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 美国胸科学会(ATS)发布肺部真菌感染治疗指南

2011 美国胸科学会(ATS)发布肺部真菌感染治疗指南

2011 美国胸科学会(ATS)发布肺部真菌感染治疗指南
2011 美国胸科学会(ATS)发布肺部真菌感染治疗指南

美国胸科学会(ATS)发布肺部真菌感染治疗指南

2011-12-12 09:56 来源:医学论坛网

2011年1月1日,美国胸科学会(ATS)发布了新版成人肺部真菌感染治疗指南,就新药、新治疗手段及新出现的真菌种类进行了介绍,为1988年ATS肺部真菌感染指南发布以来的首次更新。

美国ATS真菌感染专家组主席、梅奥医院安德鲁·林佩尔(Andrew Limper)教授说,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诊断率及临床严重程度均显著增加,除免疫抑制相关疾病(如HIV感染)患者显著增多外,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剂或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亦显著增多。另一方面,各种诊断技术包括CT、正电子体层摄影(PET)、支气管镜、纵隔镜及影像辅助的胸腔活检等的发展,增加了真菌感染诊断率。同时,新药的出现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ATS1988年肺部真菌感染指南仅覆盖了HIV感染者,且其后出现了诸多新药,因此,本次发布的指南几乎为全新内容。本指南覆盖了重症监护病房中日益常见的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并提供了新药最佳用法,为已存在及尚未出现的真菌感染提供了推荐意见。

现选取部分指南推荐内容进行介绍。

指南推荐

抗真菌药物

●多烯类:对于重症真菌感染,脱氧胆酸两性霉素B仍是治疗首选,其脂质制剂(脂质体两性霉素B和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肾毒性较小(AⅡ),推荐用于肾功能不全或同时应用多种肾毒性药物患者(DⅡ)。

●三唑类:包括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因易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故对于接受该类药物治疗患者,应监测血药浓度(AⅡ),且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氟康唑剂量减半(BⅢ)。

●棘白菌素类:为全新的抗真菌药物,主要通过抑制1,3-β-葡聚糖合成酶活性进而破坏真菌细胞壁而起效。目前临床可用的包括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

组织胞浆菌病

● 对于免疫健全者,不推荐对肺内结节和多数支气管结石行抗真菌治疗(DI和BⅢ),若合并咯血等可行支气管镜或手术干预(BⅡ);对于患纤维化性纵隔炎者,可予伊曲康唑(200 mg,bid)治疗12周(CⅢ),若有改善,可延长治疗至12个月(CⅢ),不推荐予抗纤维化药物或全身性糖皮质激素(DⅡ),若有

并发症建议放置血管内支架(BⅡ)、行支气管成形术和(或)放置支气管内支架(BⅢ)。

●对有症状及病情呈进展性患者,予伊曲康唑(200 mg,bid)治疗12周(BⅢ)。对于严重肺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建议予两性霉素B 0.7 mg/(kg·d)至症状好转或累积剂量达2 g(BI);其后予伊曲康唑(200 mg,bid)≥12周(BⅡ)。对于伴弥漫性肺部浸润或大量肉芽肿性纵隔炎的重症患者,予全身性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CⅡ)。

●对于免疫缺陷宿主,轻中度患者予伊曲康唑(200 mg,tid),3天后改为200 mg,bid,治疗12个月(CI);重度进展播散性患者,予两性霉素B 0.7~1.0 mg/(kg·d)至症状好转或累积剂量达2 g(BⅡ),其后予伊曲康唑(200 mg,bid)≥12个月(CI)。

●对于伴进展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的艾滋病患者,在12个月伊曲康唑治疗后,继续伊曲康唑(200 mg,bid)至有效免疫重建(CD4 细胞>200个/μl)(CⅡ),并每年多次检测尿及血组织胞浆菌多糖抗原水平(BⅢ)。

●对于慢性患者,予伊曲康唑(200 mg,bid)12~24个月(BI),病情严重者,初始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BⅡ)。

●对严重肺组织胞浆菌病伴弥漫性肺部浸润的免疫缺陷患者,建议予全身性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BI)。

孢子丝菌病

●对轻至中度患者,基于肺部影像学及氧合情况,予伊曲康唑(200 mg,bid)治疗3~6个月(BⅢ);对重症患者予两性霉素B 0.7 mg/(kg·d)至好转或累积剂量达2 g,其后予伊曲康唑(200 mg,bid)治疗3~6个月(BⅢ)。

芽生菌病

●对于轻中度患者,予口服伊曲康唑(200 mg,bid),免疫健全者疗程6个月(AⅡ),免疫缺陷者12个月。

●对于重度患者,予两性霉素B 0.7~1.0 mg/(kg·d)至症状改善(BⅡ),其后予伊曲康唑(200 mg,bid)治疗,免疫健全者疗程6个月(BⅡ),免疫缺陷者疗程12 个月。肾功能衰竭患者,首选两性霉素B脂质制剂。

●对于侵犯骨骼患者,建议伊曲康唑疗程延长至12个月(CⅡ);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患者,无论免疫健全或缺陷,均不建议予三唑类药物单药治疗(DⅡ),前者予两性霉素B 0.7 mg/(kg·d)至其累积剂量达2 g(BⅡ),后者予两性霉素B 0.7mg/(kg·d)联合静脉或口服氟康唑400~800 mg/d治疗至症状改善(BⅢ),其后继续使用氟康唑≥12个月(BⅢ);艾滋病患者应继续长期口服

氟康唑(400 mg,qd)至免疫重建(AⅡ)。

球孢子菌病

●对于多数免疫健全患者,若无其他播散性感染危险因素,不建议抗真菌治疗(BⅡ);对于有中到重度临床症状或症状持续6周不缓解者,建议予三唑类药物抗真菌治疗3~6个月,若无好转可延长疗程(BⅡ)。

●对于免疫功能缺陷者,在免疫抑制较显著时期(化疗、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CD4细胞<250个/μl)可予氟康唑(400 mg/d)或伊曲康唑(400 mg/d)治疗(CⅡ)。

●播散性患者,不论免疫功能如何,均需治疗。对于无脑膜受累者,建议予氟康唑(400 mg/d)或伊曲康唑(400 mg/d)治疗≥1年,至临床改善并稳定(BⅡ);骨骼受累者首选伊曲康唑;对于严重或难治患者,可予脂质体两性霉素B5 mg/(kg·d)或两性霉素B0.7~1.0 mg/(kg·d)至临床改善,续用氟康唑(400 mg/d)或伊曲康唑(400 mg/d)治疗≥1年(BⅢ)。对于脑膜炎患者,建议终生氟康唑(400~1000 mg/d)或伊曲康唑(400~600 mg/d)治疗(BⅡ)。对于三唑类治疗失败的脑膜炎患者,建议有选择地使用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治疗(BⅢ)。

隐球菌病

●对于免疫健全患者,初始予氟康唑400 mg/d治疗,临床改善后减至200 mg/d 维持6个月(AⅡ);或予伊曲康唑400 mg/d 6个月(BⅡ);若有大块性病变或药物治疗后病灶不消退,建议有选择地行外科切除(CⅢ)。

●对于播散性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患者,予两性霉素B 0.7~1.0 mg/(kg·d)联合氟胞嘧啶100 mg/(kg·d)治疗2周,其后予氟康唑或伊曲康唑(400 mg/d)治疗8~10周(AI)。对于颅压增高患者,若CT或磁共振成像(MRI)未发现明确的脑实质占位,建议行脑脊液引流(AⅡ),亦可行反复腰椎穿刺、腰椎引流、脑室腹腔分流、临时性侧脑室造瘘及甘露醇治疗(AⅢ)。

曲霉菌病

●对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予泼尼松治疗(AI);若仍有多次哮喘急性发作,建议予长期皮质激素治疗,剂量>7.5 mg/d(BⅢ);亦可予伊曲康唑(200 mg,bid)治疗16周(BI)。

●对于肺曲霉菌病患者,除疑伴侵袭性病变患者外(BⅢ),不推荐抗真菌治疗(DⅡ);对大咯血患者,建议行急诊支气管动脉栓塞(BⅡ)或请胸外科会诊(BⅡ)。对于相关过敏性肺炎,不推荐抗真菌治疗,必要时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可达60 mg/d,1个月内减停(BⅢ)。

●对于免疫缺陷的侵袭性患者,建议静脉伏立康唑治疗至临床改善,其后予伏立康唑口服200 mg(首选)或伊曲康唑口服400~600 mg/d至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

变消退或稳定(AI);对于病灶局限的难治性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积极抗真菌治疗失败后,建议手术切除(CⅢ)。

肺部真菌感染及其治疗药物

肺部真菌感染及其治疗药物 摘要:近年来由于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等造成人们的免疫力下降,肺部真菌感 染的发生逐渐增加,而且致死率也不断增加。所以,需要人们不断提高对真菌感 染的途径、症状以及病原等的认识,提高抗真菌的使用效率,并不断研究新的有 效的抗真菌药物,加强对真菌感染的处理应变能力,有效的治疗真菌感染。 关键词:肺部;真菌感染;治疗进展 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很广泛,很多真菌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引起疾病,在生活环境中真 菌可以随着人们的呼吸进入呼吸道,所以在真菌感染中,呼吸道感染比较常见,尤其是肺部 感染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根据临床研究表明,真菌感染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原发性真菌 感染,病症比较轻,感染比较多,多属于健康者的感染,主要病原体有荚膜组织胞浆菌、粗 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第二种是机会性真菌感染,免疫力较低或基础疾病的患者会出现的 真菌感染,主要病原体有念珠菌、接合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第三种是真菌引发的变态 反应,这主要是一些突变反应,由于人体的不同体质或体内的抗体发生的极少数的变态反应。真菌感染中第一种和第二种感染的比较多。 一、常见肺部致病性真菌 现在医院内大约10%的感染是由真菌引起的,机会性的真菌感染在医院是比较常见的 1念珠菌属,如今已经分离到17种念珠菌可以引起感染,90%以上的侵袭性感染是由光 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引起。念珠菌属是引起侵袭性真菌感染 的最主要病原体,凭多次下呼吸道分泌物来诊断念珠菌感染具体情况并不可靠,所以肺部念 珠菌感染的致病率存在明显高估。 2曲霉菌属,曲霉是真菌感染的第二常见的病原体,大部分经鼻吸入进入肺部,在患者 身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引起侵袭性肺炎或鼻窦炎。 3新型隐球菌,人类疾病的引起主要是新型隐球菌大多由呼吸道传入,在肺部发炎,或 隐性传染,也可经肠道和皮肤传入。 4接合菌,人体致病的主要真菌是接合菌纲中的虫霉目和毛霉目,又以毛霉目中的根霉属、毛霉属和根毛霉属为主,因此接合菌病也可以称为毛霉菌病。肺毛霉菌病的感染病例报 告很少,肺毛霉菌病感染病情进展快,病死高。 5肺孢子菌,肺孢子菌一直以来被划为原虫,但是研究证实肺孢子菌更接近于真菌。肺 孢子菌在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现在诊断主要靠BALF或诱导痰直接镜检。 二、抗真菌药物治疗进展 1七烯类广谱抗真菌药。(1)两性霉素B:主要针对细胞膜的甾醇,菌体会被溶解破坏。抗菌活性比较广泛,可作用于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毛霉菌和组织胞浆菌等,对癣菌和 土霉菌无效。使用时需对患者严格的进行血钾与肾功能的监测。(2)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临床研究发现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可以有效的对侵袭性曲霉菌治疗,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有 效性大于两性霉素B。 2吡咯类抗真菌药。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是通过与菌体薄膜结合使胞浆外渗,菌体溶 解死亡。该类药物的缺点是不能杀灭真菌只能抑制真菌生长。主要的三唑类有氟康唑,伏立 康唑,伊曲康唑,以及泊沙康唑和雷夫康唑。因为糖蛋白P的关系,药物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氟康唑MIC在药敏试验中比较成熟,适用于食道、咽念珠菌病,接受化疗或放疗的骨髓 移植病人或AIDS病人隐球菌性脑膜炎念珠菌病的预防,研究表明氟康唑是侵袭性念珠菌病患儿中合理的选择,治疗方式与成人相同。伏立康唑是在氟康唑的基础上改造的,用于侵袭性 肺曲霉菌病,播散性皮肤感染、食道念珠菌病、些许部位的念珠菌感染以及不能耐受其他治 疗或治疗无效的比较严重的真菌感染如镰刀菌和尖端足分支霉。IDSA推荐新型肺霉菌病的治 疗药物首选伏立康唑。伏立康唑可以有效控制发热,与近年来耐药菌的增多和真菌感染的菌 种变迁有很大关系。伊曲康唑可以有效控制继发性肺真菌病的致病原,在MIC ≤1μg/ml时, 伊曲康唑能够有效抑制新型隐球菌以及念珠菌,其体外抗酵母菌的MIC90和MIC50都明显低 于氟康唑;对土曲霉和黄曲霉其活性高于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黑曲霉其体外抗菌活性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第三版指南精要之肺部小结节的评估

ACCP第三版指南精要之肺部小结节的评估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内科姚艳雯宋勇 肺癌是目前致死率第一位的肿瘤[1]。究其原因,许多病人在诊断已发生转移是其中一重要因素。若能在早期即进行诊断,必定能降低肺癌的死亡率[2]。而肿瘤的最初起病可能就只表现为肺部的结节,临床医生或患者本身稍一疏忽,可能便会延迟肺癌的诊断。在临床中,我们不难发现,体检发现的肺部小结节并不少见,但这样的肺部结节是否是肺癌?如何对肺部结节进行评估?这是临床上的难点也是重点[2]。最新的第三版ACCP(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指南,单独分出一部分来详述肺部结节的评估,由此为临床应用提供很大帮助[3]。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肺部结节的定义是:小的、成灶的、圆形、实质或混合性的影像学不透明影[4]。其中一部分为孤立性肺结节:单一的、边界清楚的、影像不透明的、直径小于或等于3cm、周围完全由含气肺组织所包绕的病变,没有肺不张、肺门增大或胸腔积液表现的肺部结节[5]。直径大于3cm的肺部局灶性改变被称为肺部团块,并且被认为是支气管源性的肿瘤可能大,因讨论的较多,这里略去不谈[6]。另外,因弥漫性的肺部结节或大于10个的肺部结节通常伴随着症状,并提示着肺外恶性疾病的转移或急性感染或炎症,因此也不再进一步讨论[3, 7]。此篇主要讨论的是无症状的肺部结节的评估。 ACCP指南所提出的肺部结节的评估全部是针对无法确定良恶性的结节[3]。因为直径小于等于8mm的结节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将这部分结节从肺部结节中单独分类出来。另外就性质而言,实质性结节和亚实质性结节也分类开来,亚实质性结节进一步被分为纯磨玻璃样影或部分实质混合。在评估病人的肺部结节时,应将重点放在结节的大小、形态及恶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是否合适进行后续治疗这些方面。 当胸部X平片或胸部CT提示可见性的不明性质的结节时,应首先回顾该病人的既往影像学资料[8]。如果影像学提示不明性质的实质性结节稳定2年以上,则不需做进一步的诊断检查。若该结节为胸部X平片所发现,则需要作进一步的胸部CT检查,以帮助明确结节性质[9]。 大于8mm的实质性结节 根据先前所述的肺部结节分类,对大于8mm的实质性结节,临床医生应对结节的检测前恶性概率进行评价,或者通过临床判断进行定性分析,或者通过经过认证的模型进行定量分析[3, 10]。当评估认为大于8mm的实质性结节的恶性概率低(5%-65%)时,可进行功能影像检查,推荐PET,来定义结节的性质。而对恶性概率较高(>65%)的大于8mm的实质性结节而言,可利用PET进行恶性结节的治疗前分期,但不能通过功能影像分析结节特征,此时需要临床医生对后续的不同诊断策略的获益和风险进行权衡,并且要注重患者的本身意愿[9]。 后续处理策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CT扫描监测、非手术性的活检、外科诊断[3, 4, 11]。对于大于8mm 的实质性结节而言,CT扫描监测将应用于以下情况:1.临床恶性概率很低(<5%)时;2.临床恶性概率低(30%-40%以下),并且功能影像阴性(如,PET上代谢不高或动态增强CT上增强不超过15个hounsfield 单位)提示检测后恶性概率很低时;3.细针活检无法诊断并且PET上代谢不高时;4.向患者全面告知病情后患者自己选择该项非侵入性处理方案时。以上情况下,CT扫描监测应选用非增强的低剂量扫描,频率在3到6个月,9到12个月及18到24个月时[12]。当结节在监测扫描时提示具有明显的恶性增长时,除非特殊紧急,否则需要考虑行非手术性的活检和/或外科手术切除以帮助诊断[13, 14]。

美国最佳医生心胸外科CraigJ.Baker.

美国心胸外科最佳医生 Craig J. Baker医学博士 克雷格·贝克医学博士(Dr.Craig J. Baker,MD),现任洛杉矶县南加州大学医学中心(LA County USC Medical Center)心脏外科主任医师,并兼任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USC, Keck School of Medicine)的临床外科教授。他于杜兰大学人文科学学院(Tulane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继而进入华盛顿乔治城大学医学院(Georgetow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实习,完成了长达7年的医学训练,其中包括3年的心胸外科住院医师训练。此外,他还在在洛杉矶儿童医院(CHLA)完成了儿童心胸外科专科临床培训。 贝克教授擅长心胸外科手术、心血管疾病、胸外科手术,并专精于儿童和成人先天性心脏病(Pediatric And Adult Congenital cardiac Disease)、心脏移植(Cardiac Transplantation)、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心脏瓣膜修复和更换(Valve Repair And Replacement),以及所有类型的复杂成人心脏手术(包括微创心脏瓣膜手术)等领域。

贝克教授是美国普通外科医学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General Surgery)和美国胸外科医学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Thoracic Surgery)双重认证的专科医师,亦是包括胸外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在内的多个医学专业组织协会的资深研究员。他在成人和小儿心脏手术方面发表了大量的同行审阅性质医学论文和教科书章节,为许多权威医学专业期刊杂志和医学院所收录。 贝克教授目前执业于南加州大学医院(USC University Hospital)、洛杉矶儿童医院(Childrens Hospital Los Angeles)和南加州大学医疗保健咨询中心-2(USC Healthcare Consultation Center II)。临床治疗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移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冠脉搭桥手术)、心脏瓣膜修复和更换、微创瓣膜手术、复杂的成人心脏手术(所有类型)。 贝克教授于2012年获得美国医学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卡斯尔康诺利最佳医师奖”(Castle Connolly's Top Doctors ),他在心脏外科手术领域拥有近20年临床经验,代表了当前世界级心脏外科手术的一流水平。

浅谈ICU肺部真菌感染

浅谈ICU肺部真菌感染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讨论肺部真菌感染的原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对其原因、临床症状及治疗进行分析。我们在临床上碰到的各种严重疾病所致呼吸衰竭,常需要在ICU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有创机械通气,加上危重症患者习惯性运用广谱抗生素,尤其是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及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机率明显增加,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高,经济负担明显加重。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早期脱机拔管,增强免疫力是减少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ICU肺部真菌感染治疗 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老年性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器官移植及侵入性操作的增多,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各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近年来真菌感染特别是肺部真菌感染的机率明显增加,我们对2009年—2010年我院发生的40例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55岁-85岁,平均年龄约为64岁。研究组均被确诊为深部真菌感染,其中合并高血压者1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21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12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者14例。所有患者真菌培养前均使用过两种以上广谱抗生素,患者常有发热、咳嗽、咳痰、气喘症状及肺部啰音,有些患者表现为纳差、乏力、气短、胸痛等。 1.2诊断标准:晨起漱口深咳留痰或经气管导管吸取深部痰,连续培养2次为同一种真菌生长的,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肺部摄片表现可诊断为肺部真菌感染。 其中白色念珠菌29例,曲霉菌6例,酵母菌5例。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伏立康唑静脉点滴,每日300mg (首剂加倍),使用2周停用。用药期间注意复查肝功、肾功,疑有尿路真菌感染者使用5%碳酸氢钠膀胱冲洗,每日2-3次。 2结果 34例患者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痰培养阴性,治愈或好转出院;4例患者治疗无效自动出院;2例因病情加重死亡。 3讨论 按真菌的致病性可以分为致病性真菌及条件致病菌两类,致病性真菌如组织孢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皮炎芽孢菌和孢子丝菌等,可使正常宿主患病,常经呼吸道感染,预后较好,但也有危重病例。条件致病菌如念珠菌、曲菌、毛霉菌和隐球菌等,患者常有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病情和预后与宿主免疫和防御功能损害程度有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第九版抗栓治疗及血栓预防指南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最新进展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第九版抗栓治疗及血栓预防指南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最新进展 周玉杰, 杨士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内科12病房,北京 100029) 通讯作者:周玉杰 E-mail:jackydang@https://www.doczj.com/doc/d116557386.html,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enous?thromboembolism ,VTE )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 ,DVT )和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 ,PE )。近日,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 ,ACCP )在Chest 杂志上公布了第9版《抗栓治疗及血栓预防指南》(ACCP-9)[1-4]。此版指南在第8版基础上,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抗栓治疗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推荐。本文将结合ACCP-9对VTE 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1 病因与诱因 Virchow 于1856年提出了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因素假说:静脉血流淤滞、血管损伤和高凝状态。经过大量试验证实,该假说目前已得到了公认。许多参与上述过程的临床情况均可诱发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包括: (1)肢体制动:各种疾病导致的长时间卧床或肢体制动,如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脏器功能衰竭、脑卒中、大型手术后等; (2)静脉受压:如股动脉或静脉穿刺术后压迫止血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妊娠、腹腔巨大肿瘤或大量腹水导致盆腔静脉或下腔静脉回流受阻等;(3)静脉曲张:主要是指深静脉曲张,浅静脉曲张一般不会导致血栓形成; (4)静脉损伤:如外伤或手术累及静脉、静脉穿刺、静脉炎等; (5)高凝状态:各种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倾向,如抗凝因子缺乏(抗凝血酶Ⅲ、C 蛋白或S 蛋白最常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coagulation ,DIC )、抗磷脂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大量呕吐或腹泻导致的脱水、药物因素(长期口服避孕药、激素或抗肿瘤药物)等; (6)其他:如高龄、吸烟、肥胖等。2 病理与病理生理 以上因素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种因素同时存在,相互影响,有时很难明确始动因素,但静脉损伤通常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内膜损伤以后迅速激活内源性和(或)外源性凝血途径,在损伤部位形成血栓(thrombosis )。 血栓的起始部(即头部)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构成,称为白血栓(pale?thrombus );血栓头部形成以后,下游血流缓慢和出现涡流,此时除血小板聚集以外,还有大量红细胞填充在纤维蛋白形成的网状结构内,称为混合血栓(mixed?thrombus );当混合血栓阻塞管腔以后,远端血流完全停止,血液凝固,此时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和红细胞构成,称为红血栓(red?thrombus )。白血栓与血管壁结合紧密,不易脱落;而红血栓与血管壁黏附力差,容易脱落,形成栓塞(embolism )。血液中存在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抗凝血系统也被激活。因此在早期,血栓形成与溶解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一阶段血栓也最容易脱落而导致栓塞。如果促凝因素持续存在或血栓溶解不完全,未脱落的血栓可发生机化,血栓被肉芽组织取代。较大的血栓约2周可以完全机化,此时,血栓与血管壁紧密结合不易脱落,栓塞危险显著降

美国儿科学会母乳喂养和母乳使用的政策陈述

美国儿科学会关于母乳喂养和母乳使用的政策陈述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母乳喂养和人奶是婴儿喂养和营养供给的标准规范。因为母乳喂养在神经系统发育及其他的健康方面具有短期和长期的优势,所以婴儿营养应该是一项公共卫生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喂养方式的选择。 美国儿科学会重申:推荐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6个月添加辅食后继续母乳喂养,并可根据母婴双方的需要喂养至一年或一年以上。 母乳喂养在医学上的禁忌症很少。婴儿的生长发育应参考世界卫生组织(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生长发育标准曲线,避免对婴儿低体重或发育迟缓的误诊。 医疗单位需根据美国儿科学认可的WHO/UNICEF“母乳喂养成功实现十步骤”来鼓励和支持初始的和持续的母乳喂养。美国卫生总署(US Surgeon General)的“行动呼吁”计划、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和美国医疗机构评鉴联合会(The Joint Commission)所支持的国家战略中,也涉及到在美国医院和社区中推广母乳喂养方面的行动。 儿科医生作为母乳喂养的倡导者在其执业过程和社区活动中对母乳喂养起到了重 要作用,所以儿科医生应知道非母乳喂养的健康风险,母乳喂养在社会经济上的益处,以及实现和支持母乳喂养所需要的技能。“职场母乳喂养”详细讲述了职场妈妈怎样维持哺乳喂养,以及支持母乳喂养对雇主们的好处。 关键词: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婴儿营养;哺乳;母乳;护理 缩略词:AAP——美国儿科学会 AHRQ——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 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I——可信区间 CMV——巨细胞病毒 DHA——二十二碳六烯酸 NEC——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OR——比值比

新版成人肺部真菌感染治疗指南

新版成人肺部真菌感染治疗指南 医学论坛报2011-01-20 2011年1月1日,美国胸科学会(ATS)发布了新版成人肺部真菌感染治疗指南,就新药、新治疗手段及新出现的真菌种类进行了介绍,为1988年ATS肺部真菌感染指南发布以来的首次更新。 美国ATS真菌感染专家组主席、梅奥医院安德鲁·林佩尔(Andrew Limper)教授说,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诊断率及临床严重程度均显著增加,除免疫抑制相关疾病(如HIV感染)患者显著增多外,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剂或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亦 显著增多。另一方面,各种诊断技术包括CT、正电子体层摄影(PET)、支气管镜、纵隔 镜及影像辅助的胸腔活检等的发展,增加了真菌感染诊断率。同时,新药的出现为医生提供 了更多的治疗选择。ATS1988年肺部真菌感染指南仅覆盖了HIV感染者,且其后出现了 诸多新药,因此,本次发布的指南几乎为全新内容。本指南覆盖了重症监护病房中日益常见 的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并提供了新药最佳用法,为已存在及尚未出现的真菌感染提供了推 荐意见。 本报现选取部分指南推荐内容进行介绍,并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刘正印教 授进行要点介绍及评论。 指南推荐 抗真菌药物 ●多烯类:对于重症真菌感染,脱氧胆酸两性霉素B仍是治疗首选,其脂质制剂(脂质 体两性霉素B和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肾毒性较小(AⅡ),推荐用于肾功能不全或同 时应用多种肾毒性药物患者(DⅡ)。 ●三唑类:包括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因易与其他药物发 生相互作用,故对于接受该类药物治疗患者,应监测血药浓度(AⅡ),且对于肾功能不全 患者,氟康唑剂量减半(BⅢ)。 ●棘白菌素类:为全新的抗真菌药物,主要通过抑制1,3-β-葡聚糖合成酶活性进而破坏 真菌细胞壁而起效。目前临床可用的包括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 组织胞浆菌病

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治指南解析

发布时间:2012-03 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治指南解析 朱光发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病;诊治;新进展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曾经称为深部真菌感染或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指穿透通常无菌状态的人体浅表组织,侵犯至人体深部组织器官的真菌感染,其发生取决于外界致病因素和人体免疫力的相互作用[1]。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IFD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侵袭性肺真菌病(i 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disease,IPFD)是IFD临床常见类型,已日益成为免疫抑制患者及其他危重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本文就IPFD的定义、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阐述,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1.侵袭性肺真菌病定义 IPFD是指真菌引起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即真菌对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侵犯,引起气道黏膜炎症和肺部炎症肉芽肿,严重者引起坏死性肺炎,甚至血行播散至其他部位。但需注意的是,IPFD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引起的肺部改变。真菌寄生是指临床上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免疫功能正常者,痰液真菌培养阳性,大多为真菌在呼吸道寄生,或称为定植;后者是指真菌作为过敏原引起支气管哮喘发作,如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IPFD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2],前者指免疫功能正常、有或无临床症状的肺部真菌感染;后者指伴有宿主因素和(或)免疫功能受损的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2.侵袭性肺真菌病流行病学 绝大多数IFD患者有免疫功能异常,在经典高危人群如白血病、艾滋病、骨髓干细胞及实体器官移植等患者中,IFD的发病率高达20%~40%。还有一部分内外科危重病患者,属于非经典人群,由于严重的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手术指征和范围的扩大、各种导管的体

美国意思协会-CKD指南

Screening,Monitoring,and Treatment of Stage 1to 3Chronic Kidney Disease: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mir Qaseem,MD,PhD,MHA;Robert H.Hopkins Jr.,MD;Donna E.Sweet,MD;Melissa Starkey,PhD;and Paul Shekelle,MD,PhD,for the Clinical Guidelines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Description: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CP)developed this guideline to present the evidence and provide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on the screening,monitoring,and treatment of adults with stage 1to 3chronic kidney disease. Methods:This guideline is based on a systematic evidence review evaluating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on this topic from 1985through November 2011that was identified by using MEDLINE and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Searches were limited to English-language publications.The clinical outcomes evaluated for this guideline included all-cause mortality,cardiovascular mor-tality,myocardial infarction,stroke,chronic heart failure,composite vascular outcomes,composite renal outcomes,end-stage renal dis-ease,quality of life,physical function,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This guideline grades the evidence and recommendations by using ACP’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grading system. Recommendation 1:ACP recommends against screening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asymptomatic adults without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Grade:weak recommendation,low-quality evidence) Recommendation 2:ACP recommends against testing for protein-uria in adults with or without diabetes who are currently taking a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or an angiotensin II–receptor blocker.(Grade:weak recommendation,low-quality evidence) Recommendation 3:ACP recommends that clinicians select phar-macologic therapy that includes either a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moderate-quality evidence)or an angiotensin II–receptor blocker (high-quality evidence)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stage 1to 3chronic kidney disease.(Grade:strong recommendation) Recommendation 4:ACP recommends that clinicians choose statin therapy to manage elevat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stage 1to 3chronic kidney disease.(Grade:strong recommenda-tion,moderate-quality evidence) Ann Intern Med.2013;159:https://www.doczj.com/doc/d116557386.html, For author affiliations,see end of text. This article was published online first at https://www.doczj.com/doc/d116557386.html, on 22October 2013. C 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is nearly always asymp-tomatic in its early stages (1).The most commonly accepted de?nition of CKD was developed by 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KDIGO)(2)and the 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 (KDOQI)(3)as abnormalities of kidney structure or function,present for more than 3months,with implications for health.Cri-teria for CKD include markers of kidney damage (albu-minuria,as indicated by an albumin excretion rate of 30mg/24h or greater and an albumin–creatinine ratio of 3mg/mmol or greater [?30mg/g]);urine sediment abnor-malities;electrolyte and other abnormalities due to tubular disorders;abnormalities detected by histologic examina-tion;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detected by imaging;history of kidney transplantation or presence of kidney damage;or kidney dysfunction that persists for 3or more months,as shown by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bnormalities (most often based on increased albuminuria,as indicated by a 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 ratio of 3mg/mmol or greater [?30mg/g])or a glomerular ?ltration rate (GFR)less than 60mL/min/1.73m 2for 3or more months. Traditionally,CKD is categorized into 5stages that are based on disease severity de?ned by GFR (3)(Table 1);stages 1to 3are considered to be early-stage CKD.People with early stages of the disease are typically asymptomatic,and the diagnosis is made by using laboratory tests or im-aging.In 2013,KDIGO revised CKD staging to consider both 5stages of GFR as well as 3categories of albuminuria to de?ne CKD severity (2). *This paper,written by Amir Qaseem,MD,PhD,MHA;Robert H.Hopkins Jr.,MD;Donna E.Sweet,MD;Melissa Starkey,PhD;and Paul Shekelle,MD,PhD,was developed for the Clinical Guidelines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Individuals who served on the Clinical Guidelines Committee from initiation of the project until its approval were Paul Shekelle,MD,PhD (Chair );Roger Chou,MD;Molly Cooke,MD;Paul Dallas,MD;Thomas D.Denberg,MD,PhD;Nick Fitterman,MD;Mary Ann Forciea,MD;Robert H.Hopkins Jr.,MD;Linda L.Humphrey,MD,MPH;Tanveer P.Mir,MD;Douglas K.Owens,MD,MS;Holger J.Schu ¨nemann,MD,PhD;Donna E.Sweet,MD;and Timothy Wilt,MD,MPH.Approved by the ACP Board of Regents on 17November 2012. See also: Print Summary for Patients.......................I-28Web-Only CME quiz

美国外科住院医师培养简介

?继续教育?美国外科住院医师培养简介 顾晋 刘玉村 由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C M B)资助的北京医科大学医学教育考察团于1999年10月对美国多所大学医学院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考察,对较有代表性的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学院(C olumbia University C ollege of Physicians&Surgeons)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作为外科医师,仅对外科住院医师的培养及外科各专业设置情况作一介绍。 美国医学教育制度及医学生 毕业后的职业选择 在美国,几乎所有正规医学院的报考者必须己经完成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4年学习。经过严格考试被录取的考生需再花4年时间完成医学院的教育。第1,2年学习医学基础理论;第3年开始进入临床阶段学习;到第4年的医学生主要进行各科临床实习。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能力、兴趣选择专科实习,此时的医学生就开始考虑毕业后的工作选择并寻找毕业后作住院医师的用人单位。由于每年各医院及大学所能提供外科住院医师的位置相当有限,特别是有名的医学中心。因此,立志成为外科医师的学生将面临激烈的竞争。每年10月,美国国家住院医师选拔计划(national resi2 dent match program,NRMP)要公布全美各地各大医院及医学中心该年度所接受住院医的科室及名额。学生应向NRMP提出申请,然后再经过用人部门的严格考试和面试后确定下一年度准备接受的新住院医师的名单。 外科住院医师的培训 一、住院医师的轮转计划 作者单位:100036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外科(顾晋);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外科(刘玉村) 医学院毕业生已经取得外科住院医 师资格后,开始他们为期五年的培训计 划。医学院毕业后的第1年住院医师称 为Intern,第2年的住院医师称为Junior resident,第3、4年的住院医师称为Senior resident,到第5年则为住院总医师(Chief resident)。这个阶段是住院医师的最后1 年的训练。 二、各年住院医师的职责 美国外科职业手册(the surgical ca2 reer handbook)中对外科医师的职责做了 较详细的规定:“当你作为一个外科医 师,就意味着你是整个医疗过程的主体, 意味着你必须提供给患者所需要的一 切:术前诊断、术中操作、术后随访及治 疗”。 1.住院医师的监督制度:正在接受 住院医师培训的医师,必须接受上级医 师的监督。尽管高年住院医师已经具备 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也必须接受主治医 师(attending surgeon)的监督,强调逐级监 督的责任制度。对患者的管理最主要的 是主治医师负责。主治医师根据每个住 院医师的能力、知识水平与技术熟练程 度安排适合的临床工作。 2.普通外科的训练(第1、2年):普 通外科的训练是外科住院医师培训的基 础。头2年训练主要是外科基本技能, 直接接受主治医师的指导。第1年的住 院医师必须经过几个月在普外科轮转, 规定的轮转科室应包括:消化内窥镜室、 烧伤科、普外门诊和器官移植科。第1、 2年的住院医师比较重点强调外科患者 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基本手术的手术 前术后处理、基本手术操作及外科适应 证的选择。在急诊外科轮转应学习休克 的治疗、常见骨折的处理、伤口缝合、外 科抗生素的使用、输血的适应证等。在 第1、2年的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在有经 验的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完成较简单的手 术。住院医师应每天参加查房,并学习 如何正确地与患者接触;在各级查房中, 汇报病史、讲述并分析X线片及CT检 查以及化验结果、提出可能的诊断和治 疗意见。 3.高年住院医师培训:第3年住院 医师重点要进行外科如胸科、骨科、泌尿 科等各专业的训练,他们在选择的专业 领域里进行专科技术培养。第3年住院 医师的责任比普通外科住院医师范围有 所扩大,要负责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和急 诊患者的管理,并且负责院内会诊。在 有经验的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完成手术。 同时也协助指导低年住院医师,并担任 医学院3年级的课程教学工作。 4.第4年住院医师:参加更多的手 术,指导初年住院医师和临床教学工作。 可以相对独立地管理患者,特别是住院 患者和重症监护患者,有些可以有机会 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包括激光治疗、腹腔 镜和纤维内窥镜的操作。 5.科学研究:所有的医师培训中心 均有实验研究的内容。根据计划,住院 医师在挑选培养计划时就已经确定了他 的科研题目,所选的研究课题可以是临 床的应用,也可以是基础理论的研究。 住院医师可以参加整个课题组的研究, 或单独完成独立的研究课题。 6.住院总医师(第5年):住院总医 师是住院医师培训的最后1年,他可以 在这1年里独立地完成主要的外科手 术,并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观察和处理负 责。组织外科查房和各科间的联合查 房。此外,还要担任医学生的教学工作 并指导低年住院医师工作。 外科各专业亚科的设置 在经过5年的外科基本训练的住院 医师在第6年开始面临着又一个选择, 即外科专业的选择。5年的外科基本训 练使他们具备了外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可以进一步接受专科训练。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血栓治疗—解读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第9+版)

·综述与讲座·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血栓治疗———解读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第9版) 李圣青(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陕西西安710032) 摘要: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抗栓治疗和血栓预防临床实践指南第9版的抗血栓治疗篇重点讲述了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治疗。与第8版指南相比,第9版指南有很大程度的修改并增添了部分新的内容。除了抗血栓药物、使用装置或外科手术技术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统称为VTE)的使用建议外,还提供了关于血栓后综合征(PTS),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PH),偶然诊断的(无症状)DVT或PE,急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EDVT),浅静脉血栓形成(SVT),内脏静脉血栓形成和肝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建议。本文对相关部分内容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肺血栓栓塞;抗凝;溶栓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1-3826.2013.06.41文章编号:1671-3826(2013)06-0647-04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于2012年发布了第9版抗栓治疗和血栓预防临床实践指南[1],与第8版指南相比有较大程度的修改并增添了部分新的内容,且更为简洁明了。对待不同的治疗既表现出谨慎而稳妥,又表现出积极和开放。指南规定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为A级,中等质量的临床证据为B级,低质量的临床证据为C级。根据临床证据等级的不同,将推荐等级分为强烈推荐(1级)和建议(2级)。强烈推荐适用于大多数病人,建议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包括患者的个人选择。绝大多数推荐和建议都是基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复发风险与抗凝或溶栓出血风险二者之间的权衡而得出的结论。 1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 1.1急性DVT抗凝治疗的时机对于高度怀疑VTE患者抗凝时机的把握,第9版指南给出了更加积极的抗凝建议。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急性VTE的患者,建议胃肠外抗凝治疗而不是等相关检查的结果回报后治疗(2C级)。对于临床中度怀疑急性VTE的患者,如果诊断检查的结果回报预计将超过4h,建议肠外抗凝剂治疗(2C级)。对于临床低度怀疑急性VTE的患者,如果诊断检查的结果预计在24h内回报,建议不使用肠外抗凝剂治疗(2C级)。 1.2急性孤立性下肢远端DVT的处理对于急性孤立性下肢远端DVT患者,第9版指南倾向于保守性的超声观察,而不是积极的抗凝治疗。指南建议如无严重症状或进展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连续观察深静脉影像学变化2周而不进行初始抗凝治疗(2C级)。对于急性孤立性下肢远端DVT患者,伴有严重症状或具有进展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初始抗凝治疗而不是连续观察深静脉影像学变化(2C 级)。对于连续观察影像学变化的急性孤立性下肢远端DVT 作者简介:李圣青(1970-),女,安徽芜湖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患者,如果血栓没有扩大,不推荐抗凝治疗(1B级);如果血栓扩大,但仍局限于远端静脉,推荐抗凝治疗(1C级);如果血栓延伸到近端静脉,推荐抗凝治疗(1B级)。 1.3急性DVT的抗凝治疗第9版指南中普通肝素(UFH)在急性DVT抗凝治疗中的地位显著下降。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VKA)的时机提升至与肠外抗凝药物同步使用,并积极鼓励家庭初始抗凝治疗。指南建议口服VKA 治疗下肢急性DVT时,推荐初始胃肠外抗凝治疗[低分子量肝素(LMWH)、磺达肝素、静脉注射UFH或皮下注射UFH],优于无初始治疗(1B级)[2]。对于急性下肢DVT患者,推荐早期使用VKA(如在肠外治疗的当天开始使用),优于延迟使用VKA。推荐连续肠外抗凝治疗至少5d,直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2.0以上至少24h(1B级)。对于急性下肢DVT患者,建议LMWH或磺达肝素治疗,优于静脉(2C级)或皮下注射UFH治疗(LMWH2B级,磺达肝素2C级)。急性下肢DVT患者,如其家庭条件允许,推荐家庭治疗,优于在医院接受治疗(1B级)。 1.4急性DVT的滤器植入第9版指南对滤器植入的适应证要求更加严格。指南建议对于急性下肢DVT患者,应使用抗凝治疗,不推荐植入下腔静脉滤器(IVCF)(1B 级)[3]。对于急性下肢近端DVT,并有抗凝治疗禁忌证的患者,推荐植入IVCF(1B级)。对于急性下肢近端DVT和IVCF植入来替代抗凝治疗的患者,如其出血风险去除,建议常规抗凝(2B级)。 1.5急性DVT的其他治疗建议第9版指南对急性DVT 的导管溶栓和手术治疗的建议很保守,通常在抗凝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才考虑,并要求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团队才能进行上述操作。指南建议对于急性下肢近端DVT患者,单纯抗凝治疗,优于导管溶栓(CDT)治疗(2C级)。对于急性下肢近端DVT患者,建议单纯抗凝治疗,优于全身溶栓治疗

麻醉习题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

麻醉习题集 1.有关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下列哪项正确 A、I 级病人体格健康,发育营养良好,重要器官功能正常 B、Ⅱ级病人重要器官轻度病变,但功能代偿健全 C、Ⅲ级病人重要器官功能受损,已丧失工作能力 D、Ⅳ级病人重要器官功能已失代偿,麻醉手术风险很大 E、Ⅴ级病人病情危重、濒临死亡,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 2.肥胖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下列哪项不对 A、使肺-胸顺应性降低 B、使肺活量、深吸气量减少 C、使功能余气量增加 D、使通气/血流比值失调 E、使肺泡通气量降低 3.下列哪项不能提示病人呼吸功能不全 A、肺活量低于预计值的60% B、通气储量百分比<70% 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60%或50% D、呼气时间短于3 秒 E、屏气时间短于20 秒 4.有关麻醉前禁食禁饮哪项不正确 A、在应激情况下胃排空加速 B、成人择期手术前禁食12小时,禁饮4小时 C、小儿禁食4~8 小时,禁水2~3时 D、急症病人病情紧急时,不能等待禁食,应立即手术 E、饱胃病人必需立即手术时,应采取避免呕吐误吸的措施 5.有关高血压病人术前评估和准备哪项正确 A、术前宜使用中枢性降压药控制血压 B、术前一天应停用所有抗高血压药 C、术前血压应降至正常才能手术 D、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危害小 E、麻醉危险性主要决定于重要器官是否受累以及其受累的严重程度 6.麻醉前用药的目的不包括 A、清除病人紧张、焦虑及恐惧心情 B、预防术后感染 C、提高病人痛阈,缓解术前疼痛 D、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功能 E、减轻或消除手术或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射 7.麻醉前用药的基本原则下列叙述哪项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