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

道德

道德
道德

厚音老师新著《生存与修炼--道德经新解》(生存与修炼--《道德经》讲解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次想把《道德经》进行一下系统的解释,原来写过一本书叫《双经合一》,是把《道德经》和《阴符经》和起来讲的。——厚音

来源:云雾草庄作者:厚音

[第一章] 体会道

——玄之又玄——道的表达很抽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次想把《道德经》进行一下系统的解释,原来写过一本书叫《双经合一》,是把《道德经》和《阴符经》和起来讲的。在我写过的几本书里面,我觉得这本书写得比较生动一点,思想也比较透彻一点。后来元君老师从修炼的角度,写了一下她读《道德经》与练功相结合的体会。其内容我都修订过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要讲,就讲一讲我们修炼中的体会,再就是我们自身从文字上是怎样理解《道德经》和《阴符经》的。

那么在具体的修炼中我们怎样具体的去认识道的问题,《道德经》讲的是什么东西呢?讲的是道。道和德的问题。道,讲的是宇宙的一种存在。德是讲的我们在修炼的过程中或生存的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一种规律。这个规律可以被我们自己所把握。所以它把这个规律谐音成为中国文字中的“得”,就是“得到了”的意思。你得到了,或者说你得道,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中国字和中国的语音虽然只是一种符号,但这种符号是全方位的,它一旦发出信号以后,这个东西它有相通、相连的一面。我们要注意这个联系,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也是这样。比如从《周易》这种古老的经典中,就可以看出古人对声音的和谐性是比较讲究的。就是一个字,它的同意性、通意性和它的同音很相关。怎么相关呢?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内在联系。这个联系一般不易被我们的主观所捕捉到。把这个放到学问中去探讨的活,就会发现有许多值得考虑的事物。这就值得我们去体悟它、感悟它,然后再去觉悟它。觉悟后你就会发现,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有一个信号问题。这个信号本身带有广谱性。你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或者说只要有缘分地方,有缘分的时间,有缘分的事物,它都可以得到一种信号的支撑。就是你对一个问题能够从信号中得到一些启示。比方我的孩子山山无意中说过这样的话,这个“道”字中的“首”字如果写的草一些,就成了兰州的“兰”,那么兰州,谐音就可以是难州,“州”和周易的周同音。道,兰,难这三个字我们在意识中很难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如果联系起来,就可以说明一个道理,道和周易的周字有相通的地方,兰州的州和周易的周同音。如果我们牵强附会一点,它就有联系。但我们平常生活中不习惯于这种联系,“州”和“周”扯不上线。州代表地点,而周代表形象。那么到底有没有联系呢?他说到的两个字是兰州,也就是难州,难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本来是个抽象的东西,但它可以说,可以表达出来,但又不是常态的那种表达。那么我们这种牵强附会的现象是非常还是常?我想肯定是非常。所以大家在生活中,以及在修炼中就要适应这种变化,不适应,今后碰到的很多信号上的联系你就解释不通。因为你心里无论如何拐不过弯儿来。这个拐弯儿怎么拐呢?就像当初西游记里面说的一样,孙悟空太过于表现自己,它的师父,菩提老祖,就在他的头上敲了三下,敲这三下明明是惩戒,但如果单纯从坏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你就会产生消极的因素。这个道是非常道的,它不是单纯从坏的一面去想问题,它从好的方面去想问题,这个好的方面是什么呢?这就是启示。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启示。只不过是我们忽略了它。就像李铁军今天说的那个事一样,他跟我讲的一

系列事情实际上都是这样一种心态应该处理的问题,但是往往我们容易把它理解成为坏的东西,从这个角度去想问题。这两种想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师父打了猴子三戒尺以后,把手一背,就进房里去了。猴子怎么想呢?他想打我这三戒尺,是叫我三更以后去见他。把手往后面一背是让我走后门,那肯定不能走前门了,耳提面命的时候,只有走后门。这就是我们讲的道可道,非常道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要习惯于这种例子。这种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大道来说,它时时刻刻都用这种方式来启示我们。为什么要用积极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它呢?因为只有这种心理状态才是符合于道的。这种状态就叫水的状态。这就是我们读《道德经》最重要的核心部分。上善若水,水有些什么特点呢?水利万物而不争。它首先考虑的是对人家,对万事万物都有积极的作用,它不考虑消极的东西。就是你再怎么脏,再怎么不受欢迎,它都可以把你容纳进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容的一部分。可容的一部分实际上是我们修道的一种核心。希望大家以后从这个角度多思考一些问题。

名可名,非常名。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如果我们对一个实给一个名的话,就是我们的名实概念。古人的名实概念比《道德经》产生的要早。名实概念是我们古人在对待万事万物中所形成的一种理念。他知道这个东西你给它加上名以后,它和实际之间有区别。只有中国的学问里才有名实之争,西方,由于他们文字的字符没有形象性,所以他们没有名实之争。中国的文字带有形象性,所以相对说来,可以把形象概括在文字当中去进行表达。所以当你说名可名,就是可以给它一个名字,叫做道。但是不是常人所说的那种名。比如我们走的道,也叫道,天道、人道、医道,都叫道,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讲究道。是不是《道德经》中所说的道?不是。它所说的是非常态的名,我们把这个问题要想好,你在理念上一定要知道,这些字符的作用不是绝对性的,它是相互有关联的。就像我刚才说的那个兰州,这个道,你真正的要修,它首先的一个字是“难”,为什么难呢?因为它是抽象的。第二一点,它是生源,是万物之源。只能是它能看见你的全貌,而你却看不见它的全貌,这就叫源头。比方说,如果我们沿着长江,上朔到金沙江,再上朔的坨坨河,然后上朔到昆仑山里面去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知道,长江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因为上面有很多支流,都汇到坨坨河里面去了。甚至有的地方支流也断了,成了沼泽地,然后再往长江里面流,很多源头汇在一起,真正的源头就找不到了。就像这个道一样,它是生源,它是万物之源,所以说你要找它是非常难的。它很抽象,这个东西没办法捉摸。所以今后在修炼中这些最常见的文字游戏我们就要习惯于它。从什么角度去习惯呢?就从我刚才打的这个比方中,就像唐朝的一首诗所写的一样,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共饮长江水也好,黄河水也好,松花江水也好,我们共饮了它的水,但不一定得知道它的源头。这就是我们自身在生活中所容易忽略的地方。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修呢?应该从具体的角度,从每一个细节上,去慢慢的体会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全面性,抽象性。全面性是说你怎样从阳性的角度去思考它的意思,然后从阴性的角度去把握自己的修炼。从这两个角度你都要去想一下。我在《双经合一》里面曾经说到,实,为我心之子,就是实际的一面都是因为我们的心给它命名而造成的。那么,在生活之中修道,就很容易了。就是你有了这种概念以后,你知道你很多的理念和想法都是由于心造成的,如果你离开这种想法,而是从自己的实践中,从对自然的认识这个角度去产生这些理念的话,你修炼起来就有很多的捷径可以被你观察到。常道之中,对于迷失本性的大众来说,道,只有强之以名,而对应于凡心。常道对于我们来说,它实际上是一种虚像,相当于道的虚幻一样。你给了它很多的名,但最终归纳起来,就象科学的发展一样,他没有很具体的结果告诉你,尽管这个东西很具体。比方说人的很多疾病,比如感冒,西医说它是因为病毒造成的,现在有了遗传学以后,有了DNA 的分析以后,医学中的很多概念就提升了。当然我不把它叫做一种矛盾,而叫做一种提升,这个疾病的产生是因为你的遗传基因里面有很多对应的地方本来就有这种信号,你才容易感冒。有的人经常感冒,有的人一年也难得感冒一次。有的人很均匀的每年感冒一次。这些特

点都是由什么造成的呢?从医学对脱氧核糖核酸的研究来看,在人的遗传基因里面有特殊的符号去记录它。这个结论和原来的病毒学说到底矛盾不矛盾?我想并不矛盾,但是它能够说明一个道理,首先任何事物都是内因起根本作用的。而外因只是个起导向作用的条件。比如风吹着了,你就容易感冒、伤风,但有的人没有这种特殊的基因,风吹一两次他根本都不在乎。这个现象就说明内因,如果你的身体强壮,就是你的基因健全或者完美,就可以起到保护自己身体的作用。

非常名。在我们的实践中要注意,我们自己给事物所下的结论,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经验去接受它。就像我刚才讲的医学概念一样,现在对医学的概念,都很执著,包括我们阎工,总觉得医学上的分析是非常可靠的。一天要吃多少个鸡蛋,多少糖,多少维生素,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实际在我们的现实中不是这样的。那么人的营养和什么有关,我想如果我们有了一定的修炼经验以后,就知道,人的营养,要靠内在的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我们生活到底是追求内在机制的上升,还是追求生活品位的上升?现在很多人谈生活中的品位,就是人活一世,有很多东西要去经历它。追求生活中的一种享受,追求对生活的感受,感受中又要讲品位,这些东西,在我们的现实中,已经是越来越多了。那么我们到底是追求内在的一面,还是追求外在的一面呢?我想这就和道可道,名可名这个概念正好相对应。就是你要追求它,但它不是常态的状态。你要想逃脱六道轮回,那就不是常道中的这些思维所能够逃得脱的。就是你绝对逃不脱的。

那么应该由什么样的思想逃脱呢?有个方法,那就是,你要进入到妙道里面,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接下来说的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这里的一些概念是顺理成章,一步一步推出来的。它所说的无名,肯定就是万物之始了,很多东西一开始都没有名,肯定是原来最原貌的东西。人即使不给它命名,它也存在,所以说是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名为什么就说是万物之母呢?就是你给她加了一个名字就成了万物之母呢?我们人在认识万物的时候,找到了一种内在的母性,这个母性就是道性的一种基础。我原来在书里面说,人不至虚,就难窥其性,就是你没有进入到虚无的状态里面去的时候,你很难以看得见事物的性质。物不至虚,就是物质这个东西,你没有进入到虚无的状态,就难以被造化。前面一句话很好理解。后面一句话,物体为什么不至虚就难以造化呢?像我们现在的科学,在很多的造化上,就是推动历史前进上,我们人都在利用我们的科学技术,但是很难以发展核心的部分。比方说,就像我今天偶然跟一个客人谈到这个问题一样,他说世界上有没有比火箭跑得更快的东西啊?我说要说明这个东西很简单,我们人现在发明的火箭,从地球到火星,这个距离并不算远吧,但它要花四年零六个月。一个很正常的人在很枯燥的宇宙飞船上,要度过四年半,会觉得时间很慢的。我接下来说,你知道我们地球的速度是多快?现在宇宙飞船的速度是每秒钟17——19公里之间,地球的速度是每秒钟24公里。这比人造的宇宙飞船还要快上几公里。这说明人所创造的速度还没有自然的速度高,你还费了很大的劲。但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能改变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进入到虚无的状态里面去,去改变我们的物质。当初,人类为什么发现了原子弹,发现了量子物理学?就是因为当时出了一个天才,叫爱因斯坦,他发现了相对论。当他在1914年发现狭义相对论的时候,实际对物理界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到后来发现了广义相对论,这就推动了整个物理界对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思想对物质的概念已经不是停留在电和磁那个概念了,我们古人根本就不知道有电和磁相互关系的事。只知道有电,怎么产生的磁呢?接下来发明了电话,到供电系统产生之后,物理世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妙处是逐渐逐渐在我们面前展开的。如果你没有进入到虚的里面,你没有认识那个东西,就像当初发现电磁感应的法拉第,他是在偶然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指南针在通电线路旁边放着的时候,指南针在转动,他就开始问自己,它通电以后为什么开始转呢?这说明人的感觉产生了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在当时只是一种相。名可名,我们就给他加了一个名字,其实

这个名字实际不实际?法拉第本人当时还没有找到磁和电之间的量变关系。即使找到了,他也不知道磁的核心到底是什么东西。后来通过想象,人们利用磁,发明了很多动力非常大的物理设备,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进入到虚的状态里面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无限的去利用它。到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以后,原子弹不久就产生了。这说明法拉第的发现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对物质虚的一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将来我们也是这样。修炼中如果没有进入到虚的状态,你说你什么东西也没看见,你说我要炼丹,你能炼什么东西呢?你没有看见任何信息中的“相”,你怎么练?老子在这个地方所说的:无欲和有欲。这个无和有,实际上也是我们生存的共有状态。我们一定要习惯于这一点。无欲,肯定是你努力的那一部分,有欲,是你平常所具备的那一部分。我们常态是有欲的,没有欲望你的生存就很困难。无欲你能达到了,那么你就展现了它玄相的那一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修道,首先要夸到玄相里面去。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缴。缴是什么东西呢?古人就说它是一种界限,“缴”字有边界的意思。就是无论怎么说,它已经框定了,一个边界。还有一个是观察的意思,还有求取的意思。就是说你可以看到边界,你可以看到你所深入的事物的那一部分,你要求取它,肯定还是得从有欲开始。就像张伯端在《悟真篇》里面说的,始于有作人不见,他这句话很难让人理解,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引用它?就是他这句话和老子的这两句话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而这种联系,作为一般修道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肯定不理解他说的什么意思。他说有作,肯定和这个东西有关,(玄相? )又看不见,那么谁看呢?无欲去看,就是说只有在无欲状态下你才能看见这个东西,这就叫始于有作人不见。很多人产生了玄相,就是说他心里边这两种运动抓得比较好,抓得和谐,这个和谐的理念使人们自然而然使人们能够进入到一种状态里面去。这就是把有欲和无欲运用得比较好。我们在生活中肯定是有欲的,修道,你应该用无欲去接近玄的那一面。接近了以后,这个事情才有结果。如果你不接近玄,你根本就没有结果。你单纯的研究文字,你要想修出道来,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有名的一面,毕竟有边界。就是“缴”这个字,文字被边界所约定了。不可能超越它。所以说,你还要用无欲去超越它。这就叫常无欲,以观其妙。

接下来师父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句话,从文字上看,先把两者分开谈。然后又把它们和在一块儿。此两者同出于什么地方?同出于道。他们只不过是道里生出来的两类事物。这两类事物,你要看妙,肯定用无欲。你要找到人生求取的那一面,肯定要有欲。不练功,你怎能找到玄相呢?你能量不够。作为常人,他的能量根本不够。所以没有办法激发潜意识,进入到玄界里面去。所以必须得有有欲,有作的这一面。接下来说,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什么叫玄之又玄?就是说玄里面还包含着一层玄,(太极图,两个阴阳鱼的鱼眼部分,又是两个阴阳鱼。每个鱼眼都是玄之又玄的内容。)实际上,两者之间只不过是大和小的问题。大和小是容纳在一个整体里面的。而在小的阴阳鱼里面还有更小的。再往里面还有,是无穷尽的。这就叫玄之又玄。它代表了我们现有的物理空间的可延伸性。

当然我讲物理的方面可能多了一点。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用的,包括电视机、椅子都和这个东西有关。所以这方面讲得多一些,大家先习惯一下,等以后我们再慢慢的接近到我们修炼的具体实践里面去。

物理中的玄之又玄。庄子在《天地》里面,曾经谈到一个概念,他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将一尺长的一根木棍儿砍去它的一半,第二天再砍剩下那半根的一半,每天都这样砍,它是永远也砍不完的。这说明一个道理,物质的可分性,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现在量子力学中的分子也好,电子也好,夸克也好,越来越小,但人类技术发现,还是有不可知的一面,而且永远有,供我们去探索。这就说明了玄而又玄的道理。既然物理世界是分之又可分的,那么道里面的玄,也是玄之又玄的,这是站得住脚的。就是说这个道不可穷尽,也就是说,你所见到的事,不一定是穷极的真理。所谓穷极的真理都是相对的。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它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一种简单的理念。不是简单的

理念,就叫做非常道。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元君老师是怎样说的:每一个练功的人都有练功的标准和法则。不论隐传明传都有方向性的选择。佛家以释迦摩尼为准则,儒家以孔子为标准。道家则以老子为标准。而现代气功就以严新气功为标准。我想这是我们个人的观点。但它也代表了我们新时代气功热潮中的一种现象。因为严新气功产生的时候,最大的特点是,发明了带功报告。实际上带功报告并不是他发明的,而是当初的释迦摩尼发明的。因为过去讲任何一种法,都需要开法会,也就是古代的带功报告。现代的带功报告由一个人在上面讲,下面产生普遍的效应;这是现代气功所体现出的一个标准。这就是以严新气功为标准的现代气功。严新老师出山比较早,尽管没有像郭林、赵金香等人搞具体功法搞得多,但从他的实践上来说,很多理念是非常明确的。它代表了一种新时代的气功标准。练功的各个门派中,传功的度师各有各的法,各有各的带功标准,千姿百态。但仍然离不开万物之母:道及大自然的各种信号支援。就像严新气功一样,为什么他一个人在上面讲,下面成千上万的人都能够接收到信号呢?因为他借助了天地间的信号,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信号。天地间很多有功夫的师父的信号全都来帮忙。这说明一个人如果得道了,那么他的信号就是广泛的。道是自然的原始,水一样的性能。它柔弱无声,但汇聚到一起时却汹涌澎湃,不可阻挡。我们所说的各门各派气功有各种各样的传法。严新老师出山以后,从来没有说过哪个气功不如他的,哪个气功不对,谁的修法不同,没有必要等等,这体现出一个道理,自然界万事万物各种各类的事物并行存在是符合于自然的。天下的人如果都长成一个模样,这个社会就找不到什么感觉了。天下的事如果都是一个模样的话,人们就会感觉到枯燥了。就像人平常吃饭一样,常吃一种饭菜,你就会感觉到厌倦。名可名,非常名。每个人从母体出生以来,无不梦想世俗中的美好和繁荣,但多少的繁荣能够留得住啊?这一点很重要。多少富贵能够保持万年千秋呢?但是有一点,名,可以留千秋。特别是有功之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为的功德之名。伴随宇宙的生存而保留名声。无量的公德所获得的名不可估量,究竟有多大的影响极多深的历史性,象道一样不可估量。就像我们现在所宣讲的理念一样,千古以来,它一直都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我们一定要习惯于这种潜在公德的理念。因为接下来我们还要讲老子对德的一些观念。除了讲道以外,他还要讲德,你积累的德是什么性质啊?怎么样去积累啊?是从有形的角度还是从无形的角度去积累。有功之名和无功之名怎样去分别啊?我们到底怎样去建立自己的功名。过去儒家一般讲功名的,道家的功名念和儒家的功名念有根本的区别。道家的功名念讲究潜在的运动。因为他知道世界上另外的玄之又玄的那一面还有一种运动方式和存在,儒家往往只讲究显态的一面,它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为了在人世间博得一世功名。那么是不是能够流芳千古呢?我想最后自有公论。所以元君老师在下面的话里面就说,修炼之人首先不要去追求一种目的,而要象出世的婴儿的感觉一样,无知无识的去练功。一定要能够经常的内观到各种别人内观不到的妙境,有意的去观妙境一定是一种虚境。你有意的去看,即使看到了,它也变成了虚的。这是因为你有欲了。有欲以观其缴。有边界在约束你。它是你肉体的边界。一种实在感觉的边界。你不可能超越这些东西。这就是有欲的一种坏处。所以她说,有欲去观妙境,一定是一种虚境。会受到各种世俗信息的干扰。我想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两个,在我的经验中有很多人都上过这种当。就是你带着一种想法、一种目的去观察你的玄境的时候,信息就开始干扰你,把你这个鱼钓上以后,它上面有倒勾,你想跑也跑不掉。你就顺着他吧。如果你挣扎,当你精疲力尽的时候,生命也就结束了。这样的例子我平常也讲过很多,就不再重复了。

有意和无意,虽然是两种意识的反应,但在练功中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无意则真,有意则虚。长期保持在无意的无为中练功,其结果一定是玄之又玄,这些玄都来自于各种奇妙的综合。

当然这里面说的这些内容,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演绎了师父的思想。我曾经有一句比

较简单的话,概括了我对第一章基本思想的理解。那就是,无心求证,有意归真。意思是,实际上什么时候是正确的?只有无心的时候才是正确的。有心的时候没有正确的。我曾经听到有人说,一定要用有心的想法去追求真理,那么这些真理就都成了假的了。因为你有意去求它,你求到的东西就肯定不真了。这就是人世间有很多东西我们应该保持清静态度去对待的原因。如果我们有意的想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目的去追求某一样事物的话,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不妙,不可能妙,因为你有意了。那么有意用在什么方面呢?用在归真的方面。为什么归真要有意呢?因为归真作为你的目标,是一种憧憬,它竖立在你虚的一面,就是你的脑海里面,你的感觉里面。或者你的意念里面,它是人们看不到的。但是如果它牢牢的在你的意念里面,并且没有被移动的话,那么这个东西最后终究要会实现,这是因为,意识这个阳性的东西如果被虚性的目标所吸引的话,虚性的目标就将凝聚阳性的能量,最后将变成你自己的具体行为。这个就叫修真。有意的修真最后需要归入到虚无的道里面去。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立志,你心中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立志,目标就产生不了。如果你的目标太具体了,你说我一定要回到玉皇大帝身边去,这就太具体了。那么你把玉皇大帝也虚拟掉,玉皇大帝不存在了,那么你回到什么地方去呢?或者说你怎么做呢?这时我就要借助于古人的很多说法,有很多东西,你要和众生绑在一块儿。所以老子在后面的观点里面说,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你心里一定要有百姓。你不能单纯的考虑你个人的问题。你即使想考虑个人的问题,也要把这些想法和百姓的存在考虑在一块儿。比如古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天下人有乐的时候,我也有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他把忧放在前面,把乐放在后面,这是一种境界。我们再看一看其他的人是怎么发愿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又是另外一种境界。地狱在什么地方?地狱实际上就在我们的心中。地狱成空以后他才成佛,他把成佛和地狱绑在一块儿,那么人们心里什么时候才没有地狱呢?人们都觉悟了。人家都成了佛,他也就成了佛了。你说这需要多大的胸怀啊。把自己的成功摆在别人成功的后面。我想这种方法,以及这种意念,以及这种求真的理念,是我们自己应该努力的地方。[第二章] 比较与甄别

——有无相生——生活是道的一部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的意思我想是这样的。我们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怎样为美的,但是,却已经有恶的存在了。我原来在书中是这样写的,在我不断地阅读当中就发现这个意思可以不断的延伸。事物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就发现不了道之属性的绝对性。万物都没有绝对性让你能够发现的。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只能被外表的阴阳性所左右,而分别出一些相对性的概念来。如美和丑、善和恶,这一切都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将其剖判出来的。这也证明人的主观意识总是将纯朴的道华凿碎,而又去追求事物阳性完美的一面。事物本身具有纯朴的美,被人后天的部分把它凿碎了,所以人类的纷争迭起,诡诈丛生,生命的进化过程也就扰攘不宁,自割其命。所以人类对道体的评判就远离了道的真实观念。人主观上的就是背道而驰的。任其发展下去人就会离道越来越远。进化中也会面临步步杀机。天下人现在都知道美和善,所以必定厌恶丑和恶,于是竞争就产生了,诡诈就兴起了,那反而不美不善了。这一点我说明一下。有很多练功的人,听说出阴神对自己的修炼不利,于是就排斥阴神这个理念,而去努力追求远道而去的纯阳之体。就是过去修道人都讲究出阳神。原来在玄灵功的整个传道过程中也是这样说的。却不知阴阳本是相对概念,没有阴神,哪有阳神?没有阴性的物质作为基础,阳性的形质又何以得到滋养和生发呢?常人只知道趋阳而负阴,与道性负阴而抱阳的共性不谋而合。所以世上人多见执著于方法,难以走正道。将歪理抱终生而自以为是正念。这是文字上的语言。

重新回头再看一遍,老子的这段话还有另外一重含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什么东西为美啊?美的东西么,大家都喜欢看,都喜欢接触,这就为美,大家不厌恶它。但是,斯恶矣。就是人都知道美之为美,却偏偏体现出恶的一面来了。就是人们的行为不美。就像我们搞五讲四美一样,你看讲了那么多年,但真正按着雷锋那种精神去做的人是很少很少的。这说明人们作恶事的情况是比比皆是的。要不然人世间怎么那么多污泥浊水呢?那么多贪官污吏,那么多扰乱社会安宁的不安定因素呢?恶的一面肯定是客观存在的。他是不知道美的概念么?我曾经有机会接触监牢里的人,看到人们都追求美的一面,穿衣服讲究得很,如果有新的犯人来了,首先就看人家的包里有没有好吃的,有没有好穿的,自己拿过来享受。好穿的为了什么呢?为了讲美啊。讲美,你的行为为什么要剥夺人家的美哪?这就叫斯恶矣。有恶的行为了,他也知道美的这一面。这就是事物的相对性。他明明知道美是什么东西,却偏偏要做恶事。这就是老子原话里的基本含义。将文字上的东西延伸到实践中,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他明明知道什么样的事为善,但是他偏要杀人放火,偏要偷人家的东西。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是有道理的。婴儿的心比所有的成年人的心都善,都纯。不善的一面长大以后慢慢的就体现出来了。这就是世界上事物矛盾的一面。

接下来师父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合,前后相随。这里讲了六对阴阳,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相对词。现在社会所体现出的现象,就是这样一些基本的方面。天道就是这样相对而存在的。如果它是一种很纯的存在,那它就存在不下去了。我前一段时间讲过,人有双重人格,有两面性,这种存在也是符合于大道的。有对的一面和错的一面是符合道的,有你不理解的一面,有你理解的一面,也符合于道。既然都符合于道,你为什么还要耿耿于怀呢?为什么还要愤愤不平呢?你为什么要从这个常道中一定要找出个所以然来呢?这都是因为我们要追求真的这一面。你最终是希望回归到这个真里面,但你一定要知道常道的事物是相对的,它没有绝对的一面。如果你用绝对的思想,你说那个阴神是绝对坏的。一听到阴神你就反感,你就排斥它,最终你没有出阴神,阳神也出不了。因为你不懂道,你不懂得阴阳是并存的。那么在炼阳的过程中你就把阴的压抑在你的内部了。最后自己炼的不知所终。把自己的小命都练掉了,你还不知道什么原因,实际上就是因为不知道世界上的事物的相对性。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在这个地方师父就谈到了事物相对性这个非常重要的一面。我们需要认清这些相对的概念。引导人们向得一的方向走。就是你最终要进入到道的方面去。这是一个两个相对事物并存的世界,我们只要有这个理念就行了。你要知道这两者是共存于一个事物之中的。既然对和错都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存在状态中间,那么我们就承认善和恶是一种自然的体现。这就需要你慢慢地去修,然后你多做善事,那么你的生命就可以得到升华。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你需要“一”的辅助和引导。“一”就是你单纯的那一面。如果你老是坚持两面性的那一面,善和恶并举,坚持这样做下去,那你永远只是个人,你永远得不了道,你得不了道是因为你这个人保持了双重性的那一面。所谓真人,是因为他能守一,他才能成为真人。所以我们的思想从相对性的一面就要跨入到统一性的那一面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允许你有个性存在,你个性里面有双重人格也好,有多重人格也好,就像有一天某个道友和我谈到的这个问题一样,他说人的人格有二十几种。我想不用说那么多,就两类吧,一类真的,一类假的,一类虚的,一类实的就行了。总的说来,既然他为了利而追求虚的一面,那么实的也就存在了,既然知道这个道理了,那我们就应该向“一”的方面努力。老子在后面的章节里说到,神得一以灵,人得一呢?也生灵气。灵气是什么?灵气是指导人走向玄相一面的基本条件。你如果带着非常复杂的思想,你单纯的压抑自己而修另外灵的那一面,行不行哪?不行。我们在坐有的道友就是用这种方法。自己心里有很多因素没有被释放出来的时候,也就是和自然界的交换还没有达到一种境界,这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你要知道任何事物在你的心灵中间,你可以去干扰它。你每天做的事,你都可以去影响它。但是你影响中你所表现出

来的思想中的有意性和追求性,它很难以统一。比方说,你有意的压抑自己,然后你又追求一个很虚无的目标,就像过去在九江面授班里,我们追求辟谷。吃辟谷丹,就不饿了,这就叫追求。这时追求和有意就统一在一块儿了。看起来是统一在一块儿了,实际上都是阳性的东西,他就要消耗你阳性的那一面,就是你精华的那一面。不是虚的那一面。阴的这一面他完全没有启动。我记得湖南长沙有个叫李雷的,他本身身体就不好,有颈索静脉曲张,年岁也大了,当时55岁了。辟谷丹一吃,人的内在机能一激发,他就很兴奋,追求和有意就合在一块儿了。就以为辟谷是真实的了,就回到阳性的一面去了。阴性的一面就没有信息去支撑他,自己的内在机制没有被启动,什么叫内在机制?就是你的精神系统。你的精神系统还没有达到阴性的那一面,你只是在思想上想,追求,最后就是有为主宰了自己所有的一切,结果摔倒在路上,抢救无效,死亡。人们有欲的这一面它的结果肯定是不妙的。这和老子所说的不善,是什么关系?明知道善之为善,他不善,就是他不善于处理这一类事情。不善,他做了很多自己不理解的事,他也不知道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去解决问题。他只是单纯的从说教中去解决,这样,他既害了自己,也错误的理解了别人的话。元君老师曾经在第二章练功经验里面这样说:练功的过程中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不要以自己的善良去仇恨别人的邪恶。时常在调心的过程中把有感觉当作无感觉一样。把困难感觉成容易,见人之短不厌弃,就当作长处来看,用反向调心法,因为心性调理之后的人就是有福之人。我想她这种说法也是一种辩证意识,就是当你知道这个道理以后,就知道人,这种双重人格是存在的。既然存在,就有它合理性的一面。你为什么不理解这一切呢?你为什么带着自己的个性去和人家的双重人格打交道呢?这个时候不要有自己的个性,你要有共性,你才能够打交道。人与人相处在一块儿的时候,你明明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人格里面有虚假的一面,有真实的一面,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去耿耿于怀呢?你为什么还看不得人家呢?或看起来就不舒服呢?就如古人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为什么分成一群一群的?就是因为这些物理的相对性质。个性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他能产生共振的效应。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喜欢聚在一块儿,而不同性格的人喜欢分开的原因。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在今后的心灵修炼中就更应该抓紧对我们自身这些问题的处理。你不要有分别心的去对待人。世界上所有的坏人也好,恶人也好,善人也好,让你不能接受的人也好,都是你应该学习的师父,都是你应该接受的、可贵的素材。我说的这个意思是很明确的,就是当你和人相处在一块儿的时候,你有分别心,就说明你的境界还处在相对性里面。如果你很博大宽容了,你对什么人都能看得惯、都能接近他、都能跟他谈上话、都能和他共处、都能和他在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屋里睡觉的话,可以这样说,你的境界就相当于道了。而他,必然要被你这个道的能量所融化。我讲的这个道理应该是人们实践中的努力方向。实际上很多人已修到这个境界了。这并不是找不到的。在现实中,我们相处时间长了以后,心里就产生了很多负担、疙瘩。就要从这个地方开始认识。如果说头两章你都没有从这个角度去认识,讲到后面的的时候,你再认识就慢了。为什么慢了?因为这个东西明摆着摆在你的面前,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任何东西都是相对而存在的,没有绝对存在的,你偏偏要绝对的去看人,那到底是你错了还是我错了呢?实际是个性错了。我们的个性不符合于修道。修道追求的是共性,我们的共性是什么呢?这需要慢慢去认识它。道,需要慢慢的去认识,讲到后面的时候,对道性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明确,所以,欢迎大家继续往下听。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三句话不大好理解,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说作为圣人来说,他是无为的,他的教化是通过自然来表现的。他不是人为的。万物做焉而不辞,万物和他之间的交换,他从来没有推辞的。这是他的境界。他的心始终都

放在万事万物、放在众生的身上。他不推辞。在这中间有三条特征;生而不有,很多事情都是他生出来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把这些事当作是自己的事。这是一个特点。我们练功也是这样。我们练功时很多人炼得有点成绩了,就以为这是我的了。我自己已经修到什么境界了,有时一定要问老师或者师父,我是不是修到这个境界了?你一问,你就傻了,傻在你对道性根本就没有用心去体会。你没有从共性的角度去体会它的存在。他这个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圣人在进入整体状态去以后的作为,应该怎么去界定它。万物和他自己的交换,他从来没有推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就是你在做的时候,不要有任何原则性。不要以为圣人在做事的时候,他会说,在原则上嘛,这个东西一定要是真的,或者是假的,或者是对的,或者是错的。实际上没有这些原则可依靠的。为什么没有这些原则呢?因为它是以万物的要求为要求。万物就是自然。道法自然,自然中的事情对他有要求,难道他不答应吗?他肯定顺应自然的这些要求而变化,这个就叫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他从来没有说天下哪些事是我做的那些事不是我做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了这种境界,功成而弗居,我们修道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好的开端了。当你有了一点成就以后,马上把这个成就归纳到师父那里去,归纳到众生的帮助中去。就像我们很多运动员一样,他得了金牌以后,首先感谢他的教练,感谢队友们的支持。感谢国家的培养。首先这是基本的一点,没有这些,他肯定就没有成功的基础了。这一点也是我们应该仿效的地方。你这样做了,对你来说只有越来越多的公德。所以你要聪明一点,你就丢弃一点、放弃一点、抛弃一点。这三个弃,大家要习惯它。你不要以为自己能够保留什么,越是不保留,那么你就越是富有道的精神,富有道的成果。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答疑:

美之为美,善之为善都是对人说的,事物是相对而存在的。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把它拿到修炼中来,你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以为人家不正确。实际上人这个事物,没有哪一个人是绝对的纯的。他明明知道纯是怎么回事,善是怎么回事,他偏偏要追求那些浊乱的一面,追求不善的一面。这就是事物的相对性。他接着就说了事物相对性的几个方面。什么事物都是相对的。比方说,你认为声音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呢?它明明是两个事物,但在我们的概念中是一个事物。我们一直把声音当作是一个事物,当我们修炼以后才知道什么叫声,什么叫音。他绝对是区别开的。比方说我们练功的时候,有的人就说师父跟我说了什么,我们说我们怎么没听见哪?师父既然来了,为什么只对你一个人说,无形中就产生一个疑念。他就没有理解老子的思想。声和音其实是两方面的。声音,如果是在千里之外,万里之遥,只要是只对你一个人说话,那个声音的方向性比激光还要准。这就是科学家现在还不理解的地方。九九年工人日报发表文章,批判严新老师在清华大学做的一些科学试验,就指责他那些科学实验伪科学的那一面。其中有一个批判观点是:你在2000公里以外对北京发功,那怎么能发得准呢?难道它比激光还准吗?就是激光,在2000公里以外,它的偏差也达到几百米啊!他不懂事物的相对性,他以为那个声音是人发出来的功在朝着一个方向作直线运动。他根本就不知道人的生命里面可以分出另外一个生命,做异地运动。什么叫异地运动?就是一个生命可以分成两个生命,可以分开做异地运动。就是在两个地方同时存在。一个人怎么能分成两个呢?他不懂,他就想不通了。你不懂相对概念,是因为你没有深入到它的里面去。连科学家都这样想问题,更何况我们一般人了。我们平常老百姓如果没有接受过修炼,也会那样想。第二章的重点是我们应该知道,人格的多重性,多样化。既然我们知道这些,我们自心就不应该用分别心去对待人家,对待众生。对什么东西都要容纳得下去,你没有恨的那种愤怒,也没有爱的那种偏执。现在我们的爱很偏执,狠也有很多畸形的一面。

个性,它指万事万物的个性,也指每个人的个性,他的共容性,共存性,你首先要习惯它,习惯以后你再去修,就会觉得自己的路非常宽广。如果你带着某一方面的偏执,就象科学它有好处的一面,但它也有坏处。如果你只理解科学好处的一面,不理解它的坏处,那

你还修道有何用呢?不如去修科学。修道的时候理解这个观念很重要。它帮助你建立分析问题的方法。你习惯了这个分析方法以后,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你心里就不会有矛盾。因为这个矛盾你已经理解了。你理解了对和错,你就能够包容它,不理解时,你怎能去包容它?非要追求它好的那一面,追究坏的那一面,你说你的这一点作错了,实际上他不知道自己是对还是错。这样就容易引起一些矛盾,这就像做父母和做天地一样,明明看见自己的孩子有错,却不一定能明说出来。循循善诱,讲一些好听的故事啊,引导孩子去觉悟,这个事情作错了,天地对于人们所做错的事,是以无为去教育的,天地并没有说你们这件事不能这样办,这样会退化,需要改啊。天地没有这样说,但人为什么能够逐渐认识自己呢?因为人在对和错的运动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丰厚的一种文化,这个文化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通过文化,人们对社会,对自身这三者之间也就慢慢地认识回来了。人一旦认识到自身这个阴阳互相推动的道理以后,整个人类集体的成功,集体的升华,就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了。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把《道德经》正正经经地讲了以后再跟大家讨论,然后再讲再讨论,前面讲的和后面讲的大家都记得很清楚的话,大家就一定会知道《道德经》是怎样告诉我们炼丹的。就是你做真人到底怎么做?这个丹到底怎么练?如果你是一个明白人或者有心人的话,就一定会知道整个过程是怎样完成的。如果你没有耐心,你说我想听这个地方,你讲到那个地方去了,那是你的灵性问题,那也不是你的错,那只是你的灵性还欠火候。这个东西需要火候的积累,实际上就是信息的积累,就是你的相对概念一定要积累的丰厚,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声和音一样,声和音在自然当中是分出许多层次的,比方说,现在许多练功的人能够发出腹音,就是他的肚子能够说话。肚子一说话他就知道该怎么做。到底是他自己说话,还是人家在他的肚子里面说话?你就不要分别他,一分别,你的心就乱了。你要知道,宇宙的整体就是这样的,声音是放在他的整体的生命状态里面的。就像我们人很多地方能够发聲一樣,脚指头都能够发生聲,只不过你没掌握那个技巧而已。就像表演口技一样,一个人在帘子后面表演,发出各种各样的聲音。你简直都想象不到。各种各样的鸟叫声,动物的叫声都学得出来,就是他有各种这样的技巧,这些技巧都发生在他的身上。就像表演相声的,他发挥麦克风的技巧,学火车的叫声一样,非常像。这说明人很多以假乱真的东西能够做到。有无相生这一点。有和无之间是怎么相生的?我们一般肯定重视有,对于无、生的那一面,就忽略了。从价值观上来说,难以想象,这个东西有没有研究的价值。看不到的东西你怎么去研究?肯定就不愿意想,也就把它放弃了。对于你来说,一省,它就流逝过去了,但是对于有灵气的人来说,人们千百次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他只要听到一次,就会想,这个事肯定和自己有关,这个就叫灵性。有无相生,也是具有物质基础的。每一个人,先带有物质基础,有一定的积累,然后再去谈这个人的灵性。有时候我们体会有和无之间的相生,比方我们练功,你是怎样体会你的无呢?忘却了自己就叫无,那么什么是有呢?这就麻烦了,你就不知道这个变化性。如果虚的一面没有有,實的一面怎麽能夠进入到无的一面去呢?就像刚才说的玄之又玄一样,它一层包裹一层。有进入到无,无又进入到有,如果两个有相处到一块,肯定不行,相冲突。但是有和无相处到一块儿的时候,它就可以生化。无可以生化出有来,有也可以进入到无的一面去。这就是它的作用,这就是玄之又玄的基本模式。比方你在打坐,要想有效应的打坐,你在无里面就一定要有“有”。就是这个意思。(问:我不知道这个有是啥。)你不知道,就问我,我就告诉你这个有是什么东西,然后你如此炮制,你就知道,哦,原来从有进入到无,无里面又生出有来,哎呀,这个叫妙啊!这个妙就不可言状。过去修道的人讲究观想。思想本身是一个虚有的东西,是虚无的东西。思想应该变成行动,但又没有变成行动,他就在那个地方打坐。然后他生出有来,这个有里面也有进入无的状态。这是一种变化的奥妙,这个奥妙一旦被人掌握了,实际上下面几章,都是顺理成章的在往下推论。

我们先预习一下下面几章讲的内容。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

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章表面上好像讲的是治国的方法,实际上讲的是修身的技巧。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些话是顺理成章的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把人所应该建立的基本观念以及运作的一些方法告诉了大家。

人在讲到“道”的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强之以名。道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强行的加上名字。实际上这个概念往往是错的。我在原来的教材里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宋朝的苏式讲了一个故事叫“日寓”,解释了名和实的辩证关系。说有一个天生的瞎子,没见过太阳。他就问别人太阳是什么样的,有人就告诉他太阳的形状跟铜盘一样。结果他敲敲铜盘,听到那个声音,说,哦,这就是太阳。然后他听到钟声,哦,这是能发出声音的,一定也是太阳。后来又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就根蜡烛的光一样。他一摸蜡烛,哦,太阳就是这样的。有一天他摸了一根笛子,这一定就是太阳了。这个日寓的思想是很真实的,就是人们的思维也犯同样的错误。你没见过那个东西,人家怎么说,你就怎么信。人家怎么说,你就怎么做,那好,到最后呢?你不亦乐乎的上当。你还以为自己在修真,实际上在修假。

再跟大家说一个实际情况。现在的气功师,百分之九十都是骗子。甚至百分之九十八,九十九都是骗子。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知道美之为美,斯恶矣。知道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也是共存的。也就是说,他不可能先做一个真人,然后再去说那些虚无的东西。他既然已经说了虚无的东西,那它实际的那一面肯定有他不(听不清楚)的原因。我们也知道,这个世道中,哪一点不骗人呢?包括科学都骗人,它骗了你,还骗你没商量。你还相信它相信得不得了。你没说他是骗子,你说那个气功师是骗子,那个气功师是告诉你什么样的东西对你最好,结果你不信,你非要相信那个营养学,非要相信那个科学创造的东西,就像我相信科学一样,我上了科学的当,我用牙膏,结果把我的牙齿越洗越差,真的,好多牙膏都是这样的,一用那个牙膏,牙就痛,我以为是自己的牙齿发炎了,又不像是发炎,牙齿像受了寒一样。就像寒气往里面钻一样,一遇到这种情况,我就知道,一定是这种牙膏毒性太大。我劝你不用它,我劝你干洗,我每天晚上洗牙都不用牙膏的,因为晚上你不说话了,用的牙膏就停留在牙齿上面。第二天早晨起来牙齿不知道有多不舒服。这就是科学给我带来的烦恼。

大家下去以后再思考一下,就今天讲的看看自己能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有些问题,在我们自己的修炼观念里面,这么长时间了,有没有自己的见地,把这个问题想清楚。第一个问题,如果说一个人带着欲望,他能够修道么?第二个问题,如果说一个人对周围的事情没有感觉的时候,他能不能进入到道德的状态里面?这两个问题希望大家思考一下。

[第三章] 治国与修身同理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明白道的做法是无为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三章的意思是说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去追求或去认识一些东西的时候,往往产生偏颇,这就使得我们无论是生活还是修炼,有许多标准不知道应该怎样去选择。

老子在这个地方说的“不尚贤”,就像我们提倡学习雷锋一样,如果尚贤,那么它的反面就出现了。“不贵难得之货”呢,就是人追求金银珠宝等贵重货物的时候,强盗就必然产生,因为人们追求那个东西。想得到或者占有那个东西。“不见可欲”就像我们现在的生活一样,电视、电影、文学都在引导我们的心向外看。看人家生活的境界和品味。品味很高就要多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心要动。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人都会达到很高的生活标准的,所

以心就要乱。在这个地方圣人就说:“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句话,从现代的角度说,就是让你知道得少一点,但是一定会让你吃饱。因为饱和不饱是相对的。有的时候自己并不一定吃饱了,但是人家都跟你吃的一样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是饱的。若其志,强其骨。就是你的志气要弱,体力要增加。让你做更多的工作。“常使民无知无欲”就是让你们无知,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变化,使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知道的人也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他所说的为无为,就是这种为是无为的。这种无为很难让人理解。

我讲的都是字面上的解释,它的内涵,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因为它的整个理念讲的都不是社会问题。讲的都是我们自己身体内部的运动。这种运动它要有一种表达方式,它就以民和智的方式进行表达。象对自己身体的治理一样。有的人不健康,又不知道怎样才能健康。就产生了许多方法,比如适当的运动。歌德曾经说过一句名言:生命在于运动。实际上运动过头了,身体就消耗精气。这时人们就容易得一些使人提前衰老的疾病。象肾衰竭、痛风等等。在我们大量的运动之后,或者在运动员的身上,比较容易产生这种情况。有的人说要靠营养。我们现在的营养品特别多,非处方的药品也越来越多。使民去追求这个东西,也就是市场效应。所以人们在追求这个东西的时候,老百姓的理念自然就乱了。不知道什么为好。有的人为了减肥,我记得有个杂志里面讲了个笑话,如果要想使睡眠减少,你就每天晚上多起来几次,就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所以他买了好几个闹钟,每个闹钟都调在不同的时刻,每一个小时都唤醒他一次。他用这种方法去减肥。实际上这种方法能不能减肥呢?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发现,它不能减肥。就是说当人们推广什么东西的时候,实际上就在强调这个事物的反面。这就说明我们自己在身体的治理方面也容易犯同样的错误。当你觉得你的知识越多的时候,你掌握的方法越多的时候,就像我们练功,实际你的心就越乱。当然并不是方法越少好像心就越纯。

对这个问题,元君老师曾经这样说,在修炼的时候,要言行谨慎,不要去显露自己,表现自己,尤其不能用功治人,要获得众人的信任及众人的良性信息,必须谦虚,言行一致,不与己争,不与己有过结,不贪图财物,别人也就不会盗你的东西。对人没有欲念,心性就一定平和,自己常常反省,不装杂念,与人不争,静心调气。她讲的所有这些和圣祖师父所讲的内容基本上相吻合。她是从个人的角度去谈这个事的。从字面上看,她是讲民和治的关系。实际上她讲的是民和自身,身体的调节关系。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人本身是多重性的。如果我们简单的解释的话,白天的时候,你认为你是你自己,那么晚上,你会不会也是你自己呢?如果你认为你是你自己,我就问一句,你能够控制你自己吗?你就会发现你控制不了自己。那你怎么会是你自己呢?很多人在梦境里面有恐怖的内容,他想逃脱,想在梦中施展自己的思维就非常困难。因为在梦中他的意识非常难以调动自己。比如有的人做梦老是逃跑,老是被人追,逃跑时的速度老是提不上去。这说明你在做梦的时候,你的意识和你的形体不是一个整体。醒来以后,你可以用你的意识指导你自己,这个行为能够做到。那么做梦的时候是不是你自己呢?这个时候你就非常难以下这个结论。人的生命实际上是多重性的,就是表达的多样性。他不是只有一类。不是像动物一样,狗在晚上只要一有响动,它马上就会叫,白天他照样活动,晚上一有动静为什么就会叫呢?这说明狗在晚上和白天,是处在同一种状态的。它的睡眠不像我们人类的睡眠那样有分段性。白天黑夜截然分开。动物不是这样的。再比如鸡,鸡一过了三更,就开始叫,它为什么醒着?我们人为什么醒不来呢?这就是万事万物跟我们人的一种区别。当我们观察到这种区别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人区别动物的地方就是人有主观意识存在。这就使人具有了双重性。白天是自己,晚上是别人。别人是什么呢?我们看到电视中,有杀人放火的人。这也说明人的双重性,他平常可以表现的文质彬彬,一旦疯狂起来,就会丧失理智。丧失的这一部分是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是来自于他自己吗?我想这个问题不好解释。这说明,人的思维里面,可以并行着多重的人格,就是说人的心在乱动。乱动就造成这个人的心神不宁。心神不宁就容易招来外部信

号并且被它干扰。在原来的解释里面我是这样说的:贤人是人人都想做的,名声也是人人都想享受的。就像现在的明星一样,谁都想当明星,因为有了名以后,利也就在其中了。由于世人都崇尚贤人,于是人人竞争。崇尚贤明则人间开始互相倾轧。相互之间开始打击对方或者是压制对方。这都是为了一个利。所谓的利,就是对自己有方便,对自己的状态有支持的那种感觉,时间啊、氛围啊,这些就称为利。这都是因为在我们的思想中标榜了这些东西和具有这些东西的人,总觉得这些是应该追求的。比方说我们树立了某某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做的时候,内在的一面相互之间就开始竞争了。我就说:没有上位的囤殊居奇,就没有下位的盗取之意。没有上位的嗜好欲成,就没有低位的仿效乱心。很多东西都是人们比较出来的,同万事万物一样,人也是负阴而抱阳的。对阳性的东西容易接近,而对阴性的则容易忽略。这就造成人对阳性东西的追求比较重视。所以一旦有了贤明以后,人与人相互之间原有的感觉就丧失了,而成了互相倾轧。

所谓的尚贤,我理解就是眼往外看。而世上的真人,你要真心的学他的话,实际上是要从我们内心上去学的,不是从外表上去学的。比如学习雷锋,人们学了几十年,结果都说,雷锋已经死了。他死了以后,要人们去学,社会被推动了没有?像当年毛主席号召大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同志的确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包括后来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他们居然把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标语写到他们的校训里面去了。为什么呢?雷锋在尽职尽责方面,是人们的表率,也是军人的表率。在这一点上西方人不得不服。不是说雷锋作了许多好事,值得他们学习,而是雷锋在做军人的程度上,是值得他们学习的。在人格的表现上,是值得西方人仿效的。是不是要搞群众运动,去学习雷锋的日记、具体的事迹呢?我想不是这样的。只是把他作为一种精神树立起来,然后各行其是,就是你用自己的个性,结合自己的工作去体现这种精神就行了。

这一章的核心是我们在治理自己生命状态的过程中,要虚心、实腹。虚心就是你的心不要乱动。实腹,就是要你经常地和宇宙去交换信号,使你的腹中的真气一直都很饱满。弱其志,这个时候你的志气,不要太明显,不要太张扬。强其骨,是你的能力一定要强。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即使你知道了很多东西,也不敢去操作它。为无为,这时你会发现你人格里面的潜在因素,就会去作用于你的生命。这个就叫神修。我们原来把这个过程叫做修神,现在把它调了过来,就是我们修炼的目的是为了修神,但最后达到的境界是神修。人的生命最后是由那种很纯的东西,潜在的生命来修的,这个就叫神修。为无为,则无不治。为无为,为过程中的无为。当你作为时,并不知道其整个过程,叫做无为。所以为无为,则无不治。

让我们看一看宗教历史,所有的主要宗教,一直都是劝老百姓向善。它的目的应该是使社会和平,安宁。但是它的目的在这几千年里达到没有呢?没达到。到现在,仍然如此,比如美国人大部分笃信基督教,伊拉克人笃信伊斯兰教,双方谈不到一起。两种宗教之间产生了矛盾。我们回过头去想一想,宗教里面都是把善、不争、博爱、和平的教义放在首位去灌输它的教民的。但是最后为什么还是打起来了,而且打得非常厉害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尚贤的反作用。如果你尚贤,鼓励那个好的东西,那么反面的东西就不停的在运动。所以你要想好,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民以自化。就是你不要去鼓励什么东西,或者是张扬什么东西,人的身体与天地间的万物无所不应。我们人身上的元气本身只是微小的一点点,但我们可以和自然互相交换来获得这种无所不应。你可以按很多的功法去进行交换,但那是非常有限的。这是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很畸形。这是因为它不符合自然运动的规律。自然运动的规律就是阴阳先后乘。一定是先有阴的,后有阳的,而在人的思维里面,往往总是先有阳的,后有阴的。它和自然运动的规律合不到一起。所以人们在和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很难采到足够的真气来改变自身的状态。这个采,也不要有标准。不要有贤能的标准。不要有按前人练功的脚步按部就班地走路的思想。你要有这种思想,就很难以成功。不贵难得之货,就是你在思想中,

不要把许多东西当作是修炼中的宝贝去看。比方说真气,正如我们从武打小说和电视中看到的,人们为了一些武功秘籍争打得头破血流,都想得到它。这就是难得之货,宝贵的东西。《射雕英雄传》里的欧阳锋,他得到了武功秘籍,他一炼,炼的气血倒转。结果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像这种状态就说明这个难得之货的追求对于人的生命和人的修炼都是没有好处的。

我在这里讲的是,人的多重人格,坏的一面肯定是存在的,那么好的一面肯定也存在。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这个问题和我昨天的提问有关。昨天我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人带着欲望,他能够修道么?第二个,人在对周围的事情没有感觉的时候,能够进入到道德的状态中吗?这两个问题难度比较大。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明的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人有欲望是正常的,如果没有欲望,就不会来修炼了。人们带着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的想法,这种目标是很大的。但是你一想,就有欲望了。所以没有欲望才能修道是说不通的。在有欲望的过程中,慢慢的修到没有欲望,这是人所具备的动态的那一面,不是静态的看一个问题,而是动态的,那么很多问题,你就要看到它积极性的一面。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存在于一个整体中的。我们的生命是个整体,他有积极的,有消极的,在动态中,你就会认识那个静态和动态俩者之间的作用。把消极的部分慢慢的认识出来,然后扬长避短,借助于天地的态度。因为人明明是要走向死亡的,对生死,人们还没有一个明确地认识,你想长寿,还想富贵,想赶上这个新时代,又不知道这个矛盾怎么去处理。这个时候,就有很多道理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修道是一种欲望,这是肯定的,但不论是实现了你的欲望,还是没有实现你的欲望,你人为的带着一种追求的话,你就会伤害自己。这时就要借助于天地的态度。

第二个问题。有感觉和没有感觉是相对的。很多人在练功的时候,他的感觉丧失了,很多人有这种经验。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不知道现在是何年何月,这其实是道性的一种体现。有时我们有感觉不一定是好的东西,如果你感觉到宇宙间的一种状态了,就说明在修炼中你对万事万物有所体悟了。这种感觉如果能深入到你的神里面去,而不仅仅在我们的感官里感觉,那你就是在用神的信号去感觉的。对于远处的东西,过去的东西,将来的东西,都能被人的主观意识意识到,那个时候,人的思维有时体现出不正常的状态。就是超常的状态。这种状态叫不叫道德呢?我想也叫道德,因为道德的范围无所不在,无所不包,这是一个起指导作用的概念。道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他不是局部的概念。否则,我们思想的转化就困难了。

第三章讲的另外一个问题,不尚贤,那应该尚什么东西呢?我们的基准应该是什么东西?就像昨天讲的,对善和恶、好和坏都要包容的去看它,从整体上去看。既然不尚了,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呢?(答:本性。)本性是什么东西?(答:从心里自然发出的。)噢,那么什么为自然哪?(答:忘记自己,按着潜意识。)我们下面还有一个字,佛家说的佛性平等。它这个理念实际上是很难以接受的。接受了以后,你就会发现,这个理念是正确的。每一个人佛性都是平等的。而且是众生。并不是单单指人。它讲的是众生,无论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猫也好,狗也好,哪怕是昆虫也好。水里的,天上的,所有的生存状态,都是佛性平等。这是一个很高的认识,为什么没有用道性,而用佛性?就是为了避免我们单纯的尚。道这个词已经被人用过了,再用,容易发生混淆。

“佛”这个字带有很高的形象性。左边一个人,右边拐弯抹角,是为了这两竖。这就是众生佛性平等的意思。就是人无论怎么认识问题,最终还是要在阴阳中去平衡它。这就是佛的基本含义。按佛家的说法,佛是觉悟者、觉醒者,觉到了什么东西呢?千条理,万条理,都是为了追求这个效应:阴阳平衡。那么我们尚什么东西呢?我们也可以说崇尚道性,道性又是什么?这实际上是第三章的基本内涵。尚,崇尚自然。上面的这个自然(基本,自然发出)发出的东西是内向的,下面这个自然(佛性平等,自然)是内外合一。就是要崇尚你自

己内,自然的这一面,然后崇尚外,向外寻求平衡的一面。佛是阴阳平衡的。当你做到这两点以后,你就知道自然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所谓自然,就是它的特性。我们中国人对草,对植物的特性的认识可以说,已经达到淋漓尽致的程度了。就是它无所不至。对每一种草都认识了,《本草纲目》里有一万多种植物。多丰富啊,每一种植物的用途都概括得非常清晰。这在其他的文化里面是找不到的。这就是中国人尚自然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那么我们修炼人到底应该怎么尚自然?这就是这一章所讲的核心。就是有所不尚,就要有所尚。一定要在思想中有一个基本的理念。不要什么东西拿到眼前来都觉得是个宝贝,都照着去做,那叫傻修、傻炼,(下边说:就是顺其自然。)也不能顺其自然。我的方法是,热爱自然,就是情为道根。人没有情不行,有情要用在自然方面,你要知道自然的规律,它怎么在运动的。你不爱它,你带着目的去追求长寿,你又不懂,你怎么长寿?有很多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就在这里。他不知道自己的思维是把自己拉向消极的那一面的。

对最后的一段话,我在《双经合一》里面是这样说的:常使自己的君,就是人心,无欲无求则明。就是人的身体以及其他的活动,可以无欲无知。无知无欲则明,就可得以清静。你的身体自然就清静下来了。它受不到干扰,它特别是受不到你的意识的干扰。你不要今天鼓捣这个东西,明天鼓捣那个东西,就像我讲的那个例子,为了减肥,买三四个闹钟放在床头,把自己吵得不亦乐乎,最后,精神失常都是有可能的。这就是现代人在崇尚一些方法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消极效应。

人身体中有很多信号,或者说有很多作孽的因素,这些因素我们实际上都很忽略。人有最大的一个器官:肺。肺藏魄。魄,相对于我们身体的物质来说,它属于阴性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你身体消极的部分,或者说动力的源头,都在肺里面。我们身上有两个器官是成对的,还有一个是肾脏。为什么会成对?大家研究过这个事没有?古人没有说,我很早就发现了这个事,就是它里面储存的信号有积极的部分,有消极的部分。肾和肺都是如此。左肾藏的你的性欲,右肾藏的你的元精。性欲就是你这个人生命之造化的原动力。元精是你要造化自己的身体,这个造化是被这个东西所包围着的,被它左右。就像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的元神一样。我们的思维始终都想控制潜在的元神。这两对关系很相近。肺也是这样,它有消极的因素,是我们历世从父母遗传过来的孽,我在《解缘道根》中所说的缘也全部储存在肺中。在你生命运动的过程中,你会按这些储存的信息,一个一个的去完成它的缘。按我们一般的概念,认为缘是偶然的,但实际上它是必然的。因为你存在着这个阴性的物质,它一定要变成必然。但是修炼的人和不修炼的人不同,修炼人的命运随时都在改变。因为他在修。以上这些,希望大家能够记住它。这是一个思想体系,靠大家自己想是不容易想通的。

为什么修炼的人不尚贤,尚自然,然后得到的一种结果就叫修,修是从自然运动的状态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因素,这个因素是弥补你阴性的不足的。为什么能够弥补?我们的肺属金,金肯定是生于土的。土是你的后天意识,当你意识在动的时候,土就丰厚。一丰厚,你金的成色就要改变。它原来很灰暗的,就像生锈的铁一样,你越磨越亮。你的意识丰厚了以后,它就会弥补金的不足。一旦弥补了,你的阴神就非改变不可。它往什么地方改变呢?我们有两片肺,一片是积累它的消极因素,一片是积累它的积极因素。这也是一对阴阳。这两对阴阳就是我们修炼者成功的关键。

很多人不喜欢修阴神,他一听这个阴字,就不舒服,觉得不好。实际上我们首先就是要修阴神。而且我告诉大家一个方法,修阴神要用一个“悔”字。我曾经在九一年向厚金老师提出,要重视悔过迁善。我发现很多人的阴神只有用这个方法才能让它自由解放,你要悔得痛哭流涕。要觉得这个事的确是愧对自然、愧对社会、愧对自我。悔到这个程度你就知道,心灵放松了。有个东西跑出去了,魄里面所含的阴性的消极部分肯定要释放出去。一释放出去,人的阴神就缺乏阴阳的约束了,静态失衡了,人的肺是左右两片的,那个阳性的东西就

要出去。那个出去的部分就叫阴神。

我是从物质的性质上去分析这个事的,不是从过去古人是怎么说的理论上去分析的。肾脏也是两片,当你性欲很旺盛的时候,如果你观察得很仔细的话,你就知道你哪边的肾在起作用。大家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慢慢地去认识。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认识的机会不多了,那也不要紧,单纯的从理念上去认识它也可以。

我只是在做一种试验。我讲的这些理念过去的古人没讲过。也没有人曾经推出过这种想法。我是从修炼的具体过程中去感觉这些东西的。想把这些东西和师父的《道德经》,以及《阴符经》,结合起来,作为一种共同的理念,系统地介绍给社会。我想这个目的,以后肯定有机会实现。

[第四章] 道在虚性中表达

——湛兮似或存——平常心也是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一章,元君老师是这样说的:修炼之中常以道为谋。道象母亲一样,从不与儿女争高低。为儿女的成长从不计较自己吃苦和劳累,直到离开人世为止。母亲的精神是伟大的,修炼人就像母亲不与儿女争高低一样,要融入于道性之中。道即是水的性能,一定不能锋芒外露,万事需公平,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以他人的信息主导自己的意识。常常和最平凡的人交流,和众人同行而不特殊。这样就不会有反信息,心性一定要静,才能健康长寿,人之形体是显态的反应,肉体只不过是受神利用的工具,一旦神离开肉体以后,肉体就是尸体一具。那么神的根源是从什么地方来,只有慢慢修炼,才能解开其妙道。

元君老师的这些话都是通过她自己的实践,加上读《道德经》,慢慢认识的。我想她其中的一个特点是,始终注意主体的效应。主体的一面是自己。很多人就把主体的一面当作是自己的环境。这是我们在修炼或生活中最容易混淆或错误选择的一个现象。在需要办一件事时,有些人爱说的一句话是,只要条件具备,事情能办成。这里所谓的条件就是环境,把环境当作了主体。实际上主体是自己。你自己的意念。当我们说到“意”的时候,如果我们很坚定的话,我们就能改变自己的魄。所以人们常说,这个人很有魄力。魄力代表的是你的意志坚定与否。像这些相互的关系,我想我们每一个人不一定有机会去思考它。我今天提出来,希望大家今后能够注意这个问题,不要把客观的环境当自己的主体,而要把自己当作是自己的主体。就是你意念所至,无所不能。这个概念在常人的观念里是要持否定态度的,“我想到的问题都能够实现吗?”,而它偏偏是这样,只不过是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不要主客错位。我们之所以没有实现这一点,就是因为把环境当作了主体,把自己当作是环境的附庸。这样主客就错位了,那么(意念所至,无所不能)这句话,从逻辑上就不能成立。自己的愿望就不能实现,于是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来源于自己的意志不坚定、不能改变。只要你的意志够坚定,它就能实现。

闫工,您对这个说法有什么意见?

(答:有道理,但这个意志,是不是唯意志论?红军长征,那真是一种意志在支持,客观条件都克服了,如果不考虑客观条件,那是不是唯心的?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好,那么我们现在再讲回去。上一章讲的是尚的问题,尚自然。他和唯意志论是不同的。因为你尊重自然。这是首要条件。唯意志论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不就和自然相反了么?你要让天上的东西到水里去游,水里的东西跑到天上去飞,那怎么可能呢?但是这个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都看过《庄子》,那个昆(鲲)最后就化为大鹏,这个大家都清楚吧。这个化,讲的实际上是我们意念中的化。意念这个东西非常怪,他完全可以转变很多事物;(,)这个条件就叫:遵从自然。大家有机会可以读读庄子、聊斋等一些带有想象性的作品。这并不是说要我们盲目的去想象,要在遵从自然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系统意识。就像我和道

友经常讨论的问题一样,以后人们要建立系统思维,系统思维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它是一个系统,不是唯意志。这个系统在自然中间。我们要在自然中间获得它的昭示,获得它的能量,这个时候,你就没有不能实现的东西。这一点从逻辑上来说,并不矛盾。

第四章讲的就是我们主体要仿效的东西,道这个东西,冲而用之,充是虚的意思,就是虚而用之。或不盈,就是从不让它饱满,打的水漫出来了,就是盈。道的意思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你修炼的时候,不要让自己饱满,不要让自己觉得好像什么事情都胸有成竹一样。你要知道你和自然之间还是有欠缺的。这种欠缺用什么东西来弥补呢?不用弥补,而且要常常的冲虚,古人所说的冲虚清静,造化自然。这就是说,人要想修道,就要模仿道的这种性质,就是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就像它是万事万物的宗祖一样。能容纳,它的位置很低很低,就称为渊。这和他后面讲的话一样:上善若水,道的自性基本上就像水一样,处人之所恶,它处在最低的地方。道作为万物的本原,它不露锋芒,使万物之灵的人也难以破解。同时,还要限制人类对自然破坏时所表露出来的无所顾忌和无所节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这里说得是否真实,以后大家会看到的。道自然无为,却能消除从本原产生出来的任何矛盾。这个思想我现在来看,当时是有信息让我这样说的。我现在想,不一定想得这样完整。也能使人类的科学从任何的角度找出自以为合理的答案。双重的,它创造了这一切,又可以让你自以为是的找到合理的归宿。你怎么说都觉得自己有理。就像现在的科学一样,任何人从任何的角度都要坚持科学的那一面。

我讲一个关于老子的小事,老子,根据史记的记载,老子是周朝末年的守藏使,就是图书馆馆长。有一天他走了,在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尹喜,当时守关的长官,发现紫气东来,觉得一定是有高人到了,就看到老子来了。他把老子留在那个地方攀缘了好几天,最后留下了《道德经》。这个典故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大家一定都想知道。师父也没有说过是真是假。从考古学上来说,有这样几种现象,我们现在通用的《道德经》是露观台石刻本。后来就有了长沙马王堆版本。两者一比较,发现近代版本中的很多说法和古代的不一样。近来,在安徽又发现了一个版本,所以安徽人就把老子的家乡请到安徽去了。说老子是安徽人。这个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安徽发现了老子《道德经》最原始的版本,这是战国时侯的版本。很接近老子在世的时代。这个版本是对话的形式。以后发现的版本都是经文式的,比较严肃。这个版本是一问一答,形成了《道德经》。

这说明古人因为文化、交通不发达,文字的记载不是很确切。后人在考证的时候,得出了很多消极的结论。比如,有一种结论是这样说的,中国有个大哲学家叫冯友兰。他写了《中国哲学史》。他说老子的《道德经》要晚于论语,他是站在文字考证的角度上说的,就是名实论。他忽略了司马迁《史记》的价值。司马迁是西汉时人,他的记载要更接近历史的原貌。

上面这些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所掌握的史料,并不能够说明我们自己应该追求什么。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我们自己在理念上是不是能够完整的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是核心。刚才说不要把主体搞错了,现在说也不要把主题搞错了。主题是为了修炼,不是为了考证文字。

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去看,老子所反映出的境界比孔子,大还是小?(答:大。)

可惜的是当年我们去曲阜,在孔子坟前我就问孔子,听说当年您有一些观点和师父的不太一样,他笑了,不作声。当时元君老师在旁边,我说你去问问他,看他是怎么想的。结果他说了一句,他说:我知道你们是太上老君的弟子。他就说了这一句。我想这一句话也说明了全部问题。他作为人来说,不知道太上老君是怎么回事。他到去世的时候也没说我跟老子是什么关系,他只是说太上老君是怎么回事。

这说明我们道家所说的信息运动是有道理的。我们人在世的时候坚持自己的观点。我们阳世间也是这样。你在世的时候,有当时的气运,你能够张扬自己的说法,这是历史性的。孔子说法的历史性,使他成为了圣人,几千年以来受人敬仰,思想得到了人们的推行。历代的王朝都要以他的思想为规范来治理国家。这都是有道理的。这个道理,我个人的观点是这

样的。一种是保守,一种是创新。保守和什么有关?和既得利益有关。创新和什么有关呢?和进化有关。就像我们修炼一样。对过去的东西很容易依赖它。这是你既得的那部分。创新是你未来的那部分。但是你要付出痛苦的代价。所以说,保守的人很容易获得既得利益,保守的思想和势力很容易在社会上立足。而进化的东西,容易磨难。因此老子在后面的章节里面说:常难,故无难。所以,当你把《道德经》全部理解了之后,就知道,老子的确是孔子的老师。因为孔子只占了保守这一部分,而老子则占了保守和创新两部分。把这两部分包容在道里面了。把保守和创新灵活的包容在一个整体里面,这个就叫玄德。

以后要讲到玄德这个概念的,现在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基本的抽象意识。就知道为什么说玄德是把保守和创新揉合在一块儿的。它作为的对象是保守的一面,他鼓励的思维立足面是创新。意思是它的主体是创新的,他针对的客体是保守的。这就是道,这就是有功夫的人怎么用功的一种基本状态。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个概念记得比较牢一点。以后自己即使练不到那个程度,最起码也知道了我应该从什么地方努力,才能够跟师父接近,才能够获得师父的青睐或者加持。

大家有什么问题?...

(老师,我想请问一下,庄子的思想是不是道的思想?)

这个问题和昨天我提的那个问题(你带着欲望能不能进入修炼呢?)一样。他的思想肯定是道的思想,其实任何思想都是道的思想,没有不是道的思想。因为任何事物从对立面的角度,就是消极的一面它也是为了推动事物前进,没有消极的积极的又怎么成立呢。就像我刚才讲的那个例子一样,保守和创新之间实际是个整体作用,通俗讲就是一个人在作用。就是孔子,他也是太上老君的作用,然后使他产生这种意念,然后推动中国的历史走向封建专制化比较稳定的历史阶段。那时代是不稳定的,从周朝的奴隶制过渡到秦朝的封建制,它有一段时间需要有一个人的思想产生以后,去引导当时社会中的人。这个过程它肯定有一种思想要产生,而且要成为主流,到最后孔子的思想成为主流。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事实。历史上一直以孔子的思想作为主流去教育人民,你说这个思想到底对不对呢,到底是不是道性呢?实际上孔子的思想也是道性,而庄子的思想如果要是辨证一点来说,他比较利于修道。而孔子的思想既不象妨碍道,也不象阻碍道,因为毕竟历史还在发展,它既阻碍不了也妨碍不了。不过这个事情被人们认识的过程,也正好让人们认识到其他一个方面。孔子思想里面同样有大同的思想,就说明他的思想里面也有积极的。我庄子的东西了解的不仔细,只知道那么几个观点,但是我觉得他的思想比较开放,比较豁达。

(老师能不能在点几句)

平常已经点得够多了。就是你要顺其自然。你的自然里面有许多珍贵的东西。就像城市里的学生和农村里的学生之间的差别一样,经过测定,后者普遍比前者的智商要高。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因为文化,而是在农村学生的思维里面有很多朴素的素质。其实素质并不是来自于教育,而是来自于自己所在的环境中生活的积累。比如对虫子的概念,城市的孩子掌握的概念很狭窄。农村的孩子则知道,虫子的形象是分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植物而变化为不同的状态的。他能够数得出很多种虫子,能够从心里感觉到这些。,不要小看这种微小的区别,他心里就知道这个东西跟自然有关,跟时间有关,跟环境有关。城市的孩子呢,则一切都是没有关的。所以城市的孩子的智商要低,因为农村的孩子知道问题相互之间是有关联的。而城市的孩子以为是没有关联的。这个联系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总觉得出生在农村是一种优势,你见得多了,你感觉得多了,你对什么东西都有一种自我的看法。这个看法就产生一种分析的方法,这个结果对于城市人来说,不可想象。就像这位道友说的这些理念一样,实际上这些理念都是书上告诉他的,你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吗?我讲了两天课,你讲讲自己的观点。哪怕从一个角度讲讲自己的观点,那就值得欣慰。这就是我所尚的一面。我今天为什么非常强调“尚”的这个面呢?就是这个尚很重要。到底追求什么东

西为时髦,我们修炼人也是这样,你读的书越多,看的典故越多,知道修仙的故事越多就越时髦。这个东西非常危险,不实际。

当时我提出的这个观点,不是简单的产生的。就是这八个字,从自己的角度有所认识以后,你今后修炼不用找别人,任何人都不要找,你就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情为道根,魔为真种八个字。)

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推论。比如孔子,贤人七十,弟子三千,他的弟子很多,他的气势很大,许多人帮他做了媒体介绍。老子这个人一生清静无为,直到要走了,要离开人世了,西去的时候,偶然被尹喜发现了。把他留下来准备要留下点什么东西,这样才被世人所知道了。那么尹喜就是叫破天,说这个东西是宝啊!没人能识得出这个宝的。人们对他的东西不感兴趣。实际上当时的荀子,是比较有名的教育家了,有很多人都拜倒在他的门下向他学。这些弟子都是成群的。就是说,崇拜的人多,不一定是宝,就像老子说的,知我者希,则我贵。他这个观点很不大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现代人尚名,一尚名,人多肯定就好,事业就发达。老子不尚名,清静无为,一辈子默默无闻的工作。

我只能说我从个人的修炼和生活中观察到了常人所没有观察到的角度。产生了一些小小的想法。但愿这些想法对很多修炼的人有所裨益。我这个人嘴也长,看见人家有些问题没想透,老喜欢说。说了以后,效果又不好。这我也知道。

你认为这个情到底是什么情呢?(答:现在看来,热爱自然也是一种情。)

呵呵...世界上有很多的事,都是由简单的东西然后生出了复杂的东西。就像讲课一样,如果说你有一个简单的理念。你已经参透了。在很多复杂的现象中你慢慢的去参,殊途同归,归到这个容器里面去了。而这个容器正好是个空的。就能够把它归纳在一起。如果这个东西是满的,就归纳不到一块儿。有很多人的思想理念也是这种状态。他思想本身就有满的那一部分。里面老有东西,所以归纳的时候,老是进不去。为什么进不去呢?就是因为他原来里面的东西老是排斥即将要进去的东西。(问:能不能破掉啊?)这怎么能破得了呢?你能破掉自己的习惯吗?一双袜子要打三道肥皂(笑)。你首先这一点就破不掉。因为你有那个洁癖,一定要洗得干净又干净,然后心里才放心。(我那是洗心的……)你那个不是洗心,你那是增加了心里的障。你那是洗袜,袜就是末,枝微末节。它离根远得很。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那不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吗?你说那是洗心。真正心干净的人,他无所谓脏,无所谓干净的。你看济公脏不脏啊,在胳肢窝蹭几下,然后拿出一个仙丹,送给人家,还宝贝得不得了。它什么病都能治,因为他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宝。他有这个境界了。要按您的说法,把一点脏东西都洗掉了,那完了,把宝都洗掉了。

[第五章] 道尊德贵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比较哲学的生存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櫜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从文字的角度上来说,第五章内容讲的是天地、万物和人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天地,它的特性是什么呢?天地不仁,它是没有仁心的。这个仁心,当然是对人的那一面,人的平等的那一面,或者是有概念的那一面。他说天地不仁,它没有这种概念。他说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之间有万事万物,但是这个万物被天地视为刍狗。

刍狗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们在田里面看到农民用来驱赶那些小鸟时,扎的草人,穿上花衣服,手上还要拿个晃动的东西。小鸟一看见那个刍狗就不敢接近。就像我们现在种小麦一样,小麦地里就应该搞上一个刍狗,在地的两头。然后呢,小鸟就不敢来了。物以为用,既然是刍狗嘛,当然有用的地方,但是呢,并不是很重视它。既然以刍狗来打比方,以万物对天地来说,它就是一种实用的东西,不是很重视的东西。这个概念我想大家如果仔细的想一想,心里都会明白,既要用,同时又不是很重视,也就是心并不在意于他,在意什么东西

呢?在意它保护了那个东西。那个保护的东西他是不是就在意呢?那就很难说了,因为万事万物,都在刍狗这个概念中,所以就很难分清楚。

接下来第二个概念,圣人。什么叫圣人?古代有道德的人就称为圣人。那么圣人的态度呢,与天地有相仿的地方。圣人也是不仁的,他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所面对的除了万事万物以外,最重要的,他要和人打交道。因为人,一般都把万事万物当作是自己利用的对象,而把圣人当作是自己的偶像。那么,圣人主要就是与老百姓打交道,老百姓一般都是很崇拜圣人的,这就是前一章里面所说的“尚贤”。老百姓你要他不尚贤是不可能的,他肯定要尚贤。圣人就是他追求的目标之一,就像我们修道一样,就把师父啊、神仙啊、佛啊,以及神奇的那些对象都当作是自己所需要“尚”的一面。既然有崇尚的对象,那么你要想进入到圣人那种思维的境界里面就很困难。所以,老子就给大家一个概念,你要想做圣人,首先就要有一个思想基础,不要在百姓面前表现出你的那种仁心来。

那么,这种“仁心不仁”是什么意思呢?仁心,实际上是单向性的,它对万事万物和对人是有分别心的。对人他肯定有慈悲心;对万事万物呢,只有用的心,而没有尊重的心。这对老百姓来说,可以说是这样的,老百姓对粮食非常珍惜,浪费粮食是不可能的,那对环境卫生他是不是很尊重呢?他就不尊重了。山上的树,你说多栽一些,有利于你的子孙后代,他说那与我不相干。所以山上的树他照样要砍,门前门后的树他也是这样想的,即使门前门后的树,他也不愿意栽一些有价值、对于我们身体有利,能给我们提供更多好处的树。大家如果进村去调查一下,就知道了。这说明,老百姓尚“用”,是实用性的,而不能从天地间生态平衡的角度去衡量这件事。他也不是圣人无弃物,什么东西都能拿过来用的那种思想,他还没达到那个境界。同时,他的技术方法和智慧也没达到那个程度。这个时候你要他平等地去对待万事万物就非常勉强他。所以,对老百姓来说,要他理解圣人那种不仁的思想,就非常勉强,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让老百姓接近圣人的思想或圣人的行为那就有很大的差距了。那么,我就反过来问大家一下,我们是不是普通老百姓啊?我们肯定是普通老百姓。你既然承认自己是老百姓,那么你在老百姓的角度上做事或者想问题的时候是不是物以为用呢?肯定是尚用的。就像UU1001词语替换同志说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实用主义最明显的代表语言,不管是什么,只要有用就行了,不记其他。

但是,圣祖在这个地方说到的圣人不仁,他的确很难被我们常人所接受。没有仁心,所谓的仁心是什么意思?一个单人旁,加两横,他的意思把人平等地对待。平等,上一横,下一横。这到底平不平等呢?还是不平等的。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就像我们前几天分析的,佛字中有两竖,为什么两横和两竖不一样呢?让我们画个中国地图,无论哪个国家的地图,其南北东西的方向都是一致的。东西就是东西,他是实,实以为用嘛,这是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就是它不实,他不讲究这一面——实用主义,他讲究平等用心去对待万事万物。东为木,西为金,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理念,木头和金都是可以拿在手里的。北为水,南为火,这两项东西你能拿吗?拿不住,水拿在手里它漏出去了,火拿在手里烫。这两项东西都拿不了,就证明这些东西是虚的。你滴一滴水在手上,过一会儿它就没有了,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跑到虚的一面去了。虚的一面在空中,它挥发了。火也是这样。中国这个理念在世界上也是通用的。南北就称为道,东西就称为实。用另一个字概括它,就是“用”,你要控制水或火,那是靠修的,有比较困难的一面。自从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以后,人类就可以用火去控制水。加一把火,动力就增加,并输出来了。所谓的水火之道。水火是什么东西呢?水火就是能量。那么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来自于东西。这就是中国人的五行之念。五行的相互之间是相生的,比方说东边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中国人的这种理念表现出了实用性的一面,但它也告诫我们,在南北这个方向上,有智慧的一面。这就是我们所应该注意的地方。仁和佛不一样,我劝大家今后注意这个区别,讲仁心的人,是假的,因为它注重于实用的一面。讲佛性的一面是真的,因为它是讲智慧的一面。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现代价值 中华民族以五千年文明和优良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而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而自豪。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愈益多样化。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积极进步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概述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条目繁多,内容丰富而庞杂。仁、义、礼、、信合称“五常”,是儒家从古代众多的学说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五种道德规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个人修养的最主要的内容。它贯穿于整个道德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精神的形成。对中华文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仁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基本精神是克己复礼,爱人。克己复礼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爱人讲的是如何对待别人。克己复礼是仁的出发点,爱人是仁的终极关怀。儒家的仁爱观念源于家庭血缘亲情,又超越了血缘亲情,它要求在尊亲敬长的自然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递进,最终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仁政是“爱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把“仁”视为做人的基本准则,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情感要求,还往往希望把“仁”的精神渗透于政治运作之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仁”演绎成为许许多多的道德要求和政治信念,包括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应当说,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历史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二)、义 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义是社会共同利益、根本利益的总和,是社会是非善恶观念的出发点。作为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义总是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之中。时代仍然需要正确的义利观。历代儒家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各种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儒家传统义利观念所包含的“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义以为上”等思想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见利忘义”的观念也应该批判和唾弃,但是,对于那些只重义而否认利的观点,我们也应予以扬弃。 (三)、礼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礼的基本精神是等级、有序、和谐。礼的形式即礼仪、礼节、礼制,待人、接物、处事之道。礼的内容即礼的基本精神。作为一种传统道德规范,礼在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保持人际关系和谐、维系社会秩序安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中华民族礼义之邦的形象的塑造,与礼的观念的深入人心有着密切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礼的道德规范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受到等级制度及尊卑观念的影响,往往存在着人格不平等的消极方面。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加以扬弃的。 (四)、信 信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信是真、诚、实的总和。“信”不是简单的诚实,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内涵。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信是立人之道,是立政之本。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了它,并且积极地加以提倡。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肯定、所推广。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社会作用 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正因为中华民族确立了“仁、义、礼、信”的道德体系,倡导了这样一种道德

中秋节传统习俗(图文)

中秋节传统习俗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有以下几种传统习俗: 1、赏月 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关于中秋的诗词也层出不穷,包括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东京梦华录》更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2、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3、赏桂花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

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4、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素质道德名言警句

素质道德名言警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素质道德名言警句,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道德的损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 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7、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9、凡建立功业,以立品为始基。从来有学问而能担当大事业者,无不先从品行上立定脚跟。 10、人要正直,因为在其中有雄辩和德行的秘诀,有道德的影响力。 11、道德应当成为科学的指路明灯。 12、只有那不论公私都以道德为上、一心要做出高贵的事的人,方可算是最可尊崇的人。 13、凡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有一禁诫:勿发脾气。 14、兰芳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 15、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

难。 16、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17、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18、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 1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0、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21、有真道德,必生真胆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 2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3、在世界上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是最需要的。 24、骄谄,是一个人。遇胜我者则谄,遇不知我者则骄。 25、君子以道德轻重人,小人以势轻重人。 26、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 2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8、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29、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 30、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3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 道德: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 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 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道德 道 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也称天道,它是指宇宙运行的规律,万变不离其一,世界再怎么变化,天道的运行规律永远不会变。 德 是指随顺自然的规则,人们按照这运行的规律去做,就能得道。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样理解。如果硬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那就会逆天而亡,必有灾殃。人会欺负人,但天道决不会欺负任何人。古人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五伦 1.父子有亲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 2.君臣有义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 3.夫妇有别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 4.长幼有序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 5.朋友有信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五种人伦关系,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五常 仁 仁,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义 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礼 礼,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 智,知道日常的东西。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叫智。 信 信,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老师的教诲是要吃亏的。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当然不会骗人。 四维 礼上下、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 义对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我们当地的风俗第2课时

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 10. 我们当地的风俗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 3.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有关我国民风民俗的PPT。 2.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生讨论传统节日。 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放假? 生:喜欢! 师:那除了寒暑假,我们一般还会在什么情况放假? 生:(各种回答) 师: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时候,我们也会放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民风民俗。

2.揭示课题:10. 我们当地的风俗之奇妙的节日风俗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传统节日 1.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2.阅读角: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报效楚国的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在五月初五那天,他抱石投 汨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后,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后人为纪念屈原,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香袋 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吃屈原,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1)读一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想一想:端午节寄托了人们什么样的感情? (3)说一说: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你们那儿是怎样庆祝这 个节日的? 比如:在山东省长岛县,在端午节当天的日出之前,人们要用手掠取草 木上的露水洗脸、洗眼,俗称“拉露水”。 3.拓展了解不同民族庆祝端午节的不同形式。 (1)汉族:过端午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蒿、系五彩线等; (2)彝族:在端午节这一天的习俗是采集草药,做防病治病之用; (3)苗族:端午节除举行赛龙舟外,还举行踩鼓舞、唱歌、赶山等活动; (4)藏族:民间过端午节,青年男女到郊野游乐,进行赛马、歌舞、

走近苏州方志:苏州旧志概览

走近苏州方志:苏州旧志概览 走近苏州方志:苏州旧志概览 徜徉于历史的长河,在文化的百花园中,有朵幽香的奇葩———方志。顾名思义,它是以记载一方之事为内容的著作,古人称之为“郡国之书”,现代人称之为“一地之百科全书”。据统计,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现存的各种旧方志(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地方志书)有8500种左右,共11万多卷,占我国现存古籍十分之一左右。方志如一根红线,将历史的轨迹串连、贯通起来,为人们了解历史、研究历史、利用历史提供了宝贵素材。浙江大学教授、著名方志学专家仓修良先生认为,方志具有地方性、连续性、广泛性、多样性、时代性等特点。 苏州是我国方志发源地之一,素有“方志之乡”美誉。在历史上,苏州曾编修了390余部旧志,其中有府志、州志、乡镇志、寺庙道观志、园林山水志、人物风俗志,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笔记性杂志等,可谓各种类型的志书应有尽有,总数约占全省旧志的三分之一。影响比较大的苏州旧志,有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宋代范成大的《吴郡志》、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明代卢熊的《苏州府志》,清代习寯等

的《苏州府志》和徐崧和张大纯辑的《百城烟水》。 吴中方志之作,虽起源甚早,但均亡佚无存,今存仅以唐代陆广微(唐僖宗时在世,苏州人,生平事迹未详)所撰的《吴地记》为最早。《吴地记》不分门类,而所载唐代苏州的时事甚详。书中记述唐时苏州及所领七县的沿革、掌故;兼及赋税、城池、山水、坊巷、桥梁、寺观、坛庙、风物土产、名人墓葬、署廨以及户口登降、城邑迁改。读此书可了解唐时苏州经济状态的变迁、寺庙等的建置兴废,亦可了解吴地文化的变化。此书虽经后人重辑,亦偶有他人之作窜入,体制也非完备,但作为史书旁支,仍保存了不少社会的真实史料,并为其后修志与史、文作注等广泛引用。 宋代朱长文(字伯原,苏州吴县人)所撰《吴郡图经续记》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记载吴郡即苏州的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门名、学校、州宅、南园、仓务、海道、亭馆、牧守、人物,中卷记载桥梁、祠庙、宫观、寺院、山、水,下卷记载治水、往迹、园第、冢墓、碑碣、事志、杂录等,三卷共28门,前有自序、目录,后有后序和跋。因之前有李宗谔等撰有《图经》,故承续名为续记。虽说是“续”,但门目齐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它“征引博而叙述简,文章尔雅犹有古人风”。此书是宋代苏州方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图经,而且全国现存两宋的图经,完整的只有两部,此为其中一部。因此,它有助于今天去辨认宋代图经

品德比能力更重要知识分享

品德比能力更重要

品德比能力更重要 能力很重要,可是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品德。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是毒品。品德,是人真正的最高学历。 让好品德成为和谐社会、和谐组织的心灵润滑剂。让好人品成为优秀员工、卓越团队的动能加油站。 品德,是人能力施展的基础,是当今社会稀缺而珍贵的品质标签。品德和能力,如同左手和右手:单有能力,没有品德,人将残缺不全。能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掌握在品德高尚的人手中,它将会给团队与社会创造出无数的价值;相反,如果掌握在品德低下的人手中,它将时刻有可能会成为组织与社会前进的羁绊。 有许多人才济济的单位,也面临着动力不足、内耗严重乃至惨遭淘汰的结局。究其原因,员工品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缺乏忠诚、敬业、服从、合作的团队,往往更容易迷失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损公肥私的争斗中。众多的单位领导都认定:能力合格的人不一定是上品,而人品不合格的人就是危险品。 没有人会愿意重用一个成绩合格但品德有问题的危险人物。一个人人品不好,即使有天大的才能,他也可能会在关键的时候给组织带

来伤害,并且,能力越大造成的损失也会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品德”其实决定着整个组织与个人的方向与前途。提高、锤炼员工的品德素养已成为当前各类单位、组织的重要使命。 品德,是一个人真正的最高学历。现代社会,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到处都是,但才能卓越且品德过硬的人却是鲜见,每个组织都在真正急需并努力寻找这样的人。品德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着最后的结果。品德意义深远,没有人会愿意信任、重用一个品德欠佳的员工。好品德已成为现代人职业晋升的敬业标杆与成功人生的坚实根基。比能力更重要的12种品格: 一、忠诚——忠心者不遭解雇 站在老板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天天琢磨为公司赚钱,与老板一起分享你的想法,不卷入与老板对抗的势力,忠心耿耿地维护公司的利益,在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 二、敬业——每天比老板多做一小时

中国传统道德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传统道德(00480)自学考试大纲 吴秀莲等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心理,对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历史来源。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段)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从规范、教育修养和德行三个方面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以便于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目的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体系和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促进个体道德的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道德资源。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中国传统道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伦理学课程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伦理学主要是从理论上的一般研究道德的起源和发展规律,揭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及其作用机制,而中国传统道德则是从历史的视角归纳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伦理学注重的是论,而中国传统道德注重的是史。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需先学习伦理学,伦理学乃中国传统道德的先修课程。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规范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分析传统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及其缺陷。 –1–

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

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 1、四维:礼、仪、廉、耻 四维的说法,最早载于《管子》。《管子》牧民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2、五常:仁、义、礼、智、信 汉章帝建初四年以后,“仁义礼智信”被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仁和义是儒家文化中两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谓总体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观。离开了仁、义,忠、孝、礼、乐等等都失去了意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义合,不可则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义相比其他价值观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仁、义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为证,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孔子:仁者,义之本也;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子言:“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韩诗外传》:“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仁——子曰:仁者,爱人。仁之广义,涵盖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其言也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并非远不可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无理性、无原则或者软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必有勇。” 义——子曰:“义者,宜也。”朱熹:“义者,天理之所宜。”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子曰:“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四字:忠、孝、节、义 忠、孝在中国社会是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孝经》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则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兴于夏,“夏道尚忠,复尚孝”。

民俗学书目300余种

民俗学书目300余种 民俗学书目300种 1、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 作者:周星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价¥21 元 2、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丛书——立春风俗考作者:简涛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价¥21 元 3. 中国西部民俗风情三部曲--人们 作者:费宏达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价¥22 元 4. 中国西部民俗风情三部曲——弟兄们作者:费宏亮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价¥22 元 5、中国西部民俗风情三部曲——女人们作者:费宏达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价¥18 元 6. 中国民俗剪纸图集 作者:潘鲁生出版社:工艺美术出版社 价¥55 元 7. 中华民俗艺术精粹丛书——淮阳泥泥狗作者:倪宝诚出版社:黑龙美术出版社 价¥35 元 8. 中华民俗艺术精粹丛书——云南纸马

作者:高金龙出版社:黑龙美术出版社 价¥35 元 9. 民俗学概论 作者:陶立璠出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 价¥2元 10、广州民俗 作者:刘志文出版: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价¥16元 11.经济民俗学 作者:何学威出版: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价¥25元 12.红山峪村民俗志 作者:田传江出版:辽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 价¥46、8元 13.鼓灵 作者:邓启耀出版:江西教育出版社海天出版社出版日期:1999 价¥16、5元 14. 系列图集——.老照片(民俗风光) (精装)作者: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价¥120 元 15. 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 作者:仲富兰出版社:浙人 出版日期:98-1-1 价¥35 元 16. 性格与人生民俗与人生

关于道德与能力的归纳

关于道德与能力的归纳 我方观点:道德比能力更重要。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道德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行为准则,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础。只有自身的道德培养好了,才可以更好的发展自己的能力。一个只有能力没有道德的人,能力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例如:二战时,法西斯头目希特勒,发动战争、种族灭绝等。 其二,古语云:德胜于才,谓君子。才胜于德,谓小人。若小人得志,必祸害无穷。如果按照HC班同学的说法“有能力,贪点企业的钱不算什么,是为了大家。”那么社会还要法律有什么用,还为什么要反腐,维护社会秩序。他们的观点有背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和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基本要求。诚然,这里谈这个话题有些大了,但是其说法不合理。 其三,所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者,是国家的根基。一个强大的国家,其国民道德素质必定是强大的。也只有道德素质提高了,人们才能更好的发展能力,服务社会。 其四,司马光《资治通鉴》:“才,德之资也。德,才之帅也。”即能力不强可以有道德弥补,可是能力永远也不能弥补道德的缺失。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再者德,乃人生存之根本。没有了根本的支撑在有能力也只是虚假的强大。也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其五,德乃,做人之道。道德是文化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当今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诚然,先做人才能有才,更重要的在于企业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而道德是企业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一个拥有强大赚钱能力但是缺少道德的人,他必定会被自由的市场竞争体制淘汰,因为市场经济需要诚信、公平、公正等相关因素维护其运行,这些恰好是道德的范畴。因此道德比能力重要,在市场逐步开放的中国更为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道德比能力更重要。 本节课中表现积极的学生:李刚、张天宇、何鹏飞、邢立坤、武玉超。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饭店系酒店管理专业12级HF班 2013年3月6日星期三

日本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日本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日本传统节庆和饮食风俗是怎么样呢?跟着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日本传统节庆和饮食风俗介绍 一 日本与中国隔水相望,在长达2000多年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风俗、饮食对日本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从日本一年四季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和相得益彰的饮食习俗中,处处可以找到这种影响的痕迹。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及人文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节日和饮食风俗带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日本民族的精神财富,它在日本实现经济崛起,迈向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传统和现代文明协调共生的两极。旅日多年,一介天涯过客,俯仰春秋,呼吸晨昏,领略过一个又一个随节序的流转而变换的节庆不时浮现于前。 二 虽已进入发达的现代社会,但日本民族至今保留着诸多的传统节庆活动,不同的节庆日里遵循不同的饮食习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15个节庆日。 1、正月春节。古时的日本和中国一样,也是以旧历的正月为春节。明治维新后,日本“脱亚入欧”废除阴历采用阳历,将新年定为阳历的一月一日,这一天是日本的正月春节。至今日本的

正月节日依然保持着浓厚的传统色彩,是日本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庆日:举国放假,各行各业关门歇业,长街深巷彩灯高挂,家家户户欢度正月春节。无论公司店铺或家居的门上都挂起象征辟邪“门松”,张贴吉祥的“贺正”彩图,家里或店铺内供起圆塔形的“镜饼”——象征圆满富庶。大家穿戴整齐(女性则多着艳丽飘逸的和服)到家附近的神社参拜,祈祷一年的幸福。 正月的饮食也颇具特色。元日清早,日本人有吃“年越”荞麦面,啜红豆粥的习俗。“年越”(过新年)荞麦面,也就是新春面,含有健康长寿的意思;红豆熬煮的甜粥,粥里还放有糯米糕,则象征吉利和富庶。因为在日语中,“饼”(读mochi)字与“持”(拥有,富有之意)谐音。说到日本正月的餐饮,最有特色的要数“御节料理”,即正月大餐了。除了山珍海味的火锅料理外,用金枪鱼、大龙虾、鲍鱼、鲷鱼(加级鱼)扇贝柱、红黑鱼籽等高级海鲜做成的鱼生拼盘和综合寿司是正月不可或缺的美食,它不仅品位高贵,衬托正月的隆重,而且三种色彩红艳的海鲜拼盘也象征吉祥如意,再则装饰得栩栩如生的鲷鱼—“目出鲷”(medetai)在日语中因与“恭喜,大喜”谐音,自古以来为喜庆欢宴席上必备之物。 2、元月七日的七草日。又称“人日”,为日本民间传统节气——五节句之首(其余分别为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在这一天,日本人熬煮七草粥喝---用芹菜、荠菜、鼠麴草、母子草、芜菁(圆萝卜)白萝卜、田平草、菠菜等七种蔬菜熬成的菜粥。据说上述七种植物是早春七草,也就是历经漫长寒冷的严冬之后最先破土成长的蔬菜,具有不可思议的能量,喝了七草粥,可以益寿延年消灾除病。有关这一节日的由来,众说纷纭而语焉不详。

人的道德素质包括

1、人的道德素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从道德领域看,则 包含:恋爱、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 2、人们的道德素质可以划分为相互区别的不同内容,但这些不同的方面不是各自孤立,互 不相关的,相反,任何人的道德素质的各个方面都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统一于根本的道德价值观念。 3、人在家庭、单位和公共场合等不同领域的道德表现从根本上说不是对立的、矛盾的,而 是相互补充、相互说明的。 4、一个人在家里具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 那么在社会上也会自觉遵守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动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在单位里也会与同事保持较和睦的关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5、从职业道德的角度上讲,“服务意识”表现为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并体现在以下基本 规范之中:忠于职守、敬业乐业;业务精深、优质服务;协同合作,团结守纪;公平正当,诚实守信,等等。 6、职业道德的特点:职业性、从属性和强制性、稳定性和继承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多样 性和具体性。 7、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职业道德受到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道德原则、规范和道 德观念的制约和影响。 8、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 是经济基础的放映,一定的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产物。 9、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就是人们在职业运动中调整人们职业关系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根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它是职业道德社会本质和阶级属性最集中的反映,也是衡量人们执业行为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最高标准。 10、为人民服务原则包括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二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目的。三是一切向人民负责。四是热爱人民,服务人民,关心人民。五是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言行作坚决斗争。 11、职业道德范畴: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执业行为的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12‘爱岗敬业德具体要求: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3、一般来说人们职业理想的层次越高,他就越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相反,一个人只停留于谋生的职业理想,他就越不容易激发起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他对社会的贡献就相对要小些。 14、职业理想有三个层次:初级层次职业理想、中级层次职业理想和高级层次职业理想。 15、职业责任的特点:(1)职业责任具有明确的规定性,不管它成文与否,一般都为社会所公认,是每个职业活动的当事人开始职业活动之前就必须明确的。(2)职业责任与物质利益存在直接关系;(3)职业责任具有法律及其纪律的强制性。 16、职业责任修养活动的内容:一是学习与自己工作有关的各项岗位职责规章制度,理解他们存在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并领会他们的精神实质,在内心形成一定的责任目标。二是在职业实践中不断比较特定的责任规定,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和检查,进行自我解剖和自我批评,不断矫正自己的职业行为偏差,排除一切干扰,将正确的尽职尽责的行为不懈地坚持下去,使之变成一种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最终转化为内在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职业道德品质。 17、科技人员测评的基本要素:素质结构:事业心、进取心、坚忍性、协作性、诚实性。智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可以分为两部分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道德规范长期被封建统治者所倡导利用,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武器,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忠君观、贞节观等封建伦理道德,它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应该否定的一面;另一部分则是在自觉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在仍然发挥着积极影响,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中的精华,我们今天仍要继续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很多传统美德,在此,我们只能择要概述。 一、仁爱孝悌 “仁”是孔子所提出的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被历代思想家所继承发展,成为一切好品德的总概括和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爱人”。后儒以“仁”、“人”互训,说“仁者,人也”,即“仁”是人的本性,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仁”,发端于人类生活中所形成的“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基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有了 孝悌之德的基本含义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地位,且得到普遍的奉行。以家为中心是中华文化的第一特质。家是我们民族生命的基石,它不但是个人现实生活所凭依的地方,也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教堂。“仁”,从敬爱父母兄长开始,但并未停留在家族范围之内,而是自亲而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将这种爱扩大到包括了友爱和博爱,这种爱也就可以称为“仁爱”了,仁德之高尚也就体现在此。无论在家庭内或社会中,有了仁爱精神,才能使人间洋溢着一片温馨祥和之气。 友爱、博爱是孝悌之情的扩展,其中介环节就是“忠恕”。“忠恕之道”是“仁”的又一内在精神。孔子强调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爱人就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简而言之,忠恕之道就是眼中有他人,心里要为他人着想。忠恕之道具有维护人的尊严,相互尊重,相互同情的朴素的人道主义内蕴。忠恕是一切乐善好施、舍己为人之壮举的基础,是人间一切辉煌事业和美好蓝图的底色。 在忠恕之道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救人危难”、“互助友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宽广胸怀。“仁爱之道”、“忠恕之道”强调了一种人伦义务,旨在解决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所以说它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之道。 二、宽容和谐 从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基点出发,中华民族在道德上追求一种和谐,强调群体义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宽容和谐有许多精辟论述。孔子所要建立的仁学思想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宽容和谐的道德社会。“重和”思想是宽容和谐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 西周末年的史伯最早提出的“和同”理论,就包括了宽容和谐的意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就是说,万物是由不同事物和合而生的。史伯还提出“阴阳之序”的观点,通过秩序、均衡与统一,从而达到万物的宽容和谐。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并以他的仁学思想为基础,试图通过中庸之道达到宽容和谐。 中庸之道是讲:人生于天地之间,如不有所偏倚,则能执守宇宙人生的常理。传统伦理把中庸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德性,不仅因为它是宇宙天地之间永久不变的真理,而且还因为它有勉励人们勇于力行,不可有一点点忽视的意义。传统伦理是讲以一家规模推之天下,从而实现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这实际上是群体本位的道德。这种道德必然高扬群体价值,贬抑个体价值;约束个体身心,压抑个体利益,维护整体利益。有无道德的界限只在于能否以公灭私,对国家、对家族尽忠、尽孝。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天道具有理性内涵(德),而这种德性就是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个体只要加强修养,超越自我而归属于群体,就领悟了生存意义,体悟了天道。 这种集体理性产生了一种乐观主义,即所谓的“乐感文化”,它相信人生是合理的、有价值的,从而避免了个体与社会的对抗,摒弃了孤独意识、悲观主义。中国人懂得,人生存在宇宙之间,要尽力顺应宇宙自然运行的法则,以便维护整体的均衡与和谐,因此做人要尽其本份、刻苦、勤劳、节俭,克尽职守。人既然生于天地之间,大地“厚德载物”,人也应效法自然,培养一种宽厚的德性。 “宽容”在传统道德中占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以“宽”为上的道德要求经各派思想家的反复咀嚼加工,已深入中国人的心髓,对中华民族宽容精神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的贤哲们不仅把“宽”作为“君子”德行的标准,而且还指出了“能容”对于人生修养、成就德行的意义,所谓“大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所谓“有容,德乃大”,都是强调只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才能增长才干,成就大德。宽容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能“协和万邦”,形成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国与国的关系上,能和睦相处,不擅自发动侵略战争。所以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反对暴力、拥有四海宾朋的民族

中国传统道德

浙江省2009年4月自考中国传统道德试题 课程代码:100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修辞立其诚”出自( ) A.《周易·乾》 B.《孔子》 C.《朱子语类》 D.《孟子》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教师的职责有三,并不包括( ) A.易俗 B.传道 C.受业 D.解惑 3.“有志者,事竟成”出自______,说明凡人皆应立志,方能成就事业。( ) A.《后汉书》 B.《论语》 C.《诸葛亮集》 D.《陆九渊集》 4.下列事例中突出体现以身许国精神的是( ) A.卫石碏“大义灭亲” B.苏秦发愤刺股 C.岳飞精忠报国 D.愚公移山感上帝 5.包拯铁面无私的事例体现了( ) A.秉公去私精神 B.抗暴御侮精神 C.以身(武汉自考)许国精神 D.忧国忧民精神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自强不息 2.慎独 三、引文简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并指出其作者或著作名。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正义”的含义及其意义。 2.简述“德教为先”的含义及其积极意义。 3.简析“志道”。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谈谈中国传统道德的内涵以及它在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并论作为传统道德核心的整体主义。 2.试说“公忠”。

浙江省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传统道德试题 课程代码:100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影响的是(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在人际交往中,讲人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是( ) A.公忠 B.正义 C.孝慈 D.诚信 3.“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作者是( )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3、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4、具体表现:(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中国的农村传统风俗习惯变化不大。)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 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演变 1、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1865年,中国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洋务运动时期) 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出现公共汽车交通系统。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 3、中国铁路的诞生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1909年完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4、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始;1882年,电话在中国出现。 5、近现代交通、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近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及对近代历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先例。 维新运动中《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文化与道德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众多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的确在后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对传统价值的认同受到了冲击,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完善。文化的衔接出现了脱节,人们的道德趋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少人甚至将道德修养放置一边,不理不顾,这种现象令人深思。因此,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就必须在加强道德建设的同时,下大力度发展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道德 一、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是先辈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后世个人道德修养建设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这道德修养包括爱己、爱人、爱国。一个自爱的人方可谈爱他人。爱己就要求我们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热爱生命,言行一致。而爱人则要求我们谦逊礼让,诚信待人,推己及人。爱亲人,爱朋友,爱同胞,乃至爱全人类。此谓博爱。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杜甫,他忧国忧民,他的诗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所承受的各种苦难,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大胆揭露社会弊端,从而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他的诗具有“诗史”的性质。他的爱是大爱,是博爱,是对广大人民的爱,这爱让人心生钦佩。最后是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转身毅然投入汨罗江,这爱国气势磅礴,这爱国可歌可泣。岳飞一首《满江红》,歌尽不少仁人志士心中所盼。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在当今社会的具体体现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注重整体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二是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三是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四是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五是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六是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