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1斜塔上的实验(教材解析)

5-1斜塔上的实验(教材解析)

5-1斜塔上的实验(教材解析)
5-1斜塔上的实验(教材解析)

第十八课斜塔上的实验

第二部分教材解析

一、句段全解

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

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

....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嘀嗒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

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

..是有

..链条的节奏似乎

..的突然袭击。他觉得

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

..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

..回家,

马上

..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

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段析:第1-7段,描写了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的经过,表现了伽利略“将每一事物都放在自己的感官和思索的考察之下”和通过实验来检验真理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字词解析:漫不经心,对于教堂顶上悬挂油灯链条的摆动这种现象,许多人熟视无睹,“漫不经心”,而它却引起了伽利略“一连串的思考”,这就是伽利略与常人不同的思维的体现,这也是他能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闪光,这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灵感”产生时的情景。

觉得、似乎,说明这仅仅是一种猜想和假设,还需要证明。伽利略用实验法证明了这一发现的科学性。

立刻、马上,表明了伽利略严谨的求实精神。

又,说明伽利略像这样异乎常人的猜想、假设很多,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

伽利略不停地搞实验。甚至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不轻易相信权威。他将每一事物都放在自己的感官和思索的考察之下。他是一个音乐师的儿子,但从小就对“天空的音乐”有兴趣。他父亲提到他时说,他是一个心不在焉的小星象家,说他常常眼里看见奇象,耳朵里听见异音。在学校里,当老师试图解说拉丁文的介词或意大利文的动词的重要性时,小伽利略的心已经随着他父亲买给他作为生日礼物的那个小气球而飞到天外

去了。在游戏时,他制作了各式各样粗糙的像车、船、风车之类的小玩意

儿。这些也就是他在每天步行中以异常敏锐的感官观察到的各种东西。

他父亲有自己的主意,他要伽利略去做一个服装商人。可伽利略也有

自己的打算,他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

........。在那不讲科学的年代里,从事这

一行,意味着一辈子的贫困

....。最后,父子两人妥.协.,伽利略进

..和默默无闻

入了比萨大学学医。

背着别人,他仍一心一意

....地钻研他的数学,藏在他的希波克拉底和盖仑的医学教科书下面的,是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得的著作。空闲时,他用自制的仪器进行实验。

他的教授们很快就风闻他的学习动向和实验活动了。他们很不赞成,认为一个学生要独立思考,这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异端。教授们宣布说,所有科学上的问题最后都被亚里士多德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无论何时,如果一个学生敢于对一条教条式的说法提出异议,教授只需引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就可以结束争论:导师已经指示过了。那就等因奉此,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可是这儿却偏有一个青年学生,倔强到敢于用自己的实际观察来检验他的教授们的那些教条。这种狂妄行为必须加以制裁——为了大学

的声名,也为了有益于他的灵魂。可是伽利略并不理会

....,他已经发现“数

理科学是大自然的语言”。为了学好这种语言,他决意献出自己的一生

.......。

伽利略的教授们拒绝发给他医生文凭,因此他就离开了比萨大学。这样,他成了一个人所共知的学医失败的人,一个“玩弄无用的数学的精神病患者”。可是,他玩弄数学的技巧,却在意大利一些知名的数学家,如基乌塞比·莫列提、克里土多浮若·克拉菲阿教父以及基乌杜巴多·德尔·蒙地等人中间,赢得了赫赫英名。伽利略曾经把自己的一些科学见解告诉他们,

而他们也送给他一个“当代的亚里土多德”的光荣称号。

段析:第8-12段,是对伽利略孩童时候和学生时代情况的记叙,意在描写他的成长道路,表现伽利略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这一部分以概述为主,从多方面表现了伽利略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字词解析:甚至……就……,追述他小时候的情况,说明他从小就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以科学为终身事业,表现了伽利略对科学的热爱。

贫困、默默无闻,具体地表现了伽利略的奉献精神。

妥协,交代了伽利略学医的原因,照应开头。

一心一意,表明了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说明暂时的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

并不理会、献出自己的一生,正面表现伽利略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席位空出了,伽利略总算得到了这个位置——主

要是由于别人不屑

..要它,因为年薪只有60土库提(约合现今65美元)。

教学之余,伽利略更忙于实验。他说,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土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做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真理

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

学生们听了他的讲课,不客气地嘲笑他。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他居然把亚里土多德的神圣的卷帙从书架上搬走,而代之以绳索、锡块、杠杆,圆形的、多角形的、平面的这样那样滑稽的玩意儿。不是吗,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玩具,是不可以

作为严肃地研究宇宙秘密的工具的。“制止这种胡闹!”他们威胁说,否

则,他们就将给他一顿教训,叫他永不会忘记。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土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帮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

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

....,准备

....,兴高采烈

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段析:第13-19段,描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表现了伽利略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科学思想和“不轻易相信权威”、不怕威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字词解析:不屑,因为比萨大学数学教授得到的薪金太微薄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担任这一职位,从而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数学的忽视,而伽利

略不在意薪金的多少,说明了他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大自然这本宝书,运用比喻的手法,揭示了伽利略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科学思想,和他“不轻易相信权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写观众的情绪和想法,可见当时“不讲科学”的风气之盛。

二、设问析疑

设问1:伽利略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但为什么要写他毫无科学成果的孩童和求学时代?

解析:因为伽利略的成名不是偶然的,这两个时期正是他成长的重要基础时期。

文章第8-12段是对伽利略孩童时期和学生时代情况的记叙,意在描写他的成长道路,表现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不停地搞实验”是紧承第一部分而来,属于总说。接着用“甚至”一词追述他小时候的情况。伽利略从小富于幻想,对“天空的音乐”感兴趣。“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丰富的幻想,正是他“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的基础。“在那不讲科学的年代里,从事这一行,意味着一辈子的贫困和默默无闻”,伽利略“以科学为终身事业”则表现了他崇高的奉献精神。他发现“数理科学是大自然的语言”,他在反对“压制”的斗争中,医学虽然失败了,但他在数学上却成功了;他在意大利一些知名数学家中“赢得了赫赫英名”,并得到了“当代亚里士多德”的光荣称号。

设问2:写人物传记一般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写起,但课文却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解析:课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然后再回头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期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使人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