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何郁(北京朝阳教研中心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一、对中考试卷中古诗文考查的基本认识

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必须要关注中考语文对古诗文的考查。中考的导向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样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怎么教,教什么。不要责怪我们的老师太现实,太功利,他们首先是要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离开这个前提,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中考古诗文是怎样考的呢?这里以2011年中考试卷为例,作一点说明,也算是一个抽样调查。我们一共选了40套试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河北、河南、安徽、江西、陕西、山西、广东七个省,南京、武汉、杭州、沈阳、哈尔滨、成都、贵阳、兰州、乌鲁木齐等十三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黄冈、荆州、金华等十六个教育较发达的中等城市,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区域较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有说服力。

这四十套试题对古诗文的考查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都有名篇名句的考查。分数不等,最少的也有5分,如北京卷,最多的有10分,如重庆卷、安徽卷等。这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内的积累。

第二,都有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分数也不等,最少的也有7、8分,如北京卷、上海卷,最多的达到16分,如天津卷、陕西卷。文言文考查又分课内、课外、课内外结合三种,也就是说有的省市区只考课内的,有的只考课外的,有的课内外相结合。试题类型有基础题,如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等,也有文意理解题,如人物品质的概括、思想感情的把握等。

第三,一部分省市区没有诗词赏析的考查。共19家,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安徽、陕西、哈尔滨、福州、武汉、广东、沈阳、贵阳、南宁、呼和浩特、包头、深圳、苏州、青岛、烟台和安徽芜湖。既有教育发达地区,也有教育欠发达地区。没有设置古诗词阅读考查的省市区占抽样调查的将近一半,比例很大的。

这三个特点至少可以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都重视古诗文的积累考查。说明大家对古诗文阅读的积累有一致的理解。这种思想是符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

第二,文言文考查较全面。既重视对基础的考查,也重视对感悟、理解的考查。这样的考查导向,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告诉学生读文言文,既要做到字字落实,特别

是重点词句,又要做到有理解,有感悟。这一点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新课标强调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对此,老师们深有体会。

第三,削弱古诗词的阅读考查或许不太妥当。湖北黄冈一直坚持设置古诗词阅读考查题,北京卷一直坚持不设置古诗词阅读考查题,笔者刚好在这两个地区都担任过高中语文教研员,有一些体会,这里跟老师们交流一下。

在北京的高中听老师讲古诗词时,老师几乎都会埋怨学生对古诗词赏析是“一穷二白”,脑子里什么也没有,就是会背一些诗词名句。至于诗词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如唐诗与宋诗有什么分别,赏析诗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都不太知道。大多数老师都要给学生补讲一些诗词赏析的常识。以前在黄冈听高中老师讲古诗词时,几乎就没有这方面的埋怨,老师带着学生作诗词赏析题,要轻松得多。这说明中考考诗词赏析,对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赏析的知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三年下来,这些学过古诗词赏析的学生,比那些只知道背诵名句的学生,赏析能力一定要高出一大截。三年里,该要赏读多少优秀诗词作品,这样的积累是不可忽视的。从这个方面来说,中考试卷中没有设置古诗词赏析题的省市区,可能会留有一些遗憾。

或许有人要问,中考设置古诗词赏析是不是太难?作用到底有多大?对此,我们最好用一道题目来说明问题。比如2011年上海卷,考查的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有两道题,第一道题解释词语,“浓睡”在词中的意思,第二道题客观选择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和对整首词的把握。一共四个选项:

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海棠依旧”是词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老师们看看,这题目难吗?或许对初中生来说,还是要费点思量。而这正是考查和引导的意图。它告诉学生,平时学习古诗词,一定要读懂读透,不能囫囵吞枣,比如“浓睡”是什么意思,比如“海棠依旧”到底是词人回答的还是“卷帘人”回答,比如“绿肥红瘦”表面上是在说什么,其实实质又是在说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等。这都是学习这首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内容都没搞懂,又谈什么初步赏析呢?看看,这是不是最基础的考查呢?这样的题目设置对学生平时阅读古诗词,有着很好的警醒和导向作用;同时这样的训练,对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特点,积累一些赏析方法,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定位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初中古诗文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它还必须对民族的未来负责,必须对学生的精神底色负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学生的分数负责,只是学习古诗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甚至都不是主要问题。初中古诗词教学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和饱满的精神气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听说读写能力,其中主要是读写能力。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在学生的心田里培育一颗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而这就是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定位。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这里,新课标连用三个“打下基础”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打底”功能。一是语文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二是语文课程是学习做人的基础,学语文同时也是在学做人,三是语文课程是学生继续发展的基础,语文学好了,学生才能健康地继续发展和完善。三个基础把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说得十分透彻了。

对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一些学者和名师也以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作了回答。北大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就特别重视语文教育的“打底”功能。他说,“语文教育在育人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与意义。语文教育所用的教育材料是语言文字,是各类文体的文章,文学作品又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都无一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我想强调的是,这样的精神灌注、文化熏陶也是影响终生的。这就是我在很多文章中都反复强调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非常强调语文教育的“打底”功能。她说,“语文教育要在学生心田‘植根’。”于漪老师说,学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树魂立根”。她说,“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者和名师的阐述,不仅具体细化了新课标的精神,而且对我们也是一种警醒和鞭策。

在“打底”方面,古诗文有着天然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古诗词,不仅都是经典之作,而且也是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就仿佛是同古代那些伟大的人物进行心灵的直接对话,就是直接从他们的文字气象里,感受博大的胸襟,和丰沛的人文情怀。所以,我们不仅要启发学生多注意积累,也应该在赏析方面做点初步工作。如果我们的眼光只盯住那点分数,那我们就矮化了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而且也有负教育的崇高使命。

三.明确在2011版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哪些问题得以强调

现在,2011版新课标刚颁布,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吃透基本精神,理解基本理念,探索基本方法,矫正以前某些错误的做法。我们要以这个标准作为从事古诗文教学的指南针。

为了方便老师们学习和研讨,我把新课标中凡是涉及到古诗文教学的一些理念,作了一个梳理,共整理出五个方面的内容。下面,我就讲一讲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强调语文的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性,但不轻视知识学习。

新课标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特别强调“实践运用”。又说,“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强调“语文实践能力”要“着重培养”。新课标这样强调,意在避免有些老师过度跟学生讲解语文知识。但新课标又不轻视知识的学习,相反,它仍然强调知识的学习。它说,“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我想,新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语文知识不是不学习,也不是可以轻视,而是要“随文学习”,不要系统地讲解,更不要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

这一条有矫正的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有轻视甚至忽视知识学习的倾向。比如讲文言文,碰到虚词,就不敢讲用法。碰到特殊句式,也不敢讲。可是学习虚词,只讲意义不讲用法,讲得清楚吗?特殊句式如果不从语法角度讲,学生又如何能理解?比如“之”字。《狼》里有一个句子,“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如果只讲意义,这个“之”字就没有意义,可以删掉,但它在这个句子中,又的的确确有作用,它是音节助词,常常用在时间词语后面,起强调的作用,在本句中,还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你看,不讲用法行得通吗?还比如,“而”字。“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这个句子实际上是互文见义,前后两个部分内容可以并列理解;“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前一个部分表修饰,修饰如何“望”;“出淤泥而不染”,前后两个部分发生转折关系了,用“而”字相连。这三个句子,都用连词“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的内容,如果不讲清楚区别,学生的理解肯定是不深入的。

特殊句式更是如此。比如“徐喷以烟”(《童趣》),介词宾语后置;“何陋之有”(《陋室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用“之”字帮助提前;“马之千里者”(《马说》),定语后置,这些现象,都刚好和现代汉语相反,如果不讲清楚,势必也会影响理解。而且,事实上,我们的中考题目也考虚词啊!比如2011年河北省卷第10题,就考了一个“与”字。题目是这样出的,跟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中“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这四个选项中,ACD中“与”字都和例句相同,都是介词,意思是“跟,和”,B项中“与”字是动词,作“给”字讲。你看,中考命题人还是很注重虚词的学习的。

学习文言文是这样,学习古诗词也是如此。古诗词学习中,也有许多知识,比如学生如果知道了唐诗重视抒情,而宋诗重视说理,那么理解唐诗和宋诗可能就有个大概面貌。还比如,南宋偏安一隅,因此诗词大都涉及到爱国问题,涉及到沦落异乡回望故乡的问题,因此大部分诗词都比较沉痛,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无不是如此。有了这点知识垫底,理解李清照、陆游和辛弃疾的诗词,就会容易得多。可见,该讲的知识如果不讲,不光是影响学习,影响理解,也会影响得分。

第二,强调个性化阅读,但不轻视教师的指导和引导。

读书从来都是很个性化的事,要想知道一本书好不好,光听别人讲,肯定是不行的;肯定要自己亲自去读,才能知道这本书到底好不好,才对这本书有发言权。而且阅读能力只有在持续不断的阅读过程中,自己去感悟,去总结,才能切实地得到提高。光听阅读方法讲座,是无法提高阅读能力的。正像游泳是无法在岸上学会的一样。新课标高度认同这一读书经验。新课标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既然是“个性化行为”,学生读书时,老师就要少加干涉,尤其不要指手画脚地粗暴干涉。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因为这些感受里打上了学生“个性化”的烙印。新课标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用的一个词是“珍视”,一方面说明新课标对此很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粗暴干涉到了何种程度!

提倡“个性化”阅读,是对阅读者的尊重,但不等于不要指导和引导。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和良好的引导,学生的阅读也会出问题的,比如效果底下,比如走错了方向。因此,新课标也强调阅读指导。它说,“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充分肯定了教师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作用。我们不要讳言指导。正像学游泳也需要教练一样,教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指导、引领和点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粗暴干涉的现象,总有些老师好心办坏事,也总有些老师好为人师,他们总想教给学生一些所谓的阅读方法或技巧,给学生做点总结,对此,新课标是十分警惕的。它说,“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两条说得很好,很有现实意义。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有位老师讲《小石潭记》,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这样安排的,让学生分八个方面作赏析,而且用一种固定的模式,要求学生都统一这样说:我赏析的句子是——这个句子用了什么手法——其中什么词语表达了什么,有什么作用。这八个方面是:

①赏析《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赏析《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赏析《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赏析《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赏析《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赏析《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赏析《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赏析《小石潭记》中的“清”。

这一个环节上下来,不光是课文体无完肤,学生也是体无完肤的。这根本不是赏析,而是肢解,严重的肢解,用老师的固有模式来代替学生生动活泼的感悟,用老师自我的欣赏代替学生原生态的体验。这种现象需要避免。

第三,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并举。

阅读应该多种方式并举,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通读、浏览,都可以,具体到古诗文,朗读和精读应该成为主要阅读方式。新课标倡导“有感情地朗读”。它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谓“有感情地朗读”,就是指“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新课标认为,朗读也是一种理解,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就能感受作者的情怀,走进作者的心灵。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词,朗读好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理解得差不多了。古诗文的学习要强调朗读,这个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

古诗文还要强调精读。为什么要强调精读呢?因为古诗文都是用凝练的语言写成的,这种语言是一种经过文化提纯的书面语,不仅高雅、古朴、有韵味,而且也高度浓缩,需要耐心揣摩。因此要精读。朱自清先生对此有深刻的论述。他说,“单说一首诗好,是不够的,人家要问怎么个好法,便非做分析的功夫不成。”这分析的功夫,就是精读。比如,诗词的典实、词义、技法等等,这一些东西,光凭吟诵和记诵就不行,那得下一番研究和探讨的功夫。在古典诗词的教学问题上,朱自清先生是看得很透彻的。

精读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这一点是新课标特别倡导的。新课标说,欣赏文学作品,要善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欣赏文学作品是如此,学习古诗文也是如此,本来古诗文大部分也都是文学作品。这句话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重视语

言的学习,因为古诗文都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学习这样的语言,既能增强我们的语感,也能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二是要注意学习古诗文里用词造句的技巧,为什么古代大师们的语言就是富有表现力的,是怎样富于表现力的,这一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在我们提供的课例《岳阳楼记》里,老师就是巧妙地抓住文本中同样是表现感情的一对词语,来做文章的。从浅层次上来说,“悲喜”的感情要直观一些,浮表一些,而“忧乐”的感情要含蓄一些,理性一些。从深层次上来说,“悲喜”主要是表现文人骚客的感情,这些人“以物喜”,“以己悲”,情感关乎个人,而“忧乐”表现的是古仁人的感情,这些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感关乎民族、国家、社会、天下,很显然,后者的胸怀要宽广一些,他们是忧国忧民的。所以授课老师用“情感”和“情怀”这两个词语来区别二者,我以为是极准确而精当的。这就是在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精读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力。浮表的阅读是难以有所发现的,更谈不上有所

创造,要想在阅读时有发现,有创造,就必须对作品进行精读。精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深读。深度,就是有所发现。比如阅读庄子的《濠梁之辩》,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庄子和惠施的思想进行感悟。从能否知道鱼的快乐来看,庄子重在审美,而惠施重在求真,审美就偏于文学,所以庄子是一个诗人,求真就偏于科学,所以惠施就是一个逻辑学家。很可惜,中国的思想后来严重地发生了偏离,重感悟,轻分析,所以惠施的逻辑学就日渐式微了,终于从历史的舞台上退出了。学生学到这一层,不知该有多少发现和创造。我在教读这篇寓言时,学生还从文字里读出了庄子的逍遥的思想,读出了一个人只有自己心中有快乐才能发现快乐的思想,给了我很多惊喜。如果学生就停留在庄子和惠施此次辩论谁胜谁负的层面,而全然没有对庄子的思想有所觉悟,那该是多么遗憾啊!

当然,在精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过度解读。对这一点,新课标也及时地给予了

提醒。它说,“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语文报刊上曾经一度对过度解读有过尖锐的批判,讨论已经十分深入了,这里就不在赘言了。只引用报刊上一句十分流行的话来说明一下,“即便是一千个人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也仍然只能是哈姆莱特。”

第四,重视评价导向对阅读的影响作用。

自新课改以来,新课标就一直很重视评价对课堂教学的制约和引导作用,现在2011版新课标也仍然非常强调这一点,甚至还有加强的意思。但这一点在实际的教学行为里,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我们有些老师甚至根本就不研究评价问题。这其实是不对的。重视评价功能,可能是新课改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亮点。

关于评价问题,2011版新课标有这样一些论述。关于诵读,新课标说,“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这与阐述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是一致的。关于精读,新课标说,“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

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关于文学作品,新课标说,“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关于古诗文,新课标说,“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我想,这三条或许会成为今后中考语文命题阅读部分的指南针。我们老师要引起注意。在此基础上,新课标又说,古诗文部分“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只是说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并没有说文言语法或者诗词知识不列入考试范围,这一点仍需引起高度重视。

第五,强调多读书,多动笔,少做题。

这一次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有十分清楚的说明,它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角色定位十分准确。我觉得这对于多年来,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争执不下,是一个明确的表态。新课标同时还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体验。“实践”“综合”“体验”和“创造”,这些词语是这一次新课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说明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建议都有了明确的新的要求。这些词语,我们要认真加以领会。

我尤其欣赏这一次新课标中出现了关于多读书,读好书的呼吁,我以为这是一次回归,对语文课程本色的回归,回归到读书做人的根本上来。语文说到底,不就是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学会读书吗?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学会做人。

新课标说,“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些话语多么朴实,但字字句句又都说到了语文教学的根子上。现在社会这么浮躁,许多人急功近利,有几个人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学生为什么语文能力和素养上不去,一个关键问题是无法沉潜下来读书。许多学生做题,是看着题目就开始做答,浮躁得连考试提供的文本都没有耐心读完。这样做题,分数又怎么可能会好呢?我们有些语文老师,也成天地埋头做题、讲题,也不读书,久而久之,脑子就僵化了,心灵里也没有源头活水了,除了跟学生讲一点做题技巧外,就没得讲的了,长此下去,语文成绩又怎么能提高呢?

要学好语文,更要读课外书,甚至要读一点闲书,无用的书。这是修炼我们的心灵、情感和精神气象必须要做的功课。否则,我们的心灵就会日渐干涸。新课标说得多好啊!它说,“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当然,要做到这样,也不是太容易,一方面,我们要抵挡得住外面世界的诱惑,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安静下来,做一做心灵的功课。

老师们,热爱读书吧,当你热爱读书时,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他们也会热爱读书的。当我们在校园里营造出了人人热爱读书的氛围,那个时候,我们语文学习的春天就来到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 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 (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 (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 (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根据句意断句为: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乃,于是;以,拿;奉,通“俸”,俸禄;资,资助;使,让;句子翻译为: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②顾,难道;不如,比不上;鄙,边境;句子翻译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界的那个和尚吗?③

沪教版语文九年级古诗词背诵篇目

胡令能《咏绣障》: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袁枚《春日偶吟》:拢袖观棋有所思,分明楚汉两举时。非常欢喜非常恼,不看棋人总不知。苏轼《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鲁迅《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柳宗元《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杜荀鹤《山中寡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米芾《望海楼》: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陆游《登拟岘台》:层台缥缈压城堙,依杖来观浩荡春。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王勃《滕王阁序》: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岳飞《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钱惟演《对竹思鹤》: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更教仙骥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苏轼《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陶渊明《移居》: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卢挚《沉醉东风》: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学生的学习的难点。由于考试需求,学生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在“背诵默写” 层面,而忽视了古诗文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终极价值。古诗文教学需要创新,需要学生在掌握字词句之后的再理解和再创造,这样才能让古诗文学习达到“形式” 和“内容” 的统一。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诗歌形成的环境及构成的意象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学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秉承“字词句段篇” 剥竹笋形式,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 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抑制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 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有效性进行概括分析,寻求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合理途径。 1 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但“一口却吃不成胖子” ,古诗词的教学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满树的快捷,它需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积小流才能成江河,到达一定程度时,进行“质” 的飞跃。当然,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部分,而作为语文老师,还有诸多的语文教学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因此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个条件去大量的积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得靠语文老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了。如:每节语文课前由语文课代表在黑板一侧抄好一首诗词,语文课预备铃一响,由课代表带领大家反复朗读,每堂语文课把师生相互问好的时间改成让全体学生齐背这首古诗词,开始先由教师赏析,后来逐渐转变为学生赏析,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利用这短暂的课前几分钟,每周可熟记并理解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了。 2 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赏读杜甫的《春望》诗,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乱,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安家。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诗人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于是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若不跟学生讲清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作者的这种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又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诗歌前,我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 、“安社稷” 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 一、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②微斯人________ 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___ ④有粮者亦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答案】(1)探求;如果没有;派,让;吃,给……吃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3)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解析】【分析】⑴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① 求:动词,探求;② 微:表假设,如果没有;③ 使:动词,派,让;④ 食:动词,吃,给……吃。 ⑵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② 斯:这。不业:不是他做官以成就功业。句意是: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沪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集锦

沪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集锦 (一)春寒 宋·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二)宿甘露寺僧舍 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三)偶题(其一) 宋·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四)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qíng]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五)春晚二首(选一)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yán]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六)浪淘沙 唐·刘禹锡 莫道谗[chán]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lù]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七)至节即事 元·马臻[zhēn] 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 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 (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qī]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九)兰溪棹[zhào]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十)鲁山山行 宋·梅尧[yáo]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十一)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íng]苍。锦帽貂[diāo]裘,千骑[jì]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hān]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十二)浣溪沙 宋·苏轼 簌簌[sù]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sāo]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十三)蝶恋花 宋·柳永 伫[zhù]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àn]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qiǎng]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十四)浣[huàn]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指导思想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指导思想 古诗词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存在不少问题。如重语言传授,轻视吟咏诵读;重理性分析,忽视文化审美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指导思想进行反思,为研讨科学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奠定基础。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价值 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是指语文教育具有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作用和功能。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注意人文教育: 1、构建民主和谐、平等参与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要保证学生“童言无忌”,一定要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创造一种朋友与知己的情感氛围,要学会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 2、提供自由和自主的学习机会。在教学中,要保证每堂课给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和机会,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后,对课文的理解必然会有个人不同的感悟和个性化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感悟、思考、生成的问题必须是自由的。教师不对学生做任何引导和暗示,更不能有硬性的统一规定。

3、提供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学生自主学习后,总会有交流的需要,总要有机会和时间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共享或征求他人的认同,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得到丰富和完善,使个人在自由阅读中生成的疑问得到解决。 4、教师是引导者、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引导者,平等参与的一员,应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间,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情绪,创造平等融洽的对话氛围。 二.古诗词教学的文学本位 在阅读和鉴赏诗词时,应当深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诗人的生平和思想。诗词教学的文学本位立足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则有利于我们从当时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深入体察诗人的心路历程、了解其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貌。诗词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每一个优秀诗人的诗作都是具有独特生命的,因此,对诗歌的阅读和欣赏,就不仅要了解介绍生平履历,而应该落实到具体文本的“细读”和“审美”上来。也就是说,从作品文本的语音、语言、语法、章法、乃至意象组合等具体细节上一一细致审读、潜心咀嚼,在此基础之上,进入诗歌的审美艺术境界,与诗人心神相应,从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深刻认识诗人的独特的心灵世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小说教学,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说一下我的阅读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何郁(北京朝阳教研中心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一、对中考试卷中古诗文考查的基本认识 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必须要关注中考语文对古诗文的考查。中考的导向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样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怎么教,教什么。不要责怪我们的老师太现实,太功利,他们首先是要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离开这个前提,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中考古诗文是怎样考的呢?这里以2011年中考试卷为例,作一点说明,也算是一个抽样调查。我们一共选了40套试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河北、河南、安徽、江西、陕西、山西、广东七个省,南京、武汉、杭州、沈阳、哈尔滨、成都、贵阳、兰州、乌鲁木齐等十三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黄冈、荆州、金华等十六个教育较发达的中等城市,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区域较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有说服力。 这四十套试题对古诗文的考查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都有名篇名句的考查。分数不等,最少的也有5分,如北京卷,最多的有10分,如重庆卷、安徽卷等。这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内的积累。 第二,都有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分数也不等,最少的也有7、8分,如北京卷、上海卷,最多的达到16分,如天津卷、陕西卷。文言文考查又分课内、课外、课内外结合三种,也就是说有的省市区只考课内的,有的只考课外的,有的课内外相结合。试题类型有基础题,如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等,也有文意理解题,如人物品质的概括、思想感情的把握等。 第三,一部分省市区没有诗词赏析的考查。共19家,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安徽、陕西、哈尔滨、福州、武汉、广东、沈阳、贵阳、南宁、呼和浩特、包头、深圳、苏州、青岛、烟台和安徽芜湖。既有教育发达地区,也有教育欠发达地区。没有设置古诗词阅读考查的省市区占抽样调查的将近一半,比例很大的。 这三个特点至少可以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都重视古诗文的积累考查。说明大家对古诗文阅读的积累有一致的理解。这种思想是符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 第二,文言文考查较全面。既重视对基础的考查,也重视对感悟、理解的考查。这样的考查导向,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告诉学生读文言文,既要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重点词句,又要做到有理解,有感悟。这一点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新课标强调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对此,老师们深有体会。

沪教版七年级上古诗词

沪教版七年级上古诗词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七年级(上): (一)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二)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三)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四)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五)又呈吴郎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六)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七)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九)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十)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十一)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十二)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十三)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之欧阳语创编

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上独占鳌 头 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使这几种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培养过程。能否把其中一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从而带动其它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呢?笔者一直在思考、在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探索中我终于悟到:自己之所以一如既往地热爱语文,喜欢写作,不正是得益于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阅读的好习惯吗?于是,我毅然选择了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上独占鳌头,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

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所在的学校每天都安排有早读课(四十分钟)。早读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自由阅读。早读课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每节早读的最后五分钟,我都会安排学生(轮流)推荐一篇佳作(课本内外均可),并陈述推荐理由。这是每天早读最令学生期盼和心动的时刻。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让学生多阅读。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古诗文整理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词文整理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小松 【唐】杜荀[xún]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你从故乡来, 该知道故乡的事. 请告诉我,你来时, 我窗前的梅树, 是否已经开花?描写的是诗人遇到了来自家乡的旧友,勾起了思念的情绪.向游人询问家中寒梅花是否开了.自己的一片思乡之情就这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又呈吴郎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 21世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则是当务之急。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于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的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原则,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的学习。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其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探究问题,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应体现素质教育,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原则,传统教学,应试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首先,从学习结果看,语文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语文能力低下现象普遍,知识面窄,见解浅显,思维呆板,语言贫乏。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能力,不能适合时代的需要。 其次,从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现象。师生们普遍一种感受,多上一节语文课,与少上一节根本无关需要。课堂教学陷入不可自拔的“题海战”中,应试教学是“指挥棒”,学生毫无读书的热情和兴趣,更不必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再次,从阅读能力的培养看,目标不明,把简单的传授知识等同为培养能力,阅读能力简单为分析、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写作特点的把握等等。把学生的思维统一化,简单化、机械化,缺乏自主,探究乃至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显得尤为重要,是当务之急。阅读是语文之体,是语文教学之基础。“自主探究”的阅读方法,习惯养成则是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口。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 (1)概念的界定: “阅读教学”: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整体的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体现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训练和培养,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读带写全面提高,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2)理论依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策略探究 摘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应引起重视, 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精神,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上来,为 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奠定基础。本文将以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从创设阅读 情境、丰富教学方法、课外延伸阅读三个方面,探究有哪些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初 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策略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为了最大化地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教师往往都是让 学生在课下预习课文,课上由教师直接讲解课文,直接将课文涉及的各种知识点 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只负责 听教师讲,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没有自己思考的余地,更没有机会 参与课堂教学,使得学生根本无法牢固地掌握阅读知识。因此,教师要积极反思,打破这种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与小学语文阅读相比,初中语文阅读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因为无 法掌握学习要领而丧失学习动力,使得阅读能力不升反降。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情境的创设来加强课上与学生的互动,情境的创设应该考 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以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能够借助情境提高 对课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 先进行相关的提问,如:“同学们喜欢冬天吗?为什么?大家知道北方的冬天是怎样的吗?请大家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学生们纷纷回答出了各种词语:寒冷、萧瑟、毫无生机……接着教师进行引导:“大家描述地都很准确,但是,艺术大师老舍先 生却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在他的笔下,冬天也是极其美丽的,大家想知道老舍先 生是如何描述冬天的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在《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中来看一 看吧。”通过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绪进入到北方冬天的情境中,为接下来的课文讲述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丰富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气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成不变的阅读教学模式往往很难营造活跃的课堂 气氛,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阅读。为了调动学生 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要具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 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能力,让学生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鸟》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鸟的图片,引导学生 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鸟的文章或诗句,并让学生谈谈对鸟的看法,接下来顺势引 入新课。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布置问题让学生进 行课文探讨,如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鸟?作者是如何描写鸟的声音和外形的?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爱鸟的原因是什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回 答之后,教师邀请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并做最后的总结。最后,教师可以教授学生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然后让学生以此为例写一篇同类型的作文,通过描写事物 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并将优秀作文在班内进行分享。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 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多方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拓展延伸,提高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教师语文教学的有力补充,它不仅能够提高中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能

沪教版初中古诗集锦

六年级上册古诗选 1、《望驿台》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5、《观沧海》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菩萨蛮》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9、《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0、《山川之美》南朝·梁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2、《夜泉》明·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3、《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4、《迢迢牵牛星》无名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5、《蝉》唐·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6、《画眉鸟》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7、《牧童词》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18、《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9、《劝学》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0、《赠外孙》宋·王安石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年小从(zòng)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21、《东栏梨花》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22、《水口行舟》南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逢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六年级下册古诗选 1、《春夜喜雨》唐·杜甫

最新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精)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何郁(北京朝阳教研中心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一、对中考试卷中古诗文考查的基本认识 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必须要关注中考语文对古诗文的考查。中考的导向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样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怎么教,教什么。不要责怪我们的老师太现实,太功利,他们首先是要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离开这个前提,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中考古诗文是怎样考的呢?这里以2011年中考试卷为例,作一点说明,也算是一个抽样调查。我们一共选了40套试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河北、河南、安徽、江西、陕西、山西、广东七个省,南京、武汉、杭州、沈阳、哈尔滨、成都、贵阳、兰州、乌鲁木齐等十三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黄冈、荆州、金华等十六个教育较发达的中等城市,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区域较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有说服力。 这四十套试题对古诗文的考查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都有名篇名句的考查。分数不等,最少的也有5分,如北京卷,最多的有10分,如重庆卷、安徽卷等。这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内的积累。 第二,都有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分数也不等,最少的也有7、8分,如北京卷、上海卷,最多的达到16分,如天津卷、陕西卷。文言文考查又分课内、课外、课内外结合三种,也就是说有的省市区只考课内的,有的只考课外的,有的课内外相结合。试题类型有基础题,如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等,也有文意理解题,如人物品质的概括、思想感情的把握等。 第三,一部分省市区没有诗词赏析的考查。共19家,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安徽、陕西、哈尔滨、福州、武汉、广东、沈阳、贵阳、南宁、呼和浩特、包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为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还应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题的解答方法。 1、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语段内容。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首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充分感知,要心平气和,带着求知明道的阅读心理去阅读。第一遍阅读时不要在个别生字、新词、难句上纠缠,读后自问:该语段写了些什么内容?再阅读第二遍,阅读要更快,较熟的内容可跳读,选读重点语段。第三遍阅读要控制好时间。总之,要通过整体阅读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语段内容。 2、细心揣摩文后题目,认真审清题干要求。答题要正确的理解题干要求,准确接收题目信息。要逐字逐句分析,万不可匆匆一看,便去作答。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过于自信,似乎看一眼就全部理解了题目,不逐字逐句推敲,只是凭经验思考,凭感觉做题,还把日常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带入考试。另外,有的同学平时语文基础不牢,概念把握不清,常把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弄混,以至于问东答西,张冠李戴。审清审准题干是“方向性”问题,方向错了,考试中因此失误失分者不在少数。 3、注重规范答题语言,准确严谨表述答案。语文答题对语言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表述题、阐释题。语言应准确、严谨、周密、规范、卷面整洁。不少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1)用词用语不当,词不达意,心里在想的和笔头写的不一样。(2)语言过与繁琐,讲了许多无关的话。有的过与简单粗浅,省略了许多应该说的话。(3)语病太多,句子不通,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答题无条理,胡敛乱凑。(5)书写混乱,乱改乱划。对此,答卷应做到书写工整,成行成列,语言成句,不写错别字,对于要改的字、词、句,一律用统一的修改符号,如删除单字用双斜线,删除句子用平行线,万不能乱涂乱抹,画“黑圈”或乱“拉线”。 总之,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方面取得成绩,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准确答题的能力。只要学生持之以恒,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养成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