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Redis Cluster介绍

Redis Cluster介绍

Redis Cluster介绍
Redis Cluster介绍

Redis集群介绍

Redis集群实现的功能

Redis 集群是分布式(distributed)的Redis 实现,具有一定的容错性(fault-tolerant)和线性可扩展性(linear scalability)。

功能:

可线性扩展到上千个节点

可使数据自动路由到多个节点

实现了多个节点间的数据共享

可支持动态增加或删除节点

可保证某些节点无法提供服务时不影响整个集群的操作

不保证数据的强一致性

命令:

支持Redis所有处理单个数据库键的命令

不支持对多个数据库键的操作,比如MSET、SUNION

不能使用SELECT 命令,集群只使用默认的0号数据库

Redis集群的数据分布

Hash Slot

Redis集群没有使用一致性hash,而是引入了哈希槽(Hash Slot)的概念。

Redis集群一共有16384个哈希槽,每个key通过CRC16校验后对16384取模来决定对应哪个槽。

HASH_SLOT = CRC16(key) mod 16384

Node

每个主节点都负责处理16384 个哈希槽的其中一部分,由于Redis 集群的key被分割为16384 个slot,所以集群的最大节点数量也是16384 个。推荐的最大节点数量为1000个左右。

比如当前集群有3个节点A,B,C那么:

节点A 包含0 到5500号哈希槽

节点B 包含5501 到11000 号哈希槽

节点C 包含11001 到16383号哈希草槽

说明:

所有的哈希槽必须配置在集群中的某一个节点上。

节点和哈希槽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搭建集群时配置,集群使用中也支持动态迁移

Redis集群的主从复制

节点分为主节点和从节点,为了保证集群的高可用性,每个主节点可配置多个从节点。主从节点数据不能保证强一致性,使用中有如下两种场景可能会发生写丢失的情况:

场景一:数据的异步复制

对集群中某一节点执行写操作过程:

Step1 客户端向主节点B写入一条命令

Step2 主节点B向客户端回复命令状态

Step3 主节点将写操作复制给从节点B1, B2和B3

这里主节点对命令的复制工作发生在返回命令回复之后,如果Step3之前主节点B宕机,其中一个从节点升级为主节点后就出现了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不过,如果每次处理命令请求都需要等待复制操作完成的话,那么主节点处理命令请求的速度将极大地降低,所以需要在性能和一致性之间做出权衡。Redis 集群可能会在将来提供同步写的方法。

场景二:节点间网络分区

假设集群包含A、B、C、A1、B1、C1六个节点,其中A、B、C为主节点,A1、B1、C1为A,B,C的从节点,还有一个客户端Z1。

假设集群中发生网络分区,那么集群可能会分为两方,大部分的一方包含节点A、C、A1、B1和C1,小部分的一方则包含节点B和客户端Z1 。

Z1仍然能够向主节点B中写入,如果网络分区发生时间较短,那么集群将会继续正常运作。如果分区的时间足够让大部分的一方将B1选举为新的master,那么Z1写入B中的数据便丢失了。

在网络分裂出现期间,客户端Z1 可以向主节点B 发送写命令的最大时间是有限制的,这一时间限制称为节点超时时间(node timeout),是Redis 集群的一个重要的配置选项:对于大多数一方来说,如果一个主节点未能在节点超时时间内重新联系上集群,那么集群会将这个主节点视为failing,并使用从节点来代替这个主节点继续工作。

对于少数一方,如果一个主节点未能在节点超时时间内重新联系上集群,那么它将停止处理写命令,并向客户端报告错误。

A1

A B

B1 C1

C

Z1

A1

A

B1 C1

C

B

Z1

network partition

Redis集群间节点交互

Redis 集群中的节点不仅记录哈希槽到正确节点的映射,还能够自动发现其他节点、识别异常节点以及在有需要时在从节点中选举出新的主节点,并更新保存最新的集群状态。交互内容说明

Redis 集群中的节点间相互建立一个TCP连接,使用二进制协议相互通讯各自的节点属性信息和掌握的集群状态信息。

节点属性信息

每个节点在集群中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ID,该ID是一个十六进制表示的160位随机数,在节点第一次启动时由/dev/urandom 生成。节点会将它的ID保存到配置文件,只要这个配置文件不被删除,节点就会一直沿用这个ID。

节点ID用于标识集群中的每个节点。一个节点可以改变它的IP和端口号,而不改变节点ID。集群可以自动识别出IP/端口号的变化,并将这一信息通过Gossip协议广播给其他节点知道。

以下是每个节点都有的关联信息,并且节点会将这些信息发送给其他节点:

?节点所使用的IP 地址和TCP 端口号。

?节点的标志,即节点ID。

?节点负责处理的哈希槽。

?节点最近一次使用集群连接发送PING 数据包的时间。

?节点最近一次在回复中接收到PONG 数据包的时间。

?集群将该节点标记为下线的时间。

?该节点的从节点数量。

?如果该节点是从节点的话,那么它会记录主节点的节点ID 。

集群状态信息

集群状态信息是该集群中所有节点属性信息的汇总,每个节点都会保存一份集群信息在cluster_file配置文件中,可以通过向集群中的任意节点(主或从节点都可以)发送CLUSTER NODES 命令来获得:

在上面列出的三行信息中,从左到右的各个域分别是:节点ID ,IP 地址和端口号,标志(flag),最后发送PING 的时间,最后接收PONG 的时间,连接状态,节点负责处理的槽。

节点识别方式

一种是节点使用MEET message 介绍自己:这里MEET message 命令是强制其他节点把自己当成是集群的一部分。只有系统管理员使用CLUSTER MEET ip port 命令,节点才会发送MEET message给指定节点。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集群节点间的推荐机制。例如,如果A节点知道B节点属于集群,而B知道C节点属于集群,那么B将会发送Gossip信息告知A:C是属于集群的。当A 获得Gossip信息之后就会尝试去连接C。

这意味着,集群具备自动识别所有节点的功能。当系统管理员强制为新节点与集群中任意节点建立信任连接,集群中所有节点都会自动对新节点建立信任连接。

Redis集群的容错机制

Redis 集群中的节点间相互建立集群连接后,节点间使用Gossip协议进行强制发送、信息传播、随机检测三种方式的交互。

在上一章节中,集群识别新加入节点的两种方法就是利用了强制发送、信息传播两种交互的功能,此处随机检测功能可用于检测集群中节点的存活状态,发现失效的节点后再由集群的容错机制进行相应处理。

节点失效检测

一般地,集群中的节点会向其他节点发送PING数据包,同时也总是应答(accept)来自集群连接端口的连接请求,并对接收到的PING数据包进行回复。

当一个节点向另一个节点发PING命令,但是目标节点未能在给定的时限(node timeout)内回复时,那么发送命令的节点会将目标节点标记为PFAIL(possible failure)。

由于节点间的交互总是伴随着信息传播的功能,此时每次当节点对其他节点发送PING 命令的时候,就会告知目标节点此时集群中已经被标记为PFAIL或者FAIL标记的节点。

相应的,当节点接收到其他节点发来的信息时,它会记下那些被其他节点标记为失效的节点。这称为失效报告(failure report)。

如果节点已经将某个节点标记为PFAIL,并且根据节点所收到的失效报告显式,集群中的大部分其他主节点也认为那个节点进入了失效状态,那么节点会将那个PFAIL节点的状态标记为FAIL。

一旦某个节点被标记为FAIL,关于这个节点已失效的信息就会被广播到整个集群,所有接收到这条信息的节点都会将失效节点标记为FAIL。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D PFAIL

D PFAIL

D FAIL

D FAIL

集群状态检测

集群有OK和FAIL两种状态,可以通过CLUSTER INFO命令查看。当集群发生配置变化时,集群中的每个节点都会对它所知道的节点进行扫描,只要集群中至少有一个哈希槽不可用,集群就会进入FAIL状态,停止处理任何命令。

另外,当大部分主节点都进入PFAIL状态时,集群也会进入FAIL状态。这是因为要将一个节点从PFAIL状态改变为FAIL状态,必须要有大部分主节点认可,当集群中的大部分主节点都进入PFAIL时,单凭少数节点是没有办法将一个节点标记为FAIL状态的。

因此,只要集群中的大部分主节点进入了下线状态,那么集群就可以在不请求这些主节点的意见下,将某个节点判断为FAIL状态,从而让整个集群FAIL,停止处理命令请求。

从节点选举

一旦某个主节点进入FAIL 状态,如果这个主节点有从节点存在,那么其中一个从节点会被升级为新的主节点,而其他从节点则会开始对这个新的主节点建立新的主从关系同步数据。整个从节点选举的过程可分为申请、授权、升级、同步四个阶段:

Step1 申请

新的主节点由原已失效的主节点属下的所有从节点中自行选举产生,从节点的选举遵循以下条件:

?这个节点是已下线主节点的从节点

?已下线主节点负责处理的哈希槽数量非空

?主从节点之间的复制连接的断线时长有限

如果一个从节点满足了以上的所有条件,那么这个从节点将向集群中的其他主节点发送授权请求,询问它们是否允许自己升级为新的主节点。

Step2 授权

其他主节点会遵信以下三点标准来进行判断:

?发送授权请求的是从节点,而且它所属的主节点处于FAIL状态

?在已下线主节点的所有从节点中,这个从节点的ID在排序中最小

?这个从节点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没有被标记为FAIL或PFAIL状态

如果发送授权请求的从节点满足以上标准,那么主节点将同意从节点的升级要求,向从节点返回FAILOVER_AUTH_GRANTED授权。

Step3 升级

一旦某个从节点在给定的时限内得到大部分主节点的授权,它就会接管所有由已下线主节点负责处理的哈希槽,并主动向其他节点发送一个PONG数据包,包含以下内容:

?告知其他节点自己现在是主节点了

?告知其他节点自己是一个ROMOTED SLAVE,即已升级的从节点

?告知其他节点都根据自己新的节点属性信息对配置进行相应的更新

注意:这里的ROMOTED SLAVE采取主动向其他节点发送一个PONG数据包的方式,而不是等待定时的PING / PONG 数据包,是为了加速其他节点识别的该节点的速度。Step4 同步

其他节点在接收到ROMOTED SLAVE的告知后,会根据新的主节点对配置进行相应的更新,而且所有被新的主节点接管的哈希槽会被更新。

已下线主节点的其他从节点会察觉到PROMOTED标志开始对新主节点进行复制;已下线的主节点若重新回到上线状态,那么它会察觉到PROMOTED标志,并将自身调整为现任主节点的从节点

在集群的生命周期中,如果一个带有PROMOTED标识的主节点因为某些原因转变成了从节点,那么该节点将丢失它所带有的PROMOTED标识。

Redis 集群的动态配置

Redis 集群支持在集群运行的过程中添加或者移除节点。节点的添加操作和节点的删除操作可以抽象成同一个操作,那就是将哈希槽从一个节点移动到另一个节点。

因此,实现Redis 集群在线重配置的核心就是将哈希槽从一个节点移动到另一个节点的能力。因为一个哈希槽实际上就是一些键的集合,所以Redis 集群的动态配置事实上就是将一些键从一个节点移动到另一个节点。

Redis Cluster 提供了以下命令来操作哈希槽:

ADDSLOTS 和 DELSLOTS 分别用于向节点指派(assign )或者移除节点,当槽被指派或者移除之后,节点会将这一信息通过 Gossip 协议传播到整个集群。 ADDSLOTS 命令通常在新创建集群时,作为一种快速地将各个槽指派给各个节点的手段来使用。

CLUSTER SETSLOT slot NODE node 子命令可以将指定的槽 slot 指派给节点 node 。 至于 CLUSTER SETSLOT slot MIGRATING node 命令和 CLUSTER SETSLOT slot IMPORTING node 命令, 前者用于将给定节点 node 中的槽 slot 迁移出节点,而后者用于将给定槽 slot 导入到节点 node 。

利用这些命令,用户可以很容易地向集群中添加或者删除节点。 比如说,如果想新添加个节D ,只需要从节点A,B,C 中移动部分槽到D 上;如果想节点A ,可将A 中的槽移到B 和C 节点上,然后将没有任何槽的A 节点从集群中移除即可。

因为将一个哈希槽从一个节点移动到另一个节点不会造成节点阻塞,所以无论是添加新节点还是移除已存在节点,又或者改变某个节点包含的哈希槽数量, 都不会造成集群下线。 2 3 7 8 0 1 9 6 4 5 5 2 3 7

8 0 1 9 6 4 5 3 7 2

电脑启动过程详解!!!

电脑启动过程详解 1.当按下电源开关时,电源就开始向主板和其它设备供电,这时电压还不太稳定,主板上的控制芯片组会向CPU发生并保持一个RESET(重置)信号,让CPU内部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但CPU在些刻不会马上执行指令,当芯片组检查到电源已经开始稳定供电了(当然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它便撤去RESET信号(如果是手工按下电脑面板上的RESET按钮来重启机器,那么松开该按钮时芯片组就会撤去RESET信号)CPU马上从地址FFFF0H处开始执行指令,这个地址实际在系统BIOS的地址范围内, 无论是Award BIOS,还是AMI BIOS,在这里的只是一条跳转指令,跳到系统BIOS中真正的启动代码处。 2.系统BIOS的启动代码首先要做的事情就进行POST(Power-On Self Test,加电后自检),POST的主要任务是检查系统中一些关键设备是否存在和是否正常工作,例如内存和显卡等设备.由于POST是最早进行的检查过程,此时显卡还没有初始化,如果系统BIOS在进行POST的过程中发现了些致命错误,例如没有找到内存或内存有问题 (此时只会检查640KB常规内存),那么系统BIOS就会直接控制嗽叭发生声音来报告错误,声音的长短和次数代表了错误的类型.在正常情况下,POST过程进行的非常快,我们几乎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POST结束之后就会调用其它代码来进行更完整的硬件检测。 3.接下来系统BIOS将查找显卡的BIOS,前面说过,存放显卡BIOS的ROM芯片的超始地址通常设在 C0000H,系统BIOS在这个地方找到显卡BIOS之后就调用它的初始化代码来初始化显卡,此时多数显卡都在屏幕上显示出一些初始化信息,介绍生产厂商,图形芯片类型等内容,不过这个画面几乎是一闪而过,系统BIOS接着会查找其它设备的BIOS程序,找到之后同样会调用这些BIOS内部的初始化代码来初始化相关的设备。 4.查找完所有其它设备的BIOS之后,系统BIOS将显示出它自己的启动画面,其中包括有系统BISO的类型,序列号和版本号等内容. 5.接着系统BIOS将检查和显示CPU的类型和工作频率,然后开始测试所有RAM,并同时在屏莫显示内存测试的速度,用户可以在CMOS设置中自行决定使用简单耗时少或详细耗时多的测试方式. 6.内存测试通过之后,系统BIOS将开始检测系统中安装的一些标准硬件设备,包括硬盘,CD-ROM,串口,并口,软驱等设备,另外绝大数较新版本的系统BIOS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自动检测和设置内存的定时参数,硬盘参数和访问模式等. 7.标准设备检查完毕后,系统BIOS内部的支持即插即用的代码将开始检测和配置系统中安装的的即插即用设备,每找到一个设备之后,系统BIOS都会在屏幕上显示出设备的名称和型号等信息,同时为该设备分配中断,DMA通道和I/O端口等资源。 8.到这一步为止,所有硬件都已经检测配置完毕了,多数系统BIOS会重新清屏并在屏幕上方显示出一个表格,其它概略地列出了系统中安装的各种标准硬件设备,以及它们使用的资源和一些相关工作参数。 9.接下来系统BIOS会更新ESCD(Extended system configuration data,扩展系统配置数据.)ESCD是系统BIOS用来与操作系统交换硬件配置信息的一种手段,这些数据被存放在CMOS之中,通常ESCD数据只在系统配置发生改变后才会更新,所以不是每次启动电脑时都能够看到"updata ESCD … Success"这样的信息, 不过某些主板的系统BIOS在保存ESCD数据时使用了与widnwos 9x不相同的数据格式,于是widnwos 9x在启动过程中会把ESCD数据修改成自己的格式,但在下一次启动时,既使硬件配置没有发生改变,系统BIOS也会把ESCD的数据格式修改回来,如此循环,将会导致在每次启动电脑时,系统BIOS都要更新一遍ESCD,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机器在每次启动时都会显示出相关信息的原因。 10.ESCD更新完毕后,系统BIOS的启动代码将进行它的最后一项工作,即根据用户指定的启动顺序从软件,硬件或光驱启动,以从C盘启动为例,系统BIOS将读取并执行硬盘上的主引导记录,主引导记录接着从分区表中找到第一个活动分区,然后读取并执行这个活动分区的引导记录,而分区引导记录将负责读取并执行 IO.SYS这是DOS和widnows 9x的IO.SYS(或NT的NTLDR)首先要初始化一些重要的系统数据,然后将显示出我们熟悉的蓝天白云,在这幅画面之下,widnwos 将继续进行DOS部分和GUI(图形用户界面)部分的引导和初始化工作. 上面介绍的便是电脑在打开电源开关(或按RESET)进行冷启动时所要完成的各种初始化工作,如果在DOS 下按Ctrl Alt DEL组合键,(或从windows中选择重新启动电脑)来进行热启动,那么POST过程将被跳过去,

计算机启动过程

从打开电源到开始操作,计算机的启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零、boot 的含义 先问一个问题,"启动"用英语怎么说? 回答是boot。可是,boot 原来的意思是靴子,"启动"与靴子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这里的boot 是bootstrap(鞋带)的缩写,它来自一句谚语: "pull oneself up by one's bootstraps" 字面意思是"拽着鞋带把自己拉起来",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最早的时候,工程师们用它来比喻,计算机启动是一个很矛盾的过程:必须先运行程序,然后计算机才能启动,但是计算机不启动就无法运行程序! 早期真的是这样,必须想尽各种办法,把一小段程序装进内存,然后计算机才能正常运行。所以,工程师们把这个过程叫做"拉鞋带",久而久之就简称为boot 了。 计算机的整个启动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BIOS 上个世纪70 年代初,"只读内存"(read-only memory,缩写为ROM)发明,开机程序被刷入ROM 芯片,计算机通电后,第一件事就是读取它。 这块芯片里的程序叫做"基本輸出輸入系統"(Basic 无效/Output System),简称为BIOS。1. 1 硬件自检 BIOS 程序首先检查,计算机硬件能否满足运行的基本条件,这叫做"硬件自检"(Power-On Self-Test),缩写为POST。 如果硬件出现问题,主板会发出不同含义的蜂鸣,启动中止。如果没有问题,屏幕就会显示出CPU、内存、硬盘等信息。 1. 2 启动顺序 硬件自检完成后,BIOS 把控制权转交给下一阶段的启动程序。 这时,BIOS 需要知道,"下一阶段的启动程序"具体存放在哪一个设备。也就是说,BIOS 需要有一个外部储存设备的排序,排在前面的设备就是优先转交控制权的设备。这种排序叫做"启动顺序"(Boot Sequence)。 打开BIOS 的操作界面,里面有一项就是"设定启动顺序"。 二、第二阶段:主引导记录 BIOS 按照"启动顺序",把控制权转交给排在第一位的储存设备。 这时,计算机读取该设备的第一个扇区,也就是读取最前面的512 个字节。如果这512 个字节的最后两个字节是0x55 和0xAA,表明这个设备可以用于启动;如果不是,表明设备不能用于启动,控制权于是被转交给"启动顺序"中的下一个设备。 这最前面的512 个字节,就叫做"主引导记录"(Master boot record,缩写为MBR)。 2. 1 主引导记录的结构 "主引导记录"只有512 个字节,放不了太多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告诉计算机到硬盘的哪一个位置去找操作系统。 主引导记录由三个部分组成: (1)第1-446 字节:调用操作系统的机器码。 (2)第447-510 字节:分区表(Partition table)。 (3)第511-512 字节:主引导记录签名(0x55 和0xAA)。 其中,第二部分"分区表"的作用,是将硬盘分成若干个区。 2. 2 分区表 硬盘分区有很多好处。考虑到每个区可以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主引导记录"因此必须知道将控制权转交给哪个区。

基因启动子分析基本流程

“螺旋讲堂”2008 年第十一课----“基因启动子分析基本流程”
“螺旋讲堂”2008年第十一课----“基因启动子分析基本流程”
螺旋 亲爱的螺友们,大家好!欢迎光临螺旋讲堂,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相聚螺旋网,让 我们一同在讨论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 分子生物学发展迅猛,新方法新技术新发现层出不穷,但是我想,我们的基础研究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简单的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基因的表达,另一个是基因的功能。当 然,这个基因的概念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指编码蛋白的 DNA 序列了。 我们这期主要探讨基因的表达。而转录调控在基因表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基因 的转录调控机制非常复杂,这些理论有机会我们再详细探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我们主要 谈一下对于一个新的基因,如何开始他的转录调控研究,第一步到底该怎么做呢? 这里提供一些简单的入门级别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用。相信还有更多更好更实用 的方法,也希望螺友们能够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共同进步! 本次讲座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是讲第一部分,因为这个一般的文献和书籍都很少有 详细说明.
一:克隆目的基因基本启动子序列 我们都知道, 基因的基本启动子一般是在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 当一个基因在没有 确定其转录起始位点的时候,我们假定 NCBI 上提交的序列就是他的完整转录本,那么他的 第一个碱基就是他的转录起始位点。而基因的基本启动子一般就是在转录起始位点的上游 2000bp 左右和下游200bp 左右,当然,这个是一般情况,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尤其现在发 现一般的基因都是有几个转录起始位点的. 我们通过该基因 mRNA 序列和基因组序列 BLAST, 就能够在染色体上找到这段基因 组序列。我这里用 human 的 AGGF1基因做个例子给大家具体演示一下.
https://www.doczj.com/doc/d01384369.html,

DNA启动子概述

启动子概述 启动子是DNA链上一段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并能起始mRNA合成的序列,它是基因表达不可缺少的重要调控序列。启动子是一段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区的DNA序列,能活化RNA聚合酶,使之与模板DNA准确地结合,并具有转录起始的特异性。基因的特异性转录取决于酶与启动子能否有效地形成二元复合物。启动子分三类:启动子Ⅰ、启动子Ⅱ、启动子Ⅲ.只有启动子Ⅱ指导mRNA的转录。真核生物启动子Ⅱ由两大部分组成:上游元件(upstream element)和启动子核心(core promoter)。上游元件与转录的效率有关;启动子核心包括3部分:TATA 盒、起始子(initinator)及下游元件(downstream element)。TATA盒为转录调控因子包括各种调节蛋白的结合区,与转录起始位点的精确选择及转录有关,起始子是转录起始所必须,下游元件作用尚不清楚。原核生物启动子区范围较小,包括TATAAT区(Pribnow区)及其上游的TTGACA区。 启动子是一段提供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位点的DNA序列,位于基因上游。启动子具有如下特征: 1序列特异性。在启动子的DNA序列中,通常含有几个保守的序列框,序列框中碱基的变化会导致转录启动活性的改变。 2方向性。启动子是一种有方向性的顺式调控元件,有单向启动子和双向启动子两类。 3位置特性。启动子一般位于所启动转录基因的上游或基因内的前端。处于基因的下4种属特异性。原核生物的不同种、属,真核生物的不同组织都具有不同类型的启动 没有启动子,基因就不能转录。原核生物启动子是由两段彼此分开且又高度保守的核苷酸序列组成,对mRNA的合成极为重要。启动子区域:(1)Pribnow盒,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5—10bp,一般由6~8个碱基组成,富含A和T, 故又称为TATA盒或—10区。启动子来源不同,Pribnow盒的碱基顺序稍有变化。(2)—35区,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35bp处,故称—35区,一般由10个碱基组成。 质粒设计时都需要加入启动子序列,以保证目的基因的表达。启动子可分为诱导型启动子和组成型启动子两大类,后者包括CMV,SV40,T7,pMC1,PGK启动子等。一下介绍几个常见的启动子。 (1)U6启动子 U6是二型启动子,一般发现是启动小片段,不带PolyA尾的序列。由Ⅲ类RNA聚合酶启动子U6启动子转录产生shRNA,经剪切后产生成熟siRNA,产生干扰效果。这一类 启动子在腺病毒和慢病毒干扰载体的构建中应用很多。U6更多的是用在shRNA的启动,来达到敲低一个基因的作用。

计算机启动过程

计算机启动过程 讲课教师:黄小龙 计算机启动过程总体分为两个过程,即硬件启动过程和操作系统启动过程。本课中操作系统我们仅选用Windows XP 的启动过程讲解。 一、硬件启动过程 ⑴加电 按下电源开关后,电源就开始向主板和其它设备供电,此时电压还不稳定, 主板上的控制芯片组会向CPU 发出并保持一个RESET(重置)信号,让CPU 初始化。当电源开始稳定供电后,芯片组便撤去RESET 信号(如果是按下Reset 按钮来重启,那么松开该按钮时芯片组就会撤去RESET 信号)。然后,CPU 马上就从地址FFFF0H 处开始执行指令(这是BIOS 的起始地址),但放在这里的只是一条跳转指令,跳到系统真正的BIOS 启动代码处,由BIOS 的代码进行下一步的POST 自检。 ⑵BIOS 进行post

POST就是加电自检,它是Power On Sel f Test的缩写。它是检查一些关键设备是否存在和能否正常工作,如内存和显卡等。如果发现错误,则通过喇叭发声来报告错误情况,此时的声音长短和次数代表了错误类型。 注:由于POST的检测过程在显示卡初始化之前,因此POST 自检过程发现的错误是无法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的。 ⑶BIOS检测硬件的各种信息 BIOS进行加电自检后,就开始检测计算机上硬件设备的各种信息,如设备类型、工作频率、芯片组型号、出厂厂商等。这阶段的硬件检测顺序是:显示卡、CPU、内存、其它标准硬件设备(如硬盘、光驱、软驱、外设等)。 ⑷BIOS更新ESCD 按下来系统BIOS将更新ESCD(Extended System Configuration Data,扩展系统配置数据)。ESCD是系统BIOS用来与操作系统交换硬件配置信息的数据,这些数据被存放在CMOS之中。通常ESCD数据只在系统硬件配置发生改变后才会进行更新,因此不是每次启动都能看到"Update ESCD... Success"这样的信息。不过,某些主板的BIOS在保存ESCD数据时使用了与Windows 9x 不相同的数据格式,于是Windows 9x在每一次启动都会把ESCD 数据转换成自己的格式,导致BIOS每次重新启动时都认为是硬件配置发生变化,并重新改写ESCD数据,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计算机在每次启动时都会显示"Update ESCD... Success"信息的原因。

计算机启动过程

计算机系统的启动过程 1:硬件自检 BIOS程序首先检查计算机的硬件是否满足运行的基本条件,这就叫做“硬件自检”(Power-On Self-Test),POST。如果硬件出现问题,主板会发出不同含义的蜂鸣启动就会终止,,如果没有问题,屏幕就会显示出CPU,内存,硬盘等信息。 2:启动程序 硬件自检完成之后,BIOS就把控制权转交给下一阶段的启动程序。 这时,BIOS需要知道“下一阶段的启动程序”具体存放在哪一个设备。也就是说,BIOS 需要有一个外部储存设备的排序,排在前面的设备就是优先被转交控制权的设备。这种排序叫做“启动顺序”(Boot Sequence)。 打开BIOS的操作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里面有一项是“设定启动顺序”。 主引导记录 BIOS按照“启动顺序”,把控制权转交给排在第一位的储存设备。 这时,计算机读取该设备的第一个扇区,也就是读取最前面的512字节,如果这512个字节的最后两个字节是0x55和0xAA,表明这个设备可以启动,否则则不可以启动控制权被交与“启动顺序”中的下一个设备。 这最前面的512个字节,就叫做"主引导记录"(Master boot record,缩写为MBR)。 1:主引导记录的结构 “主引导记录”只有512个字节,放不了太多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告诉计算机到硬盘的哪一个位置去找操作系统。 主引导记录由三个部分组成: (1)第1-446字节:调用操作系统的机器码。 (2)第447-510字节:分区表(Partition table)。 (3)第511-512字节:主引导记录签名(0x55和0xAA)。 其中,第二部分"分区表"的作用,是将硬盘分成若干个区。 2:分区表 硬盘分区有很多好处。考虑到每个区可以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主引导记录"因此必须知道将控制权转交给哪个区。 分区表的长度只有64个字节,里面又分成四项,每项16个字节。所以,一个硬盘最多只能分四个一级分区,又叫做"主分区"。 每个主分区的16个字节,由6个部分组成: (1)第1个字节:如果为0x80,就表示该主分区是激活分区,控制权要转交给这个分四个主分区里面只能有一个是激活的。 (2)第2-4个字节:主分区第一个扇区的物理位置(柱面、磁头、扇区号等等)。 (3)第5个字节:主分区类型。 (4)第6-8个字节:主分区最后一个扇区的物理位置。

Windows启动过程详解

Windows启动过程详解 我们每天都在和Windows打交道,很多人可能每天都要面对多次W indows的启动过程,可是您知道在Windows的启动过程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吗?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重要的系统文件?系统的启动分为几个步骤?在这些步骤中计算机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就是本文试图告诉您的。 本文的适用范围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见到的计算机硬件种类越来越多。以计算机上最重要的组件CPU来说,目前就有很多选择。当然,这里的选择并不是说AMD或者Intel这种产品品牌,而是指其内部的体系结构。目前常见的CPU体系结构主要基于复杂指令集(Complex I nstruction Set Computing,CISC)或者精简指令集(Reduced Ins truction Set Computing,RISC),我们常用的Intel的Pentium、C eleron系列以及AMD的Athlon、Sempron系列都是基于复杂指令集的,而这些基于复杂指令集的CPU还有32位和64位的寄存器数据带宽区别。关于这些指令集以及寄存器数据带宽之间的区别等内容比较繁杂,而且不是本文的重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在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因为CPU种类的不同,在不同CPU的系统中运行的Wind ows的启动过程也有一些小的不同。本文将会以目前来说最普遍的,在x86架构的系统上安装的32位Windows XP Professional为例向

您介绍。 基本上,操作系统的引导过程是从计算机通电自检完成之后开始进行的,而这一过程又可以细分为预引导、引导、载入内核、初始化内核,以及登录这五个阶段。 在继续阅读之前,首先请注意图1,这是Windows XP的操作系统结构,其中包括了一些在后台工作的组件以及经常和我们打交道的程序。在了解Windows XP的启动过程之前,对系统结构有一个初步概念是很重要的。

启动子介绍

了解启动子 目录 1. 基因的构成 (2) 2. 启动子(promoter) (3) 3. 终止子(termianator) (4)

1. 基因的构成 基因是由成千上万个核苷酸对组成。组成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可以分为不同区段。在基因表达的过程中,不同区段所起的作用不同。在遗传学上通常将能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称为结构基因。任何一个基因都包括非编码区和编码区。能够转录为相应信使RNA-mRNA,进而指导蛋白质合成(也就是能编码蛋白质)的区段叫做编码区,编码区中可分为内含子和外显子。不能转录为信使RNA、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区段叫做非编码区。非编码区位于编码区前后,同属于一个基因,控制基因的表达和强弱。 非编码区虽然不能编码蛋白质,但对遗传信息的表达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在它上面由调控遗传信息表达的核苷酸序列,该序列中最重要的是位于编码区上游的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启动子、终止子属于非编码区。因为回文序列的特殊排列,大多都位于非编码区。

原核基因的编码区全部编码蛋白质,真核生物的基因是间断的、不连续的、断裂的基因。一个断裂基因能够含有若干段编码序列,可以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外显子。在两个外显子之间被一段不编码的间隔序列隔开,这些间隔序列称为内含子。非编码区在每个断裂基因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外显子的外侧,有人称其为侧翼序列。在侧翼序列上有一系列调控序列。通常把基因转录起点前面即5’端的序列称为上游(upstream),起点后面即3’端的序列称为下游(downstream)。并把起点的位置记为+1,下游的核苷酸依次记为+2,+3,……,上游方向依次记为-1,-2,-3,……。 2. 启动子(promoter) 位于编码区上游的非编码区中,含有丰富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sites, TFBS)。主要包含核心启动子区域(TSS附近-60bp到+40bp)和调控区域。核心启动子区域产生基础水平的转录,对于精确转录是必须的最小单元;调控区域能够对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应答,对基因的表达水平做出相应的调节。 启动子的范围非常大,可以包含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000bp(主要在transcript start site 上游1kb的范围内),有些特定基因的转录区内部也存在着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因此也属于启动子范围。

详细电脑启动过程

打开电源启动机器几乎是电脑爱好者每天必做的事情,面对屏幕上出现的一幅幅启动画面,我们一点儿也不会感到陌生,但是,计算机在显示这些启动画面时都做了些什么工作呢?相信有的朋友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就来介绍一下从打开电源到出现Windows的蓝天白云时,计算机到底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基本概念。第一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是直接与硬件打交道的底层代码,它为操作系统提供了控制硬件设备的基本功能。BI OS包括有系统BIOS(即常说的主板BIOS)、显卡BIOS和其它设备(例如IDE控制器、SCSI卡或网卡等)的BIOS,其中系统BIOS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角,因为计算机的启动过程正是在它的控制下进行的。BIOS一般被存放在ROM(只读存储芯片)之中,即使在关机或掉电以后,这些代码也不会消失。 第二个基本概念是内存的地址,我们的机器中一般安装有32MB、64MB或128MB内存,这些内存的每一个字节都被赋予了一个地址,以便CPU访问内存。32MB的地址范围用十六进制数表示就是0~1FFFFFFH,其中0~FFFFFH的低端1MB内存非常特殊,因为最初的8086处理器能够访问的内存最大只有1MB,这1MB的低端640KB被称为基本内存,而A0000H~BFFFFH要保留给显示卡的显存使用,C0000H~FFFFFH则被保留给BIOS使用,其中系统BIOS一般占用了最后的64KB或更多一点的空间,显卡BIOS一般在C0000 H~C7FFFH处,IDE控制器的BIOS在C8000H~CBFFFH处。 第一步:当我们按下电源开关时,电源就开始向主板和其它设备供电,此时电压还不太稳定,主板上的控制芯片组会向CPU发出并保持一个RESET(重置)信号,让CPU内部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但CPU在此刻不会马上执行指令。当芯片组检测到电源已经开始稳定供电了(当然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它便撤去RESET信号(如果是手工按下计算机面板上的Reset按钮来重启机器,那么松开该按钮时芯片组就会撤去R ESET信号),CPU马上就从地址FFFF0H处开始执行指令,从前面的介绍可知,这个地址

启动子分析流程

“螺旋课堂”2008 年第十一课----“基因启动子分析基本流程”
“螺旋课堂”2008年第十一课----“基因启动子分析基本流程”
螺旋 亲爱的螺友们好,大家好!欢迎光临螺旋讲堂,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相聚螺旋网, 让我们一同在讨论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 分子生物学发展迅猛,新方法新技术新发现层出不穷,但是我想,我们的基础研究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简单的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基因的表达,另一个是基因的功能。当 然,这个基因的概念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指编码蛋白的 DNA 序列了。 我们这期主要探讨基因的表达。而转录调控在基因表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基因 的转录调控机制非常复杂,这些理论有机会我们再详细探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我们主要 谈一下对于一个新的基因,如何开始他的转录调控研究,第一步到底该怎么做呢? 这里提供一些简单的入门级别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用。相信还有更多更好更实用 的方法,也希望螺友们能够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共同进步! 本次讲座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是讲第一部分,因为这个一般的文献和书籍都很少有 详细说明.
一:克隆目的基因基本启动子序列 我们都知道, 基因的基本启动子一般是在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 当一个基因在没有 确定其转录起始位点的时候,我们假定 NCBI 上提交的序列就是他的完整转录本,那么他的 第一个碱基就是他的转录起始位点。而基因的基本启动子一般就是在转录起始位点的上游 2000bp 左右和下游200bp 左右,当然,这个是一般情况,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尤其现在发 现一般的基因都是有几个转录起始位点的. 我们通过该基因 mRNA 序列和基因组序列 BLAST, 就能够在染色体上找到这段基因 组序列。我这里用 human 的 AGGF1基因做个例子给大家具体演示一下.
https://www.doczj.com/doc/d01384369.html,

电脑启动过程详解

电脑从按完开关加电开始直到进入到系统桌面的整个过程详解本文以Windows2000/xp和Windows Vista/7两个内核做讲解 电脑从加电到进桌面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无论是Windows2000/XP还是Windows Vista/7,在硬件自检方面都是想同的,不同的是在系统加截。 硬件部分: 在讲解前,我们先来了解几个概念: BIOS:即“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它是一组被“固化”在计算机主板上的一块 ROM 中直接关联硬件的程序,保存着计算机最重要的基本输入输出的程序、系统设置信息、开机后自检程序和系统自启动程序,其主要功能是为计算机提供最底层的、最直接的硬件设置和控制,它包括系统 BIOS(主板 BIOS).其它设备 BIOS(例如 IDE 控制器 BIOS、显卡 BIOS 等)其中系统 BIOS 占据了主导地位.计算机启动过程中各个 BIOS 的启动都是在它的控制下进行的。 CMOS:即“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它本是计算机系统内一种重要的芯片,保存了系统引导最基本的资料。 内存地址:我们知道,内存空间的最基本单位是位,8 位视为一个字节,即我们常用的单位 B,内存中的每一个字节都占有一个地址(地址是为了让 CPU 识别这些空间,是按照 16 进制表示的),而最早的 8086 处理器只能识别 1MB(2 的 20 次方 B)的空间,这 1MB 内存中低端(即最后面)的 640KB 就被称为基本内存,而剩下的内存(所有的)则是扩展内存。这 640KB 的空间分别由显存和各 BIOS 所得。 我们来看一下硬件部分的流程图:

CMV启动子教案资料

C M V启动子

精品资料 CMV启动子 质粒设计时都需要加入启动子序列,以保证目的基因的表达。启动子可分为诱导型启动子和组成型启动子两大类,后者包括CMV,SV40,T7, pMC1,PGK启动子等。zhengzzh对CMV和T7的来源做了介绍。 启动子是基因(gene)的一个组成部分,控制基因表达(转录)的起始时间和表达的程度。启动子(Promoters)就像“开关”,决定基因的活动。既然基因是成序列的核苷酸(nucleotides),那么启动子也应由DNA组成。启动子本身并不控制基因活动,而是通过与称为转录(transcription)因子的这种蛋白质(proteins)结合而控制基因活动的。转录因子就像一面“旗子”,指挥着酶(enzymes)(RNA聚合酶polymerases) 的活动。这种酶制造着基因的RNA复制本。基因的启动子部分发生改变(突变),则导致基因表达的调节障碍。 T7启动子是当今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主流,这个功能强大兼专一性高的启动子经过巧妙的设计而成为原核表达的首选,尤其以Novagen公司的pET系统为杰出代表。强大的T7启动子完全专一受控于T7 RNA 聚合酶,而高活性的T7 RNA 聚合酶合成mRNA的速度比大肠杆菌RNA聚合酶快5倍——当二者同时存在时,宿主本身基因的转录竞争不过T7表达系统,几乎所有的细胞资源都用于表达目的蛋白;诱导表达后仅几个小时目的蛋白通常可以占到细胞总蛋白的50%以上。由于大肠杆菌本身不含T7 RNA 聚合酶,需要将外源的T7 RNA 聚合酶引入宿主菌,因而T7 RNA 聚合酶的调控模式就决定了T7系统的调控模式——非诱导条件下,可以使目的基因完全处于沉默状态而不转录,从而避免目的基因毒性对宿主细胞以及质粒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控制诱导条件控制T7 RNA 聚合酶的量,就可以控制产物表达量,某些情况下可以提高产物的可溶性部分。有几种方案可用于调控T7 RNA 聚合酶的合成,从而调控T7表达系统。1.噬菌体DE3是lambda噬菌体的衍生株,含有lacI抑制基因和位于lacUV5启动子下的T7 RNA 聚合酶基因。DE3溶源化的菌株如BL21(DE3)就是最常用的表达菌株,构建好的表达载体可以直接转入表达菌株中,诱导调控方式和lac一样都是IPTG诱导。2.另一种策略是用不含T7 RNA聚合酶的宿主菌克隆目的基因,即可完全避免因目的蛋白对宿主细胞的潜在毒性而造成的质粒不稳定。然后用λCE6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CE6是lambda噬菌体含温度敏感突变(cI857ts)和pL/pR启动子控制T7 RNA 聚合酶表达的衍生株,在热诱导条件下可以激活T7 RNA 聚合酶的合成。此了噬菌体之外,还可以通过共转化质粒提供T7 RNA 聚合酶。比如有人用受溶氧浓度控制的启动子调控T7 RNA 聚合酶合成,据说这比较适合工业化发酵的条件控制。由于T7 RNA 聚合酶的调控方式仍有可能有痕量的本底表达,控制基础表达的手段之一是培养基外加葡萄糖,有助于控制本底表达水平;之二是采用带有T7 lac 启动子的载体——在紧邻T7 启动子的下游有一段lacI操纵子序列编码表达lac 阻遏蛋白(lacI),lac 阻遏蛋白可以作用于宿主染色体上T7 RNA 聚合酶前的lacUV5 启动子并抑制其表达,也作用于载体T7 lac 启动子,以阻断任何T7 RNA聚合酶导致的目的基因转录。pLacI转化也是同样的原理。如果这还不够,更为严谨调控手段还有——在宿主菌中表达另一个可以结合并抑制T7 RNA 聚合酶的基因——T7溶菌酶基因,降低本底。常用的带溶菌酶质粒有pLysS 和pLysE,相容的ori都不会影响后继的表达质粒转化,前者表达的溶菌酶的水平要比后者低得多,对细胞生长影响小,而pLysE会明显降低宿主菌的生长水平,容易出现过度调节,增加蛋白表达的滞后时间,从而降低表达水平。通过几种不同方法来巧妙调控T7聚合酶合成,T7启动子发展出了史上功能最强大,最丰富的表达系统。 CMV:CMV基因组有229kb,属疱疹病毒亚β科。CMV DNA只有一个单向性的IE启动子复合体,可指导多个基因的表达[1]。在IE94基因上游存在一个强启动子,IE94的上游区比SV40病毒的72bp重复序列具有更高的增强子功能。IE94基因启动子区序列分析证明这一区段内有多个回文结构,并相间着保守的序列。在这一区段的-50~-580bp之间至少有4套13~18bp的重复序列。IE1和IE2蛋白的表达受增强子的调控,此增强子也称为主要增强子立即早期启动了一增强子、IE1/IE2增强子或CMV增强子,是上游调节区复合体的一部分。因集中了细胞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而具有异常高的活性,并且在多种类型的细胞的影响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最新CMV启动子

CMV启动子 质粒设计时都需要加入启动子序列,以保证目的基因的表达。启动子可分为诱导型启动子和组成型启动子两大类,后者包括CMV,SV40,T7, pMC1,PGK启动子等。zhengzzh对CMV和T7的来源做了介绍。启动子是基因(gene)的一个组成部分,控制基因表达(转录)的起始时间和表达的程度。启动子(Promoters)就像“开关”,决定基因的活动。既然基因是成序列的核苷酸(nucleotides),那么启动子也应由DNA组成。启动子本身并不控制基因活动,而是通过与称为转录(transcription)因子的这种蛋白质(proteins)结合而控制基因活动的。转录因子就像一面“旗子”,指挥着酶(enzymes)(RNA聚合酶polymerases) 的活动。这种酶制造着基因的RNA复制本。基因的启动子部分发生改变(突变),则导致基因表达的调节障碍。 T7启动子是当今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主流,这个功能强大兼专一性高的启动子经过巧妙的设计而成为原核表达的首选,尤其以Novagen公司的pET系统为杰出代表。强大的T7启动子完全专一受控于T7 RNA聚合酶,而高活性的T7 RNA 聚合酶合成mRNA的速度比大肠杆菌RNA聚合酶快5倍——当二者同时存在时,宿主本身基因的转录竞争不过T7表达系统,几乎所有的细胞资源都用于表达目的蛋白;诱导表达后仅几个小时目的蛋白通常可以占到细胞总蛋白的50%以上。由于大肠杆菌本身不含T7 RNA 聚合酶,需要将外源的T7 RNA 聚合酶引入宿主菌,因而T7 RNA 聚合酶的调控模式就决定了T7系统的调控模式——非诱导条件下,可以使目的基因完全处于沉默状态而不转录,从而避免目的基因毒性对宿主细胞以及质粒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控制诱导条件控制T7 RNA 聚合酶的量,就可以控制产物表达量,某些情况下可以提高产物的可溶性部分。有几种方案可用于调控T7 RNA 聚合酶的合成,从而调控T7表达系统。1.噬菌体DE3是lambda噬菌体的衍生株,含有lacI抑制基因和位于lacUV5启动子下的T7 RNA 聚合酶基因。DE3溶源化的菌株如BL21(DE3)就是最常用的表达菌株,构建好的表达载体可以直接转入表达菌株中,诱导调控方式和lac一样都是IPTG诱导。2.另一种策略是用不含T7 RNA聚合酶的宿主菌克隆目的基因,即可完全避免因目的蛋白对宿主细胞的潜在毒性而造成的质粒不稳定。然后用λCE6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CE6是lambda噬菌体含温度敏感突变(cI857ts)和pL/pR启动子控制T7 RNA 聚合酶表达的衍生株,在热诱导条件下可以激活T7 RNA 聚合酶的合成。此了噬菌体之外,还可以通过共转化质粒提供T7 RNA 聚合酶。比如有人用受溶氧浓度控制的启动子调控T7 RNA 聚合酶合成,据说这比较适合工业化发酵的条件控制。由于T7 RNA 聚合酶的调控方式仍有可能有痕量的本底表达,控制基础表达的手段之一是培养基外加葡萄糖,有助于控制本底表达水平;之二是采用带有T7 lac 启动子的载体——在紧邻T7 启动子的下游有一段lacI 操纵子序列编码表达lac 阻遏蛋白(lacI),lac 阻遏蛋白可以作用于宿主染色体上T7 RNA 聚合酶前的lacUV5 启动子并抑制其表达,也作用于载体T7 lac 启动子,以阻断任何T7 RNA聚合酶导致的目的基因转录。pLacI转化也是同样的原理。如果这还不够,更为严谨调控手段还有——在宿主菌中表达另一个可以结合并抑制T7 RNA 聚合酶的基因——T7溶菌酶基因,降低本底。常用的带溶菌酶质粒有pLysS和pLysE,相容的ori都不会影响后继的表达质粒转化,前者表达的溶菌酶的水平要比后者低得多,对细胞生长影响小,而pLysE会明显降低宿主菌的生长水平,容易出现过度调节,增加蛋白表达的滞后时间,从而降低表达水平。通过几种不同方法来巧妙调控T7聚合酶合成,T7启动子发展出了史上功能最强大,最丰富的表达系统。 CMV:CMV基因组有229kb,属疱疹病毒亚β科。CMV DNA只有一个单向性的IE启动子复合体,可指导多个基因的表达[1]。在IE94基因上游存在一个强启动子,IE94的上游区比SV40病毒的72bp重复序列具有更高的增强子功能。IE94基因启动子区序列分析证明这一区段内有多个回文结构,并相间着保守的序列。在这一区段的-50~-580bp之间至少有4套13~18bp的重复序列。IE1和IE2蛋白的表达受增强子的调控,此增强子也称为主要增强子立即早期启动了一增强子、IE1/IE2增强子或CMV增强子,是上游调节区复合体的一部分。因集中了细胞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而具有异常高的活性,并且在多种类型的细胞的影响条件下均有活性。根据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可将此增强子分为3个区。在CMV感染中,增强子调控的表达先激活后抑制。在CMV复制早期可诱导NF-κB、AP-1和CREB/A TF等细胞转录因子与增强子中多位点结合。感染后可诱导产生NF-kB和aP-1。在感染晚期,A TF的结合受影响,其活性受病毒基因产物的调节。

《计算机启动过程》(图文详解)

我们每天使用计算机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就是启动了,但是,你是否知道计算机到底是怎样启动的呢?或许,你会认为这并不重要,是的,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它确实不重要,事实上,我们更关心它启动得有多快,但是,这却实在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每天都在用计算机,却不知道它是怎样启动的,似乎总感觉有些别扭(当然了,多数人都不知道的话也就没什么好别扭的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使用的计算机到底是怎样启动起来的,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大,我将它分为了两部分来介绍,这样可能比较好接受一些。这次只介绍前半部分(即和操作系统无关的部分)。另外,为方便大家理解,我特意制作了相关的流程图,建议大家对照着看。 如果你愿意了解一下,希望你能通过下面的介绍弄懂这个问题,如果你没什么兴趣,也没关系,毕竟,它是个比较边缘的东西,不太了解也行。 像大多数介绍此知识的文章一样,这里还是需要先介绍一下两个基本而重要的概念。 BIOS:即“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它是一组被“固化”在计算机主

板上的一块ROM中直接关联硬件的程序,保存着计算机最重要的基本输入输出的程序、系统设置信息、开机后自检程序和系统自启动程序,其主要功能是为计算机提供最底层的、最直接的硬件设置和控制,它包括系统BIOS(主板BIOS).其它设备BIOS(例如IDE 控制器BIOS、显卡BIOS等)其中系统BIOS占据了主导地位.计算机启动过程中各个BIOS的启动都是在它的控制下进行的. 内存地址:我曾在虚拟内存的介绍中提到过它,我们知道,内存空间的最基本单位是位,8位视为一个字节,即我们常用的单位B,内存中的每一个字节都占有一个地址(地址是为了让CPU识别这些空间,是按照16进制表示的),而最早的8086处理器只能识别1MB(2的20次方B)的空间,这1MB内存中低端(即最后面)的640KB就被称为基本内存,而剩下的内存(所有的)则是扩展内存。这640KB的空间分别由显存和各BIOS所得。 现在正式开始介绍计算机的启动过程(从打开电源到操作系统启动之前) 1、当电源开关按下时,电源开始向主板和其他

系统启动过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基本概念。第一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是直接与硬件打交道的底层代码,它为操作系统提供了控制硬件设备的基本功能。BIOS包括有系统BIOS(即常说的主板BIOS)、显卡BIOS和其它设备(例如IDE控制器、SCSI卡或网卡等)的BIOS,其中系统BIOS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角,因为计算机的启动过程正是在它的控制下进行的。BIOS一般被存放在ROM(只读存储芯片)之中,即使在关机或掉电以后,这些代码也不会消失。 第二个基本概念是内存的地址,我们的机器中一般安装有32MB、64MB或128MB内存,这些内存的每一个字节都被赋予了一个地址,以便CPU访问内存。32MB的地址范围用十六进制数表示就是0~1FFFFFFH,其中0~FFFFFH的低端1MB内存非常特殊,因为最初的8086处理器能够访问的内存最大只有1MB,这1MB的低端640KB被称为基本内存,而A0000H~BFFFFH要保留给显示卡的显存使用,C0000H~FFFFFH则被保留给BIOS使用,其中系统BIOS一般占用了最后的64KB或更多一点的空间,显卡BIOS 一般在C0000H~C7FFFH处,IDE控制器的BIOS在C8000H~CBFFFH处。 第一步: 当我们按下电源开关时,电源就开始向主板和其它设备供电,此时电压还不太稳定,主板上的控制芯片组会向CPU发出并保持一个RESET(重置)信号,让CPU内部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但CPU在此刻不会马上执行指令。当芯片组检测到电源已经开始稳定供电了(当然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它便撤去RESET信号(如果是手工按下计算机面板上的Reset按钮来重启机器,那么松开该按钮时芯片组就会撤去RESET信号),CPU马上就从地址FFFF0H处开始执行指令,从前面的介绍可知,这个地址实际上在系统BIOS的地址范围内,无论是Award BIOS还是AMI BIOS,放在这里的只是一条跳转指令,跳到系统BIOS中真正的启动代码处。 第二步: 系统BIOS的启动代码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 POST(Power-On Self Test,加电后自检),POST的主要任务是检测系统中一些关键设备是否存在和能否正常工作,例如内存和显卡等设

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摘要:组织特异性启动子也称器官特异性启动子(organ specific promoter),可调控基因只在某些特定的部位或器官中表达,并往往表现出发育调节的特性。本文介绍了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中的花、果实、种子及叶特异性启动子,并对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研究中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研究进展 启动子(promoter)是RNA聚合酶能够识别并与之结合从而起始基因转录的DNA序列,是重要的顺式作用元件,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区的DNA序列,能指导全酶与模版的正确结合,活化RNA聚合酶,并使之具有起始特异性转录的形式,决定转录的方向和效率以及所使用的RNA聚合酶类型,是转录调控的中心。目前,植物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启动子为组成型表达启动子(Constitutive promoter)。组织特异性启动子也称器官特异性启动子(organ specific promoter),可调控基因只在某些特定的部位或器官中表达,并往往表现出发育调节的特性。外源基因在细胞中表达是基因工程研究的关键,而组织特异性启动子不仅能使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在一定器官或组织部位积累,增加区域表达量,同时也可以避免植物营养的不必要浪费。因此,组织特异性启动子一直都是植物基因工程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者在植物的分生组织、维管束组织、薄壁组织、花粉、种子和胚乳等几乎各种组织中都发现有组织特异性驱动基因表达的启动子[1],尤其在根、维管束和韧皮部特异表达启动子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 1 植物生殖器官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启动子 1.1 花特异启动子 高等植物发育过程中花器官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一系列器官分化及严格控制的细胞及生化变化,同时伴随大量基因的协同表达。植物花特异表达启动子只在植物开花的时期启动基因的表达,它的分离克隆为花卉的品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顺式调控元件。 人们克隆了许多花药特异表达的基因,如在花药绒毡层特异表达的TA29[2]和A9[3]以及在花粉壁特异表达的Bp4A[4]基因等,这些基因都是在花药营养细胞中表达,与生殖细胞的分化无关。Mariani等将烟草花药绒毡层特异表达基因启动子TA29分别与核酸酶Bamase和RnaseTl基因融合后转化植物,这两种核酸酶基因在花药中特异表达,破坏绒毡层,获得雄性不育烟草和油菜[5,6],开创了基因工程创造雄性不育系的先河,至今已在烟草[7]、油菜[8]等植物上获得成功。还有在花药中特异表达的基因,如拟南芥和油菜的APG 基因等。在花粉中特异表达的基因如:玉米的Zm13 (蛋白酶抑制剂)、CDPK (钙依赖型蛋白激酶)、番茄的LAT52、LAT 59及油菜Bp4 、I3 、E2和F2s等。 近年来人们相继分离和鉴定了许多花特异表达基因的启动子,如矮牵牛和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