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一、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部分较长时,其间要停顿;主谓之间,动宾之间要停顿。

例:1、肉食者/鄙2、佳木/秀而繁阴3、问/所从来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永州之野/产/异蛇

二、句首的虚词例如连词、发语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后要停顿。

例:句首的虚词一般有领起全句或全段的作用,如:夫、盖、若夫、其、至若

5、所以/动心忍性

6、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7、若夫/霪雨霏霏

8、晋/陶渊明/独爱菊

9、京中/有善口技者夫/大国,难测也其/如士石何

三、“者”字结构是一个整体,在其前后应停顿。

例: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2、有/奇字素无备者

四、“之”字用作虚词时,它的前后部分是一个整体,停顿时不应割裂开来。例:13、前人之述/备矣14、戴/朱缨宝饰之帽1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五、一些固定结构和常用形式是一个整体,在其前后应停顿。

例:如……何17、其/如士石何?为……所18、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六、一些双音节词之间应停顿。(地方、于是、形成)

例:19、可(可以)/以(凭)/一战20、中(中间)/间(夹杂)/力拉崩倒之声21、率/妻(妻子)/子(子女)/邑人/来此绝境

七、结合全句上下文的意思停顿。

例:22、而/乡邻之生/日蹙23、妇/抚儿/乳24、其一/犬坐于前

八、应注意人名、地名、物名等专有名词后的停顿。

例:2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九、注意长句中的短语的停顿。

例:1、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介宾短语不能分开,应连读,在短语后停顿。如:27、七八个星/天外28、桃花/流水/鳜鱼肥29、余/将告/于莅事者。

2、主谓短语须分读。

如:3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 这里结合课文谈谈文言文朗读停顿中应注意的几种情况。 一、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如: (!)夫/环而攻之(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故/有所览辄省记 例(1)(2)中的“夫”、“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故”是对上文的总结,朗读时亦要停顿,以示强调。 二、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如:(1)可/以一战(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1)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 “用来”的意思。例(2)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例(3)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如: (1)佳木/秀而繁阴。(2)问/今是何世(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1)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2)(3)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如: (1)其一/犬坐/于前(2)山行/六七里 例(1)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2)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五、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六、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1)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2)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七、并列短语间要停顿W43 山肴/野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eq 八、不能停顿的情况oGq 偏正短语,如“而/乡邻之生/日蹙” =I3 介宾短语,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生/于忧患” “其/如土石何”~ ?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 江苏省海安县角斜中学赵志梅 这里所说的停顿,是指句中停顿。它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很重要。对文言文中的语句停顿得不正确,表明对语句意思的理解有误。文言文中语句的停顿是有规律可寻的。现举例介绍如下: 一、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部分较长时,其间要停顿。 1、肉食者 .../鄙。(《曹刿论战》 2、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3、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二、句首的连词、发语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后要停顿。 5、所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动心忍性 6、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7、若夫 ../霪雨霏霏……(《岳阳楼记》) 8.、晋 ../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9、京中 ../有善口技者。(《口技》) 三、“者”字结构是一个整体,在其前后应停顿。: 10、中/峨冠而多髯者 ....../为东坡。(《核舟记》) 11、以俟/夫/观人风者 ..../得焉。(《捕蛇者说》) 12、有/奇字素无备者 ......……(《活板》) 例12中的“素无备者”是“奇字”的后置定语,若要在“者”字结构中再停顿,则在“奇字”后停顿。 四、“之”字用作虚词时,它的前后部分是一个整体,停顿时不应割裂开来。 13、前人之述 ..../备矣。(《岳阳楼记》) 14、戴/朱缨宝饰之帽 ......。(《送东阳马生序》) 1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1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例15、16句中的“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若要在“之”字部分再停顿,就应在“之”字后停顿,如: 而/不知/.太守之 ....。 .../乐其乐也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 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例(1)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例(2)(3)是谓语之间的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5.“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例句中的“也”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7.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划分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及练习

划分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及练习 (一)、考纲考点 初中1至6册中的文言文,重点是讲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能准确的划分这些句子的朗读节奏,文言文的朗读停顿在中考中,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难度大,得分低,考试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和划分朗读节奏。分值为2分。 (二)、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二)、中考题例 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今其|室十无一焉 d.非死|则徙尔(05年中考题) 分析:a句中,自”是一个介词,明显不能独立,后面必须跟上宾语,才 能表示一个确切的意思。自吾氏三世”才是一个意义单位。所以a句的划分是错的。再看b句,而”是一个转折连词,属虚词范畴无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立。再说乡邻之生”是一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c句的今其室” 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中间不能拆开。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按意义划分的d。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山不丨在高,有仙丨则名 b.苔痕上丨阶绿,草色丨入帘丨 青 c.无丝竹丨之乱耳,无案牍丨之劳形 d.南阳丨诸葛庐,西蜀丨子 云亭(20xx年中考题) 分析:—句中的不在”是一个否定合成谓语,应看作一个意义单位,因此不能分开。故—是错的。b的前后两句划分的标准不一,不能形成对偶,所以也是错的。c句中的丝竹之乱耳” 案牍之劳形”是两个用法相同的主谓词组,分别作两个 无”的宾语。而主谓词组在作句子成分的时候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故c是错的。只有d是意义上的对偶,所以是正确的。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04年中考题) 这两个句子不是诗句,所以不存在对偶的问题,因此只能作意义上的划分。正确划法如下(当然还可以划得更细一些):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由此可见,划分诗文的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果是相连的诗句,还要考虑到上下句中词语的对仗,上下两句的节奏应该保持一致。如果是较长的一句话,则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 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 (四)、经典题例 1、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失”若夫”盖”故”惟 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夫/环而攻之(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故/有所览辄省记例(1)(2)中的夫” 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故”是对上文的总结,朗读时亦要停顿,以示强调。

【69】【高中文言文断句和停顿】【标准版】

【69】【高中文言文断句和停顿】【标准版】 【序言】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而能否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是能否读懂文言文尤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文言文的节奏包括文言断句和文言停顿两个方面。要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必须先分清断句和停顿的概念。 【一】【文言断句】 【1】【断句和句读[dòu]的概念】 文言断句,就是指给文言文划分句读,相当于给文言文加标点符号。 “句读”是什么呢? 所谓句,是指文言文中语意完整的一个小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句话,一般用句号表示。 所谓读[dòu],是指句子中的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一般用逗号、顿号表示。根据句读给文言文划分节奏就叫做断句。【2】怎样断句(或划分句读)? 断句是必须要根据语意来完成的,因此,读懂文意是给文言文正确断句的前提。至于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就看学生平时对文言知识的积累程度了,这包括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等知识的学习积累,还有文言语感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关于句读分不清而引起麻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以前,有一个小伙子,二十好几了还没有娶上媳妇,于是他就托媒婆帮忙。媒婆帮他物色了一个女孩子,小伙子问媒婆未来的媳妇长相如何。媒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写了一行字给他——一头青丝没有麻子。小伙子一看,心想:“一头青丝,没有麻子。肯定很好啦!”于是就答应下来。等到迎娶新娘后,小伙子揭开新娘的红盖头时却傻了眼——新娘是个秃子,而且满脸麻子。原来,媒婆那句话意思是说:“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二】【文言停顿】 【1】【什么是文言停顿】 所谓文言停顿,就是指朗读文言文时的节奏。它包括句间停顿和句内停顿。 句间停顿就是按照句读来读,以标点符号为标志。 句内停顿就是根据句子间的内在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意关系等)来划分语气停顿。 【2】【怎样划分文言停顿】 划分文言停顿(句内停顿),一般要从句子语法结构和语意关系来进行。 (1)从句子语法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①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断开。

划分文言文句子停顿图文稿

划分文言文句子停顿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如何划分文言古诗文中的停顿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例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其乐”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后一“乐”字,作名词,“所乐的事”。“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不可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 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例4、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例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例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例7、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8、故/克之(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 例9、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10、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每与臣”有“每”、“与臣”两个状语,可以连读,不必停顿。) 4、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 例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 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例1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谓语“鼓”) 例1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之高”是定语后置) 例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是介词,后省略宾语“之”,代桃源村人)例15、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有何陋?”) 例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是状语后置) 例1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结构;“也”表判断语气,“此……也”是判断句) 例18、帝/感/其诚(“感”具有被动意义,“被……所感动”) 四、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文言文断句步骤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 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如:2014年的新课标全国卷Ⅰ、新课标全国卷Ⅱ、湖南卷、广东卷),二是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如:2014年的湖北卷、北京卷、浙江卷、重庆卷、四川卷)。 下面我们为考生提供几种常用的文言文断句方法,以期对考生文言文断句能力的提高,给予指导和帮助。 步骤一通文意,语感断句,由易到难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步骤二抓标志,沿波讨源,当断则断 (一)虚词标志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 1.句首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至若、若夫、于是、且夫、向使、虽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句中虚词:于、以、而、者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3.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耳、焉等。常常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末尾,在它们后面一般要断开。 这些分类只是相对的,如“也”有时作句中语气助词,“者”也可作分句末的停顿语气词,等等。 【应用体验】 1.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文言文断句六法

文言文断句六法 (甘肃省康县一中吕永海邮编:746500 ) 早期的文言文一般是不断句的,读书时要全靠自己断句。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这就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如果能做到断句没有错误,也就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礼记·学记》中说:“一年视离经辨志。”这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察“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由此看来,我们要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的断句关键在于“两要”:一要注重积累词义、语法、音韵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二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句读练习。具体点说,可以尝试以下六种方法: 1。借助虚词断句法。古人遣词造句习惯于用虚词表示停顿或语气,有些虚 词实际上起到了某种标点的作用。留心这些虚词的位置和用法,也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参考。例如常见的句首虚词有:夫、盖、其、唯、盍、凡、窃、敬、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常见的句末语助词有:者、也、矣、乎、哉、焉、耶、耳(尔)、欤(与)、兮、而已等,后面可断句;另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以、于、为、则、而”等虚词,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我们还可凭借虚词的作用,来判断句子的标点。如“乎”“欤”一般表示感叹,兼有叹号的作用;“……者……也”句,“者”表停顿,用逗号;“也”表判断语气,用句号。例如:“于是 ..余有叹焉.∕古人之 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2。借助对话、引文断句法。文言文中的“曰”“云”“言”等,是表示人物的对话和引文的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全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分别是谁,明辨句读。例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3。参考句式断句法。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如判断句式(“……者……也”)、被动句式(“见”“……见……于”“为……所”)、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介词结构后置句(如“急于星火”)等等,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另外,对“有所”“无所”“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注意不要把它们拆散, 也可减少断句的失误。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 ..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论语》)(固定格式:“不亦……乎”)

划分文言文句子停顿 ()

如何划分文言古诗文中的停顿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例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其乐”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后一“乐”字,作名词,“所乐的事”。“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不可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 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例4、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例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例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例7、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8、故/克之(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 例9、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10、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每与臣”有“每”、“与臣”两个状语,可以连读,不必停顿。) 4、?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 例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 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例1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谓语“鼓”)例1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之高”是定语后置) 例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是介词,后省略宾语“之”,代桃源村人) 例15、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有何陋?”) 例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是状语后置) 例1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结构;“也”表判断语气,“此……也”是判断句)例18、帝/感/其诚(“感”具有被动意义,“被……所感动”) 四、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例1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是关键词)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安徽省太和县皮条孙镇中心学校马万宝 近年中考语文试卷里,常可以找到要求学生“标出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题目。例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本文拟就文言文句子停顿的划分理据试作说明。 句子的朗读停顿,取决于汉语句子的节奏。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 一、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 二、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保持句子中语意的完整是停顿基本的要求,即不破读。 如:其一∕犬坐∕于前。“犬”字修饰“坐”,“犬坐”联系紧密,分析成“其一犬∕坐于前”就是错误。 再如:行∕拂乱其∕所为。学生常有这种划法:行拂∕乱其所为。“拂乱”意思是“使……颠倒错乱”,正确的分析就不难做出了。(行拂乱/其所为”“将要使他的所作所为与意愿相左”,或者“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之意,承前省略主语“天”。行,在这里作“将”讲,“拂乱”是使动用法,是使其违背的意思. ) 对一些拿不准的停顿,先翻译,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停顿,以此为参照,进行古文语句节奏的划分,毕竟学生对现代文的语感要强于古文。 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学生极易划成33停,译一下,天外闪烁着七八颗星星,山前落下两三滴雨。很容易看出其停顿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再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背诵时有的学生常背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成现代汉语: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显而易见,“在……之前”“在……之后”语意联系紧密。因此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确定节句中停顿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1、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需要查这些关联词语的含义)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如: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表猜测或推断) (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 (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表反问)译文:哪能像我的邻居们那样天天有这样的遭遇呢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表议论) 二、起到总领性的词语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词放在句首,总领主句乃至全段,

文言文的句中停顿方法

文言文的句中停顿方法 一、教学设想: 最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停顿成为了一个考点。然而,学生对于如何停顿并不太熟悉,不懂得停顿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我校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文言停顿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停顿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我想,对于学生的文言停顿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基于这种思路,我设计了这节课。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做练习,然后对练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新课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有效的备考,老师也能更有效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停顿的重要性,掌握停顿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总结归纳停顿的方法。 3.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停顿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三、教学方法:练习、讨论、归纳、总结 四、教学重点:文言文停顿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五、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运用对联引入,了解句中停顿的重要性: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二).做练习归纳总结规律: A.小试牛刀: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1.饮少辄醉2.仲永生五年 3.恐托付不效4.今齐地方七百里 B.大显身手: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然后总结规律。 1.夫战,勇气也。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然胡不已乎 4.若夫淫雨霏霏 总结: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之后,关联词语之后,应当停顿。 C.大显身手: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然后总结规律。 1.臣之妻私臣……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总结:主语和谓语构成单句的基本结构,诵读时主谓之间要

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集

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 集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文言文朗读停顿资料汇集 1.中考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关于读,过去认为很难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查,现在在还没有条件推广口试的时候,读的这几项内容在近几年的笔试中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这方面的考试有加大的趋向。在笔者收集的这50多份中考试卷中,有1/6 的试卷都有这方面的考题,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卷,这方面的内容占1/5,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等,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如: 例一、(云南省2005年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例二、(济南2005年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如: 例三、(常德市2005年中考题).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C句一样,(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四、(福州市2005年中考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 者至焉 (二)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三)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四)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如何给文言文句子划分节奏

如何给文言文句子划分节奏 一般情况下,诵读文言文时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和语调的抑扬。这种停顿由于有标点的标志,所以一般不会读错。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这种停顿则较难掌握,因为它是建立在对文言文理解的基础上的。具体到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中,考查形式主要有: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判断句子的朗读节奏正确或不正确。 一般说来,确定文言文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要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停顿。1.按照“主语—谓语—宾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中“武陵人”是主语,所以要在“武陵人”后面停顿,意思为: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类似句子:“渔

人/甚异/之。”2.谓语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所闻”是“具言”的补语,因此我们可作这样的停顿:“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二是古代作为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是双音节词,表示丈夫的配偶,但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单音节词,指妻子和儿女。所以,我们在诵读时一定要分开读,否则,会误解句意。类似句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是句中的省略成分处要停顿。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为”后面省略了“他们”,所以在此处要停顿。类似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以上说的只是文言文停顿的一些常见技巧。要想正确地读好文言文中的句子,准确地给文言文句子划分节奏,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汉语语法知识,从句子的意义入手。 【小试牛刀】

文言文断句和停顿★

文言文断句和停顿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而能否把握好文 言文的节奏,是能否读懂文言文尤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文言文的节奏包括文言断句和文言停顿两个方面。要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必须先分清断句和停顿的概念。 一、文言断句 1.断句和句读的概念 所谓文言断句,就是指给文言文划分句读(读,音为dòu相当于给文言文加标点)。 那么,什么又是句读呢?所谓句,是指古文中语意完整的一个小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句话,一般用句号表示;所谓读,是指句子中的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一般用逗号、顿号表示。根据句读给文 言文划分节奏就叫做断句。 2.怎样断句(或划分句读) 断句是必须要根据语意来完成的,因此,读懂文意是给文言文正确断句的前提。至于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就看学生平时对文言知识的积累程度了,这包括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等知识的学习积累,还有文言 语感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关于句读分不清而引起麻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以前,有一个小伙子,二十好几了还没有娶上媳妇,于是他就托媒婆帮忙。媒婆帮他物色了一个女孩子,小 伙子问媒婆未来的媳妇长相如何。媒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写了一行字给他——一头青丝没有麻子。小伙子一 看,心想:“一头青丝,没有麻子。肯定很好啦!”于是就答应下来。等到迎娶新娘后,小伙子揭开新娘的红盖 头时却傻了眼——新娘是个秃子,而且满脸麻子。原来,媒婆那句话意思是说:“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二、文言停顿 1.什么是文言停顿 所谓文言停顿,就是指朗读文言文时的节奏。它包括句间停顿和句内停顿。句间停顿就是按照句读来读,以标点符号为标志;句内停顿就是根据句子间的内在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意关系等)来划分语气停顿。 2.怎样划分文言停顿 划分文言停顿(句内停顿),一般要从句子语法结构和语意关系来进行。 (1)从句子语法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①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如: 例一、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地”(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千里”(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B项中“蔽”(受蒙蔽)是动词谓语,“甚”(严重)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例二、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 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 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②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2)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①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如: 例三、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蜀之鄙/有二僧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 “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 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 是正确的。 再如下例b就与例三的C句一样,a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四、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a.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b.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②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组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③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若、夫、乃、若夫、至若等)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④表示完整语意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割裂开了)。 例五、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 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 两项就错了。“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例六、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例七、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 这里A项意思是“到了日中”,“日中”是中午的意思,不能分开;B项不是“子骂父”而是“对着儿子骂 他的父亲”,应在“子”后停顿才对;C项“下车”与“拉他”两个动作间的停顿,对了;D项是“老朋友到日暮还没有来”,“至暮”不能分开来,这项为错。 例八、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 里A、C、D三项为错。 ⑤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例九、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考点视角】 1.熟悉中考断句考题类型和特点; 2.正确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3.通过朗读节奏划分,帮助理解文言文内容,提升阅读文言文能力。 【案例导学】 案例: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2006年江西)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思路点拨〗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考题,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选择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选择正确的,一类是选择错误(或不正确)的。主观题类型主要是用“/”直接划分节奏。这是一道主观题。 〖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变式训练〗 1.请在划线句子的适当位置加一个恰当的标点符号。 每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 2.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在其后面画“√”。 (1)前后类/如此()(2)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3.下面句子朗朗节奏划分正确是一项是………………………………………() a.一日/与棐论/文及坡b.汝/记吾言 4.下面句子朗朗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b.便/自觉气索 〖解后交流〗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这是一首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的口诀。下面祥细解说这一口诀,以便于大家灵活运用。(一)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划一划二不划三”意思是说在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顿一二次是常事,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做题时,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 (二)主谓动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通常情况下,文言句子的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似,都是由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成分构成,朗读时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中心词与补语之间要停顿。 例1: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文言文的停顿划分

句首停顿 1.【句首发语词】 句首出现——盖,夫,然,岂,宜,其,至,则,且夫,若夫,至若,岂若,得无,至于,诚宜,何尝等发语词,要停顿。 ①其/ 如土石何? ②得无 / 异乎? ③盖/ 余之勤且艰/ 若此。 2.【句首连词】 句首出现——若,虽,而,然,且,因,惟,然则等连词,要停顿。 ④且/ 欲于常马等/ 不可得。 ⑤然则/ 何时而乐耶? ⑥惟/ 吾德馨。 3.【句首过渡词和总结性的词】 出现过渡词有——或,而或等;出现总结性的词有——故,是故,则,是以(以是),于是,遂等要停顿。 ⑦遂/ 许先帝/以驱驰。 4.【句首表时间、方位的词】 中,方,先,今,既而,已而,倏尔,俄而等要停顿 ⑧中/ 间/ 力拉崩倒之声。 ⑨方/ 其/ 远出海门。 ⑩今/ 诚以吾众/ 诈自称/ 公子扶苏、项燕。 古二今一 古代两个单音节的词,而今天却变成了一个双音节的词,古代的两个双音节要分开读。 ①可/ 以一战,战/ 则请从。 ②中/ 间/ 力拉崩倒之声。 ③今/ 齐地/ 方千里。 句中标志性词语 句中出现“也”、“夫”、“之”等标明停顿的语气助词,要停顿。 ④望之/ 蔚然而深秀者。 ⑤余/ 闻之也/ 久矣。 ⑥洋洋乎/ 与颢气俱。 古代国号、年号、官职、爵位、人名、地名 对以上的文言知识要了解,否则划停顿时容易出错。 ⑦南阳/ 诸葛庐(地名与屋名可以看做并列关系) ⑧庐陵/ 欧阳修也。 ⑨虞山/ 王毅叔远甫/ 刻。 ⑩陈/ 康叔公/ 尧咨/ 善射(“陈”为姓氏,“康叔”是谥号,“尧咨”为名)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停顿。 ?法/ 皆斩。(依法) ?功/ 宜为王。(论功) ?山行/ 六七里。(在山中行走) ?其一/ 犬坐/ 于前。(像狗一样) 保留文言句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