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元明清

古代文学元明清

古代文学元明清
古代文学元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元明清部分)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China Ancient literatur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

课程编号:0111009

课程学时:102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建议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三、四卷元朝、明朝、清朝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开课单位:皖江学院中文系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是汉语言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课程任务:元明清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本课程以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遗产为己任,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从元代到明代至清代的发展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系统地学习元明清时期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六编元代文学史

第一章元代文学绪论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元代社会概述

一、疆域广阔,国力强盛

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深重

三、思想多元化,文化政策宽松

四、科举废止,儒生地位低下

第二节元代文学概述

一、元代文学的特点

二、元代文学的成就

第三节元杂剧

一、杂剧的形成和基本体制

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课程的重点、难点:

元曲概念内涵,元杂剧的形成、基本体制和兴盛的原因。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元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及其学习的意义,掌握元曲、元杂剧等重要术语的涵义及其区别,认识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思考题:

1.名词:元曲,元杂剧,旦本,末本。

2.元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主要有哪些?

5.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二章关汉卿及其杂剧创作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与个性

一、生平

二、个性

第二节关汉卿的创作

一、历史剧

二、爱情风月剧

三、公案剧

四、关汉卿作品选讲:

1.《窦娥冤》:(1)题材溯源;(2)《窦娥冤》的戏剧冲突;(3)窦娥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4)《窦娥冤》的悲剧审美风格。

2.《救风尘》:(1)解题;(2)赵盼儿形象;(3)戏剧冲突及其价值。

第三节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题材选择

二、艺术体制

三、语言风格

课程的重点、难点:

窦娥形象;《窦娥冤》的悲剧意蕴;《救风尘》的喜剧风格;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关汉卿的生平、创作概况,认识关汉卿代表作品的题材内容、美学风貌与艺术成就。

思考题:

1.关汉卿《窦娥冤》与《救风尘》在艺术风格上有何异同?

2.窦娥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作品是如何表现的?

3.《窦娥冤》中三桩誓愿和鬼魂诉冤情节有何作用?

4.为什么说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5.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方面?

第三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王实甫与《西厢记》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二、《西厢记》题材的流传与变异

三、主题倾向

1.形象特质

2.情节意义

四、艺术风貌

1.语言风格

2.体制特征

五、作品选讲:《长亭送别》

1.情感

2.语言

第二节白朴和《梧桐雨》、《墙头马上》

一、白朴的生平和创作

二、《梧桐雨》

三、《墙头马上》

第三节马致远和《汉宫秋》

一、马致远的生平与创作

二、《汉宫秋》

第四节郑光祖和《倩女离魂》

一、杂剧的南移和衰微

二、郑光祖的生平与创作

三、《倩女离魂》的主题倾向

1.剧情概要

2.主题评价

四、《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

1.离魂情节的艺术作用

2.语言风格

课程的重点、难点:

《西厢记》题材流变;崔莺莺形象;《西厢记》的语言风格和体制特征;“离魂”题材的价值;杂剧衰微的原因。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重要杂剧作家的生平、创作和成就,掌握《西厢记》、《梧桐雨》、《墙头马上》、《汉宫秋》、《倩女离魂》等作品的题材源流、体制特征、美学风貌及艺术成就,了解杂剧南移及其衰微的原因。

思考题:

1.《西厢记》题材的流变情况如何?

2.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各写了什么内容?

3.马致远《汉宫秋》的主题是什么?

4.元杂剧衰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倩女离魂》的情节有何特点?

6.崔张故事的意义何在?

7.崔莺莺形象的内涵和价值何在?

8.《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有何特点?

9.《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各有何作用?

10.《倩女离魂》的情节有何特点?其美学价值如何?

第四章南戏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南戏

一、南戏

二、南戏的体制特点

第二节高明与南戏之祖

一、高明的生平与创作

二、南戏之祖

三、《琵琶记》的主题倾向

1.剧情概述

2.主题评析

四、《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戏剧结构艺术

2.语言风格

3.盛行于明的原因

五、作品选讲:《糟糠自厌》

1.情节评价

2.语言赏析

第三节“荆刘拜杀”四大戏文

一、“荆刘拜杀”

二、作品简介

课程的重点、难点:

南戏体制特点;南戏之祖;“三辞三不从”的内涵及其意义;作品的结构艺术。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南戏的体制特点、南戏代表作、“荆刘拜杀”四大戏文,了解《琵琶记》成为“南戏之祖”的原因,掌握其结构、内涵与意义。

思考题:

1.名词:南戏,南戏之祖,“荆刘拜杀”。

2.南戏和北杂剧在体制上有什么不同?

3.何谓四大戏文?它们在题材内容方面有何共同点?

4.《琵琶记》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其艺术特色如何?

5.《琵琶记》的结构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6.《琵琶记·糟糠自厌》中吃糠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7.《糟糠自厌》的语言有何特点?

第五章元代诗文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元代诗文概说

一、元代散文

二、元代诗歌

第二节元散曲

一、元散曲定义

二、元散曲的形式和种类

三、元散曲的代表作家

四、马致远散曲选讲:《秋思》

1.情景交融,意境悲凉

2.名词组合,意象繁复

3.曲牌特征

五、睢景成散曲选讲:《高祖还乡》

1.取材与主题

2.“代言体”的叙事功能

3.语言风格

六、张养浩散曲选讲:《潼关怀古》

1.主题

2.结构

3.语言

课程的重点、难点:

元散曲;《秋思》的艺术特征;《高祖还乡》中“代言体”的叙事功能。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元代诗文创作的概况,掌握元散曲概念的内涵及重要作家,认识元代诗歌的特殊风貌;使学生了解元代散曲的不同形式特征,理解“代言体”在套曲中的艺术作用。思考题:

1.名词:元散曲。

2.散曲与词有何异同?

3.元散曲与元杂剧的关系如何?

4.《天净沙·秋思》为何称为“秋思之祖”?

5.《山坡羊·潼关怀古》、《水仙子·寻梅》的艺术特点如何?

6.何谓代言体?《哨遍·高祖还乡》用代言体取得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7.《山坡羊·潼关怀古》结句有何含义?

第七编明代文学史

第一章明代文学绪论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明代社会特征

一、政治特征

二、思想文化特征

三、经济特征

第二节明代文学特征

一、基本特征和主要成就

二、章回小说的繁荣及其原因

三、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

课程的重点、难点:

明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章回小说的繁荣及其文体特征。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明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明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掌握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

思考题:

1.名词:章回小说。

2.明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如何?

3.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4.明代长篇小说有哪些主要类型?

5.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第二章《三国志演义》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

一、史书杂传

二、笔记小说

三、唐宋诗文

四、戏曲说唱

第二节《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和版本

一、作者

二、版本

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和艺术

一、《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倾向

1.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

2.智慧才能的人格内涵

3.忠义勇武的道德规范

二、《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1.虚构艺术

2.战争描写艺术

3.语言特征

第四节《三国志演义》选讲:《三顾茅庐》

一、人物出场和情节结构艺术

二、语言特征

第五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与流传

一、历史演义小说的成熟

二、文学影响

三、社会影响

课程的重点、难点: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历史演义概念;“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七实三虚”的虚构艺术;战争描写艺术。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成书、版本、思想倾向等相关知识,认识《三国志演义》的影响,认识《三顾茅庐》的情节结构艺术,掌握历史演义体小说的形成和基本特征,掌握其虚构艺术和战争描写艺术。

思考题:

1.名词:历史演义。

2.《三国志演义》的题材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3.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在体式上有什么区别?

4.《三国志演义》有哪些主要的思想倾向?

5.《三国志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6.《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的?

7.《三国志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有何特点?

8.《三国志演义》人物是类型化形象吗?

9.《三顾茅庐》一节的情节发展有何特点?

第三章《水浒传》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

一、史书

二、笔记诗文

三、说唱

四、讲史(平话)

五、元杂剧

第二节《水浒传》的作者和版本

一、作者

二、版本

第三节《水浒传》的思想和艺术

一、思想内涵

1.逼上梁山

2.重武尚侠,替天行道

3.嗜酒戒色

二、艺术特色

1.百川归海式的结构

2.人物的出场与性格

3.简洁生动的语言

第四节《水浒传》选讲:《血溅鸳鸯楼》

一、细节描写艺术

二、武松性格特征

第五节《水浒传》的影响和流传

一、英雄传奇小说的成熟

二、影响与流传

课程的重点、难点:

《水浒传》的成书与流传;英雄传奇概念;逼上梁山的主题;性格表现艺术。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作者、版本、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等相关知识,掌握英雄传奇体小说的形成和基本特征,掌握作品的结构特征和性格表现艺术,认识《水浒传》对后世社会与文学的影响

思考题:

1.名词:英雄传奇。

2.《水浒传》的成书与《三国演义》有何相似之处?

3.小说《水浒传》和元杂剧“水浒戏”在内容选取上有何差异?

4.《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倾向有哪些方面?

5.《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法上有何特点?

6.《水浒传》的英雄观与女性观有何特点?

7.《血溅鸳鸯楼》一节的细节描写有何特点?

第四章明代诗文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明初诗歌与散文

一、明初诗歌

二、明初散文

三、台阁体与茶陵派

第二节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一、李梦阳与前七子

二、王世贞与后七子

三、唐宋派

第三节晚明诗文

一、李贽

二、公安派

三、竟陵派

四、晚明小品文

五、明末文坛

第四节明代散曲

一、特点

二、代表作家

第五节明代民歌

一、特点

二、代表作

第六节散文选讲

一、《项脊轩志》

1.结构特点

2.情感内涵

3.语言特征

二、《报刘一丈书》

1.主题内涵

2.形象描写

3.讽刺艺术

第七节诗歌选讲

一、《别云间》

1.题旨

2.层次

3.对仗艺术

二、《朝天子·咏喇叭》

1.内容

2.表现手法

课程的重点、难点:

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的理论与创作;《别云间》的对仗艺术;《朝天子·咏喇叭》的表现手法;《项脊轩志》的语言与情感表达;《报刘一丈书》的白描与讽刺。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明代诗文创作的重要流派和代表作家作品,认识明代散曲、民歌内容与特点,理解《别云间》、《朝天子·咏喇叭》等诗文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思考题:

1.名词:台阁体,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2.明代有哪些主要的诗文流派?它们的文学主张如何?

3.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有何得失和影响?

4.唐宋派的文学创作和他们的文学主张是否一致?请举例说明。

5.《项脊轩志》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点?其抒情特点如何?

6.《报刘一丈书》的题旨是什么?它的讽刺手法对表达主题起何作用?

7.《别云间》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它的对仗有何特点?

8.《朝天子·咏喇叭》的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第五章《西游记》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西游记》的成书、作者、版本

一、成书过程

二、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西游记》的主题倾向

一、多重主题

二、主题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一、结构特征

二、“三性合一”的形象塑造艺术

三、诙谐、讽刺的美学风格

第四节《西游记》选讲:《车迟国显法》

一、情节评析

二、艺术趣味

第五节《西游记》的成就和影响

一、成就

二、影响

课程的重点、难点:

《西游记》的成书;神魔小说概念;“三性合一”的形象塑造艺术;诙谐、讽刺的美学风格。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作者、版本等相关知识,了解其整体风格、关于其主题纷争,掌握其基本特征、“三性合一”的形象塑造艺术、诙谐、讽刺的美学风格,认识《西游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思考题:

1.学界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有哪些纷争?

2.《西游记》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西游记》的结构与《水浒传》有何异同?

4.如何理解鲁迅所言“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之语?

5.《车迟国显法》的艺术趣味表现在哪里?

6.名词:神魔小说。

7.《西游记》成书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典籍和文学作品?

第六章明代短篇小说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话本与拟话本

一、话本小说的体制特征

二、拟话本小说的体制特征

第二节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一、冯梦龙和“三言”

二、“三言”选讲:

1.《杜十娘怒沉百宝箱》:(1)杜十娘的性格和悲剧成因;(2)多重矛盾冲突;(3)百宝箱的艺术作用

2.《蒋兴哥重会珍珠衫》:(1)情节设计;(2)市民阶层的道德观、价值观;(3)珍珠衫的艺术作用。

三、凌濛初和“二拍”

四、“二拍”选讲:《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1.主题倾向

2.构思艺术

3.洞庭红的艺术作用

第三节明代文言小说

一、灯话三种及其他

二、中篇传奇小说

课程的重点、难点:

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灯话三种”;杜十娘的悲剧成因;《珍珠衫》的情节艺术;《洞庭红》的时代信息。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短篇小说的几种基本体式,掌握相关重要概念,认识古代短篇小说发发展的过程,了解“三言二拍”的基本内容和审美风貌,掌握三篇代表作的主题内涵与艺术风格。

思考题:

1.“三言二拍”的审美倾向有哪些方面?

2.杜十娘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

3.《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改编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有何作用?

4.《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反映了什么样的道德观、价值观?

5.《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

6.名词: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灯话三种”。

7.什么是话本?话本和拟话本的重要区别是什么?

8.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兴衰的原因何在?

9.“三言”与“二拍”在拟话本体制上有何不同?

10.明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特点是什么?

第七章明代戏曲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明代杂剧

一、明初杂剧

二、明代中后期杂剧

三、徐渭的杂剧创作

第二节明代传奇

一、明初传奇

二、明代中后期传奇

三、三大传奇

课程的重点、难点:

明杂剧与元杂剧的文体异同,明代传奇概念的内涵及其对南戏体制的发展。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明代杂剧与明代传奇创作的基本风貌,掌握传奇与三大传奇概念的内涵、传奇对南戏体制的发展,认识古代戏剧发展的形态和规律。

思考题:

1.名词:明代传奇,明代三大传奇。

2.明代的戏剧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3.徐渭杂剧的主要艺术成就何在?

4.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5.明代嘉靖年间传奇创作有何特点?

6.明代三大传奇戏的题材有何特点和意义?

第八章汤显祖与《牡丹亭》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一、生平

二、思想

第二节沈汤之争

一、沈璟与吴江派

二、沈汤之争

第三节《牡丹亭》的思想和艺术

一、题材内容

1.剧情概要

2.杜丽娘形象

3.思想意义

二、戏剧冲突

1.情与理的冲突及其表现

2.冲突的实质

三、艺术成就

1.奇妙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2.典雅秾丽的曲词

3.活泼自然的宾白

第四节《牡丹亭》选讲:《游园惊梦》

一、曲词特点

二、本出在全剧中的艺术作用

第五节《牡丹亭》的地位与影响

一、“临川四梦”

二、文学影响:临川派

三、社会影响

课程的重点、难点:

沈汤之争的实质;“临川四梦”的内涵;《牡丹亭》的成就、地位和影响;杜丽娘形象;戏剧冲突;艺术成就。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汤显祖的生平思想,掌握沈汤之争的实质、“临川四梦”的内涵,了解《牡丹亭》的主题倾向和主要人物形象,掌握作品戏剧冲突的特点和杰出的艺术成就,认识《牡丹亭》的成就、地位和影响。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牡丹亭》的主题倾向和戏剧冲突?

2.杜丽娘形象有何特点?其意义何在?

3.《牡丹亭》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4.《惊梦》一出在《牡丹亭》中有何艺术作用?

5.名词:沈汤之争,吴江派,临川四梦,临川派。

6.如何评价“沈汤之争”?

7.汤显祖为什么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第八编清代文学史

第一章清代文学绪论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清代社会特征

一、清代社会特征

二、清代学术思想的转向

第二节清代文学特征

一、基本特征

二、主要成就

课程的重点、难点:

清代学术思想的转变,清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清代社会和文学的基本特征,认识清代学术思想的转变对文学思想的影响。

思考题:

1.清代学术思想的基本走向如何?它对文学思想有何影响?

2.清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成就是什么?

第二章清代诗文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清诗

一、清初诗歌

二、清中叶诗歌

三、吴伟业诗歌选讲:《圆圆曲》

1、主要内容

2、艺术特点

第二节清词

一、清初词

二、清中叶词

三、清初三大词家作品选讲:

1、《醉落魄·寒山几堵》:(1)“鹰”的形象;(2)艺术风神。

2、《桂殿秋·思往事》:(1)情境与意旨;(2)艺术风格。

3、《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1)情感内容;(2)艺术特点。

第三节清文

一、清初散文

二、桐城派

三、骈文

四、姚鼐散文选讲:《登泰山记》

1.解题

2.结构

3.艺术

课程的重点、难点:

清初三大词家的创作;桐城派的理论和创作成就;清初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的差异;清代骈文与前代骈文不同的特点;“梅村体”的艺术特征;《圆圆曲》的主要成就;三大词家作品的艺术特点;《登泰山记》的结构与语言。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清代诗文创作的大致风貌、重要诗文流派和代表作家、清词中兴的状貌及其原因;掌握清初三大词家的创作、桐城派的创作、理论成就,辨析清初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的差异,认识清代骈文与前代骈文不同的特点;理解《登泰山记》“雅洁”的语言和严谨的布局,了解“梅村体”的基本特征、清初三大词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

思考题:

1.名词:梅村体,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性灵说,浙西词派,阳羡派,桐城派,桐城三祖。

2.清初诗坛创作有哪些主要成就?

3.如何理解清词的中兴?

4.清初“学人之文”和“文人之文”有何区别?

5.桐城派理论主张和散文创作有哪些主要内容?

6.清代骈文与前代骈文有何异同?

7.《圆圆曲》的主题倾向如何?

8.“梅村体”主要有哪些内涵?试以《圆圆曲》为例说明。

9.纳兰词与阳羡词、浙西词有何不同特点?

10.陈维崧词中“鹰”的形象有何特点和意义?

11.朱彝尊《桂殿秋》一词的艺术特点如何?

12.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3.姚鼐的《登泰山记》为什么会成为写景名作?

14.《登泰山记》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15.《登泰山记》的语言风格如何?

第三章清代戏曲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清代传奇

一、苏州派

二、李玉和《清忠谱》

三、李渔和《风筝误》

四、南洪北孔

第二节清代杂剧

一、主要作家作品

二、创作特点

第三节清代地方戏

一、地方戏的兴起与繁荣

二、地方戏的体制特点

三、地方戏的内容和艺术

第四节清代戏曲理论

一、李渔的《闲情偶寄》

二、焦循的《花部农谭》

课程的重点、难点:

南洪北孔,李杨爱情题材的流变。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代戏曲创作的基本风貌和走向、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戏曲理论的发展,掌握苏州派、“一人永占”、“南洪北孔”、“地方戏”等重要概念的内涵。

思考题:

1.名词:苏州派,一人永占,南洪北孔,地方戏。

2.清代戏曲创作走向如何?

3.李杨爱情题材的文学流变有何特点和价值?

4.“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是什么意思?

第四章《长生殿》和《桃花扇》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长生殿》

一、双重主题

二、双线结构

三、曲词特征

第二节《桃花扇》

一、题材与主题

二、李香君形象

三、艺术特征

第三节《桃花扇》选讲:《余韵》

一、思想感情

二、语言特点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代传奇的两部代表作的艺术风貌,掌握《长生殿》的主题内容与结构特点、《桃花扇》的取材特点与艺术表现特点。

课程的重点、难点:

《长生殿》的主题与结构,《桃花扇》的取材与艺术。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间的关系?

2.《长生殿》的结构有何特点?其艺术作用如何?

3.《桃花扇》的人物塑造有何特点?

4.《桃花扇》的结构艺术有何特点?

5.“桃花扇”一物在《桃花扇》一剧中起何作用?

6.《桃花扇》的曲词宾白有何特点?

7.《桃花扇·余韵》中三个人物的唱词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五章清代白话小说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清代白话小说的基本状貌

一、长篇小说

二、短篇小说

第二节李渔小说

一、成就

二、缺陷

第三节才子佳人小说

一、情节模式

二、进步意义与局限性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代白话小说的基本状貌,掌握李渔小说与才子佳人小说的文学特征及其价值。

课程的重点、难点:

《十二楼》,才子佳人小说情节模式的意义和局限。

思考题:

1.名词:才子佳人小说。

2.清代小说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清代世情小说在题材类型上较明代有何发展变化?

4.李渔的拟话本小说有何艺术创新?

5.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情节有何共同特点?其意义如何?

第六章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

二、创作

第二节《聊斋志异》的创作特点

一、表现书生科举失意、嘲讽科场考官

二、狐鬼花妖与书生的多类交往

三、关心世道民苦,刺贪刺虐,颂扬美德

第三节《聊斋志异》的题材类型

一、批判科举弊端

二、构想婚恋幸福

三、刺贪刺虐,颂扬美德

第四节《聊斋志异》的文体特征

一、以传奇法,而以志怪

二、叙事模式

第五节《聊斋志异》的艺术创新

一、记叙委婉

二、增加人物行动、环境、心理的描写

三、诗化倾向

四、浅近洗练的文言体式

第六节《聊斋志异》选讲:《婴宁》

第七节其他文言小说

一、袁枚《子不语》

二、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课程的重点、难点:

蒲松龄的生活经历对作品的影响;《聊斋志异》的题材类型、叙事模式、艺术创新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蒲松龄的生活经历,掌握《聊斋志异》的创作过程与特点,了解《聊斋志异》的基本内容和美学风貌,掌握作品的叙事模式和艺术成就,认识《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创作观念的不同。

思考题:

1.蒲松龄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小说创作有何作用?

2.《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理念有何不同?

3.《聊斋志异》有哪些主要的题材类型?

4.鲁迅说《聊斋志异》“以传奇法,而以志怪”,你如何理解?

5.《聊斋志异》的叙事模式较之六朝志怪和唐代传奇有何变异?

6.《婴宁》中婴宁形象的两大性格特征是什么?

7.《婴宁》中对花的描写有何作用?

第七章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吴敬梓的生平与思想

一、生平

二、思想

第二节《儒林外史》展示的儒林百相

一、崇奉举业、心理扭曲的士子形象

二、借理学之名、行利己之实的伪君子形象

三、代表了理想的形象

第三节《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一、精湛的讽刺艺术

二、独特的结构形式

第四节吴敬梓的创作及其影响

一、《儒林外史》的取材

二、《儒林外史》的文学史意义

课程的重点、难点:

吴敬梓的生活经历对作品的影响;形象类型;讽刺艺术。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吴敬梓的生平经历、思想体系,了解《儒林外史》的主题倾向和艺术特征,掌握作品所塑造的三大类人物形象的特质、讽刺艺术特征,认识《儒林外史》的文学史价值。

思考题:

1.吴敬梓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对他创作《儒林外史》有何影响?

2.《儒林外史》的文学史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3.《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哪些类型?作者的态度如何?

4.《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的贡献是什么?

5.《儒林外史》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第八章曹雪芹与《红楼梦》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曹雪芹的家世与生平

一、家世

二、生平

第二节《红楼梦》的创作与版本

一、创作

二、版本

三、脂评

第三节《红楼梦》主题的多义性

一、封建贵族没落的家族悲剧

二、贾宝玉的人生道路悲剧

三、青年女性命运的普遍悲剧

第四节《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

一、爱情的性质与特点

二、爱情的悲剧价值

第五节《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一、创作原则

二、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三、网状结构

四、语言艺术

第六节《红楼梦》选讲:《宝玉挨打》

一、情节波澜

二、人物刻画

三、思想内涵

第七节红学

一、“红学”之由来

二、主要流派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曹雪芹的家世背景,了解《红楼梦》主题的多义性特征,理解宝黛爱情的性质、特点及其悲剧意义,充分认识作品艺术成就的多方面内涵,掌握《红楼梦》的两大版本系统,认识红学主要流派的特点和意义。

课程的重点、难点:

《红楼梦》版本系统;红学流派;主题的多义性;宝黛爱情悲剧;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方法;网状结构;语言风貌。

思考题:

1.名词:脂评,红学。

2.《红楼梦》的版本系统主要有哪两大类?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3.红学有哪些主要流派?你如何评价?

4.《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5.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6.如何理解宝黛爱情悲剧和钗玉婚姻悲剧的内涵和性质?

7.《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8.《宝玉挨打》中层层铺垫写法有何作用?

9.宝玉挨打事件的性质是什么?事后作者是如何描写钗黛两人的表现的?说明了什么?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考试采取闭卷方式进行。成绩评定方法为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目:

1.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中国社科院编《中国文学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4.董每戡《五大名剧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5.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6.徐扶明《元明清戏曲探索》,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7.赵山林《中国古典戏剧论稿》,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9.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

10.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版

11.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版

12.何满子、李时人《古代短篇小说名作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3.陈美林、冯保善、李忠明《章回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4.萧欣桥等《话本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5.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

16.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7.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

18.钱南杨校注《琵琶记》,中华书局1960年版

19.俞为民校注《宋元四大戏文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0.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1.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22.朱彤、周中明校注:《西游记》,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3.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4.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5.凌濛初《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6.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7.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8.洪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9.蒲松龄《聊斋志异会评会校本》,中华书局1962年版

30.吴敬梓《儒林外史会评会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1.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漆绪邦、王凯符选注《桐城派文选》,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3.钱仲联《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34.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试题及答案

韩山师范学院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考试试题(A卷)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水浒传》的全书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明初杂剧作家40多人,以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3.首用魏良辅改进后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是梁辰鱼的_______ 4.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作有传奇17种,合称_________ 5.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第一人是_________ 6.《窦娥冤》以东海孝妇为原型,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_________卷五之_________《贵德》7.《桃花扇》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 8.《红楼梦》的版本分为“脂本”与_________两大系统。9.元杂剧的文学要素分为_________与_________两部分10.红楼梦的研究学派大致有小说批评派、____、____三派11《三国演义》所根据之史书是陈寿的《三国志》与___的12.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是: ____ 13.“小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_________的_________篇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单选多选不定)1.《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然而历史上对曹刘双方的倾向却常有变化。下列哪些作品与《三国演义》同样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A.陈寿《三国志》 B.习凿齿《汉晋春秋》 C. 朱熹《通鉴纲目》 D.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关汉卿的公案剧:() A.《窦娥冤》 B《蝴蝶梦》 C. 《鲁斋郎》 D. 《哭存孝》3.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古南戏当中的负心戏:()A.《赵贞女》 B.《王魁》 C.《状元张叶传》 D.《张协状元》4.《三国演义》版本众多,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A.嘉靖壬午本 B.万历至天启年间的诸本C.毛宗岗本 D. 崇祯本 5.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明末清初的白话短篇小说()A.《石点头》B《欢喜冤家》C《西湖二集》D.《六十家小说》6.小山乐府是()的作品 A. 贯云石 B. 张养浩 C. 乔吉 D. 张可久 7.王士禛倡导() A. 神韵说 B. 格调说 C.性灵说 D. 肌理说8.《四声猿》最能代表徐渭的杂剧艺术成就,其中()当属四部之冠 A《雌木兰》B.《狂鼓史》 C. 《玉禅师》 D. 《女状元》9.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河北作家群的创作() A《看钱奴 B.《柳毅传书》 C.《张生煮海》 D.《老生儿》10.清初各类小说中,数量最多的是() A. 才子佳人小说 B.历史演义小说 C.英雄传奇小说 D.世情小说 三、名词解释(共10分) 1.拟话本 2.戏曲 3.明传奇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 2.简述《牡丹亭》的戏剧冲突3.简述《三国演义》的战争艺术 4.简述《西游记》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五、论述题(共30) 1.论崔莺莺 2.试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韩山师范学院二00六学年度第二学期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A)一、填空题(每空分,共10分) 1.珠串式链式结构 2.朱权、朱有燉 3.《浣纱记》 4.《属玉堂传奇》5.李渔 6.《说苑》、《贵德》7.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8.程本9.唱词、宾白 10.索隐派、考据派11.裴松之、《三国志注》12.《金瓶梅》13.《庄子》《外物篇》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单选多选不定,多选题多选少选俱不给分) 1. BC 2. ABC 3. ABCD 4. A 5.ABC 6.D 7.A 8.B 9.AB 10.A 三、名词解释(共10分) 1.(3分)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评分标准:时间,文人模仿、独创,白话短篇小说,鲁迅的归类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 2.(3分)戏曲: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评分标准:传统戏剧形式,各种因素、主要表现手段必须全部具备,缺1项扣1分 3.(4分)明传奇: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兼取北曲杂剧的成果发展而成戏曲形式。其特点如下:一、情节繁多、篇幅长至四五十出以上;二、传奇分出,每出标写题目;三、南北合套普遍;四、建立了南九宫或十三调的音乐体系;五、角色分工更细,被统称为江湖十二角色。 评分标准:如何发展而来,各条特点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个别例外。(2)文学要素:唱词与宾白两部分,唱词为主,曲以抒情,白以叙事。 (3)音乐体制:一人主唱,一折一宫调,四折不相重复,每折曲牌数不等 (4)角色体制:旦、末、净、杂四大类 2.“内在型冲突形态”,着重表现了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冲突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2分,每一点简略扩充各3分3.(1)选取重点(2)侧重人物(3)斗智为主(4)表明倾向(5)虚构夸张 评分标准:每一点1分,每点简略扩充各1分 4.(1)、以戏言寓诸幻笔,具嬉笑讽刺、幽默诙谐风格。 (2)、幽默诙谐有一定的世情情调。(3)《西》幽默诙谐的突出表现: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2分,一二点简略扩充各1分,第三点简略扩充2分 五、论述题(共30) 1.(15分)略(1)热情、大胆追逐爱情。(2)聪明、灵慧、狡鮚、(3)美丽、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清代中期诗: 一、创作概况: 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得局面。 2、具体: (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 (2)宗宋派:厉鹗——浙派得盟主;翁方纲——肌理说 (3)袁枚——性灵说 “乾隆三大家”得赵翼、蒋士铨——持论与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 (4)自成一格得郑燮、黄景仁 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 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得大家 2、“格调”说: (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与”得诗教传统,用唐诗得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与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 (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得好诗,但大量得诗作则就是平庸无奇 (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得台阁体。著有《沈归愚集》 《春草》: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就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就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 1、厉鹗:(1692-1752) (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得大家,也就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 (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得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得“义理”与结构辞章方面得“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与文理统一。 就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得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得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 (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 (二) “性灵”说: 1、内容: (1)诗歌要表现诗人得真性情——诗由情生,性情就是诗歌得本源与灵魂。 (2)诗歌要表现诗人得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必须袒露自己得本来面目。 (3)诗人得真性情还要以高度得诗才表现出来,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2、评价:继承与发展了明代公安派得文学主张,反映了艺术得创新要求与思想上追求自由得反封建倾向,对于解放受神韵、格调、肌理诸家诗说束缚得清诗,促进其发展,起了积极得作用;但一味强调性灵而不强调产生与决定性灵得社会生活,也有一定得片面性。 3、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得创新,并且显示出向近代文学演进得历史征兆 (1)内容特征:题材相当广泛,举凡咏物怀古、反映现实、描绘山川自然与表现个人志趣,皆能直抒性情,富有新得气息。 (2)艺术特征:大都任性而发,浑成灵动,流转自如,清新隽永。但有时写诗不假思索,在空灵新巧中有点浅薄甚至浮滑 写景诗——能表现出诗人刹那间得感受,笔调轻快,意境明晰,颇有飘逸玲珑之妙 咏史诗——能在旧题中翻出新意,设想别致,识见不凡,做到了浅近与精警得与谐统一。 (3)代表作品 有《马嵬》、《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湖上杂诗》等。 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等。 《马嵬》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 一、基本知识 1、清人赵翼《跋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3、前期元杂剧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元贞、大德年间是元杂剧最为繁荣时期。 4、元好问把自己与白朴的关系比喻为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 5、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古)的词集名《天籁集》。他的杂剧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都取材于白居易的诗歌。 6、白朴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著名的历史剧。 7、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又以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和金院本《鸳鸯简》为创作依据。主要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故事。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汉宫秋》为代表。马致远以擅长写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而被称为“马神仙”,又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 9、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仅存杂剧三种:《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以《西厢记》最为著名,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0、王实甫《西厢记》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董西厢》源于唐元镇的《会真记》,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 11、《西厢记》展开剧情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副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情冲突。 12、前期元杂剧繁荣之地除大都外,另有真定、东平、平阳等地也聚集了不少杂剧作家。 13、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剧中的正面人物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反面人物有屠岸贾等。 14、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15、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根据《赵氏孤儿》作有剧本《中国孤儿》。 16、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取材于唐代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它与李好古的《张生煮海》被认为是元代神话剧的双璧。 17、高文秀被称为“小汉卿”,他的《双献功》(全名《黑旋风双献功》)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全名《梁山泊黑旋风负荆》)都以李逵为描写对象,是著名的水浒戏。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分析

1.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以嘉靖时期为界,文学史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除了三国水浒,宋濂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长期发展缓慢。后期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李贽童心说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启发人民大胆思想、发展个性及活跃文化文化文学界的积极作用。1 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假文学2反对摹古,主张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3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 2.明代文学 1)诗文:宋濂刘基, 前后七子(主要成员: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唐 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项脊轩志》)、 公安派: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主要成就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袁宏道《徐文长传》刻画人物生动鲜明。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性灵说,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再是稳重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 说有明显不同。审美风格为幽深孤峭。 晚明复社作家 2)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短篇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二拍(初 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3)戏曲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沈璟及吴江派,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南柯记) 杂记:徐渭《四声猿》 4)散曲和民歌 散曲略第⑦讲 民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我明一绝 现存民歌集《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 情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3.章回体小说: 四大题材: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分章叙事,标明回目 章回小说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单句目录发展为两句回目;由参差不齐的双句回目发展为对仗工整的双句回目。 4.三国演义 著名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纶毛宗岗父子《绣像三国演义第一才子书》 思想内容:圣君贤相的政治思想,拥刘反曹的传统倾向, 艺术特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人物造型形象鲜明:渲染、夸张、烘托手法。但个别人物夸过其理: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语言浅近,雅俗共赏。 影响:桃园三结义:结义的传统 开创了讲史小说的先河:其后有大量演义体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明清小说基本知识: 1、三国→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3、“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与美学理想。 4、“演义”:“据史实,演大义”,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政治与道德的评价。(纪实+艺术的创造) 5、“章回体”:章回体小说就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就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其特点就是设回目等。最早的回目、目录就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与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就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拟话本”: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认为就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就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 1、“剪灯三话”: 瞿佑《剪灯新话》 李昌褀《剪灯馀话》 邵景詹《觅灯因话》 2、“三言二拍”: 冯梦龙《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代传奇: 1、“三大传奇”: 李开先《宝剑记》 梁辰鱼《浣纱记》 王世贞《鸣凤记》 2、“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瞧重。 3、“临川派”:以汤显祖为代表。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反对格律限制。 4、“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其代表作品“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与《清忠谱》。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并结合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魏良辅改良了昆山腔,其弟子梁辰鱼的《浣纱记》第一部用改良后昆山腔谱曲并演出。) 5、“昆山派”:以梁辰鱼为代表。吴江、临川两派的弥合,既讲究音律,又讲究辞藻。 明代杂剧(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1、《四声猿》:徐渭著。包括《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 2、王九思的《中山狼》只有一折,开了明代单折短剧的先声。 明代前期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就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与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就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与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就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就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就是在诸宫调与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她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与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就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与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就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就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她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就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就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与雄杰之气。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中国文学史试题及答案(元明清部分)

中国文学史试题及答案(元明清部分) 一、填空(40空,每空0.5分,共20分): 1.元杂剧是以_________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2.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是西厢记、_________ 、墙头马上、_________。 3.元杂剧在剧本体制上采用_________形式。 4.有关元杂剧作家、作品的著录,首见于钟嗣成的_________。 5.元朝统一全国后,杂剧演出的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_________ 一带。 6.在文学要素上,杂剧剧本包括唱词和_________两大部分。 7. 关汉卿的历史剧代表作有单刀会、_________ 、《哭存孝》等。 8.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所评的是_________。 9. 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来源于唐朝元稹的传奇小说_________。 10. 金人董解元的_________为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总是离人泪。 12.《西厢记》是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明人鉴于它体制上的创新,称其为_________。 13.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_________。 14. 明人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评语“《牡丹亭》格调全祖此”指的是剧作家的杂剧代表作倩女离魂。 15.元前期剧作家郑廷玉的代表作品是_________ 。 16.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_________。 17.元代作家虞集的诗歌主张是_________。 18.贯云石的_________是最早出现的散曲评论文章。散曲总集中最为著名的“杨氏二选“是指杨超英的_________和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角色有旦、末、净。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2.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有单片支曲或联章体。套数又称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压同一部韵,结尾部分有“尾声”。散曲句式灵活,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具有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与江湖艺人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杂剧对南戏的影响,比如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 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是政治问题戏。前者寄寓作者对人生的期望和肯定,后者表现了对整个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的争论。汤显祖注重“意”、“趣”、“神”、“色”,要求格律要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文辞、内容要服从格律。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二者的争论同时把许多曲论家卷入讨论,这就是汤沈之争。 6.唐宋派:是出现于明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因主张唐宋文风,故被称为“唐宋派”。在创作主张上,注重文以明道,但他们创作中较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他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7.童心说:晚明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篇提出的文学主张。“童心”就是真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他人文“至文”应该是作者本然情感和欲望的真实展现。他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批评复古主义。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 8.八股文: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八比文”。股有对偶的意思,八股文有固定的写作格式,题目取自四书五经,文章论述内容根据《四书章句集注》展开,不能随意发挥。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开始两句破题,进而承题,后转入起讲议论,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两排对偶文字,一共八股。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元杂剧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的是( ) A.《赵氏孤儿》 B.《张生煮海》 C.《墙头马上》 D.《柳毅传书》 2.《陈州粜米》是( ) A.历史剧 B.爱情剧 C.公案剧 D.家庭伦理剧 3.元代“四大传奇”的共同创作倾向是( ) A.针砭时事,揭露现实的黑暗 B.颂扬男女之情的浪漫美好 C.展示人生的变幻无常 D.宣扬道德教化 4.关汉卿的性格和为人特点是( ) A.理想高远,希冀隐逸 B.风流倜傥,桀骜不驯 C.勇猛刚强,杀富济贫 D.修身养性,洁身自好 5.现存的寺公大师创作的《醉义歌》在辽诗中是( ) A.最长的诗 B.最短的诗 C.最早的诗 D.最晚的诗 6.《张协状元》对后来传奇作品的开创性贡献是( ) A.创造戏剧中诗的意境 B.创制以生、旦为主而各领一条线索的剧情结构 C.追求词藻华美 D.采用民歌的朴素风格,并含有滑稽表演的片断 7.明初高启的诗歌风格是( ) A.清新 B.沉郁 C.典雅 D.豪放 8.明代“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是( ) A.文道合一 B.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C.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D.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9.宋濂散文成就最高的是( ) A.写景散文 B.传纪文 C.序文 D.寓言 10.关于《西游记》的主旨,鲁迅提出的说法是( ) A.玩世主义说 B.游戏说 C.诛奸尚贤说 D.滑稽说 11.明代长篇小说《木寿杌闲评》是( ) A.历史演义 B.英雄传奇 C.神魔小说 D.世情小说 12.吴江派戏剧理论的核心是( ) A.注重合律侬腔 B.推崇语言本色 C.强调场上之曲 D.注重文采才情 13.沈德潜的诗歌创作主张是( ) A.师法汉魏 B.师法唐诗 C.师法宋诗 D.兼学唐宋 14.陈维崧的词风是( ) A.师法柳永,以赋为词 B.师法周邦彦,典雅精工 C.师法姜夔、张炎,清空婉约 D.师法苏轼、辛弃疾,豪放苍凉 15.下列文学主张中,与晚明公安派思想相近的是( ) A.性灵说 B.神韵说 C.格调说 D.肌理说 16.《荡寇志》的题材类型是( ) A.历史演义小说 B.公案小说 C.讽刺小说 D.英雄传奇小说

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试题及答案

韩山师范学院2006 学年度第二学期 考试试题(A 卷) 一、填空题(每空0.5 分,共10 分)1.《水浒传》的全书结构是。2.明初杂剧作家40 多人,以、为代表3.首用魏良辅改进后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是梁辰鱼的4.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作有传奇17 种,合称5.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第一人是6.《窦娥冤》以东海孝妇为原型,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卷五之《贵德》7.《桃花扇》的主题是: 8.《红楼梦》的版本分为“脂本” 与两大系统。 9.元杂剧的文学要素分为与两部分10.红楼梦的研究学派大致有小说批评派、、三派11《三国演义》所根据之史书是陈寿的《三国志》与的12.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是:13.“小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的篇二、选择题(每题1 分,共10 分,单选多选不定) 1.《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然而历史上对曹刘双方的倾向却常有变化。下列哪些作品与《三国演义》同样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A. 陈寿《三国志》 B. 习凿齿《汉晋春秋》 C. 朱熹《通鉴纲目》 D.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2.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关汉卿的公案剧:() A.《窦娥冤》B《蝴蝶梦》C.《鲁 斋郎》D. 《哭存孝》

3.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古南戏当中的负心戏:() A.《赵贞女》 B.《王魁》 C.《状元张叶传》 D. 《张协状元》4.《三国演义》版本众多,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A《雌木兰》B.《狂鼓史》C.《玉禅师》D. 《女状元》 9.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河北作家群的创作() A《看钱奴B.《柳毅传书》C.《张 生煮海》D. 《老生儿》 A. 嘉靖壬午本 B. 万历至天启年间的诸本 C. 毛宗岗本 D. 崇祯本 10.清初各类小说中,数量最多的 是()1.论崔莺莺 2.试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5.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明末清初的白话短篇小说() A.《石点头》B《欢喜冤家》C《西 湖二集》D. 《六十家小说》A. 才子佳人小说B. 历史演义小说 C. 英雄传奇小说 D. 世情小说 三、名词解释(共10 分) 6.小山乐府是()的作品 A. 贯云石 B. 张养浩 C. 乔吉 D. 张可久 7.王士禛倡导() A. 神韵说 B. 格调说 C. 性灵说D. 肌理说8 .《四声猿》最能代表徐渭的杂剧艺术成就其中()当属四部之冠1.拟话本2 .戏曲3 .明 传奇 四、简答题(每题10 分,共40 分) 1 .简述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 2 .简述《牡丹亭》的戏剧冲突 3.简述《三国演义》的战争艺术 4.简述《西游记》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五、论述题(共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着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声腔: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 花雅之争: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一般认为,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的称谓,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歧视而登不了“大雅之堂”。雅部与花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曲词:曲词也就是曲辞。古代戏曲语言;曲词是元曲的文字部分或者说是戏剧人物的语言,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首先,曲词具有充分地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其次,曲词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宾白:宾白为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中国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说白叫做宾白。明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科介:也称“科范”,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科多用于杂剧,介多用于南戏。 末本戏、旦本戏:元杂剧一般分别由男主角或女主角一人主唱,由男主角演唱的杂剧称为末本戏,由女主角演唱的杂剧为旦本戏。 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曲状元:指的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因而有“曲状元”之誉。其代表剧作有《汉宫秋》、《青衫泪》、《陈抟高卧》等以及小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 元曲四大悲剧: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精品文档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适用层次本科应修基础课程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元明清文学构成了另一个高潮,即迎来了俗文学的的繁荣时代。传统文学样式退居次要位置。因此,在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既要注意突出新文体小说和戏曲的地位,理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线索,掌握小说和戏曲的体例和形式特征。同时,也要注意元明清文学的集大成的特点,对诗文等传统文体的新特征要有所了解,形成对元明清文学的整体认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一,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目,两者交织进行,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成完整的认识。其二,通过对新的文学样式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学史上创新意义。其三,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达到的要求:其一,掌握各种文体演变发展线索、文学流派和主要成员的艺术风格。其二,能够运用小说和戏曲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现象。其三,从较高层次上把握各类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元杂剧概述 1、教学基本要求 此章难度比较大,多数内容学生在中学没有涉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杂剧的体制特征,能够读懂杂剧剧本。了解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1)识记:诸宫调、元曲、元杂剧、折、楔子、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爱

情剧;曲状元; 花间美人、水浒剧。代表作家和作品;记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默写一些经典的唱词。 (2)领会: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元杂剧的体制及形式特征;元杂剧前期和后期的差别;《汉宫秋》的艺术特色。元杂剧形成的原因。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自然与显畅的审美情趣 (3)应用:论述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 2、教学内容 (1)基本内容:其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其二,元代文学形成的背景。其三,元代文学的主要特色。其四,元散曲的特征、类型。其五,元杂剧的特征。其六,南戏和讲唱艺术。其七,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其八,元杂剧体制及形式特点。其九,元杂剧发展概况和分期。重要作家、作品述评: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白朴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双献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2)难点与重点:Δ元杂剧体制特征;Δ南戏的体制特征;*元杂剧的形成原因;*元杂剧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关汉卿 1、教学基本要求 关汉卿是元杂剧艺术的代表作家。 (1)识记: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公案剧的代表作;历史剧的代表作。 (2)领会: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关汉卿主要剧本的内容;艺术成就;戏剧冲突的特征;关汉卿悲剧作品的特色。艺术上的奠基意义。 (3)应用:分析窦娥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和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大题

1、《桃花扇》的艺术成就、思想内容、来源 艺术成就:(一)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二)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①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②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三)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①“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 思想内容:(一)剧本揭出阉党余孽既是造成侯、李(李香君和侯方域)悲剧的罪魁,又是导致南明覆亡的祸首。(二)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李香君等下层人物形象,表现出对等级贵贱观念的思索和突破。(三)剧末马、阮败亡和侯、李入道,既蕴含民族的沦落、失意之悲,又表现出国家至上的思想。 来源:孔尚任淮扬治河时结识许多明末遗民。在扬州登梅花岭,参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过明故宫,谒明孝陵;在栖霞山访过道士张瑶星,次年孔尚任被罢官,创作《桃花扇》。 2、《长生殿》的艺术成就、思想内容、来源 思想内容:(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三)“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艺术成就:(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二)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三)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来源:《长生殿》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始成”。始为《沉香亭》,通过李白遭遇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后改为《舞霓裳》,增加李泌辅助肃宗中兴,表现对国运兴衰的思考;终成《长生殿》,表现“情缘总归虚幻”的主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