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读无字之书,即依靠身体力行去读天地之书、读自然之书、读自然之书,是人类永远不能放弃的基本阅读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陆游的读书警示,是为至理名言。

读文字之书,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是不可取代的。阅读者可以拿起笔来,边读边记,写眉批,作旁注,留下阅读与思考的宝贵痕迹。这对人类思维方式和思想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读屏幕之书,即电子阅读,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优势极为明显。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三段文字的中心意思。(不超30字)

(2)你觉得读哪种书有意义,请结合阅读经历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

【答案】(1)读无字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2)我觉得读无字之书最有意义。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无字之书强调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读无字之书要仔细观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像河中石鲁)中的老兵就是善读无字之书的典范。我在做实验时,总要尽可能自己寻找材料多做几次,反复验证实验结论;在电脑课上,也会把老师讲过的技巧多加练习……这样,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获得的知识必定是牢固的。

【解析】【分析】⑴第一段:读无字之书的意义;第二段:读文字之书的意义;第三段:读屏幕之书的意义;三段概括为:读无字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其中一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读无字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⑵我觉得读无字之书最有意义。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无字之书强调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读无字之书要仔细观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像河中石鲁)中的老兵就是善读无字之书的典范。我在做实验时,总要尽可能自己寻找材料多做几次,反复验证实验结论;在电脑课上,也会把老师讲过的技巧多加练习……这样,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获得的知识必定是牢固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注意概括的语言要简洁,注意括号内字数的限制。

⑵本题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和生活体验。解答此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取与自己生活经历相符合或相近的内容来写。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条理要清楚。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润雨

郑若瑟

①室外讨厌的绵绵阴雨,增添我几分烦躁,时已接近黄昏,该是妻下班、儿放学来医院探望的时候,这是一天仅有的聚会,可得到片刻的幸福感。老天不作美,恐怕盼了整天的

希望又落空了。不过,娇妻爱儿就是冒雨而来,我也会嗔怪:雨淋伤风感冒,不值得。

②整天看到的是不顺眼的各式病人,碰到的是带口罩冷漠的医生护士。房中的来苏水味太刺鼻,谁说入芝兰之室久之不闻其香,但房里的药味却越来越浓重,令人欲呕,特别是心绪烦时。很想到房外去吸点新空气,可是,躺在床上身不由己。

③同房是个被电触的儿童,做了多次手术,切去了坏死肉,植皮补伤口。除了吃和睡就是痛楚的哭声,护理他的父亲整天陪流泪,恨不得把爱儿的痛楚移在他身上,就是再加十倍,他也乐意接受。他买了不少玩具,讲了不少神话离奇故事,企图减少爱儿的哭声。虽然帮不了什么忙,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做。

④今天要做大型手术,得输血。因为多天来医药费用太多,他再也付不起买血的钱,要求医生把自己的血输给儿子,医生见他虛弱,怕引起虚脱,他跪下求医生,只要医好儿子,自己就是死了也不悔。窗外雨势渐猛,簌簌地溅落下来,打在隐约在灰暗中的建筑上,打在形色匆匆的雨伞上。

⑤天下父母心皆同,这是天性。自己又何尝不是。对儿子的爱心唯天可表,剖开来是十足真挚、毫无半点虚假。就是现在有病住院,也渴望能睹儿子一面,仅仅片刻相晤,也是感到心满意足,超值安慰。

⑥“父亲无微不至呵护儿女,随处可见。儿子回报年老父母的孝行,相对起来,有一半就叫人赞不绝口。”我摇摇头感叹,心中浮上内疚。

⑦自从自己能够独立经营,自讨生活,且稍有发展后,对没有给他传下财富的老父亲看得有点碍眼,有时见解不同甚至会发脾气,父亲唯唯,不敢吭声。

⑧难道天下做儿子的都是应该合情合理地从父母身上得到爱,而不必回报孝敬吗?自己的儿子将来也是这样待我么?我陷入深思。

⑨“今天稍好些吗?”父亲低沉而亲切的声音阻断了我的思路。“孙儿今天功课紧,天又下雨,暂不来,明天会来。”父亲像犯罪似的小声安慰。父亲知道孙儿没来,我会郁气,胡乱发泄。他会像犯错的学生一样,任由我训责,只要我心绪平静,他什么都不介意,甘心充当替罪羔羊。

⑩“爸,没关系。”他一改口吻,“多亏你老人家冒雨而来,父亲对儿子与儿子对父亲,真情有别。”父亲一愣,接着是泪下如雨,比窗外还大粒。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病房里两对父子的故事。

(2)联系全文,写出第①段“嗔怪”一词所包含的“我”的情感。

(3)文中的我对待父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述。

【答案】(1)①“我”生病住院父亲冒雨来看望。②小男孩被电击,他的父亲百般照料,输血供养。

(2)假意责怪,既有对妻儿的爱护依恋,有不舍得他们淋雨感冒。

(3)①“我”先对待父亲不尊重不爱护,后来懂得体谅感谢父亲。②因为“我”看到病房中的父亲对儿子的全力付出联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心里感动,思想上也有所感悟。

(4)①运用环境描写,描写雨渲染了凄清寒冷的气氛,衬托了他内心的无助与困苦。②为下文“我”父亲冒雨前来探望做铺垫。

(5)①内容上交代了“我”的改变给父亲带来的欣慰之泪,令人感动。②父亲的委屈欣喜也深化了主题,儿子需要父爱,父亲更需要儿子的爱。③给读者带来想象的空间,带来强烈的震撼。

【解析】【分析】(1)从本文看,主要写了两对父子的故事。主体写的是“我”与父亲的故事,第③④段写了病房里一个被电击的小男孩与父亲的故事。从第①②段可知,“我”生病住院了,渴望妻儿来看“我”,但老天不作美,“我”的希望落空;从第⑨⑩段可知,父亲冒雨来医院看“我”了。第③④段写一小男孩被电击,做了多次手术,今天又要做大型手术,得输血,但父亲再也付不起买血的钱,就跪下求医生。找出这两件事例后再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即可。

(2)“嗔怪”本义是“责怪”,但其中包含对被责怪者爱的成份。因此,此处用“嗔怪”,其实是满含“我”对妻儿爱意的一种表达方式。既有对妻儿的依恋,又怕他们因为下雨而伤风感冒的怜惜。

(3)从第⑦段“对没有给他传下财富的老父亲看得有点碍眼,有时见解不同甚至会发脾气”一句可知,那时的“我”不尊重不理解父亲;但当“我”看到病房中的父亲对儿子全力付出,甚至对医生下跪的情景时,“我”有了反思:“难道天下做儿子的都是应该合情合理地从父母身上得到爱,而不必回报孝敬吗?自己的儿子将来也是这样待我么?”所以,想到父亲冒雨来医院看望自己,“我”对父亲的态度也变了。

(4)本题画线句描写了“窗外雨势”,属于环境描写。“簌簌”的雨声,“灰暗中的建筑”,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同时景中有情,也烘托了父亲因无钱给儿子输血内心的痛苦与无助。另外写“渐猛”的雨势,也为下文写父亲依然冒雨前来探望儿子做了铺垫。

(5)小说的结尾,“父亲对儿子与儿子对父亲,真情有别”这一句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表明不仅儿子需要父爱,父亲更需要儿子的爱;最后一句“比窗外还大粒”,既照应了开头,又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震撼,同时也让读者去思索父亲为什么要哭,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故答案为:⑴①“我”生病住院父亲冒雨来看望。②小男孩被电击,他的父亲百般照料,输血供养;

⑵假意责怪,既有对妻儿的爱护依恋,有不舍得他们淋雨感冒;

⑶①“我”先对待父亲不尊重不爱护,后来懂得体谅感谢父亲。②因为“我”看到病房中的父亲对儿子的全力付出联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心里感动,思想上也有所感悟;

⑷①运用环境描写,描写雨渲染了凄清寒冷的气氛,衬托了他内心的无助与困苦。②为下文“我”父亲冒雨前来探望做铺垫;

⑸①内容上交代了“我”的改变给父亲带来的欣慰之泪,令人感动。②父亲的委屈欣喜也深化了主题,儿子需要父爱,父亲更需要儿子的爱。③给读者带来想象的空间,带来强烈的震撼。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找出事件,再用简洁的语句表述出来;

⑵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

⑶本题考查内容与人物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表格中所给

出的相关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

⑷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⑸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赏析。这篇小说以“我”的话语后,父亲的落泪结束,至于后来父亲做了什么,妻儿究竟有没有来看自己,都没有交代,可见这是戛然而止式结尾。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传递

池莉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他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就在这时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生活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利用放学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拿出车内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做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

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有删改)(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 ①________→重拾希望→ ②________→十分感激

(2)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4)结尾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意?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心急如焚

(2)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3)男孩善良、拾金不昧,捡到手机物归原主;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懂事、勤劳、乐观,放学后捡废品减轻家里负担;他知恩图报,懂得感恩,工作后不忘回报资助过他的人,在“她”身处困境时又反过来帮助“她”。

(4)男孩拾金不昧——“她”资助男孩——男孩知恩图报——“她”获助后继续资助更多贫困孩子,善心、爱心在他们手中传递。结尾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阅读文本,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尽量用原句原词。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可依据文章第5段中的“她非常感动”和第8段中的“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提炼概括作答。(2)文章第6段划线部分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内容上,介绍了小男孩家庭情况及捡破烂的原因,起到补充交代的作用,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勤俭、乐观的美好品质。结构上,为下文叙写“她”把废品送给男孩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从文中“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利用放学时间出来捡废品”“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生活费呀!’”“小男孩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做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等内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的人。

(4)语句“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内容上,揭示了善心、爱心在他们手中传递,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结构上,用“小火苗”“传递”等关键词语总结全文,照应题目,使文章的结构严谨。据此理解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① 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② 心急如焚

⑵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⑶男孩善良、拾金不昧,捡到手机物归原主;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懂事、勤劳、乐观,放学后捡废品减轻家里负担;他知恩图报,懂得感恩,工作后不忘回报资助过他的人,在

“她”身处困境时又反过来帮助“她”。

⑷男孩拾金不昧——“她”资助男孩——男孩知恩图报——“她”获助后继续资助更多贫困孩子,善心、爱心在他们手中传递。结尾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

⑵本题考查据需顺序的把握,注意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插叙的作用。

⑶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⑷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结构上根据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来区分。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4.课外现代文阅读。

幽幽七里香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赐予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⑤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

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无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丁立梅文,选自《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有删改)(1)联系全文,体会标题中“七里香”的含义。

(2)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①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已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赏析加下划线词语)

②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4)猜一猜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意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2)A收到礼物;B美妙(丰盈、痴迷);C感动(感恩、温暖)

(3)①本意为贪得无厌,不知足,这里贬词褒用,写出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痴迷热爱)。

②示例: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三句(个)“忘了”强调了读书(《诗经》)对“我”的影响(改变)之大。

(4)可以是图书管理员或坐在“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

示例:是图书管理员。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读书

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点走,可见他是一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的详略安排看出,“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解析】【分析】(1)阅读文章内容,题目中的“七里香”表面指大学阅览室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含义指来自于其他人友善的关爱就像七里香的香气一样,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来自他人帮助与温暖。(2)第⑥段写“我”抄写诗经,第一空根据第⑨段内容可知,很快,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心中猜疑不知道是谁送的;第二空根据第⑤段“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可知在阅览室读书感受到是丰盈和美好;第三空根据第?段“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可知“我”把这本书一直珍藏,每当看到它,心中就涌现出温暖与感动。

(3)①“据为已有”本义指将别人的东西拿来作为自己的。含贬义。这里是写出“我”对书的痴迷热爱的程度。②题目要求从修辞手法赏析,“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三个“忘了……”句式,构成排比,突出强调读《诗经》)对“我”的影响之大,让“我”的内心发生了改变。

(4)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出现在“我”身边的人物来推测,可以是图书管理员或坐在“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均可。合理阐述理由即可。如,是身边的男生(女生)。在阅览室他(她)经常坐在“我”的身边,知道“我”读书的喜好;见“我”衣服简朴,估计“我”囊中羞涩,为了让“我”毕业后还能继续读到古诗,所以送书给“我”。

故答案为:⑴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意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⑵ A收到礼物;B美妙(丰盈、痴迷);C感动(感恩、温暖)

⑶①本意为贪得无厌,不知足,这里贬词褒用,写出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痴迷热爱)。②示例: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三句(个)“忘了”强调了读书(《诗经》)对“我”的影响(改变)之大。

⑷可以是图书管理员或坐在“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

示例:是图书管理员。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读书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点走,可见他是一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的详略安排看出,“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作答时,需根据文本的内容和主旨分析其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根据故事情节的不同,筛选文章能表示转折内心感受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赏析句子,可从用词、修辞手法以及描写方法、表现手法等角度思考,明确写出的内容,表达的感情。

⑷本题是开放性题目,答案可以是图书管理员或坐在“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只要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陶渊明:我为自己代言

汪微微

①当官场同仁都在混日子并被日子所混时,陶渊明选择了华丽丽的转身,投身侍弄自己亮闪闪的梦想。

②本来,陶渊明的官场生涯虽算不得呼风唤雨,但凭着名门望族的荫庇,29岁的他不费吹灰之力,坐上了江州祭酒的高位。35岁时,在叔父的推荐下,他投入权臣桓玄门下做其私人秘书,官品不大,但属于心腹近臣,很容易随着主子的升迁一路平步青云。39岁,他转做刘裕(后来的宋武帝)的幕僚,荣华富贵呼之欲出,光宗耀祖指日可待。他的官场走向,道路一点也不曲折,前途却一派光明,逼得那些蝇营狗苟一辈子、最终却蝼蚁一生的人,发自内心地羡慕嫉妒恨。

③可惜,陶渊明志不在此。在官场,他找不到归属感。他不能原谅一颗诗心被缠身冗务耳鬓厮磨,也容忍不下桓玄的狼子野心,还看不惯刘裕的滥杀无辜和重用奸人。更让他觉得绝望的是,终日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卑躬屈膝的事,活得像条狗一样,永世不得直立行走。于是,他一次次在现实面前耍起了大牌,走马观花般地出入官场。

④某天,为迎接上级派来的检查组,随从请陶渊明冠带出迎,并再三提醒他小心侍候。侍候惯了梦想的陶渊明,哪里肯为他人低三下四?况且检查组的小头目,还是他一向看不起的无能小辈?于是,撇下一句振聋发聩的“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后,他挂冠封印而去。13年断断续续的官场生涯,戛然而止。一辈子不能直立行走,为自己代言,即使钟鸣鼎食又有什么意义?他彻底清醒。从此,官场再无陶渊明。

⑤拒绝五斗米后,陶渊明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他耕于前,妻锄于后,夫唱妇随,恩恩爱爱,其乐融融。也愈发爱喝酒,逢喝必醉。朋友来访,人家还没喝好,他已醉得不省人事,却不忘一脸憨厚地笑:“我醉了,想睡了,你随意。”不克制自己,也不限制他人,他的自由自在,终于可以自给自足。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不看天气看心情。

⑥在劳动的浸泡下,在菊花的浸润下,他的诗文,生机蓬勃,透着一股空山新雨后的青草味,给人悠然又安静的印象。又因诗文言简意赅,用字平易,很快被传唱开去。他的快乐被斜阳曳成猎猎的旗,招摇在四周的暮云里。

⑦好景不长,一场大火,把他辛辛苦苦攒下的十余亩方宅烧得片甲不留。一家人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生活还得继续,于是别无选择地搬至贫瘠之地。日子一天天青黄不接,连和他一样靠天过活的老农都动摇了。在老农看来,陶渊明和他们不一样,他是有能力过上好日子的人,只要他愿意。于是老农壮着胆子劝他,与其隐在民间餐风宿露,不如出入官场锦衣玉食。都醉得看不清对方眉眼了,陶渊明心里仍是明白通透,他拒绝了,不给他人和自己一点商量的余地。

⑧古往今来,官场里一直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面目模糊的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官员。只有陶渊明,眉眼分明,面容俊朗,神清气爽,并以实名认证的方式,不朽地镌刻在历史的壁崖上。

(1)读第①自然段中子的划线处“官场同仁都在混日子并被日子所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解释划线词“混”的意思,并指出其词性。

②请写出第①段划线句的含义。

(2)细读③④段,请概括陶渊明辞官的三个主要原因。

(3)第⑥段写到“他的快乐被斜阳变成猎猎的旗,招摇在四周的暮云里。”通读全文,请说说陶渊明的快乐有哪些?

(4)请就文章写法、内容和作用对第⑧自然段作简要分析。

(5)读罢此文,我们对陶渊明有些许了解,那么我们再读他的诗《归园田居》(其三),请说说这首诗讲了他怎样的生活状态。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答案】(1)①混:动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②含义:说明朝廷官员都是名不副实平庸之徒,只懂得阿谀奉承,没有高洁的志向。

(2)①官场的污浊黑暗;②自身志向高洁;③朝廷官员对他的藐视侮辱。

(3)快乐:①躬耕自足,家庭和睦;②生活自由自在,怡然自得;③精神和心灵上的解放。

(4)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陶渊明追求自我、淡泊名利、正气凛然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高洁志向敬佩、尊崇之情。

(5)写出了其早出晚归、躬耕田园的生活状态,表明其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解析】【分析】(1)①“混”本义:搀杂在一起;冒充;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这里要求答的是语境义。即: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从词性上看,支配“日子”,所以是动词。②“当官场同仁都在混日子并被日子所混”这句话主要写出官员在官场上一味阿谀奉承祈求仕途平坦,没有真才实学,不同于陶渊明的敢于追求自我的勇气。

(2)注意从文章③④段中去寻找、概括答案,提炼自己的观点。如“在官场,他找不到归属感。他不能原谅一颗诗心被缠身冗务耳鬓厮磨,也容忍不下桓玄的狼子野心,还看不惯刘裕的滥杀无辜和重用奸人”说明官场的污浊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说明他自身志向高洁。“侍候惯了梦想的陶渊明,哪里肯为他人低三下四”是说他不肯受辱。

(3)提可提取第⑤段“陶渊明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他耕于前,妻锄于后,夫唱妇随,恩恩爱爱,其乐融融”“不克制自己,也不限制他人,他的自由自在,终于可以自给自足。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不看天气看心情”,第⑥段“在劳动的浸泡下,在菊花的浸润下,他的诗文,生机蓬勃,透着一股空山新雨后的青草味,给人悠然又安静的印象”等句,即可整理出躬耕自足,家庭和睦;生活自由自在,怡然自得;精神和心灵上的解放等正确答案。

(4)第⑧段“官场里一直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有陶渊明,眉眼分明,面容俊朗,神清气爽,并以实名认证的方式,不朽地镌刻在历史的壁崖上”将官场上的一些污浊之辈同陶渊明进行对比,在内容上塑造了陶渊明淡泊名利、志趣高洁的人物形象,可感受到作者对其敬佩之情。点明了主题。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

结构严谨,首尾圆合。

(5)题干要求分析诗歌讲了陶渊明怎样的生活状态。这首诗把陶渊明在田园当中耕耘的细节描写的很详细,生动细致地讲解了他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理想生活状态及愿望。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这是写他早出晚归、躬耕田园的生活状态。“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这两句诗,表明其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故答案为:⑴①混:动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②含义:说明朝廷官员都是名不副实平庸之徒,只懂得阿谀奉承,没有高洁的志向。

⑵ ①官场的污浊黑暗;②自身志向高洁;③朝廷官员对他的藐视侮辱。

⑶快乐:①躬耕自足,家庭和睦;②生活自由自在,怡然自得;③精神和心灵上的解放。

⑷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陶渊明追求自我、淡泊名利、正气凛然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高洁志向敬佩、尊崇之情。

⑸写出了其早出晚归、躬耕田园的生活状态,表明其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⑵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⑶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学生答题时应注意,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段落的考查。通常情况下,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⑸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自铸新词

汪曾祺

托尔斯泰称赞过这样的语言:“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以为这写得很美。好像是屠格涅夫曾经这样描写一棵大树被伐倒:“大树叹息着,庄重地倒下了。”这写得非常真实。“庄重”真好!我们来写,也许会写出“慢慢地倒下”,“沉重地倒下”,写不出“庄重”。鲁迅的《药》这样描写枯草:“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大概还没有一个人用“铜丝”来形容过稀疏瘦硬的秋草。《高老夫子》里有这样几句话:“我没有再教下去的意思。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酱在一起”,真是妙绝!(高老夫子是绍兴人。如果写的是北京人,就只能说“犯不上一块掺和”,那味道可就差远了。)

我的老师沈从文在《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一样。一次是: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

又一次:

“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

“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要知道盯着翠翠的客人是翠翠所喜欢的傩送二老,于是“很自负的”四个字在这里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了。

我曾在一篇小说里描写过火车的灯光:“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园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在另一篇小说里描写过夜里的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自以为写得很贴切。“追赶”、“严肃”都不是新鲜字眼,但是它表达了我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印象。

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下来,就记住(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印象是不易忘记的)。记忆力保存了这种经常用语言固定住的印象多了,写作时就会从笔端流出,不觉吃力。

语言的独创,不是去杜撰一些“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花白”都是这样。“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经人道。

写小说不比写散文诗,语言不必那样精致。但是好的小说里总要有一点散文诗。

(选自《岁朝清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文章标题是“自铸新词”,请你结合全文概括“新词”有哪些特点?

(2)以下哪种情境引用“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这句话最贴切?()

A.雨后的空气特别新鲜,站在城市高楼顶层远眺,我吸一口空气,觉得心旷神怡。

B.放学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踢足球,经过努力,我们队终于获得胜利,我感慨万千。

C.闲来无事,我翻看小学毕业合影和留言簿,忽然想起往事,勾起了很多美好回忆。

D.和爸妈在外地旅游时,我参观了很多名胜古迹,饱尝了当地美食,非常满足。

(3)有人认为文章开头举例太多,最后一个《高老夫子》语言的例子可以删掉,你同意

吗?说说理由。

(4)文中作者举了自己写作时用词的例子,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①“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如屠格涅夫的“庄重”和高老夫子的例子;②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包含深层内涵,比如沈从文《边城》里的“懒懒的”“很自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高老夫子》“酱在一起”方言的运用,加入修辞等艺术手法;③明确表达观察到的印象,独创平凡而贴切的语言,有些散文诗的意味,如“我”的一些创作。

(2)C

(3)不同意,每个例子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铸新词”的特点,或者指明方法的。《高老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道,与之前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后面沈从文《边城》的对比都不一样。加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词”的特点,删去之后会欠缺角度,同时也为表达主旨,独创语言要细致观察,带点散文诗的意味蓄势。

(4)引用自己写作的例子,一方面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同时也说明了运用这样的方法确实能起到美化表达,增强内涵的效果,以自己的事例现身说法,可以增强文章真实性,可信度,还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里带点散文诗”的主旨。

【解析】【分析】(1)结合全文内容做仔细分析。如屠格涅夫的“庄重”和高老夫子的例子说明“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沈从文《边城》里的“懒懒的”“很自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说明平常的字眼也包含深层内涵。“我”的一些创作则说明“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好的小说里总要有一点散文诗”等。

(2)“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意思是,事物虽然没有了,但影响或精神或一些情感方面的东西还留存着。时光已经过去,但回忆仍在。因此选择C。其它几项分析不正确。

(3)本题首先要读懂《高老夫子》语言例子的大意,然后需要结合文章主旨来完善答案。如首先要明确观点:不同意。《高老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道,加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词”的特点;从独创语言需要细致观察或带点散文诗的意味的角度分析,这个例子更不能去掉。

(4)本题要联系主旨和上下文具体内容答题。首先要读懂引用了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什么例子,然后结合文章所论述的观点,谈这些例子的必要性。如这些例子从内容上讲,说明运用这样的方法的明显效果,增强文章真实性和可信度,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里带点散文诗”的中心观点。

故答案为:⑴①“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如屠格涅夫的“庄重”和高老夫子的例子;②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包含深层内涵,比如沈从文《边城》里的“懒懒的”“很自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高老夫子》“酱在一起”方言的运用,加入修辞等艺术手法;③明确表达观察到的印象,独创平凡而贴切的语言,有些散文诗的意味,如“我”的一些创作。

⑵C

⑶不同意,每个例子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铸新词”的特点,或者指明方法的。《高老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道,与之前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后面沈从文《边城》的对比都不一样。加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词”的特点,删去之后会欠缺角度,同时也为表达主旨,独创语言要细致观察,带点散文诗的意味蓄势。

⑷引用自己写作的例子,一方面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同时也说明了运用这样的方法确实能起到美化表达,增强内涵的效果,以自己的事例现身说法,可以增强文章真实性,可信度,还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里带点散文诗”的主旨。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熟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的理解,能从文章中发现答案,并且进行准确的概括。

⑵本题考查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考生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知晓句子的含义,对选项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找出贴切的选项。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和作用。考生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分析所举事例与主题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印证自己的观点。

⑷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和作用。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上下文的具体内容,结构上要注意所在文章的位置。

7.作文

请以“苦中寻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

【答案】【参考例文】

苦中寻乐

我们家,是个不地道的城市家庭。

生活在如此高科技的环境中,我的奶奶,一位农民,还依旧保持着在农村的习惯——种菜。每逢开春之际,便是她最忙的时候了,播种、松土、育苗……各种繁琐的事情层出不穷。不过,她倒是乐在其中,按照她的话说,这叫“苦中寻乐”。

春天,奶奶去菜市场买了两根苦瓜,剖开一看,已经太老不能吃了,里面满满的全是苦瓜籽。为了不浪费,奶奶将这一把苦瓜籽撒进了土里。

时间匆匆,转眼三月已过,苦瓜藤也长得郁郁葱葱了。翠绿的叶子,细细的藤蔓,让人忍不住赞叹,可同时也产生了疑问——这么纤弱、漂亮的苦瓜藤,是如何长出丑陋、苦涩的苦瓜的呢?我们怀着对答案的向往,焦急地等待着。于是我和奶奶天天盼着细弱的小藤蔓长大点、再长大点,可它仿佛听不到我们的心声,慢吞吞地伸了个懒腰,这可真让人着急痛苦。

转眼间,在我们焦急的等待中,又是三个月过去了,数月的等待无疑是苦涩的。翠绿的苦瓜藤占领了竹竿上的每一寸位置,可是这苦瓜却丝毫没有冒头的痕迹,这对我们来说无疑又是一种煎熬。可这种等待中怀着期盼的滋味,也是苦中有甜的。

三个月后的某一天晚上,一个小小的苦瓜猛地从绿叶中探出头来,打量着世界。它是几

年的第一根苦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欢呼起来,之前苦苦的等待终于有了回应。不久之后,这根来之不易的苦瓜成熟,我很高兴,围上去左瞧右看。这苦瓜的颜色很淡,是嫩绿色,比刚出头的小草还嫩,只是表面上一层层波澜起伏的皱纹让它不甚好看。

到了晚饭时间,一盘清炒苦瓜便被端了上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修饰,默默地散发着属于它自己的苦与香。

我带着众人的期盼,小心翼翼地尝了第一口。苦,这是它唯一的味道,我一下子吐了出来,猛扒了几口饭。我眼里的失望丝毫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出来。“你再尝尝,多吃几口。”奶奶怀着期望对我说。我皱了皱眉,极不情愿地吃了一大口,一股清冽的、带着几分甘甜的滋味充斥了我的口腔,真奇怪,不苦了。

等待的过程是苦涩的,可收获是甜的;苦瓜的味道是苦的,可细细品味,又有几分甘甜;生活的劳碌是苦涩的,会苦中寻趣才会且寻且乐。只有经历了人生的苦,才能尝到并享受人生的甜。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这个作文是单纯以“命题”出现的,前后没有提示语或导语,因此最关键的一步是认真审题,明确题意。从文题看,“苦”是指外在的、物质上的困苦、烦恼、忧愁等;“乐”是指内在的、精神上的快乐、悠闲、自信等;“寻”表明这种快乐是自己主动寻找的,它带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充满热情的人生态度。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有感触的,最熟悉的或最有新意的,然后根据确定好的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写作过程中要突出为什么要“寻”,怎样“寻”的,“寻”之后有什么变化。最后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明确详略与思路。

【点评】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里的土

孙道荣

①朋友新买了个房,一楼,带院子。如今在城里,能有个院子的房,不多了。

②拿到钥匙后,朋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将院子整一整,弄出一小块地来,种点蔬菜,养点花草,在城里做一回农民。一锹挖下去,朋友傻了,薄薄的,已经发蔫的草皮下,全是混凝土疙瘩、断砖、木渣、碎钢筋,以及饭盒、塑料啥的,原来院子都是垃圾堆砌而成的。朋友请了两个工人,挖掘了三四天,总算将院子表层的垃圾清理完了,见到了下面的黄土层。可是,问题也来了,院子成了一个坑,比旁边足足矮了三四十公分,必须找一些土来回填。

③上哪里去找土呢,这成了大难题。

④在城里,你已经难得见到土了,你能见到的最多的土,叫混凝土,房子是混凝土盖的,路是混凝土浇的,地是混凝土铺的,在混凝土的世界里,能长出庄稼和别的植物的土地,几乎被完全覆盖,不能呼吸。鸟,或者风,将一粒种子随便往乡下的土地上一丢,种

子就能成活,长成葱郁的绿来,哪怕是不小心丢在了石头缝里,它也能顽强地生根、发芽,因为,纵使是石头缝里,也多少是有一点点土的。只要有土,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捧土,也是种子的窝,种子的家,它就能活下去。但是,城里不行,你将一把种子搬在地上,它们不是马上被车轱辘碾成粉末,就是在毒日头下,干枯而死,在水泥地面上轻飘飘地滚来滚去,成为水泥和钢筋们的笑话。

⑤当然,城里也还是残存了一些土的,小区的花坛里,就有土;路边的隔离带里,也有一些土;街头的街心花园里,有更多的土。不然,那些花花草草,怎么活得下去?朋友扒拉开那些矮小的花草,试图挖一点点土出来,这才发现,其实也只是表层有一点点浮土,你用手往下一掏,不是挖到了一块砖,就是被碎玻璃割伤,这些土,与他家院子里清理出来的“土”是一样的,也是建筑和生活垃圾搅拌在一起的混合物。难怪这些花草,一个个都长得小心翼翼,它们的根在努力往下扎的时候,一定伤痕累累。别说这些小花草,就算你是一棵大树,你能在城里拥有的土,也是有限的,除了从乡下移植过来时,盘根自带的土之外,一棵大树的周围,亦必是混凝土围砌而成。当台风来临时,城里的树都只能靠钢管支撑保护,这不能怨它,它无法将自己的根,在城里扎得更深更牢啊。

⑥朋友想到了远在城郊的公园,草木茂盛,亦必有土。那确实是你能在城里,与土亲密接触的唯一去处了,倘若在雨天,你又愿意赤脚的话,你的脚丫子,就能够感受到久违的泥土的润滑和芳香了。朋友在一个小土坡旁停下来,兴奋地扒开树叶和杂草,黑黝黝的泥土,散发着泥腥味,他情不自禁深深地吸了一口,第一次对泥土有了如此深厚的情感。

⑦朋友站起身,才惊讶地发现,他的身后,站着一名公园管理员。管理员已经留意他很久了,以为他是来偷什么珍稀植物的,当明白他只是想弄一些土的时候,管理员踌躇了一会,对他说,如果你也像别人那样,只是弄一点点土,放在花盆里,种点花草什么的,我也就睁一眼闭一眼算了,但你想弄一院子的土,这肯定不行。管理员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小坑说,那里的土,就都是被一个个城里人偷偷弄回家,养盆景去了。

⑧朋友坐在公园的草地上,他已经绝望了,不知道从哪里去找来土,将自己的院子填平,好种上青菜、西红柿或辣椒什么的。现在,他的院子,就像一个坑,或像他的一个什么未了的愿望,等待填满。可是,在城里,上哪去找土呢?土,这个最土的东西,恍然成了城里最稀缺之物了。

⑨他忽然想到了“坐”这个汉字,坐,不就是两个人坐在土上吗?

⑩我们未能坐在“土”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吧。

(摘自《萧山日报》2019年1月5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对城里的“土”的寻找。

B.朋友在寻找“土”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为难到兴奋再到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C.第⑤段划线词“小心翼翼”形象写出花草在城里“土”中艰难生长的姿态。

D.大多数城里人都会去城郊的公园偷偷挖一些土回家,用来养盆景、种蔬菜。

(2)第④段作者写种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的“土”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通过种子在不同环境下命运的对比,突出了城市里能长出庄稼和别的植物的土地的稀

少,生存环境的恶劣。

(3)“土”的含义一是指能长出庄稼和别的植物的土,二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解析】【分析】(1)“大多数城里人都会去城郊的公园偷偷挖一些土回家”中“大多数城里人”于文无据。故选D。

(2)第4段主要内容是写种子在不同环境下命运。通过对比,突出了城市土地(能长植物的土地)的稀少珍贵,以表明对城市生存环境的担忧。有力地揭示文章的主旨。

(3)要求简要分析“土”的含义。“土”的字面意思:能长出庄稼和别的植物的土;深层意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分析文中的词语的含义,注意结合上下文找到词语在文中的具体的含义,尤其是涉及到文章的主旨的词语的含义的题目注意从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角度分析,表层注意字面的意思,深层注意和主旨相关的意思。

故答案为:⑴D

⑵通过种子在不同环境下命运的对比,突出了城市里能长出庄稼和别的植物的土地的稀少,生存环境的恶劣。

⑶ “土”的含义一是指能长出庄稼和别的植物的土,二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此题的答题步骤为: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一般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第④段作者写种子 ,通过对比,突出了城市里能长出庄稼和别的植物的土地的稀少,生存环境的恶劣。

⑶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词语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词语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文中“土”的含义一是指能长出庄稼和别的植物的土,二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就不能劳驾你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学上班,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⑥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⑦……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地,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文章叙写了奶奶做的哪些事情?请逐一概括。

(2)从第④段中找出与第⑤段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3)品读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中的“胡乱”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中“凑”字有何妙处?

(4)品读下面的语句,请从语气的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5)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1)树下唤孙、送饭,糊纸袋,补花,洗菜,扫院子,树下学习(读《扫盲识字课本》、读报、请教)。

(2)“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照应的句子:“你就不能去洗洗菜?”

(3)①不能,“胡乱”表现我洗菜的不认真态度,以我的行为来反衬奶奶生活的不易,表现奶奶每天做家务的辛苦。②“凑”是对奶奶的读作描写,表现奶奶想问我问题而又有些不好意思,说明奶奶勤学好问的品质。

(4)我知道伤了奶奶的心,有点不安;我急切希望奶奶原谅我。

(5)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老海棠树”至始至终贯穿全文,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两点“好处”在文中是显而易见的。

【解析】【分析】(1)文章第2段叙写奶奶树下唤孙,送饭;第3段叙写奶奶在树下糊纸

袋;第5段叙写奶奶在树下补花,洗菜;第六段叙写奶奶在树下扫院子;第7段叙写奶奶在树下学习。据此概括作答。

(2)根据理解,可以看出与文章第5段“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第4段中的“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和“你就不能去洗洗菜?”这两句话。

(3)① “胡乱”指的是我洗菜的不认真的态度,表现我对奶奶的要求敷衍了事,以此来侧面烘托奶奶每天工作的不易。如果删去,则过于平淡,无法突出奶奶的辛苦。②语句“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中的“凑”字,准确而传神地写出了动作轻,形象地表现敢奶奶勤学好问的品质,同时又写出了奶奶想问问题而又不好意思的情态。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结合前后文内容来看,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可见我说错了话而伤了奶奶的心,因此而感到不安;同时又不停地对呼叫“奶奶”,希望得到奶奶谅解。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5)从全文内容来看,叙写的内容都围绕着老海棠树展开,所以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老海棠树又是“我”与奶奶之间的见证,表现我与奶奶之间的浓厚情感,从而表现文章的主旨;同时,老老海棠树又是奶奶的象征,寄托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树下唤孙、送饭,糊纸袋,补花,洗菜,扫院子,树下学习(读《扫盲识字课本》、读报、请教)。

⑵ “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照应的句子:“你就不能去洗洗菜?”

⑶①不能,“胡乱”表现我洗菜的不认真态度,以我的行为来反衬奶奶生活的不易,表现奶奶每天做家务的辛苦。②“凑”是对奶奶的读作描写,表现奶奶想问我问题而又有些不好意思,说明奶奶勤学好问的品质。

⑷我知道伤了奶奶的心,有点不安;我急切希望奶奶原谅我。

⑸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老海棠树”至始至终贯穿全文,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两点“好处”在文中是显而易见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类题目,需要紧密联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全面,用语精炼。

⑵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所谓的照应,指的就是文章前后是说明一个意思,或者说是铺盖,覆盖上首,互相照应。

⑶此题考核赏析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手法、内容的角度分析,分析手法分析效果,内容注意结合文段的内容。

⑷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与人物情感的梳理。结合前后文内容来看,

⑸分析标题的作用:

①以人物为题的作用:突出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②以形象特征为题的作用:铺陈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③以物象为题的作用: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寄托某种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④以事件为题的作用: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⑤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的作用: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具有隐喻象征意义。

1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县政府拨款让修水泥路,我的爷爷不知怎么兴致高涨,自动请缨加入了修路的队伍。六十七岁的老人家,任是由不得我们劝。第二天五点多便起来,扛着水泥袋,推着独轮车,一路晃晃悠悠地向前去。我的爷爷一一那个谢了顶、倔强地扛着水泥石袋走遍大街小巷的老人,他滴下的汗水折射了秋日里最凛冽的寒光,清冷的寒光里,我瞧见了令他愧疚一生、遗憾一生、迟来却未曾缺席的孝意。

②黄沙、水泥、石子堆成了三座小山,爷爷弓着身,操起铲子沿路将泥沙铲平。蓝色的中山装袖口开了两三条缝,露出白色的长长的细线,像极了人生中永远绵延不断的思念。浑黄的泥水在爷爷卷起的裤脚留下斑斑点点的痕迹,额角滑下的细密汗滴在衣领处迅速销声匿迹。爷爷宽大的手掌牢牢地掌控住铲子,又稳又狠的一铲子下去,将凸出的沙石填补到凹处。手肘一上一下,微微凸出的血管一收一缩,爷爷哼哧哼哧地喘着粗气,单薄的脊梁在空中形成优美而脆弱的弧度,铲子带起的黄沙在风里飘飘扬扬。晚上吃过饭,爷爷在院子里的石阶上坐下,缓缓脱下鞋子,宽大的脚板踩在凉凉的地上,粗糙的皮肤里镶嵌着细细的沙子。拧开水龙头,爷爷就着清水拿手抹下鞋沿的黄泥。“我还在队伍里的时候规定都极严,过年放假都不能与母亲见上几面。每每我回家,她总来接我。那时候还没有水泥路,大伙儿来来往往,踩歪了野草,踏实了泥土,就成了‘路’。母亲总喜欢穿小碎花的裙子,每到下雨天,来接我一趟都会弄脏,气呼呼地跟我保证下次不来了。”爷爷歪头笑了一下,我却分明看见他眼里晶亮的光点,“可母亲总是口是心非的啊,每次都梳了大麻辫,眼睛弯成了月牙,笑着等我走过去。我就琢磨着该给她修条正经的好路,那种笔挺挺又干净的路,心里总不愿苦了母亲……”一种不知名的酸涩和不可抑制的温暖渗进我心中,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的脑海里,形成了清晰的一条路的意识,一种不知名的心境。

③晚风很甜,豌豆荚开着淡紫色的小花。

④隔一天夜里,急促的狗吠声撕破了宁静,拴狗的链子被拖在地上响个不停。另一边房里的灯亮了起来,汹涌的风携着雨滴撞在窗玻璃上,榕树摇摆着身子企图挣脱桎梏,发出苍老的喘息。大门被急急地冲开,爷爷顾不上打伞便从院里冲出。我心里发怵,脑袋昏昏沉沉,只能听见歇斯底里似猛兽般乱闯的风声雨声。约莫十几分钟后,雨势小了。爷爷缩着身子缓缓踱步回来,满头满脸的雨顺着裤管滑下,在地上拖成了一条长长的水线。不知是摇晃的光线,是氤氲着的水汽,还是爷爷无形中表露的某种心境,竟使我模糊了双眼。

⑤后来我才知道,那天晚上爷爷原是担心修路用的黄沙被打湿,急着找塑料布给盖严实。那种不知名的心境在我心里开始渐渐清明,并不是世间所有来不及的孝,都会被遗忘搁浅,都会被干爽的清风吹散殆尽。

⑥过年我再回乡下的时候,敞亮笔直的大路早已铺开。午后与爷爷散步,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路两旁的庄稼都被盖上了厚厚的塑料布,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些许绿意。那天淡淡的风,淡淡的太阳。“每次走在这路上,我心里都踏实得很。”爷爷走在我前面半步,低哑的嗓音里流转着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与长情。“我的母亲幼时裏了小脚,后来放开了,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册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__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 __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__、 __、__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 __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大全)

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第1课《邓稼先》 1.文学常识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3.重点字词 至死不懈xiè:懈,放松。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犹豫。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4.重点句子 (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 奥本海默→拔尖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通过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2)默读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3)“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4)作者为什么称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作者称邓稼先是“奠基人”“开拓者”,充分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肯定了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领域的地位。 (5)“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说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6)“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文学常识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现代诗人,因代其代表作《老马》广泛流传,被誉为“农民诗人”。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重点字词 诗兴不作:作,起。 典籍jí: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 锲qiè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迥jiǒng乎不同:很不一样。 兀wù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1 石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2 海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基础知识复习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基础知识复习【知识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yùn)(niàng) 喉咙(lóng) 嘹亮(liáo) 抖擞(sǒu) 镶嵌(xiāng) 贮蓄(zhù) 发jì(髻) 宽chǎng(敞) chéng清(澄) 蝉tuì(蜕) 娇mèi(媚) 棱镜(léng) 粗犷(guǎng) 静谧(mì) qī冷(凄) 莅临(lì) 吝啬(lìn)(sè) 淅沥(xī)(lì) 咄咄逼人(duō) 高邈(miǎo) 菜畦(qí) 瘫痪(tān)(huàn) 侍弄(shì) qiáo悴(憔) xù叨(絮) jué别(诀) 分qí(歧) 一霎(shà) 梗塞(gěng) 匿笑(nì) dǎo告(祷) 姊妹(zǐ) 徘徊(pái)(huái) 逃窜(cuàn) 寻mì(觅) 确凿(záo) 云xiāo(霄) 倘若(tǎng) jiàn赏(鉴) 和ǎi(蔼) bó学(博) 倜傥(tì)(tǎng) kuī甲(盔) 罕至(hǎn) 收敛(liǎn) 秕谷(bǐ) 锡箔(bó) 感kǎi(慨) 搓捻(niǎn) 绽开(zhàn) 争执(zhí) cán愧(惭) 奥mì(秘) qǐ盼(企) 恍然大悟(huǎng) 混为一谈(hùn) 花团锦簇(cù) 派qiǎn(遣) 殉职(xùn) 狭隘(ɑì) 热忱(chén) 纯cuì(粹) 鄙薄(bǐ) 拈轻怕重(niān) 栋liáng(梁) 慷kǎi(慨) 帐篷(peng) 废xū(墟) 坍塌(tān) 琢磨(zhuó) 沉默guǎ言(寡) 干涸(hé) 灼伤(zhuó) 突兀(wù)

晕眩(xuàn) 恍惚(huǎng)(hū) 凌乱(líng) 参差不齐(cēn)(cī) 哄堂大笑(hōng) 抽噎(yē) 消耗(hào) 懒duò(惰) 怂恿(sǒng)(yǒng) 安xiáng(详) 怅然(chàng) 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冤枉(wɑng) 虐待(nüè) 畏罪潜逃(qián) 污涩(sè) 哺乳(bǔ) 羞怯(qiè) 匍匐(pú)(fú) 余huī(晖) 嗔怪(chēn) 笨拙(zhuō) 聘礼(pìn) 炫耀(xuàn) 滑稽(jī) 头衔(xián) 勋章(xūn) 骇人听闻(hài) 莽莽榛榛(zhēn) péng勃(蓬) 澄澈(chéng) 庇护(bì) 爱mù(慕) 2.给多音字注音。 应和(hè) 卖弄(nòng) 黄晕(yùn) 着落(zhuó) 荫蔽(yīn) 济南(jǐ)执拗(niù) 微薄(bó) 扒车(bā) 称职(chèn) 禁锢(jìn) 钦差(chāi) 较量(liàng) 3.改正短语中的错别字。 花枝召展(招)翻来复去(覆)人声顶沸(鼎) 节然不同(截) 疲倦不湛(堪) 小心冀冀(翼)(翼) 不求深解(甚) 油然而升(生) 美不盛收(胜) 莫不关心(漠) 见导思迁(异) 狍根问底(刨) 惊慌失错(措) 千丝万镂(缕) 怪涎不经(诞) 大相经庭(径) 神彩奕奕(采) 随声附合(和) 力不遐供(暇) 4.重要作家、作品回顾。 (1)《春》——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 (2)《济南的冬天》——老舍——北京人——作家 (3)《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生于北京——作家 (4)《散步》——莫怀戚——重庆人——作家 (5)《金色花》——泰戈尔——印度(国籍)——作家、诗人——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6)《荷叶·母亲》——冰心(谢婉莹)——作家、诗人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鲁迅——周树人(作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新编】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 4、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8、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卖油翁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整体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编排出现较大变化: 1.全书总共24篇文章,仅保留旧版教材文章9篇,其余为新增文章,其中包含老版教材其他年级段文章5篇,七上1篇,八上4篇。 2.古诗词诵读保留旧版4首,新增4首。 3.名著导读,由旧版《童年》、《昆虫记》更改为新版《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且分别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六单元之后学习。 同时在创新中仍然按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名人、祖国、凡人、美德、哲理、探险。 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各单元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 (一)教学内容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的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粮食的文学艺术家……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学习精神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极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邓稼先/杨振宁: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学习、感受闻一多独特的人格魅力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第二单元 (一)教学内容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第二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 第二单元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情怀。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三)教学重点 5黄河颂/光未然: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6最后一课/都德: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精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8木兰诗: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本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 4、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8、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卖油翁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文 火箭起飞了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 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

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镜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行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17 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我看到了什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1 《论语》十则 ?原文和译文 1、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 不亦君子乎 ?”( 《学而》 ) 解词 : 时: 按时 ; 说: 同“悦”,愉快。 翻译 :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 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 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 :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 解词 : 故: 旧的( 知识 ); 知: 理解、领悟。 翻译 :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 : “学而不思则闰 ; 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 ) 解词 : 罔: 迷惑而无所得 ; 殆: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 :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 会有疑惑。 赏析 :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 :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解词 : 愠: 恼恨。 翻译 : 孔于说 : “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 :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公冶长》 ) 解词 : 耻: 以,, 为羞耻 翻译 : 子贡问道 : “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 : “他聪敏而又爱好学 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 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述而》 ) 解词 : 识: 记住; 厌: 满足; 诲: 教导。 翻译 :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 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 满足。“诲人不倦”,讲的 2 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 “对我 来说,有什么呀 ?”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 翻译 : 孔子说 :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 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 处都有老师。 8、子曰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 翻译 : 孔子说 : “( 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 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 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 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

人教版新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篇目

人教版2017年新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篇目 8.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古诗诵读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6.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精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精编) 第一单元教案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包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学情分析】 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了解邓稼先的丰功伟绩。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无私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毛泽东同志说过:“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史,告诉我们国防实力的强弱决定国家的地位,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使帝国主义绝不敢胡作非为。今天的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无数优秀的科学家为了祖国奉献了他们的一切,才赢得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在安享生活的同时,能忘了为之贡献青春的人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文学常识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三、关于作者 1、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杨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2、杨振宁与邓稼先 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两人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 3、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完整word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 《竹里馆》王维 1、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引起人们无限的感慨。“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的特点。 3、第二句中的“散”和“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散”字写出了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

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4、“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夸张,表现了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蕴含着怎样的情怀?

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的相思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晚春》 1.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 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6、思想感情:珍惜时光。 《登幽州台歌》 1、主旨: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的思想感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单·,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钟”字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形象生动地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也体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全册) 七年级(下)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qí皂荚jiá树班蝥máo 臃肿yōng zhǒng 攒cuán成秕bǐ谷 系jì一条长绳拗ǎo过去锡箔b? 点拨:注意多音字“攒”“系”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桑(shan) 葚收(liǎn) 敛脑(suǐ) 髓人声(dǐng) 鼎沸 (kuī) 盔甲 3.用恰当词浯填空。 (1)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形容词或动词。 (2)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动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P2注释①选自《朝花夕拾》 1.重点:第2段 (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 (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 (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2.动作描写:P5 第7段雪地捕鸟(9个动词) 3.P6 第9段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鸡毛掸dǎn子咻xiū咻玉簪zān花骊lí歌花圃pǔ懒惰du? 2.用恰当词语填空。 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爸爸的花儿落了净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是台湾(地名)作家林海音。☆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小说 P.43注释①选自《城南旧事》,林海音,台湾作家 1.线索——(1)“花”:以花喻人(共出现4次)(2)毕业典礼(时间顺序) 2.题目:一语双关(花的凋谢象征爸爸的去世) 3.伏笔:爸爸病情的恶化(第11、32、54、55段) 4.插叙(现实与回忆交替出现):第13-31段、 第3课丑小鸭童话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讪shàn笑吐绶sh?u鸡沼zhǎo泽木屐jī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 边》教案 来源:语文网作者:匿名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3、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___________________ 诱惑()___________________ 一瞬间()__________________ 隐秘()___________________ 喧腾()___________________ 痴想()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探究 2、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3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三、合作释疑 4、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 ⑴“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⑵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⑶“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⑷“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⑸“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⑹“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5、再探 ⑴“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⑵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⑶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⑷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⑸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四、课内精读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_________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_______在远方为我_______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诗文

1.《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7.《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8.《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9.《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10.《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1.《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4.《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5.《爱莲说》周敦颐(宋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怂勇(yǒng) 怅然(chàng)惩戒(chěng) 阔绰(chuò) B. 逞能(chěng) 恍惚(hū)甜腻(nǐ)娴熟(xián) C. 苍穹(qióng) 悲怆(chuàng)残壳(ké) 彪悍(biāo) D. 栅栏(shuān)抽搐(chù) 不羁(jī) 沟壑(hě) 2. 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2分) A. 不动声色蹦来蹦去临空越起目瞪口呆 B. 斑斑驳驳生意葱茏进退维谷略胜一筹 C. 眼花缭乱秩序井然石破天惊慷慨以赴 D. 遒劲有力相得益章面面相觑团结玉侮 3. 对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这句话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的写出了鼓声对观众心灵的震撼) B.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的写出了夜间远山的形状和船行之快) C.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小珍珠鸟形状的可爱)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猫》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 B. 《华南虎》的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牛汉。 C. 《马》选自范希衡的《世界散文精华。欧洲卷》,作者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 D. 《狼》选自明代小说家蒲松龄写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5. 默写古诗文。(4分) (1)——————————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2)——————————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独怜幽草涧边生,________________。(违应物《滁州西涧》) (5)赵翼的《论诗》中,表明代代都有影响后世的人才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学名著。(3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pdf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分。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