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合格性性考试知识点(地理)

高中地理合格性性考试知识点(地理)

高中地理合格性性考试知识点(地理)
高中地理合格性性考试知识点(地理)

高中地理合格性性考试知识点

考点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系统的两个条件: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二者缺一不可。(注: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时是天体,返回到地面就不是天体了。

2.天体系统级别:一共分为4级,(由低到高)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可观测宇宙四目前人类可知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

3.八大行星分类

4.太阳系八颗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

②适宜的温度;

③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

④液态水

5.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

①太阳处于壮年,状态稳定;

②地球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考点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能为地球提供光和热;②太阳能为大气和水的运动提供能量;

③太阳能转化成化石燃料;④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2.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3.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当太阳活动增强时,会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极光等现象;

②会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影响。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5.太阳辐射是地球光和热的主要源泉,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考点3地球的历史

1.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前寒武纪时期:

①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陆地被称为联合古陆;

②冥古宙出现有机质,无生命;

③太古宙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

④元古宙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⑤是重要的成矿期。

3.古生代:

(1)晚古生代:

①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②早期,鱼类大量繁衍;

③中期,部分鱼类进化成两栖类;

④晚期,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

⑤末期,物种大灭绝,几乎95%消失。

(2)中生代:

①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②恐龙出现,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

③出现裸子植物

④是主要的成煤期。

(3)新生代:

①地形,造山运动,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联合古陆最终解体;

②植物,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③动物,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⑤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6.化石属于沉积岩。火山喷出冷却凝固后形成玄武岩(喷出岩)

考点4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2.在地下2900m处的古登宝界面,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球圈层结构:

4.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5.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6.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7.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8.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

9.地核的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核呈固态。

考点5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干洁空气包括:氧、氮、二氧化碳、臭氧。

2.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3.氧气和氮气占干洁空气体积分数的99%;氧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氮气是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4.二氧化碳的作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它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5.臭氧的作用(为什么臭氧被称为“地球生命保护伞”):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还可杀菌治病。

6.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大气中的杂质)

7.大气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8.对流层相关内容:

(1)高度范围:低纬17-19km,中纬10-12km,高纬8-9km

(2)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6℃(特点成因: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人类活动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9.平流层相关内容:

(1)高度范围:从对流层顶部至50-55km

(2)主要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该层中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上冷下热,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

(3)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高空飞行

10.高层大气相关内容:

(1)高度范围:从平流层顶部到3000km高空

(2)主要特点:大气密度小,距地面远,受引力小,具有吸收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

(3)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大作用。

考点6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括号里的不用背)

1.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所以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就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也随之增强,导致气温升高。3.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

4.近地面气压高低与冷热有何关系?近地面气压高,气温低;气压低,气温高

5.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大部分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白天大气逆辐射更强.云量越多、空气越混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6.(私下多看看)三圈环流:城市热岛效应P37;海陆间环流P38,山谷风环流P41

7.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

8.在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在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

考点7水循环

1.水循环示意图

2.水循环的类型有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3.三种类型都具有的环节是:蒸发、降水

4.三者循环类型最重要的循环方式是:海陆间循环,例如长江流域的水循环。

5.循环水量最少的循环方式是:陆地内循环,例如塔里木河等内陆河流域的水循环。

6.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促进水体更新、维持水的动态平衡;

②吸收、转化、传输太阳辐射能;

③联系海陆的主要纽带;塑造地表形态;

④影响气候和生态。

7.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①改变地表径流: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围湖造田

②影响地下径流: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

③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人工降雨;

④影响蒸发: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增加局部地区水汽供应量;

⑤影响下渗:城市铺设渗水砖,城市多增加绿化带,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铺设柏油路等,减少下渗。

考点8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1.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

(1)垂直分布规律: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水温最高。1000m以上,海水温度随温度变化很大,1000m以下,随深度变化幅度很小。

(2)水平分布规律:统一季节,由低纬到高纬递减;同一海区,夏季水温普遍高于冬季。

2.太阳辐射是海洋的主要热量来源,海水蒸发消耗热量,是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

3.海水温度的影响: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罗非鱼:低纬度海域;鳕鱼:中高纬度海域;影响海洋运输;影响大气温度及沿海地区的气温;影响海水浴场的使用

4.海水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氯化镁

5.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6.全球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是随纬度呈现“双峰”分布格局: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

7.影响海水盐度的原因:

(1)在外海或大洋,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高;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表层海水中,副热带海域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南北两极递减。

(2)近岸地区的海水盐度收入海径流影响。有些海域相对封闭,海水盐度受河流和气候的影响明显。

8.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海水晒盐

(2)海水制碱

(3)养殖

(4)海水淡化

9.三大盐场:长芦盐场(我国最大的盐场)、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

10.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是红海,原因是位于副热带海区,海域封闭,两岸是干燥的沙漠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是波罗的海,原因是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域不封闭,四周河流众多,有大量淡水注入。

11.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12.浪高越高,能量越大,风速越大。

13.海浪的主要影响:

①冲浪运动需要较高的浪高来增加挑战性,而捕捞、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动则应避开大的海浪;

②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③巨大的能量可以发电;

④巨大的破坏力会毁坏沿海建筑,夷平村镇。

14.潮汐的成因与地球的引力有关。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潮汐一天两次;15.潮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潮间带采集和繁殖;

②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

③潮汐发电;

④观潮旅游;

⑤登陆作战。

1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扩散,加快了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17.世界上四大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考点9常见的地貌类型

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

2.喀斯特地貌主要分成分:石灰岩

3.喀斯特地貌典型地区:云贵高原(广西、贵州、云南)

4.在广西、贵州地区的重要农耕区被叫做坝子。

5.地下喀斯特以溶洞为主。向下发育有石钟乳、石幔、石帘。向上发育是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6.凸岸堆积、凹岸侵蚀。

7.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多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8.S形弯曲得河道叫河曲;洪水泛滥时,常形成牛轭湖。

9.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

10.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11.、新月型沙丘,迎风坡缓等高线稀疏,背风坡陡等高线密集。

12.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高度和坡度

考点10植被

1.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高,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2.土壤组成物质: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3.土壤颜色分类:黑土---东北平原;红壤---云南东川;紫土---四川盆地;黄土---华北平原。

4.壤土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5.按土壤剖面构造分类分为:森林土壤和耕作土壤

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是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

7.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8.土壤功能:

①土壤为植物土工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②土壤具有重要的保水、蓄水功能;

③人类种植农作物以土壤为物质基础;

④人类饲养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饲料

9.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

10.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草原。

11.热带沙漠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

12.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

13.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常绿硬叶林

14.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的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

15.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亚寒带针叶林

考点11自然灾害

1.洪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1)多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降水丰沛;

(2)植被破坏,覆盖率低;

(3)地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4)河流众多,排水困难;围湖造田

2.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受灾区是东部季风区和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3.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其中非洲旱灾最严重,非洲—撒哈拉沙漠;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洋洲---维多利亚大沙漠。

4.我国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5.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6.台风是逆时针旋转,由外围大风区、涡旋风雨区、台风眼组成。

7.台风特点:季节性强,多沿海地区;破坏力强,危害性大;人员伤亡大;防范困难,救援难度大。

8.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是冬半年的主要气象灾害。9.地震构造包括(6个):震源、震源深度、震中、等震线、震中距、地震波

10.地震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地频发。

考点12防灾减灾和地理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1.我国防灾减灾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

3.遥感技术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4.遥感应用:监测洪涝、台风,准确预报、预警;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

5.全球定位系统组成: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信号接收系统。

6.gps特点: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7.世界上拥有gps的国家: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8.gis应用:根据不同目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Gis以图层为基础。

考点14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2.人口迁移分为迁出地和迁入地

3.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4.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①改革开放1978年以前,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②20世纪50年代,开发边疆,国家组织移民边疆地区。

5.改革开放以后,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沿海经济发展快,吸引大量内陆人口迁入。

考点15乡村、城镇空间结构和城镇化

1.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

2.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3.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4.推动区域发展的意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考点16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我国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区文化的差异:

(1)东部农耕区人口众多,密度较大,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以粮食为主食,房子建筑多就地取材。(2)西部牧区人口分散,密度很小,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以奶制品、牛羊肉为主,住蒙古包。

考点17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水稻种植业--泰国湄南河平原: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2.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绵羊放牧,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广,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3.大牧场放牧业--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大陆性强。

历史有很大关系。

(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2)人文因素--劳动力、市场、政策、交通、经济、科技、机械化、历史、喜好

考点18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

(2)人文因素:交通、动力、市场、劳动力、环境、政策

(口诀:地水源动力,市劳交政技,环境别忘记)

考点19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服务业分为商业性服务业和非商业性服务业

2.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受自然因素较小

(2)人文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集聚、历史、人口规模、人均消费水平

3

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最大限度的吸引消费者,提高经济效益。

4

考点20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1.交通运输布局的任务:交通线网、场站如何组织;客流、货流如何分配、引导。

2.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依据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尽量少占土地、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平衡地区发展、国防需要。

4.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综合交通枢纽。

5.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分布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

6.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稀疏,且质量较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密集,且质量较高。

7.交通运输特点:快速化、电气化、专业化。

考点21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越便利、快捷,经济各要素的流动速度越快、耗时越短、效率越高,实现的产值也就越大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海运,出口加工业、出口创汇农业;偏远边境聚落,开展国际陆运交通,发展成为重要的边境贸易口岸。

3.大力发展交通业的影响:促进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而且有效地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4.“一带一路”地位:“一带一路”致力于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5.“一带一路”意义: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与沿线各国的需要。推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仅从经济层面,而且从文化、社会、政治各方面都做到完整的融合。

6.我国依托铁路枢纽发展起来的城市:石家庄、株洲、郑州。

7.新加坡是依托马六甲海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8.古代水运聚落以条带状分布、古代陆运聚落以团块状分布

考点2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三废”包括: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3.自然资源枯竭的表现: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

4.生态破坏的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5.环境污染的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

6.环境问题在城市的表现: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污染物

7.环境问题在乡村的表现: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乡村环境治理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

8.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的表现: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9.环境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10.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污染等。11.结合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局势《人类环境宣言》诞生,目的是协调人与自然安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考点2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突出表现。

2.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21世纪议程》;2015年《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3.可持续发展分为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5.《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

6.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7.我国农业脱贫途径:教育扶贫、转移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异地搬迁、发展特色产业(任选两个记住)

8.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包容三方面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9.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内容:(1)循环经济: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2)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考点24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1.我国目前现状:适宜开发土地少、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

3.珠江三角洲区位因素: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镇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强,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接近饱和,需要优化产业解耦、促进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4.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主要针对城镇化地区;限制开发区域主要针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主要针对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地。

5.长江经济带覆盖我国11个省,面积占全国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40%。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内河经济带。

6.长江经济带的优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城市密集,市场广阔,具有“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格局。

7.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

8.我国海洋国情主要包括: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海洋资源丰富,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储量大,渔场面积广;海洋灾害种类多;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多;海洋环境状况不乐观。

9.我国海洋国情的意义: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要立足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清晰规划海洋空间利用格局,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提升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