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研究性学习个案

历史研究性学习个案

历史研究性学习个案
历史研究性学习个案

秦始皇并非一个雄才大略的人

——初中一年级历史研究性学习个案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们要越来越快地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仅限于讲述历史知识,应该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尝试研究历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提出新颖的观点,然后指导学生几人组成一个小组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研究,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写成历史小论文。笔者收集整理了一批常用研究题目,学到某段历史便提出相应题目,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开展研究。笔者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必须参与一个课题的研究,学期末写出一篇论文或研究报告。目的就是要走出封闭的传统教育,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使学生从小初步获得与将来一生发展所息息相关的主要能力,从而形成一个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值得一提的个案,以下便是其中一个……

课题的确定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我往往是学期初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就拟定本学期重点研究人物或事件,然后尽早通知学生准备,“评价秦始皇”便是其中之一。请看初一(4)班学生王艺钊的《研究性学习总结》里所写:

【历史老师给我们列出了好些重点人物和事件,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秦始皇,因为听爸爸说过,而且我看过秦始皇兵马俑的电视片。我想我要赶在老师讲课前,先了解一下秦始皇。

一个周末,我去了音像书店,在“历史文化”部,我终于发现了一本《秦始皇传》,我把它买回来美滋滋的看了起来。】

在上学期初一(4)班的一次历史课上,我要求学生进行“评价秦始皇”的课堂讨论,由于秦始皇是开学初我布置的几个重点人物之一,学生们看了不少有关他的资料,因此讨论进行得十分激烈。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引导道:“……秦始皇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

功呢?相同观点的同学可以几个人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就在这时,王艺钊同学举手表示有疑问(有位著名的美国教授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为了鼓励学生在平时课堂上主动提问,我采取给主动提问的同学在平时成绩里加分的做法,因此学生们都敢于随时提出疑问),他说道:“老师,我感觉按你的说法,是要我们把秦始皇当做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来评价,但我想我们评价秦始皇是不是一定要说他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呢?我就认为他并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人。”

我一愣,这个观点倒是挺新鲜的,尽管我心里认为没多少道理,但我想还是要以鼓励为主。

“你的观点很新颖,”我说道,“这个观点你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爸爸有时说秦始皇的故事,我自己也看了一些有关他的书。我看的时候就觉得秦始皇有时好像比较可怜,刚才在大家讨论时,我就有了这个想法。”

“好,有没有同学赞成王艺钊的观点?赞成的同学可以跟他一起组成研究小组,用史料来证明这个观点。”

曾咏杰、罗旭祺举起了手:“我也看过一点有关秦始皇的书,王艺钊一说,我也觉得好像是这样……”

就这样,一个三人研究性学习小组组成了。

制定计划查找资料

课题定下来了,但仅有一个想法还远远不能写出论文,想要证明一个观点,尤其是一个新颖的观点,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何入手呢?三个人把王艺钊的那本《秦始皇传》又看了一遍,但仍无从下手,于是来向我咨询。说实在的,因为我一直都认为秦始皇是个雄才大略的历史人物,没接触过与他们相似的观点,也没掌握什么可以帮助他们的材料,因此也是心中没底。于是我就给他们讲了我自己平时写论文的感受:先是有了想法,然后收集、阅读大量有关的资料,在看资料的过程中,整理出可以为自己观点服务的内容,这样一来往往会形成更鲜明的观点。我告诉他们可以先制定一个研究计划。以下是他们三个人一起制定的计划:

1.尽量通过不同渠道多查找些资料:先一起去校图书室查资料、周末分成两组分别去市图书馆、书城查资料,同时上网查资料;

2.研究过程中,多向老师和家长请教;

3.整理材料写出论文。

且看他们查资料的过程:【历史老师给我们讲了论文是怎么写出来

的。看来,仅仅看一本《秦始皇传》还远远不够,我们决定尽量多查找些资料。

中午,我们来到校图书室找资料,到了那儿,面对上千册的图书,我们不禁犯难:那么多的图书,怎么找呢?在图书室的范老师指点下,我们从历史、政治类书籍中找到了《先秦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文言文的《史记》、《资治通鉴》,我们一人负责一本书,马上开始摘抄。我负责的《资治通鉴》和曾咏杰负责的《史记》中有不少文言文我们觉得挺难懂,就抄下来后去请教语文老师。就这样,一连几天中午,我们就在图书室里抄呀,写呀。我发现短短几天自己的文言文水平提高了不少,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得知我们看文言文很费劲,爸爸告诉我可以去找找白话版的《史记》和台湾学者柏杨编的白话版《资治通鉴》。于是星期六,我们兵分两路,我和曾咏杰去深圳市图书馆,罗旭祺去书城。我们在深圳市图书馆虽然没找到白话版《资治通鉴》,但借到了一本白话版《史记》,将它和文言文的《史记》对照着看,果然省力多了。罗旭祺去书城也买到了一本《人民的始祖——秦始皇》。星期天,我们三人一起在我家上网,希望能找到更多资料。输入“秦始皇”后,点击搜索,一下出来十几个结果,其中好几个是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我们进入参观了一番。有一条写着“这里有关于秦始皇的一切内容”我们很兴奋赶快点击,可是等了半天,搜索结果却是“对不起,没有这个文档!”让我们失望不已。另外几条信息是关于一本《秦始皇大传》的。可惜却只有内容简介。倒是一段郭沫若的历史剧《秦始皇将死》对我们很有启发,于是马上将这一段文字复制到Word文档。】(王艺钊《研究性学习总结》)

整理材料写出论文

材料收集得越来越多,观点也越来越鲜明了。三个人带了一大叠材料来向我汇报他们的收获,且看两则他们收集的材料:其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尉缭说:“秦王为人蜂准,长(马?)目,鸷鸟膺,豺声。”第三项今称鸡胸,是软骨症(Rachits)的特征;其二,摘抄自

郭沫若的历史剧《秦始皇将死》的一段:结核性的脑膜炎论理是要支持三两礼拜的,但秦始皇为什么那样早死了?这除胡亥一个人而外,连李斯赵高都不知道。不用说当时也没有人验尸,自然更说不到尸体解剖。假如是在现代,解剖的小刀是可以发现出秦始皇的右耳里面有一条三寸长的铁钉的……这其中不少材料我也是第一次看到,真可谓“教学相长”啊。

材料收集方面的工作差不多了,接下来的任务便是整理材料,最后该写论文了。该怎么写呢?初一的学生从没写过论文,因此我选了几篇论文给他们参考,讲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但第一次写论文的他们还是遇到不少问题。且看王艺钊在《研究性学习总结》里所写:

【材料收集的差不多时,我们开始着手写论文。在讨论采用怎样的结构时,我们选择了很久,最后还是认为那种提出观点后分几个小论点进行论证的方式比较呆板,也不适合我们的论文,因此选择了从秦始皇的一生入手来写论文的方式。行文时材料取舍颇费踌躇,又要反复推敲观点、文字,花费了不少时间,论文终于成形了,又进行了反复修改。这时我终于体会到历史老师说的话:研究必须阅读,而阅读并不等于研究,研究必须写作。以往在阅读时,哪里会想这些问题呢?通过评价秦始皇,我不仅学会了怎么研究一个历史人物,怎么写论文,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历史不是平板的,它是丰富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

论文写出来了,这篇小论文行文流畅,我看过之后真是又惊又喜。文章从秦始皇的身世与经历入手,写了他一生许多受制于人之处:“(小论文《一生受制于人的秦始皇》片段)……令人不解的是秦始皇本人为什么会如此无能,竟然轻易地被几个小人所暗算。当时的国家大势他应该心中有数,以扶苏、蒙恬为一方与以胡亥、李斯、赵高为一方的

矛盾早已形成,连许多老百姓都看得出来,他本人不会不知道。况且扶苏仁厚,颇得人心;蒙恬三世为秦将,威信高而有实力。相比较,胡亥是废物,李斯是小人、阴谋家,赵高更是典型的城狐社鼠,他们狗仗人势,狐假虎威,只要天子不为他们所挟,他们根本就无法兴风作浪。这些道理,年近半百“亲政”已经二十多年的秦始皇应该懂得。就是匹夫匹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会努力保护自己的身家安全。身为皇帝的秦始皇,竟对自己身边可能出现的危险毫无警惕,长期任人摆布,这除了说明他性格软弱,事事需依赖别人之外,实在作不出其他任何一种解释。综观其一生,先是受制于吕不韦,后又被李斯掌

握,既不能独立思考,也不能独立行动,只能长期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直至去世……”我几乎被他们的小论文给说服了。这真是一篇精彩的小论文。

课题的启示

看来,对学生以鼓励为主是非常重要的,在刚刚听到王艺钊的观点时,我是很不以为然的,但因为仍然鼓励他完善发表他的观点,他们小组竟然写出了完全能说服我的小论文。可见,学生因为没有受到习惯思维的束缚,他们往往反而能提出一些非常新颖的观点,我深感研究性学习真是师生共同探索、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它给我的启示至少有以下两点:

1. 历史研究性学习真正让学生做到了“明智”;

学来了但不能用,或不会用的知识,那是老师的,是别人的,学来了也是负担。“知识就是力量”是因为有人去运用了它。在学以致用的人身上,知识是力量,是智慧;在学而不用的人身上,知识是负担,是包袱。因此,不看你学了多少死知识?而看你能用和会用多少活知识?要成为知识的主人,就必须去运用知识。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动态的运用能力,来推动静态知识进行循环,让“知识就是力量”产生良性循环,是减负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们在此过程中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一步不差,一丝不苟。从决定题目,到从很多本书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到着手写文章,他们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他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要比知道秦始皇的身世与经历更具价值。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知识来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而是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历史知识,在这里他们不再是简单的“背”历史了,而是真正地认识了历史。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研究性学习真正让学生做到了“明智”。

2.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授人以渔”;

应试教育是学得多,悟得少;而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让学生达到学得多,悟得多的境界。中国有句古谚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讲的是灌输书本知识,读“死书”。“授人以渔”讲的是培养人

的能力,教人做学问、做研究的方法。鼓励孩子从小做研究,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时刻谨记:要“授人以渔”。

目前,国家教委提出了“减负”的口号,减负不是目的,减负只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如何在这个突破口上建立桥头堡,让“后续部队”得以顺利通过,这是巩固减负成果的关键。因此,减少作业、减轻书包后,必须配以丰富多采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课外活动,包括各式各样的培养创造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学术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式。

字符数(计空格):4699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