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电子备课教案设计实用模板

小学科学电子备课教案设计实用模板

小学科学电子备课教案设计实用模板
小学科学电子备课教案设计实用模板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地球的内部有什么》、《火山》、《地震》、《做一块卵石》、《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六课组成。,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推想大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价值观。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二、学情分析:

声音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的。他们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意思,靠倾听来认识这个世界,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等问题还缺乏一定的理性认识。本单元就是以声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让学生经历各种探究活动,理解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能区分噪声和乐声,认识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学会欣赏大自然之美;体验到科学探究应尊重证据;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四、方法措施:

学生通过亲自查找、搜集和整理资料及观察、实验等探究***学习,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了解声音。教学方法:作法、观察法、小合作、讨论交流,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l.声音的产生----------- 2课时

2.谁能传播声音--------------------- 1课时.

3.怎样听到声音--------------------- 1课时

4.各种各样的声音----------------1课时

5.噪声的危害与防治------------1课时

课时备课:

7 声音的产生

主备人宋方美

教学课题声音的产生

课型实验探究课

教学课时 1

课标要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猜想声音产生原因,归纳声音产生的条件。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班级演奏会”、“制造声音”、“设计试验”、“调查研究”等逐步递进的活动。。

学情分析

声音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连,人类在不断地探索声音的奥秘。

教学目标

1.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通过做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运用“求同法”,归纳物体振动发声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3.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评价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教学准备:

锯条、橡皮筋、队鼓和鼓槌、音叉、瓶子、口琴、豆子、泡沫小球、乒乓球、米粒、螺丝刀、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正是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

活才丰富多彩,请同学们听声音。

师:介绍音叉及使用方法。

师:你能让这些物体都发声吗?

按照自己的想法让每一种物体发声,同时观察这几种物体发声时

是否有变化?有什么变化?变化明显吗?

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它们都能发出声音来呢?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认识声音的产生

师:刚才大家制造声音的时候,观察了物体发声时的变化,谁能

选择一种物体向大家具体介绍物体发声部位是怎样变化的吗?

师:从大家的交谈中,可以知道皮筋、锯条发声时,我们能清楚

地看到发声部位在来回动;队鼓、音叉发声时,有的同学观察到了微

妙的变化,有的同学却没有看到。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队鼓、音

叉的发声部位发声时的现象明显一些,让大家都能清楚地看到呢?

汇报:让队鼓、音叉的发声部位在发声时接触或接近静止的,轻

小物体,这样队鼓、音叉的发声部位发声时的现象就可以通过这些静

止的轻小物体清楚地表现出来

师:下面就按照你们的想法试一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备用箱,

你们可以从中选择需要的材料进行实验。

师:借助轻小物体我们看到了队鼓、音叉的发声部位发声时也是

在上下或来回地动。那么,刚才吹口琴和瓶子时,你们看到空气发声

时有变化吗?你认为空气发声时有没有变化?

师:如果你认为有变化,不妨想办法让大家也能看到这种变化呢?

和组里的同学边商量边选择辅助材料进行实验。

小结:同学们借助泡沫小球、簧片同样清楚地看到了空气发声时

也是在来回地动。

2、引导学生归纳物体振动发声的规律

师:你能找出这几种物体发声时的相同点吗?

师:科学家们将这种动态称之为“振动”。

(板书:振动)

师:根据这一相同点,你能说一说声音的产生和什么有关呢?

师:人发声时是什么在振动?你是怎样感知到的?

师:除今天在课上听到的声音外,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各种声音,

它们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有些声音我们虽然听不到,但可以借助

精密仪器来测定声音的存在。

(三)巩固应用

师:我们制造声音以后,通过观察物体发声部位的变化,知道了

声音产生的原因。你根据这一原理,能让声音立即停止吗?请你选择

桌上一种物体,想办法让发声部位发声后立即停止发声。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现象形成假设,并通过讨论

寻求方法进行验证,得到结论,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利

用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发现声音更多的规律。

板书设计

1、声音的产生

物体的振动

教学反思

资源链接

https://www.doczj.com/doc/d114412560.html,/show/X4jVxIQojLcp-dy3.html

7 谁能传播声音

主备人宋方美

教学课题谁能传播声音

课型实验探究课

教学课时 1

课标要求

研究声音传播借助的媒介和条件。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认识了声音产生的基础上,探究声音的传播,按照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制作应用的思路,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学情分析

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作假设***解释,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作假设***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传播的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的科技作品。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传播的实验

难点:知道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评价设计

1.声音是能在------、------------、----------中传播。

教学准备:

小闹钟、塑料袋、水槽、钟罩、抽气机、小锤、铁丝、铜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谁能传播声音”,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针

对这一问题,“你们认为谁会传播声音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为交流获得第一手的

资料,为验证自己的猜想积累证据。

二、探究活动

在研究液体能够传播声音时,除了研究水能够传播声音外,教师

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他液体是否也能够传播声音,如:酱油、醋、

牛奶等;在研究气体能够传播声音时,通过做对比实验来证明:小闹

钟放在外面,能够听到闹钟的声音,但是放在抽了空气的钟罩里,只

能看到小闹钟的小锤在敲,却听不到声音,由此让学生很轻松的就明

白了其中的道理。如没有真空罩,可把发声体放在加热后的容器里(空

气稀薄),通过与在空气里的发声体相比较声音的大小,也能证明空

气能传播声音。在研究固体能够传播声音时,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

—桌子做实验,简单易行。也可以把学生领到操场,“不要把学生束

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

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利用铁质的单杠或双杠来做此实验,效果更明

显,还能引发新的问题:为什么单杠一端的同学敲一下,另一端的同

学会听到两次声音?使探究继续深入下去。

在交流同学们的发现时,一定要让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完整,

不仅要把实验的结论说清楚,还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

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科学。关于资料卡,为了让学

生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播放有关的课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对

声波的理解,不做过高要求。

三、自由活动:

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用纸杯、线、图钉、曲别针

等材料自己动手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怎样让土电话的通话效果更好

一些,让学生对土电话进行创新改造,如将线换成铁丝或铜丝试试等,

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由活动就应该让学生自由的玩,所以这

里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玩土电话,如:三人一起玩或四人一

起玩等,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从中让学生

明白土电话是通过线来传播声音的。

四、拓展活动:

当学生通过研究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能够传播声音后,肯定会

产生新的问题,如:谁传播声音的能力强?谁传播声音的速度快?等

等,所以教师在课堂结束前要让学生试着提出新的问题,布置学生在

课下通过查找资料和实验研究的方式自行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水平

不同,提出的问题肯定不同,教师在教学中不要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1、怎样传播声音

气体固体液体

教学反思

资源链接

1 https://www.doczj.com/doc/d114412560.html,/w40/play_album-aid-10297418_vid-NDM2ODg0NTU.html

2 https://www.doczj.com/doc/d114412560.html,/content/11/1119/21/685926_165828746.shtml

8 怎样听到声音

主备人宋方美

教学课题怎样听到声音

课型实验探究课

教学课时 1

课标要求

研究声音传播借助的媒介和条件。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认识了声音产生的基础上,探究声音的传播,按照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制作应用的思路,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学情分析

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作假设***解释,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从而探索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2、能够根据耳廓的构造理解耳廓功能科学知识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教学重、难点1、耳朵的构造。2、鼓膜的振动。

评价设计

1.我们怎样保护耳朵?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一个玻璃杯、一块气球皮、一条橡皮筋、一个音叉、一点细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课题

1、谈话:师:同学们你们玩过传话游戏没有?上课之前我们也来玩一

玩吧,好不好?

2、讲解游戏规则。师:我先请每个小组右边第一位同学上来,作为该

组的第一位传话使者,待会儿我会告诉每组上来的同学一句话,你们

回去依次传给旁边的同学,再依次传下去,直到最后一位同学,然后

最后一位同学到台上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速度最快。同时,我

要说的是每一位传话的同学必须附在你同学的耳朵前小声说,别让别

人听见了,都明白了吗?(“听音传话”的内容:保护耳朵很重要,

游泳洗澡防进水,噪声刺耳危害大,药物中毒慎选用,挖耳习惯应改

掉,耳聪目明身体棒。)

3、学生做游戏。

4、反馈。

5、提问:刚才我们玩的这个传话游戏里为什么有的同学能正确的说出

来,而有的同学却不能呢?这与我们的哪个器官有着密切的关系呢?

(耳朵)

6、师:别人说的话我们是怎样听到的呢?怎样才能听得清?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我们是的?(板书课题)

二、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1、谈话:要知道我们的耳朵是的,首先我们要知道耳朵的构造。(课件呈现,右耳放大图)师:这就是我们的耳朵,有它我们就能听见声音吗?(生:能)师露出自己的耳朵,指着自己的耳廓。只要有它就听到声音吗?(生:不能)是的,仅仅有耳廓还不能听到声音,还得依靠耳朵里面一些“零件“才能听到。师:那耳朵里都有些什么“零件”呢?我得找个耳朵给大家瞧瞧。(走到一生面前)可以把你的耳朵借给大家看看吗?(生:可以)师:真的!那我可得把你的脑袋剖开,然后大家才能看见你耳朵里的构造呀!愿意吗?(生:不愿意)师:这太残酷了,我也怕,我也不愿意,不过幸好有高科技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课件呈现:耳朵构造图)

2、师讲解:这就是我们整个耳朵的构造图:它是由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构成的。(边说边点击鼠标,图上出现相应的名称)师:根据它的功能、位置,我们把它们分为外耳、中耳、内耳。(板书)

3、师:指耳朵的构造图,小结:声波由耳廓收集进入到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再传达到听小骨,听小骨的振动引起耳蜗里液体的振动,再传达到听神经,听神经再把这个讯号传达到大脑,形成声音,我们就能听见声音了。

三、鼓膜振动的实验

1、师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声音传播的途径,要想听到声音的重要条件是鼓膜的振动,当声音传达到鼓膜时是怎样振动的?我想我也借不到鼓膜来做实验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展示。

2、师边说边演示:我们先把气球皮蒙在玻璃杯上,再用橡皮筋固定住,尽量的绷紧,因为我们的鼓膜是一层很薄的有弹性的膜,就像这样,再把细沙撒在上面,这时敲击音叉,观察气球皮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3、提问:我们把音叉分别放在远处和近处,再轻敲和重敲音叉,这时再观察气球皮有什么不同的反应?(板书:远、近、强、弱)

4、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5、各小组汇报观察情况。

6、师问:其实我们的鼓膜就像气球皮一样,请大家想像一下,当声波传到鼓膜的时候,它就会怎样?(生:它就会像气球皮一样振动起来)

7、师小结:说的真好,不错,当声波传达到耳朵里时,会引起鼓膜的振动,于是――――(生)我们就听到了外界发出的声音了。

四、耳廓的作用

1、师过渡:鼓膜是这么的重要,那咱们要注意把它保护好。大家是不是有点累了呢,那么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一段音乐。我来教大家一种听法,很有趣的,想不想试一试呢?(生:想)听完后你们就知道我们的耳廓有什么作用了。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呀,手掌放在耳后围住耳朵(示范)。当我说“开”,你们就把手掌向后打开(示范);当我说“收”,你们就用手掌把耳朵围住留一个小孔。明白了吗?这样听到的音乐才会别有一番情趣,挺好玩的,试试吧!(多媒体播放音乐)

2、问:是不是很有趣?那现在你们该告诉我耳廓有什么作用了吗?

(生:收集声音)

3、出示小兔子的课件:小兔子有一双长长的耳朵,它不仅灵活,而且

还会左右转动,兔子有着长长的耳廓,能收集到各方面的声音,只要

有一点风吹草动,它立刻撒腿就跑,并能为它躲避灾难呢?五、拓展

师:人是靠耳朵来听到声音的,动物们呢?它们又是靠什么来听到声

音的?(生:耳朵)真的是这样吗?也有例外的,看这些美丽的动物,

想一想它们是的?课下的时候大家不妨搜集这方面的知识,下一节课

我们来共同探讨和交流,好不好?

六、激励总结自然界就是那么神奇,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积

极探索,总会有新奇的发现,这就是科学精神。我希望同学们都有一

双善于发现的科学眼,一颗清醒的科学头脑,一双灵巧的科学手,还

有一对灵敏的科学耳朵。

板书设计:

耳廓收集声波的外耳外耳道

传递声波的通道鼓膜

中耳听小骨内耳耳蜗听神经远近强弱

教学反思

资源链接

1

https://www.doczj.com/doc/d114412560.html,/link?url=zPtQcQXfVdoDSkx47veRb6nN0SzshjI2hnXZzxjkLssj2qgglIzbUVJRuKc tjn0vBEySq5aveXAlv8KFFG4Nl3GcblX5m7GoTYMWiMGyWKO

10 各种各样的声音

主备人宋方美

教学课题各种各样的声音

课型实验探究课

教学课时 1

课标要求

探究声音的大小和音调的高低,认识超声波。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认识了声音产生的基础上,探究声音的传播,按照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制作应用的思路,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学情分析

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作假设***解释,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声音提出问;能用尺子、鼓、橡皮筋等简单器材作对比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

3.认识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声音,知道声音由大小、高低的不同,了解自然界存在超声波、次声波等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声音由大小、高低的不同,了解自然界存在超声波、次声波等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用尺子、鼓、橡皮筋等简单器材作对比实验。

评价设计

1.我们怎样保护耳朵?

教学准备:

鼓、碎纸屑、木梳、硬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如:小孩笑声、马叫声、掌声、枪声、

汽车跑的声音等)

2. 你们听到了什么?我们继续去寻找更多的声音吧!

(学生辨别声音,板书课题:10.各种各样的声音)

3.讨论: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

有哪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归纳。)

二、自主探究,交流质疑。

(一)各种各样的声音

1.学生交流各种各样的声音。

2.小结:声音有高有低,有大有小。

3.个别模仿集体评价。

(二)研究声音

1.提出问题:

(1)如何给声音分类。

(2)影响声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3)影响声音音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2.猜想实验,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给声音分类,认识到声音有大小、高低、

强弱、好听、不好听等。

3.验证实验。

4.汇报交流。

5.小结:振幅越大,声音越高;振动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

(三)听不见的声音

1.介绍声波、次声波

人耳能听到声波,频率为20~20000赫兹。

次声波是振动频率低于20赫兹的一种。

2.出示资料卡,学生阅读了解。

三、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调查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2.小组合作交流。

3.个别汇报。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表现如何?

2.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10.各种各样的声音

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

振幅越大,声音越高;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教学反思

资源链接

1

https://www.doczj.com/doc/d114412560.html,/link?url=zPtQcQXfVdoDSkx47veRb6nN0SzshjI2hnXZzxjkLssj2qgglIzbUVJRuKc tjn0vBEySq5aveXAlv8KFFG4Nl3GcblX5m7GoTYMWiMGyWKO

11 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主备人宋方美

教学课题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课型资料探究课

教学课时 1

课标要求

搜集资料,了解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针对生产、生活中噪音的巨大危害编写的。本课内容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噪音的危害是有比较深刻的亲身体验的。

教学目标

1、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2、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和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有利于消除噪声的科技新产品、新材料;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噪声危害与防治的相关资料、视频、棉花、隔音板、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等

教学重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评价设计

1.了解调查在我们周围有哪些噪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声音。老师课前录制了一段关于声音的短片,请大家

欣赏一下。(播放乐音《彩云追月》、噪音如鞭炮声、鸣笛声、学生的尖

叫声等,学生倾听)

师:听了刚才的声音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师:人们通常把那些好听的,使人心情舒畅的声音称为乐音;把那些难

听的,令人烦躁的声音称为噪音。噪音、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

环境的“四大公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二、新授

1、噪声的危害

(1)师说: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噪音危害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

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己课下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

研究。交流时要结合具体的事例展开讲述。

(2)学生分组归纳整理资料

(3)学生汇报交流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两方面

交流,一是噪音对人、动植物的危害,二是有关噪音污染的触目惊心的事实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棒!通过列举事实和数据说明了噪音的危害不可轻视。

2、认识噪音的来源

(1)师:你们知道噪音都来自哪里吗?请大家举例说明学生自由回答(2)师:在我们的学校及其周围你又找到哪些噪音?学生自由回答师:我们时时处处都感受到了噪音,在这里我也给同学们提点建议,课堂上学习用品要轻拿轻放,遵循课堂纪律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我们相互监督好吗?

(3)师:从环保的角度讲,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和休息的,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是噪音,在你居住的小区周围有没有影响自己或他人生活的噪音?学生自由回答

(4)师生小结:

交通噪声:汽车、火车、飞机等

生产噪声:工厂和建筑工地的噪声,在夜晚尤其令人厌烦。

生活噪声:为了招揽顾客,在店前大声播放音乐等

3、了解控制、消除噪音的办法

(1)师:噪音让我们深受其害,我们应该想办法防止噪音减少污染。现在各国科学家和政府部门都在做着努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防治噪声污染的新科技。

(师播放音像资料)

(2)师:除了刚才介绍的以外,你通过查阅资料和上网还知道哪些防治噪音的办法和措施?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疏理,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让学生了解防止噪音的方法,同时教师随之板书。

防治噪声的方法:

①降低声源的音量。

②阻断声音的传播吸收声音的设备装置

③防止声音进入耳朵保护人群。

(3)师: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让老师大开眼界,我这儿有个发声罐,它就是一个噪声源,谁有办法来消除或减小它产生的噪音呢?(教师边说,边摇发声罐。)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师:究竟这些办法行不行呢?请同学们自选材料,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种方法试一试。需要的材料到老师这儿来拿。

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时进行评价。

三、自由活动:消除噪声从我做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噪音的危害和防治办法。那么你打算在消除噪声的活动中能做些什么呢?

学生生回答诸如轻声关门、阅览室里不大声喧哗、楼道里放轻脚步等。师:同学们的建议和想法非常好,我们作为社会的小主人应该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这样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宁。

四、课外拓展

研究一下哪些材料可以降低或消除噪声

板书设计:

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噪声的危害

噪声的来源:交通噪声

生产噪声

生活噪声

噪声的防治:降低声源的音量

阻断声音的传播

防止声音进入耳朵

资料链接:

1

https://www.doczj.com/doc/d114412560.html,/link?url=KUQ62FxiXizXAIKIMDTgxSI7Wl_jeBwHaWkvAeokM1ZE-peZ9fu5tnrQnVB eWRcAqGlaRmWOZ59IDoHonHKuJmNBEDiN9TxyOm8Qv1l4m8O

2 https://www.doczj.com/doc/d114412560.html,/p-720702205.html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

课题B4.1.1骨骼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成人骨骼由206块骨构成;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知道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可以制造血细胞;知道骨硬而结实,可以生长。 2、能够对照人体骨骼,完成骨骼拼图。 3、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持、保护的作用。难点拼人体骨骼图。 教具人体骨骼模型 教学过程一、启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课间最喜欢做的运动是什么? 2、谈话:那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活动的呢?其实一部分答案就在 我皮肤下面,我们皮肤下面那些硬硬的东西就是骨骼。(板书) 二、探究: (一)、探究骨骼结构特点 1、摸一摸:一个小组摸一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并汇报。 2、汇报:谁能说说你摸到的骨头的位臵及数量? 3、导入: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 资料包,也许会对你认识骨骼有所帮助,愿意试一下吗?请双击 桌面文件夹1. 4、学生再汇报:有什么收获:①骨头数量②骨骼概念 板书:206 块人体骨架 5、游戏:看谁摸得对(老师说骨骼名称,学生摸骨) 6、导语:大家学得真快,想不想自己独立地组成完成一幅人体 骨骼图?请打开文件夹2,自己拼骨骼图,看谁拼得多. 7、导语:拼得开心吗?都拼了几幅?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你说 一块骨头或一群骨头能不能称为骨骼?为什么?? (二)、了解骨骼内部结构及作用: 1、导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骨骼的数量、位臵,那你想 不想了解它的内部构造和作用呢?请打开桌面文件夹2,双击 ?骨骼的作用?文件,自学里面的内容,一会儿汇报。 2、汇报:通过刚才的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特点:硬、结实、可生长,骨髓造学细胞。 作用:支撑、运动、保护。 3、谈话:你能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骨骼人会怎么样? 三、拓展: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有关骨骼的许多知识,那么你还想不想了解 有关骨骼更多的知识呢?请打开文件夹3自主学习。 二次备课 教学后记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实 验 教案 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实验一:放大镜

【实验类别】分组实验 【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实验结论】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地球(其实是地表)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人一支彩笔。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预设3分钟)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预设10分钟)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大家谁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地球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三、动手画一画。(预设20分钟)老师: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同学们知道么?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小组交流老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组长领取绘画材料。各组开始绘制自己的地球家园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总结(预设5分钟)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观看,最后每组一名代表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地球家园图上都有什么?那我们的地球家园缺少一样可不可以呢?大家讨论一下。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她,不能让他缺少任何一部分,努力保护地球的完整。最后大家将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填写完整。

小学科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小小潜水艇》

小学科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小小潜水艇》[教学目标] 1.了解小小潜水艇能够上浮和下沉的原因,进而明白真正的潜艇 沉浮原理,懂得改变物体的轻重能够影响它的沉浮。 2.培养学生积极的动手实验水平、认真细致的观察水平、初步的 分析概括水平和良好的语言表达等水平。 3.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兴趣、认真细致、团结协作的科学探究态 度和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观察水平、动手水平、分析概括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等。 难点: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小小潜水艇能够上浮和下沉的原因,进 而了解真正的潜艇沉浮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材料:沉浮自如的教具“潜水艇”、多媒体教学课件、 投影仪等。 分组实验材料:塑料瓶、小玻璃瓶、烧杯、水槽、托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情境引入 1.神奇的小实验:出示实验道具听指挥的小玻璃瓶。 2.指导学生观察道具的构成,进而观看实验表演并引导学生为其 起名。

3.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挤压塑料瓶能使小小潜水艇下沉和上浮?”。(挤压塑料瓶与小小潜水艇的沉浮有什么关系?) (通过趣味实验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实验起名活动,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科学研究的信心。) 二、动手制作,实践体验 1.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制作小小潜水艇需要哪些材料。 2.师生观看介绍实验物品,进一步研讨、归纳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3.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尝试制作小小潜水艇的方法,教师巡视观察。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实验制作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自己得出准确的制作方法。 (每个学生对自己不了解的未知领域和神奇的现象都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挑战欲望,教师应即时地、有效地利用这个有利因素,积极调动探究热情,组织学生展开相对应的探究活动,并从中归纳得出共性的、准确的结论,为进一步探究创造条件。) 三、细致观察,探究新知 1.鼓励和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改进不成功的实验制作方法,并通过玩儿“潜水艇”,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在小小潜水艇下沉和上浮的过程中,能看到哪些现象和变化,想一想那是为什么? 2.进一步明确观察探究的问题:“小小潜水艇沉浮的过程中,小玻璃瓶内部有什么变化的现象?”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1课磁铁能吸引什么 【科学教学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器材准备】 磁铁、铜钥匙、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铝片、木片、塑料片、弹珠、纸片、布条。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1、小魔术:出示一个乒乓球,一张纸。问:谁能让乒乓球定在纸上?教师演示。 2、提出问题: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揭题、板书:磁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 1)师:磁铁为什么叫它吸铁石?它只会吸铁吗? 生:因为它会吸铁,好像别的都吸不住的。 生:不一定,好像别的也能吸。(引发学生冲突。) (2)师: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生: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师:你们说得对,科学研究不能光凭感觉,得用事实说话!那就请大家亲自动手,来检验一下,老师在工具盘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请大家用这些材料做实验, 并把实验的情况和发现记录在练习册的表格里。 (3)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教师补课题:有磁性。 (二)活动二: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那么,如果老师用这些物体将磁铁和铁隔开,磁铁还能吸住铁吗?( 教师出示:木片、纸片、塑料片、铝片、布片。)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3、学生充分汇报。 4、根据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5、这里的“一些物体”指一的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因为磁铁隔着铁质物体吸铁,情况比较复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研究到的。当然如果你们现在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家做一做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告诉给老师,好吗? (三)活动三: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 1、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堆硬币,可哪个硬币是铁制成的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呢?(出示硬币,学生猜测。) 2、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辨别铁制成的物体吗? 学生指出:可以用磁铁来检验,因为磁铁能吸住铁。 哪种硬币里含有铁的成分呢?为什么有的硬币能被磁铁吸住?而有的硬币又不能被磁铁吸住呢?想进一步了解硬币吗?(出示小资料:硬币的成分,学生认真阅读。) (四)活动小结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什么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铁类物质)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可以,但对该物体性质有要求)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镰刀、削笔刀、锄头)

电子备课心得体会

电子备课心得体会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程度日益增强,资源的获取和检索变得越来越方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已逐渐成为趋势。为打造教育软实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电子备课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构建“传承、创新、合作、反思”的新型备课模式。主要目的是把教师从繁重的传统备课教案撰写中解放出来,以便更深入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切实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探索一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成功道路。 电子备课的逐步实施推行,势必引起一场备课的革命,作为新生事物,它极大的方便了电子设备先进学校老师的高效,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但是组织和管理不好,也会造成不利的一面,比如有些教师打着电子备课的幌子,自己不再去独立钻研教材,奉行拿来主义,不管适合不适合教学实情,照搬照抄,全盘复制网上的教案和课件来应付检查。有的人不会电子备课,找人“捉刀”,对备课束之高阁,备而不用;有的用了只是上课拿本书,什么也不带,问他备课没有,说我电子备课了,在电脑里!可见如何因势利导,加强管理,扬长避短,提高电子备课效率和质量才是有效推行的前提,下面我就如何避免不利的一面,谈谈我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 为了更好的实施电子备课,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掌握电子备课的能力。 1、加强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使教师真正能够站在理论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把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主要包括文字输入能力、文档编辑和排版能力、课件制作技术、信息的搜集整理与资源整合的能力等,使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问题: 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学生:是用?做成的。 (二)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 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好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像木材,纸,金属,塑料这些材料,还有哪些物品是由它们制成的呢? 教师:桌子由两种材料组成,本子由三种材料组成,铅笔是由五种材料组成等。同学你们发现没这些物品与刚才的物品在材料组成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它们是由二、三、五种等多种材料组成。 教师:是啊,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所以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 板书: 身边的材料 材料——物品 | (组成) 木材、金属、纸、棉花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我身边的许多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明白了物品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同学看这四幅图。(出示图) (二)认识材料: 教师: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回答:杯子用来喝水;椅子用来坐;背心人用来穿;砖用来盖高楼。 教师:想想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分析,汇报。 教师:塑料、木材、棉花与土都是材料,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出这四种材料 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分组讨论:塑料是人加工成的。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教师:是啊,塑料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加工 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石油、木材、棉花与土都是在大自然中原来的,是天然的所以我们称它 们是天然材料,

小学科学电子备课教案模板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地球的内部有什么》、《火山》、《地震》、《做一块卵石》、《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六课组成。,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推想大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价值观。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二、学情分析: 声音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的。他们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意思,靠倾听来认识这个世 界,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等问题还缺乏一定的理性认识。本单元就是以声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让 学生经历各种探究活动,理解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能区分噪声 和乐声,认识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学会欣赏大自然之美;体验到科学探究应尊重证据;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四、方法措施: 学生通过亲自查找、搜集和整理资料及观察、实验等探究***学习,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了解声音。 教学方法:作法、观察法、小合作、讨论交流,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l.声音的产生-----------2课时 2.谁能传播声音---------------------1课时. 3.怎样听到声音---------------------1课时 4.各种各样的声音----------------1课时 5.噪声的危害与防治------------1课时 课时备课: 7声音的产生 主备人宋方美 教学课题声音的产生 课型实验探究课 教学课时1

电子备课教案实施方案及电子教案模板(修改)

电子备课实施方案 (试行案) 为规范电子备课,实现资源共享,打造和谐高效课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的 实施电子备课能充分的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促进教师在业务领域的沟通与探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1.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采用电子备课,可以克服传统备课方式中教师过多地把时间花在查找资料和书写等方面的弊端,使教师把更多时间放到思考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前的准备上来。 2.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借助教材和教师用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开阔教师的眼界,拓展教师上课的思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整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和艺术。 3.积极组建教学资源库。采用电子备课,教师可以把平时在网络和报刊中看到的相应资料、课件等,很方便运用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去,对自己的教案采取动态管理,使之日臻完善。这种不断更新、完善和充实的动态过程,可以使教师经过多年的积淀后,形成一个十分完善的个人教学资源库。学校收集优质资源组成教学资源库。 二、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实施时间及实施对象 实施对象为全校所有任课教师。 准备阶段(2020年12月14-22日) (1)由学校行政服务中心准备语文部编版教材电子版。

(2)教师报名阶段(2020年12月22日之前) 教师自愿报名原则。 (3)年级组筹备阶段(2020年12月25日之前) 集体备课中,由备课组长组织安排本组的教师认真讨论本册教材,把符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课件的课时,分给教师,责任到人。 分工明确之后,教师利用2020-2021年学年度第一学期业务学习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在本学期结束之前完成1至4单元的集体备课电子教案,并上交到教师发展中心存档。 5-8单元集体备课电子教案要求教师在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前完成,并上交到教师发展中心存档。 四、备课操作流程 备课组分工---主备备课--- 集体备课 --- 修改收藏 ----打印教案---二次修改---上课---添加课后反思 各环节要求: 1.备课组分工:电子备课以同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备课组教师共同参与备课。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布置,备课组成员相互分配教学设计量,具体分工落实,责任到人。 2.主备备课:确定一名主备教师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研究,每单元主备教师要提前将教学设计存档到备课组长处。采用电子备课,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修改、制作课件,所有电子教案,必须有一份与教案配套的课件。 3.打印教案。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把电子教案打印成纸质教案用于课堂教学(采用活页的方式装订成册,方便整改)。 4.二次修改。教师在打印的电子教案上进行二次修改,要求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 5.上课。教师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并记录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况,以及自己教学中的反思情况。 6.添加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写出课中、课后反思。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 1、初步指导瓶子和瓶盖的作用,能选择瓶口的特征(大小、有无螺纹)选择适当的瓶子。(重点) 2、尝试拧紧瓶盖,获得用拧、按的技能,发展手部的动作。(难点) 1、手偶巧虎。 2、收集的各式瓶子。 一、情境导入 1、小朋友,你们看今天我们班来了谁啦?巧虎妈妈带着巧虎要去旅游了,准备了好多的东西放在瓶子里,可是不小心瓶盖都没有了,这下怎么办?没有了瓶盖,瓶子好用吗?为什么? 2、幼儿讨论瓶盖的作用(没有瓶盖,东西会掉,不卫生,不方便) 二、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根据某种特性选择瓶盖。

1、我们一起来帮帮巧虎妈妈吧,帮她的瓶子找到合适的瓶盖。 2、幼儿操作完交给巧虎妈妈检查是否正确 3、提问:怎么为瓶子找到好朋友瓶盖呢?为什么这个瓶盖刚好盖在这个瓶子上呢?(找一个没有配对成功的,你的瓶子为什么没有找到好朋友盖子呢?再试试,这个可以吗?为什么不行呢? 师小结:瓶子和瓶盖正好是一样大小的。 三、幼儿尝试拧、盖的的方法去盖瓶盖。 1、师:我们换种方法,把瓶盖盖紧瓶子。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2、幼儿操作。(请一位该好的小朋友,你的瓶子盖住了吗?怎么用小手把它盖住的?) 3、提问:你们发现瓶盖与瓶口之间的额小秘密吗?里面一圈圈的是螺纹,有螺纹的要用拧。 4、请一位盖的小朋友。提问:你的瓶盖是拧上去的吗?那你是怎么盖上的?没有螺纹的瓶子不用拧的方法,用盖。

四、游戏:送回家 现在小朋友们帮巧虎妈妈的瓶子都找到了瓶盖,我们先把它们送回家吧。巧虎妈妈谢谢各位小朋友。 教师引题还是较为成功,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但当幼儿回答瓶盖的有些作用后,教师的引导性不够,还是较为直接的告诉幼儿瓶盖的其他作用,而且在这一环节师小结也不够科学、到位,体现不出科学的严谨性。在第二环节幼儿自动操作的时候,场面混乱,当教师抛出问题的时候,只有部分幼儿在进行参与,个别幼儿已经开始玩自己的瓶子。如果教师能在这里巧妙的说句话或者在设个环节,将幼儿的注意力在拉回来,效果也许会好些。在第三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个别幼儿回答了盖紧瓶盖的方法,教师也做了一定的小结。之后应该再请幼儿试一试,加强幼儿掌握盖紧瓶盖的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请小朋友送回瓶子宝宝的时候,应该讲清楚内容,交代清楚该怎么送回,秩序也会更好些,而不是简单的一句送回家,结果幼儿就全部乱糟糟的往箩筐里乱放。 内容仅供参考

电子备课格式要求

高坝学区电子备课格式要求 格式要求: 1、页面要求:A4页面,上边距2.3cm,下边距2cm,左距2.3 cm,右距 2.3 cm,页脚1.2cm。打印时双面A4纸打印。 2、字体、字号:课题、课时名称均为三号宋体居中,正文小四号楷体GB-2321,所有要素名称小四号楷体GB-2321加粗。行距均为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单元要素: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4、课时设计; 课时要素: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重点;3、教学难点;4、教学准备(教师、学生);5、教学过程6、作业设计。 文科教案模板: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第一课使用工具(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尝试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 作业设计:

小学科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摆》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2、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2、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教学难点: 设计一个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四、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细绳一根,计时器一个,支架一个,直尺一把,垫圈若干,实验记录卡。 教师准备:摆钟实物,有关摆的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昨天张老师到钟表店里去逛了逛,发现了这个东西,你们认识吗?(出示摆钟) 生:钟、摆钟…… 师:你知道它是靠什么来工作的吗? 生:靠下面的大圆盘、靠下面摆动的东西、靠下面的摆……师:(指钟摆)这是钟摆,摆钟就是靠它来工作的,我们把像钟摆这样的装置叫做摆。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钟摆摆动的现象? 生:秋千、公园里的海盗船、心理医生用的催眠器……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摆,看看它有什么秘密?(板书课题) 二、认识摆、学习制作摆,并学会如何数摆的次数。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摆,你们看看。(出示多媒体课件)摆是由摆线和摆锤组成的,上面挂的线是摆线,下面挂的重物是摆锤。摆线可长可短,摆锤可轻可重。若让摆摆动起来,摆起来的角,我们叫做摆角。

老师现场制作一个摆:你们看,老师把线绕在这根木板上,再用夹子给夹住,线上再挂上垫圈,一个简易的摆就做好啦。师:老师先玩玩这个摆,你们要学会如何数摆的次数,摆往返摆动一次我们叫摆动一次,注意,手不要加力,摆线一定要拉直。一、二、三…… 师:来,我们一起数数,一、二、三…… 师:你们猜猜,老师这个摆15秒钟会摆动多少次? 生:10次、12次、15次、20次……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看,老师来看时间,你们来数。老师从角度指示器30度的地方开始。 生:一、二、三、四…… 师:停。 生:12次、13次。 师:有的同学说12次、有的同学说13次,到底多少次?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再做一次。 师:为了能让实验结果更准确,一般每次实验我们要做三遍。我们还要再做两遍。预备,开始。 生:一、二、三、四…… 师:停。 生:12次。 师:最后一遍。预备,开始。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精选教案模板范文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精选教案模板范文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精选教案模板一:《糖怎么不见了》 活动目标: 1.了解溶解的现象,学会观察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对溶解现象有好奇心,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活动准备: 饮料、杯子、勺子、温水、米、沙子、盐、糖、果汁粉、笔、装水的盆、抹布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饮料,请小朋友们和喝一喝,再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幼儿讨论) 2.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甜的)为什么?(个别幼儿回答) 3.师:小朋友说饮料是甜,因为里面放了糖。那你们有没有看到糖呢?糖到哪里去了呢?(个别幼儿回答) 4.师:哦,小朋友们没看见糖,糖消失不见了。 (二)示范操作,展示溶解现象。 1.探索糖的溶解。 (1)师:饮料中的糖到底去哪里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舀一勺糖放入水中,看,糖到哪里去了?(幼儿回答)

(2)师:哦,糖在水里,接下来老师用勺子来搅拌一下,小朋友看到糖到哪里去了呢?(幼儿回答) (3)师:哦,糖它躲到水里了,这种现象叫"溶解"。 2.探索盐的溶解。 (1)师:老师这还有盐,你们谁愿意上来试一试,看看盐会不会躲到水里?(个别幼儿上来操作,指导幼儿通过搅拌让盐溶解。) (2)师:小朋友们发现盐也不见了,原来呀,糖和盐通过搅拌溶解到水里了。 (三)组织幼儿进行探究实验,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1.介绍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1)师:等一下小朋友要进行分组实验,老师给每一组的小朋友准备了杯子、勺子、温水、米、珠子、盐、糖、记录单、笔、装水的盆、抹布,记录单上的图片是老师准备的物品。等一下请小朋友们分别将珠子、米、盐、糖放到杯子里,并搅一搅,看看哪些东西会像糖一样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并在能溶解的物品后面"√"不会溶解的"X"。小朋友们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2.幼儿实验,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在实验中观察将米、珠子、盐、糖放到水中的变化。 3.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实验,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发现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个别幼儿回答) (2)师:哦,小朋友们都发现了,米、珠子放到水中是不溶解,盐、糖放水中可以溶解。 (四)活动结束。

小学科学教案模板

一、教材分析 《...》是教科版科学....年级...册第....单元第....课。通过本单元第....课《....》《...》的学习,学生已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单元第....课《....》是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进而发展为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影响因素的一节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第二部分是,,,。通过这两部分活动,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应用——提出新的问题——假设——设计验证方案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能充分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的能力。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关注大自然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来看,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已经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了解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本课面临的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他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在前三年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贯穿在科学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大多数人同学已经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很大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知。

最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 1.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 (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 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

小学科学教案范文大全

小学科学教案范文大全 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小学科学教案一: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 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运动和位置 【教材简析】 《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 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精选教案模板三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精选教案模板三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精选教案模板一:《糖怎么不见了》 活动目标: 1.了解溶解的现象,学会观察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对溶解现象有好奇心,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活动准备: 饮料、杯子、勺子、温水、米、沙子、盐、糖、果汁粉、笔、装水的盆、抹布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饮料,请小朋友们和喝一喝,再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幼儿讨论) 2.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甜的)为什么?(个别幼儿回答) 3.师:小朋友说饮料是甜,因为里面放了糖。那你们有没有看到糖呢?糖到哪里去了呢?(个别幼儿回答) 4.师:哦,小朋友们没看见糖,糖消失不见了。 (二)示范操作,展示溶解现象。 1.探索糖的溶解。 (1)师:饮料中的糖到底去哪里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舀一勺糖放入水中,看,糖到哪里去了?(幼儿回答)

(2)师:哦,糖在水里,接下来老师用勺子来搅拌一下,小朋友看到糖到哪里去了呢?(幼儿回答) (3)师:哦,糖它躲到水里了,这种现象叫"溶解"。 2.探索盐的溶解。 (1)师:老师这还有盐,你们谁愿意上来试一试,看看盐会不会躲到水里?(个别幼儿上来操作,指导幼儿通过搅拌让盐溶解。) (2)师:小朋友们发现盐也不见了,原来呀,糖和盐通过搅拌溶解到水里了。 (三)组织幼儿进行探究实验,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1.介绍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1)师:等一下小朋友要进行分组实验,老师给每一组的小朋友准备了杯子、勺子、温水、米、珠子、盐、糖、记录单、笔、装水的盆、抹布,记录单上的图片是老师准备的物品。等一下请小朋友们分别将珠子、米、盐、糖放到杯子里,并搅一搅,看看哪些东西会像糖一样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并在能溶解的物品后面"√"不会溶解的"X"。小朋友们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2.幼儿实验,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在实验中观察将米、珠子、盐、糖放到水中的变化。 3.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实验,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发现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个别幼儿回答) (2)师:哦,小朋友们都发现了,米、珠子放到水中是不溶解,盐、糖放水中可以溶解。 (四)活动结束。

最新小学科学优秀教案设计

推荐参加“2008年全国小学科学(粤教科技版)优秀教学论文、案例评比”材料之一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广东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 江门市江海区江南小学徐爱娥 一、概述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课的内容,需要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学习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它是第七课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后面学习种子的萌发过程、子叶的作用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种子萌发过程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及成因。 2、能力培养目标:学生经历“实验—观察—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研究,培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的好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种子萌发的有关知识,体会植物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实验和探究,将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的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前因后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根据实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参与学习的是五年级学生, 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该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种子的发芽过程有一定的感知。同时,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有较强的兴趣,动手实验能力不断在加强,对生活中隐含科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活动的分析能力还不强。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了实验法、分析法、猜想——探究法等方法组织教学。首先以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阐明本课的学习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然后让学生分析实验中种子为什么发芽和不发芽的成因,让学生真正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并引深讨论种子发芽的其他外界条件,最后通过小结进行课后延伸学习。 六、教学准备 3个实验种子发芽的杯子、一个花盆、课件、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课前,在课室实验角摆放三个各装有泥土和10粒菜豆种子的杯子(分男、女两组),安排学生轮流每天按课本实验要求去实验,全班同学每天用课间时间去观察,并做好记录。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种子的经历”片段。 许许多多的种子存放在仓库里(寂寞的表述),经过农民伯伯的播种,种子种到了地里生根、发芽(快乐的表述)。 师: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里不发芽,种到地里种子就会发芽?你们想知道是怎样唤醒种子里的生命吗? 生:想!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唤醒种子里的生命”的奥秘,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二)收集实验情况,探究成因。 1、由实验情况,引出问题。 师:课前,我们在实验角做了种子发芽实验,同学们也进行了观察和记录,请同学们说说实验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