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术前磁源成像定位功能区脑肿瘤36例的临床应用分析

术前磁源成像定位功能区脑肿瘤36例的临床应用分析

术前磁源成像定位功能区脑肿瘤36例的临床应用分析
术前磁源成像定位功能区脑肿瘤36例的临床应用分析

功能区脑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功能区脑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对功能区脑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30例功能区脑肿瘤患者,均予以全身麻醉后行脑部肿瘤切除,观察其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0例患者,麻醉前平均动脉压(MAP)为(37.20±4.08)mm Hg (1 mm Hg=0.133 kPa),开颅时刻MAP为(38.16±3.97)mm Hg,颅内手术时MAP为(39.19±5.64)mm Hg,关颅时刻MAP为(41.22±3.17)mm Hg;麻醉前心率(HR)为(80.13± 6.97)次/min,开颅时刻HR为(76.35±6.14)次/min,颅内手术时HR为(73.25±6.13)次/min,关颅时刻HR为(75.32±6.25)次/min。30例患者经肿瘤切除术后,发生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1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短期加重2例,癫痫发作1例,经相应处理干预后其症状均消失或改善。结论对功能区脑肿瘤患者采取神经显微外科技术、电生理技术行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且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于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关键词脑肿瘤;功能区;肿瘤切除术;并发症 功能区脑肿瘤指位于中央前后回、角回、枕叶视皮质周围邻近运动、语言等重要功能区的肿瘤,若患者功能区出现肿瘤,严重时导致肢体肌力下降、言语功能障碍、视力障碍等,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在最大限度切除功能区肿瘤同时尽力保护患者功能区功能,以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 率[2]。本研究为探讨功能区脑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2014年2月~2017 年1月收治的功能区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功能区脑肿瘤切除术,并观察其切除后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30例 功能区脑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19例,女 11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34.23± 10.92)岁;12例肿瘤主体位于中央沟前区,18例肿瘤主体位于中央沟后方。排除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不接受治疗或病历资料不全患者,上述患者均符合功能区脑肿瘤诊断且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参与随访。 1. 2 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核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确定为功能区肿瘤。反复阅片,设计手术切口及入路,手术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肠造口术前定位

肠造口术前定位 单位: 摘要:给肠造口选择并划定一个位置是每个造口治疗师对病人进行术前宣教时的一个重要责职之一。一个位置选得好、结构做得好的肠造口可以使患者以后的生活过得更有信心、更方便。贴得牢固的袋子、健康的造口周围皮肤和良好的自理能力,这些都是加速患者康复并返回社会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考虑周全而且认真地进行术前定位是多么重要。本文就造口术前定位的意义、目的、依据及定位方法做一介绍。 ` 关键词:肠造口术前定位 一、肠造口术前定位目的 (一)便于自我护理 只要患者生活能自理,造口护理最终要患者自己承担。造口位置要方便患者自己护理,如患者无法直接看到造口位置,自我护理无法实现。临床上不提倡原位肛门造口,就是因为患者不能直接看到造口,无法自己完成护理。 (二)便于造口用品使用 肠造口是排泄粪便的途径,但没有括约肌,粪便排放无法控制,排便没有规律,临床上通过造口袋来管理粪便,如回肠造口者终身离不开造口袋。故造口的位置要便于造口袋的使用,延长造口袋使用时间。 (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大部分造口是永久性造口,随着造口手术后时间的延长,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会上升,其中造口旁疝,造口脱垂等与造口位置有关并发症更为明显,选择合适的造口位置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四)尊重患者生活习惯 造口不应该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造口者最终要象正常人一样生活,回归社会,术前定位就能尊重患者利益,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以患者需要而定位。

肠造口者评估造口手术的效果,主要有二个方面,一为原发病是否治愈,这取决于疾病的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为造口者自我护理结果,自我护理的好坏,除了主观上取决于造口者对造口护理的认识、造口治疗师对造口者的指导程度、造口用品的质量以外。客观上取决于造口位置是否妥当,造口位置极大地影响了造口者自我护理效果。因为主观上的因素随着手术后时间的延长,患者自我努力和调整、造口治疗师的术后长期随访等能不断完善。而客观上的因素术后很难改变和调整,这主要是指造口本身的位置,除非造口出现严重并发症,否则造口位置不会更改,也就是不良的位置将长期影响造口者自我护理。 二、造口定位的依据 肠造口的位置依据疾病、手术方法、患者个体差异而决定。不同的疾病造口的目的不同,如低位直肠癌造口是代替原肛门,解决排便的途径,是永久性的。而结肠外伤、结肠梗阻、直肠吻合口漏等造口是为了粪便暂时转流,因为肠腔内平时充满了粪便,粪便含菌量高达109~1012/g粪,这些细菌是条件致病菌,肠道细菌平时保持一种平衡,不致病。一旦肠道细菌数量和种类上发生变化时,将可能致病。凡择期大肠手术者,术前进行肠道准备,达到空虚肠腔,抑制常居菌的生长,减少常居菌的数量,减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而上述疾病手术往往是急诊,无法进行系统地肠道准备,故肠腔有大量粪便,直接做肠管吻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为了确保手术成功,将在病变近端做一造口,可确保手术成功,这种造口是暂时性,一旦原发病好转后,将再次手术恢复肠道的连续性。家族性息肉病、大肠炎性病变等造口解决粪便排泄,手术将整个大肠切除,粪便没有贮存的地方,故直接将回肠末端拉到体外做永久性的造口。手术方式不同,造口位置不同,如低位直肠癌是乙状结肠造口在左下腹,结肠梗阻是横结肠造口在中腹部,家族性息肉病是回肠造口在右下腹。 性别、身材、体型、手术次数、职业等不同,造口位置也有差异,造口位置因人而异,合适为准。 三、标准造口位置的特点 (一)患者看清楚造口 患者取不同体位时都能看清楚造口,尤其是半卧位、坐位、站立位。造口作为患者身体的一个部分,需每日呵护它,假如造口位置太低,肥胖的患者被腹部脂肪堆挡住了视线,患

脑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

脑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 【摘要】 脑癌一直是一个难以治愈的疾病,主要是抗癌药物很难通过血脑屏障(BBB)到达作用靶点,发挥作用。为了使药物专一作用于靶位,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分别通过化疗药物的联合使用,生物学方法,以及改变给药途径来使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为进一步研究脑靶向制剂提供了参考。 【Abstract】 Brain cancer has been a difficult disease to cure, mainly anti-cancer drugs is difficult to reach the target through the blood-brain barrier (BBB).T o make the drugs act on specific targets,this review shows to solve the problem from three aspects.that is combined use of chemotherapy drugs, biological methods, as well as change th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of the drug in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of brain targeting agents. 【关键词】脑肿瘤,血脑屏障(BBB),靶向治疗 【引言】 1.脑肿瘤的相关介绍 脑肿瘤包括各种颅内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恶性脑肿瘤又称“脑癌”。因为颅腔之轮廓全是骨骼,所以如果脑生瘤肿,则会使颅腔内之压力增加,因而产生头痛,呕吐,视线不清,抽筋,昏迷等。此外,脑瘤生长位置亦会做成特别病征。因为脑瘤渐渐增大必会压住该处之神经,影响其功能,此影响会因为脑瘤之位置不同而有变。当然在恶性脑肿瘤晚期,肿瘤细胞还会转移至身体其他脏器。 脑肿瘤被定义为任何颅内肿瘤,发生的位置包括了脑本身各种细胞(神经元、胶质细胞、淋巴组织以及血管)、脑神经(许旺氏细胞)、脑膜、头骨、脑下垂体以及由其它器官转移的转移性脑瘤[1]。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 一、授课提纲:内容分四个部分:磁共振的发展背景和历史;磁共振的基本原理;磁共振的 安全性和优缺点;磁共振临床应用。 1、背景和发展历史:194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F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 Purcell发现核磁共振现象,为此获得1952年诺贝尔奖。磁共振的发展史中共有16 位诺贝尔获奖者,分别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医学奖项中夺魁。尤其近几年磁共振 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单纯的形态解剖学显示向功能和分子影像发 展,从而显示出磁共振的强大潜能。 2、磁共振基本原理:分物理学基础、磁共振的基本序列和图像特点三个方面概述。介 绍了磁化、进动、Larmor公式、静磁场(主磁场)和射频脉冲、驰豫和横向、纵向 驰豫,重复和回波时间、梯度磁场及两个主要基本序列(SE和GRE) 3、高磁场下的安全性: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4、磁共振的临床应用: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形态解剖学的显示:尤其在细微解剖结 构、动态器官和血管解剖的形态显示上具有独特优势。其次是特殊序列的结构显示,如水成像、磁敏感加权显示,对于胆道、泌尿系和椎管等富有液性成分的结构能清 晰显示管腔内情况,对于梗阻的判断非常直接。最有优势体现在功能解剖学的显示,如脑功能成像,分别从弥散、灌注、波谱和神经网络及分子影像方面加以展示。 二、常用术语 1、共振、自旋磁矩、磁化、进动、Larmor公式 2、T1WI和T2WI、横向和纵向驰豫、重复和回波时间(TR、TE) 3、SE序列和GRE序列 三、磁共振成像过程 ?把病人放进磁场→人体被磁化产生纵向磁化矢量 ?发射射频脉冲(同时进行空间定位编码)→人体内氢质子发生共振从而产生横向 磁化矢量 ?关掉射频脉冲→质子发生T1、T2弛豫(同时进行空间定位编码) ?线圈采集人体发出的MR信号→计算机处理(付立叶转换)→显示图像

脑瘤(脑肿瘤、颅疾病研究报告

脑瘤(脑肿瘤、颅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脑瘤(脑肿瘤、颅内肿瘤) 所属部位:头部 就诊科室:肿瘤科,脑外科 病症体征:恶心与呕吐,乏力,瘫痪,抽搐,头痛 疾病介绍: 脑瘤是什么?颅内肿瘤亦称脑肿瘤,其病因至今不明,肿瘤发生自脑,脑膜,脑垂体,颅神经,脑血管和胚胎残余组织者,称为原发性颅内肿瘤,由身体其 它脏器组织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者,称为继发性颅内肿瘤 症状体征: 脑瘤有哪些症状? 1、头痛:约见于80%的病人,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但不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凡能加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均可使头痛加剧。 2、呕吐:与饮食无关,清晨多见。呕吐多与剧烈头痛相伴随,有时可呈喷射性,但非喷射性呕吐也不少见。 3、视神经乳头水肿:早期无视力障碍,随着时间的延长,病情的发展,出现视野向心性缩小,晚期视神经继发性萎缩则视力迅速下降,这也是与视神经炎 所致的假性视神经乳头水肿相区分的要点。视乳头水肿是三主症中的重要客观 依据。 化验检查: 脑瘤要做什么检查? 1、X线平片; 2、脑血管造影; 3、脑室造影; 4、气脑造影; 5、CT; 6、MRI。 鉴别诊断:

脑瘤的诊断方法 颅内肿瘤常需与颅内炎症如脑蛛网膜炎、化脓性与结核性脑膜炎、结核瘤、 脑脓肿、慢性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高血压脑病与脑梗塞、颅内寄生虫病、 肉芽肿、霉菌病、视神经乳头炎与球后视神经炎等相鉴别。 并发症: 脑瘤的并发症有哪些? 局部症状亦称定位症状,由于胶质瘤所在部位的不同,其所产生的局部症状 亦异。临床可根据其表现,结合其他判断肿瘤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病灶症状,即肿瘤直接压迫刺激或破坏脑组织或颅神经的结果,具有定位价值。但以发病 初期出现最有诊断意义。 在晚期,由于其他部位的脑组织及颅神经受压迫、水肿及牵扯等间接影响, 而出现一些肿瘤的邻近症状和远隔症状。前者是因肿瘤附近的脑或颅神经受压 所致。如小脑肿瘤出现桥脑、延髓症状;颞叶肿瘤出现第Ⅲ、Ⅳ颅神经障碍; 外侧裂肿瘤出现偏瘫等。 以上症状的发生,与肿瘤压迫、脑组织移位或脑血液循环障碍等有关。远隔 症状是在肿瘤远隔部位的脑神经的功能障碍,如颅后窝肿瘤,因脑积水影响额、颞、顶叶,可出现视、听幻觉或癫痫。又如颅内压增高时,由于第三脑室扩大 亦可出现双颞侧偏盲和蝶鞍扩大等。 治疗用药: 脑瘤的治疗方法 1、对症治疗主要针对颅内压增高,如应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压;对癫痫发作者应用抗癫痫药物等。因肿瘤位于要害部位,无法施行手术切除,而药物治疗效 果不好时,可行脑脊液分流术、颞肌下减压术、枕肌下减压术或去骨瓣减压术 等姑息性手术。 2、病因治疗: ①主要是手术切除肿瘤,手术切除的原则是:凡良性肿瘤应力争全切除以达到治愈的效果;凡恶性肿瘤或位于重要功能区的良性肿瘤,应根据病人情况和技术条件 予以大部切除或部分切除,以达到减压为目的。 ②凡恶性肿瘤或未能全切除而对放射线敏感的良性肿瘤,术后均应进行放射 治疗。 ③恶性肿瘤,特别是胶质瘤和转移瘤,术后除放射治疗外,尚可通过不同途 径和方式给予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为提高恶性脑瘤手术后的效果和延长 病人生存期,应用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统称为脑瘤的综合性治疗。

1-颅脑肿瘤(精)

总论 ?颅内肿瘤包括原发和继发,前者源于颅内诸组织结构:颅骨、脑膜、血管、颅神经、脑实质及胚胎残余组织。 ?婴儿和儿童以幕下多见,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发生率较高;成人约70%位于幕上,中年人最常见为神经上皮肿瘤和脑膜瘤,老年人则最常见为脑膜瘤和转移瘤。 ?临床表现因肿瘤的类型和部位不同而不尽相同。常见的为癫痫、偏瘫、头痛、视觉和听觉障碍以及其他颅高压的症状和体征。 二.颅内肿瘤的CT诊断 对于颅内T的C T诊断包括三方面:确定有无、确定基本位置和确定性质: 1.肿瘤的检出 检出率达95%,偶尔较小,尤其是密度与脑组织相近者,平扫较难显示。 2.定位 当病变发生在临界部位,实际工作中要区分脑内脑外脑室内外和幕上幕下仍有一定困难。 ⑴幕上/幕下 天幕增强显影,在“V”“Y”“M”两侧外方为幕上病变,其内侧的为幕下病变。 病变的形态和轮廓也有帮助,幕上病变内侧缘和幕下病变的外侧缘均较平直。 ⑵脑内外 脑外病变: ①病变大多数边界比较清楚。 ②与邻近颅板﹑大脑镰或天幕等脑膜结构相连部位基底宽。 ③邻近颅板骨质有增生或破坏。 ④脑皮质受压内移,即“白质挤压”征或“白质塌陷”征。 ⑤病变附近的沟﹑池增宽。 ⑥脑外肿瘤常使邻近静脉窦闭塞,平扫示静脉窦密度增高,注射造影剂后无强化。 脑内病变:主要部分在脑实质内,多有瘤周水肿。 ⑶脑室内外 一般认为,室外病变多压迫脑室使之变小常向对侧移位,室内病变所在脑室扩大,无明显侧移,另外,室内肿瘤大多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强化也较明显. 3.定性 根据各种肿瘤的C T表现和特征结合临床症状、好发部位、好发年龄即可作出

较为确切的定性诊断。 4.颅内肿瘤与囊肿的CT表现 ⑴密度 颅内肿瘤密度的变化反映其本身结构及其继发的坏死﹑囊变﹑出血和钙化。 低密度:指低于正常脑实质密度,以含水份﹑脂 类为主或囊变液化等。 等密度:指肿瘤实质与正常脑组织密度相等。 高密度:指肿瘤密度高于正常脑组织密度,瘤组 织结构致密或钙化出血。 混合密度:上述两种以上密度同时存在,多见于 恶性肿瘤。 ⑵占位 颅内肿瘤和囊肿本身的体积﹑灶周水肿和胶质增生等因素导致邻近正常结构的受压﹑变形和移位。 ⑶水肿效应 ●脑水肿和脑肿胀是颅内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一般认为机理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C T表现为灶周境界不清的低密度影。水肿多发生在白质区,常呈指状伸入大脑皮层的灰质之间,即“指状”水肿。其边缘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不强化。 ●瘤周水肿一般不与肿瘤本身的体积简单地成正比,与恶性程度﹑生长速度和所在 部位有关。 ●水肿分级 Ⅰ度:瘤周水肿宽度≤2㎝ Ⅱ度:瘤周水肿>2㎝,小于一侧大脑半球宽径 Ⅲ度:瘤周水肿大于一侧大脑半球宽径 ⑷脑积水 颅内肿瘤或囊肿可导致脑积水,一般为梗阻性,表现为阻塞部位以上的脑室系统扩大。 少数肿瘤如脉络丛乳头状瘤可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⑸脑疝形成 由于肿瘤本身、灶周水肿及脑积水推挤邻近结构所致。 ●大脑镰下疝(扣带回疝) ●小脑幕切迹疝(常为海马钩回疝) ●枕骨大孔疝(常见小脑扁桃体下疝)

脑肿瘤病历(修订版)

姓名:职业: 性别:工作单位: 年龄:住址: 婚姻:供史者(注明与患者关系): 出生地:入院时期: 民族:记录日期: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有无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患、血液病,有无手术及药物过敏史等)个人史:(烟酒嗜好及程度、婚姻、子女情况) 家族史:(有无类似疾患) 体格检查 T ℃P 次/分R 次/分BP / mmHg(kPa) 一般情况:体型肥胖型健康型瘦弱型其他营养良好中等不良

皮肤:血管痣咖啡斑皮下结节脱水征黄染瘢痕毛发其他淋巴结:未及肿大 眼耳鼻喉:正常异常 心脏:正常异常 肺脏:正常异常 腹部:正常异常 脊柱:正常异常 四肢:正常异常 性征发育:正常异常 其他: 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合作情况:合作欠合作不合作 神志:清醒烦躁嗜睡朦胧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 精神状况:正常情感反应定时定向计算力 记忆力幻觉其他 语言:正常失语运动性感觉性命名性混合性小脑语言其他 姿态及步态: 头颅:正常增大(头围cm)头皮异常 强迫头位左侧卧右侧卧膝胸卧位破壶音 听诊 脑膜刺激征:颈抵抗Kerning征 颅神经: I.嗅觉:正常迟钝(左右)消失(左右) Ⅱ.视力:左右 视野:正常缺损(双颞侧同向性左、右其他) 眼底:左

右 眼底检查结果: Ⅲ.Ⅳ.Ⅵ:眼睑下垂无有(左右)眼球凸出无有(左右) 眼球陷入无有(左右) 瞳孔直径(mm)形状直接光反应间接光反应调节反应左 右 (灵敏+ + 迟钝+ 丧失○) 眼姿:正常斜视眼球分离同向凝视无有(左右) 眼球震颤:水平垂直旋转眼球浮动 眼球运动复视 Ⅴ.面部感觉:正常异常(左右第支) 角膜反射:正常迟钝(左右)消失(左右) 张口:正常偏斜(向)咀嚼肌萎缩无力(左右) Ⅶ.面瘫:中枢性无有(轻重左右)面肌抽搐无有(左有)周围性无有(不全完全左右)味觉 Ⅷ.韦伯实验林尼实验气导> 骨导(左右)骨导> 气导(左右)前庭功能检查: Ⅸ.Ⅹ.发音正常嘶哑构音不良吞咽正常发呛不能 软腭及悬雍垂居中偏左偏右咽反射正常迟钝(左右)消失(左右)Ⅺ.耸肩胸锁乳突肌萎缩无有(左右)转颈无力无有(左右)Ⅻ.舌在口中位置伸舌偏向居中左右舌肌萎缩无有(左右)舌肌震颤舌肌纤颤 感觉系统: 感觉异常分布图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第一节磁共振成像仪的基本硬件 医用MRI仪通常由主磁体、梯度线圈、脉冲线圈、计算机系统及其他辅助设备等五部分构成。 一、主磁体 主磁体是MRI仪最基本的构件,是产生磁场的装置。根据磁场产生的方式可将主磁体分为永磁型和电磁型。永磁型主磁体实际上就是大块磁铁,磁场持续存在,目前绝大多数低场强开放式MRI仪采用永磁型主磁体。电磁型主磁体是利用导线绕成的线圈,通电后即产生磁场,根据导线材料不同又可将电磁型主磁体分为常导磁体和超导磁体。常导磁体的线圈导线采用普通导电性材料,需要持续通电,目前已经逐渐淘汰;超导磁体的线圈导线采用超导材料制成,置于液氦的超低温环境中,导线内的电阻抗几乎消失,一旦通电后在无需继续供电情况下导线内的电流一直存在,并产生稳定的磁场,目前中高场强的MRI仪均采用超导磁体。主磁体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包括场强、磁场均匀度及主磁体的长度。 主磁场的场强可采用高斯(Gauss,G)或特斯拉(Tesla,T)来表示,特斯拉是目前磁场强度的法定单位。距离5安培电流通过的直导线1cm处检测到的磁场强度被定义为1高斯。特斯拉与高斯的换算关系为:1 T = 10000 G。在过去的20年中,临床应用型MRI仪主磁体的场强已由0.2 T以下提高到1.5 T以上,1999年以来,3.0 T的超高场强MRI仪通过FDA 认证进入临床应用阶段。目前一般把0.5 T以下的MRI仪称为低场机,0.5 T到1.0 T之间的称为中场机,1.0 T到2.0之间的称为高场机(1.5 T为代表),大于2.0 T的称为超高场机(3.0 T为代表)。 高场强MRI仪的主要优势表现为:(1)主磁场场强高提高质子的磁化率,增加图像的信噪比;(2)在保证信噪比的前提下,可缩短MRI信号采集时间;(3)增加化学位移使磁共振频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对代谢产物的分辨力得到提高;(4)增加化学位移使脂肪饱和技术更加容易实现;(5)磁敏感效应增强,从而增加血氧饱和度依赖(BOLD)效应,使脑功能成像的信号变化更为明显。 当然MRI仪场强增高也带来以下问题:(1)设备生产成本增加,价格提高。(2)噪音增加,虽然采用静音技术降低噪音,但是进一步增加了成本。(3)因为射频特殊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io,SAR)与主磁场场强的平方成正比,高场强下射频脉冲的能量在人体内累积明显增大,SAR值问题在3.0 T的超高场强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4)各种伪影增加,运动伪影、化学位移伪影及磁化率伪影等在3.0 T超高场机上更为明显。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3.0 T的MRI仪在临床应用还有一定限制,尽管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优势,但是在体部应用还不太成熟,因此,目前以1.5 T的高场机最为成熟和实用。 MRI对主磁场均匀度的要求很高,原因在于:(1)高均匀度的场强有助于提高图像信噪比,(2)场强均匀是保证MR信号空间定位准确性的前提,(3)场强均匀可减少伪影(特别是磁化率伪影),(4)高度均匀度磁场有利于进行大视野扫描,尤其肩关节等偏中心部位的MRI检查,(5)只有高度均匀度磁场才能充分利用脂肪饱和技术进行脂肪抑制扫描,(6)高度均匀度磁场才能有效区分MRS的不同代谢产物。现代MRI仪的主动及被动匀场技术进步很快,使磁场均匀度有了很大提高。 为保证主磁场均匀度,以往MRI仪多采用2m以上的长磁体,近几年伴随磁体技术的进步,各厂家都推出磁体长度为1.4m~1.7m的高场强(1.5T)短磁体,使病人更为舒适,尤其适用于幽闭恐惧症的患者。 随介入MR的发展,开放式MRI仪也取得很大进步,其场强已从原来的0.2T左右上升到0.5T以上,目前开放式MRI仪的最高场强已达1.0T。图像质量明显提高,扫描速度更快,已经几乎可以做到实时成像,使MR“透视”成为现实。开放式MR扫描仪与DSA的一体

肠造口术前定位

肠造口术前定位 单位: 摘要: 给肠造口选择并划定一个位置就是每个造口治疗师对病人进行术前宣教时得一个重要责职之一、一个位置选得好、结构做得好得肠造口可以使患者以后得生活过得更有信心、更方便。贴得牢固得袋子、健康得造口周围皮肤与良好得自理能力,这些都就是加速患者康复并返回社会得重要因素。由此可见。考虑周全而且认真地进行术前定位就是多么重要、本文就造口术前定位得意义、目得、依据及定位方法做一介绍。 ` 关键词:?肠造口术前定位 一、肠造口术前定位目得 (一)便于自我护理 只要患者生活能自理,造口护理最终要患者自己承担。造口位置要方便患者自己护理,如患者无法直接瞧到造口位置,自我护理无法实现。临床上不提倡原位肛门造口,就就是因为患者不能直接瞧到造口,无法自己完成护理。 (二)便于造口用品使用 肠造口就是排泄粪便得途径,但没有括约肌,粪便排放无法控制,排便没有规律,临床上通过造口袋来管理粪便,如回肠造口者终身离不开造口袋。故造口得位置要便于造口袋得使用,延长造口袋使用时间。 (三)预防并发症得发生 大部分造口就是永久性造口,随着造口手术后时间得延长,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会上升,其中造口旁疝,造口脱垂等与造口位置有关并发症更为明显,选择合适得造口位置可预防并发症得发生。 (四)尊重患者生活习惯 造口不应该改变患者得生活习惯,造口者最终要象正常人一样生活,回归社会,术前定位就能尊重患者利益,在不影响治疗得前提下,以患者需要而定位、 肠造口者评估造口手术得效果,主要有二个方面,一为原发病就是否治愈,这取决于疾病得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为造口者自我护理结果,自我护理得好坏,除了主观上取决于造口者对造口护理得认识、造口治疗师对造口者得指导程度、造口用品得质量以外。客观上取决于造口位置就是否妥当,造口位置极大地影响了造口者自我护理效果、因为主观上得因素随着手术后时间得延长,患者自我努力与调整、造口治疗师得术后长期随访等能不断完善。

大脑胶质瘤的病理分型与化疗分析

大脑胶质瘤的病理分型与化疗分析 摘要目的对大脑胶质瘤的分子病理分型以及化疗情况进行讨论。方法53例大脑胶质瘤患者,对其疾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化疗情况进行讨论。结果53例患者中星形胶质细胞瘤39例,占73.6%,少突星形细胞瘤7例,13.2%,少突胶质细胞瘤6例,占11.3%,胶质母细胞瘤1例,占1.9%。结论大脑胶质瘤主要分为经典型和肿块型两种,其中病理分型多以星形胶质细胞瘤为主,医师在治疗中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化疗。 关键词大脑胶质瘤;病理分型;化疗 大脑胶质瘤是一种原发性颅内肿瘤,本病治愈后复发率较高,且多为恶性肿瘤,对患者生命健康有着严重威胁。目前在临床中多采用放化疗的方式对本病进行治疗,为进一步研究大脑胶质瘤的分子病理分型与化疗效果,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成立肿瘤小组,对大脑胶质瘤的分子病理分型以及化疗情况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53例大脑胶质瘤患者,男27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16)岁。患者入院后均行CT、MRI 检查,其中经典型肿瘤患者39例,肿块型肿瘤患者14例。 1. 2 扫描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CT、MRI扫描。MRI主要扫描T1WI、T2WI、轴位T1WI、FLAIR四个序列,所有患者均行增强扫描。CT则行常规扫描。 1. 3 病理检查患者术后将病灶送检,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电镜进行观察。 1. 4 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的病理分子分型进行统计,所有统计均由主治医师进行,同时将结果做好详细记录。 1. 5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所有患者的病理分子分型进行统计,53例患者中星形胶质细胞瘤39例,占73.6%,少突星形细胞瘤7例,占13.2%,少突胶质细胞瘤6例,占11.3%,胶质母细胞瘤1例,占1.9%。见表1。CT仅有3例清晰提示病灶所在,而MRI则对所有患者病灶部位进行提示,CT检查中病灶显示情况与MRI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肿瘤术前谈话

脑肿瘤手术同意书 姓名:性别:年龄:专业: 脑外科住院号: 术前诊断: 拟行手术名称: 拟行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麻 拟行手术日期: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内结构最复杂的系统,脑外科手术是各类手术中风险最大的手术之一。现将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及不良后果告知如下: (1)麻醉意外,可能导致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2)患者病情重,病变毗邻脑组织结构复杂,病灶位于重要功能区,可能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失嗅、癫痫、高热、尿崩、大小便失禁、病理性饥饿或厌食、视力 下降、视野缺损、听力下降或丧失、面瘫、吞咽困难、眼脸闭合不拢、声音嘶哑、嗜 睡、精神异常、严重智力障碍、长期昏迷甚至植物生存,心跳、呼吸停止死亡等。老 年人、儿童和体弱久病者的手术耐受性差,术中术后均可能危及生命而死亡。 (3)可能并发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心、肺、肾等脏器功能衰竭,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脑性盐耗综合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褥疮等。 (4)术后可能出现切口感染、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等,可能并发脑血管痉挛、脑梗塞、脑积水等并发症,有时需要二期手术治疗。 (5)术后可能出现颅内出血,当血肿量大时需手术清除血肿。 (6)若为小脑肿瘤或病灶累及小脑,则可能出现共济失调、眩晕、反复恶心呕吐。 (7)术后可能出现脑脊液漏,需缝合、加压包扎等处理,伤口可能延迟愈合。 (8)手术中可能因病情需要使用特殊医疗用品:如生物硬脑膜、医用生物止血胶等医保不予支付或按比例支付的一次性材料,也可能出现生物反应如发热、排异反应等。 (9)根据病情或患者及家属要求决定是否保留病人颅骨瓣,若保留则需使用颅骨锁等固定器具予以固定。 (10)由于肿瘤体积较大、位置特殊,位于重要功能区或与周围组织粘连,则肿瘤不一定能全切;即使在肉眼或显微镜下全切,术后仍可能有一定复发率;若肿瘤侵犯脑室,可出 现脑室穿通畸形。 (11)因术中、术后输血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如发热、过敏等。少数病人可能出现病毒感染。 (12)术后病检如为恶性肿瘤,则需进一步治疗。 (13)鞍区肿瘤手术目的之一是保存视力,但因视神经长期受压,肿瘤切除后视力障碍不一定能恢复,也可能加重或完全失明。 (14)手术或麻醉可能诱发患者某些隐匿性疾患突然发作甚至危及生命或可能出现其他难以预料、危及生命或致残的意外。 患者因患____ 疾病,需要手术治疗。由于病情的关系及个体差异,依据现有医学科学技术的条件,施行该手术可能出现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和医疗风险。本医师已充分向患者(患者近亲属、代理人)告知了患者病情并说明了可行的治疗方案及优、缺点。经向患方充分告知,医患达成一致,选择上述治疗方案。一旦发生所述情况,可能加重原有病情、出现新的病变(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医务人员将按医疗原则予以尽力抢救,但仍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是否同意手术,请书面表明意愿并签字。 本人系患者(代理人),(患者)因患____ 疾病,在贵院治疗。经医师向我说明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后,我选择手术治疗。对医师以上说明及上述共____条告知内容及替代方案,我已充分理解,且愿意承担上述风险,同意医师实施上述手术方案,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核物理现象。早在1946年Block与Purcell就报道了这种现象并应用于波谱学。Lauterbur1973年发表了MR成像技术,使核磁共振不仅用于物理学和化学。也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日臻成熟完善。检查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全身各系统,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为了准确反映其成像基础,避免与核素成像混淆,现改称为磁共振成像。参与MRI 成像的因素较多,信息量大而且不同于现有各种影像学成像,在诊断疾病中有很大优越性和应用潜力。 一、磁共振现象与MRI 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例如人体内广泛存在的氢原子核,其质子有自旋运动,带正电,产生磁矩,有如一个小磁体。小磁体自旋轴的排列无一定规律。但如在均匀的强磁场中,则小磁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在这种状态下,质子带正电荷,它们像地球一样在不停地绕轴旋转,并有自己的磁场. 正常情况下,质子处于杂乱无章的排列状态。当把它们放入一个强外磁场中,就会发生改变。它们仅在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两个方向上排列 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adionfrequency,RF)进行激发,作为小磁体的氢原子核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则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这一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relaxationprocess),而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则称之为弛豫时间(relaxationtime)。有两种弛豫时间,一种是自旋-晶格弛豫时间(spin-lattice relaxationtime)又称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反映自旋核把吸收的能传给周围晶格所需要的时间,也是90°射频脉冲质子由纵向磁化转到横向磁化之后再恢复到纵向磁化激发前状态所需时间,称T1。另一种是自旋-自旋弛豫时间(spin-spin relaxation time),又称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反映横向磁化衰减、丧失的过程,也即是横向磁化所维持的时间,称T2。T2衰减是由共振质子之间相互磁化作用所引起,与T1不同,它引起相位的变化。 人体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T1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T2也是如此。这种组织间弛豫时间上的差别,是MRI的成像基础。有如CT时,组织间吸收系数(CT值)差别是CT成像基础的道理。但MRI不像CT只有一个参数,即吸收系数,而是有T1、T2和自旋核密度(P)等几个参数,其中T1与T2尤为重要。因此,获得选定层面中各种组织的T1(或T2)值,就可获得该层面中包括各种组织影像的图像。 MRI的成像方法也与CT相似。有如把检查层面分成Nx,Ny,Nz……一定数量的小体积,即体素,用接收器收集信息,数字化后输入计算机处理,获得每个体素的T1值(或T2值),进行空间编码。用转换器将每个T值转为模拟灰度,而重建图像。 表1 人体正常与病变组织的T1值(ms) 肝 140~170 脑膜瘤 200~300 胰 180~200 肝癌 300~450 肾 300~340 肝血管瘤 340~370 胆汁 250~300 胰腺癌 275~400 血液 340~370 肾癌 400~450

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CT的问世是医学影像学的一场革命,她带动了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因此,发明者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至八十年代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的兴起,医学影像的成像原理发生了本质变化,从简单的x线能量衰减转化为物理生物学成像。大大拓宽了医学影像的发展道路,各种新的成像技术层出不穷。改变了影像学就是形态学的传统观念,引导影像学向定性、定量诊断方向发展。 【关键词】磁共振原理临床应用技术设备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NMR)是一种核物理现象。早在1946年Block与Purcell就报道了这种现象并应用于波谱学。Lauterbur1973年发表了MR成象技术,使核磁共振不仅用于物理学和化学。也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日臻成熟完善。检查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全身各系统,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为了准确反映其成像基础,避免与核素成

像混淆,现改称为磁共振成象。参与MRI成像的因素较多,信息量大而且不同于现有各种影像学成像,在诊断疾病中有很大优越性和应用潜力。 1中枢神经系统 (1)脑血管性疾病由于弥散、灌注及水抑制的应用,使的MRI 诊断脑梗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均明显高于CT。MRI对脑溢血的价值在于其能对血肿进行准确分期。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均有流空血管影显示。 (2)脑肿瘤脑肿瘤在MRI上有形态学和异常信号改变,三维成像的使用对脑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更准确。 (3)炎症各种细菌、病毒、霉菌性脑炎、脑膜炎与肉芽肿在MRI 可显示,注射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对定性诊断更有价值。对弓形体脑炎、脑囊虫、脑包虫病可定性诊断,并能分期分型。 (4)脑退行性病变MR能清楚的显示皮质性、髓质性、弥漫性脑萎缩。MR还能诊断原发性小脑萎缩。协助诊断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Alzermer氏病、pick氏病、hunfing氏舞蹈病,wilson氏病、leigh氏病、fahr氏病及CO中毒、霉变干蔗中毒、甲旁减等疾病。 (5)脑白质病变MR对诊断多发性硬化、肾上腺性脑白质病等脱髓鞘和髓鞘形成不良性疾病都有重要价值。 (6)脑室与蛛网膜下腔病变MR能清楚的显示孟氏孔和中脑导水管,即能明确分辨梗阻性和交通性脑积水。MR显示蛛网膜囊肿、室管膜囊肿、脑室内肿瘤、脑室内囊肿等均很敏感。

磁共振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精编版

磁共振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序列设计与临床应用 磁共振波谱(MR Spectroscopy, MRS)是医学影像学近年来发展的新的检查手段,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化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随着MRI、MRS装置不断改进,软件开发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通过MRS对各种疾病的生化代谢的认识将不断提高,为临床的诊断、鉴别、分期、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多有重要价值的信息。1H MRS可对神经元的丢失、神经胶质增生进行定量分析,31P磁共振波谱可对心肌梗塞能量代谢变化进行评价。MRS以分子水平了解人体生理上的变化,从而对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及鉴别诊断、疗效追踪等方面,做出更明确的结论。本文从MRS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序列设计方面简要作一介绍。 一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 在理想均匀的磁场中,同一种质子(如1H)理论上应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事实上,当频率测量精度非常高时会发现,即使同一种核处在相同磁场中,它们的共振频率也不完全相同,而是在一个有限的频率范围内。这是由于原子核外的电子对原子核有磁屏蔽作用,它使作用于原子核的磁场强度小于外加磁场的强度,其屏蔽作用大小用屏蔽系数s来表示,被这种屏蔽作用削弱掉的磁场为sB,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外加磁场越强sB越大,原子核实际感受到的磁场强度与外加磁场强度之差越大。此外,s还与核的特性和化学环境有关。核的化学环境指核所在的分子结构,同一种核处在不同的分子中,甚至在同一分子的不同位置或不同的原子基团中,它周围的电子数和电子的分布将有所不同。因而,受到电子的磁屏蔽作用的程度不同,如图1所示。考虑到电子的磁屏蔽作用,决定共振频率的拉莫方程应表示为:w=gBeff=gB0(1-s) 由上式可知,在相同外加磁场作用下,样品中有不同化学环境的同一种核,由于它们受磁屏蔽的程度(s的大小)不同,它们将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如在MRS中,水、NAA(N-乙酰天门冬氨酸)、Cr(肌酸)、Cho(胆碱)、脂肪的共振峰位置不同,这种现象就称为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即因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也就是核外电子云密度不同和所受屏蔽作用的不同,而引起相同质子在磁共振波谱中吸收信号位置的不同,如图2所示。实际上,研究某种样品物质的磁共振频谱时,常选用一种物质做参考基准,以它的共振频率作为频谱图横坐标的原点。并且,将不同种原子基团中的核的共振频率相对于坐标原点的频率之差作为该基团的化学位移。显然,这种用频率之差表示的化学位移的大小与磁场强度高低有关。在正常组织中,代谢物在物质中以特定的浓度存在,当组织发生病变时,代谢物浓度会发生改变。磁共振成像主要是对水和脂肪中的氢质子共振峰进行测量和脂肪中的氢质子共振峰进行测量,在1.5T场强下水和脂肪共振频率相差220Hz (化学位移),但是在这两个峰之间还有多种浓度较低代谢物所形成的共振峰,如NAA、Cr、Cho等,这些代谢物的浓度与水和脂肪相比非常低。MRS需要通过匀场抑制水和脂肪的共振峰,才能使这些微弱的共振峰群得以显示。 下面是研究MRS谱线时常用到的参数: (1)共振峰的共振频率的中心—峰的位置V: 化学位移决定磁共振波谱中共振峰的位置。 (2)共振峰的分裂。 (3)共振峰下的面积和共振峰的高度: 在磁共振波谱中,吸收峰占有的面积与产生信号的质子数目成正比。在研究波谱时,共振峰下的面积比峰的高度更有价值,因为它不受磁场均匀度的影响,对噪音相对不敏感。 (4)半高宽: 半高宽是指吸收峰高度一半时吸收峰的宽度,它代表了波谱的分辨率。 原子核自旋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自旋自旋耦合。高分辨率磁共振频谱可以观察到自旋自旋耦合引起的共振谱线的裂分,裂分的数目和幅度是相互耦合的核的自旋和核的数目的指征。在一个氢核和一个氢核发生自旋耦合的情况下,由于一个氢核的磁矩有顺磁场和逆磁场两种可能的取向,因此它对受耦合作用的氢核可能产生两个不同的附加磁场的作用,这引起受耦合的氢核的共振由一个单峰分裂为二重峰。如此类推,在两个氢核和一个氢核发生耦合的情况下,共振谱由一个分裂为三个。 磁共振波谱仪不仅可以描绘频谱,还可以描绘频谱的积分曲线,积分曲线对应共振峰的面积。

磁共振临床应用手册

磁共振成像技术(核磁共振,MRI)是与CT几乎同步发展起来的医学成像技术。MRI 作为最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之一,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尤其是近年来高场磁共振超快速成像与功能成像的出现,使得MRI的优势更为明显。但是,由于国情所限,MRI远没有CT普及,实际工作中,大量的病例本应首选MRI检查,却都进行了CT检查,因此造成的误诊及漏诊屡见不鲜。除病人经济情况的原因之外,临床医生对MRI的了解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关于磁共振成像的书籍虽很多,专业性均很强,信息量也非常大,临床医生很难有时间仔细翻阅,但临床医生又急需了解磁共振的相关知识。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这本小册子,以期临床医生在阅读之后能够了解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哪些情况下应当建议病人进行MRI检查、以及一些磁共振基本读片知识。 1 磁共振成像的特点 一、无损伤性检查。CT、X线、核医学等检查,病人都要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而MRI 投入临床20多年来,已证实对人体没有明确损害。孕妇可以进行MRI检查而不能进行CT 检查。 二、多种图像类型。CT、X线只有一种图像类型,即X线吸收率成像。而MRI常用的图像类型就有几十种,且新的技术和序列不断更新,理论上有无限多种图像类型。可根据组织特意性用不同的技术制造对比,制造影像,力求诊断疾病证据充分、客观、可靠。有更丰富的细节和依据方便医师作出明确的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前及愈后作出更详细、系统的评估。 三、图像对比度高。磁共振图像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磁共振的信号来源于氢原子核,人体各处都主要由水、脂肪、蛋白质三种成分构成,它们均含有丰富的氢原子核作为信号源,且三种成分的MRI信号强度明显不同,使得MRI图像的对比度非常高,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之间对比更显而易见。CT的信号对比来源于X线吸收率,而软组织的X线吸收率都非常接近,所以MRI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 四、任意方位断层。由于我院MRI拥有1.5T高场强主磁体及先进的三维梯度系统逐点获得容积数据,所以可以在任意设定的成像断面上获得图像。 五、心血管成像无须造影剂增强。基于MRI特有的时间飞逝法(TOF)和相位对比法(PC)血流成像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传统的血管造影(DSA)相比,对人体无损伤性(不需要注射造影剂)、费用低、检查方便等优点。且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我院磁共振MRA的图像质量与诊断能力已与DSA非常接近,基于以上MR血管成像特性,MRA完全可作DSA术前筛查以及血管手术后复查。 六、代谢、功能成像。MRI的成像原理决定了MRI信号对于组织的化学成分变化极为敏感。我院在高场MRI系统上拥有丰富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划时代地实现了对于功能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的影像诊断,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对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能力,甚至可达到分子水平。 2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想获得人体的体层图像,任何成像系统都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图像信号的来源、图像组织对比度的来源、图像空间信息的来源。磁共振成像也同样要解决这些问题。现对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作一简单介绍。 2.1 核磁共振信号的来源 磁共振成像,是依靠核磁共振现象来成像的。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处于静磁场中的原子核系统受到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将在他们的磁能级间产生共振跃迁。 上述过程,是原子核与磁场发生的共振,所以称为核磁共振,因为“核”字涉嫌核辐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