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的语用功能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的语用功能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的语用功能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的语用功能

Vol.10No.2

2013年2月

第10卷第2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Feb.2013一、引言

所谓教师话语,是指教师为了组织和完成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主要媒介,是教师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Nunan (1991)所说的那样,在外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两者都至为关键,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要通过教师话语才能得到有效传播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因为教师语言本身起着对目的语的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1]

而且,教师话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除了

Nunan 所说的示范性功能外,教师还使用语言组织教学、实施

教学、管理教学,从而激发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师话语的交际功能;此外教师话语中所承载的知识信息、文化信息以及道德理念都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这里体现了教师话语的教育功能。

二、关于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言语取效不仅是文字句法的语义问题,而且还涉及到语用问题。Austin 认为,说任何一句话时,人们同时要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行为本身,言外行为指的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施行的一种行为,言后行为指的是说话带来的进一步后果。[2]1979年Searle 继承和发展了Austin 的理论,他强调三种言语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三种言语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它们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很好地解决了Austin 关于言语行为假设中自我矛盾的地方。他大胆地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的假设,认为每个话语事件(Speech Event )都代表一个言语行为,只不过有时候这个行为表现得较为直接(direct 或explicit ),而有时候表现得较为间接(indirect 或

implicit )罢了。

[3]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框架,尝试对大学英语教师话语做出描写和解释,同时验证言语行为理论的解释力。

三、教师话语的分类

本文根据教学话语在完成具体一堂课中所起的作用把教师话语分为:课堂组织用语、讲授用语以及反馈用语三种。课堂组织用语是教师话语最基本的一类,因为无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都必须有组织课堂活动的语言输入形式,如:问候寒暄、分小组布置任务,调节课堂气氛等。讲授用语是教学语言的主干,是教学中应用最广的讲授法的语言表现形式,在教学实践中,讲授用语往往贯穿在课堂全局,包括讲解语和提问语。反馈用语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理解性的反应、做出评论或进行纠错等。下面将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下,从这三类教师话语的表现形式,分别分析其语用功能。

四、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的语用功能(一)课堂组织用语1.问候语

问候和寒暄是教师每节课开始时都要使用的课堂用语。英语课堂上教师常用“Good morning,class !”“How are you today ?”等方式来表达问候。这些话语本身并没有太复杂的结构和很深奥的意思,但是,在课堂语言环境中,它可实现言语行为理论的三种言语行为。首先完成了言内行为,即向学生问好,达到交际意图;同时完成了言外行为,即通过与学生问候,建立课堂秩序,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此外还完成了言后行为,即通过与学生问候,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礼貌习惯。

如果英语教师只是形式单调,千篇一律每次都只是机械地重复“Good morning ,class !”此问候语只是完成了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却不能完成言后行为。因此,教师话语应该多采用一些让学生感到亲切,使他们有进行进一步交流的空间的问候寒暄语。如:How was your weekend ?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Were you busy studying ?You know what ,today is a special !等等。这些问候更贴近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使师生之间更有交流的空间。[4]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使用利用语境和情境进行师生交流的形式进行问候,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欲望与空间,使言后行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指令语

指令语是指教师为了组织和维系课堂流程所采用的语言形式。其在课堂中可以起到管理和过渡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这种语言形式常有“Let ’s begin our class ”“sit down ,please !”“Let ’s go on …”“follow me ”“listen it carefully ”“pay attention to …”等等。这些指令语的语言结构简单明了但也包含了三种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师

话语的语用功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要:教师话语是指教师为了组织和完成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主要媒介,是

教师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英语教师话语,不仅能从理论的角度揭示现行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话语存在的问题,而且从实践上帮助英语教师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话语的效力,进而提高我国的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教师话语;言语行为理论;大学英语教学;语用功能

192··

大学英语教师话语分析

收稿日期:2004-01-29  作者简介:范 栩(1972-),女(汉族),江苏宜兴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大学英语教师话语分析 范 栩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642) 摘 要:教师话语是大学英语课堂的重要交际媒介,它既是目的语的来源,也是管理课堂的手段,教师话语成功运用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类型、特征和功能的描写,结合可理解输入和互动输入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师话语和课堂互动进行评述,得出结论:教师应转变传统角色,应更关注教师话语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课堂上应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培养学习者意义协商的能力为主,以便学习者从外部环境获取更多的优化语言输入。 关键词:教师话语;可理解输入;互动假设 中图分类号:H319;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04)02-0151-06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外语课堂一直是语言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因为课堂过程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效果,研究课堂过程有助于了解促进学生掌握语言的条件,认识具有积极作用的课堂行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从描写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出发,探讨这种重要的课堂交际媒介在作为可理解输入和引导学生进行交互活动方面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 二、第二语言课堂 对于受到语言水平和环境的限制,无法从外界获得可理解输入的成年二语习得者,课堂是获取可理解输入的最佳场合[1]。对于多数中国学生而言,课堂是他们的主要语言学习场所,课堂教学效果对他们学习效果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课堂教学,展示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教师识别促进和阻碍语言学习的课堂现象。 课堂是由教师、教材和学生组成的,教师通过语言(话语,文字)、非语言(图示,实物)和副语言(paralanguage )(语气转换,表情,手势等)就教学内容设问、提供事实材料和个人观点,就维护课堂秩序做出指示。 教师话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也是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的信息源。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何组织课堂活动,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师话语的运用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我们有理由认为,如果教师话语运用得当,二语教学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三、教师话语 教师话语(teacher talk )是指课堂上教师对以非本族语为目的语的学生的讲课用语[2]。也称为教师式语言,教学用语,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采用的一种语言。为达到与学生交际的目的,教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第3卷)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 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22004(Vol.3)

(完整版)英语句子成分分析(最完整版)

英语句子成分只是英语语法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平时的考试也不会考,试卷上不会考你什么是宾语,什么是状语,这个单词是作什么成分,但是它是学英语的基础或者说是你学习其他语法的工具(比如学定语从句、非谓语动词等等)。学会它最直接的作用是对阅读和写英语句子有帮助,有很多人单词都知道,但是,读句子的时候,就是不知道哪些单词和哪些单词是组合在一起的;写句子的时候,就是不知道该把把哪个单词放在前,哪个单词放在后。句子成分就是帮你来分析单词和单词的关系,让你能比较容易地看懂句子和写出符合英语表达的英语句子。 第一章英语句子结构的简单认识 那么,什么是句子结构呢?说白了,就是在一个句子内部,一个个单词是怎么组织在一起的,为什么有的单词放在句子前面,有的单词放在句子的后面;在一个复杂的句子中各个句子是怎么组合起来的。曾见过这样的句子:I very like English (我非常喜欢英语) I at home had supper(我在家吃的晚饭 ),上面的两个句子是常见典型错句,你能看出来他们错在哪里吗? 那么,对于英语句子结构来说,我们要掌握什么呢?首先你头脑中要有词类的概念(每一个单词都是什么词性),然后学会简单句五种基本句型及句子成分的分析,再然后就是并列句和复合句的分析。 第二章词类概念建立以及词类分析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词类分析能力的自我培养之秘笈 一个词的词性不止一个,通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如work 可以作名词或动词,但这个词一旦放在句中,它的词性就确定了,(如: His work is good ,本句中的work 肯定是名词.) 基于以上原因,词类概念的建立以及词类分析能力的建立,说白了就是指:看到一个词,立刻就能反应出这个词属于哪个词类;看到句子中的单词,立刻就能确定出这个词的词性,这是一项能力,你不可能通过死记硬背学会的. 为什么需要你知道一个个单词属于哪个词类,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 要知道,理解掌握词类是理解句子结构及成分的基础,大脑中没有词类的概念,一切都无从谈起,,想想看,它是何等的重要. 怎么才能建立词类概念以及具备词类分析能力呢? 三“活”就是通过分析的方法,不是通过死记来确定一个单词的词性,大体上有以下三种途径: 其一,从词类概念的本身出发去分析单词的词性(见第二节) 举个简单的例子,cake 这个词,中文意思:蛋糕,是一种食品的名称,,ok 了,不用再去背 cake 名词 cake 名词。这一方法的运用需要你把对单词中文意思的了解和对十大词类概念的理解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运用自如.,只需在大脑中一闪词义,就知道其词性了,如果你连单词词义都不知,那偶就没办法了. 其二, 从单词的构词法入手来判断词性,构词法即构成单词的方法,其中一种是派生法,是通过加前后缀来构成单词的,英语中相当一部分单词是通过这种方法构成的,,一般来说,前缀是表明单词的词义,后缀表明单词的词性(词类),因此,从后缀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单词的词性.例如一般来讲加ly的形容词都是副词:quickly badly really completely 等等,. 其三,从句子成分来分析.实际上.学习词类和确定词类是为了分析句子成分,反过来,当我们学会句子分析后,我们还可以确定单词的词性(对一词多种词性的单词非常有用),,就是说可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 摘要:作者针对农村地区初中英语教师对英语课堂话语知识比较匮乏的现状,通过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概念和功能的文献浏览,提出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注意点:有效性、激励性、机智性和启发性。 关键词:英语课堂;话语知识;注意点;农村中学 在笔者所在的农村偏远地区中学,学生接触英语较晚(许多学生在初一之前未学习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硬件设施不到位(多媒体教室、专业化语音室的匮乏);软件也不太令人满意(许多英语教师并非专业科班出身,而是经过培训之后改教英语学科,专业理论基础匮乏)。这些因素导致农村地区中学的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普遍滞后,成绩远落后于城市中学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除了上述因素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即许多初中英语教师对于课堂话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率性而为”,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在什么时候讲就在什么时候讲。课前没有深入思考、课中没有及时调整、课后没有认真反思,就会出现教师讲得“天马行空”,学生听得“云天雾罩”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概念及功能 教师用于管理英语课堂与讲解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所用的话语称之为英语课堂话语。一般情况下,教师使用的主要话语应该是英语,但不排斥母语(程晓堂,2009)。课堂话语是英语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媒介。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如下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管理、组织教学活动相关,例如介绍教学目标、给予活动指令、维持课堂纪律等;另一类与教学内容相关,如导入新课、讲解语言点、提供语言输入等。 上述理论显示,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真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英语教师有必要在自己的课堂话语的“质”与“量”上下足工夫,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几个注意点。 二、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在学生刚接触英语的阶段,教师的课堂话语作为语言输入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教师的课堂话语应该紧密围绕教学主题展开,切忌跑题,而且课堂的教学时间十分宝贵,教师的课堂话语应该注重简练、扼要,不可拖拖拉拉。有些地方点到即可;有些地方适度展开,切勿发挥;有些地方当“惜墨如金”,无需多说的地方坚决少说,无需说的地方坚决不说。 笔者曾经听过本组一位英语教师的阅读课,该课选自《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4 The story of Xi Wang。全文讲述一只大熊猫的故事(包括熊猫的体重、饮食、保护及自然习性等)。该教师设计导入环节如下。 T: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一幅图画并提问:“Can you guess what animals are they?” S:Pandas. T:Are they beautiful?Do you like them? S:Yes,I have seen them in a zoo. T:Good,in which zoo did you see them?And what other animals did see there? S:… 该教师的课堂话语已经偏离了文章的主线,教师问学生在动物园还看见了别的什么动物,与本文主题“pandas”无关。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就会离题万里。 三、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激励性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名称:认知心理学 姓名:张瑞 学号: 201141000144 学院:心理学院 班级:应用心理学一班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后来哲学家塞尔(Searle)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最终使其成为语言学以及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将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概述,总结了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近几年来言语行为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关键字: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综述 自从语用学被确认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来,作为语用学研究中心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兴趣,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重点,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起到极大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在理论上越来越完善,取得不少新的发展和成就,同时它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如今,言语行为理论已被应用于研究语言中的多种现象,并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他“把语言视为一种游戏,是对语言的分析从语形和语义的层面转向于语用层面,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价值”[1]。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和“意义使用论”的启示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奥斯汀划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 。奥斯汀把表达有所述之言的句子称为“表述句”,而把表达有所为之言的句子称作“实施行为句”,简称“施为句”。表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而施为句的目的是以言行事[2]。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简单的两分法并不科学,表述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施为句。所以在这种理论的缺陷上,奥斯汀又发展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也就是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第二阶段。他把言语行为分为“以言指事”( 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 illocutionary act) 、“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 三类。在这三类行为中,语用研究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因为它与说话人的意图一致,所以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言外行为上。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美国哲学家塞尔(J.R Searl) 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理论,“把对言语行为的理论和对话语意义的研究提升到对人类交际的研究”[3]。塞尔认为奥斯汀对以言行事行为的分类只是对施为动词的分类。塞尔把以言行事行为重新分为五类: 断言类( assertives) 、指令类(directives) 、承诺类( commissives) 、表达类(expressives) 、宣告类(declarations)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另一个发展是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就是解决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说话人的言外之意的关系问题,同时强调了语境和交际者双方共有的知识在理解话语时的重要性[4]。 奥斯汀和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言交际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让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方面,从而突出了用语言做事或言语的社会功能。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拓宽了应用的范畴。 奥斯汀认为施事行为是规约行为。但事实上,自然语境中的施事行为与仪式、典礼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语境中的施事行为绝然不同,而且规约性更小。现实生活中只有小部分施事行

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引言 很久以来,哲学家(或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语言学家奥斯汀则认为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由此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理论第一次在西方学术界把言外之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应。 二、言语行为理论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论。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奥斯汀针对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之处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外语课堂成为语言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因为课堂是学生语言习得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成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学习的效果。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是现在外语教学提倡的主流。在此方面也有很多人提供了很多研究。但是中国参差不齐的教育现状使得这一教学方式的完全实现有很大难度,大多数的高校仍然处于从传统教学方法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过渡时期。 二、教师话语 教师话语(teacher talk )也称为教师式语言、教学用语,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语言。教师话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也是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的信息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达到与学生交际的目的,往往把语言简化,使它带有许多外国话的特征或其他简化语言的特征。在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何组织课堂活动,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师话语的运用都会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话语是学习者运用这种可理解的简化代码从外部环境获得语言信息的媒介。因此它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两种功能:第一,作为简化后的目的语,向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第二,作为一种管理、组织和指导课堂活动的媒介,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课堂。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高校大学外语教师话语进行分析,揭示其从传统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过渡的特点。因为在大学外语课堂中母语也在使用,因此本文对教师话语的分析也把母语包括在内。本文将着重分析教师话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话语量,2.提问方式,3.语言调整特点,4.反馈方式。 (二)研究方法 收稿日期:2008-04-24 作者简介:张喜丰,(1979-),男,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助教,长春130021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硕士在读。 吴微,(),女,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张喜丰吴微 [摘要]本文采用自然调查的方法,对大学英语教师话语量、提问方式、语言调整特点和反馈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学基本处于从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过渡阶段。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师注重教师话语的质,适当降低话语的量。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教师话语;可理解输入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1-0041- 04 1977-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的应用 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请求”言语行为 “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 (1) 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拒绝”言语行为 “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例如, (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 母亲:不可以,写作业! (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 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 (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 乙:我明天有课 (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 教师话语是课堂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采用优质课课堂录像与语料,从师生话语量、课堂提问类型、师生交互方式及反馈形式等方面研究了优秀初中英语教师话语的特征。通过对数据的转写和课堂观察,笔者发现:优秀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使用目标语进行双向交际和意义协商的机会,参考性问题高于展示性问题。交互时,理解核实,确认核实并重,兼顾教育与交际功能。积极反馈高于消极反馈,并增加重复加点评和重复加表扬使用次数,这种课堂话语可以为初中英语教师提供借鉴价值。 研究背景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用于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堂交际、讲解知识、表达思想情感时所用的语言,具体包括提问、讲解、组织教学、反馈等形式。教师用教师话语来组织教学,同时也为学生输入目标语。因此,研究中学英语教师话语能够有效规范和完善教师课堂用语,促进外语教学。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外语课堂教师话语、课堂互动等做了系统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也开展了课堂话语的研究。2002年,周星、周韵通过课堂录音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4位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特征;2007年,胡青球对5位优秀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互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优秀教师能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语言输出;2005年与2006年,刘学慧分析研究了实习教师的课堂话语特征。但对于

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话语特征分析还较少,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话语特征,主要回答以下问题:①优秀初中英语教师和学生课堂话语的比例如何?②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类型有哪些?哪种提问更有利于学生语言输出?③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交互调整方式如何?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语言习得?④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反馈方式如何?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语言学习?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江苏省2013年优质课评比活动中,4位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语料为研究对象。他们从事初中英语教学5年以上,教学效果优秀,深受师生好评,并多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此外,在2013年优质课比赛中,均代表各自的地级市到省里参赛并获得一等奖。根据课堂录像和转写语料,本文对师生话语比、教师提问、教师交互调整方式、教师反馈进行了分析,语料的定量分析数据展现了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话语特征。 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教师和学生话语比笔者根据课堂教学视频与文本,对4节优质课上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所占时间以及在每节课所占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其中,学生话语包含小组讨论和总结汇报,其他活动指看视频等不需要发言的活动。结果如表一所示:教师话语量平均占39%,学生话语平均占50%,可见优秀英语教师已经开始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在他们的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话语量略超过教师的话语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优秀教师引导语较简洁,注重多给学生机会;另一方面,他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 目录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展开 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指令”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

(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 a)陈述愿望 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b)询问愿望 *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听话人为出发点: 1a)陈述能力 You can pass me the salt. 1b)询问能力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2a)陈述意愿 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 2b)询问意愿 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 3a)陈述将来的动作 You will pass me the salt. 3b)询问将来的动作 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 以动作为出发点: a)陈述理由 The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 b)询问理由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we add some salt to the soup? 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这五大类是:阐述类:陈述或描述说话者认为是真实的情况; 指令类:试图使听话者做某些事情;

2020年大学英语六级作文万能句型分析:图表型

2020年大学英语六级作文万能句型分析:图表型 一. 上升增长 1.…add up to… 增加了 . The total amount of … added up to 14 billion pounds(14%) in 1994. 2. to jump to / to soar to…… 一跃达到/ 猛增到… . The total working days lost soared to 10 million in 1979. 3.…an increase of about…percent as compared with…… 与…相比大约增加了… eg. In August as many as 39 car accidents were reported, indicating an increase of about 79% as compared with the number of Januar y. 4.…to experience an increase/incline …有 了增长 eg. Tobacco consumption is experiencing an incline. 二. 下降,减少 1.…to sink/drop/reduce to… 减少到… eg. The rate of strikes sank/dropped to the lowest point in 1979. 2.…to experience a decrease/decline …有了减少 eg. Tobacco consumption is experiencing a decrease. 注意:修饰上升/减少的副词有: rapidly slowly dramatically respectively 表达上升/减少的 最后状态的词有: the highest peak the lowest point 10 million 10% 三. 起伏

以《生活大爆炸》为例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美剧中的双关语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umor 2 中西婚礼风俗对比 3 Social Causes for Tess’s Tragedy 4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Moby Dick 5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6 古诗英译中意象与意境的处理 7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9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 12 On the Disillusion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 13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 14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 15 《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 16 论“老友记”中的幽默翻译 17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 18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 19 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论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20 浅析女性主义在薇拉﹒凯瑟作品中的表现 21 《紫色》中“家”的解读 22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23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24 The Joy Luck Club-A Bittersweet Picture of Chinese-Americans across Two Generations 25 浅析《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的悲剧命运 26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 27 中国民俗词语汉译英初探 28 从东西方文化差异视角看动物词汇的翻译 29 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 30 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 31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 32 A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Business Etiquette 33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 3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5 家庭教育对保罗的影响:品读《儿子与情人》 36 On the Sufferings of the Protagonists in Wilde’s Fairy Tales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37 英语长句的理解和翻译 38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 39 奥巴马胜利演讲的语篇分析 40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41 浅论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大学英语六级作文万能句型:分析利弊

大学英语六级作文万能句型:分析利弊 1、Every thing has a good side and a bad side, and ....is no exception. 万事万物有其两面性,而________也是如此。 2、The discussion as to whether the ... is a blessing or a curse arouses most people’s interests. __________是好坏利弊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3、...plays such an important role that it undeniably becomes the biggest concern of the present world. ______ 尤为重要而引起当今社会的关注。 4、There comes a question: is it a blessing or a curse. 问题是:____是福是祸? 5、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every thing has one more face and ... is no exception. 不可否认,每一件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其实,______也不例外。 6、Every thing in the world has its own two sides. Without exception, A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A也不例外,有其优势和劣势(利与弊)。 7、....undoubtedly plays an increasing significant role in modern life. 不容置疑,_______在现代生活中不断显示出起重要性。 8、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 is increasingly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言外之力语用等效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它时翻译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在言语行为的三分说中,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语言接受者的反应是语言交际功能的核心,因此言外之力的翻译成为翻译的重点。在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判断原文对原文读者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基础上,译者应当以语用等效原则为指导,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手段,使译文读者能够得到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和影响。 作为语用学领域中重大贡献的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牛津哲学家John L. Austin提出的,后又经过Searle的修正和发展。Austin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不应当是词和句子,而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他认为人们谈话时不仅是“言有所述”,而且是“言有所为”。也就是说,语言交际是由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构成的,所有的话语除了有意义之外,事实上还有着作为交际中动态成分的交际用意。Austin探讨了在何种意义上说话就是行事,并区分了说话即行事的三种基本意义,也就是人们说话时同时发出的三种行为:以言表意行为(locutionary act)、以言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以言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 以言表意行为是产生有意义的语言表达的行为;以言施事行为是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所实施的行为,如命令、提议、许诺、威胁、感谢等;以言取效行为是对听者施加影响的行为。实际上话语的表意是它的字面意义;话语的施事是话语发出者的交际意图;话语的取效是表意对话语接受者产生的相应影响。以言表意行为与以言施事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通过说出句子表达了字面意义,而后者通过以言表意行为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图。一旦意图被识别或得到满足,就会在听者身上产生一些变化或结果,也就是言语行为的取效。 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质是句子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完成行为;人们不仅发出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而且还暗示发出这些语言单位的目的以及期待这些语言单位以何种方式被理解。换言之,以言施事行为有着某种效力,即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force)。言外之力是语言使用者想让他的行为产生的交际价值或这个行为意欲产生的功能。相同的言外之力可以由许多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不要到那里去”和“如果我是你,我就不到那里去”表达了同样的言外之力,虽然前者是直接的劝阻而后者是间接的建议。因此,解释话语字面含义的以言表意行为应当服从于言外之力。在言语行为理论中,言外之力是被最广泛讨论的,因为它表现了话语的交际用意,与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相一致。事实上,“言语行为”这个术语通常在狭义上仅仅被理解为话语的言外之力。 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重塑语言及其运作方式的观念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从…说话?和…行事?与意义和效力的双重功能上看待所有的话语”。言语行为反映了说话者在发出话语时的交际意图,并且可以被看作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结合。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局限于口头言语,而且对于书面言语也有很强的解释力,从而对翻译有着有效的指导作用。 Robinson说:“洞悉翻译和语言的一个有效方式是译者翻译的不是词语,他们翻译人们用词语做了些什么”。既然意图是意义的一部分,对意义的理解必须要将意图考虑在内。交际不仅仅是通过命题内容达到的,而且还要借助言外之力。因此,在翻译中仅仅停留在命题层次是不够的,因为说话人木但要发出表意行为,而且常常还要传递其施事行为并期望产生一定的取效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必须确保译文的言外之力和取效结果与原文的相一致,必要的时候抛弃表意意义,这就是翻译中的语用等效。仅有形式翻译或语义翻译不能执行给译文读者传递言外之力的功能,译者有必要掌握原文作者的意图并将它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译文读者。虽然在许多情况下言语行为在翻译中可以不言自明,但有时“不同的文化会在不同的程度上使用言语行为”。再加上认知环境及语言习惯的不同,译者难以完全转换原语的文化语境并将其在目的语中再现,但通过体会原文的以言施事行为,也就是原语作者的意图,译者应该能够使其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影响和效果等同或类似于原文给原语读者带来的影响和感受,从而在目的语文化中充分再现原语的文化语境。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二册Unit2课文重点句子及词汇解析

Unit 2 Words and Expressions 1 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the tough take accounting. (Para. 1) Meaning: When conditions or situations become difficult, determined people choose to study the subject of accounting, hoping they can more easily find a job in the future. ★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when the situation becomes difficult 当形势变得严峻时 e.g. 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women can get as tough as men. 当形势变得严峻时,女人可以 变得跟男人一样坚强。 ★accounting: n. [U] the work of accountants or the methods they use 会计;会计学 e.g. Stu dents’ major objective is to be financially well of f. Accordingly, today the most popular course is not literature or history but accounting. 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在经济上富裕。因此,当今最流行的课程不是文学或历史,而是会计。 ★take accounting: choose to study the subject of accounting 选择学会计 2 When the job market worsens, many students calculate they can’t major in English or history. (Para. 1) Meaning: When there are fewer job openings, many college students make a judgment from the situation and think they can’t study English or history as their m ajor. Meaning beyond words: Many students will not take the classes that won’t help them locate a decent job later. ★major in: (AmE) study sth. as your main subject at college or university 主修(某一)科目e.g. The high demand for persons with knowledge about computers is why I chose to major in computer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对具有电脑知识人才的高需求是我选择在大学主修计算机科学的原因。 3 They have to study something that boosts their prospects of landing a job. (Para.1) Meaning: They have to study something that improves their chances of success in finding a job. ★boost: vt. increase or improve sth. to make it more successful 促进;推动;使兴旺 e.g. Some countries hope that warmer weather and more rain will boost their farm output. 一些国家希望更温暖的天气和更多的降雨能提高他们的农业产量。 ★prospect: n. [C, U] sth. that is possible or likely to happen in the future, or the possibility itself 可能的事情;很可能发生的事情;前景 e.g. Career prospec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virtually unlimited. 科技类职业的前景几乎是无可限量的。 4 The data show that as students have increasingly shouldered the ever-rising cost of tuition, they have defected from the study of the humanities and toward applied science and “hard” skills that they bet will lead to employment. (Para. 2) Meaning: The facts and information show that as students have spent increasingly more money on tuition, they have turned away from the humanities to some practical courses that they believe will enable them to get a job more easily. ★defec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