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输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输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输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输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收稿日期:2007 03 21

作者简介:贺学贵(1968 ),男,安徽宿松人,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第27卷第4期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V o.l 27N o .4

2007年08月Journa l o fH uanggang N or m a lU n i versity A ug .2007

语言输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贺学贵

(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 要:本文着重探讨了S w a i n 的语言输出理论,并针对我国英语学习者语言实际运用水平不高这一突出问题,提出了利用语言输出理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语言输出;大学英语教学;英语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8078(2007)04 0108 04

K rashen 输入假说!(I nput H ypothesis)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 o mprehensi b le i n put)是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学习者只要接触到大量的可理

解输入,语言习得就自然而然地发生。K rashen 认为,输出只不过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可能的输入来

源,在习得中不具备什么作用。[1](P9-32)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中学生外语学习的输入环境大为改善,学生接收语言输入的数量增加了,语言输入的形式也丰富多彩了,然而教学

效果仍不理想。[2](P93)

英语教学仍然普遍存在 高分低能,哑巴英语,费时低效!的弊端,其主要表现为经过长达10年的英语学习,大多数学生仍然是听不懂外国人讲话,也无法用英语跟外国人进行简单的口、笔头交流。可见,外语教学中一味注重语言输入的作用,而忽略语言输出的功能是不行的。我们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重视口头及笔头语言输出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外语学习。 一、语言 输出假设!理论

Sw a i n 对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教学(i m m er

si o n pr ogra m )进行了调查。[3]

在教学中,他们用法语给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授课,让他们接受大量的 可理解的输入!。然而,学生们的法语水平不理想,并未达到像输入假设所认为的好效果。学

生虽然在听力与阅读理解方面能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在口语与写作方面无法达到目标语(TL )水平,表现出了语法准确性方面的弱势。Sw a i n 指出,学生在二语学习中犯大量语法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很少进行语言表达练习,课堂中基本上是老师在进行语言输入,学生说的话很少超过一个单句。老师对学生所犯语误的反馈也多属

随意、偶然。[4](34-35)

在对K rashen 的输入假说进行深入研究的基

础上,Sw ai n 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设理论。[3][5]

她认为语言输入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要使学习者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仅靠可理解输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可理解输出;学生需要被逼着(pushed)充分利用现有语言资源,需要对将要输出的语言进行思考,使它更恰当、更准

确、更容易理解。[6](P60)

Sw ain 的输出假设指出,第二语言习得必须有双向交际活动,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不够充分的,习得者应该有机会使用语言,因而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具有重要作用。

Yu 从一个英语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在说英语国家所遇到的交际策略问题为例证明仅有可理解输入也是不够的,可理解输出必不可少。[7]

因而,他认为输出假设不仅仅是对输入假设的补充,而且它纠正了输入假设的不足之处,它是二语习

得理论走向更加成熟阶段的标志。

二、语言输出的作用

Sw a i n认为可理解输出可以从几个方面促进二语习得:

(1)输出能引起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二语学习者在进行目的语输出时,会认识到目的语知识的不足,进而注意发掘相关语言知识,就此触发可以生成新的语言知识的认知过程,或者夯实已有语言知识。

(2)输出能对目的语进行假设检验。语言输出是对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语言形式、结构和意义假设的验证,有时可促发反馈,让学习者对输出进行调整修改或再加工。

(3)输出具有元语言功能。当学习者反思他们使用的目的语时,输出即起着元语言功能,能使他们控制和内化语言知识。!

(4)输出能使目的语表达自动化。目的语表达的自动化意味着某种输入与输出形式之间有着一致的、规律性的连接,意味着语言知识提取的自动化,语言运用流利性的提高,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3](235-253)、[5](125-144)

输出假设的以上功能对语言习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多说和多写目的语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语言运用的流利性和自动性(au to m aticity);(2)语言输出迫使学习者从语义加工过程转移到句法加工过程;(3)说、写目的语能让学习者检测自己对目的语学习所做出的假设;

(4)语言输出能获得相应的反馈。

Sw a i n&Lapkin还发现,对语言问题的注意能经常激活学习者内在的与二语习得有关的认知过程。因此,输出不仅使学习者注意到他们中介语(I L)的缺陷,而且还激活了有助于二语习得的内在认知过程,从而促进语言习得。[8](371-391)、[4](P35)Izum i等人通过有指导的写作和短文重构两种输出任务作实验,检验输出假设的注意功能,结果显示受试者使用了大量的目的语的语言形式,尽量准确地根据图片重构短文所述的故事。[9]研究结果发现,输出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并能提高学习效果。这也部分地支持了Swa i n的观点。

Spo lsky认为,语言学习者和学习机会 尤其是交流中的语言的交互作用,不仅有利于学习者成功获得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还有利于其成功地获得其他非语言能力。[5](P27)因此,语言输出是学习者提高语言技能与形成概念系统的决定因素,是外语教学和学习达成长期稳定效能的必要条件。

三、影响输出和输出功能发挥的相关因素

要促成学习者有效地输出,首先要考虑的是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王初明认为,情感是影响外语学习成效最重要的两大因素之一。[11](8-12)在所有情感因素中,自我概念(se lf-concept)对外语学习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自于自己或他人的积极评价既有利于构成良好的自我形象,又对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王初明的研究表明,成人英语学习者良好的口语水平与自我概念水平呈较高程度的正相关,这种积极情感因素对促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12](56-63)在输出过程中,只要让学习者有合适的途径,能够促进学习者的积极情感,就能够促成学习者有效的输出,如王初明等的写长法!输出教学在减轻学习者焦虑心理负担的同时,让学习者感受进步与成功,增进积极的学习情感,达到情感与学习的良性循环。

要让学习者进行有效输出,还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对学习者的需求做到充分的了解,适应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需求,这是保证输出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输出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实现自己的目标需求,如目前的学习要求及未来的工作要求。教学实践表明,学习者目前的学习需求是决定他们是否投入学习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只有学习者认识到输出与自己的目标一致,其学习动机才可以得到真正激发,学习者也才乐于投入输出活动。输出还必须让学习者认识到所输出的内容就是他们自己想掌握的内容,或者是不熟悉、不知道但有必要掌握的内容,这是真正习得一门语言所必须要做的事情。这种以目标为导向、以过程为根本的学习可以让学习者积极投入到输出活动中,有效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察和自我评估。

有效地实施输出,除了学习者的内部因素之外,外部环境也是重要条件。符合学习者意向的环境有利于促进输出,否则会制约或阻碍输出的开展。与学习者学习直接相关的有学习的评价体系,其中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是直接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尽管社会权重很大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

?

109

?

第4期 贺学贵:语言输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试和专业四八级考试在不断改进,但目前其基本定向还是以考查学生理解性知识为主,对产出性知识考查不够。因此,我们应该合理运用等级考试,规避不利因素,促进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提高,让学习者切实感受到等级考试的作用,避免造成需求矛盾冲突。

四、语言输出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们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是:充分发挥其工具作用,恰如其分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13](P322-327)外语交际能力包括准确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的能力,接受信息包括听和读,发出信息包括说和写,所以,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意味着全面培养学习者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一)改变观念,重视输出

在英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评估设计中,应改变重输入轻输出的观念,充分重视输出项目。学习者所需掌握的知识既包括陈述性知识(declarati v e kno w ledge),也包括程序性知识(pr ocedura lized know ledge)。只注重前者不重视后者,往往会事倍功半。学习者最终还是要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际的,因此,口语和写作项目的重要性应该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测试中得到具体体现。在各种英语教学中,重视输出作用,强化口头及笔头输出练习(特别是口头输出练习)是解决高分低能,哑巴英语,费时低效!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4](P36)

(二)创造良好的语言输出环境

外语学习的过程如同母语习得,必须依存于语言环境。在中国这一缺乏真实而丰富的自然的英语环境里学习英语,必须创造一些模拟语境来帮助二语习得者激活输入的信息,尽快将输入转化为输出,这是提高二语习得者语言输出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创造获得语言形式和产生语言意义的必要环境条件,让学习者觉得有话可说,觉得所说所写有意义,也因此愿意说、乐意写,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准备状态与语言输出的质量有直接关系。[14]、[15](P59-84)要让学习者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而不是机械地运用所学语言形式。可以利用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掘他们的生活世界,让所言所述贴近他们的生活,符合他们的需求,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例如,给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说练机会,诸如情景对话、角色扮演、课内外写作等,让学生在模拟语境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练习和使用新的词汇、语法知识,扩大积极词汇量,缩小输出与输入知识间的差距,增强语言组织运用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运用外语进行实际表达交际的能力。

(三)提高学习者对学习项目的注意程度

学习都需要注意力,注意力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产生注意,是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的一个充要条件。学习者的输出活动既是意义的传达,也是把语言形式项目整合为中介语系统的必经之路,而活动过程中的注意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则是输出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认知前提。因此,为有效地促进语言输出,设计语言输出时,根据需要设定输出项目,以一定的手段让项目引起学习者的足够注意,是实施语言输出的重要策略。

冯纪元与黄娇的研究表明,对注意不同程度的控制产生不同的习得结果,输出过程的强注意控制比弱注意控制更能使学习者习得的语言准确长效。[16](P195-200)这告诉我们,输出过程中,采取一定形式的任务附带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对学习项目的充分注意,比没有附带任务更能有助于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如在口语活动中设置运用新语言项目的任务要求,阅读活动中提出运用语言新项目的文章内容复述或摹写、重构等,这些都是有效地提高学习者注意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的手段。另外,在输出过程中,制造一定的信息差,也是引起注意的必要条件。没有一定难度的输出任务是引不起学习者足够注意力和兴趣的,可能导致学习者敷衍了事,同时,活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如果没有新信息可交流,学习者也会失去兴趣,导致注意力的分散和流失。

(四)对语言输出进行适当监测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语言输出。在口语课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完i+1!模式的语言输出之后,还应考虑自然交际的因素。首先关注学生输出内容,不要因为纠正错误而破坏交际的连贯性。而后,教师根据学生语言输出正确与否,了解学生的水平,在积极鼓励学生输出并在配合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以自然、合适的方式对学生的错误输出加以纠正。而且这种方法还有助于避免固化现象! (fossilization)的发生。此种方法在于有意识地让

?

110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第27卷

学生留意所学语言的语言特征,促使学生掌握英

语的语言形式。通过反复练习,可以使学生准确、熟练地运用这些形式,最终使目的语的表达成为自动化,从而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

平。[17](P94-97)

因此,活动的设计要避免学习者产生应付心理,还必须有合作者(教师和同学等)在一定的秩序下的合作,结合一定的评价给以适当的监测,在对活动者的相关输出信息以正面肯定为主要原则的基础上,作出及时合理的协商性反馈,因为反馈可以起到 提升注意力!和有助于 纠正错误!的功能,

[18](P170-178)

而协商性反馈的效果胜

过随意反馈,[19](P92-99)

及时反馈效果胜过延时反

馈,积极反馈胜过消极反馈。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规模大,投入多,但是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这与我们过分注重语言输入而轻语言输出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应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积极研究探讨 输出假设!理论,进行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提高学习者语言输出的主动性,促进双向信息交流。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模式,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K rashen S .D.P ri nc i p l es and P rac ti ce i n second l anguag e

A cqu isiti on [M ]N ew Y o rk :Perga m an P ress ,1982.[2]郑银芳.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二语习得中输出的作用

[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Sw ain ,https://www.doczj.com/doc/d12807346.html,m un i cative co m petence :

som e ro l es of comprehensi ble i nput and comprehens i ble output i n its develop m ent [A ].G ass ,S .and M adden ,C .Inpu 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 i s i tion[M ].R ow ley ,M ass .:N ew

bu ry H ouse ,1985.

[4]卢仁顺. 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5]Swa i n ,M.T hree functions of outpu t i n second l anguag e

learn i ng [A ].G uy .Cook &B .Seidl ho f e r .P r i nci p le

and P ractice in A pp lied L i ngu istics [C ].

Shangha:i

Shangha i Fore i gn L anguage Educati on P ress ,1995.[6]李萍.语言输出假设研究二十年:回顾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

[7]Y u ,L .M.The Co m prehensi b le O utput H ypo t hesis and

Se lf-directed L earn i ng :A L earner #s P erspective [J].T ESL C anada Journa,l 1990,8(1).

[8]Swa i n ,M.,&L apki n S .P roble m s i n out put and t he cog

n iti ve processes t hey generate :A step to w 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 i ng [J].A pp lied L i ngu istics ,1995(16).[9]Izu m ,i S .,&B i ge l ow ,M.D oes output promo te notic i ng

and second l anguag e acqu i sition ?[J].TES O L Quarte r ly ,2000(34).

[10]Spo lsky , B.Conditi ons for Second Languag e L earn i ng

[M ].Shangha :i Shanghai F oreign L anguage Educa ti on P ress ,2000.

[11]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6).

[12]王初明.自我概念与外语语音学习假设[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13]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 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14]E llis ,R.T he Study of Second L anguage A cqu isiti on

[M ].Shangha :i Shanghai F oreign L anguage Educa ti on P ress ,1999.

[15]E llis ,R &Y uan ,F .T he effects o f plann i ng on fl uency ,

comp l ex ity ,and accuracy i n second language acqu isiti on [J].Studies i n Second L anguage A cqu isiti on .2004,26(1).

[16]冯纪元、黄娇.语言输出活动对语言形式习得的影响

[J].现代外语,2004,(2).

[17]付艳、甘世安.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研究与英语教学

[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5).

[18]朱晔、王敏.二语写作中的反馈研究:形式、明晰度及具体效果[J].现代外语,2004,(2).

[19]戴炜栋、陈莉萍.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责任编辑 张吉兵

Applicati ons of Language Output Theory i n College English Teach i ng

HE Xue -gui

(Schoo l of F ore i gn Studies ,Huanggang N o r ma lU n i ve rs i ty ,H uanggang 438000,H ube,i China)

Abstrac t :Th i s paper m a i nly stud i es Swa i n #s language output t heory and proposes som e m eans and suggestions t o reso l v e the prob l em of l ow profic i ency i n practical co llege Eng lish teach i ng i n Ch i na on the basis o f the t heory o f the language output hy pothes i s .

K ey word s :language output ;co ll ege English teach i ng;Eng lish comm un i cative co m pe tence

?111?第4期 贺学贵:语言输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浅谈鼓励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良言一句三冬暖 ——浅谈鼓励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教师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在课堂上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鼓励性语言强调的是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加以肯定、鼓励,而不是泛滥性运用,否则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效果适得其反。 【关键词】教师鼓励性语言作用原则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在和教师的交流中,总是带有一定情感的,而这个课堂能不能让学生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不能激发出他们的潜能,能不能让他们在山重水复的知识点中另辟蹊径,能不能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快乐,这主要就取决于教师能否营造出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否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尊重和保护。这一切除了依靠教师的专业素养外,靠的就是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充满希望的鼓励、一句真诚的赞美!这些便是课堂评价的种种方式,而这些评价中最主要的方式便是语言,而且也是众多方式中最直接、最有效的。 一、教师鼓励性语言的作用 鼓励性语言,是指教师用来激发学生思维、加强学生信心、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成功的关怀性语言,它是师生之间借以优化教学进程的一种情感交流,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其作用有: (一)、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对一般学生来说,教师的鼓励如及时擦亮的火柴,会使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上进,可谓“点石为金”。 2、适时适度,对“差生”进行鼓励。对于后进生来说,他的闪光之处如晨露夕晖一样宝贵,抓住时机,适当鼓励,可使他们更新认识,转变学习态度,迷途知返,步入正途。 (二)、鼓励是开启学生心理情感大门的钥匙,益于建立和谐、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心理语言学家古德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 ...

书稿《现代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十二章全语言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节全语言教学理论概述 全语言教学理论以儿童本位和建构主义理念为基础,是一种关于学习的本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习的语言教育理论。该理论强调语言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从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目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出发,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语言的实践性,使其有目的地学习和使用语言。 一、全语言教学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在用差异分析的方式做阅读研究时发现:阅读的历程是一个“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并发表了《阅读:一种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一文。这种认识,打破了对阅读本质的传统观念,开始将语言的学习视为一个整体,并产生了一套与传统语言学习方式不同的理论。之后,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将儿童语言教育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再思考,并吸收了当时有关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成果,开展了“全语言”的语言教育改革运动。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全语言”(Whole Language)运动波及国际学前教育界。 二、全语言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全语言”?迄今还没有人给出一个简洁、全面的定义。但是根据古德曼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不是“全语言”。他指出,全语言坚决反对以下状况:①将程序化的技巧学习孤立于实际情景之外;②将阅读与写作历程按年级分割成前后相继的阶段性技能,按部就班地发展;③刻意控制文章、句子的结构,以及字词的难易度和出现频率;④将阅读和写作教学剥离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读写活动及实际运用;⑤认为有些学习者因为生理或智能的原因而无法学习读写。 不过,“Whole”这个词已经体现了该理论的核心精神。“Whole ”的原意是“所有的、完整的、完全的”,是针对语言及语言学习而言的。这个词体现了该理论以下精神:语言是完整的、整体的,不可分割成孤立的语音、字、词和句子片断;语言的学习也是完整的,包含对学习者个人有意义的语言,

汉教资格证书考试历年试卷第二语言教学理论-33页文档资料

汉教资格证书考试历年试卷(第二语言教学理论)1998年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题(时间:120分钟)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语言学习发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编写与评估对外汉语教材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填空(将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横线上,每空2分,共10分) 1、一份试题对学生重复测试,是验正试题___________的方法之一。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易清晰度 2、“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这种心理学理论的创始人是_________。 A、认知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儿童心理学 E、巴甫洛夫 F、斯金纳 G、皮亚杰 H、华生 3、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历来是___________研究的重要领域。 A、语言学 B、心理学 C、教育学 D、对外汉语教学 4、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学科而被提出来的时间是___________。

A、80年代初 B、80年代中 C、80年代末 D、70年代末 三、词语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迁移与泛化: 2、应用语言学: 四、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 1.词汇教学的任务和选择所教词汇的原则。 2.简论第一、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 五、教案设计和问题解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设计教案: 课文 甲:你喜欢不喜欢看足球比赛? 乙:喜欢,喜欢得不得了。 甲:昨天晚上的电视节目有足球比赛,你看没看? 乙:没看,哪个队对哪个队? 甲:上海队对大连队,踢得相当精彩,你没看,太可惜了! 乙:下周就要考试了,时间太紧张了,我得复习功课。 (1)从课文里挑出五个需讲、练的语言点。(5分) (2)选其中三个,设计教案。(10分) 2、解答问题: 课文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门一看,嗬!山

语篇结构介绍

英语语篇的结构 随着语篇语言学(text-linguistics)的兴起,人们已将语言研究的中心由句子转为语篇。句子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出现频率最高,但句子是个语法单位,不是理想的语言单位。在实际交往中,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篇。 一.什么是语篇? 语篇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语义单位。它与句子的关系不是大小关系,而是“实现”关系,即语篇依靠句子来实现。但语篇不是句子的任意堆砌。构成语篇的句子在意义和结构上都是相关的,有照应手段将其联系在一起。任意的句子堆砌不叫语篇。 语篇长短不一。一个句子,短语甚至一个单词都可以构成语篇。如标语、谚语、广告、请柬等常常用一句话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例如: 1.No parking. 禁止停车 2.Forbidden fruit is sweet. (谚语) 禁果最甜;偷欢最乐。 3.Mr. and Mrs. John Smith request the pleasure of the company of Mr. Richard Wilson at a cocktail party on Saturday, November 20, at 17:30---19:00.

约翰﹒史密斯先生及夫人谨邀请理查德﹒威尔逊先生光临十一月二十日(星期六)十七点三十分至十九点举行的鸡尾酒会。 在实际交往中,一句话构成的语篇较少见,常见的是由许多句子或段落,甚至许多章节组成的语篇。在实 用性翻译中,句子往往是较小的翻译单位,一般常见 的还是语篇翻译。 二.语篇的翻译要求和步骤 语篇翻译是翻译的高级阶段,是对各种翻译技巧进行综合运用的理想翻译单位。只有通过语篇翻译才能使各种技巧不断增强,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高层境界。 要求: 以语篇语言学为理论指导,以语篇分析为语篇理解的手段和语篇翻译的基础,并借鉴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合理部分,最大限度的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三.语篇的组织结构: (一)语篇的组织结构 语篇的组织结构也是语篇理解和语篇翻译的重要方面。语

语篇结构介绍上课讲义

语篇结构介绍

英语语篇的结构 随着语篇语言学(text-linguistics)的兴起,人们已将语言研究的中心由句子转为语篇。句子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出现频率最高,但句子是个语法单位,不是理想的语言单位。在实际交往中,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篇。 一.什么是语篇? 语篇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语义单位。它与句子的关系不是大小关系,而是“实现”关系,即语篇依靠句子来实现。但语篇不是句子的任意堆砌。构成语篇的句子在意义和结构上都是相关的,有照应手段将其联系在一起。任意的句子堆砌不叫语篇。 语篇长短不一。一个句子,短语甚至一个单词都可以构成语篇。如标语、谚语、广告、请柬等常常用一句话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例如: 1.No parking. 禁止停车 2.Forbidden fruit is sweet. (谚语) 禁果最甜;偷欢最乐。 3.Mr. and Mrs. John Smith request the pleasure of the company of Mr. Richard Wilson at a cocktail party on Saturday, November 20, at 17:30---19:00.

约翰﹒史密斯先生及夫人谨邀请理查德﹒威尔逊先生光临十一月二十日(星期六)十七点三十分至十九点举行的鸡尾酒会。 在实际交往中,一句话构成的语篇较少见,常见的是由许多句子或段落,甚至许多章节组成的语篇。 在实用性翻译中,句子往往是较小的翻译单位,一 般常见的还是语篇翻译。 二.语篇的翻译要求和步骤 语篇翻译是翻译的高级阶段,是对各种翻译技巧进行综合运用的理想翻译单位。只有通过语篇翻译才能使各种技巧不断增强,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高层境界。 要求: 以语篇语言学为理论指导,以语篇分析为语篇理解的手段和语篇翻译的基础,并借鉴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合理部分,最大限度的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三.语篇的组织结构: (一)语篇的组织结构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之技巧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之技巧 发表时间:2017-09-15T14:49:04.00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3期作者:林运斌 [导读] 观念上要重视语言的工具性作用,备课要备教学语言,要严格执行教案,要巧妙使用体态语言,需要教师长期的修炼。 林运斌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七中学330200 摘要:观念上要重视语言的工具性作用,备课要备教学语言,要严格执行教案,要巧妙使用体态语言,需要教师长期的修炼。 关键词: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谋略 无论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还是现代的“启发、诱导、设疑”等,教师主要依靠的还是语言。教师教学语言是否清楚、流利、准确、生动、形象、简洁和口语化,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是否省时省工。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语言冗长,重复,生硬拉杂,呆板干瘪,戴着扩音器,拖着高调子,颠三倒四,语无伦次,所讲内容完全靠听者估计加分析,重新归纳综合领会。而这对于学生来说,又是难于完成的。因此,姑且不从省时省工角度说,就是从教学效果角度讲,也不能不认真修炼语言。姑且笨一点,将必须讲的话写在教案中,授课时就照本宣科,也比临场语无伦次、喋喋不休、鸡零狗碎的拉杂重复好。味同嚼蜡尚可容忍,作呕恶心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因此,我认为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技巧。 一、在思想观念上要重视语言的工具性作用 不少人认为:“话谁不会说?能交流就行了,何必多费力气!”要知道,在日常交往中,很多很多人的话是没有说准确、说明白、说清楚、说正确的,之所以都基本达到了交流的目的,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交流的内容较为简单易懂;二是借语境、表情、手势、眼神以及体态动作帮助表达和领会的结果。课堂上的知识就远非如此简单。因为,一是由于年龄、经历、阅历等因素,学生的视听、分析、综合、归纳、领悟等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二是课堂上交流的内容复杂严密、深奥未知。教师要把具有严密逻辑联系、深奥复杂而又为学生全然不知的内容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借助的工具主要是语言。试想,连工具都不能正确熟练地掌握,还谈什么劳动效果呢?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观念上重视语言的工具性作用,而且还必须用功修炼,进而准确有效地利用之。 二、备课要备教学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教师不能娴熟地驾驭语言,教师的工作就难以取得好成绩,最终误人子弟。因此,在备课时要重点备教学语言。必讲内容,必须经过反复推敲后白纸黑字写清楚,这才是科学的态度。教案写好后,要试讲,自己请教自己的耳朵,尽量删去那些可有可无的字、句,特别是重复累赘的话。 三、要严格执行教案 如果对既成教案不满意,就重写,既然已经定了,就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偏离、更改、增减教案内容,因为那样如同车船偏离航轨,叫你难得收场。因此,不是高手就得循规蹈矩,切不可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 四、要巧妙使用体态语言 一般来说,要达到出口成章、一语破的的程度是很难的,即使教师能如此,也还有学生接受领悟等因素的差异。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可巧妙地应用体态行为语言,如手势、眼神、身体活动、声音的轻重缓急、语气的抑扬顿挫等的特殊功能帮助表情达意,暗示学生规范行为、遵守纪律、积极思考、集中精力、专心听讲、配合默契,以达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之目的。 总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得好不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教师长期的修炼,从理论上讲比较容易,但操作起来十分困难。我之所言只是一种体会,我把上述体会介绍出来,愿与同仁共勉,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大家补充指正。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 ):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 )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 、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 、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教什么(教学内 容— 语言学) 如何学(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心理学) 怎么教(教学理论 和方法— 教育学)

输入输出理论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

输入输出理论及其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自从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 在20 世纪70 年代末提出了著名的第二语言习得 输入理论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使人们对外语教学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Swain 就是在Krashen 的“可理解性输入学说”(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 的基础上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学说”(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笔者认为这些理论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文拟就语言输入和输出学说展开讨论并就其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及应用做初步的探讨。 与输入输出理论相关的概念 一、Krashen. 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学说 输入学说旨在回答人们是怎样习得语言的,它认为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是习得者理解稍高于他现在水平的语言输入。如果学习者习得了i 条规则,那么他要习得的下一条规则便叫i+1。Krashen. 给输入学说定义时说:“人们习得i+1,即自然法顺序中的‘下一条’规则,是通过理解含有其规则的语言输入实现的”。 Krashen 认为有效的语言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可理解性。他认为,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语言输入的信息,就不能习得语言。不可理解的输入简直就是噪音。他还举例说,语言的初学者听外语广播及谈话是浪费时间。孩子们如不理解电视节目的语言,从中受到“教育”也徒劳无益的。相反第二语言教室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教室里教师可提供可理解性的输入。 2,趣味性或恰当性。要想使输入对语言习得有用,就需对其内容进行加工,使习得者对之感兴趣。Krashen 认为:“要使学生对语言输入感兴趣,最好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学外语,把其注意力放在意义上”。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学习。Krashen 把“无意识学习”语言的过程叫做语言的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他还强调,有意识的学习只能使学习者“认识”(knowing about) 一门语言,或者说有了该语言的有关知识。而要让学习者能使用它,则必须由习得过程来完成。就像儿童学母语一样,外语学习也应该用语言进行社会性的交际,从而使学习者习得该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有足够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i+1 便可自然完成。如果其目的是习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黄慧 教学语言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教学领域的大量运用,现在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教学语言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被完全取代的。 那么,怎样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水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准确精练。这是一个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做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分析课文思想内容,正确讲解其中的知识,符合逻辑,语言合乎语法规则,语文知识讲解精当,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语言上“少而精”,甚至达到“片言明百意”的境界。 二、生动形象。我在教学生字“攀”教给学生这样一句顺口溜:“一个林子两个叉,一只大手往上抓。”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字,且记忆牢固。这种既形象直观,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感到非常有趣,学得愉快,学得扎实。 三、富有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的教学对象又是富有情感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情真意切,真挚感人,学生是善于模仿的,他们挚纯的心灵最易激起感情的共鸣。我在教学中深有体会,如果我读文章做到感情饱满,真挚,十分投入,学生也能读到个“像不像,三分样”。 四、有节奏感。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在一种单调声音的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就会给人以愉悦感。 五、重视体态语言。“身体语言学”告诉我们,人的身体可以用各种动作姿态来表达对周围人或事物的思想感情。它可以大大补充和丰富有声语言,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的直观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还有助于课堂的调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常用的体态语言有眼神、表情、手势、体位等。我在教学“目瞪口呆”、“怒不可遏”时,就充分运用表情体态语言,把这两种表情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学生大饱眼福之后,印象也颇为深刻。 六、重视心理教育,巧妙地与学生交谈。 当你与人交谈时,请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呢?是他们自己!把这几个词从你的词典中剔除出去——“我,我自己,我的”。

关于全语言教学

全语言教学理论初探 全语言教学理论已成为国际语言教育的代表性理论,并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引起了教育改革风潮,成为幼儿及小学课程的一股潮流。“whole”一词的原意是“所有的、完整的、完全的”,是针对语言及语言学习而言的,这个词很好地体现了该理论的核心精神——语言是完整的、整体的,不可分割成孤立的语音、字、词和句子片断;语言的学习也是完整的,应包含对学习者个人有意义的语言而不可被划分成内容或技巧的部分;语言的学习应在完整的情景、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在完整的语言观的统领下通过整合的语言学习逐渐建构起来。研究全语言教学理论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语言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可借鉴的实践模式,并为我们的语言教育带来启示。 一、全语言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 全语言理论受主张自然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哲学观、主张整体化的课程观、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及生成读写的影响,尤其是后两者对全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影响较大。 (一)主张自然的、以受教育者为本位的教育哲学观 卢梭认为教育应以受教育者为本位,顺应自然。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应让受教育者获得直接的经验,使其各项能力得到自然均衡的发展。弗洛贝尔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引导受教育者天赋能力的发展,发展其内在的本性与潜能。杜威主张教育的本质就是生长,教育应依照受教育者的兴趣与能力来培养,并注重在“做”中“学”。

(二)主张整体化的课程观 对全语言课程的整合观有很大影响的是杜威的课程观点。杜威认为学校应重视课程整体化教学,应把学生所学的科目联系起来,并按照这些科目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联系的方式来组织。 (三)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认为语言的获得是建构的过程,这为全语言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语言的获得既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生理成熟与认知的发展,更需要在交往和互动中进行;儿童是积极主动的语言建构者,语言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学习得来的,而是在儿童的当前认知机能与当前语言和非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的;语言获得和通过语言学习是统一的。(四)生成读写 新西兰学者玛丽·克雷1996年在其博士论文《生成的阅读行为》中第一次使用了“生成读写”一词。持生成读写观的研究者认为“生成性”这个词很好地体现了生成读写的核心精神:成为能读会写的人是一个连续的生长过程。古德曼曾将这个过程形象地比喻为“不断成长的大树”。 生成读写的主要观点如下: 1.儿童学习读写和学习口语一样,是在生活中进行的; 2.读写发展是一个社会历程,人际互动关系是儿童早期读写发展的社会基础; 3.儿童是读写学习的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

从语言输出理论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12807346.html, 从语言输出理论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作者:胡博 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8期 摘要:近年来,英语写作的重要性有着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它不仅是大纲要求的重点内容,亦是英语学习的必经之路。教育界重视研究语言输出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与输入理论相比,输出理论与其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在国内,很多学生习惯性的接受输入式教学。本文针对英语写作对高中英语的学习所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输出理论的指导下,对高中英语写作的教学方法做出讨论。 关键词:输出理论写作教学高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13 1 引言 英语学习中语言输出理论与输入理论相比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二者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语言输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将其与输入理论同时运用于英语的教学,使其在英语学习中灵活而充分运用,这对指导语言的学习会取得重大的帮助。高中英语写作的教学,应该运用输出理论与输入理论双管齐下。写作在英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怎样的英语写作教学才能真真切切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这一直是困扰教学工作者的问题。语言输出理论成为走入教学的新生命力,如何将其恰当应用于教学又引发了大家的深思与研究。 2 语言输出理论 语言输出理论起源于1985年Swain根据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结果的输出假设,她认为输入理论是必要的,但是一个语言学习者仅仅通过输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通过已有的输入的信息通过学习者自身通过输入信息所得来的语言资源进行思考,整合出自身要表达的容,通过信息的综合处理,使输出的语言更加恰当、准确、容易理解。Swain曾提出了语言输出的三大功能,即注意\触发功能、检测假设功能以及元语言功能[1]25- 144。后来,Swain 又证明了有意识的反思对注意目的语言的形式的有效性[2]。Swain指出,在学习者想要表达出目标语的时候,会有一个对自己语言提出假设的一个过程,然后再运用已有的输入信息量对语言进行验证、分析、修正,直至表达出目标语才完成。学习者如果在表达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可能会继续修改然后再输出。如果问题不能解决,学习者会通过继续学习,补充盲点,深入分析,这样使语言的输出形成一个积极的循环。在输出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写长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优势。

语篇语言学作业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学期论文课程语篇语言学 任课教师刘金明教授 作者戴欢 学号 0812113 提交日期 2009年9月

语篇的概念功能解读 ———以一则广告语篇为例 摘要 从功能语言学实现概念功能的微观效应手段出发,解读叙事体广告语篇中及物过程类型的选择和分布趋势,揭示其趋势产生深层原因源于叙事体语篇体裁和广告社会目交相作用的结果,从而勾嵌出语言结构层面上的广告语篇的AIDA 原则。 关键词广告语篇;概念功能;及物性分析;叙事体 I.引言 广告具有特殊的语体特征,既可以是某一单一的文体,也可以是多种文体的混合物,在广告语篇中“将不同类型的文体揉合在一起是常见的现象”。[1]随着广告目的、表达内容,或者表达者个人风格定位的不同,“广告正文可以运用各种语体的分体式表达,如应用语体的公布式、简介式、新闻式、小说式、诗歌式、散文式、剧本式、以及科学语体的说明式等等”。[2]由此可见,广告语篇不仅具有广告语体独有的构成成分,而且具有叙事体、描述体等语体特征以及多种语体特征兼具的混合体特点。但是广告正文最常见的类型是叙述体,[3]这种最基本的语体,不仅常见,还经常以微型语域语篇的形式镶嵌在广告类型的语篇体裁中。在广告制作过程中,人们钟情于选用叙事体广告正文,但是却忽视了对其功能特点的探讨。鉴于此,我们结合运用操作性强和应用价值大的实用语篇的分析方法——及物性和作格分析方法,对叙事体广告语篇进行分析,探询其概念功能体现过程中及物过程类型的选择和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从另一个层面有效地说明广告制作人在广告制作中的匠心之处。 II.及物性理论 功能语法认为能展示现实事态的语法体系就是及物性系统,它是语言用来再现世界的基石,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在句中表达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过程的参与者环境成分。小句的及物过程可以分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物质过程就是“做”或“干”的过程,表达的是某一实体(entity)“做”或(“做过”)某件事,狭义地说它表达了某人或某动物做了什么事,或表事件的发生。[4] 心理过程表示“感觉”(perception)、“反应”(affection)、“认知”(cognition)心理活动的

课堂语言技巧

课堂语言技巧 课堂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课堂教学语言既不是严谨的书面语言,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头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科学严谨的书面语言和灵活生动的口头语言的高度统一。大凡讲课受到欢迎的教师,其语言表达都充满了科学性、逻辑性、生动形象性、富有启发性和幽默风趣。正因为如此,孔子、夸美纽斯、杜威、赫尔巴特等教育界的泰斗们,无一不对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无论是满头银发的老教授,还是初出师门的新教师,无一不在追求着教学语言艺术的完美。本文将从声音和语词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语言的一些技巧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声音的控制艺术 课堂教学的语言,对于音量、音质、节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巧妙的对声音加以控制,对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对声音控制不当,不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更会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合理的利用声音,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1.发音的技巧 讲课不同于闲聊,它要求音量灌满全教室,并且连续讲话的时间较长。有的教师不知道合理使用嗓子,不懂得发音的技巧,结果要么声音微弱,学生听不见,影响教学效果;要么扯起嗓子喊,结果是“费力不讨好”,过分使用声带,造成声音嘶哑,损害自

身健康。只有正确使用发音技巧,才会拥有响亮、动听的声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呼吸是发声的基础,“气息通过喉部声带的震动形成声音,再经过口腔和鼻腔协调合作产生“共鸣”,最后通过舌、齿、唇的协调动作发出各种音调,形成我们丰富多彩的声音。吸气是发声的准备,讲课时要求教师吸气多一些,吸得深一些。戏曲演员讲究“气人丹田”,就是在感觉上把气吸到小腹部,发声时总是感到小腹在用力。教师讲课虽不用这样的严格的要求,但尽量把气吸得深,声带才不易疲劳,如果讲课时感到胸部劳累,那就表明气吸得浅了,久而久之会损害自身的身心健康。咬字不准,吐字不清,语言含糊,这也是教师讲课时常见的毛病。最有效的办法是经常进行朗读练习,选取精彩的文章段落,放慢速度逐字逐句朗读,有意识地注意字音的完整。最好能象曲艺演员那样,选两、三段绕口令,锻炼唇、齿、舌的协调活动功能,持之以恒便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 2.节奏的控制 讲课说话的节奏太快,是许多新教师易犯的毛病。主要原因由于教师精神紧张,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表面上看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教学效果却不佳。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语言的速度以每分钟90-120个字为宜。节奏过快,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使学生的大脑对听取的信息处理不及,影响教学效果。反之,教学语言节奏过慢,不仅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会导致学

“整体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

“整体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 Approach)的理论首先强调整体。在语言教学中,虽然我们常把语言分成“听、说、读、写”4个部分,但是实质上,语言是包含这4个部分的不可分割的整体。Ken Goodman认为,语言中的词、短语、句子和段落好比一样东西内部的原子和分子。我们可以研究原子和分子的特性,但是,其整体意义总是超过各部分加起来的总和。就好比一张木制桌子,我们可以分析木头中的碳、氢以及其他元素和成份,这对帮助我们加深对木材的认识是有好处的。但是,用木头分子是造不出桌子来的。下面将从六个方面对整体语言教学法做一个综述。 整体语言教学的背景与概念 1986年语言学家K. Goodman(凯·古德曼)倡导整体语言教学(whole language approach or integrated whole language approach)。整体语言教学是关于语言、语言学习、语言教学、课程内容和社团学习的一整套教育哲理。这一教育理念对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语言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全世界教育界的关注。但对于什么是整体语言教学,语言学界至今还没有一种统一的、普遍认可的观点,缺乏一个确切的定义。这是因为整体语言教学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和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促进学生整体学习的一种哲理或方法。 早期的整体语言,即whole language,指的是whol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也就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教(leaning and teaching language as a whole)。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教学中逐渐添加新的内涵,不断完善整体语言教学思想。现在,整体语言教学这一术语可以用来描述合作学习、有学生参与的教学、以学生为中的学习等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它指在教与学的环境中开展与整体语言教学的教育哲理相符合的教学活动。 一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 整体语言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教学方法和技巧,而是关于语言、语言学习、语言教学、教学内容及学习环境的一整套理论原则。其理论基础是语言习得和自然发生的读写能力以及相关学科如心理语言学、认知和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人类学等的知识。 Rigg (1991) 指出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应当被肢解成语音、词汇、语法、句型。把语言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成分,会使语言丧失其完整性。 Genesee (1994)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强调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入手,听、说、读、写是语言作为功能结构综合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技能不应肢解为听、说、读、写,而应该同时教。 Goodman(1990)在研究儿童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观察到,儿童对文字和书面语言的知识以及读写能力,并不是等口语能力发展完善以后才开始发展,而是很早就开始与听说能力同时发展的,很早就对书面语言已有一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其形式和功能。 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1978)曾提出这样的结论:语言能力是通过与其他人进行言语交际、思想交流而习得的。儿童不是主要靠模仿学会语言,而是靠置身于真实自然的、丰富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 二整体语言教学的原则: 整体语言教学主张以下几个原则,只有这些原则得到理解和尊重时,语言学习就比较容易进行,语言水平和读写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1)语言的整体性原则 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不把语音、词汇、语法分开来教,也不把听、说、读、写分开培养。教学重点是有意义的整体语言活动,学习活动应该从整体到部分。每节课都应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技能 (2)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兼顾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发展,考虑学生的需求、动机、目的、兴趣、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

语言教学法流派介绍(中文)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时间:18世纪末 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 语言学理论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所有语言同出一派 心理学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语法翻译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古典法,旧式法、阅读法、普鲁士法(the Prussian Method)等。 它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 历史地位: “外语教学中历史最长与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左焕琪,2002); 该教学法在替代了改变了拉丁语的统治地位之后几乎统治了欧洲 外语教学长达数百年之久,于十九世纪达到全盛时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间“统治了整个欧洲”(Richards & Rodgers, 2000); 语法翻译法“创建了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成为外语教学史上最早的一个教学法体系。它的出现为建立外语教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鲁宗干,2001)。 主要特点:

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的教学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主要内容,语法教学采用演绎法,对语法规则进行详细地分析,要求学生熟记并通过翻译练习加以巩固。 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所决定,用对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 用母语进行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 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文学名著 教学过程: [1] 复习:默写单词;背诵课文段落。 [2] 教授新词:在黑板上列出本课单词、音标及母语解释,并逐字讲解。学生跟教师朗读单词。 [3] 讲授句法、语法:讲解句法、语法意义及相关规则,在黑板上列出课文中的相关词汇,学生按规则进行转换等。 [4] 讲解课文:教师逐句念课文,逐句讲解并要求学生能记住。 [5] 巩固新课:学生跟教师逐句朗读课文。教师依课文提问,学生按课文回答。通过翻译练习巩固新知识。 [6] 布置作业:拼写单词;语法填空;背诵课文。 优点 A.强调语言的准确性。 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 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比较高。 D.便利易行,容易测试学生,班级易于管理。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_杨黎霞

#科技翻译研究#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X 杨黎霞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市315104) 摘要本文通过对语篇语言学的认识,分析了翻译中的篇章结构及科技篇章的翻译,再述语篇语言学与 翻译的紧密关系。 关键词语篇语言学篇章结构科技篇章翻译 Abstract Having a cer tain understanding of tex t ling uistics,the cur rent paper analyzes text structur e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tex ts.It emphasizes the close relat ionship betw een text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Key words text linguistics tex t structur e scientific tex ts translation 引言 翻译就是转换承载的语言,把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通过两种语言转换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所以翻译是一门交际艺术,Nida认为/翻译即交际,交际的过程取决于听(读者从译文中获得的)信息0。完整的翻译过程先后涉及两个交际阶段:一是译者与原文作者的交际阶段,即译者阅读、理解原文的过程,交际的媒介是原文;二是译者与译文读者的交际阶段,交际的媒介是译文[1]。既然翻译的本质是交际,那么翻译就离不开语境。Newm ark认为/语境决定语义0,/语境是所有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0,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则、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语义[2]。近年来,随着语篇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的发展,当代语言学不再限定于研究语言本身,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例如,语篇语言学把文本视为交际活动,而不是一串串定型的文字结构,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的使用,而不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系统[3]。 可见,语言的交际和语境使语篇语言学与翻译息息相关,对语篇语言学的认识和研究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原文,而且还能为选择合适的译文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1关于语篇语言学 /语篇语言学0英译为text linguistics,也可用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或text analysis (篇章分析)表示。对于语篇的定义,结构派认为:/语篇0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语篇由句子组成;功能派认为:/语篇0是一个语义单位,它不是一个比句子大的语法单位,它与句子不属于同一类,语篇与句子之间不是/大0与/小0的关系,而是/体现0关系;即语篇由句子体现,或说句子体现了语篇。 语言交流常以语篇形式出现,所以现代语言学认为语篇是最初的语言现象,它们以独白或对话形式出现,因交际目的而产生[4]。语篇语言学家Beaugrande和Dressler认为语篇作为一种交际活动(communicative occurrence),它必须具有七项标准:衔接性(cohesion)、连贯性(coherence)、意向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语境性(situationa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和互文性(intertex tuality)[5]。这七项标准中/衔接0和/连贯0是最重要的,它们是实现其它标准的基本手段。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语义概念,体现在语篇表层结构上。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手段(如复现关系、同现关系)的使用,都可以表现结构上的粘着性(即结构上的衔接)。从这一点看,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也是 第16卷3期2003年8月 中国科技翻译 CHINESE SCIENCE&T ECHNOLOGY T RANSLATORS JOU RNAL Vol.16.No.3 Aug.2003 X收稿日期:2002)09)11/01

课堂教学如何能运用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又是一种艺术语言,特别是语文教学语言更加 讲究艺术性。语言教学既要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把课文每一件具体 生动的事,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用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令学生在良 好的语言环境中掌握知识。又要以语言作为桥梁与学生们进行感情上的沟通。 课堂教学语言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规范化,甚至关系到学生审美能力的 培养。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 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 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1]教 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得研究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一、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具有严谨性 课堂教学语言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口头语言,虽然它主要通过口头表达的 语言,但不能像一般口语那样随意性,不能漫无目的去信口开河,谈天说地, 因此讲究语文教学的艺术必须以严谨性为前提,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语言必须清晰,准确,规范 语文老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榜样,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特别要注意自己 的语言美,要用发音准确,语言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不能掺杂或者 生造那些粗俗的方言、土话。那种在课堂上喋喋不休的“啊,啊”的拖泥带水 的附加语必须要清除掉。因为这些不好的用语习惯对于教师表情达意没任何好处,还会影响学生以后的用语习惯。在遣词造句时,教学语言必须符合现代汉 语语法,符合大众化的语言习惯。无论叙事、说理、言情、措辞都要非常妥贴,恰当。例如要求学生概括一篇文章的中心,教学用语应该是:记叙文用“记叙 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说明文用“介绍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议论文用 “阐明了什么,论证或者驳斥了什么”。这些科学规范的课堂用语是由文章的 内容和体裁决定的,不能随便变更。此外要做到教学中概念准确,表达要明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