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的尺子

常见的尺子

常见的尺子
常见的尺子

常见的尺子

中心小学李凤洁

教学目标:

1、知道尺子是常见的测量工具,知道尺子具有测量长度的作用。

2、认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不同类型的尺子,并了解不同类型的尺子制造的材料不同及其特性也不同,同时测量的物品使用的效果不同。

3、知道尺子具有刻度线、直边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我们的文具》中的另一位朋友-------尺子。(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些是什么,你们知道吗?(知道,尺子)(2)那现在老师考考你们,尺子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

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尺子是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是用来测量物品的长度的。(出示语句)

( 3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图片,(出示不同类型的尺子的图片)老师再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些尺子都一样吗?(哦,不一样的)(4)是的,虽然它们都是尺子,但是规格不同,形状不同,长短也不一样,在生活中尺子是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出示图片展示)

生活中常见的尺子有:卷尺(钢卷尺、皮卷尺、布卷尺)、直尺(钢直尺、塑料直尺、木直尺)、软尺等尺子。

(5)同学们再观察一下,(出示不同的尺子图片)这些尺子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秘密呢?那就让老师来给大家说说

吧!(一边出示一边讲解)①钢卷尺、钢板尺是用铁、不锈钢制造的,不容易折断。②塑料尺是用塑料或有机玻璃制造的,这种尺子美观、有透明的、有不透明的,但是容易损坏,也不可以大力的弯曲。③木尺是用木料制造的,这种尺子比较轻,容易断裂。尺子的这些秘密同学们知道了吗?(知道了)

(6)那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这些不同类型的尺子,有相同的地方吗吗?(有)是什么呢?能把它找出来吗?(出示图片观察进行作比较)

相同的地方:都有一条笔直的边;都有刻度线;都可以用来测量物品的长度。

(二)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尺子这个朋友,知道尺子是测量物品长度的工具,还认识尺子的不种类型。在生活中你会使用它吗?它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出示图片引导)

人的身高是用尺子量出来的;学习用品文具盒、数学书的长和宽有多长,我们可以用尺子把它量出来;人们做衣服也是要用尺子把它量出来;学校的操场有多大,我们还是用尺子量出来。同学们,尺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个很重要的实用的测量的工具。课后,请同学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量一下各自的身高。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谢谢同学们。

设计理念与特色:这是一节实用的科学课程,以实物图使学生感知尺子,认识尺子,从而激发学生自主认知尺子的求知欲望,对尺子有个清晰的使用概念,由认识尺子的知识转为实践,从课堂学到的

走进生活运用,使学生真正由课堂与生活融为一体。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1课《定位置》 (2) 第2课《辨方向》 (6) 第3课《看地图》 (11) 第4课《物体的特征》 (15) 第5课《物体的分类》 (18) 第6课《材料的性质》 (25) 第7课《身边的材料》 (29) 第8课《蜻蜓与麻雀》 (32) 第9课《鲫鱼与青蛙》 (38) 第10课《壁虎与小猫》 (41) 第11课《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 (45) 第12课《海洋生物》 (48)

第1课《定位置》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用不同的表述来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平面位置来确定物体。 2、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饿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位置的感性都能够可观,但不能够表述位置,所以,本节课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饿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表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小动物情境 1、小朋友,今天有许多小动物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瞧!(出示一排小动物) 老师最喜欢的排在第3个,是谁呢?(两种答案) 你是怎样数的? (课件演示) 小朋友真聪明,告诉你们,我是从左往右数的,我最喜欢

(小青蛙) 对了,像这样一排小动物,只要告诉你是从左往右数第3个,马上就知道是小青蛙了! 2、小动物们知道我们今天在这儿上课,又跑来了好多。(出示)一排、两排、三排,多整齐呀! 现在第3个还是小青蛙吗?(只有小青蛙吗?) 那小青蛙的位置应该怎么说呢?同桌商量商量。①学生说位置,多种。(卡片出示)我越听越糊涂了,小青蛙只有一个呀,怎么有这么多的说 法呢?(方向不同) ②哦!那第2排第3个(出示卡片)是怎么看的呢? (2-3生说,师领、同桌、完整地说)所以小青蛙排在第2排第3个。 ③我们按照这样的观察方法来看看其他小动物的位置。(师说生答3个,你是怎么看的) ④你喜欢的小动物排在哪里呢?谁愿意上来,说出你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让大家猜一猜。(3名学生) 3、我们知道了第2排第3个是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数的,那这些(指其他的说法)又是怎样看的呢?(生说) 小朋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到 的位置就不一样了! 4、小朋友看,当只有一排小动物的时候,我们只要说从左往右第几个就可以了,让出现几排动物的时候,就要用第几排第几个(板书)来表 示小动物的位置。 活动2【活动】教室里的位置 1、小朋友在教室里也有自己的位置。你坐在第几组第几个呢?(板书)谁来介绍一下?(第4组3名学生回答) 他们是怎么观察的呀?(生说)所以他就在第4组第1个,他是第4组第2个,他是第4组第3个, 那后面呢?(4.4;4.5)

粤教粤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 知识点

粤教粤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知识点 第一课身边的土壤 1、土壤存在于田野里、马路底下、房子底下、小河边等 地方. 2、土壤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资源,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 土壤,土壤土生长着树木、庄稼等各种植物。 3、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土壤,土壤是我们的生存的基本。 4、不仅植物的生长在土壤中,还有很多的其它生物存在于 土壤中。 5、土壤里有腐烂的树叶、虫子的卵、冬眠的虫子、昆虫的 尸体等. 6、土壤是我们身边的常见的物质。 拓展知识: 1、我们身边普遍存在土壤,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土壤。 2、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 3、土壤中生活着狐狸、蜘蛛、蜈蚣、野兔、田鼠等动物,也生活着月季、玫瑰、大豆、番茄等植物。

第二课土壤的组成 1、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沃土,土壤里有大有小的颗位,把 一些水倒入装有土壤的杯子,可以把大大小小的颗粒 分开。 2、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分别是沙砾、黏土、沙、 空气、水、腐殖质等。(土壤是由土壤颗粒(矿物质〉、 动植物残体(腐殖物)、水、空气等组成〉 3、把小土块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土壤按颗粒大小沉积 下来,越到底下颗粒越粗。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沙砾等。4、在烧杯中加半杯水,放入一些土壤进行观察,然后充分 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残体;上面的是黏土层,秘滑、细腻;中间的土壤颗粒小,是沙层;下面的土壤颗粒大,有许多石于沉积,上沙砾层, 越到底下颗粒越粗。 5、另取一个烧杯,放入一些土壤,盖上盖子,将其放在 阳光下晒一晒,发现烧杯盖上有水珠,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6、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 壤土和黏质土三类。 7、沙粒含量较多的是沙土;沙粒、粉粒、黏粒含量差不 多的是壤土;黏粒含量较多的是黏土。 8、在种花生的地里找到了沙质土;大树底下的地里找到 了黏土;在种玉米的地里找到了壤土。 第三课土壤与植物 1、花生是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花落后长出

粤教版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课走进大自然(共2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甚至爱上自然。 2、培养学生观察与表达能力。 3、让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有个初步了解。 4、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爱上本学科。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爱上本学科。 【教具】PPT 【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 1、师生问好,坐姿规范,保证课堂高效进行。 2、学生点到,安全第一。 二、课堂进行时: 翻开书本,读标题:走进大自然。 问:什么是大自然?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点名回答。 师:水、空气、山脉、河流、植物、动物、地球、宇宙等都属于大自然的范畴,研究大自然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问:我是不是大自然? 生争议中。。。

师:简单的叙说地球的产生,人类的演变,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 问:大自然诞生人类,说明它是尊重人类的行为,那么我们作为人类,是否应该尊重大自然呢? 生翻开书本看第2、3页(3分钟左右) 问:河水是从哪里来? 问:花儿是不是都有香味的?(答:当然不是,地球上有20多万种开花的植物,但能散发出香味的只占有一小部分,有的花还很臭 呢,比如说鱼腥草等。) 问:书上还有什么?我们一点一点来看。 师:瀑布,解释瀑布的形成以及世界著名的几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维多利亚瀑布、伊瓜苏瀑布。 茶花:别名叫做山茶花,颜色有红、百、紫、黄等颜色,甚至有彩色的。属于“十大名花”中的第八,世界名贵花木之一。品种多达2000种,中国有其中的300多种。21教育网翠鸟:吃鱼和甲壳类等多种昆虫,世界上有15种,中国仅有3种,分别是:班头、蓝耳、普通三类。https://www.doczj.com/doc/d112230216.html, 珊瑚:是一种动物,可用作装饰品,也可以药用。 鱼:现在大约有32000多种,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适当给孩子带入脊椎动物的定义,但不要太深)。吃鱼可以健脑、补钙、养血、防畸变等。特殊的鱼有:世界上最快的是旗鱼;会飞

粤教粤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土壤》知识点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土壤》 第一课身边的土壤 1、土壤存在于田野里、马路底下、房子底下、小河边等地方. 2、土壤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资源,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土壤土生长着树木、庄稼等各种植物。 3、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土壤,土壤是我们的生存的基本。 4、不仅植物的生长在土壤中,还有很多的其它生物存在于土壤中。 5、土壤里有腐烂的树叶、虫子的卵、冬眠的虫子、昆虫的尸体等. 6、土壤是我们身边的常见的物质。 拓展知识: 1、我们身边普遍存在土壤,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土壤。 2、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 3、土壤中生活着狐狸、蜘蛛、蜈蚣、野兔、田鼠等动物,也生活着月季、玫瑰、大豆、番茄等植物。 第二课土壤的组成 1、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沃土,土壤里有大有小的颗位,把一些水倒入 装有土壤的杯子,可以把大大小小的颗粒分开。

2、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分别是沙砾、黏土、沙、空气、水、腐殖质等。(土壤是由土壤颗粒(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殖物)、水、空气等组成〉 3、把小土块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土壤按颗粒大小沉积下来,越到底下颗粒越粗。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沙砾等。 4、在烧杯中加半杯水,放入一些土壤进行观察,然后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残体;上面的是黏土层,秘滑、细腻;中间的土壤颗粒小,是沙层;下面的土壤颗粒大,有许多石于沉积,上沙砾层,越到底下颗粒越粗。 5、另取一个烧杯,放入一些土壤,盖上盖子,将其放在阳光下晒一晒,发现烧杯盖上有水珠,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6、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类。 7、沙粒含量较多的是沙土;沙粒、粉粒、黏粒含量差不多的是壤土;黏粒含量较多的是黏土。 8、在种花生的地里找到了沙质土;大树底下的地里找到了黏土;在种玉米的地里找到了壤土。 第三课土壤与植物 1、花生是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花落后长出的果针要伸入土壤中才能形成果实. 2、沙质土非常疏松,最适合种植花生。 3、不同土壤的疏松程度不同,它们在保水、透气、保肥等方面的特 性也不同。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测试卷

粤教版《科学》三上期中测试卷 _________ 年_________班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1.青蛙身体分为()、()、()三部分;表面皮肤();幼体生活在(),长大后生活在()。 2.壁虎与猫都生活在(),都能用()行走。 3.我国是十分重视保护野生动物,通过完善(),()等多项措施对濒临灭绝的动物进行保护。 4.溶解的特点是()、()、()。 5. 把盐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也可以将()和()分离。 $ 6.海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食盐大多数来自于()。 二、判断(每题2分,共20分) 1.猫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但是壁虎就不常见。() 2.翠鸟身体表面覆盖着羽毛,但是它不属于鸟类。() 3.壁虎的皮肤上有许多小鳞片。() 4.松鼠、猕猴都生活在森林里。() 5.在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由于各种原因,每年都会有一些动物从地球上消失。() 6.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颜色是紫色的。() ( 7.如果把冰糖研磨得像白砂糖一样,溶解在水中的速度就慢了。() 8.太阳下暴晒能分离浓盐水中溶解的盐。() 9. 分离沙和盐的方法就是晒。() 10.加热不一定能使溶解的盐分离出来。( ) 三、选择(每题3分,共24分) 1.青蛙生活在()动物。 A.水中和陆地 B.树干 C.树枝 2.老鼠属于()动物。 ^ A.哺乳类 B.爬行类 3.蛇生活在()中。 A.草丛 B.泥土 C.树干 4.海豚是()动物。 A. 爬行 B. 哺乳 C.软甲 5.李辉口渴了要喝糖水,爸爸讲蔗糖放入开水中用筷子搅拌,这样做是()。 A.使开水凉的更快 B.使糖水更甜 C.使蔗糖溶解得更快 6.能溶解在水中的是()。

粤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粤教版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刚入学,对《科学》这门课程充满着好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大学生知识范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认识大自然共四课:1、走进大自然;2、我有好奇心;3、我们来观察;4、学会运用工具;第二单认识水果和蔬菜共3课:1、常见的水果和蔬菜;2、美味的水果; 3、蔬菜长在哪里;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具共三课:1、各种各样的文具; 2、铅笔和彩笔; 3、常见的尺子;第四单元四季共四课:1、凉爽的秋天;2、寒冷的冬天;3、温暖的春天; 4、炎热的夏天。 四、教学目标 1、从儿童的视野选择教学内容,发生在儿童身边的、喜闻乐见的、适合他们探究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便于他们从原有意识和经验出发,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展开研究。 2、注重对能力和方法的指导,强调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并提高科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的重点、难点 在观察中除了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六、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七、教学安排

小学科学一年级:《常见的尺子》教案1 (1)

小学科学一年级资料 10、常见的尺子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尺、了解尺的基本特征,了解尺在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不同的尺有不同的功能。 3、了解简单的测量方法,喜欢用尺测量物体。 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各样的尺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用尺子简单地测量身边的物体。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体检时,医生是用什么给你量身高的? 2、指导学生回忆自己在体检时医生帮自己测量身高时的经历,说出所见或疑惑。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拿出铅笔盒里的尺子,观察它是什么样的。让学生从笔盒里拿出尺子看一看、摸一摸。 2、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的尺子是怎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发现尺子都有一条笔直的边,都有竖线。 3、抽生说尺上为什么都有竖线,从而认识刻度线。 三、认识不同的尺 1、教师请学生观察各种尺,说一说除了有刻度线外,各种的尺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活动手册》中低10页的第一题:塑料尺、钢尺、木尺分别有什么特征。 3、教师小结:尺的材料不同、有塑料的、木头的、金属的。尺有的硬有的软;有的长有的短。尺的形状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半圆形。21教育网 四、说说尺的用途 1、人们制造了这么多的尺,有什么用呢?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讲述:裁缝用尺量人的形体、用尺量布做衣服;哥哥姐姐用尺做作业;工人用尺做家具、造房子等。 3、哥哥姐姐做作业时用的尺和工人叔叔造房子用的尺一样吗? 4、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尺?人们用它来干什么? 5、教师小结:不同的尺有不同的用途,尺在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说,我们每时每刻都要用到尺。 五、尝试测量物体 1、教师给每一小组长书本、铅笔若干。 2、指导学生选用一样甚至几样物品,用尺量一量它们有多长,并将相关的数值记录在《活动手册》的第2题上。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教师给每一小组长书本、铅笔若干。 2、指导学生选用一样甚至几样物品,用尺量一量它们有多长,并将相关的数值记录在《活动手册》的第2题上。https://www.doczj.com/doc/d112230216.html, 板书设计: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小结

粤教版(粤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观察动物 1. 动物的幼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逐渐长大为成体。有的动物幼体和成体形态变化不大,有的动物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 蜜蜂、蝴蝶等与蜻蜓一样,具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膀,它们都属于昆虫。 3. 啄木鸟、翠鸟等与麻雀一样,身体表面覆盖羽毛,具有一对翅膀等特征,它们都属于鸟类。 4. 在自然界里,有的动物与壁虎的特征相似,身体表面覆盖鳞或甲,一般有四肢,能在地上爬行,这些动物大多属于爬行类。 5. 有的动物与猫的特征相似,身体表面长毛,能用四肢支撑身体在陆地上行走或奔跑、跳跃,这类动物大多属于哺乳类。 6. 海豚生活在海中,和鲸类一样,属于哺乳动物。 7. 草丛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例如瓢虫、蜘蛛、螳螂、蝗虫等。在观察时注意不要随意触碰。 8. 阴暗潮湿的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例如蜗牛、蚯蚓、鼠妇、马陆等。 9. 草丛里蚯蚓的粪便、蜘蛛网、蜗牛壳,这些都是小动物生活的痕迹。 10. 在浩瀚的海洋里生活着许多种类的动物,如鱼类、哺乳类、爬行类动物等。 11. 不同种类的动物在海洋里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旗鱼用鳍在水中游动,章鱼可以靠喷水或用腕足移动。 12. 森林里的植物十分丰富,有低矮的草本植物,有茂密的灌木,还有高大的乔木。这些植物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环境。13. 在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由于各种原因,每年都会有一些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动物灭绝的速度也加快了。 14. 我国十分重视保护野生动物,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对濒临灭绝的动物进行保护。 15. 观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技能,是搜集科学事实、了解科学现象的基本途径,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16. 在制订计划时,要确定观察的目的、对象、方法、手段、步骤,以及使用的工具和记录方式等。

最新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总结

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动物、环境、科幻、思维创新、发明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

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方面得到发展。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不能主动开展学习活动。而且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很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很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很薄弱。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我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记笔记,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建立科学概念,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新粤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10 常见的尺子

10、常见的尺子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尺、了解尺的基本特征,了解尺在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不同的尺有不同的功能。 3、了解简单的测量方法,喜欢用尺测量物体。 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各样的尺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用尺子简单地测量身边的物体。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体检时,医生是用什么给你量身高的? 2、指导学生回忆自己在体检时医生帮自己测量身高时的经历,说出所见或疑惑。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拿出铅笔盒里的尺子,观察它是什么样的。让学生从笔盒里拿出尺子看一看、摸一摸。 2、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的尺子是怎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发现尺子都有一条笔直的边,都有竖线。 3、抽生说尺上为什么都有竖线,从而认识刻度线。 三、认识不同的尺 1、教师请学生观察各种尺,说一说除了有刻度线外,各种的尺又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活动手册》中低10页的第一题:塑料尺、钢尺、木尺分别有什么特征。 3、教师小结:尺的材料不同、有塑料的、木头的、金属的。尺有的硬有的软;有的长有的短。尺的形状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半圆形。 四、说说尺的用途 1、人们制造了这么多的尺,有什么用呢?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讲述:裁缝用尺量人的形体、用尺量布做衣服;哥哥姐姐用尺做作业;工人用尺做家具、造房子等。 3、哥哥姐姐做作业时用的尺和工人叔叔造房子用的尺一样吗? 4、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尺?人们用它来干什么? 5、教师小结:不同的尺有不同的用途,尺在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说,我们每时每刻都要用到尺。 五、尝试测量物体 1、教师给每一小组长书本、铅笔若干。 2、指导学生选用一样甚至几样物品,用尺量一量它们有多长,并将相关的数值记录在《活动手册》的第2题上。 1、教师给每一小组长书本、铅笔若干。 2、指导学生选用一样甚至几样物品,用尺量一量它们有多长,并将相关的数值记录在《活动手册》的第2题上。 板书设计: 尺子的分类:按所做的材料分按用途分…… 尺子的特征:都有一条笔直的边,都有刻度线

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上册第10课《常见的尺子》教学设计

第10课“常见的尺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常见的尺子”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我们的文具”中的第3课。新课程标准中和本课相关的目标为:“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认识常见工具,了解其功能。” 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认识尺子”,先观察不同尺子的相同特征,感知尺子的共同性,再通过观察、比较等手段认识不同尺子的不同特征。活动2“用尺子量一量”,引导学生尝试测量,了解尺子测量长度的功能。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观察文具的方法和要点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一些细节性的以及相同性的内容——尺子的共同特征,学生就没有特意留意过。另外学生在使用尺子过程中,多数是用尺子画线段,较少知道尺子是测量工具,也不知道如何用尺子进行测量。因此本课以尺子为基础激发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归纳能力等,能尝试运用尺子测量身边的物体。 三、教学策略 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两个部分: 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观察任务,激发学生对尺子的特征进行相同或不同方面比较以及测量物体的兴趣。②通过学生观察活动,自主探索、讨论、分组交流发现尺子的特征、尺子的测量。 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 ①利用有效任务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观察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观察和实践活动,发现尺子的特征以及尝试使用尺子测量。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 青蛙身体分为(头)、(躯)、(四肢)三部分;表面皮肤(裸露);幼体生活在水里(水里),长大后生活在(陆地上)。 2. 壁虎与猫都生活在(陆地上),都能用(四肢)行走。 3. 草丛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在这里能找到足够的(食物)和可以(躲藏)的地方。 4. 不同种类提的动物在海洋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旗鱼(鳍在水中游动),章鱼可以(靠喷水或者腕足移动)。 5. 森林里的植物十分丰富,有低矮的(草丛植物),有茂密的(灌木),还有高大的(乔木),这些植物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环境。 6. 我国是十分重视保护野生动物,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多项措施对濒临灭绝的动物进行保护。 7. 溶解的特点是(均匀)、(分散)、(透明)。 8. (加热)、(搅拌)、(捣碎)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9. 白砂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大)。 10. 把盐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也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11. 海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食盐大多数来自于(海水)。 12、液体有确定的( 质量 ),没有确定的(形状)。 13、量筒的刻度以(毫升)为单位。 14、(量筒)和(量杯)是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 15、气体、液体和固体都有确定的(质量)。 16、空气能够被(压缩),空气有弹性。 17、冰和水蒸气是不同状态的(水)。 18、读量筒刻度时,视线与液体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19、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_。 20、流动的沙子是(液体),静止的沙子是 ( 固 )体。 21、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 22、水变成冰,是由液体变成(固)体。 23.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冷热程度)不同的物体。有时我们可以根据(观察到 的)现象,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 24. 常用的温度计有(体温计)、(气温计)、(实验用温度计)。 25. 水具有受冷时体积( 缩小 ),受热时体积( 膨胀 )的性质。 26. 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 27. 因为热胀冷缩的现象,高压电线冬天(紧),夏天(松)。 二、判断 1. 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 ) 2. 有些昆虫对人类有害,我们要消灭,有些昆虫对人类有益,我们要保护。(√ ) 3. 壁虎的尾巴是不能在生的。(×) 4. 蜗牛和蚯蚓身表有粘液、光滑有利于在土壤里运动。(√ )

粤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整套教案

粤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整套教案 粤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课《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 第1课“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走进大自然”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认识大自然”中的第1课。选择“走进大自然”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大自然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基础。本课引导学生从观察大自然开始,关注身边神奇的自然现象。围绕大自然中常见的景象或事物展开,以一年级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来组织学习活动。 本课由一个活动组成。活动“大自然中有什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观察大自然中丰富多样的自然景物。通过观察,知道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能对大自然的景物产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养成乐于表达、愿意分享、懂得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将对学生系统学习科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经历了三年幼儿园的学习,学生对科学和自然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大自然的景物,对某些自然景物会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区别、自然世界的组成等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走进大自然”是本单元的开篇课,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起始。教师应在学生对自然世界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自然世界是由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的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到的信息,初步培养科学学习中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三、教学策略 1.从教的方面来说,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主动积极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展开活动;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为保证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和方法指导等。 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①利用有效任务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观察。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生活经验进行描述,并积极地与同学进行有效的讨论和交流。 四、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 2.知道大自然生活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和植物。 3.通过对身边环境的观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 4.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自然事物所得到的信息,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5.对自然事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有趣。 五、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第3课 土壤与植物 课时练(同步练习)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下第一单元第3课时《土壤与植物》练习 一.填空题 1.通过下图,发现花生是一种地上、结果的植物。 2.用木棒戳一戳沙质土、壤土、黏质土,我们发现疏松度最好,最差。 3. 土壤颗粒间孔隙大,小孔隙少,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 4.不同土壤的疏松程度不同,它们在保、透、保等方面的特性也是不同的。 5.西瓜和花生适合生长在土中。 6. 土是最理想的土壤,它的保水和渗水都是居中的。 二.判断题 1.黏质土是不太适合花生生长的,因为它的疏松度最好。() 2.花生和水稻的习性不同,但是适合生长的土壤是相同的。() 3.沙质土壤疏松性好更有利于花生果针深入土壤吸收养分。() 4.雨后人们及时松土,可增加土壤颗粒间的空隙,使植物得到更多的新鲜空气。() 5.壤土的黏性最好,也是保水性能最好的。() 三.选择题 1.关于三种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土壤的特性与植物的生长是没有关系的 B.土壤的疏松度决定土壤肥力的大小 C.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必须条件,土壤越疏松度、保水性能都是选择的关键 2.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水稻——黏质土 B.小麦——沙质土 C.西瓜——黏质土 四.实验题——补充实验过程 1.实验名称:比较沙质土、壤土、黏质土的性 2.请将使用的实验物品与名称用线连接起来。

3.实验过程:(1)将三种土壤分别装入三个塑料过滤器中,要求数量。(2)分别用烧杯量取150毫升水加入装有土壤的过滤器,注意加量的水。(3)静置一段时间,用量筒量取下面杯中水的多少——的多少。 4.实验结论:(1)沙质土渗水,保水性; (2)黏质土渗水,保水性; (3)壤土的渗水性与保水性。 一.1.开花地下 2.沙质土黏质土 3.沙质好 4.水气肥 5.沙质土 6.壤 二.1.× 2.× 3.√ 4.√ 5.× 三.1.C 2.A 四.1.保水 2. 3.一样多相同通过土壤渗出水 4.(1)多差(2)少好(3)居中

粤教粤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常见的云

常见的云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2.用图示法说明云的种类,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天气现象并记录了天气日历,那么今天是个什么样的天气呢?生答:…… 教师:很好,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气,那么天空中有什么东西出现呢? 生答:云 二、观察云 1.教师板书“云”字,问:看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用网状图记录学生的想法(课件伴随) 教师:既然大家对云有这么多的想法,我们现在就对云进行探究吧。 教师:云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不能猜测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出示课件小结云的组成) 教师: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根据云量的多少我们能不能知道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么来划分的呢? 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

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教师具体说明气象学家如何划分晴天、多云、阴天的。 2.学以致用:学生根据理解判断云的类型。(课件出示云的图片)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 (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 (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 (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带好文具,将你观察到的天气情况记录到天气日历记录表中。 注意:如果有太阳注意不要直视太阳。 4.师生反馈。注重学生对云量、高度、形状的描述。 三、对云的分类 教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根据云量的多少对天气状况进行了划分,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家把云分成了几类吧。 师根据学生刚才的观察反馈引入云的分类并介绍云的分类。 学以致用:出示课件云的图片,学生判断云的类型。最后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气象学家是根据什么对云进行分类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说明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四、了解天气谚语,丰富学生生活常识。 五、师生小结。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对云的观测的收获,教师提示坚持记录天气日历。

最新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最新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包含:教学计划、工作总结) 八年级组

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动物、环境、科幻、思维创新、发明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

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方面得到发展。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不能主动开展学习活动。而且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很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很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很薄弱。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我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记笔记,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建立科学概念,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3.16 它们占据空间吗 课时练(同步练习)

《它们占据空间吗》同步练习 一、填空 1.《乌鸦喝水》的故事中,乌鸦能喝倒水,是利用()原理。 2. 固体和液体都能占据(),那气体也能占据()。 二、选择 1.空气和水的相同点包括() A. 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 B. 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化,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 C. 空气和水都是无色的 2. 液体和固体的相同点是()。 A.固体不会流动。液体会流动。 B.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C.固体和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 3.下面哪个不是空气的特点( )。 A.不会流动 B.容易压缩 C.无色无味 三、判断 1.乌鸦喝水是利用了水上升的原理。() 2.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是可以流动。() 3.倒掉杯子里的水后,杯子里还有空气。() 4.水能占据空间,但是石子不能占据空间。() 5.空气能占据空间,又具有固定的形状。() 四、实验 实验名称:固体、液体占据空间吗 实验材料:水、塑料瓶和一些小石块 实验过程:往瓶子里加入半瓶水,并在瓶壁上标记水位,再慢慢地往瓶里加入小石子,观察水位的变化情况。 记录: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简答 (1)如图,用打气筒连着球针,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一些空气。空气能将水挤出杯子吗? (2)画一画实验过程,试着用文字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一、 1.空气占据空间 2. 空间空间 二、1.C 2.C3.A 三、1. (×)2. (√) 3. (√)4. (×) 5. (×) 四、实验结论:当把小石块加入水中后水位上升了,实验证明固体和液体都能占据空间。 五、(1)能 (2) 杯子进入水中,空气从小孔流出,水占据了杯子中的空间;往杯子中打入空气,水被挤出,空气重新占据杯子的空间。

【新教材】粤教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粤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目录

第1单元水和空气 1清清的水 教材分析 《清清的水》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从自然界到身边让学生认识水,先让学生说说自然界里哪里见过水,从而认识到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接着再通过与茶水的特征对比来认识清水的特征,所使用的观察方法是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 学情分析 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之一,但他们很少会去关注水的特征,并且对水的一些特征,如没有颜色,常常存在迷思概念。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的时候已经学会用眼看、鼻闻、舌尝、耳听、手摸的方法观察物体,本课让学生使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是对观察方法使用的再次巩固。 教学策略 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 通过展示多幅图片唤起学生的记忆。课前让学生收集旅游时曾拍摄过的自然界水的照片,通过课堂展示,让学生充分交流在自然界哪里见过水。 2.从学的方面来说,一年级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所以通过解密暗瓶,激发探究兴趣。 把清水与茶水倒入不透明的瓶子里,让学生猜猜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会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同时驱动他们调用多种感觉器官来对清水与茶水进行观察和比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1.知道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能说出在哪里见过水。

2.能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清水。 3.知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 教学难点: 能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清水。 教学准备 有关水的各种图片、一杯清水、一杯茶水、一杯牛奶。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妍妍、波波在动物园里参观,他们看见有三匹马在岸边喝水。 问题:动物园里的马有人工喂水,那野外的动物去哪找水呢? 交流:动物可以到自然界的哪里找水喝?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清清的水”。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自然界的水 媒体:出示自然界中水的照片。 问题:在自然界里,你见过哪里有水? 活动:在旅游时我们看到过很多自然界中的水,例如湖水、溪水、海水,现在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旅游时拍摄到的自然界中水的照片,并介绍这些照片是在哪里拍的,在哪里见过水。 小结: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 2.活动2:观察一杯水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我们需要食物》 教案

三年级下册第 6 课《我们需要食物》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们需要食物》是《科学》三年级下册“消化和呼吸”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以“人体用于呼吸的相关器官”和“人体用于摄取养分的相关器官”作为主线展开学习。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包饺子的食材”,引导学生通过包饺子,了解食物中包含着多种不同的食材,了解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活动2“哪种食物里有淀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辨别食物中的淀粉等营养成分。 二、学情分析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知道食物会为人体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糖类、水等,但是他们对这些营养成分的认识并不全面。每一名同学对食物有不同的喜好,但他们并不一定会主动去了解它有什么营养成分,也不一定会去了解平常吃的食物是由什么原材料加工而成的。本课以饺子为例,引导学生观察饺子的皮和馅,了解它们分别是用哪些食物原料制作的,继而以淀粉为例,引导学生探究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2.尝试检测食物中的淀粉等营养成分。 3.初步意识到食物对我们健康生长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分析说出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检测食物中的淀粉。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饺子皮和馅料的图片或实物、不同食品包装袋、滴管、培养皿、碘液、馒头、米饭、白萝卜、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情境:彬彬、波波和琪琪一起吃午饭,桌面上摆着一碟饺子。 讲述:我喜欢吃饺子,妈妈说饺子营养丰富。 问题:饺子有什么营养呢? 交流: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进行表达。 任务:饺子是我们常吃的食物。饺子有什么营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饺子是由哪些食物原料制成的。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 包饺子的食材 媒体:饺子的实物。 讲述:饺子是我们常吃的食物,你包过饺子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怎样包饺子吗?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介绍与分享。 讲述:虽然不同地方的饺子馅料因口味的差异有所不同,但是饺子所含的成分较丰富、较全面、较均衡。 问题:饺子是由哪些食物原料制成的? 任务:将饺子分皮和馅料两部分进行讨论,了解每部分需要些什么食材,各种食材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作记录。 交流: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引导。 分析:饺子皮是由面粉和水调和而成,其中面粉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属于糖类。饺子的馅料可由各种肉类、蔬菜、鸡蛋和食用油等调配而成,其中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食用油含有丰富的脂肪等。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测试卷 (要求:黑色水笔书写,卷面整洁)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每空 2分,共 30 分) 1、食物为人的身体生长和发育(),为各项生命活动 (),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2、用()可以测试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该物质遇到淀粉会变 成()。 3、食物在()中初步消化后,会经过()、()、 ()、()等一系列消化器官。 4、()是人体进行呼吸的主要器官。 5、()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 6、()是人尽力吸气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通常, 肺活量(),肺功能()。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中,每个 2 分, 20分) 1、人体通过()过程来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空气。

A. 呼吸 B. 排汗 C. 排气

2、()通过蠕动,使食物与胃分泌的消化液充分混合,初步 消化蛋白质。 A. 小肠 B. 大肠 C. 胃 3、下列()是备用的能源物质。 A.蛋白质 B. 脂肪 C. 糖类 4、呼吸时, 外界空气进入肺的正确途径是 ( )。 A.鼻——>咽——>喉——>气 管—— >支气 管 ——>肺 B.鼻——>喉——>咽——>气 管—— >支气 管 ——>肺 C.鼻——>咽——>气管——> 支气管 ——> 喉 ——>肺 5、()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A.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6、吸气 时, 胸廓会()。 A. 扩大 B. 缩小 C. 不变 7、()是人体进行呼吸的主要场所。 A.肚子 B. 肺 C. 口腔 8、下列()含有抗性淀粉。 A.土豆 B. 胡萝卜 C. 白菜 9、()通过蠕动,促进大部分食物的消化,并吸收大部分营 养物质。 A. 口腔 B. 小肠 C. 大肠 10、联合国确定的每年“世界无烟日”是()。 A.1 月 1 日 B.4 月 1 日 C.5 月 31 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