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2.“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根据这一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人是

3.明代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勿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制“勿能改”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中央集权需要 B.二千年惯性使然 C.符合地方发展需要 D.古今上下皆安之4.为解决唐朝后期以来国家割据分裂问题,宋初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下不属于措施积极作用的是

A.铲除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B.利于各级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

C.利于经济发展 D.利于社会安定

5.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6.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7.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下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8.下列各图反映的重大历史活动,哪些是专制决策的结果

①长城②大运河

③十三行④票号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B.刀耕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

10.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最能从根本上反映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

A.公田转化为私田B.分封制崩溃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D.周王室的衰弱

1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反映了

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2.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13.《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

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14.“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这主要说的是

A.唐朝通过有效管理促进城市商业发展B.唐朝商品经济发达

C.唐朝城市商业发展D.唐朝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

15.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中国缺乏能够广泛传播的宗教思想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6.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中与此主张相近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17.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此话反映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18.汉代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主要体现在

①神化皇权②吸收佛教等教义,兼容百家③天人感应④儒家思想成为宗教信仰,被读书人推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0.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痒.死而后巳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1.《明夷待访录》中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从根本上体现出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2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下列中国古代发明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罗盘针

23.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B.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C.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D.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24.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从中能够分析得出的信息有:

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②当时中国科技成就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③当时中国科技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④当时中国科学家缺乏勤奋研究精神,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5.有人看过颜真卿右面这幅字后说了四句话,你同意哪一句?

A.盛唐社会走向正轨,所以书法也讲究规范 B.此时书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

C.此书法笔势飞动,意绪狂放 D.体现了初唐时代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

26.“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这说明: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 B.汉字有双重特性:实用性和艺术性

C.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27.《清明上河图》在无声的倾诉中折射出了时代的光泽。这里“时代的光泽”是指:

①商业兴盛②国家统一③城市发展④文化繁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2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中国的书法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②中国的国画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

③《诗经》和楚辞分别属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④明清小说反映了社会上层阶级的文化心理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29.下列著作在1986年均被法国的《读书》杂志推荐为理想藏书。关于这三部书相对应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诗歌剧本散文 B.彼特拉克曹雪芹达尔文 C.倡导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礼教阐述自然选择 D.抨击世俗王权叙述爱情悲剧挑战教会神学

30.清朝赵翼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古代在“李杜”之后各领风骚的文学形式有:

A.楚辞、元曲、明清小说 B.南戏、元杂剧、京剧

C.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D.宋词、明清小说、京剧

二、非选择题(3题,共40分)

3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材料四: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

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请结合材料二、四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3)你同意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3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材料二: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

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不同出发点和根本原因。

(2)明清的海外贸易政策反映当时何种显著的社会特征?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33.《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至宋明时期“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11分)

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2)请列举汉代、宋代“帝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帝国文化”的主流思想演变的根本目的(或作用)是什么?

(3)列举宋元明清时期,市民文化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表现?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主要原因。

34.阅读下列材料:(11分)

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

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

一、选择题(30题共60分)

1、C.题目中描述的现象是皇权至上的其中一个表现。

2、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嫡长子是指正妻所生的大儿子。

3、A.实行政治制度需要与国情结合,郡县制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稳定,符合中国国情。

4、B.见“考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解析】“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条。

5、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阁设立的背景的理解。朱元璋废丞相后设置大学士帮助处理朝政。

6、A

7、D.题干体现了C项的意思,但“一统江山”、“四方平定”、“六合一统”表达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这些并非C项的内容。只能选择比较之下最没有疑问的D项。

8、A.票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专制制度的产物。长城、运河、十三行是专制制度的产物,其中十三行是清朝设立的管理外贸的机构。

9、D 此题由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古诗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掌握程度。由语文知识可知该诗是唐朝诗人李绅作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答案为D。

10、A 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公田转化为私田是由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的表现,所以,这一变化是与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的。其他三项都不能直接体现这一趋势。

11、D 本题属于理论与概念选择题。“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都实行按田亩纳税,目的是改变贵族精心经营私田,而荒废公田(井田)的状况。但这实际上是承认了私田主人对私田占有的合法性,从而促使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土地是最主要的资料,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生产关系的重

要方面,所以说,这两种赋税制度的调整,实质上是在调整生产关系。

12、D 题干表述的是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的现象,而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13、A “昔圣王”是指先前的西周时代。材料强调的是在西周时期,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各有居处,不相往来。“处工,就官府”是指工商食官,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14、A 材料的意思是长安和洛阳两京诸市署,各置主管官员“令”一人,品级为六品上,副职二人,品级为正八品上。他们的职责是管理商品交易,负责度量器物,分辨商品的真伪和轻重。

15、D.排除③中国缺乏能够广泛传播的宗教思想。中国古代社会佛教、道教都曾广泛传播,至今仍是影响甚广的宗教思想。

16、D.A是荀子思想,指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B是法家思想,强调要重视法律,政府官吏承担教育职责,学习的内容是朝廷的法令;C是兵家思想,强调战争的重要性。D容易排除。D是老子的观点,认为战争应尽量避免。故选D。

17、D

18、C.董仲舒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公认的看法是东汉明帝时,约公元67年传入中国,)。儒家思想也没有发展为宗教,故②④排除。

19、A.宋明理学的一大缺陷就是空谈理气、性命等,故而顾炎武等倡导“经世致用”学说,以“实学”取代宋明的“虚学”。故排除②;程朱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完全不具备人文主义精神。从理学的局限性入手思考。

20、C.排除①,因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提倡的是个人修养,题目要求的是“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1、B.注意要求“根本上”。

22、D.注意问题关键词“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和时间限定词“宋代”,只有D项是宋代的科技发明。A、B项发明于汉代,C项在唐代已经出现。

23、C.材料中的印刷技术因为印数多而快捷,体现的是活字印刷术。

24、C,中国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原因是中国的体制,而非中国科学家缺乏勤奋研究精神,④错误。

25、A.了解楚颜真卿的书法特点。他和柳公权的书法都注重规范法度,这与唐皇朝走向正轨和繁荣的社会环境有关。

26、C.材料体现的意思,统一文字加强了中国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7、D.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宋代不是统一的王朝,②选项都可排除。

28、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相关背景与成就。根据课本知识,①②正确。《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楚辞属于浪漫主义,因此③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小说正满足了市民阶层的需求。,因此④错误

29、C.《神曲》成书于文艺复兴时代,倡导人文主义是对的,《红楼梦》成书于封建专制空前强化的清朝,反封建礼教是书中所体现出的精神,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则用生物进化的观点阐释了自然选择。

30、C

二、材料题(4题共40分)

31.(8分)(1)解析:从材料一的“掌握国家大权”可以看出位高权重,由于相劝威胁到皇权,所以废除丞相。答案:(1)丞相位高权重。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丞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专制加强的阻碍。(2分)

(2)解析:我们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这些中枢机构的变化,从材料四的“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以得出反映的本质问题。

答案: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发展到了高峰。(4分)

(3)解析:材料三揭示了中国君主专制的弊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答案:同意。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轻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2分)

32.(10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能力、归纳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关键要结合“闭关锁国”政策。分析海外贸易政策和社会特征要放在当时国际国内大背景中考察,注意理解国家对外实行的政策是国内政治经济的延伸这一观点,分析政策的影响要从主观和客观角度去分析。

答案:(1)相同点:都不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对外贸易。出发点:明朝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防止倭寇的侵扰;清朝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的反清势力相联系。根本原因: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5分)

(2)社会特征: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1分)影响: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防止东南沿海的反清活动。但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多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4分)

33.(11分)(1)民本思潮:儒家思想;专制主义:法家思想。(2分)社会根源:根源: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的发展);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2分)

(2)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分)宋代:程朱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根本目的: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分)(3)成就:宋词(话本)、元曲、明清的小说、戏曲(昆曲、京剧);(2分)原因:经济上: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使商品经济发展受到压制;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思想控制加强。(2分)

34.(11分)解析:(1)注意材料中不同时期中国与西方的科技成就变化可知中国科技地位下降的趋势;分析根本性差异时可结合不同的社会背景作答。答案(1)从领先转为落后。(1分)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1分)

(2)注意资产阶级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科技发展的影响。答案(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3分) (3)可从中国日益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政策、闭关政策、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文化专制政策等从而进行分析归纳。答案(3)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1分)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1分)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1分)文化专制政策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1分)

(4)可任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凡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答案:(4)评分说明:围绕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任一角度回答,凡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2分)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DOC

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D主张中央集权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 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 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D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道家最受欢迎 15、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2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B.井田制瓦解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

中国古代史复习(二)

孝感2019年历史中考考试说明考点整理(二) 【秦汉时期】 考点1:秦兼并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 ①秦王嬴政,先后吞并六国,完成统一, ②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建立皇帝制,称秦始皇定都咸阳 (2)秦统一中国的意义 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3)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百官。 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并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①经济上:统一货币:度衡量,修筑驰道,统一车轨。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②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探远的影响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④思想上:进行了“焚书坑儒”,推行法家思想。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⑤军事上:反击匈奴,为防范匈奴而北修长城。 考点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统治 2.措施:(1)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从此确立了古代中国的统治地位,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但不放弃法家(3)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边患(4)文化上: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学校。大力发展儒家学说 3结果: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军事、文化上实现高度统一,进入鼎盛时期

专题训练: 板块综合(一) 中国古代史

板块综合训练(一)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南京调研测试)魏晋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中说:“……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宗庶杂居,以定维城之业。”该观点主张()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解析:选B。“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指的是分封诸侯,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2.(2019·汕头二模)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突出体现了实用价值。该图反映了春秋后期()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 C.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 D.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 解析:选C。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吴国的淹城由外城、内城和子城等组成,在外城之外有护城河和外城城墙,在内城外有内城护城河和内城城墙,在子城外有子城城墙。结合春秋时期战争频仍可知,这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设计的,体现了防御的价值,故选C项;从图中看不出其与经济有关的设计布局,排除A项;皇权至上的观念是在秦朝以后形成的,排除B项;从图中看不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体现不出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3.(2019·济南二模)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A.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解析:选D。九卿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等都是主要处理皇家事务的,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故选D项;九卿的职责分工表看不出国家是否统一,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在中央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上建立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贵族血缘和世袭基础上的,九卿的任职来源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制度,无法判断是否强干弱枝,排除C项。 4.(2019·滨州二模)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 这反映出西汉时期(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丞相任用由以功臣、功臣子为主转变为以掾史文吏、经学之士为主,经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这主要反映了儒学政治影响力的增强,故选D项;材料主要涉及西汉丞相出身变化,无法从整体上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也并未体现丞相权力的变化,排除A、B两项;根据材料可知,外戚宗室任丞相数量较少,排除C项。 5.(2019·重庆二模)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之设()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加强了监察机制 C.保证了决策质量D.牵制了外朝相权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参与机要的陆贽被看作“内相”、李绅敢于“排抑”大权在握的宰相,这都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故选D项;材料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但材料并未涉及减少手续,提高效率,排除A项;监察机制是指对机关或工作人员的监督(督促)考察及检举,与材料主旨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与保证决策效果及提高决策质量无关,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 A、政治统治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 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 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 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 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 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 作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答案:3、(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族诛”、“连坐”。(3)陈胜、吴广。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 治的秦朝。(4)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 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场帝意扰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犊武,百性不堪,遂致灭 亡,此皆肤目所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履舟。……为 人主,可不畏惧!”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太宗曰:“以铜为镜…;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 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明代思想家李赞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 宗耳。不然,使遇好谈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谈也。” —《史纲评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 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对哪些方面比较重视? (4)材料四李蛰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

最新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二) 精品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1.下列古人类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有( )。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人④河姆渡人⑤大汶口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⑤ 2.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最北和最南面的是( ) 。 A.鲁、卫B.齐、楚C.燕、楚D.卫、晋 3.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因素是( )。 A.统治阶级的提倡 B.国家分裂的影响 C.社会人口的增加 D.奴隶制度的崩溃 4.典型表现出战国时期青铜装饰艺术进步的作品是( ) 。 A.四羊方尊B.越王勾践剑 C.嵌错赏功宴乐铜壶D.随县编钟 5.“秦皇”、“汉武”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的活动是类似的,但却造成了“秦亡汉兴”的不同后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 )。 A.根本目的不同造成的 B.用人不当造成的 C.背景条件不同造成的 D.修建陵墓造成的 6.汉高祖采取的措施中,有利于扩大西汉统治阶层力量的是( )。 A.兵皆罢归家 B.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 C.民以饥荒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D.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7.“焚书坑儒”和“罢黩百家,独尊儒术”最相似之处是( )。 A.实施背景 B.实施过程 C.实施结果 D.根本目的 8.史书记载:用牛牵车,由人扶车,车足空心,一播三行。这种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 )。 A.战国 B.西汉 C.三国魏 D.唐朝 9.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表述,不准确的有( )。 A.封建国家由分裂到完成统一 B.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南方的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 D.士族成为社会上的特殊势力 10.西晋王朝在内迁的少数民族进攻下迅速崩溃,主要是因为( )。 A.统一时间短暂,政权尚不巩固 B.汉末以来的经济破坏未得到恢复 C.豪强地主控制人口拥兵割据期 D.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 11.司马睿能够在江南建立东晋,主要原因在于( )。 A.司马睿本人具有雄才大略 B.放弃北伐求得南北妥协 C.南渡大地主与南方大地主的支持 D.依靠长江天险据有江南 12.隋文帝与武则天政治活动的相同点在于( )。 A.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全国 B.派人到流求和西域 C.设立学习自然科学的专业学校 D.在全国广建庙字,大造佛像 13.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 ①推行均田制、缓和社会矛盾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施行开明的民族政策④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1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的原因有( )。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2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2 人类产生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我国古代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状况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山顶洞人和半坡氏族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居住方式不同②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③使用工具不同④社会生产方式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考古学家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约至前3500年)。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是() ①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②在生产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烧制陶器和纺织麻布④经营原始农业及饲养家畜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据此,请回答3-6题: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都城在阳城,即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郑州 C.陕西西安 D.河南安阳 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周王与诸候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 5.下列关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和西周遗址中出现了原始瓷器 C.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大型青铜铸像是西周时古蜀国青铜艺术的杰作 D.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6.商代历法的最大成就是() A.日食、月食的记录 B.干支纪日法 C.关于闰年的规定 D.发现五大行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结合有关史实回答7-9题: 7.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衰微 B.民族融合加强 C.井田制逐渐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8.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C.剧烈的社会大变革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_含答案汇编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 、选择题 (本卷共有 30小题,每小题 1.5分,共 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 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 的发展。据此回答 1-4 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 .原始社会后期 B .商朝 C .春秋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 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 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 .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 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 因而它长期的实行, 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 ( 《货殖列传》 ),说明秦汉 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 作的传记, 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 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 .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 .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 .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 .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 .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 .修建防御工事 B .和亲与互市 C .进行战争 D .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 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 使当地文化丰 富多彩。据此回答 7-8 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 ,主要是由于 ( ) A .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C .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 ③井渠法 C .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 回答 5-6 题。 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此 B .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D .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各课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掌握,并加以运用) ★(期末考试题目类型有: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改错题;四、列举题;五、材料分析题) 第1课: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 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 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3课: 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后 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 3、尧、舜、禹的“禅让”。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A.原始社会后期B.商朝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 C ②③④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A.修建防御工事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题专项训练3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编选张书林 12 分开放题每题10 分钟做完,每次训练2 题20 分钟做完,自己批改,也可请老师批改,计算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5。(2016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 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3 答案 编选张书林 5。(2016 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综合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史综合复习 一.封建社会的主要线索 (一).封建社会的五大分期及历史特征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辽、宋、夏、金、元: 明清: (二)、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主要特点: 政治上:(1)(2)经济上: 文化上:(1)(2)二.古代政治

(一)关于国家统一 1、结束长期分裂的四次大统一 ①史实: ②促成统一成为主要趋势的因素 △中央______制的建立与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南北______发展和交流,经济联系加强,促进统一。 △儒家_________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对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 △民族______使民族间的交往、关系密切,民族间的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不断扩大 △人民_____________(历史趋势) △统一的核心_________________ 2.局部统一 北宋统一 3.对统一的认识 ①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_____________,是主流;统一的时间长,统 一的范围不断扩大;统一的_____性越来越大。 ②统一的影响 △有利于社会的_______ △有利于______发展,文化____________ △有利于边疆的_______

△有利于抵御______________ △有利于提高_______________ 4.主要统一王朝的相关内容作比较(秦、隋、元) (二)重要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产生根源 △封建经济基础决定 △分散的小农经济 △地主阶级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与特点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特征是个人______专行,集各种_____于一身,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包含三层:一是个人独裁;二是个人终身制;三是家族世袭制。 △中央集权是政体形式,特征:是地方政府在各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官吏是任免制 △总特点: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听命皇上;,皇权至高无上。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过程(时期、主要内容、评价) △初步形成—— △确立—— △巩固—— △完善——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_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原始社会后期 B.商朝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修建防御工事 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 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古代史部分——材料解析题1

材料题1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这家。——摘自《史记?货殖列伟》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别湖,良畴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时(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摘自《陆游集》 材料四: ——搞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5分)(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要点:(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1分);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超过北方(1分);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1分);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靠南方(2分)。(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2分)。(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1分);人口增第,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1分)。 材料题2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对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用权也,信可以守战也。——《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型,犹不能禁也。……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汉书?食货志》 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得农主张。(10分)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各课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掌握,并加以运用) ★(期末考试题目类型有: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改错题;四、列举题;五、材料分析题)第1课: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 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 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3课: 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后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 尧、舜、禹的“禅让”。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3、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4课: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开始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列材料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 始皇比孔子大得多,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耕华、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简明中国古代史期

《简明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题 一、填充题 1、现代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___甲骨_____文。 2、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有 170万年。 3、氏族公社的历史共分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阶段和父系氏族阶段。 4、汉武帝时,派_张骞__两次出使西域;东汉时,派______经营西域。 5、夏朝是夏族首领禹建立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070年。 6、夏禹死后,其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废除了禅让制,确立了世袭制。 7、商朝在盘庚在位时,由奄迁到殷,从此定居下来。 8、商代最主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是青铜铸造业。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 9、我国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是封建领主制阶段。它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10、周的贵族将大部分土地分配给农奴耕种,谓之私田;将小部分土地留归自种,谓之公田。 11、公元前772 年,平王被迫放弃丰、镐,迁都雒邑,西周结束。 12、春秋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 13、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促进了齐国的强盛。 14、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代表作。 15、弭兵运动是由宋国发起的,共有两次。第一次是由宋大夫华元倡议;第二次由宋大夫向戍倡议。 16、战国时期楚人甘德和魏人石申各自写有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书合编成《甘石星经》。 17、公元前260年,秦派白起率军与赵争夺韩国上党郡,在长平大破赵军,坑杀赵士卒四十余万人。 18、南北朝时期,南朝相继的王朝为宋、_____齐___、梁、陈。 19、西周至战国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前期有《诗经》,后期有《楚辞》。 20、明末清初三大唯物主义思想家是黄宗羲、__王夫之_、顾炎武_____。 二、选择题 1、丁村人是( B )的代表性人类化石。 A.猿人时期 B.古人时期 C.母系氏族时期 D. 父系氏族时期 2.《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B )。 A.孙膑 B.孙武 C.孙权 D.孙坚 3、我国人类使用弓箭是在 ( C ) A、猿人时期 B、古人时期 C、新人时期 D、现代人时期。 4、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约在( D ) A、黄帝时期 B、夏朝 C、神农氏时期 D、尧、舜、禹时期。 5.北魏是我国哪一个民族建立的王朝( B ) A.匈奴 B.鲜卑C.羯D.羌 6. 黄巢起义军在长安建立的政权是( D ) A.大顺 B.张楚 C.大蜀 D.大齐 7、夏朝是我国第一个 ( C ) A、封建领主制 B、封建地主制 C、奴隶制 D、农奴制国家。 8、反映夏朝人活动的主要文化遗存是 ( D ) A、大汶口文化 B、良渚文化 C、细石器文化 D、二里头文化 9.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是( C )。 A.《永乐大典》 B.《四库全书》 C.《古今图书集成》 D.《四部丛刊》 10.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地是( C )。 A.黑海 B.里海 C.红海 D.地中海 11、商朝中央机构的百官之长叫 ( D )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卷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A. 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 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 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 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2.公元前6世纪中叶,许多诸侯国内公室衰微、世卿执政,卿大夫争相兼并土地、占有财货,美其名日求富。各大卿族以已之“富"在不同阶层中吸附私属,最终使得上至公子王孙,下至土庶人都有机会求富。这一现象 A. 得益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B. 表明官僚政治体制逐渐成型 C. 根源于周王室的腐败和衰微 D. 推动了新型政治关系的形成 3.白狄鲜虞氏所建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之间。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由此可知 A. 鲜虞氏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 B. 反映出礼乐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C. 体现了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D. 战国时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民族融合 4.《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晋六卿灭祁、羊舌氏,于是“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任命十人为县大夫。所举十人中,其中两人因为“有力于王室”,四人因为“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另四人则“以贤举”。这反映出当时 A.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君权 B. 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 国家政治建构的转变 5.《淮南子》论述先秦某思想家时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该思想家 A. 受教于孔子 B. 重义轻利 C. 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D. 主张兼爱、非攻 6.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解析:B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4.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