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人类发展观的逻辑演变看科学发展观的建构

从人类发展观的逻辑演变看科学发展观的建构

从人类发展观的逻辑演变看科学发展观的建构
从人类发展观的逻辑演变看科学发展观的建构

从人类发展观的逻辑演变看科学发展观的建构1

“发展”是现时代的主题,人类的现实生活无不与其相关,人类的未来走向也取决于对它的理解和实践。人类的发展观念经历了从经济视角到社会视角再到人的视角的转换过程,人类的发展实践也走过了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追求整体的社会发展再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认识和反思人类的发展观及其实践,对于理解和实践“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类的发展观及其历史实践

1.发展等于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的增长

大多数理论家认为,对发展问题研究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新现象。战后,各国社会发展的重点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研究作为一个新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在欧美等国家迅速兴起。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由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A.W.刘易斯教授等著名经济学家参与起草的《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战后第一个大型的国际发展报告。这个报告充满了乐观主义的展望和设想,体现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的基本思想。该报告认为:只要取得投资和资本就能解决发展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一批综合性的论著相继在欧美问世,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著作《经济增长理论》和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著作《经济增长阶段》。

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标题已经清楚地说明,其中心论题是经济增长。根据他的看法,增长、发展、进步是同义词,在不同场合使用这些名词只是为了“照顾到多样性”。刘易斯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即体制如何与增长保持一致的问题以及经济和社会状况如何随着经济增长而演变的问题。刘易斯认为,经济增长是同按人口平均的资本增长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资本及其积累是“发展”的动力。发展中国家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加速资本的形成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则认为,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一般都需要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五个发展阶段,即传统社会、创造起飞条件、经济起飞、向成熟期过渡、大众消费阶段。可以看出,罗斯托主要是根据经济增长水平和物质消费水平来划分这些阶段的,发展问题实际上被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增长问题。

这种发展观把社会的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其战略目标自然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人的增长。强调优先发展工业,把经济发展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希冀通过经济单项突破的“淋下效应”和“扩散效应”来带动非经济部门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增进。简单地说,就是认为只要社会财富增长了,国家就富强了,人民生活就提高了。认为GNP的提高会自动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可以消除贫困现象;经济发展有助于社会

1 作者韩玉堂,河南财经学院马列部教师。

的稳定和民主化。因此,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尽可能提高GNP水平及其增长率,GNP或人均GNP及其增长率等经济指标就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联合国的第一个十年发展计划(1960-1970)中也体现了这一发展思想,它规定的发展目标是不发达国家的GNP 年增长率最低为6%。概言之,这种发展观是从经济视角,把发展看作走向工业化社会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用公式表示就是:发展=工业化=经济增长。

这种发展观看到了经济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根本作用,对经济比较落后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然而,这种发展观的具有很大历史局限,是一种片面、畸形的发展现。实际的结果也表明,仅仅是经济增长并不能解决社会的主要问题,反而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普遍局面。主要表现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受到资源的限制,而资源的潜力总是有限的,因而发展中国家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以保证这种发展;没有看到人和自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忽视自然和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势必造成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浪费,从而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环境污染及其他社会问题,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GNP的增长并没有真正消除贫困,即使这种发展最终能使人们达到相当高的物质消费水平,也不能保证人民真正得到幸福。因为富裕并不等于幸福,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只是人民福利的一个方面,并不意味着生活的其他方面会有所改善。

2.发展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过程

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10年”(1960一1970年)遭到失败,当时许多思想家开始对这10年所倡导的“发展=工业化=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进行批判性反思。人们在实践中也日益清楚地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必然促使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开始强调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育、保健、人口、就业、社会收入平等、观念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等问题被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研究者也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这种观点首先反映在联合国大会于1969年12月11是通过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宣言》中。该宣言强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互依赖性,强调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他们共同坚持的基本观点是: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统一;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制度、社会体制和社会组织形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以实现社会变迁,达到社会结构要素(经济、政治、文化、人)和谐平衡发展的过程。用公式表示就是:发展=现代化=整个让会结构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其中,增长与公平的关系得到更多的关注,并提出了实现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包括消除饥饿和贫困,实现较好的卫生标准,普及文化教育,为低收入者提供足够的住房和社会服务,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和社会福利事业,保护母亲、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权利和福利,消除一切歧视和剥削,在科学、技术和物质进步同人类的智力、精神、文化和道德进步之间建立和谐的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

从人类社会实践上看,这种发展观的局限性在于:虽然注重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