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1哲学的基本问题

1.2.1哲学的基本问题

1.2.1哲学的基本问题
1.2.1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在第一课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哲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关于什么是哲学有一个历史的和感性的认识。标题为“百舸争流的思想”,主要负载的任务有二:一是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二是介绍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围绕这两个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课时: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第二目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本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让学生从中感受什么是哲学。围绕这一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学习本课,使学生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教学重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教学难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2.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3.运用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第一课时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

存在就是被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

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

约翰生博士便问道:“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

问题探究:同学们认为这块石头在你碰到之前,你产生痛之前存不存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引导:

对于这个问题,也就是先有石头还是先有你对石头的感觉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那么,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二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中学生方芮曾经很相信星座占卜。有一段时间,她的成绩不是很好,即使十分努力也没有什么效果,为此她非常郁闷。后来偶然进了一个占星网站,在那儿,她知道了“原因”,那就是当年她的“考试运”不好。从那以后,她便很相信占星,只要遇到什么事,都会去算一算。妈妈发现了这个情况后,及时开导她,让她明白了大部分预言其实都比较笼统,偶尔碰上几件很正常。而且迷信占卜的人往往深陷其中,把“预言”拼命往自己身上套,当然“越算越准”。现在她明白了,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遇到问题,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千万不可被虚无的占星所迷惑。

教师引导:

你们也相信“星座占卜”吗?为什么包括中学生在内的好多人都相信这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之所以会相信这些迷信活动,是由于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来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推进新课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课本哲学基本问题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学生分析讨论略。

教师总结: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板书: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注意两对概念一一对应。)

使学生明确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和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不同的。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而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正确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地指出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

用。

(注意:关于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内容学生只要了解,因为以后会具体学习,在这里进行区别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两对关系是不同的,注意不要混淆。)

板书: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问题情境形神关系的论战(多媒体课件展示)

我国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肖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普通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认为,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他把肖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肖子良几次组织人马与他辩论,都被他驳倒。肖子良无可奈何,派人对他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不怕得不到高官,为什么发表这种违背潮流的言论呢?你应当赶快放弃你的言论。范缜听后,哈哈大笑:要我范缜“卖论求官”,那我早就是“高官”了。

问题探究:范缜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你认为是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略。

教师总结:所谓人的形体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所谓精神指的是思维(意识)现象。范缜认为,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因此,应该是先有“形”,后有“神”。所谓形神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所以说,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决定谁呢?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即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称之为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即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称之为唯心主义。哲学就依此划分成了两大阵营。

问题探究: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和大家谈到手机、MP3、电脑等东西的时候,大家脑海中是不是马上就会浮现它们的形象啊?比如说MP3,大家脑海中出现的就是,要么长长的,要么扁扁的,要么圆圆的,可以听歌,可以做U盘的一个东西。这个就是我们哲学上所说的意识。再换个情况,如果我现在和一个远古人或者说和一个非常贫困落后的农村的农民说手机、MP3,他们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反映吗?

学生:肯定不会。

教师进一步设问:通过这些分析,大家觉得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

学生:应该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可以使学生明确在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上,应该是存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从而更加坚定唯物主义的立场。

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问题探究:你们觉得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出,我们班的同学有三种看法,其中,认为思维(意

识)可以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思维(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属于不可知论者;当然也有些同学是两种观点都有,这种同学我们把他称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

拓展探究:大家看看自己是属于可知论者还是属于不可知论者呢?

通过这一师生互动环节,要让学生明白世界是可知的。因为,就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而言,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而人类社会目前还存在未解之谜,是由于就某个人而言,人的认识能力又是有限的,总是会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和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关于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对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你看,鱼是多么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问题探究:你是否同意惠施的看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惠施的观点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否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认为两者不存在同一性,因此陷入了不可知论。在生活中,我们应坚持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经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对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用以下图示表示: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原因)

问题情境课件展示课本《尚书·洪范》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略。

教师总结:(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就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订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

率。

板书: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人们做事情为什么要先有计划后有行动?为什么有的计划和愿望能够实现,有的却不能够实现?我们为什么不能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不是虚拟的?人和外部世界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有关,而这些问题也是我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知识拓展

(多媒体课件展示)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从事自己的工作时,首先要承认自己活动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即承认物质第一性,离开这个基本前提,任何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就像人饿了需要吃饭一样,观念中的饼不能解饿,现实中的饼才能充饥。也就是说,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总会这样或那样地解决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要做好工作,就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的联系。

相信世界可知与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会经常保持一种乐观的进取精神,相信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也会多一些。反之亦然。

教师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人实际生活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我们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的哲学提升。

板书: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还要了解为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

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完成2~3题。

2.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因为它是()

A.唯物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B.唯心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

D.所有哲学必然遇到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4.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D.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二、非选择题

5.辨析: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参考答案:1.A 2.C 3.D 4.D

5.(1)凡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因此,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利益,是否强调精神文明。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主观蛮干地去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如果在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视意识

的作用,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这不但不是唯心主义,而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3)题目中的观点缺乏必要的前提,混淆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界限,因此是不科学的。

2016超星尔雅西方哲学智慧答案

西方哲学智慧作业 1.1智慧的痛苦(一)已完成 1 在西方,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以下哪个属性? A普遍性 B、必然性 C独立性 D科学性我的答案:C 2 在西方哲学史中,古代哲学即古希腊哲学。我的答案:√ 3 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古典哲学不包括以下哪位哲学家的思想? A 柏拉图 B、卢梭 C苏格拉底 D哈贝马斯我的答案:A 4 哲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大约有多少年的历史? A —千多年 B、两千多年 C三千多年 D四千多年我的答案:B 5 哲学是一门具有普遍性而不具有必然性的学科。 我的答案:× 6 《西方哲学十五讲》的作者是谁? A、张志伟 B、张汝伦 C邓晓芒 D甘阳 我的答案:A 7 黑格尔是哪个国家的? A德国 B、英国 _ C法国 l_D英国我的答案:A 8 哲学是什么至今为止仍未有统一的定论。我的答案:√ 9

哲学不具备一门科学知识应该具备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我的答案:√ 10 公元2世纪到公元16世纪被称为 A、古希腊哲学 B、中古哲学 C近代哲学 D现代哲学 我的答案:B 11 西方哲学分期中,古希腊哲学的时间是 A、公元六世纪以前 B、公元前六世纪以前 C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六世纪 D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十世纪 我的答案:C 12 “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 我的答案:× 13 在本课程中,西方哲学史被划分为四个阶段我的答案:√ 14 以下关于哲学说法不正确的是 A、哲学没有统一的标准 B、哲学为我们确立了价值取向 C哲学和自然科学存在界限 D哲学是一门科学 我的答案:D 15 科学知识并不是中性的。我的答案:√ 16 科学知识和技术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我的答案:√ 17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价值取向。我的答案:×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答: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就是哲学得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λ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λ 2 简述唯物主义哲学得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 答:唯物主义哲学得基本观点就是: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得;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就是意识得根源。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λ第一种形态就是古代朴素唯物注意。 唯物主义发展得第二个形态就是近代得形而上学唯物主义。λ λ第三种历史形态就是现代得辨正唯物注意与历史唯物主义。 3 简述唯心主义哲学得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 答:唯心主义哲学得基本观点就是:世界得本源就是精神一时;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 λ第一种就是主观唯心注意。它得特点就是把主管精神、主观意识当成世界得本源。 λ第二种就是客观唯心注意。它得特点就是把某种脱离人得“客观精神”瞧作世界得本原。 4 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与存在得根源就是什么? 答: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与存在得根源有两个方面: λ认识论根源就是指过程本身包含着陷入唯心主义得可能。人得认识并不就是一条直线,如果把认识得某一特征、方面、夸大为脱离了物质得、绝对,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得泥坑。 λ唯心主义产生与存在得社会根源:①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得作用提供了条件。②在阶级存在得社会里,唯心注意受到没落得、反动得阶级得支持与利用。 5 马可就是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得唯物主意哲学得主要缺陷就是什么? 答:①具有机械性。

②具有形而上学性。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瞧作就是孤立得静止得、不变得。 ③具有不彻底性。 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产生就是哲学得革命变革 答:①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在科学得基础上,把辩证法同唯物论结合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得结合与统一。 ②历史唯物主义同剩余价值学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③它把哲学得研究对象确定为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得一般规律,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问题。 7 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观得发展 答:唯物主义物质观得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得阶段: 第一λ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得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得实物。 第二到了近代,产生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得物质观。λ 第三λ辩证唯物主义得物质观。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得,它不依赖于我们得感觉而存在,为我们得感觉所复写、影射、反映。 8 简述运动就是物质得根本属性,简述物质与运动得关系 答:①运动就是物质得存在方式,就是标志世界上一切实物与现象变化与发展得过程。 ②物质就是运动着得物质,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③物质就是运动得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得运动 9 简述运动与静止得辩证关系及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得错误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就是运动得一种特殊形式,它包括一下两点涵义: 第一λ指在机械运动形式下,相对于某一参考系,物质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第二就是指一事物处于变量过程中,未发生质得变化。λ 运动与静止得关系: λ第一运动与静止就是对立得,表现在运动就是无条件得,静止就是有条件得。 第二λ运动与静止又就是统一得,表现为运动与静止得相互依赖与相互渗透。 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得错误就是割裂运动与静止得辩证统一关系。前者夸大事物得运动与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与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②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外部存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①思维与存在及其关系,是任何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②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派别的科学依据:第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③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哲学其它问题的基本前提。 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内容: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 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辨正否定观的内容:辨正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辨正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辨正的否定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民族虚无主义,二是复古主义:对待外来文化也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闭关自守,二是全盘西化。 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现实的发展可以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 复古主义:片面台高传统文化,用传统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衡量、评价现实的实际,否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的区别。 全盘西化:一方面把现代化等与西方化,另一方面把现代化

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二、复习预习 政治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三、知识讲解 考点1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指导生活。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需要进行专门学习才能获得,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①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②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西方哲学智慧课后作业答案 第十六章

黑格尔哲学(一) 1、黑格尔第一部著作是什么? A、《精神现象学》 B、《逻辑学》 C、《哲学全书》 D、《法哲学原理纲要》 正确答案: A 2有多少研究黑格尔的人就有多少个黑格尔。 正确答案:√ 3黑格尔公开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是《精神现象学》(1807)。 正确答案:√ 4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对康德形而上学思想的颠覆。 正确答案:× 5 能被称为“对德国国家哲学作了完整的阐述”的人是? A、康德 B、谢林 C、黑格尔 D、叔本华 正确答案: C 6叔本华在年轻的时候对德国思想界造成很大影响,黑格尔也在其影响之中。 正确答案:× 7黑格尔写书的特点是,把观点和结论放在最开始的地方,然后进行正推和反推。正确答案:× 8 下列著作不属于黑格尔的是? A、《精神现象学》 B、《逻辑学》 C、《精神分析引论》 D、《法哲学原理》 正确答案: C 9 被海德格尔称为“诗人中的诗人”、真正的诗人的是谁? A、歌德 B、席勒 C、黑格尔 D、荷尔德林 正确答案: D 10 下列人物中同黑格尔做过室友的是? A、荷尔德林 B、海德格尔 C、叔本华 D、赫尔曼

正确答案: A 11 主要代表作是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哲学全书包括、、 A、逻辑哲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B、数学、物理学、法学 C、政治学、经济学、神学 D、逻辑学、法学、数学 正确答案: A 12 黑格尔每年7年14日不管某时某地都要喝一杯酒,庆祝这一日为的是、、 A、结婚 B、订婚 C、升职 D、法国大革命 正确答案: D 13黑格尔是法国哲学家 正确答案:× 14 人类自身像这样被尊重,就是时代最好的、、 A、解放 B、说明 C、标志 D、明天 正确答案: C 15真正的黑格尔著作只有三部,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 正确答案:√ 16 黑格尔第一部成熟的哲学著作是: A、《逻辑学》 B、《精神现象学》 C、《法哲学原理》 D、《哲学全书》 正确答案: B 17黑格尔强调真理是开端。 正确答案:× 18黑格尔的学说晦涩难懂。 正确答案:√ 19黑格尔的哲学包罗万象。 正确答案:√ 20黑格尔是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正确答案:√ 21 古典哲学的终结者是谁? A、康德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简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a、内涵: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有两个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c、作用:同一性,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d、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办法: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有了正确对事物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一般来说,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也就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顽疾。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第二目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分析 对于本框的知识,学生了解的并不多,但是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追问并总结。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基本活动,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能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式 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言论。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1.2.1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后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1.“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从哲学上看,这句歌词反映了( )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④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这句话探讨了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③符合题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能不能正确认识物质的问题展开的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A.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⑤ D.①③⑤ 答案B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非辩证关系问题,①错误。②是正确的,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故③⑤错误,④正确。 3.2016年12月14~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是对2016年经济工作的总结,又是对2017年经济工作的规划。从哲学角度来说,这体现了(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 答案B 解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是对2016年经济工作的总结,又是对2017年经济工作的规划,在哲学上就是要处理好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第一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第二目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分析 对于本框的知识,学生了解的并不多,但是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追问并总结。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基本活动,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能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式 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言论。

二、导入新课 教学导言: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大家知道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是以什么标准去划分它们的吗?我们要知道如何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首先就要来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情景营造:课堂探究1。 设计意图:启迪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结构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 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 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四、师生互动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课堂设问:请同学阅读P9的探究材料,并回答问题。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许大家对思维和存在这两个名词比较陌生,不过,我们可以用另外两个词语进行替换。简单的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点拨:所谓的意识比较简单,它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什么是物质呢?(停顿一分钟左右,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时间;学生也会说上几句)其实,在我们身边

2019西方哲学智慧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40,共分) 1“哲学不能用来烤面包。”是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的()(分)分A、 O·W·霍尔姆斯 B、 J·费斯克 C、 杜威 D、 威廉·詹姆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下面哪一位是《忏悔录》的作者()(分)分 A、 霍布斯 B、 休谟 C、 孟德斯鸠 D、 卢梭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下面哪一项是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分)分 A、 经验先在 B、 自我在经验中被认识 C、 自我同一 D、 主客体统一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中世纪对教父哲学影响最大的哲学是下面哪一项()(分)分A、 希腊自然哲学 B、 新柏拉图主义 C、 伊壁鸠鲁派 D、 斯多葛派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理智直观是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这是谁的观点。()(分)分A、 托马斯·阿奎那

威廉·哈维 C、 弗兰西斯·培根 D、 笛卡尔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四因说是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的()(分)分 A、 柏拉图 B、 苏格拉底 C、 亚里士多德 D、 康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人的本性里就是有原罪是奥古斯丁的哪部著作中提出的()(分)分A、 《论三位一体》 B、 《上帝之城》 C、 《忏悔录》 D、 《论自由意志》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下面哪一位把人类理性区别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分)分 A、 洛克 B、 卢梭 C、 柏拉图 D、 康德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亚里士多德概括的十个范畴不包括以下哪一项()(分)分 A、 时间 B、 本质 C、 地点

状态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0所有的东西,必须以有一个善良意志为前提是谁的观点()(分)分A、 海德格尔 B、 康德 C、 费尔巴哈 D、 黑格尔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1下面哪一项是单纯经验的判断不带有任何普遍性和必然性()(分)分A、 先天综合判断 B、 分析判断 C、 后天综合判断 D、 直觉判断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2休谟将知识分为几类()(分)分 A、 二 B、 一 C、 四 D、 三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3下面哪一项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分)分 A、 浪漫主义 B、 理想主义 C、 人文主义 D、 禁欲主义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4下面哪一项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分)分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 本问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1.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世界观人皆有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但只有经过专门家加工过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2)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哲学带有鲜明的阶级性。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指人的精神或意识;存在这里是指物质和自然界。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又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自然界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谁是本原的,谁是派生的。这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2.简述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简述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答: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过三种形态。它们是: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这是指在人类早期生产和科学均不发达的条件下,通过对人们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把世界中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实物当作世界本原的哲学。例如古希腊有哲学家把水当作万事万物的本原;也有哲学家把水、土、气、风当作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有五行说,把金、木、水、火、土当作世界的本原。 (2)机械唯物主义,也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是到了近代生产和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对生产经验和科学实验等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提出原子是万事万物本原的哲学。 (3)现代唯物主义,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生产和科学有了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都发展了的条件下,由马克思所创立的崭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3.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精神、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东西。不同点(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致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其荒谬之处在于其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 4.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知识点梳理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知识点梳理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其中,第一方面更为根本。(3)由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相反;由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知论,可知论认为人能认识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世界。 2.什么是哲学?它与世界观的关系怎样?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整个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3.试论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使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是指: (1)它是完备和彻底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 (2)它不仅以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为基础,随着的的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而且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自然、、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指: (1)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 (2)它以无产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而无产阶级是变革旧世界的革命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二者统一变革旧世界的实践。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西方哲学智慧作业答案解析

课程概述 1 【单选题】黑格尔是哪国人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我的答案:B 2 【单选题】西方哲学史涵盖的时间跨度 ?A、公元前6世纪到19世纪 ?B、公元前4世纪到18世纪 ?C、公元前5世纪到20世纪 ?D、公元前6世纪至今 我的答案:A 3 【单选题】西方哲学史中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6世纪这一时期的哲学叫做?A、近代哲学 ?B、现代哲学 ?C、中古哲学 ?D、古代哲学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公元2世纪到16世纪的西方哲学叫做中古哲学我的答案:√ 哲学不是什么(一) 1 【单选题】在西方,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以下哪个属性? ?A、普遍性 ?B、必然性 ?C、独立性 ?D、科学性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终结了古典哲学。 ?A、海德格勒 ?B、康德 ?C、黑格尔 ?D、卢梭 我的答案:C 3 【单选题】哲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大约有多少年的历史? ?A、一千多年 ?B、两千多年 ?C、三千多年 ?D、四千多年 我的答案:B

【判断题】在西方哲学史中,古代哲学即古希腊哲学。我的答案:√5 【判断题】哲学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 我的答案:×哲学不是什么(二) 1 【单选题】人文科学的用处在于 ?A、改善生活条件 ?B、创造价值 ?C、解决精神的问题 ?D、促进科技进步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科学知识的研究对象一般具有以下哪种特性? ?A、实用性 ?B、盈利性 ?C、可推理性 ?D、现实性 我的答案:D 3 【单选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哲学属于以下哪种人? ?A、自由人 ?B、智者与哲学家 ?C、君王 ?D、全体城邦公民 我的答案:A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新事物就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就是因为有新的结构与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与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就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与功能已不适应环境与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就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就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与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就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简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与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就是理解这些规律与范畴“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就是十分重要的。 2、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a、内涵: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与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有两个含义,一就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就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联系: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就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c、作用:同一性,第一,同一性就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就是在矛盾统一体中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与发展的趋势。斗争性,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就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d、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就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与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就是说人在规律面前就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与利用规律。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对自然与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就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办法: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与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有了正确对事物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其次,实践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与物质手段。一般来说,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就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也就就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顽疾。 2、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自唱借机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机器大生产反而使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本教学设计使用人教版教材,属于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该内容是《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的知识起点,对于学生认知哲学问题学习哲学知识是入门课。教学安排1课时。 2、本框题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一目题中,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1、学习者是高二普通中学的学生。 2、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世界的本质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3、但如何运用所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探究世界的本质问题知识储备不足,无论在智力因素还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都还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开展探究存在相当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二)能力目标 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2、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通过上学期文化生活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真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中华传统文化《坛经》中的一则哲理小故事。 (播放视频《仁者心动》)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风动幡动还是仁者心动?是风动幡动引起了仁者心动,还是仁者心动引起了风动幡动?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时,通过趣味视频导入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方面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化抽象为具体,设置问题:是先有猫呢,还是先有人脑中猫的形象呢??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引出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在哲学上,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强调存在第一性,

西方哲学智慧作业及答案

西方哲学智慧作业 12.1经验论(一)已完成 1 以下属于洛克著作的是? A、《人类理智论》 B、《伦理学》 C、《哲学原理》 D、《第一哲学沉思集》 我的答案:A 2 使经验论变为体系的是谁? A、培根 B、霍布斯 C、洛克 D、笛卡尔 我的答案:C 3 以下不属于经验论的代表的是? A、笛卡尔 B、培根 C、霍布斯 D、洛克 我的答案:A 4 17世纪的唯理论注重科学,希望以数理公式一样的模型建立哲学体系。 我的答案:√ 5 经验论建立哲学体系时强调感觉经验的推理,不看重数理公式和实验科学。我的答案:× 6 根据约翰·洛克的观点,人首先获得的是哪种观念? A、简单观念 B、传承观念 C、数学观念 D、自然观念 我的答案:A 7 约翰·洛克十分看重天赋观念论,认为人是有天赋经验的。 我的答案:× 8 使经验论成为一个系通的哲学体系的是?

A、笛卡尔 B、莱布尼茨 C、霍布斯 D、约翰·洛克 我的答案:D 9 1640年起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受到哪位哲学家的政治哲学思想最大? A、柏拉图 B、笛卡尔 C、约翰·洛克 D、让-雅克·卢梭 我的答案:C 10 以约翰·洛克的经验论看来,事物的长宽高属于下列哪个选项? A、第一性的质 B、第二性的质 C、第三性的质 D、第四性的质 我的答案:A 11 心灵形成的不是复杂观念。 我的答案:√ 12 经验等于观念就是 A、理性 B、感性 C、认识 D、知识 我的答案:D 13 洛克最主要的著作是 A、纯粹批判论 B、人类理解论 C、判断力批判论 D、神学 我的答案:B 14 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与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区别是 A、主观形式 B、形而上学 C、逻辑形式 D、伦理形式 我的答案:C 15

西方哲学智慧-网课答案

1.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 2. 单选题中国哪位思想家曾提出“未知生,焉知死”的观点?() 孔子 3. 单选题以下哪位认为幸福是合乎德性地实现活动?() 亚里士多德 4. 单选题中世纪对教父哲学影响最大的哲学是下面哪一项?() 新柏拉图主义 5. 单选题下面哪一位提出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培根 6.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可分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辨证论?() 先验逻辑 7. 单选题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一切都在变化,只有变是不变的,但是变不是没有,不是无迹可寻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赫拉克利特 8.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是单纯经验的判断不带有任何普遍性和必然性?() 后天综合判断 9. 单选题托马斯·阿奎那从以下哪一项出发推论上帝存在的?() 具体事物的存在 10. 单选题康德的观点认为人要享受幸福的首要前提是下面哪一项?() 拥有德行 11.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是贝克莱的哲学研究最终目的?() 证明上帝存在 12. 单选题在《国家篇》中,柏拉图用了三个比喻来解释他的理念论,以下哪个比喻不在其中?() 月喻 13.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洛克的理论被康德颠覆了?() 白板说 14. 单选题卢梭所说的“人所形成的人”是指一种什么样的人?() 社会人 15. 单选题康德的伦理学是为了解决下面哪一个问题?() 价值理性 16. 单选题康德同意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下面哪一项?() 感觉经验 17. 单选题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的世界的()。 工具和手段 18. 单选题为什么说哲学是一门让人糊涂的学问?() 每个哲学家的思想不同 19. 单选题康德哲学也称作下面哪一项哲学?() 批判 20. 单选题早期自然哲学的局限有()。 以上都有 21. 单选题下面哪一位是《忏悔录》的作者?() 卢梭

第三讲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讲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我们通过绪论部分的学习,已经初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含义。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总体的认识和了解,从今天开始我们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首先是哲学,教材的前三章就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从今天开始学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的主要目的,是要明确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面对这样的世界,我们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正确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按照我们的讲课顺序,今天来学习第三讲: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古希腊时,有位大哲学家叫苏格拉底,他很有学问。有一天,一个青年来找他,说:“苏格拉底,我想跟你学哲学。”苏格拉底问他:“你究竟想学到什么?学了法律,可以掌握诉讼的技巧;学了木工,可以制作家具;学了商业,可以去赚钱。那么你学哲学,将来能做什么呢?”青年无法回答。 事实上,一提到哲学,我们也经常困惑不解,总是在问:究竟什么是哲学?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前者称为事实判断,是问哲学是什么样的学问;后者称为价值判断,是问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处?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下分析。 1、哲学的来源 (1)、从词源上看。 在西方,“哲学”一词,英文为:philosophy。最早源于古希腊语,后来经过拉丁化为“philosophia”。原意由“爱”philia 和“智慧”sophia 两部分组成,意为“爱智慧”。 “爱”,在古希腊不单单表示为一种情爱、友爱,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力量。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认为整个世界是由土、气、水、火四种元素构成的,这四种元素按照一定比例根据两种不同的力量关系推动事物的形成与灭亡。这两种力量一个称之为爱,一个称之为恨。其中,推动事物聚合到一起的力量称为爱,导致事物分化瓦解的力量称为恨。爱智慧之爱,就是一种促使智慧形成的力量,是一种促使新思想、新观念形成的力量。爱智慧就是要执著智慧、追问智慧、探求智慧。 智慧称为sophia。前几年有一本畅销书,叫做《苏菲的日记》,有些人误以为所写的内容是关于一个漂亮女孩内心感受的日记,争相拜读,拿过来一看,原来是一本以日记的方式撰写的哲学史,里面都是哲学故事,是关于智慧的日记。在古希腊,智慧是指一种有灵性的东西spiritul,是指像神明一样对万事万物的通灵觉悟。 在中国,哲学也是智慧之学的意思。《尔雅》和《说文解字》都解释说:“哲,智也。”关于哲学,中国先秦时期称为“道”、“道学”、“经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玄学”,宋明时期改称“理学”。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都是哲学思想。进一步来说,在中国古代,有修性的人分为三种:知人、智人和圣人。知人,一般是有一点点学问的人;智人是有较多学问的人;圣人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智者不如圣人。因为,智,见而知之;圣,闻而知之。智,知人道;圣,知天道。“圣”还是要比“智”高超一些,中国哲学不仅仅是智慧之学,更是圣人之学。 可以说,中国一直有哲学思想,只是没有“哲学”这个称谓而已。 “哲学”这个汉语词,最早是从日本中介过来的。19世纪40-50年代,西方国家通过侵略战争同时敲开了中国和日本的大门,中国拒绝了西方,日本却走进了西方,先后派出大批使者、使团、学者到欧洲各国学习先进技术和文化,同时也把西方思想,包括哲学带回了日本。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的研究者西周在翻译西语philosophy时,翻遍了日本词典,一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