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赤霉烯酮霉菌毒素对规模化猪场饲料的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霉菌毒素对规模化猪场饲料的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霉菌毒素对规模化猪场饲料的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霉菌毒素对规模化猪场饲料的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霉菌毒素对

规模化猪场饲料的危害

■蓝荣庚

(新希望六和股份重庆希望饲料有限公司,重庆401121)

摘要:文章旨在阐述当今规模化猪场对饲料玉米赤霉烯酮的属性(生存环境)、母猪(青年母猪及经产母猪)食入不同剂量的影响表现(致病机理)、可视临诊表象(症状)、对猪的宏观损伤的认识作了综述。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饲料霉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危害

doi:10.13302/https://www.doczj.com/doc/d113647443.html,ki.fi.2015.Z2.003

中图分类号:S5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1X(2015)Z2-0014-03

Hazard of zearalenone on large-scale pig farm

Lan Ronggeng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zearalenone situation in feed of large-scale pig farm,the effect and nosogen?esis of zearalenone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n sows(gilt and multipara),visible clinical symptoms and the macroscopical damage of zearalenone on pig.

Key words:large-scale pig farm;feed mytoxins;zearalenone;hazard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水中的溶解度低,但极易溶于有机溶剂。这类霉菌可在多种谷物上滋生,特别是在温度中等、湿度较高的环境下。低温环境下的温度波动可以导致毒素的大量产生。此类霉菌最适的生长温度为25℃左右,当环境温度降低到10℃左右,湿度大于14%时,会激发霉菌发生一种次级代谢反应,这种次级代谢反应会导致玉米赤霉烯酮的产生。毒素进入动物体内会发挥类似雌激素的作用。猪是最敏感的动物,当摄入毒素浓度为

0.1mg/kg饲料时就会表现临床症状。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主要症状有外阴阴道炎、产弱仔、产死仔和仔猪八字腿等。另外常见受胎率的显著下降,同时伴有重复高热。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由镰刀菌产生,但是谷物中直接产生的是反式-α-玉米赤霉烯醇,它是一种白色结晶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318,熔点164~165℃,光滑吸收峰值出现在(吸光系数)236nm、274nm和316nm。玉米赤霉烯酮被长波紫外线(360nm)激发时发蓝绿色荧光,被短波紫外线(260nm)激发时发绿光会更强烈。大米煮熟之后毒素含量可以减少37%。尽管发酵过程可能减少50%的玉米赤霉烯酮,但是在不同国家生产的啤酒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检出。

玉米赤霉烯酮在低温(8~14℃)下最易产生。环境温度从较低温度变化到中等温度的过程中(8~24℃)会造成玉米赤霉烯酮的大量产生。其他的适于玉米赤霉烯酮产生的条件主要就是高湿度,因为众所周知镰刀菌属霉菌的生长需要很高的湿度。当谷物含水量大于22%或者水分活度AW大于0.85时,玉米赤霉烯酮的产生量最大。

大约10%的发酵饲料产品存在玉米赤霉烯酮污染,其中包括啤酒,其污染浓度为8~53μg/l。产生玉米赤霉烯酮的这些霉菌同时也产生呕吐毒素和瓜萎镰菌醇等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被摄入体内后,立即被肠道菌群或黏膜细胞生物转化。之后,这些产物很快与动物身体内源物质结合,并通过血流运输到体内各处。玉米赤霉烯酮存在肝肠循环,因为在动物摄入含有毒素的饲料后,在血液中可以检测到毒素的确切时间点,粪便中也可以检出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的生物转化主要发生在肝脏中。在哺乳动物体内,玉米赤霉烯酮的六位碳原子上的酮基被还原后形成不同的立体异构体,主要是α-和β-玉米赤霉烯醇。这些化合物迅速与葡萄醛酸结合。还有一个类似结构的化合物,叫做玉米赤霉醇,它通过玉米赤霉烯酮合成,被用来促进猪的卵巢及外阴的肿胀(增重)。它与玉米赤霉烯酮不同之处

14

2015年第36卷第2

期增刊

在于它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碳原子之间少一个双键。

猪从口腔摄入中等剂量的玉米赤霉烯酮,48h之内可在尿液中检出大约45%的毒素或生物转化产物。粪便中可以检出约22%的毒素,就是说在48h之内,总计约70%的毒素被排泄掉。

玉米赤霉烯酮会引起猪的雌激素过多症。α-玉米赤霉烯醇在猪体内产生的量更大。从玉米赤霉烯酮到玉米赤霉烯醇的生物转化需要3-α-羟基类固醇脱氨酶(3-α-HSD)的催化。这个酶的另一个主要的作用是它可以降解一种类固醇代谢产物——5-雄甾烷-3,17-二酮。猪似乎是对玉米赤霉烯酮最敏感的动物。玉米赤霉烯酮的多种生物转化物都具有促子宫增生作用(见图1),α-玉米赤霉烯醇尤其高效,而

这种生物转化物在猪上可以大量制造。

图1不同剂量的玉米赤霉烯酮造成子宫与卵巢肿胀

玉米赤霉烯酮和/或它的代谢产物与雌激素受体相互作用,对子宫内膜的分泌物、子宫蛋白质的合成、子宫增重都产生明显的影响。此外它可以在母畜未妊娠的情况下维持黄体的存在。玉米赤霉烯酮引起的变化类似于17-β-雌二醇浓度增加以及孕酮水平的减少,因此会引起子宫内膜分泌活性的下降,导致子宫腔内容物改变。玉米赤霉烯酮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对青年母猪的卵巢会发挥作用,导致产生大量第一阶段的闭锁卵泡。因此,排卵量、形成胚胎的数量以及产子数都会减少。

在养殖现场250μg/kg饲料的毒素水平即足以导致产仔数和仔猪体重的降低,因为母猪在排卵期对玉米赤霉烯酮特别敏感,而且最终可能导致流产和木乃伊胎。低于限定值(0~1mg/kg饲料)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也能够导致小母猪发生雌激素过多综合征的典型症状,比如阴门和乳腺红肿、卵泡囊肿等。

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啮齿类动物不表现对李斯特菌易感性的增加。但是这些动物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会发生改变。玉米赤霉烯酮及其生物转化产物可以抑制有丝分裂,从而抑制B、T淋巴细胞的增殖。玉米赤霉烯酮对猪免疫系统的影响有待更充分的研究。

玉米赤霉烯酮或它的生物转化产物会造成猪雌激素过多综合征,临床症状一般是外阴阴道炎。动物越年幼、摄入剂量越高,产生的症状就越严重。4月龄未性成熟母猪通常都是受影响最大的。

临床症状开始出现时间的早晚有很大差异,从摄入毒素之后1周至4周之间不等。青年动物对于不同自然剂量的毒素都很敏感,会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但是同等剂量毒素饲喂成年动物则影响不大。表

1为不同生长阶段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的影响。

中毒动物表现出类似发情的症状,比如外阴唇发红肿胀,乳腺水肿体积明显增大。有时候,动物会表现出不安,并导致打架或相互撕咬。

当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250μg/kg时,造成繁殖率低下、不孕、精子质量和数量下降、窝产仔数减少、流产、死胎、较高的新生仔猪死亡率、产木乃伊胎、母猪阴户肿胀、雌性仔猪八字腿、母猪空怀期延长、高淘汰率。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的提高,阻碍猪遗传潜能的发挥。235~358μg/kg水平的玉米赤霉烯酮可显著降低卵母细胞的质量。由于猪的糖脂化能力很低,猪是对ZEA最为敏感的动物。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雌激素样霉菌毒素,由镰刀菌属真菌产生,它

15

主要侵害收割前的玉米,尤其是α-玉米赤霉烯酮,它可由猪胃肠道和肝脏中的玉米赤霉烯酮转化而成。

α-玉米赤霉烯酮对子宫和卵巢中的伤害的亲和力高于母猪子宫和卵巢中的雌激素受体的亲和力,它会与雌激素受体结合,随后被转入细胞核中,从而激活mRNA的合成(正常情况下这一过程由雌激素激活)。玉米赤霉烯酮的影响取决于猪所处的繁殖状态。青年母猪对ZEA特别敏感,因为稍高水平的霉菌毒素就可以导致其早熟,但这些性早熟的青年母猪的第一次发情是没有繁殖力的。

即使换掉被污染的饲料,临床表现通常也会持续很长的时间。雌性动物不能恢复正常的发情周期。虽然由于括约肌松弛导致的子宫和直肠脱出现象并不常见,但是这却是玉米赤霉烯酮最明显的典型症状,如:分娩母猪子宫脱出,分娩母猪阴道直肠脱出,分娩母猪外阴水肿破溃,临产母猪外阴水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黏膜表面被损伤或者污染,很有可能诱发继发感染。

母猪乳腺水肿情况通常被作为判断母猪妊娠和分娩阶段的标志。中毒动物通常在妊娠的最后3周已经开始表现阴门和乳腺体积的增大,而且在分娩之前2周已经开始产生乳汁。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常见的症状有:不孕、假妊娠、持续发情,产仔数减少(一般由发育卵泡数量减少而致),以及胚胎被吸收、胚胎畸形、仔猪雌激素过多症(通常在中毒母猪产下一周内的小猪身上发生)。

雌激素过多综合征的特点是:外阴发红肿胀,乳腺过早发育。影响胚胎存活的最关键时期为妊娠的第7d和第10d。猪在妊娠的最后2个月内流产几乎不可能,因为雌激素在猪上有促黄体的作用。

玉米赤霉烯酮中毒也经常会导致拒食或采食量减少。这是由于大量霉菌滋生导致饲料适口性的下降,以及玉米赤霉烯酮对肝脏造成的损伤。霉菌的滋生还会导致营养成分的流失,特别是饲料中的能量会被霉菌大量利用。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最大后果之一是发情周期的异常。通常情况下,母猪表现所有的典型发情症状,但是不表现出接受交配的意愿,拒绝爬跨。猪群的受胎率可能会降低70%,而且怀孕母猪产仔数减少。仔猪在出生后24h内的存活率也受到严重影响。产死仔的数量也变多,而且哺乳也会遇到更大的问题,比如显著增加被挤压致死和饥饿致死的仔猪头数。1周内仔猪存活率也会受到影响,很多仔猪表现出八字腿的症状,有的表现四肢不协调。

中毒仔猪及母猪阴唇红肿,新生母猪和公猪乳腺表现不同程度的肿胀。仔猪的中毒可能是因为仔猪接触了中毒母猪排出尿液中的毒素及毒素衍生物,更有可能是饲料中的毒素在母猪妊娠期间通过母猪传递给了仔猪,或在产后,通过乳汁传递给仔猪。

一般年轻公猪比成年公猪受到的影响更大。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乳腺增生,包皮水肿阻碍排尿,睾丸萎缩导致精子质量下降、数量减少。虽然玉米赤霉烯酮主要影响繁殖母猪,但是生长猪和育肥猪也会受到影响,通常会降低日采食量100~150g,导致生产性能显著下降。

导致猪拒食和呕吐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存在玉米赤霉烯酮的饲料或饲料原料中同时存在呕吐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的宏观损伤主要是对生殖道的改变,以子宫和阴道积液、内部黏膜肿胀、细胞增生和上皮细胞鳞片为特点。由于细胞的肿胀和增生,导致阴门、阴道、子宫颈和子宫出现肿胀(见图2)

图2后备母猪肿大的生殖系统

由于玉米赤霉烯酮的促子宫增生作用会导致子宫体积明显增大,特别是在子宫角部位。初情期前母猪卵巢体积增大,分布有大量的小卵泡,但是没有黄体存在的证明。年龄大一些的母猪中毒后次级卵泡会发育得很大,其他的卵泡则闭锁。并没有证据证明有排卵的发生,因为卵巢上面并没有黄体的存在。另外,乳腺和乳头会发生水肿,体积明显增大。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生殖道的组织学伤害包括子宫壁的水肿和子宫颈、阴道的组织转化。从组织学上可见卵巢发育不成熟、卵泡闭锁以及结缔组织增生。子宫壁、子宫颈、阴道以及阴门全部变厚,这些器官的各层组织细胞都明显的增生和肥大。

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典型症状一般在中毒2周之后开始出现。饲料中添加一些保肝的物质(如蛋氨酸和胆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毒危害,特别是对于中毒动物食欲的恢复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编辑:沈桂宇,guiyush@https://www.doczj.com/doc/d113647443.html,)

16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综述) 易中华1 吴兴利2 (1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2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100094 ) 饲料霉变的典型特征是产生霉菌毒素,可造成高达10%的经济损失,是饲料工业和畜牧业 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霉菌毒素不但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动物对霉菌毒素的临床反应与其它化学毒物的反应相似,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症,并具 有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急性中毒可产生毁灭性影响,而且由于可疑饲料在检测前就被采食,中毒难以诊断和治疗。由于大量化学结构不相关的霉菌毒素产自不同真菌,很难准确指出某特定疾病发作是何种毒素造成的。动物慢性中毒症可降低生产性能、降低体重和饲料转化效率、降低肉和蛋的产量、抑制免疫并增加疾病发生率、损害重要组织器官、扰乱繁殖性能,引起的经济负面影响是急性发病和死亡的几倍。饲料和食品中的霉菌毒素有致癌的潜在危险,还有一些微妙的未知毒性作用,这与全球关注的健康危机紧密相关。现将饲料中几种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介绍如下: 1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 Aspergillus flavus )的一种代谢产物,目前已发现黄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 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种,以毒素B1、B2、G1和G2的毒力最强,在紫外线照射下,B1、B2呈蓝紫色荧光,G1、G 2呈黄绿色荧光,它们都具有致癌作用,导致动物和人类肝损害和肝癌, 其中又以B1 的致癌性最强。当B1 进入机体后,在肝细胞内质网中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催化下,转变为环氧化黄曲霉毒素B1,再与DNA及RNA吉合,并发生变异,使正常肝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可见,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肝毒性很强的毒素。黄曲霉毒素作用机理是影响细胞膜,抑制RNA合成并干扰某些酶的感应方式,中毒症状无特异表现,按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临床可表现为发育迟缓、腹泻、肝肿大、肝出血、肝硬化、肝坏死、脂肪渗透、胆道增生等。其毒性因剂量、中毒持续时间、动物种类、品种、饲粮或营养状况等因素不同而不同(见图 1 )。家畜对黄曲霉毒素的 易感性其顺序是:小鸭>小猪>犊牛>肥育猪>成年牛>绵羊。 图 1 黄曲霉毒素攻毒递增剂量与豚鼠肝脏变化。上排最左边豚鼠未接毒,下排最右边豚鼠接毒剂量最大。注意到,豚鼠肝的苍白色随黄曲霉毒素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黄曲霉毒素摄入剂量过大时可致死,亚致死量可产生慢性毒性,长期摄入低剂量黄曲霉毒素可致癌(Sin nhuber 等,1977;Wogan和Newberne,1967)。一般情况下,动物年龄越小,其敏感性越高;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具有更强的耐受性;营养状况越差越容易发病;怀孕母畜比未怀孕母畜更容易产生反应。黄曲霉毒素已引起人们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强烈关注,因为黄曲霉毒素广 泛存在于被污染的花生、玉米、大豆、油类等食物中,是人类致癌的潜在因子。虹鳟鱼是早期研究黄曲霉毒素的试验动物,它们对黄曲霉毒素很敏感,其半数致死量按等比例混合黄曲霉毒素B1和G1计算为0.5?1.0 mg/kg(Lee等,1991)。饲粮中黄曲霉毒素的肝细胞恶性瘤致病几率高达8.0 x 10-8。虹鳟鱼在早期发育阶段对性疾病很敏感。将鱼苗或胚胎浸在黄曲霉毒素含量为0.5 mg/kg 的水中半小时,9 个月后30%?40%的鱼患有肝细胞癌(Sinnhuber 等,1977)。根据Lee 等(1991)综述黄曲霉毒素在对鱼的毒性,黄曲霉毒素导致加利福尼亚州鱼苗孵化场黄曲霉毒素中毒症流行,并很可能是鱼肝癌流行的原因。据调查,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棉籽粕是发病的原因。虹鳟鱼采食含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逐渐发展为肝癌(Sin nhuber 等,1977)黄曲霉毒素的中毒症在哺乳仔猪、生长猪、育肥猪和种猪上有报道。临床和病理症状包括:体增重减速,饲料转换效率下降,中毒性肝炎,肾病变,全身出血(Hoerr 和Andrea ,1983 ;Miller 等,1981 ,1982)。黄曲霉毒素对猪的毒性作用因年龄、饲粮、含量和中毒持续时间等的变化而 变化。猪从断奶至上市,饲粮黄曲霉毒素耐受量为0.3 mg/kg(Monegue 等,1977)。猪饲喂了毒素含量

玉米赤霉烯酮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_董双_何剑斌_张燚_龙淼

董双,何剑斌,张燚,等.玉米赤霉烯酮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J].畜牧与兽医,2016,48(6):25-29 Dong S,He J B,Long M,et al.Toxic effects of zearalenone on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in mice[J].Animal Husbandry&Veterinary Medicine,2016,48(6):25-29 玉米赤霉烯酮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 董双,何剑斌*,张燚,龙淼* (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沈阳110866) 摘要:为探讨玉米赤霉烯酮(ZEA)对雄性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本试验选取清洁级昆明系雄性小鼠93只,随机分成5组:25mg/kg、50mg/ kg、75mg/kg ZEA处理组、溶剂对照组(DMSO)、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进行腹腔注射染毒,每天1次,连续5d,于末次染毒后第2天摘眼球采血并脱颈处死动物,分离睾丸和附睾,测定脏器系数、精子密度和活力,睾丸酶的活力水平以及血清睾酮和雌激素的浓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玉米赤霉烯酮显著地降低小鼠的体重和精液品质,睾丸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显著升高(P<0.01,P<0.05),血清睾酮和雌激素浓度随染毒剂量的增加显著下降(P<0.01,P<0.05)。该结果提示,玉米赤霉烯酮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具有严重的损伤作用,影响生精功能。 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睾丸;附睾;精液品质 中图分类号:S85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529-5130(2016)06-0025-05 Toxic effects of zearalenone on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in mice DONG Shuang,HE Jian-bin,LONG Miao,ZHANG Yi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110866,China) Abstract:To examine toxic effects of zearalenone(ZEA)on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93clean grade adult male Kunming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5groups and exposed to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ZEA at25,50and75mg/kg body weight,DMSO and normal saline solution,respectively for5days.The mice were sacrified at the6th day after eyeball blood sampling.The testis and epididymis viscera inde-xes,semen quality,testis enzyme activity and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estosterone and estrogen were asses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ZE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body weight,semen quality,increased the testis enzyme activity and decreased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estosterone and estrogen(P<0.01,P<0.05).In conclusion,ZEA can hurt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and affect the spermatogenic function. Key words:zearalenone;testis;epididymis;semen quality;testosterone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是由镰刀菌属的霉菌,如黄色镰孢霉、禾谷镰孢霉、轮枝镰孢霉产生的类雌激素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是一种大环β-二羟基苯甲酸内酯类[1-2]。这种霉菌毒素存在于各类农作物中,如收割前后的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等,以及农产品加工阶段,进而污染世界范围内的人类食物和动物饲料,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ZEA不仅具有肝肾毒性、遗传毒性、免疫毒性,还 收稿日期:2015-06-30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2014M5511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01961、31302152) 作者简介:董双(1989-),女,硕士生,研究方向:临床兽医学*通信作者:何剑斌(1969-),男,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临床兽医学,E-mail:hejianbin69@https://www.doczj.com/doc/d113647443.html,;龙淼(1978-),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动物营养代谢病及中毒病,E-mail:longjlau@https://www.doczj.com/doc/d113647443.html, 由于其能够与17β-雌二醇竞争性结合雌激素受体(ER),具有雌激素效应,干扰机体的内分泌系统,产生生殖毒性,进而影响动物的正常生理活动,引起靶器官、靶组织甚至机体的多个系统发生病变[3-5],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极大。 ZEA作为一种外源性内分泌干扰物,其生殖毒性是当今科研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有研究显示,ZEA对机体的生殖系统损害极大[6]。研究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呈剂量依赖性方式诱导猪卵巢颗粒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从而减少细胞的增殖[7],还能够引起断奶仔猪发生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8],并且玉米赤霉烯酮还使断奶雌鼠的初情期提前,并干扰雌鼠的早期妊娠[9]。ZEA不仅影响雌性动物的繁殖机能,还损害雄性动物的生殖系统,能够引起大鼠的睾丸萎缩,并诱导生精细胞发生凋亡[10],睾丸间质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 雷灼贵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谷物及其副产物当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简称为ZEN) 作为镰刀霉毒素的代表,是一种具强烈致畸作用的生殖系统毒素,对肝脏肾脏均有强烈毒害作用,也是 影响食物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毒素来源、中毒机理、中毒表现以及防治措施 进行论述,其中重点对中毒机理进行综述。 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毒性;雌激素;中毒机理 The toxicity of zearalenone LEI Zhuogui (School of Light Industry and Food Sciences,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aungdong, China) Abstract:Mycotoxin widely exist in the grain and its by-products all over the world. Zearalenone(ZE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usarium toxin, is a teratogenic, mutagenic and carcinogenic mycotoxin, is strong toxic effect on kidney and liver and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food safety. This pape mainly elaborates the sources, poisoning mechanism, poisoning manifestations as well a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Zearalenone, besides,the poisoning mechanism were especially discussed. Key words:zearalenone;toxicity;estrogen;mechanism of toxication 引言 食品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它不仅涉及到贸易壁垒中的技术问题,而且涉及到从农场到餐桌的食物链安全保障问题。生物毒素是食源中较为广泛的危害之一,真菌毒素作为影响食品安全的一大类生物毒素,成为科技攻关的核心问题。 玉米赤霉烯酮作为世界上污染粮食最广泛的真菌毒素之一,在谷物以及农副产品中都可检测到ZEN的存在[1]。ZEN作为镰刀霉毒素的代表,不仅影响食物安全,而且通过食物链在人或动物体内富集,危害机体。ZEN不仅可直接污染谷类等作物,进而进入人或动物体内,还可通过被污染的肉、奶等动物性食品进入人体,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ZEN本身具有分布广、繁殖快、耐热、代谢产物多、毒性大、残留时间长、难处理等问题,正在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因此,对玉米赤霉烯酮毒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常见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危害分析

常见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危害分析 霉菌毒素是一些霉菌在基质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霉菌产毒仅限于少数产毒霉菌的部分菌株。不同的霉菌可产生同一种霉菌毒素,而一种霉菌可产生几种霉菌毒素。 霉菌根据生长条件划分为田间霉菌和仓储霉菌两种。田间霉菌是指镰孢菌属、青霉菌属和麦角菌属等野外菌株,这类霉菌通常是谷物在生长过程中就已感染。仓储霉菌主要是指饲料或原料在储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以曲霉菌属为主。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曲霉菌产生的,其他曲菌、放线菌、镰孢霉菌和青霉菌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所有动物均对黄曲霉毒素敏感,不过不同动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在家畜中以仔猪最为敏感。低浓度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导致采食量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和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母猪饲喂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饲料,毒素会通过母乳传播而造成仔猪生长迟缓甚至死亡。此外,黄曲霉毒素还会干扰肝脏的解毒功能以及损害免疫系统。 赭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是由赭曲霉菌等所产生的一种毒素,分为A、B两种类型。赭曲霉毒素A的毒性较大,主要侵害猪的肾脏和肝脏。赭曲霉毒素可以造成猪的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消化功能紊乱,肠炎,甚至腹泻,脱水多尿,伴随蛋白尿和糖尿。妊娠母畜子宫黏膜出血,往往发生流产。中毒后的病理变化以肾脏为主,可见肾脏肥大,呈灰白色,表面凹凸不平,有小泡,肾实质坏死,肾皮质间隙细胞纤维化;近曲小管功能退化,肾小管通透性变差,浓缩能力下降。 呕吐毒素 呕吐毒素属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等镰刀菌产生。其危害主要是造成猪只的呕吐,同时降低采食量。呕吐毒素也属于一种很强的免疫抑制剂,它在猪体内可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对快速生长的组织(如皮肤和黏膜)和免疫器官均可产生影响,降低猪群的抵抗力。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由禾谷镰孢霉菌产生,是具有类似雌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临床症状因感染剂量和年龄不同而异。玉米赤霉烯酮对猪影响最大的部位是生殖系统。较低的浓度会诱发女性化现象,较高浓度会干扰排卵、受孕、植入及胚胎的发育。可造成后备母猪或小母猪出现假发情和阴道脱垂或脱肛。该毒素会造成怀孕母猪的流产和死胎、初生仔猪出现八字腿及外阴部肿胀。 T-2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毒素标准检测规程

玉米赤霉烯酮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为了规范亲和柱净化样本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操作流程,特制订本操作规程。 2、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粮食、饲料、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 3、检出限和定量限 项目 岛津安捷伦 样本检出限 (μg/kg) 样本定量限 (μg/kg) 样本检出限 (μg/kg) 样本定量 限(μg/kg) ZEN 2.96 8.96 75.9 253.2 4、职责 部门名称部门职责 质量管理部1、负责本制度的实施。 2、负责本制度的监督执行。 5、程序 5.1 原理 测定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抗体连接在柱体内,样品经过提取、过滤后,缓慢的通过玉米赤霉烯酮免疫亲和柱,在免疫亲和柱内毒素与抗体结合,之后洗涤免疫亲和柱除去没有被结合的其他无关物质。用甲醇洗脱玉米赤霉烯酮,然后注入到高效液相色谱仪中用于检测。 5.2 溶液配制 5.2.1 提取液:80%乙腈 ----用量筒移取800mL 乙腈,加入超纯水定容至至1L。 5.2.2 稀释液:0.01M PBST 溶液 ----称取8g NaCl、0.2g KCl、0.2g KH2PO4和1.16g Na2HPO4.12H2O,加入800mL 超纯水溶解,加入2mL Tween-20,定容至1L。 5.2.3 玉米赤霉烯酮标准工作液:用色谱级甲醇将储备工作液分别稀释到1000 ng/ml、 500 ng/ml、200ng/ml、100 ng/ml、50 ng/ml。

5.3 样品前处理 ----20g±0.01g 样品(固体样品需粉碎,并过2mm 分样筛)加入100mL 提取液(80%乙腈-水溶液)混匀; ----高速均质(≥10,000r/min)1min,或摇床(200r/min~300r/min)剧烈振荡20min,用快速定性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取10mL 滤液加入40mL 稀释液稀释,再用微纤维滤纸过滤,并收集滤液作为上样液; ----取25mL 上样液过免疫亲和柱净化。 稀释倍数:1 5.4 净化 ----取出免疫亲和柱,将上方塞子取出斜剪断,再插回亲和柱上;(3mL 的免疫亲和柱去掉上方塞子,安装上转接头,将转接头另一端与注射器固定后使用) ----将柱子与气控操作架上的注射器连接固定,取适量处理后的溶液上样; ----去掉亲和柱下方堵头,调节开关,使液体以1~2 滴/秒速度流出; ----待液体排干后,用10mL 去离子水洗涤2 次,流速2~3 滴/秒; ----待液体排干后,上样1mL 甲醇,流速1 滴/秒,收集洗脱液并定容至1mL; ----洗脱液用0.22μm 微孔滤器过滤后转移至样品瓶用于HPLC分析。 * 每次上样前都要将上次液体完全排干。 * 谷物样本也适用于GB/T 5009.209-2008 5.5 液相测定 5.5.1 液相色谱条件 C18柱:250mm(长)×4.6mm(直径),填料粒径5μm; 流动相:60%乙腈 流速:1.0 mL/min; 柱温:40℃; 进样体积:20μL 荧光检测器: 激发波长:274nm 发射波长:440nm 5.5.2 色谱定量 分别取相同体积样液和标准工作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试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试剂盒说明书

玉米赤霉烯酮(ZEN)ELISA检测试剂盒产品描述: 一、概要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 毒素,主要成分为禾谷镰刀菌和黄色镰刀菌等产生的2,4-二羟基苯甲酸内酯类化合物。ZEN 主要污染玉米、麦类、谷物等作物,具有很强的雌性激素作用,可引起猪、大鼠、小鼠、家禽等动物的雌激素过多症和严重的生殖道症状及不孕症,还具有免疫毒性、基因毒性等,对人也有雌激素作用。玉米赤霉烯酮一般用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但因其操作繁杂、费用昂贵而影响实际应用。而使用玉米赤霉烯酮ELISA试剂盒则能够快速而准确的分析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残留。 本试剂盒是应用ELISA技术研发的新一代真菌毒素检测产品,操作时间低于60min,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误差和工作强度。 二、试验原理 本试剂盒采用间接竞争ELISA方法,在酶标板微孔条上预包被玉米赤霉烯酮抗原,样本中玉米赤霉烯酮和此抗原竞争玉米赤霉烯酮的抗体,酶标二抗催化TMB底物显色,样本吸光值与其含有的玉米赤霉烯酮成负相关,与标准曲线比较再乘以其对应的稀释倍数,即可得出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 三、适用范围 可定性、定量检测玉米及玉米制品、饲料等样本中的玉米赤霉烯酮。 四、交叉反应率 玉米赤霉烯酮……………………………………………100% 玉米赤霉酮…………………………………………13% 玉米赤霉醇 (1) 五、检测步骤 测定前应须知: 1、使用之前将所有试剂和需用板条的温度回升至室温(20~25℃)。 2、使用之后立即将所有试剂放回2~8℃。 3、在ELISA分析中的再现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洗板的一致性,正确的洗板操 作是ELISA测定程序中的要点。 4、在所有恒温孵育过程中,避免光线照射,用盖板膜封住微孔板。 5、标品里含有玉米赤霉烯酮,操作时应戴手套操作,避免皮肤接触。 操作步骤: 1、将所需试剂从冷藏环境中取出,置于室温(20~25℃)平衡30min以上,注 意每种液体试剂使用前均须摇匀。 2、取出需要数量的微孔板,将不用的微孔板放进原锡箔袋中并且与提供的干燥 剂一起重新密封,保存于2~8℃。不要冷冻。 3、洗涤工作液在使用前也需回温。

常见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及防控策略

常见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及防控策略 易中华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收稿日期:2011 - 01 - 26 霉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常见的霉菌包括,曲霉菌、镰刀菌和青霉菌,它们可在农作物生长和收获期间及加工后的作物上生长。猪饲料中最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等,偶尔还伴有其他霉菌毒素的污染。霉菌毒素不但对猪产生毒害作用,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饲料和猪肉中的霉菌毒素有致癌的潜在危险,还有一些微妙的未知毒性作用,这与全球关注的健康危机紧密相关。 1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对猪的毒害 霉菌毒素对猪产生的毒害作用因在饲料中的含毒量、喂饲的时间、其他霉菌毒素存在与否、动物本身的物种、年龄及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临床反应的变化可自急性中毒症状至慢性症状。如黄曲霉毒素的毒害作用通过其免疫抑制作用增加猪对疾病的易感性,同时造成出血和消化性障碍;呕吐毒素造成猪厌食;玉米赤霉烯酮影响繁殖性能;赭曲霉毒素导致肾受损。1.1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其他曲菌、青霉菌、镰孢霉菌和链霉菌属的放线菌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免疫功能的抑制剂,中毒的第一个症状为采食量降低,通常约于开始饲喂后3~4 d 发生。依污染的严重程度,黄曲霉毒素造成的损失包括,饲料效率下降、生长延迟、屠体品质不佳和死亡。 在20~200 μg/kg 的低质量浓度时,黄曲霉毒素减少饲料摄入量、降低饲料利用率和免疫抑制。泌乳母猪的饲粮中若出现超过500 μg/kg 含量时,则会因乳汁中的黄曲霉毒素而造成仔猪生长迟缓和死亡。即使离乳后不再饲喂含黄曲霉毒素的饲粮,但是仔猪生长受阻,饲养效果下降的情况会一直持 续至上市。而且低质量浓度的黄曲霉毒素还会造成微血管脆弱而容易引起皮下出血及挫伤等。长期采食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动物,其肝、免疫系统及造血功能都会受损。黄曲霉毒素通过干扰肝中脂肪向其他组织的输送,使脂肪大量堆积在肝而产生斑点,同时还会干扰肝合成维生素和解毒的其他功能。1.2 呕吐毒素 呕吐毒素学名脱氧雪腐镰菌烯醇,由污染小麦的雪腐镰刀菌和寄生在谷物的燕麦镰刀菌产生。对生长肥育猪而言,用含有14 mg/kg 呕吐毒素的饲料饲喂猪,10~20 min 内即会出现呕吐、不正常的焦虑和磨牙现象。持续低剂量饲喂会导致皮肤温度下降、胃食管部增生和血浆中α-球蛋白含量降低(Rotter 等,1994)。呕吐毒素会强力抑制猪的采食量和生长速度,在呕吐毒素含量为0~14 mg/kg 的试验中,Williams 等(1998)发现,饲粮中每增加1 mg/kg 呕吐毒素,生长肥育猪的采食量即减少6 %,在含毒量超过10 mg/kg 即完全拒食。1.3 T-2毒素 T-2毒素是由念珠球菌属产生的新月毒素中的一种,新月毒素已超过100种,饲粮中的含量超过0.4 mg/kg 就会对动物产生中毒症状。T-2毒素属于组织刺激因子和致炎物质,直接损伤皮肤和黏膜。表现为厌食、呕吐、瘦弱、生长停滞、皮肤黏膜坏死、胃肠机能紊乱、繁殖和神经机能障碍、血凝不良、肝功能下降、白细胞减少和免疫机能降低。 T-2毒素通过影响DNA 和RNA 的合成及通过阻断翻译的启动而影响蛋白质合成,而且T-2毒素还会引起胸腺萎缩、肠道淋巴腺坏死并破坏皮肤黏膜的完整性。抑制白细胞和补体C3的生成,从而影响机体免疫机能。1.4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也称为F-2毒素,是由禾谷镰孢霉菌产生,具有雌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其临床症状随接触剂量和猪年龄不同而异。在所有的圈养动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玉米烯酮. Cas号【17924-92-4】 分子式:C18H22O5 分子量:318.36 它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 玉米赤霉烯酮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的菌侏,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 大麦,小米和燕麦等谷物,其中玉米的阳性检出率为45%,最高含毒量可达到2909mg/kg;小麦的检出率为20%,含毒量为0.364~11.05mg/kg.玉米赤霉烯酮的耐热 性较强,110℃下处理1h才被完全破坏. 2011年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国家标准,2011年10月20日开始实施,其中对玉米赤酶烯酮的限量标准是:谷物及其制品小麦、小麦粉、玉米、玉米面(渣、片)限量指标60µg/kg。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家畜,家禽和实验小鼠产生 雌性激素亢进症.妊娠期的动物(包括人)食用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食物可引起流产,死胎 和畸胎.食用含赤霉病麦面粉制作的各种面食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如恶心,发冷,头痛,神智抑郁和共济失调等. 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 作者:涂华莱齐德生来源:华中农业大学营养卫生实验室发布时间:2008-03-25 11:17:29阅读数:836 玉米赤霉烯酮首先由赤霉病玉米中分离得出,是玉米赤霉菌的代谢产物,又称为F-2毒素。自从1980年李季伦教授发现植物体内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以来,立刻受到人们的关注。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的作用,能引起动物流产、死胎、返情等生殖异常现象,近年来,我国南方不少猪场因使用霉变玉米造成种猪流产、返情现象时有发生,给猪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对其生物学作用及对动物的危害做了综述。 玉米赤霉烯酮的来源及理化性质 来源与种类

(整理)几种常见的霉菌毒素对猪的影响

几种常见的霉菌毒素对猪的影响 在猪场上,仔猪的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各种呼吸道疾病和种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发病率极高。虽然免疫程序一步不缺、常规消毒按规定进行,用药也很到位,但是猪的各种疾病依然是层出不穷。其原因主要是猪场上存在着隐形杀手——霉菌毒素。 不管过去对霉菌污染下过多大功夫及防患措施,霉菌毒素的产生至今仍是全世界养猪业无时不存在的自然威协,给饲养者极大的危害与损失。本文主要针对各种霉菌毒素对猪只的影响及预防措施作一一的阐述。 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基质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毒素在谷物的生产过程、饲料制造、贮存及运输过程中都会产生。畜禽食入这些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称为霉菌毒素中毒。霉菌毒素产生的临床症状会因饲料中毒素的含量、饲喂的时间、其他霉菌毒素的存在与否、动物本身的物种、年龄及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 一、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其他曲菌、青霉菌、镰孢霉菌和链霉菌属的放线菌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所有的动物对黄曲霉毒素敏感,然而不同动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在家禽中以雏鸭尤其敏感,在家畜中以仔猪最为敏感。依污染的严重程度,造成的损失包括饲料效率下降、生长延迟、屠体品质不佳、死亡。 在20~200ppb的低浓度时,黄曲霉毒素减少饲料摄入量、降低饲料利用率和免疫抑制。泌乳母猪的饲粮中若出现500ppb以上含量时,则会因乳汁中的黄曲霉毒素而造成仔猪迟缓和死亡。即使离乳后不再饲喂含黄曲霉毒素饲粮,但是仔猪生长受阻,饲养效果下降的情况一直至上市。而且低浓度的黄曲霉毒素还会造成微血管脆弱而容易引起皮下出血及挫伤等。长期饲喂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动物,其肝脏、免疫系统及造血功能都会受损。黄曲霉毒素通过干扰肝脏中脂肪向其它组织的输送,使脂肪大量堆积在肝脏而产生斑点,同时还会干扰肝脏的合成维生素和解毒的其他功能。 而黄曲霉毒素对免疫系统所造成的伤害比肝脏要严重,即使是在较低剂量下的黄曲霉毒素也会伤及免疫系统。黄曲霉毒素通过与DNA 和RNA结合并抑制其合成,引起胸腺发育不良和萎缩,淋巴细胞减少,影响肝脏和巨噬细胞的功能,抑制补体(C4)的产生和T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及其他淋巴因子。黄曲霉毒素还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组织的发育。而且黄曲霉毒素还能危害通过接种疫苗的获得性免疫,如黄曲霉毒素B1会干扰猪丹毒免疫所获得的免疫力。 二、呕吐毒素 直到最近,呕吐毒素已被作为梭霉菌属的霉菌毒素污染的“标记”,故即使在饲料中发现含量很低的呕吐毒素,但仍会有梭霉菌属霉菌毒 -------------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害及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7-12-05;修订日期:2008-01-21 作者简介:王金昌(197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技术。 第26卷 第2期2008年4月 江 西 科 学 JI A NGX I SC I ENCE Vo.l 26N o .2 Apr .2008 文章编号:1001-3679(2008)02-0252-05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害及脱毒 技术的研究进展 王金昌,涂祖新,王小红,杨一兵 (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南昌市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330029) 摘要: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对人畜有害的霉菌毒素,介绍了玉米赤霉烯酮的毒害及其脱毒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毒害;脱毒技术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The D evel op m ent of R esearch on Zearalenone .Toxicity and D etoxificati on WANG Ji n -chang ,TU Zu -x i n ,WANG X i a o -hong ,YANG Y-i b i n g (Institute ofM icrob i o l ogy ,The K ey L aboratory of A pp l y i ng M i c robio l ogy , Jiangx i A cade m y o f Sc iences ,Ji angx i N anchang 330029PRC) Abst ract :Zearalenone is one of the m ost w i d ely d istri b uted m ycotox ins pr oduced by Fusari u m Spe -cies ,w h i c h does har m to an i m a ls and hum ans .The artic le is intended to i n troduce t h e recent deve-l opm ent of research in zeara lenone s 'tox icity and its detox icating technology .K ey w ords :Zearalenone ,Tox ic ity ,Detox icating 0 玉米赤霉烯酮简介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 )为白色晶体,其化学名为6-(10羟基-6氧基-十一碳烯基)B -雷锁酸内酯,分子式C 18H 22O 5,其化学结构如图1所示,熔点161e ~163e ,不溶于水,溶于碱性溶液、乙醚、苯及甲醇、乙醇等。现在已经发现ZE N 至少有15种产物,其中2条主要代谢途径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还原为玉米赤霉烯醇(Zearalenone ,ZEL),ZEL 有2种非对应的异构体A 和B ,A -ZEL 熔点较低(168e ~169e ),而B -ZEL 熔点较高(174e ~176e )[1] 。ZE N 主要产毒菌株为禾谷镰刀菌,此外,粉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黄色镰刀 菌以及雪腐镰刀菌等也能产生ZEN 。 图1 ZE N 的化学结构图 1 玉米赤霉烯酮毒性 ZEN 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玉米、高粱、小麦等谷类作物和奶制品中,具有很强的生殖毒害和致癌性。 1.1 ZE N 的生殖毒害 大多数动物对ZEN 都比较敏感,如:猪、肉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预防(精)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预防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目前仍是养殖者易于忽略的问题,且容易与其它疾病产生混淆。目前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着重点是抑霉、杀霉,饲料及其饲料原料无肉眼可见的霉变即可,然而霉菌毒素是肉眼看不见的,它的产生至今仍是全世界畜禽及谷类饲料安全无时不存在的自然威胁,它的来源、生成及其特性导致了一系列的困扰,比如,饲料配方不变,饲料品质却出现时好时差的情况;免疫程序不变,疫苗按时接种,可是畜禽抗体水平上不去;畜禽的生产性能下降、易感性提高、疾病频频发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霉菌及其霉菌毒素的产生、来源、危害和预防措施做如下概述。 一、霉菌的产生: 霉菌是一种多细胞微生物,其繁衍下代是以种子或孢子的形式。霉菌孢子普遍存在于土壤和一些腐烂植物。土壤中的霉菌孢子经由空气、水及昆虫传播到植物上,一旦孢子接触到破裂的种子,孢子迅速萌发,便可明显看见发霉的现象。这些霉菌繁衍起来会产生更多的孢子去感染其它种子。在田间,植物受霉菌感染的因素很多,包括:土壤的水份、播种期、收割期、轮作期、施肥、植物的品种、植病的发生、杂草、鸟类及害虫等。当作物收割后,通常会带有某些霉菌,在干燥的过程中,霉菌会受到破坏,所以不易察觉,然而许多霉菌孢子会存活下来,并且在贮存期间、制作饲料的过程中开始萌发生长。 一般把霉菌按其生活习性分为仓贮性霉菌和田间霉菌两种。仓贮性霉菌主要是指贮存的饲料或原料,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产生的霉菌,以曲霉菌属为主,该类霉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左右,相对湿度为80%~90%,赭曲霉例外,可在田间感染,低温下亦可繁殖;田间霉菌则是指青霉菌属、麦角菌属和梭霉菌属(镰刀菌属),此类霉菌属野外菌株,通常谷物在未采收前就已感染,最适生长温度为5~25℃,该类霉菌在低温环境中也会繁殖,也就是说在冬季此类霉菌仍会生长,阴冷潮湿的天气更易于这些霉菌生长。 二、霉菌毒素的来源: 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谷物或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毒素在谷物的生产过程、饲料的制造、贮存及运输过程皆可产生。对畜禽造成很大危害的便是由霉菌产生的霉菌毒素。一般而言,霉菌毒素主要是由四种霉菌属所产生:曲霉菌属(主要分泌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青霉菌属(主要分泌桔霉素等)、麦角菌属(主要分泌麦角毒素)、梭菌属(主要分泌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Fumonisin毒素等)。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300种霉菌毒素被分离和鉴定出来,上述的几种毒素即为现今普遍认识的8种主要毒素。所有的霉菌毒素生物及化学特性皆不同,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不同的原料将产生不同的霉菌毒素。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发生和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113647443.html,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发生和防治措施 作者:张亚峰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6年第10期 摘要:猪发生玉米赤霉烯酮中毒通常是由于食入的玉米等污染有镰刀菌属中的赤霉菌而引起。该病往往呈群发性,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死亡率较低。猪只中毒后会导致生长发育速度缓慢,影响繁殖性能,降低饲料报酬,严重损害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现主要概述该病的防治措施,为广大养猪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赤霉烯酮中毒;中毒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10-0125-01 1 中毒原理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是由于玉米储存不合理,尤其是在潮湿环境下出现发霉而生长大量的镰刀菌群,从而产生该毒素。这种毒素对动物具有与雌激素相同的作用,也可称为子宫毒,因此会导致机体出现雌激素过多的症状。在家畜中,猪对该毒素的敏感性最高,特别是母猪非常敏感,这也是导致母猪出现假发情的一个内在因素。雌性动物的生殖系统是玉米赤霉烯酮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雄性动物。机体发生急性中毒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毒害神经系统、心脏、肝脏、肾脏以及肺,主要是导致神经系统过于亢奋,在脏器中形成大量的出血点,使其突然发生死亡,这通常是由于含有过高水平的雌激素而导致。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发生腹泻,其中仔猪中毒会导致生长发育缓慢。中、小母猪没有达到性成熟时发生中毒,主要会出现类似发情的症状,乳房明显隆起,乳头发生肿大,明显潮红,特别是没有进行阉割的小母猪会更加严重。中、小公猪去势后发生中毒,会导致包皮肿大,乳房出现隆起,乳头发生肿大。少数妊娠母猪中毒后,比较容易发生流产、早产以及产出死胎或者弱小仔猪的现象。种公猪中毒后会导致睾丸发生萎缩,性欲降低,乳腺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增大,体表皮肤呈白色的猪只在阳光下照射会导致喘气加速,且在耳处、腹侧、背部以及臂部等明显潮红。 剖检病死猪,发现肩下区、大腿的皮下肌肉发生内出血;肝脏呈黄色,发生肿大,质地较脆,严重时会存在灰黄色的坏死灶,小叶中心发生出血,且间质较硬;胆囊发生萎缩,胆汁较浓且量少;心内外膜发生出血,心包腔和胸腔有清亮带黄白色的渗出液积聚;肾脏发生肿胀,呈淡黄色或者苍白色,且全身淋巴结发生肿胀、出血;胃底存在弥漫性出血,部分还会形成溃疡;胃肠道存在血凝块;膀胱黏膜出现充血或者出血。另外,病猪的生殖器官发生水肿和出血。

玉米赤霉烯酮霉菌毒素对规模化猪场饲料的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霉菌毒素对 规模化猪场饲料的危害 ■蓝荣庚 (新希望六和股份重庆希望饲料有限公司,重庆401121) 摘要:文章旨在阐述当今规模化猪场对饲料玉米赤霉烯酮的属性(生存环境)、母猪(青年母猪及经产母猪)食入不同剂量的影响表现(致病机理)、可视临诊表象(症状)、对猪的宏观损伤的认识作了综述。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饲料霉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危害 doi:10.13302/https://www.doczj.com/doc/d113647443.html,ki.fi.2015.Z2.003 中图分类号:S5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1X(2015)Z2-0014-03 Hazard of zearalenone on large-scale pig farm Lan Ronggeng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zearalenone situation in feed of large-scale pig farm,the effect and nosogen?esis of zearalenone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n sows(gilt and multipara),visible clinical symptoms and the macroscopical damage of zearalenone on pig. Key words:large-scale pig farm;feed mytoxins;zearalenone;hazard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水中的溶解度低,但极易溶于有机溶剂。这类霉菌可在多种谷物上滋生,特别是在温度中等、湿度较高的环境下。低温环境下的温度波动可以导致毒素的大量产生。此类霉菌最适的生长温度为25℃左右,当环境温度降低到10℃左右,湿度大于14%时,会激发霉菌发生一种次级代谢反应,这种次级代谢反应会导致玉米赤霉烯酮的产生。毒素进入动物体内会发挥类似雌激素的作用。猪是最敏感的动物,当摄入毒素浓度为 0.1mg/kg饲料时就会表现临床症状。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主要症状有外阴阴道炎、产弱仔、产死仔和仔猪八字腿等。另外常见受胎率的显著下降,同时伴有重复高热。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由镰刀菌产生,但是谷物中直接产生的是反式-α-玉米赤霉烯醇,它是一种白色结晶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318,熔点164~165℃,光滑吸收峰值出现在(吸光系数)236nm、274nm和316nm。玉米赤霉烯酮被长波紫外线(360nm)激发时发蓝绿色荧光,被短波紫外线(260nm)激发时发绿光会更强烈。大米煮熟之后毒素含量可以减少37%。尽管发酵过程可能减少50%的玉米赤霉烯酮,但是在不同国家生产的啤酒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检出。 玉米赤霉烯酮在低温(8~14℃)下最易产生。环境温度从较低温度变化到中等温度的过程中(8~24℃)会造成玉米赤霉烯酮的大量产生。其他的适于玉米赤霉烯酮产生的条件主要就是高湿度,因为众所周知镰刀菌属霉菌的生长需要很高的湿度。当谷物含水量大于22%或者水分活度AW大于0.85时,玉米赤霉烯酮的产生量最大。 大约10%的发酵饲料产品存在玉米赤霉烯酮污染,其中包括啤酒,其污染浓度为8~53μg/l。产生玉米赤霉烯酮的这些霉菌同时也产生呕吐毒素和瓜萎镰菌醇等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被摄入体内后,立即被肠道菌群或黏膜细胞生物转化。之后,这些产物很快与动物身体内源物质结合,并通过血流运输到体内各处。玉米赤霉烯酮存在肝肠循环,因为在动物摄入含有毒素的饲料后,在血液中可以检测到毒素的确切时间点,粪便中也可以检出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的生物转化主要发生在肝脏中。在哺乳动物体内,玉米赤霉烯酮的六位碳原子上的酮基被还原后形成不同的立体异构体,主要是α-和β-玉米赤霉烯醇。这些化合物迅速与葡萄醛酸结合。还有一个类似结构的化合物,叫做玉米赤霉醇,它通过玉米赤霉烯酮合成,被用来促进猪的卵巢及外阴的肿胀(增重)。它与玉米赤霉烯酮不同之处 14

一定要小心,饲料中的“霉菌毒素”

一定要小心,饲料中的“霉菌毒素” 文 一定要小心,饲料中的“霉菌毒素” 当您的爱鸽吃进了沾有“霉菌毒素”的饲料之后,通常不会迅速引发中毒现象,但是 当您进行种鸽配对或比赛鸽参加竞翔时,在不知不觉中种鸽繁殖能力或赛鸽翔绩表现了不良结果,导致产生严重后果,并无法追查出真正原因,造成莫名其妙的损失。 所谓霉菌毒素,相信很多养鸽朋友不认识它。但如果提起黄曲毒素就有很多朋友明白。其实“霉菌毒素”的种类很多,黄曲毒素只是其中的一种。假如人吃了含有黄曲 毒素的食物会影响健康,最明显的是引起肝脏方面的疾病,严重者甚至于死亡。我们都晓得所有用于养鸽的饲料几乎全是农作物,其种类也繁多,诸如谷物、豆类、油籽类、杂粮类等,来源也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国,也有分季节性的农作物。有时 候储存条件及至运输过程所产生变化等诸多因素,也都会促使这些农作物容易受到霉菌丛生,而招致霉菌毒素的残留。本文就以霉菌毒素为主题,详细介绍有关的资料提供给养鸽朋友参阅,呼吁大家在往后使用饲料时,能够注意到保存条件,防止不必要的挫败。 认识霉菌毒素:首先要认识的是霉菌毒素和我们熟悉的抗生素,两者都是霉菌的代谢物。而霉菌毒素是霉菌的毒素,就是霉菌趋附在各种谷粒表皮作为有机基质生长后所产生具有毒性的二次代谢物。这些霉菌毒素有一部分排出于生长的基质中,有一部分则存在于霉菌体内。当鸽子摄取食入含有毒素基质(被污染的养鸽饲料),有 时候甚至只接触到含有毒素的饲料,也会发生局部性的中毒。 霉菌毒素与环境:要了解的是霉菌的生长和霉菌毒素的产生是因环境适合霉菌生长所致,主要视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而有所不同。其衍生蔓延的程度也会因季节与每年气候变化而有差别。所以在亚热带地区特别容易导致霉菌的繁殖丛生,因而产生了霉菌毒素之污染。这些霉菌毒素污染了我们饲养信鸽时一直在作为主要饲粮的谷物、豆类及一些油籽类等农作物,其主要原因乃是上述农作物含有丰富的醣类(主 要为淀粉质)和适量的蛋白质,是提供霉菌生长的最好基质。尽管这些农作物本身 都拥有一层保护膜可以避免霉菌的入侵,然而在生长期间遇到被昆虫咬伤,或者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