的骆驼[M].哈尔滨出版社,2003:186.

在一个偏僻的河边,用皮带管塞进体内,把水灌进肠。灌完后,女人就蹲在沙地上排泄,泻了一堆,退后再泻,同时用沙把粪便掩盖,连续泻了十几堆还不停。像这样的内洗,一天三次,连续七天。在这一整个过程之中,读者的心都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步步去追寻答案,见识那奇域的风土人情。

结语

一直以来,流散文学的主要题材是表现流散者在文化冲突中的困惑、痛苦与失落、无根的漂泊感、沧桑感等。而三毛独特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她流散文学中别具一格的特色:明朗、温暖的色调;是一种无忧无虑的单纯流散。一方面她作为一个独特的游者形象寄情于宽广无垠、贫瘠辽阔的撒哈拉沙漠;另一方面,身为社会中的一人,她又有着难以忘怀的家国情怀。而在作品表现流散的方法上,三毛善于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进行叙写,并积极走向日常生活,展现出了生活的乐趣,给每一个阅读它的人带来希望。

参考文献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3]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4]三毛.温柔的夜[M].哈尔滨出版社,2003.

[5]三毛.稻草人手记[M].哈尔滨出版社,2003.

[6]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7]三毛.背影[M].哈尔滨出版社,2003.

[8]三毛.哭泣的骆驼[M].哈尔滨出版社,2003.

[9]三毛.背影[M].哈尔滨出版社,2003.

[10]三毛.哭泣的骆驼[M].哈尔滨出版社,2003.

[11]三毛.稻草人手记[M].哈尔滨出版社,2003.

[12]三毛.哭泣的骆驼[M].哈尔滨出版社,2003.

[13]吴娜.《咸宁学院学报》[N]2007第五期-维普资讯网.

致谢

本论文在令狐兆鹏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风范,对我影响深远。您还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本次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所以在此,再次对老师道一声:老师,谢谢您!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你们让我再一次体验到家的温暖,每当我遇见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给予我帮助,做我坚强的后盾。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浅论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成因毕业论文

试论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毕业论文 女作家三毛以其色彩斑斓的异国风情,真诚深挚的爱心,质朴而诙谐的文笔,独具神韵的艺术风格,震撼着千千万万颗读者的心。三毛的作品,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写作只是我的生活记录”,“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我没有办法。”从题材方面来说,她的作品中没有什么重大现实事件的反映,写的全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生活,自己周围的人和周围狭小的世界;从篇幅方面来说,她的作品中也没有能够震撼整整一个时代的长篇巨著。然而,她对生活琐事的记录,她对自然和人情的描绘,她的浅唱低吟,她的欢乐与悲恸,无不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灵魂,无不清晰的印下她苦苦求索的足迹。作为人的三毛,对于作为作家的三毛,无异于一座天然的金矿,或者说,她的作品像那种借树根创作的艺术品,无须人工斧凿,只须顺其天然,这是一种自然天成的艺术,所以她只须记录自己的生活,其实是记录她的探索,便有真正的文学,古老而永远年轻的写人生的文学。不是写一己的人生,还写众人的人生,不是写人生的图景,而是写人生的要义,写她自己和周围的人们是怎样把握自身的存在,写她认为这存在是应当如何把握。 屠格涅夫说过:“在文学天才身上……重要的是我敢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一切东西,重要的是生动的,特殊的自己个人所有的音调。这些音调在其他每个人的喉咙里是发不出来的。”①高尔基也曾经教导青年作家:“谁要想当作家,谁就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一定要找到。”②作家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哪怕找到的自己很微小,但到底是见人所见,发人所未发,是属于自己的,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一部文学作品,只有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才会有生命力,才能获得永久的价值。 三毛的作品的魅力所在,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风貌,它发出了三毛自己的“生动的、特殊的”,其他人所发不出的声音,她“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自己”。从美学的观点看,三毛的作品有着“独具风韵别样美”的境界。 一独具风韵别样美的艺术风格 三毛,这位“万水千山走遍”的传奇女子,一生走过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她的作品,好似一首无声的歌,在向人们缓缓倾诉她的快乐与忧伤,在向人们尽情展示她那颗丰富而疲惫的心灵。她那一篇篇极为坦诚的心独白,恰似一片飘动的云,她用云一般的生命,舒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感受是甜蜜或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自然的流露。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材,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采。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 三毛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求学阶段(1961-1974)、流浪阶段

三毛稻草人手记读后感

三毛稻草人手记读后感 三毛稻草人手记读后感(一) 我喜欢三毛,她用自己美丽的文字来书写记忆那片金色的沙漠,看《稻草人手记》,我会沉溺在那起伏的文字里,三毛会在潮起时跑到海边拣她的石头,会独身一人跑回老家而不告诉别人,会单身去寻找儿时梦想中的天空,一个很有主见的女人,她的生命中也许有很多不如意,但她的天空里充满了稻草人般的坚强与执着,能够充满色彩,绚烂美丽。 序言中那被麻雀嘲笑的不会动的稻草人,坚韧的立在麦田中。嘲笑稻草人的麻雀却不知道,它们嘲笑的稻草人此时露出的微笑是多么美丽。三毛在《江洋大盗》中将自己比喻成一位从空心人变成江洋大盗,不过是少年努力的学习成长的故事,这个传奇的女子,少年时期的辍学到成长到国外学习的生活经历也许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却用洒脱的文字将生活中的成长记忆的如此风轻云淡。《亲爱的婆婆大人》是小媳妇们千年不变的磨砺,《士为知己者死》是典型的爱妻以至畏妻的婚姻,《卖花女》是恶性推销的伟大范例,《巨人》是红发小孩独自撑起一个家庭的高大形象…… 三毛的《稻草人手记》不过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平凡记忆,却时刻表达了对生活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三毛热情的投入生活,对自我诚恳,并且深思的面对人生,许多实际上相当凄凉的际遇,三毛都能把它写的生气勃发、洒脱浑厚,她不是不知忧愁伤感,只是在生命里还有比伤感更强烈的东西存在。 “乱发如芳草,更行更远更生——照片居所看似苍凉凄惨如下地狱,实在内心幸福无边如上天堂。”三毛总能在文字当中写下这种让人心灵受到洗礼的文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种种磨难,生命的坚强和脆弱,愤怒和平静,爱和恨,乐和痛,欢笑和泪水,都在那刹那间成为瞬间的温柔的“微笑”,微笑着面对曾经的过去、现在的开始和以后的未来。终归是一切的过往云烟,终归是都要变化的,终归一切要回归虚无的真实,没有变的——是那虔诚的微笑。也许我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如意的困难,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样样都少不了一番折腾,生活不会总是那么一帆风顺,碰碰磕磕,跌跌撞撞总是在所难免,但就像三毛笔下的稻草人一样,即使衣服破了,挂着枯枝般的手臂,看着. 美丽的麦田,露出虔诚的微笑来。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也许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也总是有各种困难,总有失去和获得,我们不必学林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的葬花之举,因为花谢之后终会归入大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你又怎知那不是它热爱的生存方式呢?也许我们的道路上会失去很多,但我们也会有所收获,不要去在意一瞬之间的失败与失去,而是要露出虔诚的微笑来,迎接一次又一次

三毛作品经典语录大全

三毛作品经典语录大全 爱情是伤感,总让人流眼泪,爱情是伤感的,总让人觉得累,你们说对不对,热恋时的话都很美,为爱放弃一切都无所谓,爱上你真的好狼狈,我是这样认为,得到以后一定不在珍贵,人怎么会如次虚伪 ★西洋有一句名言:”一个朋友很好,两个朋友就多了一点,三个朋友未免太多了。”——三毛《亲爱的三毛》 ★经过了万水千山的旅途,这幅日历挂毡跟着我一同回到了台湾。我是这样地宝爱着它,爱到不忍私藏,将它,慎慎重重地送给了我 心深处极为爱惜的一位朋友。这份礼物普通,这份友情,但愿它更长、更深、更远。毕竟——物,是次要的,人情,才是世上最最扎 实的生之快悦。——三毛《我的宝贝》 ★本来,天伦之乐是人间最可贵的一种情操和欣慰,很可惜的是,每个家庭中,或多或少,父母子女的观念与行事为人不能完全一致,不愉快的心情也随之而来了。——三毛《亲爱的三毛》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态,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三毛 ★交朋友,不可能没有条件。——三毛《随想》 ★我们要做聪明的人,做有智慧,有慈爱又肯城市对人对己的勇者,就算天大的事情来了,也不逃避它,心平气和地为自己争取最 合理的解决之道。不可以做一个弱者,凡是一个不顺心便跌倒的人,是要被社会所淘汰的,做一个又弹性的人,当时我们一生追寻的目标。耐心,韧性,谅解,宽容,包涵,都是爱的代名词。人,都是 以心换心的,起码百分之七十是如此。每天看一下天空,看看那广 大的天空,好吗?不要去看那个伤口,有一天它会结疤的,疤退不掉,可是它不会再痛。——三毛《谈心》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三毛——三毛

《三毛流浪记》阅读测试题

《三毛流浪记》阅读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三毛流浪记》的作者是() A叶浅予B 丁聪C华君武D张乐平 2. 老渔夫是被()打死的。 A河东的大兵B河西的大兵C河东和河西的大兵 3. 三毛四处流浪,后来到了大城市() A杭州B广州C上海D北京 4. 三毛和小男孩在快乐大戏院看的电影是() A《三毛从军记》B《苦儿流浪记》C《小贝流浪记》 5. 三毛在粮店门前挤在买粮队伍中排队的目的是() A暖和自己身体B买粮C乘机偷钱D好玩 6. 三毛跟着卖艺师傅在大街上表演()时露了馅。 A耍大刀B吞宝剑C手劈砖头D缩骨功 7. 三毛撕坏了师兄的(),被师兄打了一拳。 A《观人生》B《光明世界》C《苦儿流浪记》 8. 又一个圣诞节到了,圣诞老人头戴防毒面具,负枪荷弹,脚踩骷髅这回,他送给三毛的是()。。 A玩具B 精美的炮弹头C 蛋糕 9. 河水没过三毛的胸口,()伸出船桨将三毛救上了岸。 A、老渔夫 B、船长 C、爷爷 10. 三毛用()搭了一个雨棚。 A草席B、塑料C、稻草 11. 三毛肚子实在太饿了,他捡起(),把自己的腰紧紧扎住。A草绳B、裤带C、皮带 12. 三毛在录取新生的成绩榜上名列()。 A、第三 B、第一 C、第二

13. 穿高跟鞋的女人被()扔的香蕉皮摔倒了。 A、三毛 B、她的儿子 C、流浪汉 14. 三毛吃了(),不久就头晕肚子疼。 A冰激凌B、贴标语的浆糊C、变质的牛奶 15. 三毛给小男孩送午餐,饭盒里的()被野狗叼走了 A、骨头 B、鱼 C、鸡腿 16. 爸爸喝的啤酒,而三毛以为喝的是()。 A汽水B、肥皂水C、白酒 17. 看见不少卖报人都骑自行车卖报,于是三毛就租了一辆()去卖报。 A、儿童滑板车 B、自行车 C、独轮车 18. 三毛想当报童,第一天()。 A、一张都没有卖掉 B、全卖光了C只卖了一半 19. 三毛买了根油条,他只顾着低头“品尝”,一头撞在了()上。 A电线杆B、门上C、车上 20. 三毛擦鞋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晚上,他把辛苦挣来的钱都锁在()里了。 A纸盒B盒子C工具箱 21. 师傅能吞宝剑的原因是() A、师傅功夫高 B、师傅会魔术 C、剑身能自由伸缩 22. 三毛在监狱中遇到了() A恶霸B、老朋友C和善的叔叔 23. 一个男人扔掉手中的烟头,烧着了三毛的“被子”,三毛的“被子”指()。A、棉被B、报纸堆C、稻草 24. 三毛把捡到的钱包还给了教授,教授送给三毛()。 A、一些钱 B、一身旧衣服 C、一些吃的 25. 三毛睡在楼梯底下的一个空当里,稻草下面有一窝刚出生的( A、小猫 B、小老鼠 C、小狗

骆驼在哭泣——浅析三毛沙漠文学创作中的人文主义情怀

1 引言 三毛,一个多么平凡简单的名字,然而就在这朴实的外表下,显现出来的却是一位极富于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丰富的个性,坎坷多变的人生经历,以及斑斓新奇的异域生活风情,造就了她的文学成就以及她的人格魅力。她以自身浪漫而又悲怆的爱情生活和奇异艰辛的流浪生涯为题材,为我们读者留下了许多瑰丽多彩至情至性的作品。她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三毛说的对,正是这些她生活的再现,她经历的缩影,才使得我们能更好的去读懂三毛,从而对她的人生选择有了更多的理解。 人类文化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类心灵的完善过程。三毛就是一个苦苦追求生命意义的人,她的作品充满对个人自由生命的赞美和对他人不自由生命的同情。她一边歌唱自己自由的生命,一边感喟那些不自由的生命,并对这些不自由的生命深表同情,对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强权社会予以抨击。她以自己自由的生命体验,投入到对周边不自由的生命的关照。 或许,在我还读高中的时候,三毛的作品让我为之痴迷的是那神秘的撒哈拉沙漠独特的异域风光以及作者那悠然闲散的心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事物洞察的能力提高,那么现在三毛的作品让我为之心动的则是那渗透着浓郁撒哈拉文化意识的生命哀歌及作者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深深渴求。 2撒哈拉作品创作中的人文主义情怀 2.1“乡愁”的召唤 三毛是个表面看似强大,内心其实十分脆弱的女子,每遇到生命中的挫折、痛苦时,她要么是自闭在家,要么是放逐异乡,要么直闯天堂,并不是她自己设想的那样坚强的面对。初二时三毛就因为数学老师的当众体罚,心灵受辱,从此便不顾一切的“逃”学。把自己和外面的世界分开,与死人为伴。最后休学在家时面对母亲的眼泪和父亲的长叹,三毛又再次的开始逃离,完全的自闭在自己的小屋里。这些都让年少的三毛身心俱疲,心力憔悴,“总有一天,总有一天我会消失的,消失的无影无踪。活着的不再是我,我已不复存在了,我会消失……”。[1]或许从儿时起,三毛就自己对生活以及生命的意义有了独特的见解。 三毛的人生好象总比别人多一些坎坷和挫折,一度在画家顾福生先生的鼓励下一

“善”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浅析

“善”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浅析 摘要:《撒哈拉的故事》中,无论是描写爱情生活、沙漠见闻还是邻里趣事,无一不体现出三毛的真性情——善。 沙漠的生活在常人想来,必定是枯燥、困苦的“牢狱之灾”,而三毛用她善的眼睛和手,记录下了丰富多彩、苦乐相济的“沙漠奇遇记”。与其说是“奇遇”,不如说是三毛“义利之辨”、“因信称义”的善,让黄色的沙漠色彩斑斓、让寂寞的沙漠生活趣味良多、让寻常的沙漠经历充满魅力。善就像这些文字的影子一样跃然纸上,《撒哈拉的故事》也成为追求善的教科书。那么《撒哈拉的故事》中,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善呢?本文以三毛的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为基础,研究三毛真性情中浓重的一笔——善。 关键词: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善 一、“义利之辨”式的“善” 在中文的使用上,“义”与“善”同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义利之辨”来定义善。“义利之辩”对“义”的定义可以归结为以诚明善,认为人在“诚”中可以认清善恶,并有能力判断善恶。“诚”是人们定义善的基础。① 三毛自幼酷爱读书,她读的书种类丰富,数量巨大。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名著更是她必读的一类。“总觉得,既然

我们身为中国人,对于丰富的中国文化便当首先去涉猎才好。思想性的文字与书籍,我爱老子、庄子、孙子和孔子。”②熟读了以儒佛道为主的互融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三毛的作品也深受它们的影响。 《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不刻意营造沙漠文化的神秘气氛,也不刻意构造离奇曲折的情节,把还原生活的本身、抒发真情实感做目的,她的诚意是打动观众的重要“武器”。她自己也说:“我的文章是身教,不是言教。”③ 在沙漠,她度过人生中最快乐最轻松的时光。在那段日子里,连生病在她的笔下也变成了给他人缓解痛苦的宝贵经验。她把真诚带给了撒哈拉居民,把她对撒哈拉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对撒哈拉人民的善留在了那片广袤的大地上。 《娃娃新娘》表达了三毛对撒哈拉威腐朽落后婚俗的痛恨和谴责、对少女姑卡命运的无限同情、对无力与封建做斗争的撒哈拉妇女的关切。“等到阿布弟拿着一块染着血迹的白布走出房来时,他的朋友们就开始呼叫起来,声音里形容不出的暧昧。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④对婚礼的失望描写的真切可感,对腐朽制度和维护它的人的愤怒和谴责在文字中充满力量。“现在可以睡了,婚礼已经过去了。”⑤这温柔的一句是全文的结尾。短短几个字,把对少女的关怀、怜爱描写寂静轻盈却温暖厚重。

稻草人手记读后感

《稻草人手记》是2009年3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三毛。本书主要介绍了作者婚后的平淡琐事以及作者的感想等内容。下面由给大家 整理稻草人手记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三毛稻草人手记读后感(一) 我喜欢三毛,她用自己美丽的文字来书写记忆那片金色的沙漠,看《稻草人 手记》,我会沉溺在那起伏的文字里,三毛会在潮起时跑到海边拣她的石头,会独身一人跑回老家而不告诉别人,会单身去寻找儿时梦想中的天空,一个很有主见 的女人,她的生命中也许有很多不如意,但她的天空里充满了稻草人般的坚强与 执着,能够充满色彩,绚烂美丽。 序言中那被麻雀嘲笑的不会动的稻草人,坚韧的立在麦田中。嘲笑稻草人的 麻雀却不知道,它们嘲笑的稻草人此时露出的微笑是多么美丽。三毛在《江洋大盗》中将自己比喻成一位从空心人变成江洋大盗,不过是少年努力的学习成长的 故事,这个传奇的女子,少年时期的辍学到成长到国外学习的生活经历也许并不 是一帆风顺,但却用洒脱的文字将生活中的成长记忆的如此风轻云淡。《亲爱的婆婆大人》是小媳妇们千年不变的磨砺,《士为知己者死》是典型的爱妻以至畏妻的婚姻,《卖花女》是恶性推销的伟大范例,《巨人》是红发小孩独自撑起一个的高大形象…… 三毛的《稻草人手记》不过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平凡记忆,却时刻表达了对

生活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三毛热情的投入生活,对自我诚恳,并且深思的面对 人生,许多实际上相当凄凉的际遇,三毛都能把它写的生气勃发、洒脱浑厚,她 不是不知忧愁伤感,只是在生命里还有比伤感更强烈的东西存在。 “乱发如芳草,更行更远更生——照片居所看似苍凉凄惨如下地狱,实在内 心幸福无边如上天堂。”三毛总能在文字当中写下这种让人心灵受到洗礼的文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种种磨难,生命的坚强和脆弱,愤怒和平静,爱和恨,乐和痛,欢笑和泪水,都在那刹那间成为瞬间的温柔的“微笑”,微笑着面对曾经的过去、现在的开始和以后的未来。终归是一切的过往云烟,终归是都要变化的,终 归一切要回归虚无的真实,没有变的——是那虔诚的微笑。也许我们在生活和工 作当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如意的困难,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样样都少不 了一番折腾,生活不会总是那么一帆风顺,碰碰磕磕,跌跌撞撞总是在所难免, 但就像三毛笔下的稻草人一样,即使衣服破了,挂着枯枝般的手臂,看着美丽的 麦田,露出虔诚的微笑来。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也许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也总是有各种困难,总有失去和获得,我们不必学林黛玉花谢花飞花满 天的葬花之举,因为花谢之后终会归入大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你又怎知那不是 它热爱的生存方式呢?也许我们的道路上会失去很多,但我们也会有所收获,不 要去在意一瞬之间的失败与失去,而是要露出虔诚的微笑来,迎接一次又一次磨 难的洗礼,如凤凰涅盘,终会在熊熊烈火的洗礼后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三毛作品集》大全

《三毛作品集》大全 《三毛作品集》大全弥勒内院看门人 《三毛作品集》大全 三毛,原名陈懋(mo)平(后改名为陈平),汉族,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县小沙镇人,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黄角桠,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年仅48岁。她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人活着是多么的不容易,人死灯灭却这样快捷吗?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哭三毛:贾平凹目录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不死鸟》 《明日又天涯》 《云在青山月在天》 《归》 《梦里梦外》 《不飞的天使》 《似曾相识燕归来》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一个男孩子的爱情》 《我的写作生活》 《骆驼为什么要哭泣》 《在风里飘扬的影子》(西沙) 《童话》(西沙) 《两极对话》 雨季不再来 《序》(舒凡) 《惑》 《秋恋》 《月河》 《极乐鸟》 《雨季不再来》 《一个星期一的早晨》 《安东尼·我的安东尼》 《赴欧旅途见闻录》 《我从台湾起飞》 《骆驼为什么要哭泣》 《翻船人看黄鹤楼》 《平沙漠漠夜带刀》 《去年的冬天》 《三毛——异乡的赌徒》

《访三毛、写三毛》《飞——三毛作品的今昔》稻草人手记 《序》 《江洋大盗》 《亲爱的婆婆大人》 《西风不识相》 《这样的人生》 《士为知己者死》 《警告逃妻》 《这种家庭生活》 《塑料儿童》 《卖花女》 《守望的天使》 《相思农场》 《巨人》 温柔的夜 《他们说三毛》 《寂地》 《五月花》 《玛黛拉游记》 《温柔的夜》 《石头记》 《相逢何必曾相识》 《永远的马利亚》 《附录:我不是三毛迷》哭泣的骆驼 《尘缘》 《收魂记》 《沙巴军曹》 《搭车客》 《哭泣的骆驼》 《逍遥七岛游》 《一个陌生人的死》 《大胡子与我》 《哑奴》 撒哈拉的故事 《妈妈的一封信》 《回乡小笺》 《沙漠中的饭店》 《结婚记》 《悬壶济世》 《娃娃新娘》 《荒山之夜》

三毛流浪记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三毛流浪记阅读训练题 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三毛流浪记》阅读训练题 一、填空题 1、三毛抱起()想亲亲它,()立刻扑上来。 2、母狗立刻扑上来,吓得三毛赶紧爬到( )。 3、三毛挽起裤腿,朝河对岸走去,河水没过三毛的胸口,()伸出船桨将三毛救上了岸。 4、老渔夫将三毛救上船,()也被一起带了上来。 5、()把三毛带上岸,并收留了他。 6、老渔夫用捉到的鱼换来了()。 7、三毛用()搭了一个雨棚。 8、 )在大妈洗干净的被单上留下()。 9、三毛上路拦车,央求司机带他去()。 10、穿高跟鞋的女人被()扔的香蕉皮摔倒了。 11、三毛在浴室洗澡,是()发现三毛躺在浴缸里睡着了 12、看见不少卖报人都骑自行车卖报,于是三毛就租了一辆()去卖报。 13、汽车拦住了去路,电影又快要放映了,三毛和小男孩从身边的平板车上拿起煤块对着()就想砸。 14、三毛给( )洗澡,自己坐在澡盆里洗起来了。 15、三毛在录取新生的成绩榜上排第()。 16、三毛想当( ),第()天一张都没有卖掉。 17、三毛想做擦鞋的生意,可是工具箱太重了,就请求()给箱子安上两个轮子,这样他就可以到处去摆摊了。 18、三毛擦鞋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晚上,他把()都锁在工具箱里。

19、三毛为自己买了( ),把钱放在(),又用针线缝得严. 20、三毛睡在楼梯底下的一个空当里,稻草下面有一窝刚出生的()。 二、选择题。 1、河水没过三毛的胸口。()伸出船桨将三毛救上了岸。A老渔夫B船长C爷爷 2、老渔夫将三毛救上船,()也被一起带了上来。A鲸鱼B鳄鱼C鲨鱼 3、老渔夫用捉到的鱼换来了()。 A酱油B面包C米 4、三毛用()搭了一个雨棚。 A草席B塑料C稻草 5、三毛上路拦车,央求司机带他去()。A上海B北京C老家 6、穿高跟鞋的女人被()扔的香蕉皮摔倒了。 A三毛B她的儿子C流浪汉 7、三毛的()被撞得鲜血直流。 A嘴巴B头C鼻子 8、出了诊所,好心人买了()给三毛吃。 A两个面包B两只烧饼C两个馒头 9、三毛把()当成了床。 A垃圾车B推车C卡车 10三毛吃了(),不久就头晕肚子疼。 A冰激凌B贴标语的浆糊C变质的牛奶 《三毛流浪记》阅读训练题答案 一、填空题 1、三毛抱起(小狗)想亲亲它,(母狗)立刻扑上来。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一个漂泊天涯的女子,以笔为伴,一路上尽情挥洒,于滚滚红尘中写下许许多多独帜一格的作品,倾倒了无数青少年特别是女性读者。本文主要结合三毛的作品来对三毛的作品及三毛形象来进行研究。从三毛的流浪生活,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还有三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来对三毛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然后结合这些对三毛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她在作品里所体现出的自由、孤独、执着、善良宽容及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的一系列形象。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奏响时,我总会想起那些飘逸单纯、如同海风吹过的咸咸淡淡的文字和那个曾经被青年人万分迷恋和爱慕的名字——三毛。 三毛,又名陈平。因三岁时候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果真同故事中的“三毛”一样浪迹天涯。为了寻觅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走过59个国家。她的作品记录了她的流浪生涯,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以及各个地方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三毛作品内容分析 从25岁开始,三毛就背着背包走世界,度过了十四年的流浪异国的生活,足迹踏遍50多个国家。三毛一生虽然短暂,单作品却十分丰厚,创作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等二十三本文集和剧本《滚滚红尘》。这些作品都以三毛的自述性口吻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处流露着她的喜怒哀乐,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似乎带领着每一位读者跟她一起走过千山万水,穿越滚滚红尘,一路饱览各国的奇风异俗。从三毛的作品中,我体验到了三毛漂泊流浪的生活,了解到了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和那些充满趣味的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一)漂泊流浪的生活 三毛是个及其向往自由的女子,她讨厌世俗的束缚,因此她背井离乡,流浪于世界各地。小学时代的三毛就已经初露浪漫主义的锋芒。有一次,她在一篇名为《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收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1]是的,三毛向往自由,热爱大自然,这就注定了她一生永不停息的流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这是作家贾平凹对她的评价。 三毛所到过的众多个国家中,应该就属西班牙跟她最有缘分了吧。在她还年少的时候就曾因为喜欢毕加索的画,便开始向往西班牙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殿堂,再加上初恋的失败,三毛决定背井离乡,来到西班牙求学,以治愈失败的恋爱对心灵造成的创伤。“三毛在西班牙做了三个月的哑巴、聋子,她半年中的来信,从不说自己的辛酸。她拼命学语言了。半年之后,三毛进入了马德里大学,

【最新】三毛稻草人手记读后感(三)

【最新】三毛稻草人手记读后感(三) 最近看了三毛的>,其中的江洋大盗印象比较深刻.三毛小时候待在家里没有上学,他自称患了器官蜂巢状综合征 ,是空心人.他不喜欢做空心人,空荡荡的,老是站不住,风一吹,旁人无意识的一碰就毫无办法的跌倒在地上,爬也爬不起来.他自嘲不到二十岁就会被跌死,如果不想早死就得另想救命的法子.他很早熟在十四岁就意识到自己得活下来,自救.他要的不是肉体的存活,而是内心的充实.于是他又自嘲道自己是小偷审视了家人之后,开始下手了.不过他也是在自我的标准下偷了别人的优点长处.偷得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出了家门,东家一转,西家一混,六亲不认,好友照偷.这才发现家外世界何其之大,可偷之物何其多,偷地得意满志,忙得不亦乐乎.学习的过程被写成偷东西的过程,偷得越多,学得越多.偷后的满足可见三毛的学习心境,是把自己当成空心人,把偷来的东西,学到的东西来给自己充饥,其对学习的热爱可见一般.偷家人,好友的优点,偷书,偷画,来给当成早餐,吃下肚子.他这才算是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让自己被知识养大,所以他才有能力飘洋过海. 他学习的境界和其同行不一样,同行面黄肌瘦,背上背了一个博士的大包袱.他自称是空心贼,不下肚的东西,背着嫌重.博士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他追求只是能下肚的消化的东西,就像学习过程中,一样不可见的成绩的高低就能判断学习能力的高低,学习追求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读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要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并把它消化.如果我们达到这种境界,结果一定不会差,我们都是空心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让我们不被风吹倒,不被跌死,只是唯一可以自救的.还有就是三毛为什么要偷而不是拿呢?没有人会限制知识的所有权呀.但如果作为一个小偷的角度去看呢,他的职业是偷,那注定是一辈子的事.而拿只是一瞬间的事.偷是要提防着,小心翼翼的,还要付出努力,这也便是学习的过程.拿来的不一定是你的,而偷来的,便要千方百计让它成为你的了,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不同了.所以不妨做一个江洋大盗吧.这样你就会

三毛作品读后感四篇

三毛作品读后感四篇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下面是三毛作品四篇,欢迎阅读! 最近一直在看三毛的作品,第一次接触她的作品时大概是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楼上小孩来家里玩回去的时候落下这本《撒哈拉沙漠的故事》。 看那书名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是冒险小说,阅读后才发现原来是一本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结合而成的书籍,该书记录了作者在荒凉单调沙漠中的所见所闻和一些生活中所发生的趣事,在阅读了一小篇后便很快的被作者那特有的风趣幽默以及当地的奇风异俗所吸引了。现在那本盗版书还依旧被我保存在柜子里没有还给它原来的主人,虽然已经破烂不堪但是我还是很喜爱它。就是因为这本书才让我深深的爱上了三毛的作品,在看《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的时候一边幻想那沙漠的美景又一边感慨如果我也能跟三毛一样在沙漠里到处流浪那该多好啊!后来还有一个很好奇的疑问一直在困扰着我就是三毛到底是一个长着什么模样的美丽女子呢?苦于当时条件限制,只能自己在那里呆呆的幻想,后来这件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的被我淡忘了。

时隔多年后当我无意中再次翻开那本书的时候一丝回忆又涌上心头,心里也跟这一阵莫名的欢,马上跑到电脑前去查看关于她的资料。从照片中看她虽然不是非常漂亮艳丽的女人但是却可以从他身上感觉到一种可亲可敬的气质,然后我又看到了三毛的最爱的丈夫——荷西:一个长着满脸都是胡子的男人让觉得很有趣。后来每天晚上我都拿着手机缩在被窝里看三毛的作品,因文笔太差看完以后也写不出什么读后感,只是每篇文章我都会仔细的看,看着看着好像自己也融入她的生活中一样一起笑也一起难过。关于三毛跟荷西的爱情,我觉得很朴素也很温馨,有时候又觉得很激情浪漫,对于荷西的离去我觉得真是造物弄人,没想到后来三毛也跟着去了,红颜薄命啊!我想他们在天堂里一定会再次相遇吧! 断断续续,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温柔的夜》这本书。书中带给我最深印象的,莫过于三毛的善良和荷西的忠厚。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夫妻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文章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或许是三毛的真实经历,或许是三毛的心理想象。但不管怎样,每一篇作品都透着三毛对人的看法,对人生的启迪和概括,并且是那么恰如其分。每读一篇,我的心情都会静谧起来,尽管情节也有曲折趺宕,但三毛语言的特色,总不至于让我有大起大落的心理起伏。游离其中,就仿佛来到漫山遍野的花丛当中,有一条小路,漫步迈向前方,两旁飘溢着花的芬芳。走着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外阅读《三毛流浪记》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三毛流浪记》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16分) 1.《三毛流浪记》这本书是______创作的。 2.三毛四处流浪,孤苦伶仃。他抱起小狗,想亲亲她,______立刻扑上来,吓得三毛赶紧爬到树上。 3.师傅蒙住眼睛,让三毛配合他练习“盲人”______,三毛急中生智,躲了起来。 4.三毛在录取新生的成绩榜上名列第______名。 二、选择题(选择参考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60分) 1.圣诞节到了,圣诞老人在街头分发礼物,他送玩具给三毛,可这时的三毛只想要() A 坦克 B 小喇叭 C 面包 D 炮弹头 2.一天,三毛饿得头晕眼花,竟然把一个大胖子阔佬看作是() A 牛 B 鸡 C 狗 D 猪 3. 三毛自己还是个孩子,却要照看印刷店老板家的孩子。怀里抱着小的,手里牵着大的。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4.妈妈让三毛给小男孩送午餐,三毛被路边小摊上的()吸引住了,结果饭盒里的鱼被野狗叼走了。 A 小汽车 B 巧克力 C 泥人 D 机器人 5.在监狱中三毛遇到了小癞和和善的()。 A 叔叔 B 警察 C 老爷爷 D 阿姨

6.三毛和小男孩捡到一个刚出生不久的() A 小猫咪 B 布娃娃 C 婴儿 D 小羊羔 7. 三毛在印刷店做学徒时,看了师兄的一本书叫《》。 A 黑暗世界 B 光明世界 C 三毛流浪记 D 海的女儿 8.三毛饿极了,一屁股坐在路边啃起() A 鸡腿 B 砖头 C 包子 D 树皮 9.善良的三毛捡到一位老教授的钱包,还给了他,教授十分感动,买下()送给三毛。 A 一顶帽子 B 一身旧衣服 C 一双鞋 D 一套玩具 10.小男孩的爸爸喝啤酒,三毛以为是()做的,就自制了一些,尝一口又苦又涩,全吐了出来。 A 肥皂水 B 蜂蜜 C 盐水 D 牛奶 11.三毛和小男孩去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是《》,三毛情不自禁放声大哭起来。 A 悲惨世界 B 三毛流浪记 C 小草丫丫 D 苦儿流浪记 12.小男孩的妈妈给三毛一件连身开裆裤,遭到小朋友的笑话,三毛将一个()套在身上遮羞。 A 大木桶 B 箱子 C 竹篮 D 口袋 13.老渔夫教三毛撒网,三毛脚底一滑,把()给罩住了。 A 大鱼 B 老渔夫 C 三毛自己 D 大兵 14.小男孩的爸爸送三毛去上学,三毛门门功课都是()分。

浅谈三毛与张爱玲

浅谈三毛与张爱玲 ——《滚滚红尘》只愿一生爱一人 【摘要】很多人都说,三毛和张爱玲怎么会有交集呢?可是每当我想起三毛,总会连带地想起张爱玲。一个是流浪女,一个是传奇才女,这就是三毛和张爱玲,一个生前热闹,死后归于沉寂;一个生前寂寞,死后开始显赫。一个天性浪漫,追逐爱情行走于沙漠中;一个世故练达,冷眼旁观都市男女的爱情与婚姻。她们两个人都曾在文坛上引起一阵阵文学热潮,几十年来青睐者仍热情不减。她们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着世人?她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 【关键词】张爱玲三毛性情宿命《滚滚红尘》 知道要写小论文时,我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三毛,之所以会把她和张爱玲做比较,恐怕是因为这两位奇女子的惊世爱恋,她们的深情与冷漠,她们的热情与孤独,她们的才情与自伤都让我深深沉陷其中,无法自拔。 很多人都把爱情比喻成为伊甸园,只因爱情是那么美好,给了人们甜蜜与幸福。然而这两位才女的爱情却成为了她们的劫难,她们在爱情中摸爬滚打,失去自我,爱成殇,心难却! 张爱玲遇到胡兰成时,她24岁,胡38岁。胡兰成是一个花心的男人,却让张爱玲对他一往情深,不可自拔。其实这都不重要,最让人惊讶的是胡是一个汉奸,这让世人实在难以接受。张爱玲作为一个旷世才女,其孤傲才情可谓当世第一,然而在感情这个问题上却是如此的盲目脆弱,不堪一击。它在送胡兰成的照片上这样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是一点都不介意他的汉奸身份的,只因为胡懂得她,便抛却了一切来爱他,甚至觉得他不结婚也是可以的,在她那里来来去去就可以了。他们最终还是结婚了,一纸婚书:“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没有任何仪式,这样的简单的要求,胡兰成也没有满足一个为他付出真情愿意与他偕老的女人,而是一再投入别的女人的怀抱。 《滚滚红尘》大部分写的是一个真实的张爱玲,为了男人自杀,发傻,为他舍弃一切,而电影那个男主角的原型就是胡兰成,我就是被这样一部色彩浓重的电影深深的吸引,其实就算是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为之感动。一直以来脑海里都留存着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林青霞为了保护秦汉,装泼妇引开抓汉奸的国民党,此时镜头里,林青霞一个人突出于众生,独自走在孤独的大街上,嘴上叫骂着,眼睛里湿然不堪,昏暗的灯光,湿漉漉的街道,无知的若干人等,都衬托着一个女子对一个男子无畏的爱。让看的人不禁揪心的一阵疼痛。一生只要一个人,真的这么难吗? 我难以想象三毛写这部剧本时,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态,她在想念着荷西,还是那些曾经爱过她或是她爱过的情人呢,亦或是她在为自己惋惜,就是没有一段长久的爱情?我不知道,只剩下难过。三毛是一个执着地追逐炽热爱情的女人。都说中国女人有一种含蓄美,而三毛在兼备这种美的同时,更知道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从油画老师顾福生的暗恋,到与舒凡的苦恋,再到画家的婚骗闹剧,再到德裔男子猝死结局的爱恋,最后到与荷西真挚伟大的爱情,另外还有到晚年与西部歌王王洛宾的爱慕,一段段的恋情无不表现出她内心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以及对此热情的追求。有心理学家说过,人平均一生要谈3.8次恋爱。那么三毛便是

稻草人手记读后感

稻草人手记读后感 稻草人手记读后感(一) 稻草人望了望那一小片还在田里的麦子,不放心的说“再守几天吧,说不定鸟儿们还会来偷食呢!” 麻雀张狂地啄着稻草人的帽子,而这个稻草人,像没有感觉似的,直直的张着自己枯瘦的手臂,眼睛望着那一片金黄色的麦田,当晚风拍打着他单薄的破衣服时,竟露出了那不变的微笑来。 这是三毛的《稻草人手记》的序言。 初读时,我不懂这本书何以以《稻草人手记》作为书名,我也不明白这个序言和整本书有什么联系,读完后反复咀嚼,才恍然大悟。 三毛的《稻草人手记》不过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平凡记忆。在这段回忆里,有她和荷西平淡的夫妻生活;有她和‘假想敌’婆婆之间由心存芥蒂到和睦相处的婆媳故事;有加纳利群岛上热情友善、无私奉献、乐善好施、热爱生活的一群老人,有尖刻自私、恶意敲诈的卖花女,也有让三毛忙得像“女佣”般无奈的“招待”生活……但不管是喜是忧、是善是恶、是好是坏,三毛都把它们写的生气勃发、洒脱浑厚,表达了她对他人的诚恳、对生活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种种磨难,生命的坚强和脆弱,愤怒和平静,爱和恨,乐和痛,欢笑和泪水,在她的笔下都成为了“温柔的微笑”。 试想,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如意的困难,碰碰磕磕,跌跌撞撞总是在所难免的,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也许会磨蚀我们生活的激情,但不管怎样,我们依然要像三毛笔下的稻草人一样,即使衣服破了,挂着枯枝般的手臂,看着美丽的麦田,露出的依然是虔诚的微笑。 此时,我才明白序言中的稻草人原来是坚守、乐观、自信、旷达等的象征,这大概就是三毛想通过《稻草人手记》传达的思想吧。 稻草人手记读后感(二) 这个稻草人就是三毛,三毛的幸福如稻草般短暂停留,然后被狂风卷走,飞散在天涯海角。 三毛的这本《稻草人手记》是写给她爱的荷西,内容是回忆两人在撒哈拉与加纳利的生活,语言风趣幽默。她在序言中写了一个稻草人,当麻雀啄着稻草人的帽子时,稻草人只是定定地看着远方金黄的麦田,轻轻微笑。这个稻草人就是三毛,三毛的幸福如稻草般短暂停留,然后被狂风卷走,飞散在天涯海角。 三毛第一次出国的时候,父母小心叮嘱,告诉她吃亏就是占便宜。三毛怎么也想不明白

真实的美丽(三毛)

真实的美丽 ——寻求三毛作品的魅力 摘要: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一生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她的“精神流浪者”形象早已随着她的作品深入人心,成为了她的人生标记。本文结合三毛的生平和具体作品,从三毛对自然、对情感、对人性的描写来分析三毛作品的魅力。 关键词:三毛精神流浪者自然情感人性 爱上一个人的文字,往往连自己也不知缘由。三毛,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中国现代女作家,她的作品被人称为“流行中的经典”,可见她在读者心中的位置非同一般。然而终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有部分人对三毛的作品持批评态度,认为她的作品不过是对自己生活的美化,用自己的私生活来赢得大众的关注。这样的批评可谓是滑稽之谈。现实生活或许真的没有作品中描述的那般美好,那是因为三毛用精神的画笔为撒哈拉沙漠添上了绿色的风景,难道要因此去苛责她欺骗了读者吗?难道只有一幅幅满目疮痍、死亡、无情的画纸才符合真实?三毛的作品没有历史著作的宏伟、悠久,亦不如研究性著作那般讲究词藻之严谨,论证之清晰,然而她依旧用自己独有的精神魅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爱她的文字,我将踏着前人的足迹,寻找她的文字的魅力所在。 一部的著作同样需要文学批评作为读者阅读的指引,正如千里马需要伯乐的慧眼识珠才能驰骋疆场一样。“文学作品只有通

过文学批评“架桥铺路”才能得以更好的传播,这是不言而喻的。、、、、、、、批评的介入不仅促使作品的传播和深化,而且使作品的生命在历代人们的关注中得以延伸。”①总言之,文学批评以其运动的美学观念延续作品的生命历程。三毛的作品同样受到很多关注,司马中原说三毛是一朵仰望的云,彭歌说三毛是沙漠里的奇葩,痖弦说三毛是穿裙子的尤里西斯,张晓风说三毛是一滴落的雨。三毛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②我更喜欢薇薇夫人说三毛是真正生活过的人。我想说:流行文学也可以经典,三毛作品是流行文学中的经典。 一、奔波——寻求精神的落脚地 作为创作的主体,作家的个人生平总与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何况是三毛这样一位敢以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生活的作家呢?她以自己的视角观望着她所途径的地域,用她的心灵所体悟到的话语来为我们展示世间的每处风景,了解三毛的生平也是感悟其作品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毛,原名陈懋平,又名陈平,从事文学创作后改名为三毛。学历:6岁入学,13岁休学,16岁从顾福生习国画。父亲陈嗣庆,台湾著名律师。其父急功好义、勤业而不计报酬,为他人可以牺牲自己的良好品德,都在三毛的身上找到痕迹。其母是一个传统的女人,一辈子的精力都放在了丈夫和子女身上,如三毛所言:“记忆中的母亲是一个永远只可能在厨房里才能找到的女人。”三毛婚后一心为丈夫着想的模样,不也是母亲的传承吗?

三毛流浪记》试题及答案

余杭区实验小学《三毛流浪记》阅读考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三毛流浪记》,这是一本漫画书,记载了三毛的流浪生活,传达了爱与恨、是与非、光明与黑暗……让我们走进三毛,走进三毛的流浪生活,用心感受《三毛流浪记》。 一、选择题(15分) 1、《三毛流浪记》的作者是() A叶浅予B丁聪C华君武D张乐平 2、三毛四处流浪,后来到了大城市() A杭州B广州C上海D北京 3、三毛和小男孩在快乐大戏院看的电影是() A《三毛从军记》B《苦儿流浪记》C《小贝流浪记》 4、三毛在粮店门前挤在买粮队伍中排队的目的是() A暖和自己身体B买粮C乘机偷钱D好玩 5、三毛跟着卖艺师傅在大街上表演()时露了馅。 A耍大刀B吞宝剑C手劈砖头D缩骨功 二、以下故事情节,可用哪个成语概括?(25分) 1、三毛饿得支持不住了,见电线杆旁有一桶贴标语的糨糊,他就大口大口地吃了。() 2、三毛起身把小狗赶出门外,回来一看,小猫跳到桌上偷吃他碗里的鱼,真是。() 3、门房大爷对三毛他们大声训斥,唾沫星子溅了一脸,三毛撑起雨伞挡在面前,大爷连伞带人一把抓起三毛。() 4、三毛想了个办法,让小男孩打着伞骑在自己脖子上,不料三毛脚底一滑,两人重重地摔在地上,成了两只落汤鸡。() 5、三毛在铁道边捡了一袋煤炭回家,快到家了,才发现自己的麻袋漏了,只剩下几块煤炭。() 三、问答题(30分) 1、三毛在街头到处流浪,遇到了好多事情,碰到了许多好人和坏人,概括地写一写书中给我们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情。 2、三毛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外貌、性格等方面写一写你眼中的三毛。

四、请你给下面插图配上文字。(30分) 。 《三毛流浪记》阅读考题答案(答案仅供参考) 一、DCBAB 二、饥不择食顾此失彼防不胜防弄巧成拙前功尽弃 三、(略) 四、(略)

浅谈三毛散文艺术魅力

真挚隽永的情感 ————三毛散文艺术魅力 摘要论文认为三毛是一个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她的散文世界就是她散文的生命世界,读解三毛散文世界即是读解三毛,三毛的散文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点,三毛散文语言中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她的散文是一部礼赞生命的生命纪实,平中出奇,淡中见雅,强烈抒情。三毛笔下的“情”具有审美的多层次性。她的散文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因理生情,因情与情的冲突而生情,因情与理的矛盾而生情,形成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情发于心,落笔成文的独特风貌。在传统的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散文基础上向前跨出了一步。 关键词三毛;散文;情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三毛(1943——1991)本名陈平,浙江定海人,生于四川重庆,是台湾八十年代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内心细腻敏锐、感情丰富、梦想和现实真假不分的三毛以她传奇、浪漫、潇洒的人生以及《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在台湾内外多次掀起过“三毛热”,震撼了千万读者的心灵。 为什么三毛会拥有如此多的读者呢?很多专家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这样说过:“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样的作家。”与一些著作等身的名家相比,三毛显然算不了什么,但她的文章却赢得了海内外一大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在我们当中曾经掀起了一段为时不短的“三毛热”。三毛以她四十八年的生命历程构筑起一个自我生命的散文世界。它也许永远无法成为经典性的文学文本,但正如贾平凹所说的,三毛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这是因为她是用生命去写作,其散文世界即是其自我生命存在的世界。读解三毛散文世界即是读解三毛。 而笔者认为,三毛作品的魅力根源于一个“情”字,她是一位在散文领域内处理人情感的诗人。“人生苦短,不喜平淡。”逃学、苦恋、远走高飞、沙漠中美妙的爱情……以及最后自断生命,她大喜大悲、有笑有泪,她很流浪,也活得很精彩;她在寻找心灵的故乡。三毛的作品充满使人一愣一惊继之一喜的传奇性;三毛自身充满奇特而动人的神秘性;她的真性真情,是动人而美丽的。 虽然三毛以“戏剧化的方式”结束了传奇的一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有一句话说得好:活着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活着;死后,只有好人活着。作家的生命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永恒。 三毛的散文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她倾注一颗博大的爱心关注一切普通人的命运,饱含深情的描写他们的不幸与痛苦;也在长时间的流浪和自我精神的放逐中体验一种自由的心境和质朴的人性的美丽,表现个体的精神、心灵状态,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一、三毛笔下的“情”具有审美的多层次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